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15篇

讀後感1.2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間簡史》讀後感15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1

其實初讀《時間簡史》只是正因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為了在閒暇之餘與兄弟姐妹之間有一點談資罷了,不得不說這樣的科學著作實在難懂,相比我的張愛玲,三毛,劉墉來說卻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將我引向了充滿幻想的未來。

說它單調是正因它沒有平平仄仄的語調,沒有風花雪月的場景,沒有催人淚寫的辭藻,但他,卻擁有極嚴謹的的探索科學的態度,以一種嚴謹的口吻向咱們敘述著蔚藍的宇宙,神祕的黑洞。父親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說我再也看不懂這麼深奧的著作,開始我還不以為然,漸漸的我發現我只能讀懂其中一點,而絕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個極平凡的人,他正因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因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能夠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但他的智慧彌補了先天的不足,輪椅上的他還是可愛的,值得我敬佩的。30歲,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正因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好處,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齊。

霍金的魅力不僅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正因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他,幾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他仍出版了《時間簡史》,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對於這本書我實在做不出自我的評價,正因,可能在之後的幾年,我才能讀懂這本書,但是我能感受到這字裡行間的一份堅持,一份嚴謹,甚至一份心酸。

其實更多的我將這本書當作科幻小說來看,書裡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時間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盡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正因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在本書中,霍金透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組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間簡史》是為想更多瞭解霍金教授性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明白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發奮,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讀讀它吧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

《時間簡史》讀後感2

提起史蒂芬·霍金,大家並不陌生。畢竟國小時,我們的課本中就提到過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自那時起,我對這位不屈不撓的殘疾人的敬意便油然而生,他的這本《時間簡史》也顯得十分的神祕莫測。

讀完這本《時間簡史》,霍金對時間與空間的苦苦探究與對宇宙、巨集觀世界的思索與領悟讓我折服,他對科學界做出的貢獻太巨大了,除了他,還有誰會想到去證明黑洞的面積變化與黑洞輻射;除了他,還有誰會想到去追溯時間的本源?雖然他坐在輪椅上,行動與說話都不方便,但他的思維卻能自由的穿梭在廣博的宇宙之中,有哪座星體能夠感知到,在地球的某個角落裡,一位毫不起眼的病人,正在洞察他們的奧祕?沒錯,“宇宙之王”的稱號,他當之無愧!

如若是一個正常人,獲得那麼多的成就、得到這麼大的榮譽或許還不能引人深思,但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是,霍金自二十一歲、當他還是一位朝氣蓬勃的青年時,便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從此,他便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餘生了,《時間簡史》固然是這位偉大科學家的著作之一,值得每個人好好閱讀與學習,但我們更該學習的,是霍金偉大成就背後隱藏的那份人性:那是一份堅韌不拔的意志。誰能想到一位坐在輪椅上有功能障礙的人,會是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畢業生、博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誰會想到那張歪曲的臉的背後,隱藏著多麼高深莫測的智慧。霍金的這些巨大成就背後又有誰能夠想象他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恐怕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懂,他告訴了我們世界上最淺顯易懂、又是世界上最難落實的時間的祕密:付出時間,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

仔細品讀霍金,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位身體極度貧弱卻精神高度富有的學者的魅力。這是什麼?有人說霍金出生的那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的週年紀念日,是否是伽利略轉世?我想不是,支撐著這位殘疾人走向成功的,是他對科學打心底的崇敬與熱愛,是他人性中固有的那份對科學執著的精神。

正是這種科學精神給予了霍金無窮的`力量,使這位“宇宙之王”與宇宙平起平坐,用最平易的話語描述宇宙的誕生,預知宇宙的爆炸。科學精神敦促他一心追求科學從不為自身名譽所縛,在真理面前,他敢於低頭,20xx年7月,霍金修正了黑洞悖論觀點,資訊應該守恆,這樣一位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探得科學的諸多奧祕,可見科學並不是一塊遙不可及的神祕領域我們這批新時代熱愛科學的健康年輕人,又怎能認輸?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他卻力影象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些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衝直撞”。

我們有霍金所夢寐以求的自由,又有什麼理由不渴望擁有他的智慧?讓我們行動起來,發覺自己的那份科學精神,成為新時代的又一位霍金吧!

