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茶館》讀後感15篇

讀後感1.5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茶館》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茶館》讀後感15篇

《茶館》讀後感1

茶館,在我們眼中只是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依舊會是那樣的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位大師便是老舍,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為真正的'藝術品。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乾淨、簡潔。是時間變遷,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為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彙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櫃王利發,膽兒小的鬆二爺,十分愛國並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裡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澱。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為全劇的高峰,後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託著襯著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館》低調的很,僅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餘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也只演過一兩場。可真的藝術,無論何時,都會散發光輝。現在的《茶館》已經成為人藝的經典保留節目,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紮下了根。

希望多年以後,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下午茶去!”

《茶館》讀後感2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裡人們的談話,體現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裡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櫃王利發了。

王利發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火連綿的年代,最後正因不能忍受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佔而上吊自殺。是啊,用戲中的話說,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漢奸,個性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說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幹著給人說媒拉線這種不正當的生意,不論雙方願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幹,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揚光大”,要創辦一個專給美國人帶給女招待的“花花聯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佔了王掌櫃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超多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

現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嗎?有些奸商,為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製成的東西來矇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但是此刻,隨著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明白那些為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

《茶館》讀後感3

放暑假在家,每晚跟爸媽一起守在電視機前等待中央八臺播出的電視劇版《茶館》,雖然我是從二十幾集才開始看的,但看了一集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最近,經典文藝作品的翻拍版往往令人,如新版《三國》、新版《紅樓夢》等,但這部《茶館》卻異軍突起,在觀眾中贏得了非常好的口碑。究其原因是導演編劇和主創們對老舍先生原作的用心理解,忠於原著的精神,但並不囿於原著的框架,進行了創造性的改編和再現。《茶館》原著最本質的精神是“形喜實悲”,是對這個無比顛倒和荒唐世道的無盡嘲諷正如老舍先生在創作時所言“想要寫一部最悲的悲劇,其間迴盪著無恥的笑聲”。除此之外,老舍先生作品的'魅力也在於其文字和人物中透出的濃厚的老北京韻味,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刻畫了那個年代老北京風俗、人情、政治的方方面面。應該說在這兩點上,電視劇版的《茶館》把握的非常到位,沒有糟蹋經典。

但仍有美中不足之處,特別是後5、6集其精彩程度明顯大打折扣,有強弩之末之勢,為了湊集數而拉長了故事情節,反而使整部劇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受到和減損。另外,茶館大掌櫃王利發的妻子被美國大兵的吉普車撞死這一情節設定值得商榷,編劇似還未跳脫出五十年代初反帝主義和過激民族主義的巢窠,於目前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社會氛圍不太合適。

此外,有關龐太監的後人登基的情節也顯得不倫不類,試想當時已是1946年,國共兩黨激烈交戰之時,國民黨政權已風雨飄搖,身為國民黨憲兵隊長的沈處長怎麼會幼稚到在當時搞復辟,如果是為了以此吸引共產黨地下黨人自投羅網,劇中也未作清楚的交待,令人看了感到可笑,卻摸不著頭腦。總體來說瑕不掩瑜,這部《茶館》應該是今年中國電視熒屏上的優秀作品,大眾的口碑說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相比依賴明星、炒作、華而不實的佈景,用心寫故事,貼近社會和人民心聲的作品才能煥發持久的生命力。

《茶館》讀後感4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一部不朽的傳奇。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老舍把這些人物集中在茶館這個微縮社會中,讓他們各自上演不一樣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生來寫大社會,同時以茶館的興衰來透視舊中國的`衰敗。

《茶館》一劇具有極強的社會批判精神,反映了生活在黑暗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是多麼悲慘,道出了勞苦百姓對生活的憎恨與不滿。能夠說,老舍筆下的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這三幕戲共佔了五十年的時刻。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但是劇中只透過一個茶館和一些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並沒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樣活著和怎樣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些混雜著汗與淚,歌與笑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刻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級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樣的戲劇構思縱橫開闔,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生動描述,是老舍先生的獨創,帶給了大家這樣耳目一新的故事。因此曹禺先生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裡上演,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裡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恆的記憶。

