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孫子兵法》讀後感【精選14篇】

讀後感7.91K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孫子兵法》讀後感【精選14篇】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

讀過之後發自內心的評價是,讀《孫子兵法》有這一本足矣。

華杉老師的這本書是我家中所收的幾本版本中最厚實的一本《孫子兵法》,看了介紹說他研究《孫子兵法》二十多年,從作者的自序中可以瞭解,作者把古今所有有價值的為孫子註解的讀物都做過深刻的研究,包括從被史上稱為最專業註解的曹操到時南宋張預的十一位世人公認的注家,到現代人的讀本,作者都沒有放過。

正因為此番功夫,才成就了這本不同尋常的註解。作者在自序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頗深,說為《孫子兵法》做註解的人非常多,但大多是當學術研究,不是真正的軍事研究,是為了做學問,而是不是為了打仗,因而所看到的東西就南轅北轍。

這句話說到了我的心裡,我想孫子在著千古名典的時候,也是希望後人能從中悟戰場上的精髓而非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能夠做到將玄妙之作通俗而透徹地呈於大眾眼前這就是多麼不易的事情,華杉做到了。每一篇都是先原文後華杉詳解,詳解中舉例了大量的.史上經典戰例,有百餘個,極為生動。

倘若這本讀過之後再不能有所收穫,()怕就是自己的問題了。按照作者的指示先讀了封底,封底中赫然寫著五條“被誤解最多的兵法原意”,女兒大呼媽媽我們之前都上當了!不能說是上當,而是廣泛的一種誤解,而且我們一直在誤解的深淵裡洋洋自得。

因為女兒酷愛圍棋,有老師建議讀《孫子兵法》,這是我們讀兵法的開始,沒想到之前的讀本讓我們在誤區中迷途,真得感謝華彬老師把我們拉上岸,母女兩人正在身臨其境的投入兵法,精彩豈是一言可表的?

只想說一句,你想收《孫子兵法》就收這本《華彬講透孫子兵法》,不但深蘊曾經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會洞悉自己的人生,拓寬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層次,四個字來說—透徹真實!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2

孩提玩伴比兵法,吾嘗夢當萬軍帥。

豈料歲月不饒人,而今頑童鬢初白。

幸未虛度青春時,勤悟經略滿胸懷。

惟願來日得報效,定國興邦無償賣。

今早,我讀到了《孫子兵法》。

孫子名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

《孫子兵法》是古今中外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理論體系完備,歷史影響深遠。它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燦爛的哲學著作。

千百年來,該書以“兵經”、“百世家之師”、“第一部戰略學著作”見稱,飲譽人類,名垂萬古。

《孫子兵法》以多方面探討了軍事規律,尤其以整體、綜合和動態的方式把握戰爭全域性,凸顯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和謀略權變,充滿了辯證法的智慧,不僅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擁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享有至高無上的崇高地位。它的影響,至今已擴充套件到管理學、心理學、邏輯學、文學、語言學、音韻學、地理學、情報學、預測學、醫學等許多科學領域。

說到那裡,我不得不再次為中華文化和禮貌的博大淵深和歷史悠久而引亢高呼,振臂長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好好學習和傳承偉大的中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並將其不斷與時俱進地發揚光大!

現存的《孫子兵法》是經過三國時代曹操刪定編著的.。全書分為13篇:《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孫子兵法》蘊含雄韜偉略,戰略戰術兼具,理論哲學化,體系完備,萬古常青。

在此,我強烈呼籲:每一箇中國人都至少通讀一遍《孫子兵法》,並深刻領悟其真諦和精髓。這將令你開啟視野,博大胸懷,益增智慧,受益終身。無論是為了你自已抑或為了家國大事均大有必要,也將受益匪淺。

尊敬的兵聖孫子:晚生對您無比景仰和尊崇。您光輝燦爛的軍事思想將名垂萬秋,永載史冊!所有的華夏子孫後代將永遠銘記您的英名,以您為榮,為您驕傲與自豪!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3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從企業管理方面學習孫子兵法這一篇,首先告訴我們企業戰略決定一切,'始計第一'沒有戰略謀算註定是要失敗的,未戰而必須先算,從五個方面制定企業戰略:一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的方向高度統一,二政策的`變化。三當地市場情況。四各子公司部門主管的任命。五制度的調整。戰略制定完畢不能盲目的去執行,要做市場調查,調查我們的計劃是否可行,主要是和競爭對手比較優劣,不能關起門做生意,是否可行是需要拿到戰場上檢驗。戰略計劃成功與否主要在"勢"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態勢,作到有利於我們的形勢,掌握主動權,再派遣部隊攻佔市場,為了減少部隊的傷亡,彈窯裝備的損耗,還要迷惑對手出其不意的打擊對方,具體用運存乎一心。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4

