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教師讀書心得(實用13篇)

讀後感2.62W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讀書心得(實用13篇)

教師讀書心得 篇1

《人因思而變》,篇幅並不長,然而文中所闡發的問題卻極有現實價值,表達的視角也頗為獨特,富有新意。真沒想到,一篇理論文章,居然讓我看了又看,一方面折服於文章觀點的正確,另一方面,作者闡述觀點所展露的嚴密的邏輯,更是讓人羨煞。

作者開篇即指出:教師思考起來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接著,從“為什麼要思想”“思想什麼”“如何思想”三個方面展開論述,重點論述了“如何思想”。作者為一線教師如何思考提供了四個參照系:1。經驗之思,2。反思之思,3。教育哲學之思,4。類比之思。闡述“反思之思”“教育哲學之思”這兩個方面時,思路獨特,觀點精深獨到,直抵人心。

何謂“反思之思”?作者是這樣論述的:

“經驗是基礎,經驗是重要的,但未經反思的經驗可能是膚淺、狹隘甚至是錯誤的。如果說經驗的物件是行動和行動的結果,經驗的目的在於認識其間的關係、獲得初步的經驗的話,反思的物件則是經驗,反思的目的在於審視和批判經驗,使經驗變得合理和有效。我們可以把改造經驗的思考看成是反思經驗之思。”

換句話說,反思之思是對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既有經驗的重新思考。為了進一步說明反思經驗之思之必要,作者拿“坐井觀天”這個眾所周知的寓言作了類比說明,形象而深刻:

“如果我們把‘天不過井口那麼大’看成青蛙的經驗,要改造這一經驗,從井裡跳出來觀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現在的問題是,青蛙何以想到跳出自己的井?在這裡,小鳥就成了推動者,是小鳥的‘天大得很’引起青蛙對‘天不過井口那麼大’的原有經驗的懷疑。我們不要把小鳥看成正確意見的提供者,因為小鳥也未必知道真正的'‘天’,這裡的小鳥只是不同於青蛙原有經驗的新經驗的提供者。由此看反思的條件,反思需要‘小鳥’提供不同的經驗刺激和對照。定位不同經驗的提供者,可以說,書本是‘小鳥’,周遭世界的新事件是‘小鳥’,周圍他人的不同意見也是‘小鳥’,自我的批判意識帶來的不同發現也是‘小鳥’要改造我們的經驗,需要尋找自己的‘小鳥’。要促進他人進行經驗改造,我們又要成為他人反思的‘小鳥’。

作者由寓言中的小鳥,聯想到教師日常實踐中得經常有“小鳥”提供新經驗,促成教師對對實踐與既有經驗持續不斷的反思,並列舉了這樣的“小鳥”是些什麼,這樣的表達邏輯具有多強的說服力,讓一線實踐者如我等,深以為然並被其觀點完全俘虜。

作者的思考並未到此止步,接著再向深處探求:即使“小鳥”經常撞擊我們的思想,如果教師缺少了開放接納的心態,死守成見不放,也不能促成經驗的有效提升――

“僅有‘小鳥’的新經驗遠遠不夠,在小鳥的‘天大得很’面前,如果青蛙堅持‘我坐在井裡,天天看到天,我是不會錯的’,它就不會跳出自己的‘井’,也就難以對原有經驗保持審視和批判的態度。要反思,就需要想一想‘我天天坐在井裡,會不會錯’。和老師交流時,我們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這麼教?’一些老師的答案是‘我們一直這樣教’、‘教參上就建議這樣教,’對於這樣的回答,同樣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一直都這樣教,就一定合理嗎?’‘教參上的教法就沒有問題嗎?’這告訴我們,要改造自己的經驗,還需要對原有的經驗保持開放的心態。”

以上所摘,只是作者從“反思之思”這一維度所展開的論述。在“教育哲學之思”這個標題下,作者提出的關於教育原點的哲學命題,有如當頭棒喝。令天天沉浸於事務圈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我者猛醒,覺察到,教育者或說一切人,要有經常跳出自我的圈子審視自我的思維方式,讓自己的工作更清醒,更富理性也更有成效。

“反思之思固然重要,但對為什麼要運用這些經驗,如何統率自己的經驗的思考更為根本。我把對教育根本問題進行終極的價值追問看成教育哲學之思。比如,天天和學生打交道,我們不妨問一問什麼是學生?學生學什麼?教師教什麼?

對這些問題進行追問,我找到了這樣的答案:狹義的學生是在學校裡,在成人和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生存的本領,獲得生活的智慧,體驗生命的意義、價值和尊嚴的人;學生到學校裡來是學‘生’的,而不是學‘考’的;教育是‘育人’的,而不是‘育分’的。想清楚這樣的問題,教師就找到了教什麼和學什麼、怎麼教和怎麼學的內在依據,從此開始了腳下有根、心中有魂的教師生活,也使自己找到了統領各種經驗和各種方法技術的‘帥’。”

教師讀書心得 篇2

《國小階段的美術教育》一書,由瑪琳.嘉伯.林德曼(美國)著。那到手的時候,我大略地翻看了一遍,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深深感到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只有枯燥理論的教育叢書,而更像一本實用的教學手冊。此書一共分為四大部分:

一、美術課程的基礎。

其中闡述了美術在我們世界中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詳細記敘了各學段學生學習目標,美術特長學生教學計劃等等。

二、美術的構成:

美術元素,構圖原則以及藝術創作。這也是篇幅最長的一部分,因為其中涉及到線、形狀、明暗、陰影、空間、設計原理、構圖、構思等等幾乎所有美術教學中的關鍵點,最有意思的是,每個關鍵點中,都有“學習動力小創意”這一部分,如“線”章節中,作者提到“如果你一直在使用鉛筆,試著用一下別的工具,鋼筆或者炭筆等等,如果用力壓著這些工具來畫,會發生什麼?如果輕輕地畫又會怎樣?一邊畫一邊扭動畫筆呢?你能不能發明一種新的握筆方法,比如握著一邊或者頂端?”又如“肖像畫”章節中,作者為孩子們練習畫不同的面部表情提供了各種方法:“當你悲傷、快樂、生氣的時候,耳朵、鼻子、眼睛、嘴巴會做出什麼樣的表情?