《茶館》讀後感5

人藝的劇院門口永遠有著讓人心馳神往的燈光。那五十年代的老式建築發黃的外牆毛時代的字型組成的“首都劇場”四個字招牌,由於燈光的襯托顯得格外熠熠生輝。夜幕降臨了,周圍的建築,車流,行人,都沒有它的光輝。王府井教堂在遠處若明若暗。這是一個做夢的去處。走進大門,《龍鬚溝》的節目單整齊地碼放在簡陋木頭桌子上,一人一份,免費自取。人藝是現在為數不多的節目單還能免費的劇場之一。二樓的皮沙發寬大得有點空曠,在沙發圍成的天井中,老式的水晶頂燈光直射下來;劇場裡面也是一樣。

劇場永遠是厚厚的.紅色帷幕。在當時看來很龐大的劇場,現在甚至比不上一個大學的講堂。一層,二層,一層與二層之間的側座,還有二層最後幾排的學生票。但是,依然可以看見演員的臉龐,聽清演員抑揚頓挫的臺詞。《龍鬚溝》首演的日子,是在56年前。正如導演顧威所說的一樣,56年,半個多世紀了,那條溝早成了金魚池。小妞 子要是活著,今年也該是七十高齡的妞子奶奶了。光看這齣劇的名字,就讓人覺得眼眶發紅。帷幕拉開,仍然是這個50多年前的小雜院兒,才華橫溢的程瘋子唱著辛酸的單絃,三嫂還是那麼潑辣,趙大爺和現在北京街頭的任何一個老大爺一樣有範兒……50年前的話劇今年首演的日子,正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的日子。看到一二幕之間兩個黨 派軍隊交 接的過場戲,雪花洋洋灑灑地落下,突然覺得這些年的事情並沒有發生,那些人,那條溝,重回眼前,一如當年。

老舍的話劇經典之處在於生活化,可是現在的話劇連生活化都做不到。那些從網上扒了兩個段子就想把觀眾逗樂的話劇都應該來好好學學,真正的話劇應該怎麼寫。56年的時光輕飄飄地過去了;灰燼在我們眼前反射著它的光。

《茶館》讀後感6

《茶館》這部話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走向破滅的故事。《茶館》該劇可以說是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而惡人不一定有惡報。讓人唏噓不已。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

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櫃,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後院逝去。這一情節,彷彿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麼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櫃,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於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歎為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鬆散但有了連貫性。

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著的群體依舊存在,並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茶館》讀後感7

舊社會的黑暗往往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可怕許多,和現在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茶館》這本書很好的向我們詮釋了這中間的天壤地別。

這本書的作者是老舍,他把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描繪的淋漓盡致,把當時舊

社會的黑暗一一揭露出來,似乎看到的那些,就是自己曾經親身經歷過的這本書最重要的場景就是在當地有名的裕泰茶館,他經歷了好幾代掌櫃,早已將社會的黑暗、不公平和是非給看透了,每天來這裡的都是有權有勢的旗人,偶爾來幾個到這裡做生意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是:有一天,茶館的生意正興隆,王掌櫃正忙著招呼兩位很有地位的旗人,突然,來了一對母女,她們穿的衣衫襤褸,可見她們過的苦不堪言,掌櫃本來想好好招待他們,但是因為今天生意正忙,達官貴人又多,不得不讓小二將他們請出去,但那婦人就像受了驚似的,死活不肯出去。突然,她大聲喊道:“誰能讓我女兒吃的好,穿的暖,我就把她賣給誰!”天吶,可憐的'母親為了能讓女兒過的好,不惜忍痛送走她,想必這個母親是有多愛和多捨不得她的孩子啊。

和他們對比一下,我們豈不是生活的太幸福了,他們在忍飢挨餓的時候,我們在嫌棄飯不好吃,他們受冷受凍時,我們還在埋怨衣服不漂亮。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他們的生活,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想想他們的日子,再看看我們的日子,他們有的,我們也有,他們沒有的,我們還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社會,埋怨生活呢?

