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品15篇

讀後感8.56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品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今天把蕭紅的《呼蘭河傳》看完了,因為讀書沒有規劃,零零散散,花費了挺久時間。

呼蘭河傳這本書就像它的書名一樣,將的是呼蘭河的往日舊事。這個地方很小,小的像是我們的村莊。本書以作者小時候的回憶為線索,將整個小城的故事串聯起來。講了四五歲的孩子眼中的呼蘭河是什麼樣的。

小城很閉塞,能引起人們注意的往往是發生的不好的事情,這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是快樂所在。這裡的人像是魯迅先生所說的看客。

他們所開心的是某條街道的大泥坑這些日子淹到了多少牛羊牲畜,哪家買了好吃的糖葫蘆小孩子爭的雞飛狗跳,誰家的團圓媳婦生了大病請來大神反覆“治療”,這個季度的大戲又成了多少家的因緣,有二爺與廚房師傅之間的吵鬧,磨坊裡歪嘴死了老婆孩子怎麼照料……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團圓媳婦和歪嘴的事情。

團圓媳婦從一個活潑開朗、人見人愛的大妞,變成整日噩夢連連、疾病纏身的妖怪。而這,都要歸咎於常常拿她出氣、施加暴力的婆婆。團圓媳婦常常喊著要回家,只是再也回不去家。生病的日子被各種偏方、鬼神方法環繞。被脫光了衣服洗滾水澡、被烙鐵燒,小小年紀已承受太多的痛。周邊的四鄰都是看客,生怕錯了這精彩的表演。最後團圓媳婦還是死了,變成在橋下常哭泣,說要回家的兔子。

歪嘴的生活有了改變是從他突然成了家,有了孩子,在四處透風寒冷的磨坊裡,被主家驅逐。還好有老爺爺收留的草屋。在草屋的日子,雖然還是很冷,家徒四壁,卻常常看到歪嘴圍著家人的開心,覺得在這世上有了根,他應該是疼愛妻子和孩子的好丈夫和好爸爸。可妻子還是在貧困中疾病中生下第二個孩子死去了。周旁依舊是看熱鬧的鄰居,各種閒言碎語傷害著這個選擇歪嘴的老婆。而這之間的事成為他們新的談資。好像別人過得不好,他們就覺得這日子還挺熱鬧。

作者說,不知道中國其他的城市是不是這樣,呼蘭河是的。無疑,中國各地都聚集著這樣的'人,在不忙碌的地方最多。

其中作為溫暖的要說作者和爺爺的日常。後花園是他們共同熱愛的地方,在這裡種菜除草捉蛐蛐,躺在蘆葦裡睡覺。爺爺是最有耐心的,每天教孫子背詩,不厭其煩的講解。他對身邊的其他人同樣寬容。讓人感到人性的溫暖。

作者說,呼蘭河的小城裡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大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是對這裡的幼年記憶,卻忘不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2

開始讀《呼蘭河傳》,我心裡很不是滋味。為什麼裡面的人物都好像一點兒情感都沒有為什麼除祖父外,人們都是那麼地自私自利為什麼他們不但不認為損人利己的行為很可恥,不同情收到傷害的人,反而會像看戲一樣叫好,或是哈哈大笑這些場面像一把把尖刀刺進我的心,又彷彿將我置於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凍得陣陣顫抖。

我一向相信,人都是有請的,不論環境多麼惡劣,不論生存多麼艱難。若不是那一份情,奧茨怎會為了減輕大家的負擔而選取走向暴風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餘秋雨筆下的信客怎會數十年如一日地頂著重重壓力奔走於城鄉間,只為不辜負老信客的囑託於是,我不敢相信,呼蘭河的人們,怎樣這般自私無情。是的,極端的自私無情——對和自己親近的人更好,這是人之常情,可書中的人,連父母去世都不會很悲傷,連自己的女兒要嫁給窮人家受罪,親孃也只撇一句:“這都是你的命!”