《時間簡史》讀後感3

一本好書,不僅可以教給我們知識,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史蒂芬?霍金寫的這本《時間簡史》正是這樣一本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斟酌,才發現了其中的奧祕。

本書的作者霍金是一位身殘志堅的偉大科學家,二十多歲時就得了當時罕見的盧伽雷氏病,被禁錮在了輪椅上。到後來他又得了肺炎,冒著生命危險做了穿氣管手術,雖沒有最壞的可能那麼嚴重,但死神並沒有憐憫他,依舊殘忍地剝奪了他說話的能力,並且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

但他並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而是更加振作了起來,他雖然身體被禁錮在了輪椅上,但他卻用自己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膽提出了現在世界上最偉大宇宙學說,解決了許多科學家用一生都未解出來的宇宙之謎。 初讀此書,不得不讚嘆史蒂芬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裡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對論當作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 讀完這本書,我不僅明白了許多關於宇宙的奧妙,也明白了許多有關生命的思考;在地球上,我們每一個人就如一粒沙子那樣渺小,地球在太陽系中也是萬千星球中的一個,而太陽系在宇宙中也只不過是渺小的一個。

這樣看來,我們人類在浩瀚的宇宙中又算什麼呢? 在地區萬物中,不管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都有被取而代之的時刻,隨著時間的流逝,也終將會退出歷史的舞臺。宇宙是不完美的.,正因為宇宙是不完美的,才註定了我們人類不是十全十美的。在這浩瀚的穹頂之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的塵土,所以,無論是面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錯誤時,都應該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 創新是後車輪,發展是前車輪,只有創新才能不斷推動發展。

《時間簡史》讀後感4

逆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倒流。

超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跳躍。

逆時和超時,在大家看來,無非是兩個新名詞,不用提去實現了。但是,假設在宇宙中有蟲洞存在,兩者就可能實現。

超時空旅行,也就是從A時點瞬間跳躍至B時點,不用再經過A、B之間的時段。看過《哆啦A夢》的朋友可能會聯想起哆啦A夢的航時機,乘坐航時機可以到達未來或從前的世界。那麼,如何進行超時空旅行呢?

超時空旅行有個前提條件:假設100是光速,就是要把宇宙飛船加速度達到99.99,還差0.01就到100。當近光速行駛一段時間後,就會到達將來的一個時段。譬如,小明從8點鐘開始進行超時空旅行,會在9點鐘到達。小軍從9點鐘開始進行超時空旅行,會在10點鐘到達。當然,你不只有一個小時可以越過,有二、三、四、五、六個小時,甚至一年也可以越過。而且,在未來的世界裡,你可以見到另一個你,另一個你的媽媽、爸爸呢!

逆時空旅行,是從B時點瞬間返回到A時點。它的'前提條件是要超越光速。這似乎無法達到。現在,有家公司製造的火箭能加速到99.99,但仍未達到位居第一的光速。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找宇宙中具備彎曲空間條件的蟲洞。何謂彎曲空間呢?就是能將時空彎曲的物質,縮短了A、B之間的距離為彎曲空間。假設地球與比鄰星之間的距離是200光年,那麼如果蟲洞存在的話,它可以為地球與比鄰星之間提供已經縮短了的捷徑:可能是150、100光年,甚至更近的距離。當飛船通過蟲洞飛速行駛時,它一定能打破光速堡壘,回到從前。而且同超時空旅行一樣,能看見當時你的家人和當時的你。遺憾的是,至今科學家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半個蟲洞。

我相信,在未來,一定有更多驚人的發現和發明,一定有更多的機器會超過《哆啦A夢》中所描述的!

