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讀後感6.55K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

我們老師現在都面對著學生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面對著越來越關注分數的家長和社會,在工作中,是重能力與素質的培養,還是片面追求高分數,我似乎不知道該如何取捨,這樣的現象甚至讓我一度迷茫,舉棋不定。怎樣才能實現高分高能,素質與分數兩不誤呢?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後,我既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又找到了堅強的後盾和奮鬥的方向。我們只需要改變一下我們的行走方式,每天朝著目標不斷地前進,就可以過一種幸福完美的教育生活,享受工作帶給我的快樂。

朱永新的《新教育》不是一本枯燥的教育理論,他用詩一樣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用觸動心靈的哲理箴言給我們引領方向、指點迷津。新教育的四大改變(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模式)、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群)、和每月一事都讓我深深地震撼,朱永新的新教育竟能把教育問題分析得如此透徹,方方面面考慮得如此完善

除了這些指導性的實施模式外,《新教育》中很多語句也同樣精闢、凝練,每讀一遍,都會在我的意識裡產生共鳴,例如:教育就是對平庸的挑戰,對成功的跨越,永遠服務於今天,為明天做準備;一名教師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就不會有超越性、創造性地成功;既然我們當了老師,與其痛苦承受,不如開心擁抱,與其平平庸庸地活,不如紮紮實實地幹;新教育的理念是讓教師、學生、學校、一起成長,讓孩子享受學習的快樂;一個人要獲得成功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一是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學校教育就是要做好服務;不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去換取分數,不以不講科學地敬業去貽誤學生,不以唯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教師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心裡湧起一種愛的熱潮,只有持之以恆地把這場愛的接力賽堅持到底的人,成功的`大門才會敞開,他的教育才能走進孩子們的心靈;要無限相信教師和學生的潛力;教育就是一種喚醒和激勵,當一個教師停止了撞擊,就意味著他對工作失去了熱情,對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只要我們學會欣賞,學會發現,就會有無數個學生找回自信,尋回他們的夢想。如果我們的老師都能學會欣賞,我們的教育就會改變模樣,學生們的心田就會充滿陽光……諸如此類的教育箴言數不勝數,如果我們一線的教師能將這些牢記在心,並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認真實施,相信我們能喚起更多學生的學習熱情。

朱永新的新教育對家庭教育也提出了很多地指導與期待,我對照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品德重於學問,狀態大於方法;把童年還給孩子;無限地相信孩子的發展潛力;讓孩子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東西;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找出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忽略的方面,希望實施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更進一步感受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系統化和完善性。

總的來說,《新教育》是一本開卷有益的好書,通過讀這本書也很好印證了營造書香校園的重要性。願我們都能從這本書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華,應用於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讓我們的工作更得心應手,更有快樂感;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完美,充滿希望!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2

寒假裡,我在校領導及同事的推薦下讀了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的教育文集中的《新教育之夢》。一卷在手,讀後真是受益匪淺。將近五百頁的文字,分為六大部分。分別記載了朱永新的教育隨感。我很佩服這位專家能有這麼執著的精神對待他的教育事業,並且在自己的事業中有著豐厚的建樹。讀過他的文章,讓我有種愧疚,沒有理想的目標和動力實在不能稱得上有為青年,況且現在我還年輕,漫漫人生長路要走,我應該用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新教育之夢》為我們講述了積極的人生態度以下幾個緯度:

一是對待未來的態度。二是對待工作的態度。三是對待社會的態度。四是對待學習的態度。五是對待他人的態度。六是對待自己的態度。

在這幾個態度中,我覺得對他人的態度與對自己的態度同樣重要。一個人能否與他人和諧相處,能否具有優良的人際溝通能力,能否受到同事與朋友的尊重和愛戴,能否主動幫助別人,理解別人,是否具有積極的交往態度的體現。而對待自己是否又有自信,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把握各種機會鍛鍊自己也是是否具有積極的自我能力的體現。如果我們能在教育過程中加強這些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有了如下體會:

1、在教育教學上,我們不應過分執著於某一種觀念,而應發揮我們的創新精神,從不同角度,各個方面來進行整體思考,各個突破。著力於培養我們的創新精神。

2、在教育教學中,注重情商的培養,而不僅僅只是開發學生的智商。事實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情對的成長、發展能起更大的推動作用。

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只顧及到自己的感受,而不能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我們應該深入學生的心理,真正瞭解學生的感受,這將有利於我們更好得處理師生互動關係。

4、生活中的故事很多,以教育為主題的故事更是叫我們眼見不鮮。我們已經變的麻木,如果我們能把"它"一一記錄下來,在閒暇時拿出來翻翻,不又是別有一番一會。

5、生活如同一本書,其中蘊涵著不少的哲理和啟示。我們應該多加觀察,多加思考,從中得些人生的蘊涵,這不僅是一種知識的獲得,更是一種人性的修養。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3