本篇主要論述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發揮將帥的指揮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態勢,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

首先講一下下篇與上篇的關係,然後再講本篇的內容。

《兵勢篇》的“勢”是《軍形篇》的“形”(軍事實力)的表現。換言之,“勢”就是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由於實行正確的作戰指揮,從而在戰場上所表現出的實際作戰能力。從哲學上看,“形”是運動的物質,而“勢”是物質的`運動。

《軍形篇》講的是客觀物質力量的積聚,《兵勢篇》講的是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這兩篇是緊密聯絡不可分割的姊妹篇。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孫子在認知論上,反映了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這一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全篇內容大體分為四部分:

第一,闡述在戰役上用兵打仗必須注重四條:一是部隊編制有序管理嚴密。二是旌旗鮮明,號令嚴肅。三是善於運用奇正結合原則。四是善於避實擊虛。

第二,提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的命題,並加以闡述。指出:用兵打仗無非是正與奇兩種態勢,這兩種態勢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因地制宜,變化無窮的,而又以出奇制勝為上,強調出奇制勝的特點和優點是:抓住時機,行動快速,態勢險峻,居高臨下,兵之所至,如積水漂石,鷙鳥毀折。

第三,造成正奇結合、出奇制勝態勢的關鍵有二:一是我軍訓練有素,佈陣周密。做到人馬雜亂、情況混沌的情況下作戰,能保持我軍的號令統一,建制不亂,首尾相接,運用自如。二是以偽裝示形於敵。要示敵以“亂”“怯”“弱”;要誘之以“利”,引誘敵軍上當受騙,聽從我軍“調遣”,以造成我軍的險峻態勢,出奇制勝。

第四,結論:善於用兵的人,重視依靠和建構一種必勝的態勢而不苛求於屬下,他們選擇將領也是善於“任勢”的人,所以打起仗來就能像從高山上往下滾動的圓石那樣勢不可遏,戰無不勝!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5

今日讀了《孫子兵法》第六篇虛實篇,心有所感,故寫下此文,以記下心之所得。

古人云:“兵不厭詐”。這四個字極其精確的概括了兵法的精髓。論及兵法,無非兩個字,“虛”“實”,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無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水的特徵是柔,所以水能因地而置宜,隨處而安身,避高而取下,蓄勢以發功。而兵法也一樣,用兵時應避重而就輕,避多而取少,避其有備而攻其無備。赤壁之戰時,曹操曾向孫權誇口自己有八十萬大軍,這就是“虛”,“虛”造成了聲勢,一度迷惑了吳軍,但如果被拆穿了,就會成禍,反而會幫助敵人,赤壁之戰的結果就是一個見證。

長途行軍必會使士兵勞累,此時往往會給敵人機會,所以,長途行軍後,首先要保證部隊的安全,這就要能靈活的運用虛實之法,如設空寨,以防敵人半夜劫營。孫子曰:“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攻守的要點在於攻哪裡,守哪裡,觀察出敵人的虛虛實實,就能找出他們的弱點,進而打敗敵人。作為守城者,也一樣,要了解敵人的性格特點,這樣才能察出對方的意圖,進而有針對性的進行防禦,才會成功。虛實運用的最高境界是“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在商界《孫子兵法》更顯其威力,俗話說:“商場如戰場”。兩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在鬥心智和實力,這正是孫子兵法所要解決的。 據說美國大兵每人一本《孫子兵法》。這似乎有些誇大其詞,在我看來,就算美國的'高階軍官會重視他,美國大兵卻不一定會當回事,也許這只是一個擺設而已,不過《孫子兵法》的重要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能讀懂並運用《孫子兵法》,將是一個人一生都用之不竭的財富。

今日就寫到這吧!沒有深刻的議論,但也算對自己讀《孫子兵法》的回報吧!只要沒玷汙了此書就謝天謝地了。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6

相信大家都知道火燒赤壁的故事吧!它是一個因用火而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孫子兵法》火攻篇對火攻戰術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

在文言文中,“火”既可以做名詞,又可以做動詞。為什麼呢?