《時間簡史》讀後感5

由於暑假裡韓老師讓我們再看一本數學故事書,所以上個星期天,我就硬拉著爸爸到上海書城給我買書。我想:一直都十分熱愛數學,而且又很喜歡看書的爸爸,一定能為我挑出一本適宜我看的書。果然,爸爸馬上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書——《時間簡史》。

這本《時間簡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寫的。當爸爸告訴我,他被尊崇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時,我著實被嚇了一大跳。我掂了掂手裡的書,雖然很輕(只有100多頁),但我想,裡面包含的知識肯定遠遠超過了這個分量。

既然書名叫做《時間簡史》,那麼書中所寫的.一切自然是和時間有關的了。為了講明時間,作者從宇宙開始寫起,而後說到空間,而後又說到黑洞,而後再說到蟲洞,最後才得到了結論。書中的語言都充滿了知識性與專業性,讓我感到懵懵懂懂的。雖然如此,但我似乎也瞭解到了時間。如果讓我結合書中的話來談談時間,那我會說:時間確實可以是一種物質,因為萬物皆是物質,如果時間不是物質,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很明顯,它對於我們無比重要,我們也無法離開時間。用書中的一句深奧經典的話來概括時間:時間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線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做那宇宙創造者的壽衣。

我覺得這本書不太適合我看,畢竟我還沒有學過物理,對書中所說的一切都還不理解,但我知道,這是一本對我們人類來講相當重要的書。我想:等我長大一點了之後,再讀一遍這本書,到時候一定能掌握書中所說的知識。

《時間簡史》讀後感6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想換一本書來寫讀後感,不是不喜歡,而是這本書超出我能力範圍太多了……你要是問我:“唉,你覺得《時間簡史》裡哪種理論最有意思?”就好比問一頭大猩猩:“唉,你覺得我手機裡哪個遊戲比較好玩?”回答你的必然只有滿臉大寫的懵。

其實我在看完第一章之後,就已經深有感觸了,不是震驚,不是佩服,是疑惑。原因有二:一方面在我在懷疑自己和霍金大大同為人類,為什麼他懂那麼多,我簡直如白痴,到底是不是發育的時候少長了名叫大腦的東西;另一方面在懷疑到底是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我沒有悟得其中真諦,還是我空活了十幾年可能學了一門假漢語,才導致明明每一個文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卻難如外星文。

如果寫到這裡還拿不出來點乾貨,就會讓我雖然已經較明顯的湊字數顯得更加明顯。好吧,在《時間簡史》中,頭腦超人的霍金大大的文風卻走的是低調的親民路線,他力圖以咱們凡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宇宙爆炸和重生等高深理論,一點都沒有知識分子的傲嬌氣質,用的比喻和借代的事物都是身邊平凡之物,將高階的物理學降下神壇,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點令我大為佩服,但隨即發現還是讀不懂……但它還是或多或少地改變了我對物理學、宇宙以及時間本身的觀念。

書中第三章《膨脹的宇宙》,講的是宇宙從微量的原子迅速膨脹到爆炸,然後萬有引力再把同種物質吸引到一起,然後再炸、再吸、再炸……我們今天的宇宙就是被炸了成千上萬次形成的(心疼宇宙一秒)。因為宇宙是炸一次大一次的,所以我們親愛的宇宙在被虐的同時,無限擴張著自己的疆土,到今天現在甚至下一秒都是,突然覺得《赤壁賦》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句形容人類真的好貼切,蘇軾他老人家也真是意外地有遠見呢!

