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設計》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1.9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設計》讀後感6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設計》讀後感600字

《設計》讀後感600字1

花了一天的時間把這本小說看完,感覺像是自己渴望的零食一般,津津有味地吃個不停,其實,看小說比電視更有感觸,那跳動的一顆心隨時為女主角糾結著,生怕她最終堅持了那麼久的原則,付出那麼多的努力去保住工作,最後卻前功盡棄。

女主角是一個漂亮又有才華的女子,她是廣東獅豪裝潢公司的一名女設計師,縱有無限才華,卻一直。得不到認可,並且在設計部門簽單率低,她追求著夢想,和同為80後的男友在廣東這個大城市裡打拼著生活。但原本平靜的生活被經融危機打亂,公司宣佈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實行績效考評末位淘汰制,淘汰率是50%,一場pk之戰就這樣打開了,如何保業成了每一個職場人最關心的事情!

設計師變身業務員,勾心鬥角,各顯神通,為了搶單,做單,無所不用其極,在他們設計部門有二十四名設計師,他們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以馬暢為代表的商業化設計師,第二種是以張莉莉為代表的人性化設計師,第三種是以李文琳為代表的藝術化設計師。在同一間寫字樓裡,為了一筆5000萬的華龍酒店的裝潢設計展開了角逐!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話,沒那金剛磚,就別攬瓷器活,就是說你必須要具備專業的水準,否則就別指望輕易成功,還有就是好事多磨,為了做成這筆單,銷售部的喬振天與業務部的李文琳真是如履薄冰!首先是攘外必先安內,把自己公司的其他設計師弄出局之後,在聯合楊祕書把競爭對手一個一個甩掉,唉,看著就揪心,不容易啊。

不過最後結局是好的.,這對情侶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依然相愛如昔,想著就很甜美,為葉小凱在失業後沒有自暴自棄而欣慰,為文琳一直默默堅持承受著生活的壓力依然愛自己的男友而祝福,我想,一個人活著,應該要有最起碼的底線,否則你真的會走著走著,就變成了從前自己最不齒的樣子。

《設計》讀後感600字2

看完《情境中的的課程 課程與教學設計》後感受頗深。下面談一下閱讀完此書後的一些感想。

《情境中的的課程 課程與教學設計》一書主要闡述了情境化教與學的基本概念,原理,介紹了情境化教學的客課程設計方法,並舉出了很多個例項提供參考。

課程實踐並不是在真空中運作的,也不是可以強加於任何學習環境的抽象物。課程開發和課程運作是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進行的。同樣,情境化教學認為,教學和學習是受情境所驅動的,並認為學校場景的內外都存在學習環境。

運用情景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有機會自主學習。

課程與教學回到社會生活情境中對於教學的實踐性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很多學科可以運用這一手段。

在實際的基本教學工作中,情境中的'課程與教學要強調實踐性與情境性,要滿足課程教學對真實性的需要。課程與教學活動都需要在真實的實踐中進行。能夠好的使得學生理解,感受,體會。便於更深刻,更直觀的學習。例如音樂中就有很多的情境方法。例如,上《閃爍的小星星》把教師佈置一翻多媒體中展現美麗的夜空,孩子們彷彿就置身在這迷人的夜晚中。學習興趣高漲。很好的實現情境中能有利的推進課堂的進行。

情境化教學不光適用與音樂學科,我想也給我們的學校教育全面改革帶來了春風,使學校教育回到社會生活情境中來成為可能。然而,僅僅停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上是不夠的,因為要進行情境中的課程與教學,必須在觀念上、體制上、學校條件上以及教師素質上全面跟上。這樣,我們的學校教育會真正回到社會生活情境中。

《設計》讀後感600字3

談談學習本主題(可以針對整個主題或其中的一個問題)的體會、收穫以及意見。

有很多東西,現在不懂,但是過一段時間,不知為什麼就懂了。說這句話,是因為這種事情也曾發生在我們身上,所以當一個學生也是如此,身為教師也不用太急。除非,他因為不懂,被人欺負;因為不懂,自尊受挫;因為不懂,信心瓦解;因為不懂,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這,才是我們應該著急,應該預防的。

《少點設計,多點空間》給了我許多感觸。曾記得當初在師範,心理學老師向我們提到:羅傑斯認為只要給學生時間,即使都不要教師,學生也能學得起來。當時老師說,這個觀點不失為是偏激,但是卻可以說明:我們的學生本很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最可怕是不是學得慢了,可是不想學了。

