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5篇

讀後感1.94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通史》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5篇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

我還未曾將中國通史看完,而且暫時看得不多,因為我覺得這要細看才能有所收穫。一直讀下來,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秦漢時期的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老師說,歷史是有聯絡的。學好歷史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聯絡。所以,在我們正著迷於秦漢時期的中國發展時,也要看看,此時此刻世界是怎樣發展的。

我們都知道,經過多年複雜的鬥爭,到戰國晚期,秦始皇統一六國。然而,秦以殘暴的手段對待人民,在人民中播下了反秦的火種。秦朝就因為嬴政的暴政迅速走向滅亡。與秦的興起大體同時,在南亞次大陸曾出現了孔雀帝國。相傳,阿育王原來也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主。但好在他之後學會了懺悔,派人四出宣揚佛教,並建築了大量的佛塔。但由於其內部民族糾紛多,最終也走向滅亡。孔雀帝國和秦帝國都曾威震一時,也都曇花一現便瓦解了。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種整體的世界發展中看出些什麼呢?

秦亡後,漢朝迅起。秦在客觀上為漢的統一掃清了道路。漢朝對於秦留下的東西是批判的傳承的。例如秦是焚書坑儒,而漢則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西漢屹立於東亞的時期,雄霸於西地中海的羅馬共和國的駸駸東來。公元前27年,屋大維實際成為擁有一切大權的羅馬君主。羅馬的歷史由共和時代轉入帝國時代。在屋大維統治羅馬帝國的時期,西漢的政權逐漸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25年,劉秀即位稱帝。劉秀出身漢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稱漢,建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然而,歷史總是這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後,統一的東漢帝國被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代替。同時,世界的另一端羅馬帝國已由極盛點逐漸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紀是四大帝國並存時期。此後它們延續的時間雖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發現,歷史的發展有多麼的相似啊!

我覺得中國通史真的很好,他並不是粗略的講真個歷史故事講下來,而是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不同角度來闡述,讓讀者看到一個知識點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領域。我會堅持讀下去的!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2

這本書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史學名著,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自原始社會至**戰爭前夕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論點明確且不失於偏頗,敘述詳密又不失於瑣碎,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而且極具可續性。

《中國通史》比較全面地講述了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講的很詳細,第一章給我們描述了原始人與原始公社時代以及屬於他們的文化。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山洞裡發現了約四,五十萬年前的猿人頭骨,牙齒,下顎和驅幹骨化石,經研究發現他們居住在石灰炎山洞裡,用木柴燃火,燒烤食物,原始人會用火是人類歷史上的里程碑。相繼在很多地方發現原始人的化石,比如說,1954年山西發現三個人類牙齒化石和大量石器。甘肅慶陽縣,陝西榆林縣油坊頭及準格爾河流域都曾有舊石器的發現,還給我們敘述了仰韶文化和南方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國先民所創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距離現代約有四五千年。據傳說,神農氏時代完了以後,黃帝,堯,舜相繼起來,那時候製作衣裳,“刳木為舟,剡木為輯,”“斷木為許,掘地為。這些傳說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大致有跡象可尋。仰韶文化遺址是數量最多,表現文化程度較高,發展較快,成為一支重要文化。

第二,三章給我們講述了夏朝和商朝還有西周,夏朝這個國家建立在奴隸制度上面,它有政治機構,有官吏,有刑法,有牢獄,有**,有強烈的宗教迷信,有濃厚的求富思想,自己武力享受著奢侈放蕩的富裕生活,而商朝因為生產力不是很高,不能促使生產關係起劇烈變化,對舊公社制度破壞時有限度的,奴隸制度並不能衝破原始公社的外殼。西周實行分封制,宗法制,施行裕民政治,招致附近各地庶民分給小塊土地,讓他們耕種,必須以無報酬為公家種地並服各種勞役。西周奴隸依然大量存在,用途是從事工商業,農業勞動,並且供奉建主的家內使。足見奴隸還是構成社會的一個重要部分,作者從各方面比較三個國家的經濟農業和社會的發展。