作為一個用盡自己一生一世也要將唯物主義供養的人,我從小到現在卻一直痴心妄想著回到過去,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時間旅行。《時間簡史》既給我一份打擊,又給了一份希望,打擊是因為根據愛因斯坦E=m的公式,越接近光速的物體質量會越大,所需推動它的.能量就越大,你的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所需要的能量就是無限大。所以你的時光機還沒完成預熱,發動機就因為燃料不足而熄火了。所以在排除神奇外星老司機開UFO帶我飛的可能後,就只剩通過蟲洞一條路了,這也是現在階段唯一可能的情況了。排除蟲洞中那大到不可思議的引力的影響,不確定性還有兩點:一是蟲洞連線的是另一平行宇宙還只是受引力彎曲的同一宇宙,換句話說就是你旅行後看到的將是另一個世界的你或以前的你;二是通過蟲洞旅行,那麼“這位空間旅行者可以利用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蟲洞,作為從事件A到事件B的捷徑,而後通過一個運動的蟲洞返回,並且在他出發之前回到地球”(引號內摘自《時間簡史插圖版》P202圖10.5),那麼你會在旅行前看到已經回來的你、一分鐘後的你、五十九秒後的你、五十八秒後的你、五十七……理論上可能存在無限個你同臺競演,場面亂到飛起。蟲洞旅行雖然感覺各種不靠譜,但起碼還是給時間旅行一點希望的吧。

《時間簡史》讓我看到了比言情小說更虐的文字,在讓我對物理的認識更進一步的同時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無止境。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根本不值得驕傲,努力學習吧,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時間簡史》讀後感7

《時間簡史》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代表作,這本書剛出版時,它連續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保持了一百四十七週,在泰晤士報暢銷榜上更是破紀錄的保持了兩百三十七週,成為了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科普類書籍,這本書在二十多年裡賣了一千多萬冊了,到現在應該是已經無法統計了。

不過買書是一回事,買回去讀沒讀是一回事,讀完之後有沒有讀懂又是一回事。雖然霍金已經儘可能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了,但是很多人還是表示太燒腦細胞了。居然有人問那我就把霍金的書儘量再捋一捋變得更簡單易懂。

從古到今,人類一直是在試圖瞭解我們所生存的宇宙。很早以前,有的人覺得宇宙是一個烏龜馱著的塔,有人覺得馱著宇宙的是大象不是烏龜。但是隨著人們開始藉助望遠鏡之類的工具觀測宇宙,他們就不再滿足於用神話故事來解釋世界,而是提出了一些早期的宇宙模型。比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行星都繞著地球轉。但是後來哥白尼發現我們其實是在繞著太陽轉的,再後來科學家們意識到宇宙簡直太瘋狂了,它一刻都不安生,各種天體都在運動。

到了近現代,天文學家們利用更全面更細緻的觀測資料,提出了更精確的宇宙模型。然而不管這些模型多麼漂亮,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單純靠這些觀測結果,我們最多隻能描述這無邊無際宇宙中的一片非常渺小的空間,很多更加深入複雜的問題得不到解答,比如說宇宙是什麼?他將變成什麼樣?既然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更全面的理解宇宙呢?答案是依靠計算。在這本書裡,霍金就給我們描繪了用這種方式認識的宇宙,介紹了它的結構、起源、發展和最終的命運。

《時間簡史》讀後感8

堅強,是一個偉大的人所必須具有的品質,若想成就一番偉業,就需要一樣東西,那就是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永遠堅強不屈的精神,而霍金就是擁有這種精神的人。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出版於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裡去的問題。

書中認為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

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

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說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基礎。

我贊成斯蒂芬·霍金教授所說的前半部分:就是我們的小宇宙發生了大爆炸到空間隨時間的增長而不斷的膨脹直到今天。但是,對後半部分卻有疑問。我想,我們的小宇宙會不斷的膨脹下去,而不是一定程度後開始收縮,成為黑洞,進而再產生一次大爆炸。

我解釋為:大宇宙中有很多黑洞的存在,他們是產生大爆炸的種子,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大宇宙中的物質,不斷的膨脹下去,直到達到了大爆炸的臨界點就會產生大宇宙中的大爆炸。產生出和我們一樣的小宇宙。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大宇宙中的物質,有的就是來自於其它的黑洞大爆炸產生的物質,如星系等等。就是說一個個黑洞不斷的產生大爆炸,同時由於物質的聚合不斷的產生黑洞。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交流的,霍金的理論說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不交流的,這就是霍金的錯誤所在。

當然這是我的.個人意見,是對《時間簡史》認真研讀後,出於敬重的質疑。我想會有權威的解釋來解釋我的疑問讓這本書的理論更加權威。

21歲時,霍金患上了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說他至多隻能活兩年半。這種打擊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面對死亡,他沒有低頭。他對自己說:“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最終,他成功了,成為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風行世界,而今年,我有幸地讀到了這一本偉大著作!