我認為,火是被人們使用於戰爭的最佳自然力量!在古代人看來,火是能夠運動的,將“火”作為動詞,能夠完美的詮釋出火的猛烈與毀滅,可見人們對火的畏懼。火極難控制,因此運用火攻之術作戰,固然可以助兵之力,但在使用前一定姚注意火攻的外部條件,例如風向、放火地形等。倘若一個不小心,自己的軍隊就會葬在火的無差別攻擊下,這也是人畏懼火的原因之一。

那麼,既然火如此的不可控,為什麼火攻之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作戰方法、被很多人所用呢?我認為,主要是受時代的侷限。古代沒有大範圍殺傷的武器,只能藉助可能造成規模性傷害的自然力量,如颱風、洪水、雷電、地震等。地震無法預測、雷電無法被人吸引、颱風無法人為操控,這些自然力量極可能未傷人先傷己,於是便只剩下了水、火二者。

水的可控性相對火而言更高,可以通過蓄水、放水以達到殺傷敵人的目的,但水的侷限性較火而言更強。只有敵人在低窪處、且我方蓄了足夠的水量時才能奏效,而且除非敵人並未提前防備,否則會有足夠的時間上船逃跑,因此水在大多數時候只能達到“奇襲”、“困敵”的輔助作用,相對火而言溫和的多。火的可控性雖然比水低,行進方向會被風控制,但可就地取材,且具備遠距離和大規模殺傷對手的`能力,因此火攻作為一種特殊有效的進攻手段,作用十分明顯。實際上,現代人在作戰中仍常用火攻、兵器也多於火有關。

《孫子兵法》之火攻篇詳細的描述了孫子對火攻的具體作戰方式、作戰手段的研究。孫子指出,縱火攻敵只是進攻的一種輔助形式,強調與兵力密切配合才能最後取勝,“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告誡強調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用兵者不僅要了解火攻的變化,而且“以數守之”,“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諸葛亮“火攻”戰新野,把曹軍殺的片甲不留,將火攻之術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7

今天,我讀了《孫子兵法之謀攻篇》其中“韓信一書平燕地”很是佩服韓信的智慧。

故事是這樣的漢高帝二年,韓信僅4個月就滅魏破代,乘勝進擊趙國。韓信滅了趙國得知,趙國的某臣李左車向主將獻計但沒有成功。於是滅了趙國後獨不見謀士李左車,但發令願出千金重賞,活捉李左車。

今天后,果然有人把李左車帶來了。所有的人都認為韓信定會將他處斬。可是韓信一見李左車竟親自鬆綁,像學生對師長一般恭敬,虛心向他請教攻打燕地的策略。但李左車婉言謝絕,韓信卻用百里溪幫助秦國稱霸的故事勸李左車。把李左車比作百里奚,並說出當初要不是陳餘沒有聽勸估計就沒有機會見他了。李左車見韓信如此敬重自己就幫了韓信。給他分析後出了策略,韓信連連點頭說:“好,就照你的.意見辦。”果然燕國同意歸降。

就這樣,不用一兵一卒就攻下了燕國。所以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0xx年度孫子兵法閱讀心得和感想6

孫子兵法,是兵家中的代表作,是一部總結戰爭經驗、智慧的書。上集是在說明伍子胥的家人都被費無忌給殺害,他藉著吳國的軍隊攻打楚國,以及逃亡路途發生的事物。

這本書足足有三公分這麼厚,從前,我都不看這些有關歷史故事的漫畫、典故。因此,媽媽常說我的課外知識非常差。藉著開學這段期間,課業還不會繁忙時,我打開了本書,從上次的《楚漢英雄志》開始吸引了我,漸漸瞭解歷史故事。剛開始看時,一直搞不懂人物角色,常常要翻回“人物介紹”的地方才看得懂故事內容。當然,看完這本書也讓我瞭解到“孫子兵法”不僅僅適用於戰場而已。讀《孫子兵法》讓我明白競爭、變化得不可避免,與面對變化,提出策略的重要性,也體會出更多有關經營、溝通、生涯規劃、處世的哲學。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8

