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七年級的讀後感

讀後感2.4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的讀後感

七年級的讀後感1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叫《福爾摩斯探索選集》的書。這本書裡,有的故事生動有趣;有的故事讓人不寒而慄;還有的故事出人意料,讓人時而淚流滿面,時而不禁哈哈大笑。其中,《血字的研究》像天空中的一顆星,在我的記憶中抹不去,擦不掉。

很多人對歇洛克?福爾摩斯這個名字不陌生,對他的事蹟也都很感興趣,但對他的長相卻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下面就先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歇洛克?福爾摩斯,他身高六尺有餘,體型消瘦,非常精神;他的眼睛,目光銳利得像鷹,給人以機警果斷的印象。那麼,你們想不想知道這樣一個人在《血字的研究》中的表現呢?

那是發生在一個夜晚的凶案。 一位富翁在一間無人居住的房間中被暗殺。但經檢查,除了發現屋內的幾處血跡外,未見死者身上有任何傷痕,現場也沒有搶劫跡象。而且,凶手在屋裡最暗的角落裡,用自己的血寫了一個潦草的“血”字:拉契(RACHE)。歇洛克?福爾摩斯走到死者跟前仔細地檢查起來,他敏捷地這裡摸摸,那裡看看。突然,他似乎發現什麼似地嗅了嗅死者的嘴脣,還蹲下來檢查了他漆皮靴子的靴底,從中抓住了幾條重要的破案線索:首先,通過凶手留下的腳印大致確定凶手是個六尺多高的中年男子,且穿著一雙方頭靴;其次,通過馬車留下的痕跡推斷這匹馬的馬蹄只有右前蹄的鐵片是新的……通過這些明顯的提示,歇洛克?福爾摩斯判斷出凶手是個外鄉人,因為富商搶了他的妻子致使他的妻子鬱鬱寡歡而死,他就想替妻子報仇。他拿了一顆毒藥和一顆糖,把它們放在一個盒子裡,然後自己偷偷拿了糖,留給醉了的富翁那顆毒藥。如他所願,富翁被毒死了。所以他才在案發現場用血寫下“拉契”,這個德語中“報復”的單詞。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第一,在現實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要細心觀察,仔細思考,這樣才容易發現平時被我們忽略的地方;第二,我們要培養創新精神,用和別人不一樣的'角度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更簡單的解決方案。

特別是在我的學習過程當中,歇洛克?福爾摩斯啟發我:第一,當遇到答案不確定的時候,不必鑽牛角尖,可以換一種思考方法,說不定原本看上去“山重水複疑無路”的題目馬上就會變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福爾摩斯在探案時,把每個細小的證據綜合在一起,做出大膽而又驚人的推測,這種魄力深深震撼了我。我也要學習他,在做數學題時,應該充分利用每個已知條件,代入基本公式,這樣就可以很快得出對結論有幫助的新條件。

七年級的讀後感2

《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我早就心嚮往之,尤其是耳畔響起“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雲剛出岫,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佛柳”那悠揚的越劇時,我更是讀之入神。

《紅樓夢》講述的是因皇親而榮華富貴的賈府逐漸走向沒落,最後因家庭成員獲罪被抄家,終於繁華成空的悲劇故事。《紅樓夢》裡,有精明潑辣、圓滑狠毒的王熙鳳,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貪玩厭學的賈寶玉……而我也是眾多痴人中的一個,也曾偷偷地為寶黛抹了不少眼淚,暗恨自己不在小說的章節中,不能幫他們一把。有時會為了它坐在角落裡暗自傷神,因為,大觀園裡有在我心中留下抹不去痕跡的人。

此人便是林黛玉,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黛玉是美的。她原是三生河畔的.一株仙草,集天地之靈氣,下世為人,故,她是有靈性的,她的詩也是有靈性的。然而,她的身世卻讓她的性格十分敏感,有些偏頗,旁人嘆她尖刻,而我卻覺得恰是如此,她才能詩風玉琢,因為敏感是詩人的神經。“質本潔來還潔去”道盡心中無限事,在我心中,她是纖塵不染的仙子。

當讀到《葬花吟》中“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時,我似乎看見花一朵一朵地凋謝了,花瓣隨風滿天飛舞,花兒那曾經的清香,也沒有了。可是誰會來憐惜它們呢?只有孤單瘦弱的林黛玉!但是當林黛玉也香消玉殞時,還有誰會來憐惜花兒,有誰會來想念可憐的她呢?難怪她要發出“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感慨!當林黛玉聽說寶玉和寶釵成親,她的病情惡化,奄奄一息,上氣不接下氣時,她把自己最心愛的詩稿、手絹和著自己的淚、自己的血都燒光時,真讓人潸然淚下!她燒的豈只是詩稿,而是她所有的寄託!她的靈魂!