最近,我認真閱讀《有效老師》,捧讀此書,我收穫很大。這本書所給出的教學上的許多建議,使我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每次讀到其中的案例時,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地應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只有再度作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編者在《有效老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在教學工作中,應關注全體,特別是對處在困境中的學生進行關心、鼓勵、幫助、引導,時常對他們報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這猶如涓涓細流,流淌在學生心靈之間,讓他們享受到教育的溫暖,激發起求起的慾望。學生的茁壯成長,是我們教師不可推御的責任。

作為一名教師,要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主動思考,虛心求教,肯幹、實幹,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盡全力把工作做得細緻、紮實。同時,細心總結工作經驗,在摸索中前進。“昨天的孩子,課本是他們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們的課本”,身處課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師,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今天的教育?我想,我應該快樂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事業,面對自己的工作,面對自己的學生,全身心去研究課程、教材、學生、教法等,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備。抓住“課改”帶來的發展機遇,樹立較強的科研意識,走進新課程,刻苦鑽研課堂教學藝術,爭做善於吸收的學習型教師,善於研究的反思型教師,敢於探索的創新型教師。

其實,做名好老師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有一顆善於發現的眼睛。只要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認清教師崗位職責,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我們的素質教育就不會落空,那麼,每一位教師都會成為一名好教師。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4

假期裡,我過得充實而快樂,因為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好多教育專著為我新學期的工作充電。我讀的書有:《新教育之夢》、《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現在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同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著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觀選擇。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澱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

許多專家也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海林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著問題讀書——通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嘗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嘗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己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資訊;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銳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形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內容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間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應該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_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5

今年暑假讀了《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當看到書名時,還以為是一本心理學方面比較難讀懂的書。但翻開目錄,就一下子吸引了我:虎頭豹尾——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不要等牆倒塌再來造牆——遺忘曲線;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鍋——詹森效應;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普雷馬克原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情境相似性;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頭腦風暴效應;真實的謊言——羅森塔爾效應;響雷之後必有雨——預期效應……

翻開書,細細地讀、細細地品。

在序言中,劉儒德老師就以生動形象的一則童話故事“魚就是魚”,講述了原本晦澀難懂的建構主義。“有一條魚它很想了解陸地上發生的事,卻因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無法實現。它與一個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長成了青蛙後,就跳上了陸地。幾周後青蛙回到池塘,向魚彙報它所看到的景象。青蛙描述了 陸地上的各種東西:鳥、牛和人。魚根據青蛙對每一樣東西的描述,頭腦中形成了這些動物的圖畫。每一樣東西都有魚的形狀,只是根據青蛙的描述稍作調整: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魚、奶牛是長著乳房的魚、鳥是長著翅膀的魚。魚只能重新組裝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構造起對新知識的理解。原來經常看到關於建構主義理論的論述,說實在的,真是不太弄得懂,一則小故事,就讓我瞭解了建構主義的核心要義。

正像劉儒德老師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的序言中所說,他用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向大家解釋科學的、嚴肅的心理學規律、效應和法則。在讀本書的第二輯“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時,一個個有趣的實驗、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一條條精闢的分析,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布媽媽的啟示——依戀心理》一文,講訴了心理學家哈洛研究幼小的猴子對母親的依戀的實驗。在幼小的猴子身邊放的是兩個母猴的模型:用鐵絲做的猴子和用布做的猴子。研究發現,小猴子喜歡能給他以柔和感覺的布猴子。後來,心理學家給布猴子媽媽越來越多的母性特徵。比如,在身體裡裝上電燈泡、把布媽媽設計成能搖動的。布媽媽用有的母性特徵越豐富,小猴子就越喜歡她。但布媽媽是不能與真正的母猴相比的。在布媽媽身邊長大的'小猴成年後不同程度地帶有行為上的偏差,類似人類精神疾患的行為。從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讓人備感震驚: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而我們做父母、做老師的是否真正給予了孩子他所需要的愛?讀完之後,不由得讓人頓覺警醒。一個只關心孩子物質生活的父母,一個總在忙碌於工作卻不肯抽時間陪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時候只是充當了一個自動洗衣機、自動售貨機、自動取款機的角色,孩子們應該從父母那裡獲得的安全感、親情沒有獲得,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只能是無可奈何地對父母說:想說愛你不容易。這也難怪做父母的總是不理解:我們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孩子越大卻離我們越遠?同樣的,作為一名老師,如果只關心孩子的學業,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也永遠無法真正贏得孩子的認同。