看到後面,我漸漸明白,自私和無情,原先都是一個表象。自私源於資源匱乏,而無情則是由於精神的空虛。

我們都是凡人,在資源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時,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蘭河的'資源有多匱乏“人們對待叫花子們是很平凡的”。為什麼很“平凡”,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樣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們連每頓飯都要精打細算,又如何去顧及他人呢

再來看他們的生活狀態。“人活著是為吃飯穿衣”,“人死了就完了”——這將是多麼無聊、空虛的一生啊!呼蘭河的人們只有一個目標:活著。縱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樣樣呢還不是隻有一個繼續平靜地活著!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幾場,到頭來還是要應對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這樣活著。看起來他們活得有好處(“為了吃飯穿衣”),可事實就應是,吃飯穿衣是為了活著啊!於是,我們從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聽出了深深的無奈。他們必須是想過“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許是被他們思索過無數遍的結果!但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樣樣呢況且也沒有人能夠回答。於是他們發現,與其糾纏於這個問題,還不如想想有什麼辦法賺錢!這樣活著,當然會極度空虛——這和等死有什麼區別則這種極度的空虛下,人們的“娛樂”就顯得殘酷而又苦澀。一是拿別人的不幸取樂,小說中的說法就是“說長道短”;二是迷信。每一天生活在說長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樣去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也許,在稀缺的物質和空虛的精神下,自私和無情會是唯一的選取。

呼蘭河傳讀後感3

當我看《呼蘭河傳》之前,總是聽讀過的同學們說這本書無聊。但是,當我開始讀它以後,我才發現,並非是那麼回事。

好象《城南舊事》這本書,都是講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愛的地方,而它們的不同點,也許就只有地點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為這點,我一看便覺得非常喜歡,其實,我認為作者蕭紅的童年挺快樂的,至少比現在的我們要快樂的多。蕭紅她小時候可以在大院子裡呆著,可以和外公玩,而我們呢?現在除了家裡有錢的人,誰家還有那麼大的院子?誰的家長還可以陪孩子玩呢?

聽別人說,《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要體現作者幼年時的`孤獨。可是當我讀完後,並不覺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獨呀!雖然也有許多讓人悲傷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作者是多麼的快樂啊!悲傷過去了,接下來的不就是快樂嗎?我承認,蕭紅小時候,並不常和同齡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邊的外公,天天讓她逗弄的大黃狗,這不就夠了嗎?反過來再想想,天天我們又在玩什麼呢?手機、電腦和那些無用的電子產品……

也許蕭紅她自認為很孤獨,但是,我真的認為她是幸福的。雖然剛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確實覺得她有點兒孤獨,但是越往後讀,就越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她究竟是否孤獨,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測而已吧!

這就是我一開始的想法。這種想法一直伴著我,直到我讀到尾聲。“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這是尾聲的第一句話,讀起來怪怪的,給人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那句“埋著我的祖父”令我心裡極不愉快,而連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麼回事。於是,就又簡單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書。後來我在序言中找到了這樣一句話:“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響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單調的。”再翻翻那由於無聊和自認為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帶而過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發現了呼蘭河小城的人和事物雖然多,但卻都很普通,並且經常讓人傷感。我感覺呼蘭河的人面對事物都已經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熱鬧覺得不好玩了,這件事就那麼過去了,而那些攤上事的人,也只是傷心一時罷了。該吃照樣吃,該做事還得做。

之後,我繼續往後看,又發現了一處,就是在蕭紅的外婆去世的時候,親人把她帶出了家門。她非常驚訝。原來,她以前一直以為,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憑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來的觀點。原來作者蕭紅真的是那麼的寂寞。

我更加愛上了這本書。《呼蘭河傳》是由蕭紅的童年記憶編織而成的,讀後的疑問、解決的過程、故事的悲傷,這些就是《呼蘭河傳》的精彩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4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沒有了舊社會時的封建思想,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地位,也沒有了欺壓百姓的罪惡統治者。

疫情期間,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這本書。記敘了舊社會人們的封建,思想,導致無意識的殺人。但其中也充滿了人們對“生”的希翼。