看完書,掩卷思考。我覺得寶玉和黛玉悲劇式的結果,讓我感懷不已。一部紅樓夢,它是聲聲控訴,封建思想毀了多少有情之人。可冷靜思考,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他們,結果自然是註定的。想到自己,成長在一個日新月異的美好新社會裡,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和諧大家庭裡,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放飛自己的夢想。

七年級的讀後感3

邊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邊憶起了兒時的童真童趣,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一塊塊黃登登的油菜田……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童趣自然畫。

讀完課文,裡面的片段,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突然間,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給我的感受一切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這一篇,也許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如今,我已經遠離了童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中,紛紛撓撓的家庭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小時侯,我家附近有一大片田野,經常和同伴去那裡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門採得一塌糊塗的麥田,倘若有大人碰到,“哄”的一下就爬在麥叢裡躲起來,一會兒唱著自編的兒歌,在田間的羊腸小路上追逐著蝴蝶,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裡,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只顧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而如今老家附近那片田野上造起了一排排的新房,一條條的道路,兒時的同伴也都在為自己的工作前程,家庭生活的幸福努力著,即使回到了那個地方也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如今讀這篇文章使我有了這麼多的感動。也許是因為童年的漸漸遙遠,也許是對幼時的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留戀吧!

七年級的讀後感4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裡,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能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

這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醫院的天使”。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齊啟祿的小男孩,由於他的父親到法國做工,前天回義大利。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後突然生病,因此住進了醫院。一面寫信給他妻子,告訴她自己已經回國,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信後雖然擔心,但由於有一個兒子正在病著,還有著正在哺乳的小兒,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兒子到往看望父親。孩子在醫院卻一直照顧著一個外人,最後不但不和真正的父親回家,卻要堅持照顧著那陌生人。

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假如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並不真正明白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學習那種愛呢!再請回過頭看看現實,這世界上並非充滿著愛,窮人對富人,許多都是將真正的愛看作是一種奢侈品,而將金錢、利益至上的人。

我認為《愛的教育》雖然講的是情感教育,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閱讀時好似把我帶入了廣闊的社會中去,它真是讓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每個故事都講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誼和寧肯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愛能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七年級的讀後感5

《紅巖》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峰英勇鬥敵,捨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渣滓洞難友團結奮鬥,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所有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那是多麼讓恩激動、崇敬、悲憤、感嘆的畫面。

最令我難忘的是許雲峰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死亡,對於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著鏽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後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面對著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雲峰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堅定,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搖。江姐被粗長的竹籤釘入指甲縫間的刺骨鑽心的逼供,特務們為的是想從這位重要的共產黨員口中套出有關地下黨的重要機密,可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試想一下,在那潮溼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館,近乎窒息的地牢,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嚥著發餿味的殘羹冷炙,拖拽著遍體鱗傷,強忍著舊膿新創襲來的陣陣裂痛……然而他們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頑強地與反動派抗戰到底!

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鬥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蹟,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寫英語作文,花了不少時間卻只得低分,便洩氣了;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棄。沒有對學習、工作完全充滿熱情的我易被摧垮,總找藉口說自己是個女孩。可如今,在紅巖英雄的光輝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感謝《紅巖》,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七年級的讀後感6

去年,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完了《綠野仙蹤》這本書。書中作者用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團結的重要性,讓我明白,只有擁有夢想,團結一心,終究會取得成功。

