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全球通史》讀後感6篇

讀後感2.3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全球通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全球通史》讀後感6篇

《全球通史》讀後感1

最近幾個月讀書有點兒懈怠了,不想找藉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書下冊沒有讀完。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而很多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筆帶過,想理解的透徹點兒,需要大量查詢資料,今天暫時就寫一點兒自己感觸比較深的內容吧。

現今歐洲的強大是歷史的必然。

人類的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技術已經明顯的.成熟,在這一時代,人們發明了帶輪子的車、帆船和犁,發現了冶金化學工藝,計算出準確的陽曆,學會了怎樣使用畜力和利用風力。而以後的幾千年,只有三大發明具有重要意義:鐵、字母和鑄幣。可悲的是隻有戰爭,才能將古典文明從其生產技術的昏睡狀態中喚醒,比如希臘,發明了精巧的帶有棘輪裝置的石弩,靠滑車驅動的輪式攻城車,以及所謂的“希臘火”(專門百度了一下,希臘火是由石油、硫磺和瀝青混合而成的一種極易燃燒的物質,及時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燒,對於水上攻擊船隻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國之後,東邊的漢王朝和西邊的羅馬帝國可以稱為獨霸天下。這個時候繁榮的帝國對蠻族的吸引力那是相當的大,但是由於中國獨有的地理優勢,加上當時漢武帝對西北遊牧民族的打擊,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東邊得不到好處,只有往西邊擴張,他們在中亞打敗當地的遊牧民族,當地的遊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歐就變成了眾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在技術的嚴重落後和外族的不斷入侵下,日漸衰落。

西歐的舊秩序在長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嚴重的破壞,然而,正是這種破壞,成為西方在近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為在舊文明的廢墟中,能產生一種嶄新的文明,一種更能適應變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歐洲的強大正是因為這些動盪的歷史吧。

一個封閉的、自大的國家或民族最終一定會被歷史洗牌淘汰,而一個懶散、不求上進的人也一定會被社會所淘汰。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這種忙碌的生活對自己有沒有意義,感覺自己正在陷進一個理所當然的漩渦裡去,我曾經也是一個嚮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積極起來,生活過於安逸只能讓人變得軟弱,共勉,有點兒跑題......

《全球通史》讀後感2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現在的人種分佈情況。6種主要人種,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種人,布希曼人,澳大利亞人,俾格米人。如今布希曼人,澳大利亞人,俾格米人這三種人種幾乎所剩無幾。高加索人一直呈現增長的勢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種。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達到頂峰後,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為明顯。

對應公元1000年時代,正是宋金元,中國大陸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尤其宋朝政治開放,經濟繁榮,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後,中國大陸從文明史角度看,是一個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國以後才逐步改變這一趨勢。

歐洲文藝復興,從1350年至1550年,之後現代工業革命開始萌芽,1700年在整個歐洲展開。一個民族的復興,70年時間太短暫,沒有1~200年的歷史積澱難以成功。中華民族任重道遠啊。

黑種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陸發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擴張的時候,同時也受到高加索人從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總體來看黑種人的發展非常緩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對恃中,歷史上,相互的滲透很難持久,目前看來高加索人稍稍佔有優勢。站在人種角度分析,難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敵嗎?這個結論,讓人很是傷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對黑種人的同化滲透明顯有成效。也許未來的世界格局,誰掌控了黑種人,誰就可以繼續稱霸世界。

近十幾年來,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大肆擴張,可能已經引起當地人不滿情緒的增長。一帶一路的國策需要我們大量引進黑人留學生,這是應當的,但在執行過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如近期沸沸揚揚的山東大學留學生學伴制度。學伴制度本身並無問題。早年間,大量中國留學生到歐美學習,對方的學伴制度對我們學生幫助很大。相信每一個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們並不知道,原來資本主義人和人的關係,可以那樣的融洽,而不是像我們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資本主義人和人的關係都是很冷酷無情的。也許中國的對外開放,改革的路還很長。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全球通史》讀後感3

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兩個星期讀完了,不過讀的有點囫圇吞棗。因為看的入迷,以至於我迫不及待想翻開下一頁歷史,到翻完最後一頁我還想再看下一頁。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選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讀《史記》《資治通鑑》沒覺得寫得好的。雖然歷史上對這兩部書,評價是很高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我覺得《史記》、《資治通鑑》就是一本帝王書,都是陰謀、權術、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權術駕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這樣的書不看也罷,也只有在現在的中國和一些落後地區還有市場。

而《全球通史》描繪的是人類歷史從誕生到現代一系列幾次大的飛躍。隨著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史前社會到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的現代社會。水渠種田、馴養動物、利用牲畜耕田、鐵的發明、火藥的發明、蒸汽機、鐵路。每一次大的技術變革都對社會才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塔夫裡阿諾斯總是不遺餘力的帶我們去通過遠古的歷史、來如何看待我們今天社會快速發展所面臨的新的.問題。而他對這些新的問題也總是不下定論,讓我們自己去思考。世界未來是會變得更好,還是毀滅呢?環境問題、人口急劇增加和資源匱乏、核擴散危機、基因工程、社會不公平和貧富懸殊、青年的反叛,異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義、地緣政治和宗教爭端、貿易保護主義、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社會到底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呢?歷史也正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創造、探索,我們現在的每一個人都將見證這段歷史,也都要參與到這段歷史當中去。