在整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小團圓媳婦,才只有12歲,嫁過去了沒有幾天,那家就開始打團圓媳婦,打得很厲害,總是傳來哭聲、叫聲。鄰居都說那團圓媳婦早該打,走路快如風,坐得筆直、不害羞。而在我心目中,他是最活潑、最可愛的。那家不打了,又開始跳大神,跳了一個冬天,把團圓媳婦都跳出病了,面黃肌瘦,但還是笑呵呵的。這團圓媳婦一病,她婆婆就給她吃連毛雞、吃黃連豬肉,又請來抽帖兒的,還把他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竟還用燒紅的烙鐵烙她的腳心。眼見小團圓媳婦越病越重,人們又想出了法子一當眾洗澡。這訊息一傳開,鄰里都來看熱鬧。團圓媳婦被破棉襖蒙著,蒙的沒頭沒腦的。過了一會兒,小團圓媳婦被當眾脫了衣裳,還進大缸,用滾燙的熱水澆,她叫著、跳著,但怎麼也跳不出來,被人們按著。最後連洗了三次,洗一次昏一次。還沒有到二月,那個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死了,那小團圓媳婦一死,老胡家也亂了。我讀完後為小團圓媳婦打抱不平總有兩三顆冰涼的淚珠落下,不覺感嘆一個孩子竟然都會成為封建思想的犧牲品。

我的奶奶就是一名小團圓媳婦,她12歲訂了婚,嫁給了我的爺爺,奶奶的婆婆也對她很不好,經常打她、罵她,有時還騎在她背上打。我不明白為什麼總有那麼多婆婆虐待兒媳的畫面?難道古人都是以捉弄兒媳為樂嗎?奶奶現在有70歲,不識字,還患有高血壓、腦梗塞,但是她對生活總是報以樂觀的態度,從不在困難面前低頭折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奶奶有封建思想。奶奶共有兩個孫子,但是對我的堂弟更疼愛一些,如果堂弟弄壞什麼就說是我的錯,是典型的.重男輕女。有時我晚上梳頭髮,奶奶就不讓我梳,說晚上梳頭不好,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愛我的奶奶。

我們新時代擁有了新文化,對於那些封建思想我們要巧妙對待,人們的迷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新社會的新風尚是不能改變的。

通過讀《呼蘭河傳》,我明白了:一個人,應該活在希望之中,要明辨是非,對於封建思想不能盲目跟從,建立新的社會。思想意識。生為女孩,我一定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用法律來捍衛自己,決不能讓那些無知者和惡人,拿新中國未來的花朵去踐踏侮辱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閱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同,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為各章,但又像描寫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但是當時的民眾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儘管把這個坑填平並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閒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寫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溫暖的老人,在這裡不得不說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裡作者才能得到溫暖和快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後花園裡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寫幾家鄰居,有餵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這裡不得不說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裡面住著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己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寫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為不易,但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譭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兒子身上 ,他不在絕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作者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借xx的話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茅盾

讀了《呼蘭河傳》後,感觸頗深。作者蕭紅以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用童年的視角將我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

在那個小城裡,“人與城”“少女與老人”“生者與逝者”“愚昧與人性”交織在一起。讀著它,會感受到一條悠悠的小河,緩緩地從容地流淌著,時而濺起幾朵機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緩的語言,就像一個純樸的女孩兒正向她的小朋友講敘她所迷戀的地方,真切直率,卻令人神往。就是用這樣的文字,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諳世事的“我”、慈祥和藹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和淳樸善良的馮歪嘴子。

小團圓媳婦,剛被接到胡家的時候,臉龐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為婆婆的毒打,人們的愚昧無知,封建迷信社會的壓迫,這麼活潑可愛的小人兒死去了。

“他們的父母生他們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就是希望他們吃飽穿暖,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卻一輩子都沒有。”蕭紅道。這樣話看似隨口道來,卻寫出了窮人唏噓世道不濟,沒有憤怒的控訴,字裡行間卻在鞭撻著當時社會,勾略出了窮人淒涼麻木的生活狀態。

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寒冷、悲愴、寂寞、蒼涼,但有些人和事,在這迷信封建的社會中不被包括,仍透露出些許的溫暖。例如,馮歪嘴子。

在馮歪嘴子成親後,他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謠言層出不窮,他受盡了奚落和嘲諷。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不久死去,當大家又準備看他笑話時,他卻鎮定下來,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將兩個孩子撫養大。在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時,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馮歪嘴子是生活的強者,是抗爭者。他的身上閃耀著戰鬥的韌性。

蕭紅描繪了一個童話的王國,雖然語言仍不失其質樸,卻著了重濃的色彩,色調斑斕,生機躍動,彩蝶飛舞,金光閃耀。而我也正漫步其間,接受靈魂的'陶冶。正是這美麗的花園,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樂,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熱情奔放,而又堅強剛毅的性格。