都說做人要有目標有志向,要堅持不懈,可我卻認為朋友之間的團結最重要。朋友與朋友之間只有講究默契,團結一心,才能實現共同的目標,完成共同的理想。同時也可以培養感情,塑造朋友之間的友誼。在書中,有這樣一個情景:主人公多蘿西在與朋友們一起打敗了西方壞女巫之後,稻草人,鐵皮人,獅子都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可多蘿西卻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回家,她很傷心,但為了朋友們的快樂,她依舊裝的很開心。為朋友們的快了而不讓自己的傷心讓朋友擔心,這是一種友誼,也是一種無私。在這本書裡,多蘿西讓我知道了與朋友之間的友情,是最寶貴的。也使我更加珍惜這種寶貴的友情,因為我知道,當我難過傷心的時候,好朋友可以聽你對他的訴說,可以用笑來感染你,讓你開心,逗你笑。記得小時候的我,和好朋友之間有一點不如意,就和與自己共處了好幾年的.朋友鬧變扭,兩個人吵架,雖然兩三天後,我們又重歸和好,可這樣幾次下來,再好的朋友之間也有了隔閡。自從讀了這本書以後,我學會了珍惜友情。當在和好朋友鬧變扭的時候,我學會了退一步,海闊天空。

當在和好朋友吵架的時候,我學會了主動道歉,主動和好朋友和好。也許一聲“對不起”,一聲“我錯了”,化解的是這一次的矛盾,增強的是朋友與朋友之間的友情。這樣幾次下來,不僅友誼增長了,我也學會了與朋友,與同學之間和睦相處,因為,友情是寶貴的,當這個世界上沒有了友情,當你沒有一個可以訴說煩惱的朋友,你會快樂嗎?當你少了一個真心想和你在一起玩耍的朋友,你會快樂嗎?當你整天面對一張張冰冷的,和你毫無搭界的面孔,你會快樂嗎?我想你不會。回想一下和朋友一起玩耍時的快樂,願意與你一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朋友,你能真正體會到友誼,體會到友誼的快樂。珍惜友誼,和朋友好好相處,團結一心,才能實現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想。

七年級的讀後感7

我讀了孫犁寫的《荷花澱》。《荷花澱》描繪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河北白洋澱的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頑強抗爭的故事,以及作者對過去時光的追憶與懷念。《荷花澱》是一本值得用心去讀的書。它帶領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讓過往的歷史歷歷在目。

戰爭是殘酷而又無情的,但是在美麗恬靜的自然風光下,卻有著人性的`善良與美麗。白洋澱的婦女不僅勤勞、能幹、識大體,而且也是多情、樂觀、堅強的。

“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震動”說明水生妻子雖然很高興丈夫回到家,但時間緊迫,相聚時光短暫,明天又要離去,再次相見又不知何時,心裡有些依依不捨、緊張、不安。“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女人表面上說自己不想去看丈夫,是受人之託沒辦法才去看的,其實那是出於女性的羞澀,所以才對別人說是婆婆讓她去的。她心裡很希望見到丈夫,想念丈夫,希望丈夫一路平安無事。“幾個女人有點失望,也有些傷心。”“失望”“傷心”說明女人們去看望丈夫卻得知丈夫所在的部隊已經離開了,心中很失落。“這一年秋季,她們學會了射擊。冬天,打冰夾魚的時候,她們一個個登在流星一樣的冰船上,來回警戒。敵人圍剿那百頃大葦塘的時候,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出入在那蘆葦的海里。”女人本應該呆在家裡過著平靜而安寧的生活,但她們學會了射擊、警戒,與敵人勇敢作戰,這同時也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無情,使得嬌弱的女子變得像男子一樣勇敢堅強。

那麼,白洋澱婦女的形象又是怎麼來的呢?

“她在生活上對你的照顧,自不待言,在文字工作上的幫助,我看也不小。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寫進你的小說。至於語言,你自己承認,她是你的第二源泉。”在這裡,作者借別人之語表達了對亡妻的感激。“我們結婚四十年,我有許多事情,對不起她,可以說她沒有一件事情是對不起我的。”作者表達了對亡妻深深的內疚。可以說,作者妻子身上的很多傳統美德,便是他寫白洋澱婦女優秀品質的靈感。

《荷花澱》寫出了生活在日寇鐵蹄下的人民是多麼希望抗日戰爭早日結束,讓和平早日降臨。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而普通老百姓需要的是平靜安寧的生活,並非殘酷無情的戰爭,讓我們趕走日本侵略者,保衛家園。同時,夫妻之情、家國之愛、崇高精神,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七年級的讀後感8