《頂著光環行走的人——暈輪效應》:我們在知覺他人時,人們往往根據少量的資訊將人分為好或壞兩種,如果認為某人是“好的”,則被一種好的光環所籠罩,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為某人是“壞的”,則被一種壞的光環所籠罩,賦予其一切壞的品質。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就傾向於據此推論此人氣體方面的特徵的現象,就是暈輪現象。“暈輪效應”告訴我們,教師對待學生,要防止一種以偏蓋全的評價傾向。教師應該實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學生的資訊,切忌一葉障目。只有全面瞭解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避免因對學生的不公正的評價而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同時,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暫時的落後。

《獎勵的藝術——扇貝效應》提醒我們老師,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貝效應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在一種新行為、新習慣養成的初始階段。連續的、固定的強化是必要的。而當學生的學習或者行為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斷地延長強化的間隔時間,直到最後撤銷強化。《為了明天更美好——延遲滿足》則從另一個角度提醒父母、老師們要關注孩子自制力的培養,讓孩子在延遲滿足中學會期待、珍惜、剋制。

《絕望的體驗——習得性無助》以一條狗的實驗為例,印證了動物、人類在多次收到挫折後,都會表現出的絕望和放棄。其實,很大程度上,一些暫時落後的學生之所以始終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過多地品嚐了學習上的挫敗感。多次的打擊使他們最終放棄了奮鬥。這無疑在提醒我們,一定要多給失敗的孩子一些鼓勵,多給孩子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儘量避免給孩子創造“習得性無助”的誘因——挫敗感。同時,也提醒我們老師,教會孩子正確地對待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而《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則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讓孩子不要只盯著別人的“葡萄”,要學會欣賞自己手中的檸檬,即使它酸酸的……

還有許多許多,“南風效應”告訴我們感人心者莫乎情,說服往往勝於壓服,和風細雨有時候要強於暴風驟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就是南風效應運用於教育中的典型例子。“禁果效應”提醒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提倡的東西不要明令禁止,而要注意進行疏導和溝通。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本值得老師們去讀,也能讓你一讀就放不下的好書。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

《教育走向生本》是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圖書、中國當代教育論叢,是華南師大博士生導師廣東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的力作。本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6月第x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為教師,我x直認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x些,就是在提高教學質量,是積極、認真地服務於學生的充分體現。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著“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並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

作為教師,我們x定要終身學習,不斷提升個人素質,提高個人魅力。每x個學生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天地、成長於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全面瞭解學生,永遠不要看到x個側面就覺得了解x個人的全部,而對學生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我們應儘量多關心他們,從而達到進x步的瞭解,從生活、學習、家庭不同的方面瞭解他們,形成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的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要靠自己用心經營的,和家長真誠地溝通,懂得顧及家長的感受,有責任心、公平心,這樣家長就會慢慢地信任你,對待學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嚴、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沒有完全否定現行教學模式,沒有照搬西方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強調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要保留東方文化傳統中許多好的東西。生本教育沒有全盤否定應試教育,沒有忽視分數這x社會、家長最關心的話題,不是培養低分高能的學生,而是立志培養高分高能的學生,這也是生本教育為什麼受到學校、家長、社會歡迎的原因。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7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現選一例作以說明。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8

我花了整整一個月,終於看完了這厚厚的《愛的教育》。我看完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愛。

這本書是根據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透視日常生活中學校與家庭的關係,師生關係,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

愛情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素,也描寫了很普通的人物,但卻透露出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會讓人感到感動。比如每月的故事——凱爾千里尋母的故事。據說凱爾的母親因為父母的債務,決定去待遇優厚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工作。當她離開時,她和家人保持聯絡。但是自從上次凱爾的母親寫信說她不舒服,她就和家人失去了聯絡。家裡各種方式發的信也沉入大海。我收不到媽媽的信,所以家裡更冷。父親和兒子每天都去以淚洗面,凱爾為他的母親而死。最後,13歲的凱爾自告奮勇去找媽媽。凱爾的.堅持讓父親無奈的相信這個像大人一樣懂得事理的孝子一定會成功。做好一切準備後,凱爾開始了千里尋母之旅。在路上,他經歷了各種艱難險阻,嚐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道過了多久。在凱爾的不懈努力和人們的幫助下,他終於找到了失去生命意識的垂死母親。凱爾的出現讓我媽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助下,凱爾和她的母親終於團聚了。看完這些,我不禁佩服凱爾對母親的深愛。再想想自己。而凱爾,同齡,卻顯得無知,那麼渺小。只要小事情發生,就把火丟給你媽。這太不對了。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談論的一個詞。然而,有時,我們經常忽視身邊的愛,比如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的良好指導,朋友對彼此的安慰。這些往往被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並沒有認真去欣賞。而如果你經歷了,你會覺得人生就是這麼美好的一件事!