大凡名著,總是生命不老,且歷久彌新,常溫常新。通過讀了這本書我們發現,中國歷史有不同於世界各國曆史特別是不同於歐洲歷史的種種特點,比如說,1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幹年文明演進過程中,沒有出現斷層,2中華民族歷史雖然有過多次民族衝突,但衝突的結果,不是走向分裂,而是走向和睦。這些優點為人們留下最完整的'一份古文化遺產。文化方面,儒家文化並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唯一代表,卻是最佳代表,儒家文化被社會接受和認可需要一個過程,而儒家文化自身也需要不斷髮展和完善。實際上所謂的儒家文化包括儒,道,佛等各類文化在共鳴體系,儒家文化在最大限度內滿足了中國文化的需求。

自1840年起,中國尋求進步與和富強的社會運動,具有典型的耕散結構性質,從林則徐禁菸運動開始,中國經過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尋求真理的中國人,終於由閉關自守到面對現實,創立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比這已經完成的歷史任務,更巨集偉,更艱鉅。

中國走過的歷史告誡我們,中國未來要改革開放,不但使未來的中國人成為中國現代的公民,而且使未來的中國經濟成為現代化經濟,使中國的社會和文化,也成為現代化的社會文化這本書讓我們瞭解中國文化或者中國歷史的發展,它的內容很豐富,也很全面。讓我們這些初學者更容易理解。我覺得中國通史真的很好,他並不是粗略的講真個歷史故事講下來,而是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不同角度來闡述,讓讀者看到一個知識點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領域。我會堅持讀下去的!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3

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我很喜歡,因為我一向沉迷歷史,鑽進去就不出來了。

這套書有六本,書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紅色的,中間一條黑框閃閃發亮,又用金色繪出四個大字:“中國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線縫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書掃了一遍,特別是秦二世如何奪取王位,他殺了兄弟扶蘇太子,與趙高狼狽為奸,殘害百姓;秦始皇在駕崩前,曾命李斯和趙高寫信給扶蘇太子,要他離開邊疆趕到京城咸陽即位。但是胡亥拉攏李斯和趙高密謀篡位,還逼扶蘇自殺。

二世認為現在天下太平,不用忙於朝政,應該專心享樂,他從各地調來幾萬囚犯和農夫大規模修築秦始皇的墳墓,先把銅鑄(zhu)化了倒進去,再把水銀灌下去,最後居然把所有造墳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讓一個人活著出來。之後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宮,為了讓自己住得更舒服、華麗,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發了烽火連天的農民起義。秦始皇建立起來的秦朝江山可謂巨集大,但是卻因為二世的昏庸無道、荒淫無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裡。

這套書可謂是讓我心中的疑問揭開了:秦朝為什麼會失去江山呢?這就是因為朝廷大肆剝削壓迫人民,導致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紛發而使秦朝被滅亡。

《中國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書。有一段我也很喜歡: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訴太宗,有個叫魏徵的官員曾讓太子殺了太宗。太宗就問他:“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魏徵答:“因為我那時是太子的'部下,就要盡心盡力的為太子著想,可惜他沒聽,要不然也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太宗認為他很有才幹,便被封為建議大夫。後來魏徵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如今魏徵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呀!”