我是一名國小英語教師。國小英語課堂裡的學生,對英語屬於初步階段。PEP教材三年級的難度對於學生來說是適合的,教師的設計可以緊緊圍繞學生,設計很重要,但是這時學生自學的時間也佔得非常大。但是當進入PEP四年級下冊,因為零散的知識點非常多,重點句型的增加,再加上中西文化的差異,教師講的,教師設計的分量就加大了。雖然學生學得還是很開心,但是課堂上學生時間的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記得有一次,學生放假剛回來,當時我就把課停了下來。我什麼設計也不進行,只要他們四人一組,把以前學的.課文讀背一次,小組長檢查然後報告一下就可以了。本來我的意圖是讓他們複習,但是那節課我永遠忘不了。學生很積極,很認真。在一堂由他們主宰的課堂時間裡,任何的設計都只是為了得到那種效果,那麼這種停一停給予學生自學的空間已經辦到了。

本來全班性的開放式課堂,讓學生去盡情表達自己的看法也是體現了他們學習主動性。但是學生學習的差異,會使後進生跟不上某些優秀學生的跳躍性思維,因此,以小組為單位,縮小差異的範圍,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能體現出來。

因為教師的“教”怎樣也代替不了學生。

《設計》讀後感600字4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設計中的設計》 讀後感。”--------原研哉“輕輕地將手肘撐在桌子上,託著臉來看這個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會隨之有所不同。我們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萬種,只要能夠下意識的將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設計。當你因為讀完這本觀念設計書而感到越來越不懂設計時,這並不意味著你對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裡又往更深邁進了一步。”這是作者——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先生寫在開篇自序中的一段話。也正是這句話讓我產生了第一個疑問:這本書要告訴我什麼?

什麼是設計?這個我再熟悉不過的問題,在讀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後,突然變得陌生,陌生到好像從未思考過的問題!現在我明白了,這就如同逐夢的人,可能由於走的遠了,追的乏了,一顆堅定頑強的心在飽經現實的打壓、誘惑後,雖然依舊在奔跑,但早已忘記了最初的夢想,捨棄了精髓,徒有其表罷了,讀後感《《設計中的設計》 讀後感》。原研哉終其一生都在思考,設計到底是什麼。這位日本頂級設計師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著生活的變遷和世界的變化。和我們不同的是,他在面對各種變化的時候,喜歡把所有複雜的、繁亂的、色彩繽紛的東西劃歸到一個永恆的起點來重新審視。再設計追求回到原點,重新審視我們周遭的設計,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討設計的本質和內涵。從無到有自然是一種創造,但將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種創造。原研哉認為設計的本質就是解決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面臨的`問題。“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與洞察能力”。這句話或可代表作者的“設計觀”,原研哉對設計的認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築”為核心而生髮出去的,作者曾說過:“建築是綜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紡織品設計等只不過被看成被建築統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間而已”。

《設計》讀後感600字5

設計心理學一套共有四本,這本設計心理學是日常的設計,還有另外三本書還沒有來得及讀,分別是:與複雜共處,情感化設計,未來設計。

通讀全書,個人感覺作者並非在討論某一個問題和某一個設計的祕訣和方法,而是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直達使用者內在需求的關懷,那就是抓住本質,抓住使用者需求和事實發展的最本源。

開篇道,如果在旅館裡弄不清怎麼開關水龍頭,或者面對不熟悉的爐灶或電燈開關時,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會手足無措。唐納德.A.諾曼大膽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設計沒有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和心理。對於我,讀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平時的生活中,我都會留心觀察身邊的設計,發現好的設計,當然也會各種吐槽那些不好的設計。

書中也講到了心理學的概念,也就是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於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所以對於學設計來講,是很有必要去讀下有關心理學的書籍的,這樣的話有助於我們的專業的提升的.因為設計是設想、運籌、計劃與預算,它是人類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進創造性活動。

像《設計心理學》這本書表述的那樣,設計師和客戶都不是終端使用者,我們不能瞭解每一個使用者的想法,每個事物的原理,然而我們可以學會抓住設計的本質、還事物以本源,這樣即使世界變幻莫測,時代腳步永不停息,設計卻也將會是永恆的。

