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經典】《故鄉》讀後感

讀後感1.5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鄉》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故鄉》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1

文中的楊二嫂又是個怎樣的人呢?從全篇來看,二十年以前的她,曾經是一個擁有“豆腐西施”美名的女子,也是一個擁有很高修養的`女子。但二十年後呢?她的樣子簡直讓魯迅都認不出來。而對於她的樣子,魯迅也只

找到一個形容詞——“圓規”。不僅如此,她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美麗的姿態,但是唯獨她那對美的追求還保留著。她有著當時社會中代表的特徵形象——自私、尖刻、貪婪、勢力、愛搬弄是非的小市民。

而水生和巨集兒這兩個孩子,大概就是這個社會中唯一的希望。相比較而言,魯迅的希望似乎非常遙不可及——為讓人民從這種麻木不仁的社會中走出來。的確,這種願望對於魯迅一個人來說,實在是力不從心,很難實現。

所以,讀了《故鄉》之後,我要更加珍惜如今優越的社會生存條件。讓自己不懦弱,與任何人都是平等相處,也要努力學習,讓我們整個國家和社會更向前邁進一步。

《故鄉》讀後感2

這兩天,我讀完了《故鄉》這篇小說,這篇小說雖然不長,但很吸引我。

魯迅在這篇小說裡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過去的故鄉以閏土為中心,借這個充滿活力的質樸少年,寫出小時候他所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猹盡力地刺去……描寫了兒時故鄉的情景,寫了閏土小時的活潑可愛,聰明。同時寫了“豆腐西施”的變化,魯迅把他比喻為“圓規”,都寫了他們因為生活的重壓之下,變得衰老,拘謹可悲文章也表現了當封建社會的壓力,人們為了生存而失卻了自己的靈魂的生活,因為時間的飛逝,因為生存的慾望,使他們從一個可愛,聰明的孩子變成一個衰老拘謹的人。

《故鄉》讀後感3

在寒假,我看了一本書——《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故事的主人公——比利,在十歲的時候患上了戀狗症,而父母愛莫能助。於是比利通過買野果子來攢錢,通過積累,比利終於擁有了兩隻浣熊獵犬——老丹和小安。老丹和浣熊在捕獵大賽中得了金獎,可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了山獅,丹為了保護比利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安也不願獨活於世,也死了。

這本書讓我領悟了許多道理。我讀丹為了小主人而犧牲的時候,我不經為這是狗對人的忠誠,後來我才明白這是狗與主人間那真摯的愛。這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它是一本讓我無法忘懷的書。

我希望我也像比利那樣有一隻寵物,我會給它吃很多東西,讓它吃飽喝足。晚上,我會帶它散步,我會在家裡給它建狗窩……。

這是一本很好的有關冒險和愛的書。

《故鄉》讀後感4

家鄉變了有一天,我突然心血來潮地想聽聽外婆小時候的故事,便說:“我小時候啊,可不像你們現在這麼快活,那時候啊,可不像當初吃得飽穿得暖的,只有有口飯吃就已經很不錯了,哪像當初啊,你們不僅吃得飽穿得暖,還有零食吃,還有電視看,家家戶戶都有電腦,那時候啊,這貨色咱們哪有啊。”說完,外婆嘆了口氣,估計是在回想從前吧。聽了外婆這番話,我有很深的`感觸,我忽然覺得這多少十年,變革真大啊,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吃得飽穿得暖;從沒電腦到有電腦;從沒錢買電視到有錢買電視。我想,我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是不是太浪費糧食了?是不是……

《故鄉》讀後感5

今天,我有幸讀了林紅賓作家寫的《故鄉的雲》。我很喜歡這篇文章,因為林紅賓作家在這篇文章中用了很多修辭手法,美化了作者眼前所看到的故鄉的雲。

令我最吸引的一段話是:“白雲本來就很美,一經太陽用神奇的.畫筆塗抹,就更加妖嬈多姿,那破曉時的滿天朝霞,色彩斑斕,極其生動,猶如一湖蓮花怒放,更似寶庫開啟,放射出迷人的奇異光彩……”這句話貌似在把白雲比作成一個畫板,太陽用神奇的畫筆把白雲畫得極其生動,很吸引讀者。

啊!故鄉的雲原來是可以這麼美的呀,為什麼我卻不能發現呢?