寒假裡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海底兩萬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書中主要寫了這樣一個故事:1866年,當時海上發現了一隻被斷定為獨角鯨的大怪物,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受到美國政府的邀請,加入了追捕獨角鯨的隊伍。這支隊伍由法拉古艦長指揮,駕駛"林肯號"前往太平洋尋找最近的那隻海洋怪物。在追捕過程中阿龍納斯和他的僕人康塞爾以及加拿大漁叉手尼德。蘭不幸落水,並泅到怪物的脊背上。這時他們才明白一向跟蹤的.並不是什麼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艇。這艘潛水艇名叫“諾第留斯號”,是船長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祕密建造的,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電。尼摩船長為了保守這艘潛水艇的祕密,拒絕把他們送回陸地,而把他們留在船上,並隨同船上人員一齊生活起居。尼摩船長也是一位海洋的探索者,他比任何人都要熱愛海洋。他數次邀請阿龍納斯一齊海底旅行。旅行過程中他們遇到了許多罕見的海洋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有經歷了許多險情。還遇上了北冰洋風暴,從而結束了這次奇異的海底旅行。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海洋知識,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要重視防止科學技術被壞人利用。從而危害人類自身的行為。還告訴人們愛護海豹。鯨等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的行為。這正體現了我們此刻社會對環抱的提倡有深淵的好處。

書中的任務形象十分鮮明,尼摩船長是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他性情古怪,卻又善良仁愛;他英勇果敢,卻又近乎殘忍;他真誠可信,卻又固執己見。他痛恨大陸,甚至痛恨陸地上的一切,他他又同情窮人,幫忙弱者。他為救一個不相干的人而奮不顧身,卻又對人類進行報復。他對船員像對待自我的親人一樣,甚至也能善待俘虜,但當他憤怒的時候,卻一剖聽不進別人的勸說。他為躲避他的敵人和迫害者,早海底探尋自由,卻又對自我孤獨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這是一個矛盾的人,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我們要學習船長的英勇果敢,善良仁愛,善於探險的精神。我此刻更要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將來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七年級的讀後感9

這是一本神奇的充滿糖果香味的書,是一本關於愛與大自然的心靈魔法書,也是一本讓我百看不厭、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感受的書,它就是《祕密花園》。

在故事的開頭,我們彷彿被作者帶進了一場灰暗的電影。主人公瑪麗-倫諾克斯出生再印度,她的父母從不把她當回事,瑪麗一出生就被交給了保姆照顧。父母的冷漠和眾多僕人的百依百順讓她長成了一個瘦弱、乏味、古怪的小女孩,任性而又暴躁,只專注於自己。然而,從某天早晨開始,一切都改變了。

這天早晨,家中氣氛神祕,原因是霍亂爆發了。房子裡的僕人們、瑪麗的父母都接二連三的死去了。但瑪麗什麼都不知道,房子裡就這樣只剩下了她一個人。後來人們發現了這個僅剩的小女孩,她被送到了英國、她的舅舅克蘭文先生的莊園裡去了。莊園大而空曠,陰冷而由神祕。瑪麗從管家那裡聽說了一個神祕的廢棄的花園,連門都找不到。這激發了瑪麗的好奇心。在一隻知更鳥的幫助下,她無意中從土裡挖出了花園的鑰匙,並進入了這個隱藏的花園。

在花園裡,瑪麗和佃戶的.兒子迪肯一起栽種花草。然後瑪麗又發現了莊園裡的另一個祕密。她在夜裡尋著哭聲找到了莊園主的兒子柯林——一個和瑪麗一樣任性古怪、瘦弱多病而由暴躁的孩子。意想不到的是同樣古怪的瑪麗竟鎮住了他,並帶他進入了祕密花園,參與這個大自然的祕密。

三個孩子在祕密花園裡種下了許多花草,漸漸地,這裡成了花的海洋,瑪麗和柯林也一天天健康起來,但他們始終保守著這個祕密。最後,克蘭文先生旅行回家,驚喜的發現兩個孩子早已不再是以前那樣乖戾而又古怪任性了,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大自然的魔法。

本書的開頭沉重而又陰鬱,作者緩慢地講述了一個昏暗地故事。從故事的開始,主人公瑪麗就成了孤兒,接著她來到了陰冷古老的莊園,當她開始尋找祕密花園的門時,讀者的好奇心已被作者勾起,但作者仍然不緊不慢,讓人恨不得把書翻倒後面一看究竟。終於,瑪麗找到了花園門,並開始了耕種。故事變得明亮起來,彷彿點燃了一盞燈。當瑪麗找到了被藏起來得柯林並把他帶進花園時,另一盞燈也被點亮了。

在這個祕密花園裡,一切都只屬於這三個孩子。他們在花園裡嬉戲,看著各種花草從泥土中長出來,看一切都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每天都有新的變化。作者的描寫讓一個夢境一般花園真實地出現在了我們身邊,裡面滿是玫瑰、龍膽花、鈴蘭、飛燕草、鳶尾花、百合、木樨,還有各種可愛的動物,松鼠、知更鳥、狐狸、羊羔和兔子。

七年級的讀後感10

一身簡樸的布衣,一雙黑色的布鞋,加上一條沾滿汗水的白毛巾,大概就是多數人們腦海中那個人力車伕的形象吧!

