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

讀後感2.1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浮生六記》讀後感14篇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

“奉勸世間夫婦,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鑑。”——題記

譯記道:“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讀文章時,覺得沈復出身書香世家,滿腹經綸,又不乏浪漫情懷,所以對這個觀點持有懷疑態度。然而越往後讀卻越感諷刺。

沈三白,為墨客無儒俠灑脫之致,為人子無家成業就之心,為男兒無獨當一面之力。他自詡性格爽直,落拓不羈,其實都是毫無擔當的託辭。他自命清高,嚮往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格,將自己視作傲然不群的風雅文人,卻終不過是個揮霍無度的、毫無擔當的.、軟弱無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喪、憨園負義、不得公婆歡心的精神打擊。沈復卻偏偏將此歸咎於“恩愛夫妻不到頭”,他說芸是他的賢妻良友,是紅顏知己。就因為“自古紅顏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當芸被誤解時他能夠站出來,如果當芸的血疾復發時他能夠及時籌錢就診,如果芸不是嫁給這麼個學問不高的窮酸書生,那麼結局是否會發生改變?

最可憐的,莫過於沈三白的一雙兒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被送去當了童養媳,一個做學徒夭折。看到這裡,只得嘆惜。

唉,罷了,罷了,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對待執拗地滾著食物的神聖甲蟲又有什麼區別呢?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2

有幸在朋友的介紹下,近期看完沈復的《浮生六記》,所記述的內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讀來如清風拂面,意氣盎然。

書中記錄著沈復一生經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著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彷彿置身於舊世其間,體味著人生百態。沈復的心裡始終懷念著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卻長久世間。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並不是不可能,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過於淺薄的理解,我應該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後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賦多少閒情。有多少繁花似錦,便要有多少承擔滿眼凋零的勇氣。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3

如果你是芸娘,你會喜歡沈復麼?如果你是沈復,你會喜歡芸娘麼?

這只是假設,我們無從得知。芸娘是不幸的,年華正好的時候死去,她又是幸運的,畢竟,不是每個文人的妻子能得到丈夫如此的尊重,沈復的確算不上很優秀,但是,能如此念著自己妻子的.人,應該也沒有幾個吧

生活並不總是美好的,但是,他們能從容面對這些生活的不幸,這是我們所缺失的,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既然事情發生了,我們能做的只有從容面對,我們改不了那些事實。

沈復相對芸娘來說,是朋友,朋友,表弟,他是可愛的,可作為男人,他還不夠格,他心理還沒有成熟,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他還沒有學會為他們這個小家打算,更多的是大家,可是,他弟弟卻不這麼想,兩面三刀的逼迫,只念兄弟情深;為公公納妾,豈是兒子兒媳應該做的?他也讓芸娘去,芸孃的痛苦,他視而不見,可以說是聖父般的人物,可惜芸娘跟著他貧困潦倒,芸娘重病無錢醫治,賣掉女兒做童養媳,兒子做學徒未及成人而亡。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怎麼想,怎麼做,旁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會認為理所當然的。不知道,如果再來一次,沈復是否會有所長進,對於沈復,芸娘更多的是愛情還是親情?女人,是不是隻有對自己好一點,不追求所謂的賢良淑德的名聲才好?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4

終於讀完了這本書,距離開始讀大約有四年了。四年前只讀了四卷,當時骨傲,寧願此書是殘缺之美,也不願看到狗尾續貂之作。可近日讀完後兩卷驚訝之情溢於言表,可能是我文字功底太差抑或是對之前有些遺忘,後兩卷與原著的銜接和文法竟毫無違和感,想必也是大家之作,不過可能是先入為主知道後兩卷是偽作的緣故,總覺得缺點神韻。文章最出彩應該是第一卷和第三卷,分別是秀恩愛和死的快,哈哈。喜歡芸,溫文爾雅,才思敏捷,活潑可愛,知書達理,秀外慧中,順便說一句,我對女生最高的評價是秀外慧中,她值得這個詞,國學大家林語堂也評價芸是國學史上最可愛的女生,這個評價應該是極高了吧。芸和沈復的愛情是多少人的`嚮往,可以說浮生六記就是靠芸撐起來的,如果沒有芸,頂多也就是個不錯的雜記,絕不會有現在這麼高的評價。不喜歡沈復,有人供著吃喝就高談闊論理想,沒有了生活來源完全不知道怎麼去生活,沒有柳三變的命卻得了柳三變的病。第三卷字字含淚,句句是血,可以怨恨時代怨恨腐朽的封建制度,可有些人為理想努力了,沈復做了什麼,遊山玩水?修花剪草?吟詩作樂?沉迷於遊樂花草情愛,說到底他只適合在襁褓中生活,做個什麼都不用想的大少爺。說來慚愧,覺得人家書寫的好還要罵人家幾句,我咋不上天呢。不過,罵完人還真痛快,哈哈。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5