吃飯、睡覺、大笑、哭泣、大叫、打哈欠、吹口哨、打噴嚏時、表情又會有什麼變化?情緒對面部表情有何影響?當你感冒的時候看上去是怎樣的?”“從三個角

度觀察模特頭像,畫三幅輪廓線畫或動態素描,然後將三幅畫疊加,讓畫面相互交叉”……

這讓我想到了,一年級中《畫自己》這一課,我著重對抓住自己五官特點這一方面,通過觀察幾個不同小朋友的臉,或者照照鏡子仔細觀察五官、用手摸摸感受自己的五官等方法,來感受每個人五官的不同特點,但是,就算是同一個人,當他的表情不同時,五官的樣子也是不一樣的,書中的內容深深啟發了我,為何不來一個喜怒哀樂的表情對比呢?在課前可以收集一個小朋友不同表情的照片,或者是笑或者是大叫甚至在哭泣、打哈欠……在課堂中,假如有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在課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同學,並發現原來人的表情是這樣有趣,畫自畫像的時候,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表情畫出來,這是多麼生動有趣啊!

從作者的這些小創意看,美術作業彷彿如同遊戲一般有趣、隨性,結合書中插圖來看,教學活動更在意著學生的感知能力、學習動力、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單純地對作品加以成人的審美觀來看待。

三、美術欣賞:

觀賞美術作品並作出迴應——歷史、分析、審美。這裡也包含了各時期,各派別美術作品的簡介。其中從古代美術、中世紀美術、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當代美術直到現代美術作了簡要的記敘,包括各個時期藝術家的簡介和作品介紹。這一章節中,作者還為老師們提供欣賞作品的方法,一幅畫,怎樣去欣賞?欣賞些什麼?評判是否有標準?怎樣形成自己的判斷?這包括作品主題、視覺結構、歷史意義、理解、美感等方方面面,比如:“作者是如何駕馭各種美術元素和構圖原則的?注意觀察作品的線條、圖形、色彩、明暗、空間、圖案和質感,以及它們與平衡、比例、主次、節奏、和諧、統一和對比的構圖關係。這些美術元素和構圖原則在作品中是如何安排的'?”我想,這些問題的思考在我們的美術課堂上,也會有借鑑作用。很多學生在到了高年級美術課堂上就彷彿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會去思考而只是等著老師為他灌輸知識,而我感到,我們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的思考能力,他們應該要能說、敢說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到了高年級,學生應該自己去思考探索,教師通過提出具體的問題,學生從線條、圖形、色彩、空間等方面去初步感受,談出自己的想法,欣賞才有意義。

四、國小美術課程的建設:

計劃、評價組織、提問。

在全書中,作者還很貼心地設計了各種實用附錄,供教學時使用,如:著名藝術家、博物館及其他資源、靜物畫參考素材,肖像畫比例等等。雖然是關於美國國小、美國式教學的書籍,但是對於我們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參考、學習價值。

教師讀書心得 篇3

教育年會上,讀到教科室推薦的書目,竊喜,那些書,我曾涉獵,都是些與教育相關的書籍,很不錯的。但作為教師,閱讀的面不能僅限於此,應立足教育,而又不囿於教育。總之,在閱讀,且思考,總會讓自己強大些。

說來羞慚,整個假期,閱讀時間,少而又少,幾乎沒有完整地讀完一本書,僅是如廁或臨睡前讀了幾頁,以及在咖啡館等候的間隙裡,匆匆讀了幾行字,而這些都是積習,並非迎合“學校意願”完成假期作業。

年前回衡,便直奔文海,挑了幾本書,都是心儀已久的:劉瑜《民主的細節》、龍應臺《野火集》、周國平《我思故我在》、還有一本記不起作者名姓的《新女書》。之前在定王臺預定的胡蘭成《山河歲月》、趙越勝《燃燈者》、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也一併帶回老家了,打算靜心讀完,但習俗的力量過於強大,我再次向年節的'陋習繳械,忍痛割愛。走馬觀花地閱讀,很難有深的見地,時至今日,催交心得,於我而言,本非巧婦,這粒米之炊,實難完成。就揀印象深的談一二則。

胡蘭成的《山河歲月》,胡蘭成的文字清嘉嫵媚,意透詞拙,戛戛獨造。《山河歲月》寫世上的人世亦如漁樵閒話,舉重若輕,我愛不釋卷:“從來民間起兵,開頭多難免有巫魘,但這次武昌起義則很簡潔,好像風日晴妍,波浪裡湧出一朵白蓮花。”“草木不驚,已都是春天,辛亥革命亦城郭山川無恙,就已經是民國世界,歲月都堂堂了。”“中藥有藥香,不像西藥的難吃,中藥的顏色亦好看,這便使病人亦有了好性情,覺得這世界到底是美的,生之意志因之不曾失墜”……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的髮膚體貌可見一斑,頓悟成趣,百味回甘。