《孫子兵法》不應該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決問題的書籍。可以這樣講,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孫子兵法》解決。

我讀《孫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暫時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孫子兵法》很強調“知”,而且其理論也都是圍繞“知”而展開的,有了“知”,才能有“謀”,而有了“謀”才能有“行”。如果沒有“知”,就不能“謀”,不能“謀”談何“行”。

《孫子兵法》裡的“知”有幾個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個方面的情況,知道了事情的各個方面情況,你才能根據這些情況針對性的採取行動。

第二是知道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聰敏人看第二層,智慧的人看第三層,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勝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漲了一塊錢,一般的人只看到這股票漲,就跑去跟買,老股民知道這股票上漲的空間很小了,到了賣的時候。資深股民知道這股票脫離了市場本質,已經被人操縱了。別的莊家知道這股票被人操縱了,還知道操縱的手法,知道什麼時候跌什麼時候漲,如果沒有足夠深刻的見地認識,你能贏嗎?)

第三是知道事情發展的'規律,很多事情雖然很複雜,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規律的,這就是老子說的“道”,孫子說,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能避免,能提前應對,能正確的處理,所以,對事情的發展要有足夠預見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無論你處理事情,你和別人對弈,無論你做什麼,這裡面都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自己”,在這些裡面,“自己”始終都是一分子,所以說,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缺點什麼,才能正確的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

除去這些外,《孫子兵法》還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論,都是很有意思的話,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將整本書都仔細研究的話,也可以根據你的情況,挑出這些話,有空的時候琢磨一兩句,也是很有益處的。

列舉幾句“廟算多者勝。”“故兵貴勝,不貴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9

很多人都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混為一談了。其實,《三十六計》是後人在《孫子兵法》的“謀”中演變而來的。《孫子兵法》更注重的是“計”而不是“奇謀”,這是計算的“計”。就是通過SWTO的綜合分析,也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 “五事七計”,這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而謀略則次之,以少勝多的戰例畢竟少數。是否有你開明的政治,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援,是否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是否裝備上領先,是否有嚴明的治軍,是否賞罰分明,是否有強力的執行力,這些綜合的`因素才是致勝法寶。我們中國人喜歡諸葛亮式的“奇謀”,放大了這些“奇謀”的作用,其實這偶爾的“靈光乍現”對最後的戰局勝負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如火燒赤壁中,曹操兵敗赤壁就是因為中了“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再加上火攻。所以做好戰前雙方實力的計算,才行。粟裕大將打仗就深得《孫子兵法》的精華,他每次打仗之前對地形地勢都摸的非常透徹,他常常能發揮現有兵力的最大戰鬥力,打了無數的勝仗。還有遠一點的,打仗帶兵多多益善的韓信,也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們都做到了《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則。

同樣,《孫子兵法》還表現出唯物主義、辯證思想。我們都知道,古時打仗前都會求神問卜辯吉凶,《孫子兵法》對這一做法進行了批判。打仗靠的戰略戰術,而不是這種“可預知勝負”的迷信,這些勝負因素都是客觀的,人為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但是戰爭的勝負,不僅僅是軍事方面的,還有政治經濟,自然條件的普遍聯絡,這也是孫武辯證思想的體現。孫武還認為戰爭的雙方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對國家是不利的,所謂戰爭只會“兩敗俱傷”,孫武能看透這樣的本質也真是讓人歎服的。不僅如此,根據孫武對戰爭過程中的矛盾轉變的觀點,我能看出其對於事物發展的認可。這是不斷變換的,就像尊無說的:“亂了才會想去整治,膽怯了才會變得勇敢,弱小了才會想著去變強。”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也是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學科,如心理學,邏輯學,管理學等等,他對於中國人民有著深刻的影響,對我們的很多領域都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孫子兵法》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流傳海外的原因。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0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意思就是:

主將對部屬約定戰期與部署作戰任務,要像上屋抽梯一樣,使其有進無退。主帥率軍深入敵境,要像開弓射箭,使他一往無前。燒掉舟船,搗碎鍋灶,以示死戰的決心。對待士卒,要如同驅趕羊群一樣,趕過來又趕過去,使他們不知道究竟去哪個方向。