書中,霍金解釋了宇宙、空間、時間以及黑洞的概念以及一些其它的內容,比如不確定性原理,簡單的說就是在測量一個天體的位置與速度時不可能同時準確測量,只能取其一。作者語言生動有趣而不乏深刻,字裡行間都體現出了一位偉大物理學家的智慧與幽默。

通過這本書,我瞭解了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例如什麼是紅移、藍移,什麼是類星體,以及許多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東西。當然更多的,是我對這位偉大物理學家的敬佩。對一個生活強者的敬佩!

望霍金能繼續快樂地生活,而我也會努力,爭取成為一名成功的人。

《時間簡史》讀後感9

人類自古就對以下兩大謎團開始不懈探索——時間、宇宙。

今天,世界上的一位偉人——史蒂芬·霍金,以他淺顯易懂的文字,寫成跨時代的偉大著作《時間簡史》,向所有人展示了兩大問題的,最前沿,最先進的答案。

關於時間

時間就是物體發展的一個衡量尺度,由三大不可逆轉的箭頭組成。

1、心理學箭頭,一個人可以記住已經發生過的事,應對現在發生的事,但不會“記得”未來的事。

2、熱力學箭頭,簡單來說就是九年級下半學期物理書上的那個能量轉移方向性的問題。

3、宇宙學箭頭,也就是宇宙一直在脹大。

當然啦,以我的理解力只看懂了這些。實際內容遠遠不止這些。

時間旅行,這個幾乎在任何科幻片中都出現的情節,以下這個推理故事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假設有一個瘋狂的科學家,通過一個“時間機器”看到了10:20的自己{他現在是在10:30},然後他開槍射殺了10:20時的自己。

這就產生了一個悖論,既然他在10:20時已經死去,那麼他又如何在10:30開槍?如果他活到了10:30,那麼10:20倒下的又是誰?

還有一個近乎神奇的實驗:史蒂芬·霍金寫下對未來人的邀請函,希望他們在“時光機”發明之後回來看他。可惜的是,邀請函上的時間到了,未來人沒有如約到來。

很可惜,時間是不會倒退的。“宇宙中一定存在著某種定律防止悖論發生”霍金如此說。用於時間穿梭的“蟲洞”會在反饋瞬間將自身崩潰,如同一個話筒連著的音箱,在過分的嘯叫後會壞掉一樣。

不過,穿梭到未來希望甚大,巨大質量或極其快速的物體都可以放慢時間,使外界時間相對變快,從而“穿越”到未來。

關於宇宙

仰望星空痴迷於關於宇宙的百科書、紀錄片,幾乎是每個人小時候都有的經歷。在這裡,我只想介紹些或許較為新鮮的知識。

宇宙正在變得無序化,換句話說,正在變得越來越亂。你可以一竿子將一桌新開具的檯球打亂,但一竿子打回原狀卻是極其不可能的;杯子可以在一秒鐘內被打碎,但同樣不能在一秒鐘內裝起來……

在最後一章節中,有一句話讓我頗有感觸——“我們現在所得出的種種結論,或許有朝一日會被推翻,變得像傳說一樣的可笑。”確實,在歷史上。尤其是古代,許多結論在當今看來極其荒謬,但那些個結論的提出這人名垂青史,為什麼?他們思考過了,推動歷史向前發展,他們的結論比上一代的.更接近真理。史蒂芬霍金能意識到這一點,不愧為時代偉人。即使真如他所說,他的結論是錯的,也對其名聲毫無負面影響。