《設計》讀後感600字6

《設計心理學》這本書是作為一個設計師必讀的書籍,這一部書籍作者是唐納德·A·諾曼,美國西北大學計算機技術系教授,尼爾森·諾曼集團的靈魂人物、聯合創辦人(該公司以“提升消費者感受的智囊團”著稱),歷任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認識科學系和心理學系教授、蘋果公司先進技術小組副總裁,主要著作包括:《記憶和注意力》、《使我們變聰明的事物》、《隱形計算機》等。

諾曼的這本書主要從概念模型、預設用途、可視性、匹配、反饋提出了設計心理學觀點。特別是舉了很多設計的例子,通過理論聯絡實際,深入淺出的講解了很多原本比較深奧的設計心理學知識,看了以後很有感觸。

我們也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看著眼前美觀豪華的門卻不知如何開啟;頗具現代感的水龍頭卻把你弄得手忙腳亂;因為不會使用家裡的組合音響而生出跟不上時代的挫折感……這些人前的尷尬、人後的沮喪,其實問題全然不在我們!全怪設計者考慮不周。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為找不到正確的使用方法而錯誤的怪罪自己,因為那不是我們的錯。然而作為一個設計者必須全面的去考慮問題。

一個好的設計必須具備它的可視性,正確的操作部位必須顯而易見,必須正確的傳遞給使用者資訊。往往設計的失誤會導致錯誤才發生。其實設計本身也是一種不斷犯錯誤且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交流的過程。

一個好的設計還必須建立正確的匹配關係,操作意圖與可能的操作行為之間的關係,操作行為與操作效果之間的關係,系統實際狀態與使用者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所感知的系統狀態這兩者間的關係所感知這兩者間的關係,所感知到的系統狀態與使用者的需求、意圖和期望之間的關係。

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透徹的去理解和領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覺得中國的設計實在是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反思的地方。

《設計》讀後感600字7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國小心理素質的教育,而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智力則是人們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對於成長中的少年兒童而言,尤其要注意通過學生成長關鍵期的心理訓練,促進學生人格與智力兩方面的積極發展,降低他們在發展中出現適應不良的概率。

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開展系統的教育和輔導活動,促進他們的心理素質逐步提高。《班主任心育活動設計36例》,針對國小1——3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抓住學生面臨的主要發展任務,提出了整體性的.主題設計框架和完整的目標實施體系。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操作步驟具體詳實,對我們班主任的心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作為國小低年級的班主任,對於班級管理工作,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走情感路線。摸清孩子的心理,想徹底地去改變孩子,就得從心入手,怎樣進行心育活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傳遞給孩子。

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二年級的學生自控能力相對來說還是有點薄弱,對書包的整理更是一塌糊塗。藉助這本書,我引領孩子們開展“上課守紀律”、“整理小書包”等活動,讓孩子們懂得了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孩子們知道課堂上要專心聽講,發言先舉手,不要打斷別人發言的規矩,而他們的書包也不再雜亂無章。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作為班主任,同時也是學生的心理老師。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我也會好好利用書中的資源,讓自己快速成長成為一名新時代有魅力的班主任。

《設計》讀後感600字8

雖然十多年前我就買了《設計元素》這本書,但真正開始閱讀卻是最近才開始。不愧是美國工業設計教母,我只是看了一些開頭還未進入正題,就已經被這位老太太的精神打動了。羅伊娜老師在工業設計教學領域工作了超過50年,80多歲才從大學退休,儘管退休了,還在週末給一些學生專門做輔導。

投資大亨巴菲特告誡那些名校的學生,要選一個熱愛的事情然後做一輩子。羅伊娜確實如此,能一直專注於研究抽象的造型理論,精心設計各種適合訓練的課題,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熱情。這種工作態度與現代社會的浮躁形成的巨大反差,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件事,到底是學習設計的人本身對設計缺乏興趣,還是教育者把一件有趣的事情硬塞到學生嘴裡而給喂吐了。

她不認為包豪斯的形式追隨功能是一個標準答案,因為她認為滿足產品的使用需求只是必要條件(最低標準),設計師必須賦予這個設計有意義的個性,產品其實是能體現精神和智力的形式表現,它不僅必須能夠與人的思想進行交流,而且必須打動人心,否則它將是一種沒有生命力的工具,而僅僅有益於達到一個用途,這樣的產品是枯燥無味的,對多姿多彩的生活沒有貢獻。