幸而,最後有一位好心人讓那對母女吃上了飯。舊社會的黑暗,讓我們明白了我們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務必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茶館》讀後感8

茶館是老北京隨處可見,在那裡彼此嘮嘮家常,談天說地,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地方了。但誰能想到就是茶館竟能折射一個大的社會問題。老舍讓一個平庸無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義。

老舍的寫作手法與寫作角度都是對一無二的。我認為《茶館》雖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難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幹練、簡潔。劇情從清末一直到民國初年,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期。在《茶館》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不僅僅是時代的變遷,更是一種歷史的變遷。《茶館》中巧妙地表現出了年代變遷與人物的突出性格。儘管書中的'“茶館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館》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館老闆王利發,心不壞但膽小的鬆二爺,愛國情懷高的常四爺。在茶館中沒有幾個人是掏心掏肺的人,聽聽!說得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不懂,不懂老舍為何塑造這些人物,但不能不說從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話中能讓人感到世態炎涼呀!

在這本劇中“子承父業”,這是一句頗有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們的裝束也前衛起來了。西裝革履,看那些黃面板黑眼睛的“西裝同胞”們更讓我看到中國的境況不容樂觀。

從老舍那略帶諷刺意味的話語中讓人們瞭解到他的真情實感。讀了《茶館》這個劇本便了解了老舍處於那個年代的真實感覺,總體而論,《茶館》無論從場景佈置,人物性格塑造,語言的精煉程度,都可稱之為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茶館》可以作為現在許多劇本的榜樣,老舍可以成為現在劇作家的楷模。

《茶館》讀後感9

暑假期間,我讀了《茶館》一書。這本書是以劇本的方式來寫的,跟莎士比亞寫戲劇的方式差不多。內容也非常有趣。裡面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我喜歡王利發,我厭惡心狠意毒的`劉麻子。

《茶館》主要講得是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一個叫裕泰茶館的生活場景。文章分為三幕,第一幕是茶館最鼎盛的時期,很多人來這裡喝茶談笑;第二幕茶館開始漸漸衰落,因怕遭淘汰,後面已經改成了公寓;到第三幕時茶館已經非常衰落了。最後,王利發一家(除了王利發)都逃走了。王利發最後也上吊自殺了。

我喜歡王利發這個人。他是裕泰茶館掌櫃的。雖然他有點自私,但是他善良、心眼不壞。第三幕時,王掌櫃已經很老了。他的心依然善良。他幫助因為家窮而賣給龐太監做老婆的康順子。當康順子和龐家斷絕關係後,她的四侄媳婦來請她去管管要做皇帝的四侄子少貪圖女色,因為康順子不答應,她的四侄媳婦就翻臉了,給她下了最後通牒。王利發知道,要是康順子還不答應,康順子會倒黴,他的茶館也會完蛋。他就幫助康順子隱藏她兒子的祕密,還幫助她祕密逃走。他也知道後果,就是砸茶館。但他也不怕這些了。要是有些貪圖榮華富貴的人,絕對會好好地勸康順子,討好她的四侄媳婦,以後討一個大官做做。要是不行,就強行把她送到宮裡去,至少能得到許多賞賜。但王利發就不這麼想。後來他又幫兩個罷工的老師逃走了。他也知道後果,輕則坐牢,重則槍斃。後來他因為放了起事的康順子的兒子康大力,弄得他們家(除了王掌櫃)要逃到別處去,王利發自己說不定都要喪命。王利發還沒有一點後悔。要是有些怕死的人,就後悔自己放了康大力,連忙派人去這裡找找,那裡找找,說不定能撿回一條命。

《茶館》這本書就是這樣,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喜有憂,有笑有哭。

《茶館》讀後感10

飛機落地蓉城,剛好讀完。

先說書:引子和尾聲兩章極其精彩。開卷讓人回想起《尼加拉》開頭那個為榮譽而死的國王。只有人類學才能不斷地為我帶來這樣的高光時刻。

這本書最好的寫法其實是沿著引子寫下去寫成一本小說,然後接上結尾50年一夢迴首。

中間11章有10章論述和1章結論,總體來說寫得不怎麼樣,10章論述的安排鋪陳沒有新意,只是簡單的史料羅列和分類,第11章強行昇華做理論比較,可謂生搬硬套莫名其妙。據此,總的來說如果說王笛的想法是做一個哈貝馬斯社會理論的經驗研究,那無疑完成度是很差的。