《呼蘭河傳》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歷經百媚世俗的滄桑感,是在艱苦環境中敢於拼搏的鬥爭精神。同時警示我們遠離封建迷信、摒棄封建習俗。

這是一部散文敘事大作,也像一首敘事詩。有的故事是那麼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有的故事帶給我們希望與光明。書中精彩光亮之處比比皆是,層出不窮。

“就像太陽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見陽光,但瞎子卻感到實在的溫暖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7

不喜張愛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紅塵的姿態。不喜冰心,因為總覺她才具不夠。楊絳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麗又不失靈動。至於蕭紅啊,我只曉得,她是個纖細敏感的女子,人生歡樂不多,頗為命苦。今日這才拾起她的絕筆之作《呼蘭河傳》,讀罷,更覺其人生荒涼悲苦。

這部帶著自傳性質的小說,她開篇就寫,“嚴冬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大地則滿地裂著口。”我蹙了蹙眉,尋思這下筆是不是有點過猛。讀到那殺人殺物的大水坑,搖了搖頭,這呼蘭河這城,可關了一群單純至自私的怪物。讀至“那裡邊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地過著。”我又為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涼”與“平實”。我開始惶恐起來,我的人生軌跡不也如此嗎?我的歲月豈不是這樣被磋磨掉的嗎?

“大先生”魯迅稱蕭紅的文字是有“靈氣的”。我初讀並不以為然,總想她的文字過於隨意,天真,乾淨,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寫“我的家很荒涼”,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語?但只要仔細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裡是天真,簡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關係。……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死……挖個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後,那活著的仍舊得回家照舊地過著日子。”

蕭紅的文字,看起來真是素淨天真,但正是這份“天真”,讓筆下人物更顯荒誕冷漠與張力十足。胡家二媳婦折磨童養媳,她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人在氣頭上還管得這個那個,因此我用燒紅過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她以為自己是為她著想,以為自己面慈心善,這種天真的殘酷是不是更顯得可怕可恨?至於那冷眼旁觀、落井下石,卻還標榜自己善良的人們,可不就應了魯迅先生所謂的“吃人”嗎?

蕭紅漂泊無定寫童年,寫得哪裡有隻是童年?蕭紅的'童年,不見得有多歡喜,父親暴虐,母親寡淡,只要一個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麼關係,畢竟有這麼一個人溫暖著她。所以,她筆下如同死城的呼蘭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陽在園子裡是特別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鳥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童年,祖父,後園,成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當年蕭紅滿心歡喜地對蕭軍講:“三郎,我並不是殘忍。我只是喜歡看你立起來又坐下,坐下又立起,這期間,正有說不出的風月。”及至她在書中寫“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裡,終沉澱成“平靜的荒涼”。

呼蘭河傳讀後感8

讀了《呼蘭河傳》,心中生出幾多感悟。

許多作家描寫自己的童年,描繪一個光明燦爛的童真世界,或許他們忘了,只要是紀實,便沒有完美生活,縱使孩子,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風。蕭紅兒時的那個階段,那是一個沉重甚至沉痛的社會。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社會在她眼裡是怎樣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會是什麼樣的姿態,的確很難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這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擾的難題。這本書中,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把那些愚昧與無奈不著痕跡地烙進故事裡,給予這段往事足夠的尊重,卻又不會使人感到厚重。讀來是一個有質感的年代,每一個人物都充滿張力,每一個故事都濃縮著一段歷史,所有的見解都源於一個孩子的敏銳、無知,諷刺、批判、讚揚、歌頌,這些歷來對封建的評頭論足都與這本書沒有干係,平淡的敘事,如同中國水墨的留白,別有一番韻味。

《呼蘭河傳》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開篇,文字帶著利刃劃出嚴冬乾冷的刺痛,字裡行間舊社會市井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寥寥幾人的勾畫,彷彿耳畔就響起了清冷小鎮上的幾聲嘈雜。我讀時動筆批註,卻無從評談,似乎哪裡多了或者少了,都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有了意境,文字才有了深入的可能。這是這本書獨有的意境,通篇都是這樣,極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陳述,每一句都是詩。