《中國通史》讓人知曉歷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薦她,開卷有益啊。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4

這幾天我讀了《中國通史》,這本書是由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編著的。在這本書中,呂思勉先生以豐富的史實記錄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民國十一年期間的中華泱泱大國史,筆力酣暢,氣勢磅礴。認真拜讀這本書之後,我的內心有了許多感觸。

這部《呂著中國通史》沒有采用一般通史的體例。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它對幫助讀者初步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歷史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當時作者編寫此書,不僅是為了大學教學上的需要,還有個明顯的目標,就是想從中總結出一些歷史的經驗,用來指導我們今後的行動。他說:“頗希望讀了的人對於中國歷史上重要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現狀的所以然,對於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於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

這本書詳細的解讀了中國歷史的點點滴滴。在書中,我認識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開創夏朝,統一中國,是夏后氏族人的驕傲;戰功赫赫的驃騎將軍霍去病,英勇善戰,以一抵百,殺敵無數,立下赫赫戰功,打得匈奴聞風喪膽,解除了北部邊境的威脅;直言敢諫的魏徵,他不畏強權,敢於當眾挑戰權威,是唐朝貞觀年間難能可貴的一個好官……這些英雄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我認為每一箇中國人都要認真地讀一讀這本書,瞭解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弘揚民族文化,振興偉大祖國!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5

火是由北京猿人發現的。由西侯度村發明的西侯度文化。緊跟著就是家天下時代的夏朝,在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有功,被推舉為首領大禹死後由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國最早有奴隸制的社會。

夏朝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前後經歷了471年,可以說如果沒有夏朝就沒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光輝的文明歷史。然後夏朝被商朝所滅,商人傳說是帝堯之子的後代。由湯建立的商朝經歷了317代31王直至被周所滅,商出現了刑罰、監獄、農業、手工業,還有大量的青銅器物和早期貨幣,還發現了甲骨文,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我知道後面就是周朝,周朝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大變各時代和戰國時期。

西周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朝代,他歷經了八百多年。而後東周六國湧現了很多人才,給中國史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大文學家教育家孔子,老子等都給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有秦國、漢朝、東漢、三國時期、晉朝等歷朝歷代都有在推動著中華民族前進。我知道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修建了萬里長城、知道了劉邦建立了漢朝,還有傑出人才司馬遷寫的.《史記》,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三國時期,也有許多傑出人才比如諸葛亮、司馬懿、曹植、孔融等。

還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宋朝詩人王安石、司馬光、朱熹,書籍《宋詞》。畫家李鬆年。元朝是由蒙古人統治的吳承恩的《西遊記》.,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清朝英雄鄭成功,蒲鬆年的《聊齋志異》,曹雪芹的《紅樓夢》慈禧太后與洋人籤的那些不平等條約,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碩大的北京城留給了外國人、洋鬼子還有**戰爭,都是我們中國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的恥辱。從歷史文明萌生的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八國、宋、元、明、清,我們的祖先以亞洲東部這塊神奇的土地為舞臺,演繹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我作為新中國的少年兒童,一定好好學習,把五千年的文明發揚光大。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6

翻開《中國通史》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面對風雲變幻、迅速發展的當今世界,只有瞭解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充實人生,創造未來;只有借鑑歷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實人生;只有學會反思歷史,才能更好地認清未來。 隨之翻到目錄,這本書寫的是從有人類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的事。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箇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嚥的苦藥。《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更新,也預示著人類的未來。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緻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曆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非常值得看。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7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國通史》的歷史書,它讓我瞭解了很多歷史故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歷史故事《神農嘗百草》,說的是神農氏為了給百姓治病,親口嚐出了365種草藥,編成了一部有名的醫書《神農百草》,最後他被一種叫斷腸草的植物毒死了。還有《大禹治水》,是說大禹為百姓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晚一分鐘,洪水就會奪去更多人的生命。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領的位子,他的'兒子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從書中我知道了一些歷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為了躲避追殺,43歲開始逃亡,62歲得到王位,前後整整逃亡了19年,終於成就了一代霸業。還有馬可·波羅,一個外國商人,他讓中國和歐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來更加密切。

我還了解了一些歷史事件,有“八國聯軍進北京”,還有清朝的“文字獄”。清代特別注意文人的民族情緒,常抓住知識分子文章中的個別字句,發動“文字獄”,嚴厲鎮壓。有一個文人作了一首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首詩被別有用心的人傳到皇上耳裡,認為是**朝庭,被判死刑。