趙越勝的《燃燈者》,語言乾淨、極富知性:“燃燈者,在佛家是指片語可開悟人的覺者。販夫走卒、因車賣漿者皆可為燃燈者。輔成先生,不用說就是這樣的燃燈者,而且是燃巨燭之人。”作者與老師情深,其交往枝葉,令人欣羨。讀書人應如先生,“以超越的純思貢獻學術,又以入世的關注體察民生。”當代的士林,已不是先生那代人在青燈獨守、古卷常翻中凝練出的沉靜深邃。先生告誡我們要珍視思想的尊嚴,只因“思想的尊嚴滋生自足,從來不需權勢者恩准。”先生說“現在中國的問題是大人物只關心自己的小事情,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卻沒人管。”雖“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但天總是要明的,“既然無能挽狂瀾於既倒,只能寄希望於中華文化生命堅韌頑強,破土重生”。

教師讀書心得 篇4

餘映潮老師《致語文教師》一書的序言開頭是一句希望之語,即“我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滿智慧”。

一句親切的叮囑,讓人心頭一熱。當我們談論教師這一職業,或談論教育事業的時候,首先要關注這一個個“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愛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態等等,都需要互相的關注、關心、理解、幫助。教育教學是一份充滿“愛”的工作。試想,普通老師生活缺乏穩定,對自對人對社會的心態調整不好,能期待他們平靜而清醒地走進教室嗎?教育是“育人”的事業,“育人”首先要“育師”、“育己”,然後才能“育學生”。“一流的教師”才能育出“一流的學生”。由此,無論是從學校、還是社會和國家層面看,教師是第一位的,有全社會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滿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師的成長,生活和工作是分不開的,生活中樂觀、有情趣、自我認同感強的老師,在學校裡肯定自信、積極,有個人魅力。同樣,許多工作優秀的教師,他們對生活現狀的理解和對未來的追求充滿幸福感。所以,許多名家、大家優秀的表現和出色的成績,除了用專業理念技術去解讀外,還可從其生活中的個人性格、品質和精神上去理解。看餘老師的《致語文老師》一書,其長者、智者的風範令人敬仰。餘老聊的是教學,也是個人迎難而上的成長修煉,這修煉的過程,有堅定的目標,有系統的規劃,有艱苦的執著,有挑戰的.智慧,有說不盡的苦樂滋味,有沉甸甸的收穫。其修煉的智慧之語,既可心引領我們認真地工作,也可以啟發我們用心地去生活。

我們無論是自願,還是巧合從事了教師這個職業,註定了此生與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虛幻神奇的道德評價,因為職業的特點,我們的生命歷程真的有些特別我們需要(應該)掌握更多的文化,我們有機會站在人類思想的前沿,這是我們有時清高的原因;我們肩負著文化傳承和思想播種的責任,我們的工作與其說是教育教會學生,不如說是薰陶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現在和未來,往大了說,我們的事業真的能改變命運和世界;我們的工作物件是有豐富思想和鮮活情感的學生,我們每天的工作少有重複,我們每個教育教學的細節需要更多的創造性和人文個性,我們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戰;我們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學到老”,需要吐故納新,才能與時俱進,很少有職業像我們這樣需要終生修煉和成長。

凡職業,都需要為了生活,從事教師職業也需要“養家餬口”,這點標準不一,爭議不斷;凡職業,都需要有敬業的精神,都可以經營成事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的是不論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極致。從古至今,“狀元”總是鳳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個人都會有的,為難的是,成功需要面臨各種挑戰,不是每個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堅持下去。

所以,餘老在序言中對年輕教師(在餘老面前,凡站在講臺上的先生們,都是年輕的)諄諄告誡:

(新部編語文教材培訓心得體會_新部編語文教材培訓心得)“我視成長智慧為第一。”

“我珍視在事業奮鬥中對生命的歷練。”

“趁著年輕多做事。”

不能失去“追求的勇氣”,要“保持追求人生目標的永續性和忍耐性”,“讓自己具備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堅強意志”。

要承受“刻骨銘心咬牙堅持的歷練”,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要能“苦做”,“成功的機會在八小時之外”;還要“巧做”,成功講究方法,能讓我們更早、更多地品味奮鬥的快樂滋味。

要“永遠相信‘積累’的力量”,“學會摘抄、摘錄、摘記”並“分類研究”,“越是有豐富的積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觸發靈感和把握成功的機會”。注重學習積累的人,會擁有“很高的洞察力”。“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中還有無數個空白無人問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時候進入這種研究都不能稱之為‘遲’”。

所謂“專家”,“是哪些幾十年堅持不懈的人。”

“心靜”,是一種情緒和心態狀態,“專心致志,這其實是非常高妙的思想方法”。

做教育教學研究,沒想像的那麼深奧可怕,其實就是“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做好同一件事”,並“能夠在細節上做出深度的”。那些所謂的大家、名家、行家,都是這樣起步的。

教育教學需要“創新”,什麼是“創新”?“主要在四個字上下功夫:角度,難度。‘角度’好加上‘難度’大,就是高層次技能,就是創新。”

讀著餘先生的“修身警言”和“思想火花”,覺得“高山仰止”,讓人心虛和畏懼。這那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呀?

那麼,餘老幾十年如一日的歷練成就和肺腑之言與我們有何現實的意義呢?