王笛其實拿著一批相當有價值的材料,令我覺得尤其有理論空間的包括文化精英的刪詩活動(那個叫《殺子報》的話劇太有意思了,我昨晚做夢甚至都夢到了)、袍哥幫會與地方自治、軍閥期間四川的武裝化、團練問題等等,深究下去都很精彩,但文中就平平帶過了。

但以此指責王笛這本作品是失敗的是無理的,因為為理論提供某種質料恰恰不是民族誌的意義所在。民族誌的'活力和意義正在於那些理論系統無法統攝的細節。在這個意義上,民族誌材料越是無法歸置於什麼理論之下,這些材料才越有價值。

我看來,《茶館》真正的結論是那個尾聲,作者最後親自在1950年的蓉城降臨,作為一個不可說的已知未來的見證者,他用這本書表達了對成都人最普通的共同生活的熱愛和懷念,這種十分個人性的情感恰恰構成了《茶館》的精彩及其意義,在這種情感面前,哈貝馬斯什麼的真是毫不重要。

大概一個90年代的普通青年對這樣的茶館真是毫不陌生,對我自己來說,高中逃學去的網咖,大學隔壁寢的空座位,有燈之前的夜晚紫操,這些共同生活的場景才是日復一日的模糊歲月中最鮮亮的標點。

《茶館》讀後感11

“那一天落山風吹過海洋,那嗚咽聲彷彿少年淚光。有多少人會開啟窗,有多少人痴痴地望。那麼藍的月亮,那遙遠的月亮!”一聽到這一首歌,我就不由得想起那灑滿了真誠的友情的一本書《月亮茶館裡的童年》。

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也是幼稚無邪的,但是童年的時光是最令人難忘的!《月亮茶館裡的童年》裡的小主人公天米和麥穗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在與老師、同學和鄰居的相處中,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她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真正的友誼。雖然,她們兩人最後還是各奔東西,但她們堅持通訊長達3年,仍然是一對好姐妹,好朋友。

合上書,掩卷長思,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友誼的含義。正在上六年級的我,每每想到要與朝夕相處六年的.好同學、好朋友分別,心裡便惆悵的很,萬分不捨!想想我的同學,我們在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雖然我們也時常鬧鬧矛盾,但是我們的同學情,我們的友誼卻在一天天,暑去寒來中變的更加深厚了!在我生病的時候,是同學們給我打電話問候我,是同學們到我家給我送作業,幫我補習;在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還是同學們幫助我、安慰我、鼓勵我,給我戰勝困難的力量和信心!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經過這幾年的相處,我們雖有磕磕絆絆,但是我們已經融入了一個集體,成為要好的朋友。想到我們國小的六年學習生涯即將結束,我們會奔向不同的學校,但是我們的友誼仍不會改變!

童年在每個人的心裡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記,不要長大了留下遺憾,那就讓我們珍惜現在的所有吧!

《茶館》讀後感12

《茶館》是話劇史上的經典之作,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部作品。《茶館》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大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會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像一個小社會。

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他們自己的故事,但他們卻又與這個時代緊密相連。就像一條河,大主幹很重要但沒有無數滴水來匯聚又有什麼精彩之處可言呢?這些人物怎麼活著和怎麼死的反映了那個年代。在《茶館》一書中次要父子相承,如同文中的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都是同一個人衣著變了,但德行未改,這種寫法有助於故事的連貫。文章中的人物雖然各說各的,卻反映了時代。

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沒有累贅。這篇文章是以一些下層人民來反映當時的'社會那麼就會用到很多小人物這些小人物如果一直存在那會讓精彩的文章失去光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便是最好的方法。作為一名成熟的戲劇家,老舍已經成功了。

