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唐璜讀後感

讀後感2.1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唐璜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唐璜讀後感

唐璜讀後感1

《唐璜》的主題是對英國和歐洲貴族社會、貴族政治的諷刺。

雖然小說情節發生在18世紀末,但是,描繪的卻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社會的現實生活。

詩人是用過去的革命經驗和當時的現實相比,鞭撻了“神聖同盟”和歐洲反動勢力,號召人民爭取自由、打倒暴君。

詩歌對英國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做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諷刺。

英國統治階級誇耀“自由”和“權利”,但是唐瑛初次來到倫敦,就遭到了強盜的襲擊。

詩歌痛斥英國貴族卡斯爾累爵士為“惡棍”和“奴隸制造商”,譴責當時備受統治階級稱讚的惠靈頓為“第一流的劊子手”。

英國上流社會外表華麗,內部卻糜爛透頂,醜陋不堪。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傳說中的人物,多次成為文學作品的題材。

傳統的唐璜形象是個玩弄女性,沒有道德觀念的花花公子。

但在拜倫筆下,這個人物在多數情況下卻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現。

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個有夫之婦的犧牲品。

唐璜不同於拜倫其他詩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無意將他塑造成“拜倫式的英雄”,其中卻不乏詩人自傳的成分。

唐璜熱情、勇敢、拒絕虛偽的道德信條。

在面臨餓死的危險時,他拒絕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徵的意義。

在士兵中間,只有他表現出對一個土耳其小姑娘的命運真正的關心。

他沒有憂鬱絕望的天性,但也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

他的愛情故事大多是對上流社會虛偽道德的諷刺,而他和海盜女兒海黛的經歷,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充滿詩意的理想。

如果說因諷刺的需要,主人公唐璜顯得行動多於思想,那麼詩歌的敘事者則承擔起了思考和評論的重任。

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斷出現的議論、感慨、回憶、憧憬,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

敘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議論,充滿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盡致的嘲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不僅揭露現實真實深刻,而且想像豐富奇特。

它描寫的風暴、沉舟、戰火的場景等,十分精彩。

對大自然壯麗景色的抒情描寫非常出色。

拜倫善於用各種詩體創作,語言幽默洗練,在英語口語入詩方面無人可與之匹敵。

拜倫的詩歌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

在中國,魯迅稱拜倫是浪漫主義的“宗主”,盛讚其人其詩“如狂濤如厲風,舉一切偽飾陋習,悉與盪滌”。

唐璜讀後感2

“惡魔詩人”之稱謂起於拜倫。

為了500英鎊的.年金而接受了“桂冠詩人”稱號的騷塞,對攻擊他的拜倫,名之曰“惡魔”。

正如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所云,惡魔派的實質是要破壞現存的一切,是要用革命的手段掃蕩大地。

拜倫對貴族統治者的本質洞若觀火。

他認為,海盜比國家宰相還要強些。

海盜“不過是在抽稅/他和宰相所做的差不了許多;不過他比宰相謙虛,寧處身於/較低階層,職業也更光明磊落”。

對統治者之間的血腥戰爭,他較雨果看得透徹,從不寄希望於米里哀主教式的慈悲。

他認為:“惟有革命才能把地獄的汙垢/從大地掃除乾淨!”