我們的偉大祖國,每天生產出數以萬計的產品,正是她口中的`缺乏生命力的工具。翻開淘寶看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藍芽耳機和移動電源,確實枯燥無味。設計師自己放棄創造,淪為如大芬油畫村那些畫匠工人的時候,下一個作品自然也就失去了靈魂。當上班如上墳的時候,設計就變得一文不值。

熱情,或許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東西。只不過如同掉入沙堆的米粒,如果一開始沒呵護好,可能就找不回來了。

《設計》讀後感600字9

閱讀 《網頁設計———從入門到精通》書籍之後,我漸漸明白了網頁設計在企業宣傳產品中的重要性。

什麼是網頁設計?網頁設計師是一項根據企業希望向大眾傳遞資訊,進行網站功能策劃,然後進行頁面設計美化的工作。在學習網頁設計中,我們需要對色彩的運用有一定的瞭解,明白什麼樣的色彩適合運用在什麼產品中,知道什麼是暖色系,什麼是冷色系,這些色彩代表著什麼意思。

在學習網頁設計時,我知道了色彩作用有哪些,主要包括:

①識別判斷,就是指不同的色彩會給我們留下不一樣的印象;

②襯托對比,運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對比,更加的突出產品;

③渲染氣氛,就是不同顏色給我們感官帶來的體驗。除了認識色彩之外,我還知道色彩都帶有什麼屬性,這些屬性運用到頁面設計中會給我們帶來哪些視覺上的體驗。

在學習《網頁設計》過程中,漸漸加深了我對網頁概念的瞭解,它是構成網站的基本元素,也是承載各種網站應用的平臺,它的構成一般包括標題、網站logo、頁首、頁尾、導航、主體內容等。不同的網站在設計網頁的過程中,使往往會使用不用的色彩,以此突出網頁的屬性,產品的`屬性。色彩在我們的生活中通常有多重含義,例如紅色代表著熱情、活力、生命、喜慶等;橙色代表溫暖、興奮、收穫等;黃色代表透明、輝煌、權利等……在網頁設計運用色彩時,我們需要使用正確的顏色,給使用者帶來感官上的視覺享受,並以此突出產品特性,使我們的網頁和產品相適配。

最後,在設計網頁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自己宣傳的產品的特性,這樣才可以更好的使用符合產品的色彩,提高使用者代產品的認識。

《設計》讀後感600字10

觀察記錄是教師的日常工作之一,觀察需要由充足的時間去看、去記錄,那如何做到既有時間觀察兒童、記錄自己所見,又有時間與兒童進行充分互動呢?在閱讀《聚焦式觀察:兒童觀察、評價與課程設計》該書第四章時我找到了答案。

書中從記錄時間段、記錄所需材料、記錄內容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記錄時段內提到了四種記錄時刻:與兒童在一起時;事件結束後;在從日常活動中抽身出來時;反思時。

其中,我們通常會在第一和第二種時段時進行記錄,我們會隨身攜帶便籤紙用概要式記錄法記錄下孩子的精彩瞬間,或者是拍攝好相關的照片等空下來時候進行回憶、記錄。

筆者提出的“在日常活動中抽身出來”的方法我覺得可以用到日常觀察工作中,當教師空班且無其他手頭工作時可以靜下心來跟隨另一個老師帶班,可以是有目的地去觀察想觀察的幼兒、事件,也可以在全程中去發現對評價幼兒有價值地、隨機性觀內容。

“反思時進行記錄”的方式我們會在角色遊戲、區域活動或是集體教學活動的反思記錄中用到,筆者提到可以班內兩位老師一起反思一日工作中孩子的“哇時刻”或是行為問題或是發展遇到的問題等,這樣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去捕捉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情況,更具針對性,在發揮兩個人智慧的.基礎上更好地去做觀察記錄。

文章中提到的四種記錄時刻是比較常見的觀察記錄時段,且各有優勢。第一種時段能更真實地記錄孩子的言語和行為,但在觀察、記錄的時間上有所限制。第二種方時段有充足的時間去回顧記錄,但是對於幼兒言語等細節性內容的回憶和描述不夠具體、真實。第三種和第四種時段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觀察上,且需要同事間相互合作達到更好成效。作為教師,我們要結合日常工作實際去嘗試不同的觀察記錄模式,發現更適宜自己的模式,做有效的觀察記錄。