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它讓人明智。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8

這個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這本書說的是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劉備和曹操。我喜歡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統一了中國,而且還修了長城、統一了貨幣、長度、重量和文字。還有他修好了長城之後,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馬去守長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歡劉備的'原因是:他是一個愛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邊有智勇雙全的關雲長和趙子龍;有出謀劃策的孔明;還有英勇善戰的張翼德和黃漢升。很可惜,最終蜀國還是滅亡了。我喜歡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動盪不安、群雄割據的漢朝末年,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佔據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廣袤地域。

我最不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為秦始皇修長城時暴力對付民眾,搞得生靈塗炭,修完之後留下了無數的骨骸,讓人觸目驚心啊! 曹操是一個重軍事,輕政治的人,搞得民間亂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實,政治和軍事同樣重要。

《中國通史》讓我懂得了許多中國的歷史知識,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讓我初步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不要整天無所事事,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祖國的繁榮安定做出一份應有的貢獻!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9

中國通史共有十本,是從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國古人類化石,又說了想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和堯舜禪讓等史前神話故事。接下來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觸最深的是殘暴的商紂王和烽火戲諸侯。商紂王為了一個愛妃不理國家大事,還心胸狹窄,連別人為自己嘆口氣都要坐牢。還有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了讓褒姒(愛妃)笑一笑,就戲弄各個諸侯,讓諸侯不相信他,最後還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講了春秋、戰國和秦國。春秋時期的宋襄公自稱是個仁義之師,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厭詐,還屢次丟掉勝利的機會,說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勝。在春秋時期還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孫武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老子的《道德經》。春秋後是戰國,秦魏楚燕趙齊韓七國展開了一場和長達254年的大戰,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變法講了商鞅在南門豎一根三長高的木頭,說誰能把它抬到南門,就賞金10兩,過了一會兒,又改成了賞金50兩,有個漢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兩,後來人們都相信官府,秦國就變強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過是漢代很三國。漢高祖劉邦能大敗西楚霸王項羽,正如他所說的.一樣:要比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要比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要比領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而我只是善用這些人。劉邦寬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呂雉卻卑鄙狡詐,在劉邦死後擅自纂權,殺了劉邦的四個兒子,還立最無能的劉盈為太子。還有三國時代的董卓專制、曹操起兵、桃園結義、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

後面還有七本,講的分別是隋、南北、晉、唐、宋、五代、遼、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給大家講了。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0

《中國通史》這一本書,生動描寫了舊中國的興衰,以及新中國的成立。我們就來說說清朝,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大清這200多年的統治中,也發生過許多大事,最著名的,那就是19世紀鴉片戰爭了。

鴉片戰爭,最值得讓國人反思的戰爭,因為那一戰,不但說明了英軍的強大,還說明了清政府的'無能。這一點,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舊中國過去了,新中國到來了,但是這新中國的一切,還是和歷史有著大關係。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週末,我吃完晚飯,就去公園散步了。

在公園裡,我邊走邊想:為什麼會有新中國,為什麼抗日會勝利?而清朝為什麼會覆滅?我走著走著,在一棵樹旁停了下來,並自言自語道:“為什麼會有新中國?那是因為抗日戰爭勝利了;為什麼抗日會勝利?那是因為我國有許多有氣節、寧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為什麼會覆滅?那都是因為中國的黑歷史,實在黑得可怕!”

那晚後,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變以前的歷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創造歷史。

《中國通史》雖然只講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後的《中國通史》中,我們一定能發現會有更多的人來創造歷史。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1

儘管隨著歷史長河的奔騰向前,我們很多的過往歷史,古人偉事皆已隨風而逝。唯有留下那千古的佳話,耐人推敲的故事,影響社會發展的種種往事經過著這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後依然讓人緬懷,讓人推敲,讓人追味------常言道:以古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一讀史書,今時今日的我們無疑可以從中收穫到不少的精神食糧!