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看著卷二,我想到的是,開卷就將自己擺到與自然生靈同等的位置的沈先生,若能與寫出《昆蟲記》的法布林先生會面,必定是相談甚歡。對自然,兩位先生都抱著極大的熱忱和耐心,尤其體現在觀察上——臥於草叢,久久目視,聚精會神,事無鉅細必不漏掉。想來能做到這樣的人一定是保持著永遠的童心的,在他們的眼裡,小如螞蟻蛤蟆都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體魄,縱使是如長得傾斜的植株抑或是尚未變成蝴蝶的.毛毛蟲那般醜物,也有美的一面。眼光與視角的不同,決定的不只是站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從這個世界獲得的快樂有多少。這也是為什麼兩位先生都屬於“苦”中作樂的那類人吧。正如沈復先生提筆:“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無論何種風景,總有值得觀賞的那一面,也總值得去紀念,無論用的是哪種方式,無論儲存下來又是以何種形式。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先生的世界,可能沒有多麼盛大的美,但是可以肯定,美必然是不勝收的。

不只是單單描摹自然事物,先生還將它們與亭臺樓閣綜觀,頗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趣處——走勢多變,虛實相生,綠意盎然,賞得出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妙義。居於此中,人生也算得圓滿吧。

此處,我想到了前些年遊覽蘇州園林的場景,於先生所言一對照,著實精妙貼切,只可惜當時只顧著看那些建築盆景,卻沒有思考過建築與自然之間的深層關係,更沒有達到先生夫婦為的一盆景唏噓落淚的境地,實在慚愧,還有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6

這一章完全跟著沈先生遊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過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這本書的結束,沈先生也帶著我們去領略了庵裡的美景與落魄,空曠與蔥鬱。

從這些遊記中,我看到沈先生紅色性格的特徵,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為人,凡事喜歡獨出己見,不屑於隨著別人,即算是談論詩品評畫,無不都是帶著‘人家喜歡的我捨棄,人家捨棄的我偏撿起來’這意思。所以風景名勝,重要的'還是心中有所得。”

紅色性格指的是與紅色相關聯,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特別有分量感,透露出堅定、堅強、熱情而奔放的性格。紅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個性、喜歡有工作效率等。所以,沈先生喜愛出門遊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紅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孫悟空。它勇敢、果斷、愛憎分明、敢於冒險、不屈不撓。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經。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時剛愎自用,有時在人際關係欠柔和、衝動等。

與紅色性格的人交朋友,隨意自在,不會感覺被約束,然而,紅色性格的人一旦過“度”,也是讓身邊人不自在,因此,我們需要修心。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7

做個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過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記實際上主要描寫的是生活的遊歷,是自傳體散文,而作者將自己遊歷的所見所聞分享給了大家,但其實存稿並不完整。

沈復之所以成為我們熟知的“沈復”,不僅僅依賴於他自身的才華、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還歸功於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此段描述已足見芸的魅力。

在那個時代,芸不僅能打理好家裡的事務,還能做女紅養家、自學識字,陪沈復賞花賞月、吟詩作對,把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潑,感性風雅而不失緘默沉靜,難怪林語堂先生說她是“中國文學裡最可愛的一個女人”。反倒是沈復,半生遊學,卻一直碌碌無功,甚至多次意氣用事陷家庭於困境,始終未能給芸穩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歲的芸終在深深的遺憾中客死他鄉。

沈復遇到芸,是幸運;芸遇到沈復,是幸運,也是不幸。他們相遇,是中國文學的幸運。

《浮生六記》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閒情記趣”,原來日子真的可以過成詩,而這首詩真的可以和錢沒多大關係,實為驚豔。

真遺憾,我喜歡畫畫卻不會畫畫,真想作一本插畫版的《浮生六記》,把沈復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畫下來。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8

剛巧這幾天讀到這本書,感覺能回答一些吧。其實只讀了前兩記,後面遊山記景的部分沒有讀,因為讀到陳芸去世眼淚不停實在已經讀不下去了。

讀了此書才知道幾百年前的人何嘗不與我們一樣,為生活奔忙,完全不是辮子劇中的場景,原來我們離歷史並不遠,原來歷史竟然與我們這麼近,步入社會的讀者其實根本不需要費勁理解他們的處境就能產生共鳴。

主人公性格豪爽,不善理財,最終經濟落魄,入不敷出,不得不半夜躲債離鄉,不得不夜宿土地廟。這樣的'生活作者用平靜的語言一一道來,真讓人感覺上有老下有小的艱辛。

可是即便這樣,他的妻子卻毫無怨言,跟著他顛沛流離的過了一生,並且事事為他著想,處處寬慰夫君,卻因才智為兄弟家人妒忌,公婆誤會不容,最終造化弄人,這麼好的妻子竟然與作者永別於顛沛流離之中,其中妻子彌留之際給他說的那些話,讀之真讓人讀之熱淚盈眶,怪不得林語堂說女主人公是中國古代第一可愛的女人。