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基層,每天的工作無非是拉著載著人的人力三輪車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們用自己的勞力和汗水生存,他們是舊社會人們眼中的低微人群。

我國的“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在抗戰前夕,對這群人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刻畫,寫出小說《駱駝祥子》。老舍以20年代的舊北京為背景,通過人力車伕祥子一生幾起幾落最終沉淪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下層人民的悲苦命運。

小說主人公祥子,一個曾經年輕力壯意氣風發的小夥子,一個曾經強勢、獨立的頭等車伕,一個曾經以為只要不怕吃苦就能在社會上立足的“天真”的鄉下漢,卻在社會中一步步淪陷,最後像一條狗一樣栽倒在街頭,再也爬不起來……是什麼原因造成祥子這樣的變化呢?答案很明顯∶是舊社會的腐敗,將他磨礪成了另一個人一個整日遊手好閒,吸菸酗酒的小混混。他在這個黑暗的社會中完全喪失了理想,喪失了要強的性格,喪失了對生活的所有企望和信心!

在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在為自己懷揣的夢想努力打拼呢?許多人在每天枯燥的工作中像個陀螺一樣不停地“轉”,只為了一時的酒足飯飽,沒有積蓄,沒有規劃,用網路上的一個流行名詞來說,就叫“月光族”。這類人就如喪失了鬥志後的祥子一樣,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得過且過。既然這已不是那個昏暗、苦難的社會,那我們為何不能為自己制定一個深遠規劃通過自己的勤勞奮鬥來改變自己呢?

導致祥子一步步墮入深淵的,我想,出了那個“把人變成鬼”的黑暗的社會和制度,還有他自身封建愚昧的思想。他看不到受壓迫的'小生產者拜託奴隸地位的真正出路在哪裡,而是把一切都歸於“命”。他絲毫不知,命運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

要想在那個“吃人”的時代立足,就必須把握命運,挑戰命運!

巴爾扎克說得好:“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顯然,小說中的祥子是屬於最後一類人,他在苦難中墮入了萬丈深淵。試問,你們甘願做一個弱者嗎?相信大家的回答是一致的,當然不願意。那麼,就讓我們昂首挺胸,向命運發起挑戰,向苦難發起挑戰,為擁有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而努力吧!

最後切記,命運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

七年級的讀後感11

《愛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記的形似,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十個月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師講的動人的每月故事。

愛就好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這些孩子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是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

對親友的真摯之情,在《愛的教育》一書中處處都有這種氣息,特別是每月故事中的《萬里尋母記》,讓我不經為裡面的主人公馬爾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親在他13歲時為了擺清債務,獨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一個富有的人家去當了女傭,後來斷絕了聯絡。13歲的主人公馬爾可,不顧去美洲的危險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親的請求。這件事一開始雖沒成功,可兩天後他父親的一個船長朋友聽說了這件事後,便去找到了他父親告訴他可以免費帶馬爾可去美洲。馬爾可在去美洲找母親遇到了許多人,有好也有壞,好像慈祥的倫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婦女,熱心的小夥計和無惡不作的小偷,當然還有許多樂於助人的好人等等。在這些人的幫助下馬爾可終於找到了母親。

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深深的愛,在《愛的教育》一書中不時有出現震撼人心的愛國故事。好像愛國少年他為了國家的尊嚴連錢也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罵他國家的.人臉上和頭上。年輕的少年鼓手為不讓自己的國家失敗,冒著猶如暴雨般的子彈去求救,雖然最後他們勝利了,可他卻永遠失去了一條腿。我們做為炎黃子孫更應該要有一顆熱愛祖國真摯的心,仁以為己任的想法,將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讓我們用愛國的熱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愛的教育》中我想“愛會是什麼呢?”這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為國獻身……