朋友們,請帶上一份神聖的愛,投入這個世界。你會發現,只要每個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更美好的明天。請乘上“愛”的船,結束自己的愛情生活。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9

印象最深的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句話:“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葉聖陶先生一貫以平等的態度尊重學生,呵護學生。他的這種教育思想對我們的教育教學起著深刻的影響,對此我深有體會。

要愛學生,這是教師首先要具備的價值觀。還記得在我第一次面試教師演講中,我說:“從不同角度來講,人人都是第一!”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公平的對待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這個學生是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幫助他們,教育沒有愛,猶如池塘之沒有水。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每個學生都是一座寶藏,而教師就是發掘寶藏的人。這種愛的力量是每個學生所需要的。用愛來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也才會愛你。

由喜歡孩子這種價值觀的引領,讓我也愛上了教育。課堂是老師和學生相處交流的主陣地,如何用心地去經營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考和探究的問題。怎樣讓學生在課堂短短的40分鐘內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我希望通過我的幫助和引導,最終能讓學生髮掘自己的潛能,養成優秀的品質,真正的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一篇教育隨想中我這樣寫到:“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認真二字。”只要你是真正的愛做教師,有了興趣你就會自覺去做,你就會想方設法去做的更好,你就會想怎樣做的更加於眾不同。對待教師這份職業,要擁有12分的興趣。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發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事業。這還不值得去愛嗎?關於素質教育,可以下上幾十種定義,但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素質教育就是學做人的教育。而“無為”教育藝術則具有或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或晴天霹靂開悟撼心靈的魅力和威力。青少年的成長是從他律逐步進入自律的過程。“無為”教育藝術展現的是教育者導演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教育。在無形無象,但有聲有色的無為教育中:學生的自主意識會大大增強,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會有新的提高。

對學生光有愛還不夠,民主的師生關係是使教育過程生動活潑、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得以充分發揮的保證。讓我們像葉聖陶一樣用審美的眼光去看,用寬容的心去引導,對待學生“不要教訓,要勸說;不要灌輸,要啟發;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悶的課堂活起來了,使每朵思維的火花燃起來了,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

在這本書中,第一篇就講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關鍵在於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寫得非常精彩:從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改革的關係來看,教師教學觀念的不同,在施教過程中,將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即使同一種教學方法,在不同教學觀念的指導下,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效果。就拿傳統的講授法來說,傳統教學觀念就強調“講清”、“講透”,學生聽完課,覺得沒有任何問題了;而在現代教學思想指導下,教師應用講授法時,就會注重在講授過程中,在教材重點、難點、疑點處,適當地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同時向學生介紹大量材料、提供重點資訊,並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結論,而不是簡單地把結論告訴學生。

讀了這段話,我深有感觸。其實這段話告訴我的就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非常重要。新課程標準到現在為止已實施五年,五年來,每一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學生地位的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過分強調教師的作用與權威,因而,教師總是板著臉進行單向的知識傳授,在課堂上,未經過教師的允許,學生不得發問,不得說話。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就是一個勁講,“講清、講透”,在教師講清楚的情況下,學生當然就沒有問題了,因為都被老師講完了。而在新課標中,再三強調既要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教學相長,教師要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課堂上要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大膽提問,不怕學生問住自己,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是傾聽者,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結論,而不是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學生。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深深體會到,閱讀教學中,課文的意義不是由老師提取出來教給學生的,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創造,這種發現和創造誰也不能代替,只有靠自身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啟發引導,把學生的認識導向正確的思路,減少學生的無效勞動,提高學習效率。

我覺得今後我們的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學會思考。任何智慧的產物都是思考的結晶。記得在走出師範校門之前,導師反覆給我們強調:不要只滿足於做一個教書匠,不要只停留於每月能拿到薪水餬口!確實,離開了師範校門,沒有了導師的扶持,沒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勵,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懼、無奈各種情緒都蜂擁而至,很容易就會被捲進盲從的大流之中,從而迷失了自己!因此,對自己的教學理念、目標、原則、內容、結構、手段、方法、模式、物件、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才能有所長進!另外,在新課標的大浪潮中,對老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要求教師具備對各種知識、方法、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們融會貫通了。

二、學會學習。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教師首先要懂得學習策略和認知策略。正如威爾遜所說:“學習是終身的事業”“死的時候,才是畢業的時候。”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無知,從而激發自己進一步學習的`熱忱。向書本學習,向名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生活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充電、豐富自己,才能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引來時代的源頭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學會教學。這是一個很大的學問。我想即便是教了幾十年書的教師,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對於我們沒教幾年的老師來說,就更是一個需要摸索的過程了,記得師範裡一位導師曾說過:“教書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講天分,還有後天的教法”。這個說法我是同意的,因為在大學裡就有些教授知識很淵博,但上課時課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