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在賞鑑著歷史的時候,我們更不難發現歷史的記載同樣有著不同的形式分享。有板有眼地據史記載的;推理延伸地分析講述的;引經據典地品評一二的!不同的形式史書有著不同的閱讀切入點研讀。根據著不同的閱讀需求,讀者們也會有選擇地檢視對應型別的史書。而此刻我所要分享的便是今日來我真不斷翻看的一套中國歷史的讀本書籍----《中國通史》。

《中國通曆》以上,中,下三個分冊的形式加以推出。而全書確切而言其實又是由三位不同的史學大家張蔭麟,呂思勉和蔣廷黻引經據典,更結合著近現代公認的史學大家的史料分享為依據,獨一無二地編寫集結而成了這樣一套耐讀的《中國通史》。博採而眾長,引經據典而又有發揮和突破,分享剖析而又有探討和琢磨----引領著書外的讀者走入一箇中國過去的探尋之路。一如本身編輯推薦的:“五千年時間長河,發散的觀察視角,一以貫之的傳承。”尤其是在時下這個注重國學,尊重歷史的.時代,這樣的一部深入淺出記載中國歷史的著作無疑是值得收藏和閱讀的。通篇的翻閱,我覺得這套史書有著它的亮點所在。儘管書中記載的歷史也許我們在以往的史書中也曾有閱讀一二,但是我更覺得本套叢書的經典在於它更是將各個階段的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動態關聯進行了有伸縮性的分享和解析。原本讀史就是為了開拓視野,用一個發展性的,階段性的動態社會歷史有機地串聯剖析。《中國通史》一書著實出彩地將一個更為生動的,有著真實畫面感的歷史猶如影片般逐一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相較於以往很多的歷史類讀本,我覺得看這套叢書除了更多地有了深刻的直擊感受,更多的還是那種身不由己地動容。歷史於書中已經突破,且超越了文字的記載,歷史於書中更多的是有著真人,真事,真佐證的那份證實。也許正是由於這樣的一份真,所以身為讀者的我翻看書時總是不知不覺地彷彿置身於相關的歷史情節。細細地翻閱《中國通史》,我們還不難發現的是書中有著大量篇幅的古文穿插,歷史畫面介入。這樣的分享無疑讓整個歷史的刻畫和描述多了不少的生動有趣性。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就事論事,而是那種由此及彼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交相輝映,由此更牽引出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向和變遷。

通篇的閱讀,我個人覺得書中的文字記載著實有著相當大的可信度和可賞性。類似於在“魯國特色及控制人格”篇章中,我除了看到了整個但是的歷史背景,我同樣還藉由著那樣的一段歷史走入了孔子的人物刻畫。怎麼樣的時勢造就了怎麼樣的一位i儒學創始人物孔老夫子----這樣的文字記載和描繪無疑為我更加地對很多的精彩歷史片段,偉大歷史人物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瞭解和認知。因為這樣的講述和刻畫完美地做到了歷史和人物的緊密關聯。讀史,更是讀人,讀人更是讀那個時代的社會發展和變遷-----於《中國通史》的三個分冊中,我們書外的讀者無疑可以答疑解惑更多曾經被切割看待的人,事,物。我更覺得《中國通史》更是引經據典,張弛有道地有機串聯起了一個立體飽滿的歷史過往。一讀這套叢書,我覺得自己彷彿踏上了時空的穿梭機,暢享了一次盛況空前的精神大餐!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2

記得學歷史的時候,曾提到什麼的歷史家是最好的,德、才、學、識,簡單的四個字概括出一個史學家應有的品質。

書寫歷史的人很多,但人們往往會帶有自己的立場,或是受到國別的限制、或是受到民族的影響,自己的人生閱歷和閱讀積累也會或多或少折射到歷史的字句中。哪些人物是重要的,哪些事件是該刪減的,都是要仔細思索的。