作為教師,每個人的學識基礎有不等,天賦條件也不一,外在環境機遇也不同,誰能說這些區別是無法改嗎?我們學習餘老,期望個個成為餘老那樣級別的人,那是不自量力。餘老對我們一線廣大普通教師最大的啟發是,堅持做事業的規劃,珍惜時間,堅持用巧妙的方法去踐行,用心把教學工作中小事做到精緻,做得有意思。人們常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可生活中具備野心且能成大事的人畢竟少數。我們更多的普通人其實是“舞臺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一個教師,三尺講臺,一本教材,幾十個學生,這是我們世界,很小。我們其實不需要大抱負,只要能腳踏實地,在教室裡,在學生心裡,把每件小小的事做精緻,做的有意思,我們就會漸行漸遠,越攀越高。眼界和心界是低頭看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不是仰頭遠望出來的。堅持做精緻的小事,這就是餘老“靜下心來”的修煉之道呀。

思慮至此,便不再對餘老“敬而遠之”了。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當一個好老師難,當一個好班主任更難,班級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說是千頭萬緒。特別是現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都影響著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我們班主任不僅要面對一個個不同個性的學生,也要面對他們背後的家庭環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師》第三輯中通過《好的教育是一種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讓父母成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們深入淺出地闡述瞭如何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讀後讓我受益匪淺。

父母的處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社會進步了,國富民強了,孩子們有了優越舒適的環境,但行為習慣為何出現了滑坡。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學校教育模式與部分學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異,或者說是家庭問題給孩子的行為習慣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說:我們的家庭之路上充滿了無證駕駛的“司機”,現在沒有駕照不能開車,違規要罰款。而做父母比開車要複雜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們在面對多種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我們的班級管理如不能採取相應的對策,而簡單地採取整體化一的措施,勢必讓這些孩子感到無所適從,或者無處躲藏,那麼,怎樣才能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結合朱教授的觀念,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利用x月份學校開展的“家長一日訪談“活動,為不同的學生家長,構建一個共同教育平臺,是班級與學生家長,以及學生家長之間相互交流的好機會,活動開展以來,我總是留出一定的時間請學生家長介紹自己的“教子之道”,討論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再讓孩子當場發言,有時甚至請一部分問題學生髮言,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溝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長們結合自己的孩子,談談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引起了家長們的共鳴。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門管理人的藝術。學生不可能屏棄一切因素的干擾,帶著純而又純的心理坐在教室內從事學習活動,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援,才能使學生健康成長,從而形成合力。一旦兩種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學習、生活必將步入一個和諧的軌道,正如朱教授所言:當學生的父母成為教師的教學助手,教師就會像有了三頭六臂,這樣就能夠在教育教學中從容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教師讀書心得 篇5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專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我很喜歡莎士比亞說的這句話。正是如此,我在寒假裡讀了一本叫《哈姆雷特》的書,是莎士比亞所著。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劇本。習慣上將本劇與《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並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回國奔喪,父王鬼魂訴冤,囑其報仇。王子裝瘋,安排“戲中戲”,證實了新王殺兄的罪行。錯殺大臣後,王子被打發出國,他洞察新王陰謀,中途折回。新王備下毒酒毒劍,挑唆大臣之子與王子決鬥,欲置之於死地,最後三人同歸於盡,母后也誤飲毒酒而死。

我們從莎士比亞的.創作裡獲得靈感、啟示和智慧。時代變化了,社會進展了,儘管民族有歧異,地域不相同,世界各地的學者們都在莎翁身上發現巨大的歡喜、無限的生命,都禁不住讚歎:“人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這段話寫的不就是莎士比亞自己麼?他不就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麼?

教師讀書心得 篇6

向來喜歡看百家講壇,而且更喜歡聽於丹老師的講座,是那樣的令人心曠神怡,那樣的震憾人的心靈,每次閱讀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都會有很多的收穫與啟迪,敬佩她的聰明與睿智,以及她看問題的獨到見解之處。

于丹教授說,其實《論語》的態度是什麼呢?就是以一種樸素的、溫暖的,言傳身教的生活態度,去影響他的弟子。《論語》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當所有憂煩、迷惑或畏懼壓在眼前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變得更加智慧聰穎,變得更加勇敢無畏,那麼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沒有了嗎?所以,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而不要藉助外在物質的得與失,讓自己擁有一份淺薄的驕傲,這就是《論語》裡所倡導的一種人生觀。

于丹教授以自己的心得來詮釋論語中難以理解的道理,並結合實際生活幫助人們去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使人們明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尤為重要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拿自己與別人相比較,同樣的學歷、同樣的境遇,別人為什麼做得很成功,而自己卻為什麼總是默默無聞,總在羨慕、嫉妒別人的日子裡生活,於是埋怨、憤怒油然而生,使自己身心疲累、鬱鬱寡歡。其實他沒看到別人的付出,很多時候就是缺乏于丹老師在論語中所說的豁達開朗,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如能以平和的心態想一想,別人的得到一定有他相對應的付出,當然,這個付出有種種。如果你不想去付出就不要去嫉妒別人的擁有,羨慕別人的生活而看不到自己的珍貴,這是不聰明之舉,也是可悲的。

于丹教授用一個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藉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藉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

教師讀書心得 篇7

最近我讀了後思緒萬千,使我更加深刻的理解:“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文化積澱為人格”,“一個教師能走多遠,她的學生就能走多遠”,“教師因讀書鑄就備課靈魂,便成為了教育的永恆愛心、理想信念、社會良知以及社會責任心,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教師不可或缺的靈魂”。

而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鑄就高尚師德,一名合格教師,應該以身示範,在思想上崇尚師德,在行為上體現師德,在師德中體現自我價值,實現崇高的教育目的。用陶行知先生當年的話來說,就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無畏精神。師德的核心是師愛。要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以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去影響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這就是“師愛”。對教師而言,高尚的師德也體現在嚴謹的教風之中。