作者也在妻子離世只後,再遇到父親兒子接續離世的變故,而萬念俱灰,將後半生寄託在遊歷之中,那種心疼通過精煉的詞語,過了幾百年也能讓讀者感受得到,通篇感覺很有紅樓夢的影子,但又比紅樓夢更精緻,更微縮,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可是男女主人的感情卻像寒夜裡的啟明星,過了幾百年,還在那裡散發著光芒,讓人學會珍惜,學會堅強,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價值吧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9

讀《浮生六記》,喜歡的不是他的文筆佳句,是他早年的經歷和生活;嫉妒的也不只他早年的舒適和清樂和諧,更是他的愛情他的婚姻。

才子佳人,坐臥談笑,心意相通。談詩論賦而不窮酸清高,嬉笑怒罵卻不粗俗無聊。行局願接膝坐,行願攜手趨,二人相處恍同密友重逢;夫妻恩愛如沈復陳芸,生活態度和習慣上也有分歧,可人家處理得完美無瑕,不但未生嫌隙,反而更如膠似漆,不像我們所常見的那種一地雞毛。

陳芸是個平平凡凡的女子,卻是我心中最趨近於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性情恬淡,不愛華飾珠釵,不忘本,總持有一顆素心;

她體貼周到,心靈手巧,滿有生活情趣,花心置紗包茶,沈復小飲她做梅花盒,朋友相聚她找餛飩挑而使酒菜茶飯一應俱全;

她樂讀詩文,趣解詩家,佛手茉莉君子小人的見解讓人記憶猶新,雙鮮醬蝦滷瓜的趣事也讓人忍俊不禁;

我們可也不能把她看做正兒八經的大家閨秀,淑女名媛,她嬌俏調皮,能為未來夫婿藏粥於室,還能女扮男裝攬鏡狂笑;

她善良寬厚,通情達理豁達開朗,又柔弱讓人心疼。天妒佳人,紅顏薄命。

書中也有很多不能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古代三妻四妾只道尋常,現代看來是有些混賬。沈復其實也有不少風流享受,桃花債呢。不知道陳芸心裡怎麼想。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0

《浮生六記》的作者是沈復,他生平簡單通俗,沒享受過榮華富貴,也沒有風雲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會畫畫,能以此餬口。他周邊是簡簡單單幾個家人,為著柴米油鹽而奔波。具有文藝情懷的他,也會泛舟煙湖,吟詩作畫,並且好在嬌妻芸也是個文藝女青年,能懂良人的情懷,也能唱和,雖然餬口在貧困傍邊,卻也沉醉在夸姣的激情和藝術世界裡。

“事如春夢了無痕”,沈復說逝去的年光,若不以筆墨記實下來,便了無蹤跡,不免不免孤負彼蒼的厚愛。於是他用密意的筆調寫下這通俗餬口中的'點點滴滴。與其說《浮生六記》是自傳散文,不如說是沈復寫給妻子芸孃的一封絕美情書。與其說它是一封絕美情書,不如說是一部悽美的愛情小說。

沈復棄世後半個世紀,有個叫楊引傳的文人,在姑蘇的一個書攤上,隨手翻閱了一本破破爛爛的書,不看不曉得,一看嚇一跳:天吶!這書太雅不雅觀不雅觀啦,幾乎不能自休。作者是誰?沈三白?此人是何方神聖?楊引傳在姑蘇城裡四處探詢,成效就像在探詢一個火星人似的,沒人曉得他,沒人注意他。獨一能確定的資訊是:作者已經棄世半個世紀!

不能讓這麼雅不雅觀不雅觀的文字永久藏匿下去,楊引傳決然抉擇出書此書,光緒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把這部《浮生六記》刊佈出來了。現實證明楊引傳的目光沒有錯,書一出現,立馬引來粉絲無數,一時辰市道上脫銷,洛陽紙貴。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1

“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題記

芸,這位擁有了許多美好品質的女人,為何最後落到如此下場——“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初看只覺是因血疾,而後想到血疾並非平白無故。之前有許多引子,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悲劇。

血疾始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而最大的引子並非憨園,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禮數中,一夫可納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被強迫結在一起的並非愛情與親情,而是兩個人苦苦糾纏的一生,彼此間何來“信任”可談。沈父也想納妄,因為他與沈母並無家人間的溫暖;沈母又不信任芸,認為她在信中亂寫。陳芸呢,她只想當一個好媳婦,不想破壞沈家的表面和諧,把過錯歸結於自己,最後支撐不住而崩塌。