《設計》讀後感600字11

《設計》這本書封面上耀眼的顏色吸引了我的眼球,翻開它,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片更促使忘我一頁頁的翻開它。

我們過去太醉心於細節,得到的是那樣少。面對自然,藝術絕對不是對自然物質的再現或延續,而是通過它來體現那種真誠美,梵高的作品如同一團熾熱的烈火,永遠是在運動的旋律中,啟發人們從平凡中發現藝術的活力,獲得了令人眩目的藝術作品;畢加索拋棄了傳統的三度空間,創造由線、面造成的自然性空間蒙德里安致力於協調與強烈,精神與均衡的構成,如數學一樣嚴格地表達宇宙基本特徵,以垂直線與水平線為要素來處理畫面,尋求理性的合作。

自然形態,無論具有多麼大的誘惑力,它始終與藝術有距離。藝術是精神意識、生活狀態的濃縮,它是人類自然情感表達方式的一種選擇,是將自然形態的原型轉化為一種新的.形式結構,以實現感受和聯想的真實。

遠古的祖先,在與自然抗爭過程中,本能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從欣賞到創造,我們努力追求自己喜愛的美,在創造中得到快樂。

在《設計》一書中說到,服裝設計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最大,之前,我國服裝設計不負存在,只由民間裁縫師傅自己剪裁自己縫製衣服,很少將設計和美術服裝聯絡起來。

很多赫赫有名的服裝設計師本身就是畫家,而且一些藝術造詣很深的畫家,服裝設計要求創新和時尚,而藝術的內涵和實質就是創新。

看過《設計》一書,更增強了我的信心,優秀的服裝設計出自精通的藝術,熟練的掌握造型裝飾技巧,並具備本行業的專業,擁有深厚文化功底的藝術家。

《設計》讀後感600字12

寒假來臨,閒暇之餘給自己佈置了一個任務,看一本有教育意義的書《人生設計在童年》。本書講述了一個華裔女孩高倩在作者高燕定的引導下,從小樹立人生理想和職業目標,在預定的人生軌跡上努力追夢,一步步實現夢想的故事。其中,用有說服力的案例向讀者傳遞一個理念:人生是可以設計的,而且應該從童年開始,作者用充滿溫情送出新意的故事,詮釋了中美教育的差異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女兒兒時的心理活動和生活細節,緊張的高中時代和充滿智慧的社會活動以及自我奮鬥、追逐夢想的自我表白,與作者在書中的論述交織在一起,引人入勝。

一個教育者的角度來談這本書。

我們明白,美國式的教育雖然開放但並不是所謂的“放羊式”教育那些放養人都是有遠大目標的人,而實際上,美國的一些父母一樣重視孩子的學習。6歲左右開始把孩子帶入學習,這和中國沒什麼兩樣。主要在於,進入學校後,老師的責任是培養孩子們的學習激情和確定未來的職業目標,相比之下,中國教育者似乎在這個方面做得不太好,還有,讓孩子學習數理化,天下父母都一樣,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說美國留學很輕鬆的人一定是沒有遠大理想的人,其次,綜合素質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現在我們所運用的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完全是以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衡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低,完全不和學習搭邊。一個人的興趣愛好,並不能在綜合素質中佔很大比例。而真正的評定標準應該把時間和只是練習在一起(如參加比賽)這些能促進知識與實踐綜合的東西,才是我們當代學生應該做的。

讀完這本書,受益匪淺。優秀人才的培養是從小時候慢慢開始的,在一個規範化的社會裡,人生是可以設計的,並且應該從童年開始,有了科學的人生規劃,人們才能按部就班地獲得自我認識意義上的必然的成功。

《設計》讀後感600字13

《設計的覺醒》是日本設計教父,無印良品的締造者田中一光與設計相對三十年的所感。全書圍繞設計的職能是什麼,設計工作如何在社會中發生作用,有怎樣的解決的方式等問題展開。

《設計的覺醒》帶我們跟著田中一光詼諧優美的文字,以細緻敏銳的觀察,感受工作與生活間無處不在的設計意識。日本設計崛起的時代熱風、“無印良品”品牌概念的誕生、年輕設計師職業敏感的養成、著名品牌背後的設計故事……停下手中的忙碌回頭思考,覺醒的,也許不止是設計。