同樣令人稱歎的是書中的'人物。這是一部沒有“神”的小說。無論歷史、文學,我們習慣了絕對,美好與醜惡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厭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厭倦了“萬惡”。在呼蘭河畔的那個小鎮,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後的影子,每個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滅的良知,他們有屬於自己的是非認知,他們不完美,但他們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書中哭笑悲歡。

一個不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漸漸為人遺忘的歷史,一個天真無知的孩子,一個無法觸及的世界。

這就是《呼蘭河傳》的全部,這就足夠了。讀文學作品,讀的無非是一種感覺。把瑣碎的往事收集起來,用平實的語調講述一個明媚而滄桑的故事,讀書人放下書後意猶未盡,一口氣想嘆籲卻最終淺笑著撥出。透過一本書,可以領略到呼蘭河畔的世界,碰觸到蕭紅的寂寞,彷彿她就在嘆息,這對於一本小說,是最大的價值。

幾多感悟,結為一談。

呼蘭河傳讀後感9

早就知道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看過她的傳記片。前幾天與在濟南上九年級的外甥聊天,他說老師要求讀蕭紅的《呼蘭河傳》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要求寫讀後感與書評。

星期六和兒子到書店,一眼就瞥見了印刷精美的《呼蘭河傳》,毫不猶豫地抽出翻閱。第一章是東北小城呼蘭河的概況,冷的出奇的冬天,賣豆腐的、賣饅頭的、拉車的,還有各種小店,拔牙的、賣火燒的等等。作者彷彿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靜、超然的筆描繪出小城的四季輪迴、生老病死,人物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但小城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同是描繪城市風情,呼蘭河不像《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繁華,不似《城南舊事》中老北京的婉約,更比不上鄧麗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颯颯的一股肅殺、一絲無情。

直到爺爺與小蕭紅的出現,才打破了這冷寂。溫暖的後花園,小女孩頑皮地為爺爺插了滿草帽的鮮花,香噴噴的烤乳豬、烤肥鴨,藏寶洞似的儲藏室,好脾氣的爺爺、潔癖嚴厲的奶奶,小孩子喜歡誰一目瞭然。換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蕭紅用力透紙背的筆力讓我瞭解了豐富的東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還有東二道街上泥濘不堪、無人管理、總是吞沒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劇人物小團圓媳婦還未出場,兒子便提議要走,我遏制住購書的慾望,把書輕輕地放回原處。

星期天依舊下雨,和兒子來到書店再次拿起《呼蘭河傳》,直接看《小團圓媳婦》、《有二伯》等章節。我吃驚了,為那個沒有一點尊嚴、任人擺佈的小童養媳,12歲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裡,不如一隻雞、一條狗、一件傢俱,婆婆認為只有這個媳婦是打不壞、罵不死的。健康活潑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為了讓她好病,各種土方、偏方、雜方,各路巫婆、神漢、道士紛紛出場,打著“治病”的旗號,花樣百出的摧殘這條生命,其實最有效的藥是“愛”,但沒人給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麼大個兒的姑娘被剝光了衣服用開水“燙”澡!眾目睽睽,指指點點,暈過去再潑醒,反反覆覆,滿足了街坊鄰居、方圓數里人們看熱鬧的'好奇心,滿足了愚昧人們無知無情的試驗!當晚,她便如風捲落葉,了無痕跡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彷彿窺見了阿Q的影子,也彷彿窺見了魯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國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義,蕭紅用年僅31歲的生命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書更瞭解了蕭紅、她的身世、她的傳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蘭河傳》讓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識,但又大不相同……這就是此書的魅力吧,蕭紅的經歷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繪的人生舞臺的各種角色,能夠與她情感相通,悲喜與共……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之所以買這本書,完全是看了兩部關於蕭紅的電影,一個是湯唯主演的《黃金時代》,一個是宋佳主演的《蕭紅》。因為是為了紀念蕭紅誕辰百年而拍攝,所以這兩個影片時間很近。兩部電影雖然很像,但是沒什麼可比性,對於個人而言總之都不錯。講的都是蕭紅同一時期的故事。所以我才對蕭紅產生了一點點的興趣,百度了一下,便買了這本書。不是為了書而買,而是為了一個人,一個談不上喜歡又有一點點好奇的一個人。