唐璜自始至終有一顆善良的心。

這不僅表現於對海黛的忠誠,而且他從戰爭中救出了小女孩,細心保護,絕不站汙她的貞潔。

“創作總根於愛”(魯迅語)。

拜倫在《唐璜》裡所表現的愛是極其深廣的:他愛山川大海,愛純潔的女人,愛被壓迫和被辱者,愛整個的人類。

憎恨是對付整個醜惡世界的一個堅硬外殼,外殼破裂了,溢位來的是滔滔不已的愛之河。

讀一讀《唐璜》中的《哀希臘》吧,你就會領悟到詩人宣稱“我從來沒有愛過這個世界”時,他明明是說,我太愛這個世界了。

愛之至極就會對醜類的統治感到一種刻骨銘心的悲哀,以致渴望早日離開這個世界。

羅素稱拜倫為“唯我主義者”,這很有點像。

在拜倫看來,沒有比個人自由更重要的東西。

但由己推人,每個個體的自由都具有同等意義。

拜倫對個體自由的崇拜,不是單純的自我崇拜,而是一種社會理想,為了這種理想可以犧牲個人。

他在《唐璜》裡批判貝克萊主教的“唯我主義”,認為大主教的“天庭仙酒”自己不敢領受。

拜倫對自己祖國的情感也是矛盾的。

作為一個被祖國驅逐的流亡者,他對英國過去的美名和文化,深為景仰,但對它在現世充當的鎮壓自由的憲兵角色又深感憎惡。

人類的自由高於民族意識。

從這個意義上說,拜倫是他的祖國的叛徒。

《唐璜》把時間轉換為空間,把歷史變為地理。

他在空間上的遊歷其實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游泳,經過漫長的情感體驗,在《哀希臘》這一名篇中將思想與情感昇華到最高點。

拜倫沒有把《唐璜》寫完,但可以認為,它是以自己獻身於希臘自由事業的行動把這部史詩完成的。

唐璜讀後感3

高中時,我們學歷史文學史時,就學到,拜倫和雪萊是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拜倫的《唐璜》和《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更是受到廣泛的讚譽。不過,這本書,讓人讀起來會有一點吃力,畢竟,不是一般人可以欣賞的嘛!反正我是看的馬馬虎虎。《唐璜》是一首擬史詩性質的長篇敘事詩,敘述的是主人公唐璜的少年時代和冒險經歷。簡單的概括來說,唐璜,是出生在西班牙的一個貴族世家,他的父親是一個十分輕浮的人,做事草率,為人放縱,經常和妻子吵架。而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唐璜,也變成了一個小無賴,到處闖禍。

後來,他的父親死了,母親便對孩子的事親力親為,誓要把唐璜教成一個品學兼優、德才出眾的好孩子。當然,唐璜也並沒有讓家人失望。但是堂皇卻被母親的好朋友朱麗亞拉下水,偷吃了禁果。鬧得滿城風雨後,母親便安排他出門避避。後面,便寫了唐璜的幾次遊歷生活,也一共寫了唐璜的四次豔遇,加上之前的一次,一共五次。分別是,在東方海島上,與少女海黛的兩情相悅;在土耳其蘇丹王宮與蘇丹王妃的奇遇;受沙俄女皇的寵幸;出使英國時,與英國貴婦的邂逅。這幾次豔遇中,在我看來,只有一次是唐璜的真實情感。那便是與少女海黛的故事,兩個人兩情相悅,是在海黛的海盜父親的殘忍分離下,兩個人才被迫分開的,而海黛也絕食死去。這一段纏綿哀婉的感情,就這樣被扼殺了。

其實,看過英國史的人都知道,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正值多事之秋,大革命,名族、民主解放運動蓬勃開展。而作為英國上議院議員的拜倫,也曾多次抨擊政府,可惜的是,沒有什麼效果,所以,拜倫便將這種鬱結,抒發到寫作中,從唐璜的形象塑造上來說,不難看出,裡面加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觀想法。太有深度的理解,我就不知道了,這只是我水平之內能瞭解的。其實《唐璜》還不愧是浪漫主義文學,裡面的很多句子真的很浪漫。連與愛情為敵的無情的"時間",想到要擘開這樣溫柔的兩顆心,也不免憂傷與懷。他們的容顏不是為皺紋而生的,他們那蓬勃的心和純潔的血液,不容凝滯,頭上也不容白髮為災。

上帝愛的人早死。不知什麼原因,當他們凝視著晚霞的那一刻,彷彿在他們心間,隨著歡笑,突然襲來一陣顫慄,好似冷風拂過了火焰或琴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