教師的工作固然是一種職業,但它更是一個事業,幹事業就需要有一種專業精神。教師的專業與一般職業相比,所不同的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它需要我們用不同的彩筆渲染,而渲染後的作品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素養。可以說,教師是否具備良好的專業底氣,是能否提供良好教育的前提。任何一位教

師,都要學會把學習獲得的能量轉化為課堂智慧。教師的智慧之所以有差別,課堂教學效果之所以有好壞,關鍵在於教師能否

發現自己的優缺點,能否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揚長避短。我認為除了學習、觀摩、研討外,更重要的是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和學習所得主動實踐,並在課後積極反思自己的成敗得失,進而再指導自己的課堂實踐,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在我的'班上還有部分“後進生”,欲轉變這些“後進生”,除了加強深入細緻的思想教育和進行科學嚴格的行為規範訓練外,還應幫助“差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感,並以此樹立起一種健康而穩定的精神追求。如果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就有可能把自己對學生的希望與信心傳遞給學生,燃起學生深藏於內心深處的希望之火,使學生獲得源源不斷的進步的動力;就有可能在教學中不斷髮現學生的發展潛力,努力挖掘學生的發展潛力,為學生髮展開拓廣闊的空間,也就會堅信學生的明天會更精彩。我們也會因胸懷廣闊、會因善待學生而在教育中不斷地收穫著成功、快樂與幸福的。

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們就要,保持一份好的心情,積極尋找生命中每一個階段的亮點,讓平凡的日子裡充滿燦爛的陽光,為自己的生命而感激生活。使我們每個教師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教師讀書心得 篇8

只有當他成為自我的主人並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管住自我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這樣的紀律具有靈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採用。但它包含一個偉大的教育原則,它不一樣於舊式教育裡那種絕對的,不容辯駁的高壓政策下的“不許動”的`原則。

這一段話給我的教學路程上點燃了一盞明燈。回顧自我以前的教學過程中也曾想“約束”孩子。當孩子們說話時覺得他們太吵了,期望他們安靜。但是這種“約束”對孩子們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們想說的、想做的慾望卻更強烈。因為在此時我是“主人”,而孩子們是“服從者”。所以他們的行為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外人強加的,所以孩子們的安靜時一時的,只要我一離開,他們便會很快的開始交談起來。

當我接觸蒙氏教育,開始瞭解蒙氏時,尤其當我閱讀了這段話語之後,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讓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規則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讓他成為教室的主人。

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忘記那些“不許動”的原則,因為這種“不許動”的背後,隱藏的是孩子們那種強烈的“我要動”的慾望。所以不管用什麼活動,我們都就應讓孩子去動,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這時孩子們“安靜”了,有秩序了,這是孩子們自我的紀律。在自由之後所獲得的紀律。

所以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麼時候,孩子才是他自我的主人,當他成為自我的主人時,老師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就能很好的發展。

教師讀書心得 篇9

作家林清玄如是說:“清歡是生命的減法,在我們捨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慾望的捆綁,回到最單純的歡喜,是生命裡最有滋味的情境。”當我們端坐於像今天這樣的陰雨天,聽一首輕音樂,讀一本喜歡的書,慢品一口清茶,我們的生活是清歡的。

《新時代的教師》把目光聚焦在教室複雜的現實職業生活。每天我走進課堂,去上各種各樣的課:好上的課,不好上的課;傳統的課,課改的課;校長光臨的常規聽課,新苗杯精心準備的展示課,還有自己很理解的課和自己也不怎麼清楚的課……每天走進,備課、佈置作業、批改作業、找學生談話,被學生感動,或者被學生氣得半死……

在紛繁複雜的生活和改革的面前,我一路狂奔似乎無法停止,但在狂奔過後,通常會感到迷茫。去哪裡享受教育的'清歡?

這本書,將教育和“人”結合起來,直擊教師的“教育力”,像老師發問:我是誰?我需要什麼?教育需要什麼?

校長說:“蘿蔔燉蘿蔔”,沒有骨頭,這鍋湯永遠是蘿蔔味。《新時代的教師》裡說,這個時代的教師,如同新瓶裝新酒一樣,扮演者創造學校和課堂中新教學和學習方式的開拓者。讀完這本書,我也在思考:我還可以做什麼?

我可以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去尋找和孩子們相處時的清歡。現在的孩子自尊心越來越強,個性鮮明五花八門,所以要求老師不不僅能站在講臺上保持教師的威嚴,還要求我們走下講臺的時候,能夠開啟學生的心靈。

袁嘉駿,我們班每個任課老師都不喜歡他,每個孩子也都不喜歡他。因為他真的太吵,上課時他在教室裡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從我們班教室裡,經常能聽到老師無法忍受他而發出的咆哮;下課時,校園就是他惡作劇的樂園,學校裡每一棵花草樹木都慘遭“蹂躪”,連下水井蓋也沒有被放過……

就是這樣一個孩子,這個學期卻在我們年級辦公室圈了不少粉絲,更有老師覺得他是我們班最帥、最可愛的孩子。因為“學共體”改變了他,因為“學共體”營造安心安全的氛圍改變了他。孩子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討厭,他們之中蘊含的是心心相印、關懷備至的潛能力。所以當袁嘉駿在小組裡顯示出了學習的意願、顯示了他天性中善良可愛的那一面,所有孩子都接受了他。他仍然是那麼調皮和不服管教,但是他在課堂上,用妙語連珠的回覆俘獲了老師的心。課後,他也不再去折騰畫畫草草,而是默默地打掃衛生,幫我分發水果……

