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我與地壇最新讀後感

讀後感2.1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與地壇最新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最新讀後感

我與地壇最新讀後感1

“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讀罷《我與地壇》,我能感覺到史鐵生以殘疾之軀渡過充實人生,其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親情的謳歌。文章字字珠璣,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出現在史鐵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聯想到了自己的病體殘軀,不幸遭遇。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感觸,杜甫,蘇軾……都曾經觸景傷懷。而史鐵生卻從殘疾生命裡體現了不服輸的精神,他堅強的崛起,豁達坦蕩。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當他一天到晚耗在園子裡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心中該是多麼的難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滿園的草木競相生長,看到世界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滿了希望。反觀我自己呢,經歷了幾次考試的失敗之後,態度消極,彷彿對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著失望的心態。直到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爺爺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幾根竹子回家。我心裡一陣疑惑:都八十幾歲的老頭了,整天瞎折騰什麼呢?下午我出門時,卻發現他已用竹子編好了一個雞籠的底座。爺爺見我出來了,忙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一個勁的衝著我笑。

我不知為何突然臉紅起來,忙把頭扭過一邊去。是啊,我有什麼資格接受這純樸的笑容呢?就因為幾次考試分數不理想,遲遲不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整天唉聲嘆氣的。我看著自己小腿光滑緊緻的面板,一個本該陽光向上的少年,卻藏著一顆自甘消極的心;而一個年過八十,肌肉鬆弛的老人,卻懷著一顆熾熱的心,這多麼令人無地自容啊!

“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總喜歡新鮮好玩的.東西,而盡歷風霜的人們卻喜歡經歷歲月打磨的東西。母愛,就是一場經歷打磨愈發溫潤的玉石。而史鐵生的母親,就像那座地壇,歲月不斷的打磨著她,琉璃遭蝕、硃紅淡褪、高牆坍圮、雕欄散落……歲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卻使老柏愈蒼幽,荒滕愈茂盛——這是她對兒子的愛!這樣的母親,融化了史鐵生的苦悶和憤怒,讓史鐵生看到了處處蟲鳴的午後,鳥兒歸巢的傍晚。而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見如此呢,承受來自生活的巨大壓力,肩負教育子女的重擔,還要包容我們的不理解所帶給她的痛苦。因此,我們應當慶幸母親安在,及時行孝。

地壇中既有蟲鳴鳥叫,也該有芸芸眾生。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他們給作者鼓勵和感動,而我想在作者心中,無論幸運或者不幸,他們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摯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這裡已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並堅強地走了過來。

我與地壇最新讀後感2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這是我翻開《我與地壇》目錄的第一章的簡介。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品味,去咀嚼的地方。

也許是高一的時候學過《我與地壇》的緣故,我最感興趣,同時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母親懷念的部分。以前讀《我與地壇》最吸引我的大概是史鐵生駕馭文字的能力。特別是書中對景色的描寫,足以讓我模仿著去準備大學聯考作文。那時我覺得這篇文章真好。這樣的感受也許就是一個大學聯考生的心裡話。

前幾天再讀《我與地壇》最震撼我的是作者字裡行間對母親的懷念,作者那種情感的昇華。

我們無法想象作者在他生命最燦爛的季節,雙腿的殘廢給他帶去了多大的打擊。當輝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時候,他至愛的母親卻永遠地合上了疲憊的雙眼。我不能想象那是怎樣的一種痛苦,那種痛苦也無法用言語表達。可是怎樣的痛苦在作家史鐵生身上竟然發生了炫目的彩光,痛苦讓它如此美麗。

作者在母親去世後再一次搖著輪椅去地壇,就像往常一樣。只是再也沒有那一個一直在家門口望著他離去背影的人了,再也沒有在家焦急不安等他回來的人了,再也沒有人會去找他了……去地壇,作者不僅僅是去打發時間,因為那裡處處都有關於母親的回憶。在那裡,有母親的畫面。在那裡,作者思考了兩個問題: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最終作者找到了答案。他感悟了“我殘廢,但不能頹廢”,應該像地壇那樣,讓生命張揚出活力。而想到自己的母親,他也明白了自己應該像母親那樣,勇敢堅強的面對人生的不幸,讓坎坷燦爛。