《故鄉》讀後感6

《故鄉》中魯迅和閏土這次的重遇,使得魯迅體會到閏土的改變,因為窮苦使他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這是當時的窮苦人民生活條件之苦,使他們的心態出現了異樣,有了地位辨別、變成俗氣的人。在窮苦壓力大的情況下,在這裡閏土已經失去了從前的純真和浪漫,變成一個可憐的呆板的人。從前的面貌已經逝去,從健康變成疲憊不堪,閏土是多麼可憐,魯迅的故鄉也是多麼的疲憊衰老,從一個曾經祥和的世態變成了如此腐敗。

《故鄉》讀後感7

到這篇文章已經感受到讀後感的筆記與運筆書寫的認真程度會影響思路,這也就是說讀書寫字是兩個基本點,書中的意境與自己的價值觀是兩個基本點,這是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

文中第一段對故鄉和家鄉的區分給了我這樣笨嘴拙舌的人一個新的說辭,我的確遇到別人問我老家是哪的,腦子裡詞彙少,而且也不想費口舌就直接說住址,有時候會看看對方是哪的人好,確定一下範圍,但是最終還是不想多費口舌。

對芥菜的描寫引經據典價值多樣,但似乎故鄉的人不太加以利用,只是採取食用。

黃花麥果和紫雲英都與祭祀有關,黃花麥果,可做成糕點,小孩們特別喜歡。在北京的家鄉也有售賣,但沒有作者故鄉兒時的味道了。

紫雲英價值多樣,卻是一種被見識的植物,作者引用了日本的`經典“在女人裡邊,不曾採過紫雲英的恐怕未必有吧”這個裡邊的女人說的是日本的女人嗎?

現在城區裡的野菜都長在公園裡吧,可以在生長的季節裡採點做包子餡烙個糊餅之類的。

《故鄉》讀後感8

他叫魯迅,他叫閏土。他是高高在上的少爺,他卻是少爺家忙月的兒子。

閏土和魯迅其他的朋友不一樣,他是鄉下的孩子,他給魯迅講了很多魯迅不知道的稀奇事。

如怎樣捕鳥,在那下雪天掃除一塊地,放上秕穀。有怎樣看瓜,過客摘一個西瓜吃這不算偷,可以看出鄉下人的熱心腸。還有海邊的五色貝殼,還有很多很多。

我相信,這一定是魯迅童年中最美好的時光。

可是數年後的再次相遇,那時的封建卻打破了他們美好的'友誼。魯迅見到已經長大了的閏土叫出了那聲久違已久的“弟弟”迎來的卻是閏土的一聲老爺。

誰知魯迅那時的心情?一定是從天上落到地下。

《故鄉》讀後感9

《故鄉》是魯迅一生悲劇命運的先聲。它講了魯迅先生在回到久別的故鄉時與閏土見面的情景,向我們展示了年代由盛轉向衰敗的過程。

本文中魯迅的命運由此和整個近代中國人聯在了一起,而且,他不準備從一個“文化優先”者的角度出發來展示自己思考到的'一切。因之,這部故鄉就使悲劇更加悲劇化了。為什麼呢?因為閏土這個人物。魯迅最先發現,無可救藥的“國民”原來就是他一直以為活得會更鮮活也和自己最密切的人。故鄉一下子成了故鄉。

魯迅童年正是中國傳統的鄉土文化走向末路的時期,百草園、三味書屋都不可能阻止帝制中國末代所遭遇的衝擊。在中國這次最深刻的轉型過程中,民眾的麻木性卻並沒有改善,他們更加委頓在搖搖欲墜的“優先”階層之下,並沒有藉此而覺悟,實在令人遺憾。

《故鄉》讀後感10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讀了《故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與閏土深深的友情。雖然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但友誼已經十分的深厚了!閏土會捕鳥、看瓜!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魯迅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都和魯迅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在和閏土的交往中,魯迅學到了不少新鮮的知識,得到了不少的樂趣,所以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必須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後來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故鄉》讀後感11

我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

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端午節過後,楊梅樹上掛滿了楊梅.