這是一個家庭嗎?互相猜疑、不信任,他們只是被許多的上一代,用一雙籠罩世界的黑色大手關起來的毫無關係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著對方。讓他們大打出手的.,只是因為姚姬這個可憐的引子。她將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禮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寫滿了“表面和諧”與“封建禮教”。

憨園負芸,倒也是個引子。只是若沒有沈家父母趕芸出門,何來“憨園負芸”、“阿雙逃矣”。哪怕芸為情深之人,血疾也不會匆匆奪命。

她的後半生在“好媳婦”與“封建禮教”中被撞得崩潰。

姚姬,只是封建禮教的引子。而陳芸,只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2

《浮生六記》是由清朝長洲人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的自傳體散文。該書描述了一幅作者與妻子陳芸兩情相悅,夫唱婦隨地追求質樸愛情的理想圖畫。然而囿於當時的封建禮教,作者與妻子至終未能白頭到老,不免讓人感慨唏噓。

在本書中作者把細微的平凡小事,以行雲流水般的文風訴諸筆端。細讀此書,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對話,或是短途遊歷,亦或是插花品茶,總能從中尋味出人間的恬淡美好,且心嚮往之。其中最難忘的就是沈復先生與芸娘純粹的愛情,本書閨房記樂中有云:“情之所鍾,雖醜不嫌”,也許這就是鍾愛一人到達的極致表現,即使他醜也不會嫌棄。而閨房樂記中另一處的`描寫也讓我頗為感動:“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漫漫歲月,若得一人廝守,又何懼外物簡陋?夫妻雙雙日沐人間煙火,夜品一盞素茗;日看窵遠雲升,暮觀明燭華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總有不預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後經歷了妻與子相繼離世的悲傷。與摯愛別離,無論是親見還是耳聞,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難得的是,他沒有頹喪不振,而是登山痛飲、乘艇遊河,哪怕孤單也選擇繼續餘生。這也許就是沈復先生想告訴我們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終!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3

年四十有六,沈復做《浮生六記》。從記述可探析,惟婚姻與獨遊為其一生樂事。人生不是向死而生那麼明朗,實是歷經坎坷洞若觀火而已。生而彌堅,只因愛意深沉。難得士族出身的他,對妻子陳芸一往情深。也難得弱女子陳芸卻是位情趣雅緻活潑可愛的好伴侶,聊慰沈復平生孤寂多荈。人倫情理之外,作為天地間一個體,究竟怎樣活著更好呢?大家都要謀生,在這個過程中機關算盡,榮辱難安。滿足了生存必須,我們追求精神境界的層次千差萬別。沈復因他的家世他的職業他的往來成就了一條別開生面的行遊。孝順,豁達,聰敏,深情,細膩,這樣的優質男偏就終生囿於漂泊無定的'幕僚生活,時常遭遇裁員以致食不果腹,妻子陳芸生前還得當了首飾幫他沽酒尋歡。幽微寡涼的人生裡,當最後的慰藉亦自接踵消散殆盡,父死妻亡子喪,無法盡心關心女兒而只得令做他人養婦,無法承歡膝下陪伴老母而遇兄弟嫌貧驅逐,天大地大而無片瓦存身,你以為這樣的男人會如何苟活下去呢?生存還是死亡?亙古的哲學命題其實也沒什麼深奧。忘我,自古仁人君子出世的不二法門。寄情于山水之間,人知太守之樂,而不知太守自樂其樂也!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14

去年遊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觀不雅觀我都已忘懷,可是唯獨對其間一個字記憶猶新。該字為上中下構造,上面一個寶蓋頭,中心一個“弗”字,下面一個“林”字。導遊講解這個字道出了一小我餬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寶蓋頭代表著財產,“弗”是佛心,“林”指好的餬口情形。一個幸福人應該有必定的物質根本,豐盛的精神餬口和一個美好的餬口情形,細想之後,我深覺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對夫妻、一個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浮生六記》中沈氏夫妻琴瑟和鳴二十年有餘,雖志趣相投、舉案齊眉,但其間餬口貧寒困難、流離失所,甚至難覺得繼、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現實了局為這一對令人欽羨的夫妻蒙上了悲劇色彩。

沈復《坎坷記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從何而來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報應罷了,而我並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許,爽氣爽直不羈,成效轉成了扳連。阿誰既按時代,既定的人和事,我們已無法評說,只可憐了芸這個聰穎會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時還得為一家人的生計操勞,末了因趕製繡品嘔心瀝血而逝。

最好的愛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貧賤夫妻百事哀,沈氏夫妻是不幸的,這不幸源自物質根本的匱乏。

不外,這世上又有幾人能擁有完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