這本書分兩個部分,前部分是《生死場》看得很仔細,裡面有幾處描寫挺有趣,一會我會把原句寫在下面。那個年代對我來說只能去想像了。主要講了一些農村裡的人民平庸的一些生活,一面受地主壓迫,一面為了生存而奔波。沒什麼人生意義,但沒有意義的人生正好是那個時候人們生活的真實體現。後來日本人來到了這片土地,便像惡魔一樣破壞這片土地,破害這片土地上窮苦的人們。。。。。。

“菜田裡一個小孩慢慢的踱走,在草帽的蓋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類。”

“菜田的邊道,小小的地盤,繡著野菜。”

還有胡風對《生死場》讀後感裡的一句:

“蟻子似地生活著,糊糊塗塗地生殖,亂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種出糧食,養出畜類,勤勤勞勞的蠕動在自然的暴君和兩隻腳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死場》讀後有一種沉重感,不是因為那些人的痛苦而沉重,而是因為這些都是事實,是中國歷史不可掩蓋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呼蘭河傳》。很遺憾,我看得不夠認真,一點也不誇張,我幾乎是囫圇吞棗的把後半部分看完了。原因是我不喜歡!對不起,我不是不禮貌,就像菜品眾口難調一樣,小說也是這樣。我沒說它不好,只是我不喜歡,只是我想說真話。我想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心情也許不好,或者是那時她的身體就已經不好了。就像是一個老婦人在生病或老了的時候講述一些過去的事情一樣,有點繁瑣,有點羅嗦。一章可以用一個段落就行了,可她卻用了好幾頁紙面;一個段落用一句就可以代替了,可是她又前前後後用不同的字組成句子,來表達同一個意思。好像前三章都在講的是一個事,哦不,前三章根本沒有講事,只是描寫了小小的一個村子。後來就是講述一個女孩的少年時代,很多人說這是蕭紅的自傳,可是我無所謂了。最後我再說一下,我必須承認我就是目光短淺,讀小說時只顧一時的痛快。我一點也不否認這是一本好書,只是不和我這個小斯的胃口而已。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作者蕭紅帶著沉重的寂寞與懷念用細膩的手法寫出了她童年的回憶,心靈的家——呼蘭河傳。

呼蘭河這個小城裡,天空是灰的,大地是灰的,道路是灰的,房屋是是灰的,人也是灰的,平淡的像一灘死水,不起一絲波瀾。在這個灰色的城市裡,人們身處於一個不動盪不安的社會,擁有著百害無一利的舊思想,愚昧、無知又保守的狀態。

呼蘭河的東二道街上有一個泥坑。這個泥坑很大,又很危險,還在路上。這難道不應該填了它嗎?但迷信就像一個快速傳播的病毒,深深地植入在了呼蘭河人們的腦海裡。封建、動盪的社會,使他們不重視別人的性命,一個小孩子掉入了這個泥坑裡,但人們的反應令人失望,愚昧的思想,使他們認為是“龍王”的報應,人們認為這個學堂有龍王在報復,便不讓小孩上學了,想走道,不說填坑,淨說拆牆,種樹,思想永遠不往正道想。聰明的只有孩子了,只有孩子才會說出肉是瘟豬肉,人們永遠在逃避,為自己找藉口,說服自己這是泥坑裡的肉,只有孩子才知道真正的事實,人們總是苦悶與寂寞的.,這裡到處都是無知。

小團圓媳婦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兒,愛笑,活潑。倘若她出生在這個時代——21世紀,那麼她可能是一個天真爛漫,正在坐在學校的桌椅上耐心的聽著老師講課吧!是一個對未來生活有著無限嚮往,期望的女孩兒吧!可惜她出生在那封建貧苦的社會。可憐的她,被賣到了老胡家做童養媳,母愛如水,哪呢?父愛如山,沒了!小小年紀,只因長得太高,怕別人不相信她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兒,便將她的年齡謊報成了14歲。12歲的女孩兒啊,如今可能是手捧著的珍寶,可是在那個時代的人怎麼了?婆婆為了一個下馬威,打著教導的名頭,天天毆打小團圓媳婦兒,直到打出病來了,居然不請醫生,而認為是大神請她走,硬生生的折磨到死。一個12歲的女孩兒死去時,人們都來圍觀,看得津津有味,一個人死去人們把它當做飯後的談資,在場的人們,沒有一個人制止,沒有一個人幫助那個生來苦命的女孩兒。

難道,世界沒有了色彩,生活就是麻木的嗎,人也就是麻木的嗎?連人的良知、善心也不復存在了嗎?