《設計的覺醒》作者田中一光說:二十一世紀無法迴避對上世紀的反省和挽救之責任。設計也無法脫離“環境的再生”、“消費-使用-丟棄的文明怪圈”以及“人情的復甦”這三重考量而存在。當理想的藍圖在近代都市的延長線上慢慢消失,某種怪誕的.宗教就開始在人們荒蕪的心靈中悄悄潛入。

在《設計的覺醒》這本書中,田中一光一直用平時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說了他這一生設計思考的覺醒過程。田中一光,是日本著名的設計師。是平面設計領域的教父級人物,在書中他有詳細的說自己的設計構想,工作的細節,以及很多設計一路的成長,而且讀了那本書之後,感覺田中一光不單純只是一個設計師而已,他更是一個在二戰後的自覺反省的日本人的典例,探究著日本人真正的需求,真正的設計。

他的這本書反思設計與社會的碰撞和帶來的影響。設計解決了現實問題的方式,跟著這本書的文字,感受到設計工作與生活間的共鳴和無處不在的設計靈感。田中一光用他一生坎坷的經歷以及輝煌的設計歷程來詮釋設計思考的覺醒過程,而因為他經歷了日本的二戰後設計行業的發展歷程,用一生的時間去引導平面設計的方向。

書中也寫到無印良品,我一直對無印良品很好奇,其實也是最熟悉的。

《設計》讀後感600字14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為一名深受學生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著是無數人的希望和重託。面臨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能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在實踐與反思中,我覺得幼兒園的活動設計,必須以促進幼兒發展為出發點。教育活動設計應適應幼兒水平,對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滯後。內容應以幼兒身心發展的成熟程式為基礎,注重幼兒的學習準備。幼兒發展的動力是內部矛盾,活動設計應促進幼兒內部矛盾的產生並解決,促進幼兒儘早儘快地獲得發展。教師不應該把著眼點放在幼兒今天知道了什麼,明天將學會什麼,而應該著重考慮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如何使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學習,以及該活動會對幼兒的`發展起什麼作用等方面。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兒園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義。要求選擇符合學前兒童學習的生活經驗,把富有教育價值的內容納入教學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眾所周知,對幼兒來說,生長是重要的,他的發展是隨著生命運動而進行的。兒童在自己的親身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學習,由此獲得各種生活知識,習得人際交往的經驗,為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兒園的活動設計,應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則。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活動,愛活動是學前兒童的天性。活動化原則是指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應以活動為基本形式,其本質是通過調動幼兒積極進行外部活動而引發積極的內部活動。這種內部活動不僅僅是智力運演,也是情緒調節、態度形成、知識結構化過程。

《設計》讀後感600字15

書中的文章都不長,大多數介紹設計作品的書或文字,都採取直線式的介紹方式。某位設計師,a,b,c,d一步步走下來,然後有了最後的設計作品。但凡寫過簡短的作品介紹的人都清楚,這種介紹方式,看似是條理清晰,符合邏輯的,當然這也是由於各種(潛在)甲方的限制,卻不一定能反映出設計過程中所受到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以及過程中的隨機性。不過,我以前所接觸的各種書、雜誌,大多是這樣了。也曾感嘆過,其實它們並沒有展示出,或教給我真實的思考和設計過程。因為我只看到那隻結成的蘋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幹,以及部分根莖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給養分的大樹,更不知土壤、大氣等環境。

之前對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膚淺的知道那些特徵鮮明的幾何形。但這本書為我展示了其後的大樹。正所謂“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著他從小觀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嚐料理、介紹他認為是“日本設計之源”的琳派繪畫等娓娓道來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學和其與西方美學的異同。(這讓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遊!)文中多次探討西學東漸對日本戰後社會發展的諸多影響,以及國際化背景下日本設計何以體現獨特的日本文化。這對國內當前的設計行業發展狀況也很有借鑑價值。其中很多問題和想法,也常浮現在自己頭腦裡。讀時覺得自己很被理解,時而又豁然開朗。先生生活體驗與設計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羨慕。“設計師工作的原點是觀察。”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讀完一段一抬頭,覺得眼睛似乎變亮了,耳朵也更靈了,感官放大,頭腦也自由起來,好像事物若隱若現的關聯馬上就可以一一呈現在面前。而一處意外的關聯往往會成就一個設計靈感。只是,這感覺轉眼即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