關於黑洞

使霍金一夜成名的,是他關於黑洞的研究。黑洞本身是什麼就已經讓常人難以理解。通常意義上,可以認為它是一個密度無限大,引力極其強大的特殊天體。

黑洞連光也不會放過,對於這點公認的問題,霍金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黑洞不但會不斷的釋放x射線,還會在一次巨大的射線暴中消失殆盡。改變了我們所認為的黑洞永存的觀點。

上文關於宇宙越來越亂的觀點在此區域不適用,因為任何落入黑洞的物體會被壓縮緻密度無限小後變為純能量後釋放出來,而不會越來越亂。

關於未來

霍金自稱為“夢想家”,的確,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他希望未來,人類可以使用純能量燃料——反物質,將地球生命傳播到另一個行星上去,這可能需要耗費幾代人時間在旅途中。

利用黑洞將空間扭曲至負率,在宇宙在消亡之前,到另一個平行宇宙中去,使生命永無止境。

《時間簡史》讀後感10

我利用假期簡讀了這本《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的一種感覺:

全書共十二章,通過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述了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的知識,讓我們似乎是局外人的人洞悉了字宙的奧祕,包括:我們的字宙影象、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字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跟我們講述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通過閱讀,讓我覺得自身的渺小,宇宙的奇妙,人類的生命力……“在一個無限的宇宙,每一個點都可以認為是中心,因為在它的'每一邊都有無限顆恆星。”每一句話都值得我深思,本以為自己眼前的生活就是全世界,其實我們只是萬物中渺小的一微粒而已。看清自己的所在,看清自己的本心,看清自己的未來,這才是這本書真正給我的啟發。霍金的思想讓我感嘆科學的無窮力量,讓我們能夠開啟思維,放眼觀望一切。我們看到的字宙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存在。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髮生在宇宙中的每件事所影響。也影響著我們自身的今後一切。所以通過了解黑洞、瞭解奇點、瞭解我們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

通過閱讀、通過學習,普及天體物理的知識,讓我對宇宙的神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驚訝於多少次的必然與偶然、才有了太陽系,オ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類生命都可場所。霍金教授的思想與智慧令我敬佩,讓我深深感受到那耀眼的光芒。

《時間簡史》讀後感11

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雖然事實上我們已經把它很形象化了,比如提起時間你可能會想到滴滴答答的鬧鐘,或者不斷變換數字的電子錶等等這些形象的東西。關於時間我拜讀了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於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時間簡史》,這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任何物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出來。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可能說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符合的推斷,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網上所看的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只有這樣文明才會進步,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後,腦中一直旋繞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說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為什麼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佈過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說:“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

宇宙是神祕的也賦予黑暗,但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著這樣的宇宙!

《時間簡史》讀後感12

炎炎夏日,一杯茶,一本書,是我不更的選擇;漫漫書海,一縷思,一點想,是心恆定的決斷。輕輕的翻開,時間、空間、自然、宇宙……隨霍金一起,探索著,感悟著…… 恍惚間,眼前彷彿出現了一位老人,微笑著,安坐於輪椅,驅動著電開關,緩緩地向我駛來……眼裡閃著智慧的光,幽邃、內斂,那……便是他嗎?我驚呆了,這……是怎麼辦到的?對於我的神態,他似乎習以為常,依舊是那麼從容,那抹笑,暖沁人心。

抬頭,望著被迷霧包裹著的暗黑的天,耳邊響起了溫潤的絮語,一點一點,迷霧被撥開,眼前,也現出了希望的光……宇宙影象的猜想,空間時間的辯證,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的奧祕,宇宙的起源和命運,時間箭頭的指向,蟲洞和時間旅行……

他侃侃而談,順著他的話語,我飄入了宇宙,飄入了他腦中的宇宙,被繁星包圍,如夢幻般。看到了宇宙最初的那個點,那爆炸的震撼瞬間,然後,一切趨於平靜,慢慢地膨脹…… 在以太的世界裡,一切都在運動;在黑洞的重圍下,即便是光也無法逃脫。宇宙,就這樣被他破解了,無懈可擊。