孫子認為用兵如“登高去梯”,不給退路,逼其就範;且兵如放箭,只要用來射殺敵人,並不指望其回頭;用兵如牧羊,只應聽從主帥的指揮,主人的鞭子就是方向。

當我們剝去“登高去梯”的外殼後,卻發現這一計謀有合理性的'一面。因為戰場上兩軍交鋒,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將士兵置於絕地,出於求生的本能,必然會激發他們拼死衝殺的決心,這就是為什麼兵家使用“登高去梯”屢獲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二,面對強敵或者是險惡的處境,為了鼓舞士氣穩定軍心,適當採用一些愚兵之策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從嚴守機密,確保萬無一失的角度來講,對重大的軍事行動可以對士兵隱瞞真情

孫子說:“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之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濾。”,意思是說,要能矇蔽士卒的試聽,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一無所知;改變作戰部署,變更實施方案,使他們無法知道我的真實意圖;變換營地,迂迴進軍,使人們無法估測我行動的目標。

另外,“登高去梯”之策,不僅可用於自己軍隊內部以激勵士氣,也可用於對付敵軍,以絕其退路。對內,將士兵置於死地,只應激發他們殊死搏殺,而不應斷其援應;對外,斷敵軍退路,逼其就範,要防止其困獸擾鬥,狗急跳牆,這是在運用“登高去梯”謀略應把握的關鍵所在。

“登高去梯”原意為送人上樓之後,卻把梯子搬走,使人無法下來,比喻誘使人上前斷其退路。在軍事上指引誘敵人前來取利,待其深入,採用迂迴包圍,迫其就範。或在帶兵作戰中,有意把自己的軍隊置於死地,以激勵其拼死搏殺,對自己的士兵使用“登高去梯”之計。

古今中外有許多成功的戰例。如秦末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楚漢井陘之戰,韓信背水設陣擊敗趙軍。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1

假日的下午,暖風微醺,我坐在窗邊,手捧中國古代著名兵法書《孫子兵法》,靜心閱讀。它是春秋末年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它既是一本軍事著作,又是一本哲學著作,圍繞怎樣用兵,怎樣陪練,怎樣百戰不殆而寫。其中“始計第一”作為整書的開篇,是全書的精華所在。而後面的作戰、軍形、用間等十二篇則分塊描寫必勝的法則。

看著看著,我就被書中人物非凡的智慧、謹密的思緒所深深吸引住了,思緒隨著它悠然飄到了古代。在書中,我認識了諳熟兵法的韓信,傑出的軍事家李牧,愛兵如子的吳起等歷史上的著名軍事統帥,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智慧和優良品質。

通過這本書,我還了解到了許多的著名戰役,由著名的截擊戰——肥下之戰,有經典中的經典——淝水之戰,還有大規模的戰役——城濮之戰等,書上都描寫的十分仔細,大將使用計謀的具體方法更是側重描寫,令我身臨其境,彷彿看到了兩支隊伍發起衝鋒,激烈戰鬥的場景。此外我還了解到了地形對打仗的好壞,多樣的攻法,還有使用間諜獲取情報的重要性等。這些在現代生活中仍然十分重要。

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大規模戰役——城濮之戰。它是晉文公躍升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成名之戰。城濮之戰的.勝利可以說是軍事謀略的勝利,居於劣勢的晉國,正確分析了當時的客觀形勢,恰當地選擇了戰場,採取政治外交聯盟,造成了對己方有利的形勢,掌握主動權,處於有理、有利的戰略地位,終於取得了勝利。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習。在學習上,我要變被動為主動,上課時認真聽講,掌握正確地學習方法,下課後主動完成作業,而不用大人監督,讓自己紮實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要靈活運用,不要死讀書,讀死書,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喜歡閱讀《孫子兵法》,它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是中華文化史上的寶貴遺產,五千年來的謀略奇書!通過這本書,我也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引我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2

閒來無事,隨手拿起了一本《孫子兵法》,想想號就已經沒有看他了,以前背過的東西都忘了,於是,重新翻開了他,一行行熟悉的字出現在臉前。

在說《孫子兵法》之前,還是先說說《孫子兵法》的簡介。

《孫子兵法》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孫武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家。他曾來到吳國幫助落後的吳國練兵打敗了當時強的楚國,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組練吳王寵姬,並且斬殺了擾亂軍紀,為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