四、學會創新。教學說透了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式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謂“教無定法”,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正如課堂上也沒有“幾大步驟”,說到這裡,我特別佩服的一個人是魏書生,首先,他不是正統師範院校,不受那些條條框框的限制和約束,把生活中最本質、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帶進了課堂,他的課堂上猶如一股活水,不斷湧現出新的智慧。有老師曾抱怨,魏書生的課很難模仿,而我覺得魏書生的課正是因為沒有了那種條條框框的教學模式,完全是隨課堂的真實情況而隨機迸發的教學智慧,才使得他的課那麼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輕易學來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於走創新之路,才是教學成功的出路!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門,使我對語文教學及當好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0

人在安靜的環境中,心也會靜下來。靜下來思考生活,靜下來思考教學,靜下來思考明天的路該怎麼走。靜下來是一種反思、一種沉澱,更是一種積蓄。

曾經,我羨慕那些擁有各種榮譽稱號的老師,但似乎那些稱號與我無緣;曾經,我羨慕那些閃亮光環下的名師,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在教育的天空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淨土;曾經,我羨慕那些出書的老師,把平凡的小事上升到理論層面,通俗而又有說服力,只可惜自己文學功底太膚淺……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漸漸懂得: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和精湛的教學技術以外,還要有一顆接納學生的心。接納,不是全盤接受,不是一味的給予,而是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而是看到孩子的優點並將之放大,而是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挖掘其潛能,並引導其走上正確人生道路。

我努力嘗試像對待每朵花一樣對待每一個孩子,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孩子,百合也好,野菊花也罷;牡丹花也好,狗尾巴花也罷,它們都有盛開的理由,都有存在的必要,做為教師的我們只管為他們提供陽光、空氣、水,還有耐心的照料就好,讓每一朵花都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美麗。

我願意像等待每一個花苞綻放一般來等待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因花朵的遲開而焦急,更不會因未結花苞而放棄。創造一個不為分數,不為升學率,不為追求優質課的“完美”,不為……只為引導孩子走進知識探索的海洋,盡情遨遊的課堂多好!

追求一種不斷成長的姿態,不為名利,只為生命的價值和幸福,只為人生更有意義!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快車道”、“快餐店”、“直通車”等一一上演,我們見怪不怪了,慢慢的跟上了快步的節奏,清淨的心也跟著世俗起來。大千世界,霓虹燈在閃爍,爾虞我詐取代了淳樸憨厚,人與人相處更多的是相互利用。就連純淨的教育也騷動起來,一顆安靜的教育之心再也經不起漣漪的波動。什麼打造教師特色,學校特色;什麼名師、特級教師;什麼論文,課題…不是不可以,只要是真才實學,踏實的做教育都可以。而更多地是造假,更多的是急功近利。因為這些不是急的事情,就像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孩子要一天天的長大一樣。在快節奏的時代裡,該慢下來的東西還是要慢下來的。

教師也是一樣。一味的追求“快節奏”的結果,一心想著成名成家,可是他們忘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道理。還是要慢慢來吧。教師的學習成長,需要的是“真功夫”,是內涵,是真才實學,是自己業務水準不斷提升的結果。作為教師,我們要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育理念。多讀書,讀多書,好讀書,讀好書,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多讀書,不如讀對書。讀對書,就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需要什麼樣的書籍來安慰欠缺的心靈。我所理解的教育就像如何細心呵護小樹苗一樣,教師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像雨露一樣,滋潤著每一棵小樹苗,見證著小樹苗的快樂成長。世界之大,生命短暫,擇其善著而為之。書,我需要的,用心走進書的海洋,聆聽書的聲音;書,我不需要的,大膽的放棄。書不在多,讀對即可。

讀對書,不如讀懂自我。一個優秀的讀者,會跟隨作者的文筆暢想,但不會被筆者牽著鼻子走,更不會讓自己的大腦成為筆者知識的儲蓄罐、成為筆者的說客。他會將別人優秀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的思想。一個有自己思想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失去了自我,註定走不遠。因為真正走遠的是我們自己的靈魂。書不在多,在於人耶。

讀懂了自我,不如讀懂全世界。常聽禪語中有句話“立地成佛”,處處皆成佛之地,時時皆成佛之時。好的讀者,要跳出書籍,走出自我,將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這樣才會呼吸到更多的新鮮空氣。書本之外,是知識的眼睛;自我之外,人外之人,才是全世界。書不在多,悟尤為重要。