這套歷史書無疑是很好的典範,從章節的劃分到內文的甄選,都恰到好處,詳略得當的描寫了中國的歷史。《全球通史》習慣性地進行國別對比。其中對於中國的描寫還是多少有些偏頗,但中國很多史學家因為所處時代的因素,所闡述的歷史有時會失去真是性,故此,很多民間的人士撰寫的野史成為了正史的補充。

中國的歷史,很悠久,翻看的時候,憶起來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種種讓人驚歎的景象。我們的祖先很早的時候學會提煉青銅,所做的青銅物件既有重量——那種厚重的感覺,又有質量——頗為精細,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時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見,不得不讓人叫絕。

這麼久的歷史,從未中斷,雖然會出現朝代的更迭但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一直在流傳。中國是唯一碩果僅存的四大文明古國,一代又一代人的創舉被記錄下來。那些推進歷史前進的人物被載入史冊,那些數不清的發明至今仍能見到模型。古老卻又新潮,這就是中國。

要說到最為喜歡的中國歷史,要數百家爭鳴那一段。雖然處於戰國戰亂之中,亂世出英雄也有其道理。不同的.思想開始迸發,儒家的“仁愛”一直延續了千年。作為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根基。孔子周遊各國,為自己的理想向君王訴求。雖然在當時並未得到分外重視,可後來的歷代都以儒家經典為取仕。千百年後的今天,孔聖人的言論依然影響著我們,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教會我們如何處事。道家的“無為”被不斷地重新品味,“無為”並非強調無所作為,而是儘量順從事物的本意,讓其自由發展,不過分干預。對待萬物的生長是這番道理,對待民眾也是此意。

儒家的“仁愛”是對世人和統治者的訴求,是內心的柔軟;道家的“無為”是對管理者的建議,讓民眾能自由發展,社會充滿生機,是內心的悲憫。法家則是另一個極端,他們推崇著刑罰,在人性失控之後,有所對策。為君王的統治帶來威嚴,也為社會的安定增添了一道屏障。

百家爭鳴的思想延續了千年,後世仁愛的統治者以儒家為基調,廣施恩蔭,讓人民生息繁衍;以法家為保障,注重刑罰,有功者賞、違法者罰。直至今日,儒、法、道的思想仍能看到蹤影。

中華文明就像一首詩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韻律,都有自己的特色。這就定下包容、開放的基調。史學家手中的筆墨記下了這些,成了歷史的篇章。

史德、史才、史學、史識,他們將歷史化為了詩,用詩一般的語言恢弘了歷史!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3

《中國通史》一套共3冊,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收入其中。上冊主要講述的是古文明的開始即民族的形成到秦漢的交替。說到此書,必定要提到它的三位作者,他們都是近代公認的史學大家。張蔭麟曾在《老子身後孔子百餘年之說》中,針對梁啟超對老子事蹟的考證提出了異議,是當時大為震動的一件事,並且得到了梁啟超的讚賞。他以史、學、才出眾知名,是文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國內外史學家對他的著作《中國史綱》評價甚高。讀他的書,會有一種“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嘆。呂思勉從小就學習寫讀史札記,5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足以說明他對歷史的熱愛與痴迷。30年代前期他開設了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文化史、社會史、民族史等課程。畢生致力於歷史的研究工作。蔣廷黻反對“治史書而非史學”的傳統方法,採用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的新史學方法,並將其引入當時尚屬荒漠的近代史領域,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其編著的《中國近代史》,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以學術的形式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我對他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張蔭麟在序言中提到寫通史的根本在於應該判別史事的重要性,應該嚴格採用新異性、實效、文化價值、現狀淵源來闡述歷史。蔣廷黻認為研究並接受歷史,分析成敗,找出教訓,則是其根本。