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摘一個放進嘴裡,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

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後變成深紅,最後幾乎變成黑的了。它不是真得變黑。因為太紅了,所以像黑的`。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紅嫩的果肉,嘴脣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我小時候,有一次吃楊梅,吃的太多,發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我才知道楊梅雖然熟透了,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吃飽了楊梅再吃別的東西,才感覺到牙齒被它酸倒了。

《故鄉》讀後感12

今天,我讀了故鄉的蘆葦,很受感動,故鄉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奮動著作者的縷縷情思,文中作敘述的小河,野花,沒菜花,棉花。雖是略寫,但經過作者飽蘸深情的筆,都顯現的非常美麗,迷人。作者博物館從它的作襯托,然後突出描寫蘆葦樸實而又蓬勃的生命和極其廣泛的用途,讚頌蘆葦樂於獻身的'精神,思鄉之情由此得以昇華。

然而,多年來尤其令我夢牽魂繞,永遠不能忘懷的,卻是故鄉的蘆葦。這段寫作者對故鄉的蘆葦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忘懷。

生我養我的故鄉啊,你給我留下多少夢幻般的,繽紛的記憶----這段寫作者在故鄉的,故鄉的蘆葦叢給了他很的回憶。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每一株花草樹木都有生命,所以我們愛護這些花草樹木。

我愛自己的家鄉,愛家鄉的一草一木,愛我身邊的每一件東西。我們一起行動吧!一定要愛護這些花草樹木和身邊的每件東西。

《故鄉》讀後感13

《故鄉》是魯迅先生的一篇《魯迅》名作。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國人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應學習他做事一絲不苟,他的每字每句時刻在啟示我:大千世界有著深刻的道理,豐富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在現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我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學習總結虛心向同學請教,從一點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難,敢於面對一切挑戰,早日挑起大梁。

他寫作的目的是喚醒我們封建社會裡的那些知識分子。

《故鄉》讀後感14

橡樹和蘆葦主要講了一棵橡樹和一棵蘆葦是鄰居。一天橡樹對蘆葦說:“上蒼對你太不公平了,你長的這麼瘦小,連一隻小小的麻雀都能把你壓彎,當微風在水面上吹過,你就不停的打顫,還左右搖擺,那副樣子真叫人心疼。再看看我身材高大魁梧,我不僅能遮住太陽的光線,還敢和旋風雷電搏鬥。我傲然屹立在天地之間,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摧毀。”

蘆葦說:“橡樹兄弟,我並不像你說的那麼柔弱。當狂風襲來時我會彎腰但不會折腰,狂風對我也沒有辦法。”

它的話還沒說完,一陣狂風吹來。風暴過後,蘆葦抖落身上的雨水,挺直了腰,發現他的.鄰居橡樹只剩下一堆枯枝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橡樹雖然高大魁梧但是經不起風雨的吹打,所以我們不要拿別人的短處和自己的長處比,要學會取長補短。

《故鄉》讀後感15

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瓜地,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想一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當“我”記起童年時的“故鄉”,浮現在腦海裡的首先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的碧綠西瓜,整個大自然是那麼靜謐,那麼安詳,但在這個靜謐的世界上,卻有著活潑的生命。這活潑的.生命給這個幽靜的世界帶來了動態的感覺。“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捏一柄,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胯下逃走了。”它幽靜而沉悶,活潑——而不雜亂。和諧自然,是一個另人心曠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