七年級的讀後感12

追那風箏,追那生命。——題記

阿米爾無疑是最典型的追風箏的人,他的人生從未搭救好友哈桑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棄好友而去,愧疚的種子一直埋在阿米爾的心裡,慢慢長成一棵遮天巨樹,遮住心底的陽光。一直生活在陰影裡的阿米爾,在不斷的懊悔中發現了自己心中的風箏,那是代表善良的贖罪。

贖罪的風箏掙扎在亂雨狂流的閃電中,正如贖罪的阿米爾行走在坎坷的黑夜裡。他無處安身,跌跌撞撞地撲倒在水窪裡,悽風苦雨在耳邊奏起哀歌。

阿米爾摸索著贖罪,摸索著成長,他為曾經的懦弱付出了千百倍的代價,那是流血甚至死亡。但阿米爾無悔,他深深地知道自己曾經用階級歧視的利刃刺傷了善良的哈桑,而哈桑卻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呵護著他們的友誼。長大的阿米爾最終明白,友誼是生命的一部分,他追逐心中贖罪的風箏,即使在贖回自己的生命,也是在贖回記憶裡哈桑的生命。

初升的朝陽鋪開一片燦爛的霞光,溫柔的光芒裡有一個身影悄然矗立,一回頭,正是脣角模糊的微笑。

這就是我想象中的哈桑了,善良,溫和,堅韌的哈桑。我不知該怎樣描繪這樣一個少年,他的風箏隨著柔風飄起,划起一道道潔白的'圓弧,陽光跟隨著風箏,也跟著哈桑的腳步。在哈桑手裡,風箏宛如風間精靈,溫文爾雅,翩翩如玉,正如輕盈地追逐風箏的哈桑。

哈桑是追風箏的人,追逐溫暖與光明的風箏,他渴望生命的平等,他的存在,像是打破階級制度一樣的光明。但哈桑更像一隻風箏,一隻代表著生命與希望的風箏。

讀《追風箏的人》,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作者對生命之純粹和本真的描繪。書中無論是贖罪的阿米爾,還是光明化身的哈桑,都持著一顆敬畏生命的心。在追逐風箏的過程中,他們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尊重生命。

合上書本的時候,正是 涼 風乍起的初秋。於是帶上風箏去到一處小山坡,看風箏搖搖擺擺在天空的時候,雲絲絲縷縷散開在天際,顯得蔚藍天空那樣高遠,正是歲月長河裡生命悠悠的模樣。想起書中曲折的故事,有陰惡,有罪案,但生命的蓬勃一直蘊在每個人心中的風箏裡,就像那隻正在飛舞的風箏。

箏尾飄搖,帶著生命的輕奇和鄭重。我追逐的旅程,也已經開始,前方的路很遠,路盡頭,有鮮花盛開。

七年級的讀後感13

讀了《湯姆叔叔的小屋》後,我感到很憤怒又很憐惜。因為在一個本應美麗、富饒的國度裡,因為有著白面板的人寄居在這片土地上,讓這樣一個淳樸的國度沾染上了冷酷無情,變得黑白顛倒了。人們總是認為白色是美麗、善良的天使的化身,而黑色就是邪惡、狠毒的惡魔的代表。但在故事中,在那時,白色欺凌著黑色,天使變成了惡魔吸盡了黑色的血。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黑人的血淚史。故事中的主人公湯姆是個極其善良的人,十分信奉上帝,希望上帝能賜予他自由。他雖然不識很多字,但還是經常儘自己所能去讀《聖經》。但就是這樣一個信奉上帝、十分善良的人卻最終死在了殘暴的奴隸主手下。不是有句古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在湯姆的一生中一件壞事也沒有做過,即使知道自己將被賣到南方去也不逃跑,只是默默等待甚至對殘暴的毆打自己的奴隸主、將自己賣掉抵債的奴隸主也沒有說過半句壞話,。而上帝總是給了他希望,又將他打下了地獄。因為孤兒失去父母,還有親友和法律保護,還能有所作為,還有公認的權利和地位。然而,奴隸失去了東家,便成了水上浮萍,聽憑風吹雨打。