《孫子》一書有《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的第一句話是:“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是全書的總綱。這一句為全書奠定了基本基調,高屋建瓴,居高臨下,從國家的角度說明了軍事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翻譯出來就是:軍事,是一個國家的大事,是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是不可以不加以關注的。改變了傳統的軍事觀,打仗並不是為打勝而打仗,而是為國家而打仗,這也是貫穿全書的觀點,是《兵法》的.指導思想,在全書好幾次重要的地方都顯現出來。全書的一切觀點都為這一思想服務,而這書就是為國家服務的。在《謀攻篇》中,孫子寫道:“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意思是:軍隊的統帥是一個國家的支柱。支柱堅強有力那麼國家就一定會強盛,支柱軟弱無能則國家一定會變弱。

在論證五種可以打勝仗的情況時,孫子又提到了將與“君”的關係,也就是將與“國家”的關係。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虞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3

《孫子兵法》果然名不虛傳,不愧為國之瑰寶、傳世經典!

《孫子兵法》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珍寶中的珍寶,影響極為深遠。雖歷經二千餘年,依然魅力無窮,讓人受益匪淺。它不僅是一部兵法著作,還是一部哲學著作,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著作。《孫子兵法》是大謀略、大智慧,不是一般兵法書籍所比似的,它好比是兵法書籍中的聖經。唐太宗李世民曾講過,“吾觀歷代之兵法,莫過於此。”比如孫武所推崇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便可見一斑。

據傳,拿破崙在英國聖赫勒拿島囚禁的最後歲月,看到《孫子兵法》時,曾老淚縱橫道:“如果我早看到它,我怎麼會落到如此下場。”唯一能與《孫子兵法》的萬能智慧相媲美的,或許只有《易經》了。《孫子兵法》其內容涵蓋之廣泛,思想獨到之全面,邏輯思維之稹密,心思細膩之慎微,謀略縱深之巨集遠……著實令人驚歎!

“兵聖孫武”與“文聖孔子”齊名乃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一文一武實為齊魯之絕代雙驕,中華之萬世楷模。

本書除了完整展現《孫子兵法》原典並進行現代文全譯外,分別從軍事、經濟、政治三個角度進行闡釋和論述,其中既有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戰例、歷史事件,也有“世界五百強”的經典案例、成長故事,讀後頗能受益。

《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舉世公認的最權威的軍事著作,而且它所包含的戰略思想還被廣泛地應用在商戰上。商場如戰場,兵法中的很多戰略思想,運用到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諸多方面,同樣妙不可言。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學院都把《孫子兵法》融入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中,要求學生熟讀《孫子兵法》。可見,由《孫子兵法》所衍生出來的學科不僅僅在於軍事,它早就突破了兵書的`限制,在當今被廣泛地應用在各個領域。《孫子兵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包含了許多深刻的哲理,已成為指導經濟、政治、文化、外交乃至人生各個方面的不朽經典。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4

《孫子兵法》的魅力在於他是中華5000文明的結晶,他蘊涵了普遍的、樸素的、辨證的真理。在這裡我們不能把其視為萬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壇。但是,我們現在又必須把他捧上神壇,這不僅是因為數千年來《孫子兵法》和孫子在國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百戰百勝、決戰決勝的鋼鐵統帥的代名詞及其聖經,更重要的是,其文筆簡約,正因為簡約,可以引申出無限的聯想和解釋,言簡意賅,內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遠矚。

其道理尚存,“法無萬古不便之法。”古時的聖經,現在很多以喪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與小人者難養也,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如“男女授受不親,嫂溺,叔援以手,權也。”如“蠻夷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也。”《四書》《五經》“六藝”,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寧所說:“歷史是客觀事物的排列,邏輯是主觀對歷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為革命而研究歷史。”舊瓶裝新酒,使古老的東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適用,內涵其道理;“新的'實踐產生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使新的理論有古老的外殼,讓其與中華文明完美的結合。

正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現代,與古老,完美的結合,這也就是其真諦之所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個道理。用古文闡釋現代,用現代充實古文。《孫子兵法》有其長久適用的道理,因此,我們可以用它來解釋、指導現代的實踐,獲得成就。如商業和教育。

在現代的商業範疇裡,“商戰如兵”。如“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這裡提到了“奇正”。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孰能窮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