我認為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苦悶的。生活在一個看似輕鬆自在,無憂無慮,實際上是個封建、愚昧,保守又灰暗的小城中,身邊還圍繞著人性的麻木。這——難道不是童年的生活苦悶、悲慘嗎?估計只有慈祥仁愛的祖父是她童年生活中溫暖的陽光吧!可能是作者蕭紅童年的生活中最值得回憶與不捨的地方。

與蕭紅童年生活的呼蘭河這個小城,這個小城的人們相比,如今的生活是足夠好的了,不管是學習設施,人們的舉止,生活環境……不知好上多少倍,沒有比較,就沒有感激,我們該把不服嚥下,心懷感恩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我剛剛讀完了一本好書《呼蘭河傳》,它是由著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茅盾先生曾經評價這本書說:“它是一部敘事詩,一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此書帶我領略了二十世紀初東北小城呼蘭河的風土人情,老百姓平凡而落後的生活。

我懷著輕鬆愉快的心情讀完了前三章,作者在祖父的菜園中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摘黃瓜、追蜻蜓、採倭瓜花、捉綠螞蚱……這些趣事令我向往。因為城市的空氣不如鄉村新鮮,所以我連作者筆下那紅彤彤、金燦燦的、變化多端的火燒雲也看不到,真羨慕作者的童年生活啊!我也會因為作者的天真、頑皮而跟隨她歡笑愉悅。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那其他人呢?當我讀到第四章時,心情就逐漸沉重起來,因為後文講述了一些人的不幸生活。我認為其中最悲慘的是小團圓媳婦,一個十二歲的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她和我年齡相仿,本該無憂無慮地學習和玩耍,卻由於她太過大方而不合傳統“規矩”,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著被庸醫、雲遊道人不斷折磨致死。我十分悲憤,多想為她打抱不平,又無能為力!

而令我感觸頗深的人物是馮歪嘴子,他幸運地和能幹的王大姑娘成家了。但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王大姑娘因為難產而死,留下了兩個孩子,一個四五歲,一個剛出生嗷嗷待哺。我都覺得馮歪嘴子的日子沒法過了,他既要照顧年幼無知的孩子,又要賺錢維持生活,根本就看不到光明。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樂觀地帶著孩子們堅強地生活,他盡全力把兩個孩子照顧好,生活的苦難並沒有磨滅他對生活的執著追求。相比之下,我們是幸福的:馮歪嘴子的孩子出生在寒冷的冬天,但是因為貧窮連棉被都沒有,而我們是在溫暖舒適的空調房裡呼呼大睡;他們在冰冷的磨坊裡看著父親勞作,而我們在溫暖的家裡看電視、玩遊戲……我們可能不富有,卻吃穿不愁,相比之下,我們真幸福啊!

我不禁想起曾經學過一篇課文《生命生命》,文中飛蛾強烈的求生欲、瓜苗頑強的生命力令人動容,它們和馮歪嘴子一樣,對生命負責,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磨難中的他們尚且如此珍愛生命,我們有什麼理由自暴自棄呢?只要生命沒有停息,我們就要拼命追求自己的夢想。要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無論生活有多麼艱難,我們都要積極地面對它,因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去年年末,我讀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

其實這種說法是相當牽強的,因為我所謂的讀完,不過是讀完了繪本版的《呼蘭河傳》。因為是寫繪給孩子們看的圖書,所以選取的大多是飽含歡愉與童真的篇章進行的編繪。也就是因為這套繪本讓蕭紅的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忍不住去尋原著來看。

之前就曾經說過,對於民國著名女作家蕭紅這個人,我的感覺是既憐憫又痛惜。憐憫她的不幸遭遇與英年早逝,痛惜她的自己作騰。

她確實是一位才女,文字簡單幹練,看似平常卻能夠將人深深的引入其中,字裡行間似乎能夠看到人的.靈魂。那一篇篇的錦繡文章寫的是多麼的精彩至細膩,國小課本中都曾多次收錄她的文章當做是教材。

可是她對待生活中的經歷卻又是如此的糟糕,幾次婚姻均算不得美滿,甚至是有些荒謬,放今天來看怎麼瞧怎麼都是一出出的狗血言情劇。說她是民國時期的作女代表人物還真的是一點都不為過。