人的成長需要兩種東西,一是成長的舞臺,一是成長的動力。當你的.閱讀豐富了你的視野,你的生活定會多姿多彩;當書籍點亮了你的眼睛,教育的曙光就在不遠處。

每顆星星都會發出光芒,每個教師只有真正的靜下心來讀書,只有正確的巧讀自我,跳出自我,不斷感悟與反思,教育的夜空才會燦爛多彩。

讀書的好處舉不勝舉,可誰又有時間來讀書?誰又能長期堅持下去?悲哉!特別是教師這一職業,全世界公認的文化人,學生眼中的聖人,可單單如此,又有多少教師能讀書?教師不讀書,何以為師矣?教師本是讀書者,是和學生一起讀書學習的人,而不僅僅是隻需讀教材、教參、教輔;也不僅僅是帶領學生模擬訓練考試而已。

究其原因,除了應試教學的壓力,更多的是功利主義在作崇吧。如果學校定指標,交讀書筆記等等,可以想像的出,連一本書都沒讀過的老師,肯定寫的最多,並且還寫的頭頭是道,怪哉!

而真正讀書的人反而成了學校的另類,成了大家眼中的傻子,浮躁的風氣讓校園成了無知的樂園,沒有時間讀書,讀書又有何用?能當飯吃,還是當錢用?只可惜讀書的返利時間太短,好多人等不及,甚至看不到希望。無孔不入的功利主義之風,矇蔽了教師的眼睛。痛哉!

教師本是讀書人,還是靜下心來讀點書,通過讀書,自覺反思教學工作,反思生活感悟,提高個人修養。唯有讀書學習,才是教師之根本。教育之大幸也!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1

我有幸讀了《斯賓塞的快樂教育》這本書,但由於時間關係,不能夠深讀,所以只能膚淺地談談自己的體會,下面幾點是我讀後感觸最深的。

1、書中談到,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須做一些教育的預備:

要點鑽研、要點機智、要點忍耐,還需要自我剋制。對於忍耐和自我剋制,聯絡到實際工作中,我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的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往往更多的是找孩子的不是,卻很少真正地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很少給予孩子真正的關懷。在多年的工作中我看到的是,我們的老師往往給予的是懲罰,而懲罰的後果那便是學生心裡恐懼、膽怯、大腦一片空白。如果在這樣的境況下再進行著學習,收穫一定甚微。但如果換一種方式,那效果就會不一樣。在學習中真正有用的不是鞭子,而是鼓勵和愛。有一句話講得真好:“在教育你的孩子時也要進行對自己的教育”。也就是說,我們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地總結、反思自己,讓自己不斷地接受教育。

2、斯賓塞談到:

痛苦的功課使人感到知識討厭,而舒暢的功課會使知識吸引人。那些在嚇唬和懲罰中得到知識的人們,日後很可能不繼承鑽研;而那些以舒暢的發現獲得知識的人們,不只是因為知識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許多快意和成功的體驗將促使他們終身進行自我教育,這不就是教育的真諦嗎?我相信每 一個有責任心的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成為舒暢的課堂,希望自己的學生快樂學習並學有所成,這也將成為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我覺得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只要他們快樂,他們有興趣就會事半功倍地學習,就會高效地進行工作。如果一個人不快樂地做一件事,那肯定是做不好的,而且還會伴隨著這樣那樣的不滿情緒。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想讓孩子學會某種知識,我們首先就是要讓孩子們高興地加入到這一知識的學習氛圍之中。

3、書中最讓我難忘的是 “如何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這個章節。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在教會孩子開啟心靈智慧大門的同時,重要的是在於培養孩子愛的情感。現在的孩子不缺愛,可都是別人去愛他,而不是去愛別人。教會孩子懂得感激和回報,要教會他們不能只是索取,不能只是接受而不知感激和回報。

斯賓塞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他的教育理論恰恰能適應未來的社會變化,他的教育著作是父母和老師最好的教科書,是培養未來新人的最好的指南。

斯賓塞的教育思想有這麼大的魅力和作用,我們做教師的更應該細細品味其中的精典思想,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吸收斯賓塞快樂教育的精髓,努力學習做一個快樂的教育工作者,創新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們快樂學習,希望經過我的努力,使我的生物課堂快樂起來,讓學生們去享受學習的快樂,我也能更加享受教育的快樂。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2