所以,我想說,在溫暖的師生關係中能享受到教育的清歡。

我還可以讓自己沉浸在單純的教學裡,真理至上,去尋找教育的清歡。我們行走在課堂裡,我們嘗試著把課堂回到“最單純的歡喜”,去理解、去傾聽、去感受與接受,這就是課堂的“清歡”。

“學共體”課堂,仍然記得學生的這些話語:

——老師,你不忙講,讓我們再思考一會兒。

——老師,數學課我們可以自己搞定了。

——老師,這節課我收穫太大了,那道題我之前只會一種方法,現在我會三種方法。

——老師,剛才我分享的時候,有一點點緊張,不過感覺很好。

——老師,我要把今天學的內容和爸爸分享。

……

聆聽學生生命成長的清歡,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享用。

只有真正沉浸下去,將老師的對教育的喜歡放進去,才能享受到這份來自自身成長的清歡,與名利無關,與世俗無關。

林清玄還說:“清歡是一種生活姿態,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它並非來自別處,而是來自我們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追求和熱愛。”是的,我們課堂的清歡也並非來自別處,而是來自我們對學生、課堂、教育的追求和熱愛,更來自身邊那些“享課堂清歡”的同道中人。願我們在這個美麗的秋天,都能“享課堂清歡”!

教師讀書心得 篇10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承擔著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橋樑和紐帶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一言堂”已全盤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專家和名師;由於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原有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不能適應教學需要等。因此,壓力增大,精神疲憊,對所從事的工作失去興趣,無成就感;對事業缺乏熱情和創新,安於現狀,得過且過等。

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與時俱進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這將是我今後必須思考和麵對的問題。因為,合格教師不是終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師,今天不一定合格。自己只有不斷學習,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理論知識,才始終是一名合格的教師。

一、更新觀念,終身學習

學習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質。教師要不斷吸取新資訊、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作為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知識,如社會、心理、資訊科技等,力求知識全面。只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提高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才更加熱心,態度才更加積極向上。

二、 愛崗敬業,加強師德修養

愛崗敬業,加強師德修養。由於教師的職業,是育人、塑造心靈的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通過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為人的道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為他們今後美滿人生鑄造堅實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關係。教師的工作物件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關愛和關心。教師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給予關懷。因此,教師要學會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體諒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難處與煩惱;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溝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三、立足本職,做好工作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要無怨無悔!

對教學過程負責。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要堅持經常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要多聽課,虛心請教,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教學藝術;每上一節課,都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

對學生未來負責。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又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一個環節出現缺陷就會影響其它環節,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因此,教師要立足當今,放眼未來,以苦為樂,甘於寂寞,充當人梯,為家長負責,為學生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千秋大業負責。

對學困生負責。幫助學困生是教學工作的重任,因為一個班級裡面總存在學困生。對於學困生,教師在教學上、情感上應給予特殊的關顧,如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樹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課後多找他們談心,使他們從心底知道老師並沒有把他們拋棄。

教師,只有立足本職,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學校的發展緊密聯絡在一起,樹立和牢固民族意識、社會意識和責任意識,個人在工作上才會有所所為;教師,只有更新觀念,終身學習,與時俱進,做好本職工作,才能為黨的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教師讀書心得 篇11

一本好書,總能給予我源源不斷的啟示,把它放在床頭,讀一讀,養養心,也且把它當做一個鬧鐘似的,提醒著我,當一名好教師——凡事心平氣和,潛心教書,用心做事,耐心待生,不斷汲取,提升自我。

雖說,教育是無法複製的。富有魅力和人性的教育,永遠是這個教師——這個班級——這個孩子——這個家長的一對一。但薛瑞萍老師傳遞的是一種精神,是對教師心靈潤澤的養料。

這樣一個老師,老師每天上好一節課,每天做好記錄反思,每天和家長線上溝通,每天閱讀,每天和孩子一起成長……做到這些一次兩次並不難,而貴在堅持,這樣踏踏實實做教育的人,令我深深的敬佩,這樣的教師才真正對得起“教師”這一神聖的稱呼。

關心孩子,我們真的做到了嗎?沒有一個孩子不是抱著一顆學好向上的心來學校的,只是各人的能力、悟性、家庭環境所給的滋養不同。他們把無限的信任給了教師,教師應當對應他們的心願,而不是根據他們呈現的優秀度,回報相同的信任。面對孩子天真無暇的雙眸,我們當教師的是否問心無愧,我真的盡我所能了嗎?今日聽王煒老師的講座,聽到這樣的一則故事。“一名教師剛生完孩子回來,校長找她談話,希望她接下來能潛心教書,她的回答是現在她已經把一些教學工作看得很開了。校長如是回答,那那些孩子怎麼辦?我們是身負責任的啊。”是啊,一個孩子對於班級,對於教師而言你,可能他平凡無奇,我們甚至有時候會忽視他們中的一個,可是對於一個家庭而言,他們是唯一的希望,是寄予了家長深深地期望的。對於學生個人而言,我們國小教師的啟蒙引導,又是起到了多大的一個作用。我們身負重擔,不為別的,就為這一份責任,我們就該好好地工作,去關愛每一個孩子。

那麼如此勤勤懇懇地當一名好教師,除了責任,對於我們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呢?作為本然自利的個體生命,不考慮這點是有悖情理的。我想當教師這一職業,本身就是對自我的一場修煉,是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有時候我會發現我給予學生的還遠不如學生給予我的呢。