我不得不感嘆母愛的力量是如此偉大。如果沒有母親的愛,也許就成就不了這樣的作者的成功。如果說母親的愛,沒在坐著的生命中出現,也許作者也會繼續自己的創作,然而那些作品會顯得少了一抹色彩。因為作品缺了一種愛的調劑——母愛。我們不得不承認,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所以才會有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經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就因為有了這關鍵的第一把種子,那些地壇裡的人——一對老夫妻,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他們給了作者的是無數次的鼓勵和感動。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像一滴滴無比珍貴的水,澆灌在作者心靈的土地上。滋潤那顆種子茁壯成長。作者也正是從那裡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氣,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裡處處是人生哲理,它起著文化導向的作用,它讚揚偉大的母愛,號召人們思考人生。所以每次讀《我與地壇》我總會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同時我也會反省自己。當今條件下,我們的成長環境較舊時好多了,但工作事業上的阻力仍是難免的。在任何時候,想不克服困難而成就人才都是幻想。

付苦心,走苦路,苦點怕啥,酷勁,終成樂境。在良好的環境中我們不能放鬆懈怠,消磨意志;惡劣環境下,我們更應迎難而上。

在這條戰勝困難的路上,也許會很艱辛,但只要堅持走下去,我們就是贏家。因為我們戰勝了自己。而且不要忘記,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身後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你——愛你的母親。是呀,這樣無論多麼大的困難都會變得不那麼可怕,要相信愛你的人能讓你戰鬥力倍增。

我與地壇最新讀後感3

我隨史鐵生進入古老的地壇,感受他一生的沉浮。

剝蝕的琉璃,淡褪的硃紅,坍圮的高牆;古柏愈見蒼幽,野草茂盛自在,古園廢棄卻也落得一身沉靜。

相信地壇也曾有輝煌的時候吧,雕欄玉砌,門可羅雀;可浮華褪去,繁華斂去,它已不在富麗堂皇。當欽羨的目光統統散去,它也許會慶幸荒蕪帶來的坦蕩。

自己用年華沉澱下來的那份古樸與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斷地向它輸送一份踏實與滿足。

地壇如此,人亦如此。日出是成熟,日落是沉潛。

史鐵生那時二十多歲,他在最狂妄的年紀失去了雙腿,從此不再意氣風發,鮮衣怒馬。幸好幸好,還有地壇。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它歷盡四百年的滄桑,專程為了等他。那天他搖著輪椅,緩緩進入了地壇,方才窺見園中不息的生機:蜂兒飛在半空,螞蟻疾步而行,雨燕放聲高歌,草木競相生長。如此,是他記憶中地壇的情感與意蘊。

地壇滿地亮起月光,而他在思考著生與死的問題,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終於有一天,他抬頭凝望月亮,於書中寫:“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是的,人生碌碌,榮枯有數,得失難量,死是不可以避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立足當下,去追去闖,將生命釋放於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世間的的幸福、驕傲和快樂?”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一句,已道明一切。

命運是不公平的,它給你帶來了苦難,卻贈予他人幸福,於是你只好在幹吃等死,埋怨著老天的不公,說對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但同時,命運也是公平的。歷經苦難的人,將比一生走在坦途上的人多出一份坦然,灑脫與淡泊。這些都是命運饋贈給你的財富啊!如同地壇一般,一切經歷會沉澱為你的氣質。無需言明,你由內而外都散發著光芒,熠熠生輝。

當母親的背影轟然倒塌,呼吸聲戛然而止,猝然離開兒子,結束了一生。那個任性、哀怨、壞脾氣的兒子才幡然醒悟。甚感淒涼悔恨,可又有什麼用呢?想挽回想致歉卻回天乏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大概是世間最遺憾最無能為力的事了吧。

親情是世間最純粹最令人動容的情感,是我們無需追尋就已得到的一切。為何要將利劍對準親人?我們常對陌生人報以善意的微笑,卻常將身邊最親近的人,惡語相向,大吼大叫。

史鐵生在地壇中領悟了人去樓空,客走茶涼的真諦,洋洋灑灑的文字溢滿了他從容的生命毅力,燃起了無限的激情與力量。他毅然決然地拋棄一切頹廢與不甘,將所有的情感藏在文字之下,優美的'文字是對生命的掙扎與超越;失去雙腿,用文字站起。他也有著一腔溫熱,用文字拉回了在垂死邊緣掙扎的劫難慘敗者,同樣喚醒了他們對生活的嚮往,讓他們嘆道“人間值得。”

史鐵生終究是幸運的,上帝看他在失去身體的支撐點後,贈予他一座園子,一個精神上的棲息地,心靈上的避難所。使他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讓他參悟愛的謎題;讓他懂得生命誠可貴。

祭壇石門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那一刻,地上的坎坷都被映照的熠熠生輝。

十五年的堅持,十五年的風吹日晒,使地壇與他融為一體。他已不在地壇,地壇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