這兩本書看得我心情澎湃,沉睡心底多年的教育激情被喚醒起來。《我的教育理想》中提到了幾個理想: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等等。究竟什麼樣的教師是好教師?什麼樣的教師堪稱是理想的教師呢?《新教育》還提到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認為,沒有教師的發展,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育的成敗得失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專業素養。我們每天面對著學生,日復日,年復年地教書,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和評職稱,寫教案、教學反思、聽課小結、教育個案等諸多材料,一邊叫苦一邊“奮筆疾書”,卻忽視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我回頭看自己走過來的20xx年,再看我的今天,發現我還是一個需要很長的路要走的人,激情真的不能被歲月耗幹了,這時,我才深刻地體會到保爾·柯察金的話:“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一個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領導,善於調動幫助他生長的各方面因素的老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動,其中一個行動是“營造書香校園”,倡導閱讀生活。實踐證明書籍是聾人世界的導航,有閱讀的聾人,就有底氣,很從容,很有自信,就能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也不懼怕生活和生存的艱難。所以,我要經常閱讀,有了閱讀的教師,也有底氣,也有靈氣,不再為教不好學生而犯愁!

六大行動中還提到培養卓越的口才,我作為區聾協副主席,經常參加殘聯的會議和組織聾協活動,接觸了全國各地優秀聾人,發現他們都有極好的口才,思維縝密,侃侃而談,自信十足,即使周圍是健聽人,也能落落大方地進行交流,會說話的說話,不會說話的就用筆說。這主要起源於他們豐富的閱讀經歷和口才的培養,我們聾校教師應該加強培養學生的口才,口才不只是口語,還有手語,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這樣的學生不管聽力和口語水平怎麼樣,都能在主流社會上游刃有餘。聾校沒有普校的升學壓力,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為師者,不斷提升自己,用“心”教學,才能達到“尊師愛生”的教學境地!讓我們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生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最初知道“新教育”這個詞是在XX年,在局長和校長帶領下,我們去石家莊市新教育實驗學校去學習,聽了晨誦課、繪本課、還觀看了新教育成果展示,很受啟發。之後校長又給我們買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書,細讀了以後對新教育實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發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其基本思想是: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二、新教育的價值取向:“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

三、四種精神:1、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2、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4、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

四、五大理念:1、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2、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3、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4、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5、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

五、四大改變:1、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2、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3、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4、改變教育的科研正規化。

六、六大行動:1、營造書香校園。2、師生共寫隨筆。3、聆聽窗外聲音。4、培養卓越口才。5、構築理想課堂。6、建設數碼社群。

通過閱讀和學校的實驗有以下體會:

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他說,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晨誦—午讀”(包括晨誦、讀寫繪、整本書閱讀)這一兒童生活方式課程是新教育實驗在我校開發較早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成熟的一個專案,無論是那些開啟黎明的美麗詩歌,還是那一本本被反覆甄選出來的經典著作,都被孩子們、甚至我們老師深深的喜愛、著迷。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這些美好而永恆的經典相遇,讓這些經典為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這正是兒童課程的真正價值所在,也是我學習感受最深的一點。

另外,朱永新教授認為,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人不同於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舞臺,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臺,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反戰的理想空間。人的理想層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認為,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為自己設定一個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才能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才能不斷進行自我挑戰,與理想堅守,以智慧的行動、堅韌的行動,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說的那樣,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

教育永遠沒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建構自我,在永不停步的發展中壯大自我,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擁有的夢,我將與新教育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尋教育之夢,讓教師與學生真正能夠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3

我閱讀了《廉潔教育讀本》這本書,有了很深的感悟。中華民族是一個誠實守信、勤儉節約、正直無私、自律自強的民族。清政廉潔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它要求人們誠信、廉潔、正直。這本《廉潔教育讀本》讓我真正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廉潔,也讓我知道了許多清正廉潔的人,比如:"四知"先生楊震、不謂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兩袖清風的于謙、敢於直言的魏徵、忠於職守的蔣伊、清正廉潔的許恪、周恩來廉潔奉公和毛澤東不搞特殊……這本書裡可有很多這樣的小故事呢!

正氣,是這本書的一個小章節,那一個個從古到今的故事裡,我看到了正氣,面對邪惡為了正義,他們寧可死也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從遙遠的古代到科技發達的今天,無論何時,都有一批人是正義的化身和代表,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來維護正義,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人。其實每個人都有那麼一股別人無法比擬的正氣,關鍵在於你是否去運用。在以前,我也認為正氣這一詞是一個崇高得讓人敬佩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是我無法擁有的。但現在我明白了,其實我也可以了履行這項義務。例如有一次早晨我騎車上學,走到十字路口,紅燈亮了,我剎車停在那裡等待。這時從我旁邊竄出一位老大爺,急速地過馬路,差點兒和一輛汽車相撞。這時綠燈亮了,我使勁蹬車追上老大爺,對老大爺說:"老伯伯,您剛才闖紅燈了,這樣很危險的。"老大爺難為情地說:"不瞞你說,我看不懂紅燈、綠燈,在市區我被警察罵過好幾次了。"我說:"你要看馬路對面的燈,要是綠燈才能通過。"老大爺連聲說:"謝謝你,我懂了。你真是個好孩子。"