語言功力富有個性。老舍被稱為“語言藝術大師”那麼老舍肯定會使用好語言。在《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語言臺詞設計的到位。這樣爐火純青的語言功底歸功於藝術錘鍊,又來自於生活中的積累。《茶館》一文老舍將語言功力發揮到極致。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小人物之分。大人物也是主要人物的王利發,最初開始是二十多歲但他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壞。從壯年到老年,貫穿全劇,故事雖然鬆散,卻不至於說來說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從老舍個體生命的歷史來看:《茶館》是一位生活閱歷與個體經驗豐富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國望過去半個世紀的舊中國而寫下的一部沉湎之作,它沒有被老路子套住,它沉澱著歷史的教訓,揭示了歷史前進的趨勢。

《茶館》的成功打破了“三一律”這一規範。有人評論說: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

《茶館》讀後感13

老舍,一個本該被諾貝爾記住的人,可是最後,正如他的話劇《茶館》所說的最後一句臺詞“我是愛我們的國的,可是誰愛我呢?”,就此隕落。

《茶館》的角色說起來有七十多個,代表了那個時代各個階層的小人物,老舍先生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栩栩如生地體現出角色們的喜怒哀樂,就像茶館老闆王利發的.精明靈活,常四爺的耿直磊落,王掌櫃的精明油滑,他們在與那個時代巧妙周旋的過程中背地裡卻都滿滿是無奈與辛酸。

我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知道了茶館講述的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五十年間的事,那個時代有人夜夜笙歌,也有人為自己的生機而八方應酬,而老舍先生塑造的茶館老闆王利發便是這樣的一個經典形象,他只是一心想要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這有什麼錯呢?可是他卻如一個小丑一般,屢屢被世態炎涼所嘲弄。形形色色的人出入著茶館,王利發看著他們的悲哀,也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同樣掉進這個令人窒息的漩渦中,越糾纏越絕望,越絕望,越糾纏。

其間有好多細節觸動著我,也彰顯著那時整個社會不堪一擊的華麗外皮下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太監買姑娘做老婆,洋貨充斥市場暫且不提,畢竟嘗試新事物是人類的本能,就拿“太監買老婆”一事來說,首先太監可說是君主立憲制時期的代表出產物,朝代又首推清朝,恰巧上一節說過這一故事涉及到清末這一時期,因此“太監買老婆”的主語咱們推敲完畢,下面是動詞“買”,現代社會大家都知道,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男女沒有貴賤之分,更何提把人像東西一樣買賣呢?最後又一個關鍵詞“老婆”相信這也不必多說,除非是皇帝恩賜一位姑娘與立過大功的太監“同食”,否則太監是不能娶妻的。整個短語一下推敲完畢,我們用數學語言來說就是有證據A 、證據B 、證據C 來證明當時“大清帝國”的名存實亡。

再迷醉的外表,撕開不過是虛有其表。無論在什麼時候透過表面看實質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們透過老舍先生筆下的一個個靈魂,窺見那個時代的特徵。

《茶館》讀後感14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一部不朽的傳奇。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老舍把這些人物集中在茶館這個微縮社會中,讓他們各自上演不同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生來寫大社會,同時以茶館的興衰來透視舊中國的衰敗。

《茶館》一劇具有極強的社會批判精神,反映了生活在黑暗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是多麼悲慘,道出了勞苦百姓對生活的憎恨與不滿。可以說,老舍筆下的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這三幕戲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可是劇中只通過一個茶館和一些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並沒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麼活著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些混雜著汗與淚,歌與笑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級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樣的戲劇構思縱橫開闔,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生動描寫,是老舍先生的獨創,帶給了大家這樣耳目一新的故事。因此曹禺先生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裡上演,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裡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恆的記憶。

《茶館》讀後感15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裡人們的談話,體現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裡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櫃王利發了。

王利發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火連綿的年代,最後因為不能忍受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佔而上吊自盡。是啊,用戲中的話說,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背叛者,特別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說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幹著給人說媒拉線這種不正當的生意,不論雙方願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幹,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揚光大”,要創辦一個專給美國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聯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佔了王掌櫃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大量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茶館》裡的道理可真多呀!

現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嗎?有些_商,為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製成的東西來矇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不過現在,隨著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理解那些為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