教學一年級,從一開始的嫌煩嫌累,彷彿一隻無頭蒼蠅到處亂撞,到慢慢地理出一個頭緒來,慢慢地靜下心來,耐心教書育人,細細品味生活的五彩斑斕,孩子們一天一個樣,進步是有目共睹的,豈不樂哉?那些汗水,付出的,總有一天會還給一個大大的收成。一直堅信“未來的那個你,會感謝今天拼命努力的自己”更何況,未來還有那麼多孩子因你的付出有了那麼一點好的變化。想到這些,還不能說教師是一份多麼幸福的'職業嗎?這些都是從薛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中悟出來的。若不是這一本書,今天的我,還是會常常氣急敗壞地站在講臺上,對那些頑皮固執的學生大呼小叫;成天嘮嘮叨叨工作的不如意而不懂得自我反省;被學校大大小小的事忙得焦頭爛額而忽視了真正去靜下心來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或許沒那麼糟糕,但也絕不會懂得應心平氣和地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從孩子那裡學習,和孩子共有成長,為他們的快樂而快樂,感恩每天的工作。當然也有耐不住性子、放錯發火的時候,我的“修煉”還遠遠不夠,才剛剛開始,我很慶幸,在一開始,我就遇見了這樣一本好書,每天上班,它就提心我:不要著急,不要生氣。要微笑,要溫和。是這本書及時地指引我走上正確的道路。

薛瑞萍老師在班級中實施了一項“請跟我來”的方案,意思是讓家長跟著老師的步伐,配合教師共同幫助孩子成長。她隔三差五地給家長“寫信”,通過網路普及教育知識,在學校教育好孩子,在家也讓家長跟上步伐來,雙管齊下。充分調動挖掘家長的力量,這一股強大的力量給予了最得力的幫助。這個老師當得多辛苦,又是多麼踏實啊。她把這樣的辛勤工作謂之為“一場修煉”。

在《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中,薛老師也寫到自己為班級的每個孩子建立“可愛一幕”的成長記錄,目的是“逼迫”著自己去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多麼用心的一個老師啊。通常我們當教師的有時候是太過“挑剔”了,又常常被“怒”之浮雲遮了雙眼,學會賞識是多麼重要啊。我也學著薛老師的樣子,儘量每天去發現一個孩子的可愛之處。漸漸地,我覺得自己更喜歡他們了,他們是天使一般的孩子以前我怎麼都沒發覺?薛老師說的對,喜歡他們就是喜歡我們自己呢。

吳婷小朋友上課總是走神,作業完成得一塌糊塗,家長又因為總總原因不能做好監督輔導,實在令我頭痛。後來我漸漸地發現,她其實是一個很熱心腸的孩子,我漸漸地喜歡這個孩子,也發現她一直努力地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有空就自己練習口算,這些行為實在令我很感動。

汪春旭小朋友平時柔柔弱弱,今天生病了,卻還是堅持要把一節數學課上完,他的品質不是很令人欽佩嗎?

……

每個小朋友都有著可愛的一面,他們的可愛之處也深深感染著我,使我覺得每天的工作都是有意義的,使我一遇見孩子就不自覺的嘴角上揚,讓我感受到和孩子們相處是一件幸福的事。平時就算我再凶,有時候也失去耐心,可是下一秒孩子們見到我還是會真誠地向我問候,依依地和我說再見。就為這一點,作為教師的我就應該對他們多一點耐心。天使一般的孩子我怎麼捨得去責怪,去放棄,去敷衍?對於過去的不足之處我表示慚愧,今後我定時刻勉勵提醒自己——做一個心平氣和的教師。在一場修煉中,成為一名幸福的教師。

教師讀書心得 篇12

認識和擁有《教學勇氣》這本書,是在十年前。偶然聽說這是一本美國教授撰寫的教育名著。週末興沖沖跑到秦嶺路附近的圖書批發市場,在一家專營大夏書系的書店購買的。現在這本書已經有十週年紀念版和姊妹篇的《我的教育勇氣》。訪書是樂趣,在那個沒有網購的時代,充滿期待的找尋過程,和尋了千百度,最後買到手那種興奮,是一種莫大的幸福。這是現在網購時代體味不到的樂趣了!

記得當時找尋很快樂,等讀起來卻不是那麼順暢。因為是國外作品,本身文化有一點差異,再加上翻譯時,一些語言表達的問題。一般讀起來會有些費勁兒。雖然這本書吳國珍教授翻譯得比較專業和流暢。讀一本書,還和自己生活工作閱歷,以及思想思考深度有關。

從某種意義上,讀書就是讀自己,讀書就是找尋自己的影子。幹國祥老師說過一個有意思的觀點:真正好的閱讀不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是要仁者讀出智者的觀點,智者讀出仁者的觀點。這樣才能有進步”,才能是思想碰撞、深度閱讀。當然,不可否認能引起共鳴的閱讀是最舒適的閱讀。或者是自己心中有,口中無,筆下無。看到別人說出來了,深為贊同,心有慼慼焉!

先討論書中的主要觀點:“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什麼是技術層面?課堂上課件的精美,語言的華美,內容的完整到位等。或者說是:技巧、策略和技能。這是當然也是重要。但是,僅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什麼是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

作者說:自身認同是指發展的一種聯絡,在這種聯絡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匯聚,進而形成神祕的自我:賦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長的文化環境,支援過我的人,傷害過我的人;我對別人和對自己做過的有益或者無益的事情,愛的體驗和痛苦的感受——還有很多很多。在這個複雜的領域中,自身認同是使我成其為我的內力和外力運動著的交匯,這一切的一切不斷聚合在我們成其為人的永恆的奧妙中。怎麼樣?是不是有點深奧的感覺!