我開始訝異,驚詫於宇宙的浩瀚神祕,繼而升騰起的,是豔羨。三根手指的敲擊,成就瞭如此的經典,付出的不僅僅是汗水,還有那份執著與堅韌。這,是追求,也是一種科學精神。

1975年,霍金提出霍金輻射理論。他認為黑洞向外發出極少量輻射,因此消失的黑洞可能進入了一個平行的宇宙。30年的.研究,使他又有了新的發現:黑洞在某個時候可能會釋放出它吸收的物質。面對新的結論,他沒有隱瞞,而是將其釋出。在他的心裡,科學是唯一真理。這,是推翻,是批判。同樣,也是一種科學精神。

……

執著追求,敢於批判。不錯的,科學總是尋求發現和了解客觀世界的新現象,研究和掌握新規律,總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學是認真的、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同時,科學又是創造的。科學的最基本態度之一就是疑問,科學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就是堅持。科學是其自身的主宰。

作為當代中學生,科學精神同樣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力量。現在的我,剛剛步入高中的門檻,未來的路,還很長。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曾迷惘過,也曾想過放棄。

“ 十六七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志在四方,當努力打拼才是……”不知何時,耳邊響起了這樣一句話。我猛然醒悟,我們是新生代,是自己的主宰,現在的社會,容不得迷惘虛度時光,自己怎能負了社會,負了時代的期待? 如今,與霍金相比,我所經歷的那些又算什麼,恐怕……連他的零頭都還不到吧。他不曾放棄,造出瞭如此的奇蹟,那我,又有什麼資格談放棄呢?!

庭前,花開花落;蒼穹,雲捲雲舒……一切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依據。那,便是科學。放下手中的書,星光在慢慢退卻,霍金也與我漸行漸遠。

遠眺,那樹,那天,那雲……涵蓋了所有。曾惱人的知了聲,現在竟也成了一種享受。凝望,那落日帶著餘韻。一天即將逝去,我心所存的,不再是失意與惆悵,而是滿懷希冀與嚮往。把握住夕陽,依舊很美;期待著朝暉,同樣有望!

今天的我們是明日的朝陽,擁有著蓬勃的生機,科學的力量將成為永恆在心中儲備,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眼前又展開一條路來,這條路,依舊坎坷,依舊曲折。唯一不同的,有了科學力量的相伴……

《時間簡史》讀後感13

愛因斯坦在發現廣義相對論以後,曾經竭力在尋找一個理論,以使令人討厭量子論不再這麼隨意。我也曾經討厭那種基於統計學的偶然性,那個時候我相信世界是一部完美並且嚴格的機器,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對那些試圖要證明世界絕對準則的人和文章懷有很大的興趣。霍金預言20xx年左右人類能夠發現絕對真理--數學上的,所以我也想看看他寫的這本通俗讀物。

我是一個奇怪的人,充滿矛盾。我希望上帝不玩骰子,可是現實教育我上帝就是個賭棍。我喜歡時間這個概念。我認為人存活依靠的是大量的記憶,而這些記憶在時間上看上去是離散的,不連貫的。(顯然,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但物質被證明並不是無限可分的!我這個想法真可怕,我害怕會損害一切和空間時間有關的定理。因為那些定理中,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的,是理想的數學狀態。好在霍金說,物質的不可分是因為我們能提供的能量不夠大。)在數學意義上,我們走過的時間顯然是無限個點連起的連續直線,但我們卻只能存活在某些明確標出的點上。換句話說,那些被我們拋棄的點是時間的渣滓。每個人的座標點不盡相同,但有些歷史事件卻顯著地成為所有人或一群人存活的憑籍--那被茨威格形容為聚集在避雷針尖的電荷。在霍金的描述下,因果關係明視訊記憶體在,但是被擴大到光速以內。這種寬容的宿命論帶給人無窮的遐想。是不是會在某一天,所有的'理論都被證明為正確的?時間作為一個活動的直線軸看上去和沉靜的空間相異。其相異性在於--任何生物都倚賴時間,不論是一維、二維或者三維空間裡的生物。對於宇宙的有限無界的概念,愛因斯坦早就想過。他用了一個很簡單的說法:能量應該守恆。如果宇宙是無限的話,能量會源源不斷地流失,於是熵必然減少--這在他看來是不可能的,儘管熱力學第二定理是一個非常區域性的定理。唯一能夠保證能量守恆的概念就是宇宙是有限的,並且是無界的。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這是先哲對宇宙作出的精準描述。其實時間作為一個座標軸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了。我們不論幹什麼事情,總會看看時間。

