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孫瑞雪《愛和自由》讀後感

讀後感4.21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孫瑞雪《愛和自由》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孫瑞雪《愛和自由》讀後感

做父母的常遇到這種事,你的孩子在某一天突然說句“大人”話,或在某一天突然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出色,這是為什麼呢?是不是我們孩子真的在某一刻突然開竅了?不是。兒童的心智發展是自發的和連續不斷的,並直接與兒童的心理潛力有關,而不直接與老師或家長的工作有關。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兒童在某一階段喜歡重複做一件事,一套積木反覆搭反覆拆,一個故事要反覆聽也不煩。這個反覆做的過程,其實就是兒童心智發展的過程,兒童的學習是從感覺開始的,當他不斷地觸控,感知後,他會自己對感知的東西進行組織,分類、歸納,然後產生一個概念。兒童一旦掌握了某個概念,就會使這個概念普遍化,並把所有的概念聯絡起來。比如,兒童今天知道了“瓶子”,又知道了“圓”,兒童就會自己把瓶子和圓聯絡起來,這種聯絡不用人教。

對於0-6歲的兒童,教師和家長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引導兒童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這本書叫《愛和自由》,倡導兒童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而這種自由並不是排斥教師和家長的介入,而是要求施教者,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感知過程,並在孩子有感覺的時候把相應的概念給他。並在教學中把握住兩點:一是用一種方法隔離孩子的內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感知上。舉個例子:用教具色板解釋顏色,和指著一個人穿的一件某種顏色的衣服來解釋顏色,哪個更好呢?當然是色板。因為前者孩子看到的是單純的顏色,而後者孩子看到的是人、衣服和顏色。二是教學時說的話必須要簡單,只引起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或抽象概念的聯想,我們拿出一個三角形,就告訴孩子這是三角形,不要再多說什麼。

關於孩子將所學概念一般化的過程,蒙特梭利不主張以教學計劃的方式約束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事實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不可能按著施教者的計劃走,孩子把概念應用在他所處的環境中,需要時間,而且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孩子馬上就用,有的孩子則很久以後才用,他們不用並不等於沒掌握。這就是孩子會在某一天突然說出一句“大人”話的原因,其實這句“大人”包含的概念和邏輯,都是孩子已經掌握了的,只是沒有用而已。

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嚴謹和科學,否則,你可能毀了孩子一輩子。對於我國兒童教育的現狀我很擔憂,擔憂的是兒童的教育環境,這個環境從小處說包括家長、教師,從大處說包括幼兒園、學前教育機構。這個環境或出於愛心,或打著愛的招牌做的卻是違反兒童心智發展規律的事,有的家長逼著孩子學畫畫,學鋼琴,學英語……幼兒園也紛紛打出美術、音樂、英語等特色吸引生源,有的沒有師資力量的幼兒園也不示弱,外請老師辦各種班。家長們儘管很迷茫,大多盲目跟風乖乖掏錢,人家孩子學了,我孩子也得學,再窮不能窮教育,絕不能叫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有誰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呢?

兒童的學習應該在他的敏感期到來的時候開始,比如,畫畫,有的孩子4歲到了畫畫的敏感期,有的孩子5歲畫畫的敏感期才到。如果我們在兒童沒有產生畫畫敏感期時強迫兒童學畫畫,將會產生從此扼殺孩子的畫畫天賦的惡果!在這一點上,我是有切身體會的,女兒四歲半開始學鋼琴,跌跌撞撞彈了兩年,除了給我和女兒留下些痛苦記憶,幾乎沒有什麼有益的收穫,後來女兒對我說,媽媽,其實你讓我再大點開始學鋼琴就好了,現在,我明白了我做錯了一件事:在女兒的音樂敏感期沒到時強迫她學鋼琴,不但扼殺了女兒音樂的天賦,也影響了女兒在成長過程中自信心的建立。

總之,0-6歲兒童的心智發展是內在的,自發的和連續的,在這個階段兒童需要一個寬限的環境,無論是家長和老師都不要強制和干預,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有一天孩子定會起飛,而且越飛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