我的理解是:我們每個人成為這樣的人,都有原因背景,都是我們的遺傳、背景、經歷共同作用綜合而形成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要接納自己,讓自己的內心保持一種和諧,而非衝突和掙扎。自身完整,就是說,無論怎樣我都是一個整體,這種整體特點能夠在朝著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時的內在聯絡中發現。

自身完整要求我識別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個性中的東西,分辨其中哪些適合我,哪些不適合我——我選擇的賦予生命活力的方式的匯聚在我內部的各種力量有關:對這些力量我是歡迎它們還是害怕它們,是認同它們還是反對它們,是追隨它們還是拒絕它們?通過選擇自身完整,我會變得更加完滿,但是完整並不意味著變得完美無瑕。承認我原本是的那個整體,意味著變得更加真實了。這段話相對好理解一些,完整的反義詞是割裂的、異化。也就是說我們跟隨自己的內心,不要做過於勉強地做一些事情。

作者接著說:自身認同和完整不是用來雕飾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崗石,而是一個處於複雜的、不斷需求的、終生自我發現的過程中的敏感區域。自身認同在於構成我生活的多種不同力量的匯聚,自身完整與這些力量的聯合方式有關,使自身完整協調,生機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氣沉沉。

就自身認同和完整這個問題,我請教過南明集團的魏智淵校長,他舉了個例子:教學中知識,不是外在於教師,跟教師的生命沒有關係的客觀的東西,而是與生命相互交織的東西。教詩歌時,我們不是簡單地把一首詩歌講解給孩子,而是把我在這首詩歌中受到的感到傳遞給孩子。這份傳遞中包含了“自我認同”,因為我既然被這首詩歌所感動,或者相信這些知識,那麼就意味著這些知識是我自我的一部分,我對知識的理解與傳遞就代表了自我認同。以師生關係為例,學生不是我的操作物件,不是我灌輸的物件,而是我的關愛、引導的物件。在這種關愛與引導中,我與學生有了心靈的默契與共鳴,這就是自我認同的過程,也是保持自身完整的方式。這有點像戀愛,好的教學和教育都能夠讓人獲得高峰的體驗,戀愛本質上就是從物件身上認出自己,也就是“自我認同”。而因為這種關係,自身也就獲得了完整。怎麼樣?經過魏校長的解讀,是不是對這個觀點更清晰了!

記得有一次培訓,教授提到一個觀點: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共同場。這和魏校長的觀點有相通之處。但我還是對“認同”這個詞語有點自己的看法:是不是也有接納自己的含義呢?對於這本書疑問還有很多,期待能夠經過繼續閱讀,把這本書讀懂,得更透徹。

教師讀書心得 篇13

《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啟人深思。雖然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前蘇聯,但對於我們現在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從微觀細節方面扼要談談幾點讀書感悟。

一、成功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何為教師素養呢?蘇霍姆林斯基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的教育素養: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

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麼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後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教育素養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塑造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學生髮表議論。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

二、有關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要因為孩子成績差,而不讓他閱讀,恐怕會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相反,一個孩子如果不加強閱讀的訓練,是不能提高學習成績的。閱讀,是建立在實踐上的。現在的一些教師和家長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認為看課外書會影響學習成績,於是禁止讓孩子看這些。其實恰好相反,沒有了閱讀,孩子一味沉浸在做習題的單調中,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也不能提高學習的能力的。沒有了閱讀,孩子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就顯得過於單純,如果因為發生一點不益於他們的事,他們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決的方法。每週,我都會給學生留出幾節課的時間來閱讀,很明顯,他們的語言和寫話水平都提高了。無論是獨自還是和夥伴一起,我發現,他們都從中找到了樂趣。因此,閱讀近者是對閱讀能力甚至學習能力都是一個飛越,遠者則能夠進入這個大環境中,在環境中變得通達,從而產生對人生的種種感悟。

所以,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密切注意,使學生迅速閱讀的能力得到改善。在少年期,默讀能力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在六、七年級,學生應當能夠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個長句的完整部分的意思。不掌握這些能力,少年的思維就會變得遲鈍,思考力好像在許許多多的死衚衕面前停頓下來。如果不能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個句子的完整的、邏輯上獨立的部分的意思,不能在把一個句子沒有讀到底的時候就猜 出其餘一部分的含義,那麼這就不僅會反映在目前的學業成績跟不上去,而且會影響到腦的`解剖生理過程。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

極其細微的連線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絡。誰不善於閱讀,他就不善於思維。

摘下我認為對老師很有益的話:

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覺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三、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建議中就讓我們“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文中談到,“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是的,一個班級的學生雖然學習生活在一起,也許用相同的時間學習相同的教材,但是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往往參差不齊。特別是一些暫時落後的學生,多少會存在學習心理障礙,若沒有得到及時排解,最後會導致對學習喪失信心。其實,我們在教中也認識到了學生的差異,在教學中也注意了分層輔導和教學。譬如,對學習狀況不同的學生,我們會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和期望。如在每一節課中,課前提出學習目標是針對大部分同學來講的,在課堂操作中,往往完成情況差異很大,有的同學用幾到十幾分鍾就完成了操作任務,而有的同學可能等到下課也還沒完成操作任務。對一些掌握不太好的同學,則降低難度和要求,讓他們也能按時完成他們的操作任務,並對他們進行更多的關注和輔導。當然,在如何分層上,我還需更多地深入實踐和研究。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不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太多,在此只就幾點談了談。讀書使我們受益匪淺,思考使我們更進一步。作為年輕的教師,路還長,我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很多,努力攀登,用教育智慧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