讀完此書,感覺歷史的畫面在眼前一一浮現,太震撼了。就本書而言,按著歷史的程序如下:中華的立國是以漢族為中心,漢族大抵在黃河流域,其開化當推三皇五帝,即堯舜禹的禪讓。之後便是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雖然夏代迷信、專制但社會風氣質樸,人們的生活節儉。而興起於西方的商代王位繼承較為特殊,是長兄死後,傳其同母弟,同母弟死立其長兄之子。商代的物質文明比較發達表現在絲織、漁獵、畜牧、鑄銅技術。甲骨文是帶有影象性的文字,意義比現在的漢字更為詳細。周朝的祭祀鬼神之說盛行,而楚國在武王末年遇到了第一個敵人齊國。齊桓公的霸業之一就是南制荊楚,越國勾踐的臥薪嚐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子產對鄭國的革新整飭讓國家變得強大起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古之遺愛也”。或許因為子產是一個把經驗轉化成原理的實行家吧,和孔子相像。

本書較大的篇幅敘述孔子所經歷的時世。而我恰中學時習得《論語》,對孔子有一定的瞭解。孔子丘,魯國人,字仲尼,後世尊稱為孔子。他性格剛毅,和藹中帶有嚴肅,不驕矜,謙虛守信,對晚輩尤為愛撫。注重人倫日用,有治國平天下的方略。政治是他的抱負,教育是他的職業,淑世是他的理想。在政治上他以復古為革新,但仕途好像一直不順利,反而在教育上頗有成就。他提倡有教無類,仁、勇、智是他心中的全德。他門下弟子頗多,大都成了魯國的人才。他以道德學說和人生理想教訓生徒。《論語》是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他的教訓記載下來的,是我國第一部語錄。他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晚年修訂了《詩》的舊曲調。他曾受業於老子,隱退後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他是儒家的創始人,儒家思想對現世都有深遠的影響。他的人道精神和禮制精神即現在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在經濟等其他方面後世也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本書也有很多比較有趣的知識。1.姓、氏的區別: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特殊的族號,謂之氏。2.夏、商、周綜錯團結為一大民族,自稱“華”,中華民國的“華”字起源於此。3.周是唯一一個封建社會。4.奴隸以家為單位,世襲罔替。貴族家庭中多妻是一個普遍現象,多因陪嫁人數之多。

本書很嚴謹,對於推測或沒有史實依據的會做出說明,對於史書來說很用心,值得學習。另外我想提個建議,書中引用的古文比較多,很難理解,如果有註解就好了。還有繁體字較多,很難查到,也做一下標註吧。在書後附錄上歷代紀元表就更加完美了。

總之,《中國通史》帶給我的是比較認真、用事實、資料等嚴格考證的一本書,對於歷史類的書籍來說它是不錯的,值得細細品味閱讀,會學到很多的知識。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4

歷史最早要追溯到什麼時候呢? 是從結繩記事, 還是從石頭上刻字的時代呢? 人類的文明發展到了今天,經歷了好多年的發展, 每次變更都讓時代發生著很大的變革。

文字讓人們有了記錄並且傳承的前人的觀點以及發生的歷史事件。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這些都是依照著人們對於外在世界認知所造出來的字。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裡,是倉頡造字, 中國的文字看起來好似那個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 而無需你去讀出它們。 很多古代的傳說裡都有著關於這個世界美好的想象,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說起中國的歷史,卻絲毫不遜色於這些神話故事。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 從小每每看電視紀錄片的節目, 就會聽到旁白解說這樣講, 從遙遠的遠古,到有了朝代記載的'夏商周,夏朝的農民起義,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紂,隋唐時期的歷史, 明朝的農民起義, 這些都曾經被搬上了戲劇舞臺,以及被後世的文人加以修飾和誇張的寫成了小說,演藝。 但是不能不說這些歷史本身有著讓人發掘的地方。