《湯姆叔叔的小屋》中描寫了各種各樣的奴隸主和奴隸,並著重描寫了信奉基督、逆來順受型的湯姆,也寫了不甘心失去自由、勇於反抗的黑奴,如喬治·哈里斯夫婦。這本書通過對湯姆和喬治·哈里斯夫婦這兩種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訴我們:逆來順受、聽從奴隸主擺佈的湯姆難逃死亡的命運,而敢於反抗、敢於鬥爭、追求自由的的喬治夫婦得到了新生。

可悲啊!擁有白色面板的人為何心卻狠得像黑色的.惡魔?他們只知道自己是個人,需要他人的尊重,但卻把黑人當作了一件任人買賣欺凌的商品。比如黑奴販子海利,他極度強調自己是個紳士,還不知恥辱地在人面前說自己多好,為了不讓母親傷心,賣黑人孩子是將母親先騙走,再將孩子賣到遠方。他居然說得出口,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寶貝,我無法想象,也不敢去想當一個母親失去孩子時有多痛苦。

看了這個故事,我才發覺原來世界並不是到處充滿陽光,還是有陰暗的一面的,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將心比心地、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讓身處苦難中的人得到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

七年級的讀後感14

法布林,這個名字可謂是熟悉異常,他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科學家、科普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

《昆蟲記》這本書,從幼兒時的插圖繪本,到少年的拼音版、刪節版,到了現在的整本書的閱讀。一遍一口氣順暢地讀下來,腦子裡彷彿電腦那般輸入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記得在小時候,夏日的夜晚是最美的,天空中繁星點綴在墨藍色的夜幕上,月光投下淡淡清冷的光。雜草叢中,卻如同夜幕一樣,那亮晶晶的小光點散落在草叢裡,這一定是天上的星星不願意回去了,落在這裡玩鬧吧,幼時的我天真的認為。我讓奶奶用透明的玻璃瓶,只是在空中一揮手,那可愛的小光點便來到了瓶中。在黑暗中,任何光都非常清晰,即使那只是很微弱、很渺小的。靈動的光點時而密集地聚在一起,變成一個小電燈泡,周圍還有暈圈;時而分散,散落在各個角落。多美啊,我痴迷地看著此景。這是大自然的神奇,它在這些小蟲子的`身上安上了“燈泡”,沒有親眼見過,你無法想象那是一幅怎樣美的景象。

把那一罐螢火蟲放在床頭邊,看著它們入睡。只是第二天,蟲兒們都懨懨的,也不飛了。每過一天,它們便失去了生命。那時的我,多麼傷心啊,螢火蟲是不是餓死了呢?可是它們吃什麼,我不知道啊。後來,我看到了昆蟲記中有一個篇章講的是螢火蟲。我第一次知道原來螢火蟲的幼蟲吃的是蝸牛。第一次知道只有雄螢才能飛行,那麼半空中的是雄螢,草叢裡的便是雌螢了。原來我還以為螢火蟲的幼蟲是像毛毛蟲那樣的蠕蟲呢,沒想到卻是一節一節的。連螢火蟲是怎麼殺死蝸牛的,我都明白了,看著花壇上的空蝸牛殼,我有時在想,是不是螢火蟲把它們吃了呢,當然,這不大可能,因為《昆蟲記》裡說螢火蟲不管是卵還是幼蟲或是成蟲,它的一生都在發光,晚上我並沒有看到那光點。

捧著昆蟲記,好像知道了許多許多以前從來不懂的祕密,好像敲開了自然科學的大門。你的視眼彷彿開闊了,就像你曾經都是用眼睛觀察而現在用放大鏡觀察一樣,曾經你只能聽到夏日裡嘈雜的蟬鳴,而如今卻像欣賞交響樂一樣感受著這份天然的奏響。連屎殼郎滾糞球都變得那般有趣。

驚歎於法布林細緻入微的觀察,驚歎於大自然的神奇奧妙。《昆蟲記》像我們展現了生命的美好。

七年級的讀後感15

(地壇,又稱方澤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坐落在安定門外東側,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地壇是一座莊嚴肅穆、古樸幽雅的皇家壇廟,是明清兩朝祭祀"皇地祗神"之場所,也是中國最大的"祭地"之壇)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記得國小時我們學過他的《秋天的懷念》,寥寥幾百字把自己對母親的愛與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揮撒地淋漓盡致,表現了母愛的無私,理解與偉大,讀後感《《我與地壇》讀後感》。他不愧是中國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沒有對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寫出了這樣字字珠璣的文章。我們被他深深地折服了,感動了。)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獨自哭泣?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著,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