關鍵在於,時間並非一個孤立的、自在的直線。時間和空間有同一個出發點,也有同一個終點。這就好比我們的地球,在引力場的作用下空間彎曲,並形成一個球面--沒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無界也就是指我們生活在一個四維的時間--空間裡,這是一個四維的球體,球面是無界的。可憐我無法想象一個四維的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按霍金的說法,其實有十維。這讓我浮想聯翩。我想到古代神話:九重天+時間。另外,佛教說:三十六重天,十八層地獄。似乎與九有關的倍數都有很大的魔力。書裡比較吸引我的令一個說法是“空間和時間變成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或一個力作用時,它影響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反過來,空間--時間的結構影響了物體運動和力的作用方式。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髮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響。”這段話看起來,似乎說得和全息論是一個道理,但是前面的光錐理論明顯和這個理論有矛盾。這是我感覺很困惑。後來我才發現,光錐是從狹義相對論推出的;那段話是從廣義相對論推出的。也就是說,從區域性理論推出的定理也只適合於區域性討論。

這本書提供的不是終極定理,而是對宇宙的一種科學意義上的看法。

《時間簡史》讀後感14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裡,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裡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可以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於邊界條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定,所以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直困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力的問題。

如果空間-時間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隻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於一種基態,空間-時間可看成一有限無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只不過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系、恆星等等的成團結構,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間的平性,即空間-時間基本上是平坦的,並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間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時間簡史》讀後感15

國小的時候就聽說了,史蒂芬?霍金所著的《時間簡史》,雖早想一窺究竟,但終究功力淺薄而沒有為難自己。我對於自然科學的喜愛可以追溯到三四歲的時候,至今還記得,夜晚美麗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對自然發出了質問與感慨。

如今,歷經十年數理化的`修煉,功力激增,雖尚無渾厚殷實之沉澱,卻已能瞭解少許,但有力餘,便欲牛刀小試,有幸於書店中覓得此珍貴之書,便買諸家中,悉心運氣以觀。

此書雖銷量達1000萬冊,創科普著作之奇蹟,引無數觀者摘鏡立目,但仍因其內容之艱深,專業知識之涉域甚廣,使文人墨客欲其書者盡折腰而視之為“天書”。

霍金在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史以及當代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宙不守恆,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反物質理論,黑洞引力論等等,皆為大學理工科專業內容,常人想以此書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用具,實非明智之舉。

全為此書而費盡心思,雖尚不可徹悟其內之深涵,卻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於此,便欲粗評一二,傾我心之領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對霍金——終為大師也

自幼患異症,身不由己,卻意志剛毅,才思敏捷,為此浩瀚之文,足可見其氣之深廣而奧絕也。此書絕非僅以理科專著自居,更溢人文情懷並與機智修辭。此舉,實深刻記於我心,令我無能忘之。

二、對內容——回味中帶著思考,思考後更是回味

讀書使人明智,此言非虛。《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此書從宇宙影象說起,系統地介紹了時間、空間、量子、自然力、黑洞、蟲洞等內容。我們在與作者一同思索中,墮入了科學的迷幻之網,似乎時而看見一絲亮光,也許那就是未來的可以認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