《中國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記錄的歷史書籍。 為什麼我們要讀歷史呢? 上學的時候, 可能會說, 因為有這門學科啊。 那麼對於既不需要考試,平時工作中也幾乎不接觸歷史相關的我們,讀歷史又是為什麼呢? 個人認為,首先前人的價值觀念以及他們身上發生的歷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著後人的處事觀點、對待事情的看法, 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響著不止中國的人們,也影響著其他國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後人會對他的思想這樣的推崇。 經過千年歷史之後,仍然有著人們值得學習之處;讀歷史可以從前人的經驗中吸取一些知識,用於自己所專長的行業。 說起前人的經驗, 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應該謙讓的道理,那麼不會有孔融讓梨的故事, 同樣,後世的我們也不會知道這個關於謙讓美德的故事。

通讀中國的歷史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事情, 從夏朝到當代歷史的更替是一個長且歷史淵源深厚的時間段。 三位作者合著了這部書,相信也有一部分這方面的原因吧。 我們之前學校中所學的那部分歷史, 有中國各個朝代,以及世界史, 卻不是連貫性的, 相對於考試來說,課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記憶是足夠的。

三位作者簡明,生動的描寫,客觀公正的闡述了中國歷史的程序。 如果作為對歷史的讀物, 則不說值得關注,也不可錯過。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15

臺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作者是張蔭麟、呂思勉和蔣廷黻三人。張蔭麟是著名學者、歷史學家,著有《中國史綱》。呂思勉是中國近代四大史學家之一,著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先秦學術概論》。蔣廷黻是中國著名史學家、外交家,著有《中國近代史》。從作者陣容看,對於喜歡歷史的讀者而言,就有很大的吸引力。這本將三位史學大師的代表作編輯整理後,集合在一起的《中國通史》,即使不能將五千年發生的種種敘述得十分詳細,但該有的內容絲毫不少,就算不盡詳細,卻也算得上全面。所以,對於讀者而言,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刻而愉快的體驗。

《中國的通史》的上部,從“文明之初”講述到了“楚漢之戰”,在這本書中,不得不說,作為一名史書的讀者,還是需要有些文學功底的。因為這部分引用的史料非常多,“前四史”的'《漢書》、《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一本都不少,還有古代各種詩歌集等,包括《詩經》、《楚辭》等等。所以看著看著,就會有一種不僅僅只是在看史書,還有看文言文文學的感覺。或許會覺得理解文言文會有點困難,但面對作者們如此信手拈來的資料,而且運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你會感嘆他們絕對不僅僅只是史學家而已!光是這種感覺的產生,就會讓你帶著更多的感動和震撼繼續閱讀下去。一提起中國的歷史,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我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可是這五千年是怎麼來的,卻並不瞭解。

這本書開始之初,就給出了答案:我國曆史,確實的紀年起於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國紀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據《漢書律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堯、舜兩代,據《史記五帝本紀》,堯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堯元年,在民國紀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當在五千年左右。

如此詳盡,想必解決了很多人關於這“五千年”由來的困惑。

當書一頁一頁翻過去,歷史也漸漸朝著我們熟悉的方向前行。《中國通史》的下部,已經從明清講到了中國現代經濟、社會、教育和學術的發展。

面對著這條歷史的長河,在河水的流逝中,我們真的會不禁感嘆自己的渺小。但那些或熟悉的或陌生的歷史事件,再次因為這本書印入我們腦海的時候;當那些熟悉的久違的名字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真心讓人覺得,讀這麼一本史書,真好!那些有關歷史的答案,你終究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或許沒有那麼深入,卻也可以給你指引方向。

當然,作為一箇中國人,瞭解自己國家的發展歷史,還是很有必要的。雖然有些知識在生活中不一定會用得著,但這些卻會融入你的血液,讓你變得有所不同。正如英國作家弗郎西斯培根在他的《論讀書》一書中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