斯塔夫裡阿諾斯說:21世紀不僅面臨著巨大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潛力。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確定無疑地預知未來,但是,他們能比較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全球通史》讀後感4

漢尼拔,大西比阿的最後歸宿。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戰爭結束後,漢尼拔出任迦太基執政官,並致力於戰後經濟的恢復,曾經的一代強國,在經濟上的飛速發展,再次引起羅馬人的警惕。他們要求迦太基交出漢尼拔,無奈漢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拯救祖國。在流放途中,漢尼拔一直幫助與羅馬有結怨的敵對國對抗羅馬,但都沒有很大的成效,最終羅馬忍無可忍下令通緝漢尼拔。公元前183年,走投無路的漢尼拔最終選擇服毒自盡。

他用一生實現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終身與羅馬為敵。漢尼拔的一生折射了迦太基一代強國的命運。它可能是歷史上少有的,並非自身經濟衰落而導致滅亡的經濟強國。

漢尼拔的'個人悲劇,若能順應歷史潮流,變革迦太基與羅馬為盟,可能迦太基的命運會是另外一個展現的方式。歷史不能假設。歷史的變革從來沒有在舊制度中產生,只有摧毀舊的體制,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社會,毀滅即是重生。

正如我們的南宋王朝,直到滅亡之際,南宋的經濟依然強勁。在後來元朝的國際貿易大潮中繼續展現東方魅力,不與時俱進,只能無情被淘汰。

羅馬的大西庇阿憑藉擊敗迦太基的功勞在羅馬如日中天,麻煩也隨之而來。他的政敵時刻尋找攻擊他的藉口,每每他總是藉助昔日的功勞和軍隊的支援而免於懲罰。在一次審判大會上,大西庇阿提示民眾,今天正是扎馬戰役的紀念日,羅馬應該記住他的功勞。他成功地煽動起了大眾的狂熱情緒,結果許多人包括法官簇擁他來到神殿,向上天祈禱,賜予羅馬更多的像大西庇阿這樣的英雄領袖。

晚年的大西庇阿在經歷這些之後心灰意冷,決定離開羅馬回到坎帕尼亞自己的莊園,在那裡度過了最後的時光。在遺言中,他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羅馬,要魂歸故里。

同在公元前183年,兩位天才的統帥漢尼拔和大西庇阿離開人世。

迦太基因為擁有漢尼拔這樣的天才而拒絕改變,慘遭滅國。羅馬共和國因為擁有大西庇阿這樣的傑出統帥,而逐步走向帝國獨裁統治時期。600年之後西羅馬帝國滅亡。

《全球通史》讀後感5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巨集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於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裡。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這後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湧現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儘管伴隨著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作為讀者,作為一箇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

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於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於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讀後感6

整本書內容比較多,畢竟是講歷史的書籍,但是書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作者對那些偉人的溢於言表的讚美辭藻,都能深深的吸引讀者。

其實科技的發展總是圍繞著兩個方向:能源和通訊。能源從最早石器時代的火,到農業時代的太陽(光合作用),再到工業革命時期的煤、電、石油、最後是現代的新能源(太陽能、核裂變、核聚變等);通訊從石器時代的人類語言、文字發明,到農業時代的造紙術、印刷術,再到工業革命時代的印刷廠、電報機、有線電話、無線電話,最後是現代的計算機、網際網路、量子通訊等。每次能源或者是通訊技術的新發現,都宣佈著新時代的到來。

火的發現使人類能夠吃上熟的食物,提高了平均年齡;農耕的.到來,造成人口的大幅增加;蒸汽機的發明宣佈機械時代的到來,人類第一次創造出幾倍與人體所所需的能量,有更多的人不必擔憂糧食的問題,也就有更多的人能夠從事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新能源的時代如果人類能夠控制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星際旅行不再是夢想。語言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能夠相互組織成為一個巨大的團體,更有利於大規模運動;文字及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的知識能夠傳承和可複製可疊加;電報、電話的發明使千里之外的人們可以及時溝通,遠端協作;網際網路的到來宣佈著資訊大爆炸,大資料由此而來。

人類無法想象超過20年以後的時代,因為從石器時代到近代,人類的進步都在以幾何數字的方式提高。未來人類將有更多更偉大的發明,21世紀能否再創造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呢?我們拭目以待。

題外話,關於新能源和新通訊相關的技術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現。例如巴菲特新進美國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紀最新的發現,人類正在嘗試使用基因技術治療癌症、實現長壽、治療基因疾病等)、大幅加倉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類對能源追逐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加倉美國通用汽車:看好未來AI汽車與智慧交通。還有特斯拉公司股價大漲,國內鋰電池(移動新型能源)股票一飛沖天,都表現出資本對能源、科技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