我現在雖然不可能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引人注目的大事,但路見不平出手相助是我能做到的,可能會帶來別人的嘲諷,甚至會有危險,但是我做了,我就問心無愧,做人就要對得起良心,讓我心中的正氣之樹健康成長。如果總是畏首畏尾,怕得罪人,那麼最終是無法得到那正氣之樹所帶來的喜悅,自己也最終墜落成一個勢利小人,偽君子。願每個人都能誠信、廉潔、正直。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4

《教育即喚醒》是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靈江國小語文教師楊聰老師的教育手記。一位比我還小三歲的老師教育上卻比我有思想的多。他覺得教育的樂趣來自對孩子的興趣,教育的真正任務和目的,不是評判,而是喚醒,更是善的傳遞、愛的共鳴。

“問題學生”一直都是廣大學校、家長所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我們這些奮鬥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採用的教育態度,採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群體的身心發展都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

著名的基層教學老師楊聰,摒棄了面對“問題學生”採取忽視、監管、批評等教育手段,而是在自身教育實踐過程中,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關注,尊重孩子幼小的心靈,重塑他們的自尊與自信,因材施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習和學校不再成為孩子的負擔。

他用以樸實無華的文筆,記錄了教師與孩子之間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故事與情況,一個個小故事《蒲公英的約定》《我的“雕蟲小技”》《我讓學生哭了》《 小敏的課外書》……一個個最直接、最真實的教學案例,叩擊心靈,引發思考。讓我深受感動。在為我們這些身處基礎教育前線的教師們道出更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同時,也為“問題學生”指明瞭新的方向,讓孩子迴歸最本真的情懷,解放孩子思想。

世界上有兩種愛是最無私的:一是母愛,一是師愛,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師愛是一種情感與心靈的融化,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樑。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儘可能深入的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對於問題生的思想工作應做實做細,溝通要有藝術,那種以批評為主,教育為輔,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會嚴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對於問題學生更是如此,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學生,要把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裡去,用充滿感情的言辭去點燃學生的感情之火,與學生的交流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更是心與心的碰撞,用真摯的情感燃起學生的希望。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5

愛,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瀰漫在我們四周,卻不被我們所察覺,就像愛的奉獻這首歌裡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它通過一個國小生記日記的形式,講述了很多小故事,從中使人感受到了人類是多麼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呀,而這種關心、理解,都離不開一個最核心的東西——愛!

《愛的教育》整部小說,用樸素平淡的語言,塑造出了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例如《小抄寫員》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家庭,孩子又多,父親白天工作,晚上還要抄檔案。小敘利奧眼看著爸爸早生白髮,就想幫爸爸抄寫檔案,多賺點錢。可又因為爸爸不同意,所以他只好每天半夜起來偷偷的幫爸爸抄。就這樣,家裡的情況改善了許多,而小敘利奧卻因為長時間缺乏睡眠而導致上課無法認真聽講,回家也無精打采的。爸爸看了,非常生氣,還多次責罵他。小敘利奧雖然心裡很委屈,但還是幫爸爸把工作做下去。直到有一天,爸爸發現了這個祕密,才知道自己錯怪兒子了,愧疚萬分。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十分感動,感動於小敘利奧的堅強。他雖然出身貧苦,但他不但努力學習,而且還默默為家庭分憂,即使是受到了責罵也默默地忍著,這是怎樣的一種堅強!他也曾想過停止抄寫,他深知這樣的下去絕對不行。可是一到十二點,就有一種力量促使著他去做。這股力量是什麼?是一種責任感,是一種愛。聯絡到我們現在教的學生,有幾人能做到為父母著想,不少孩子甚至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在學校虛度光陰,看了真是令人心痛,所以我想今後我要利用課餘時間把《愛的'教育》中的小故事分享給孩子們,讓他們從中受到啟迪,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愛其實很簡單,無論是父愛,母愛,友愛,還是師生之情,愛國之情,都時時刻刻伴隨在我們身邊。愛其實就像是一米陽光,親暱溫柔地撫過你的身體;愛就像是一泓清泉,時時滋潤你的心窩;愛像是一條沒有盡頭的田間小路,盛開野花,需要隨時發現,隨時採摘。愛,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生活在愛的海洋裡,如果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關心我、愛我、疼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器官、骨髓、獻血等等,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汙染","稀釋",甚至"消失",但是希望今後還是會有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讓人們感受到世間濃濃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