《呼蘭河傳》是蕭紅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蕭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從前國小課文中曾經出現過的那篇《火燒雲》就是出自於此。它也何以說是一部蕭紅的自傳性小說,在這部小說中,蕭紅以自己童年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將童年記憶中的故事一個個的串聯起來,將故鄉呼蘭河的人間百態、社會風貌描繪了出來。

那是一座不怎麼繁華的小城,蕭紅的童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色彩豔麗的大花園是她童年的樂園,多少溫暖的記憶留存於其中,而更為重要的是,那時有她慈祥和藹的祖父。這裡是蕭紅出生成長的地方,也是她文字創作的最初源泉。

在蕭紅並不算長的這段生命中,她似乎都在糾結於愛。可是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都不曾長久的停留在她的生命旅途之中。或許也正因為如此,童年中和祖父相處的那段時光,是她最富有愛意的美好記憶,是一生中都不曾褪色的影像。

時光荏苒,許多東西在時光的侵襲之下早已物是人非,連作者蕭紅都早已離去多年。可是她留下的文字卻不會被時光所掩埋,其中所講述的故事也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逝。回看蕭紅的一生,我們為她的經歷而感到嘆息,甚至會有一絲怒其不爭的感覺。但是讀蕭紅的文字,卻又不由的被她的才情所折服。細膩真摯的文字中卻又透露出東北地區的蒼涼與豪邁,那曾經的一幅幅場景畫面,彷彿猶在眼前,觸手即可撫摸的到。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讀完這本書,在我腦子裡一幅極為簡單的畫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兩道極為鮮豔的色彩:一道是溫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滿希望的綠色;一個是慈祥的祖父,一個是樂觀向上的馮歪嘴子。他們的出現、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許多,也使她在這麻木、沉悶的氣氛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祖父”似乎在蕭紅的童年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時,她經常與祖父一起在後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發覺後,並沒有因摘花以及惡作劇而不高興,反而與“我”一起哈哈大笑。這時,另一個形象與祖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就是——祖母。書中描繪出了一箇舊社會時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為蕭紅的淘氣,婆婆用針往蕭紅的指甲裡扎。她有潔癖,不許蕭紅摸自己屋裡的任何東西……蕭紅一直懷恨在心,她十分討厭祖母。而祖父卻恰好是一個老頑童、老小孩,能與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襯托出了祖父與其它大人的不同之處。童年時,祖父教蕭紅唸詩,她對詩很有興趣,因為覺得詩寫得很美,當時只注重讀音,並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後,祖父才慢慢教導她,讓她知道了每一首詩表達的情感和意義。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導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質,而不是表面華麗的一層。這最初的啟蒙教育,在蕭紅以後的生活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祖父,就是這樣一個“老小孩”,他用一顆溫暖的心呵護著蕭紅,用淳淳的教導啟迪著她。他正是蕭紅生命中那一抹最溫暖、最重要的橙色。

“馮歪嘴子”在本書中最後一個出現。作者把他描寫得看似是一個被時代折磨得悲涼、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備受爭議,且在剛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個哺乳期的`嬰兒和一個一歲多的小孩。他們出生在草窩裡,生下來也沒有好飯吃,一年瘦似一年,還不太會說話……但在馮歪嘴子的眼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得病的小驢可以去拉水了;大兒子可以牽著毛驢了;小兒子可以拍手、接東西了……正是他這種樂觀的精神,使長大後的蕭紅回想起來,仍為之感動、敬佩。

“馮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盞燈,在蕭紅的內心晝夜長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麗,最充滿活力的綠色。

除這兩條主色彩之外,還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來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認為他的行為很古怪:偷東西,自言自語,夜裡哭著、罵著……作者當時只是覺得奇怪,並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她終於懂了,有二伯其實是她身邊最悲涼不幸的人之一——被時代扭曲的人,帶著一點複雜的紫色。

《呼蘭河傳》的畫作中,雖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個人都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顏色。這豐富的七彩斑斕的色裝點了蕭紅如夢一般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童年是一首憂鬱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於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執行著,在灰色的迴圈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裡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幹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於,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盪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願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後,會到陰間裡去。人們就得做這麼一套:陰間裡怕是會餓著,會凍著,會累著。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著,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裡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淨花園。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後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