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

讀後感1.68W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1

這段時間,我主要閱讀的書籍依然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其實從閱讀之日算起該有一年的時間了,可到今年才將此書讀完,不是我懶散悠閒,而是每次看完一個故事吸收完一個教育精華後總得花上好一段時間去消化,去反思自己,我想只有這樣才能將所讀所學所悟的東西用之教學,我的學生才能從中獲益。讀完此書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偉大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他總能用很貼切的語言來解讀我們教師的內心,他總能站在我們的立場去為我們解惑,每次閱讀後,我總種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個學期在教學上帶給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後進生,針對後進生的問題我看過不少書,也聽取過不少名師的意見,可自己總跳不出那個死角,表現得太過於激進,對於學生的優異成績表現得過於興奮,對於那些後進生的學習情況卻缺乏冷靜地分析。到

底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在書中有一章節專門是針對後進生問題的,這個章節在讀完一遍後我收穫不多,可在我一次次教育失敗後我總會再次翻閱,發現每次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現在我常問自己:作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

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當然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每個學生上著同樣的課,問著同樣的問題,佈置同樣的作業哪怕,補差也沒有分出個差別。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也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在捧著教育名著或其他有益的書籍?所以今後,我要想要求學生多閱讀必須從自己做起: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我想只有讀得多,學得多,悟得多,才能將最好的教學奉獻給自己的學生,才能將最新的教學理念灌輸給我的學生,最終我才對得起我的學生。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2

讀《給老師的100條建議》,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差生”,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學?是否真正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學生?憑心而論,教師們很敬業,對待“差生”不可謂不關注:“1+1,結對子”,課堂特別巡視、特別過問,早晚補課、家長配合,大量演算道道習題。可是效果始終不佳。“差生”們嚴重的“精力透支”,處在被動的、機械的、麻木的狀態中。多數“差生”即使通過教師的“日日清、週週清”,勉強完成作業,也“後勁兒不足”,隨著年級升高,還會成為新的“差生”。如果我們能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蘇霍姆林斯基通過擴大“閱讀和思考”提高“差生”興趣,改變“差生”學習方式的理論,通過每天講個小故事,培養讀書興趣;通過猜謎語、講“字寶寶”故事、編兒歌等方法學習漢字。情況逐漸有所改觀。

近年來,新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如陳年佳釀,仍散發著幽香與魅力:“動手與智慧”,這不正是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這不正是現在提倡的“教學反思”嗎?“逐步養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這不正是現在提倡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嗎?“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這不正是現在的課堂教學方式嗎?還有 “必須教會少年閱讀”、“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這不也正是我們現在大力宣傳與落實的“書香校園”嗎?……

歌德曾言:“一句話可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一本書可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一位教育家則可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3

讀了《給教師一生的建議》一書,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想我會運用書中的知識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經驗積累,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讀書感悟。

一、培養讀書興趣

作為一名教師,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可說到收穫卻不大。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鄭傑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博覽群書,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

二、探究教法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作為一名教師,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隨著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因此,教師必須不斷讀書學習,從中總結更多經驗,發揚優點,改進缺點,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成績。

三、更新知識

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師不能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教師就有可能被學生看不起,在學生眼裡成為“老古董”。這樣教師在學生眼裡就失去了威信,而威信是維繫師生關係最牢靠的鎖鏈。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海闊天空,教師的魅力在於通過活化了知識的積澱,所形成的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的尊重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

讀完這本書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為自己訂一個終身學習的計劃,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4

這學期我繼續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我潛心閱讀的過程中,時常產生共鳴,令人興奮不已,受益匪淺。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像一面鏡子,字裡行間都真誠地表述著作者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因為它充滿了精氣神,這種東西瀰漫在課堂上,會把學生的心緊緊抓牢;這種東西存在於教師心靈深處,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下面我結合本書,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教師要敬畏真理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隨著時代的進步,小孩子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他們再也不“安分守紀”,課堂上與教師唱反調的學生大有人在,教師說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卻爭論不休,仔細想想,學生也是有理有據。教師如果非要一錘定音,那豈不是磨滅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嗎?如果教師能退一步,放下面子,敬畏真理,他在和學生一起探討的過程中,自己也會學到許多。課堂上,當教師在傳授知識出現錯誤時,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教師要敬畏權威

教師要善於學習,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那些有德之人,,有淵博知識的人,我們要把他們當成學習的榜樣,學習他們的長處,以補自己的`短處。一個教師群體中,個體的知識結構是不同的,年長的教師經驗豐富,年輕的教師朝氣蓬勃,富有創造精神,可以說各有所長。對於我們這些年輕的教師來說,論教育教學經驗,與年長教師比起來,真是相差甚遠。如果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在創造的同時,能吸取一些經驗,豈不是騰雲駕霧嗎?

三、教師要敬畏生命

《給教師的建議》第七十五條中寫到: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我在校是個好學生,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在家是個好孩子。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我從來不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打叉。如果學生做錯,我就在題目旁邊打上問好,並告訴學生:“你試一試重做一遍,只要下點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現在還沒給你打分,你再努力點,一定得高分。”學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錯誤,還想出了正確答案,那種自豪感是從來沒有過的。

蘇霍姆林斯基用真誠的筆調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具有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消失。在此,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點感受,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反思,去聆聽!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食糧!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5

利用暑假時間,粗粗瀏覽了一下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翻開書,才讀了十幾頁,便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這是我教育迷途中的一座“航標”!

霍姆林斯基說:“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讀書是人類靈魂的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的確如此,從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從事教師職業的可貴,我深深的認識到,唯有做好本職工作,才是最踏實和安心的。

《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列舉了100個教育的事例,每個事例都很生動,更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有益於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書中的一百條建議,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或長或短,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從這本中還了解到,蘇霍姆林的教育思想異常豐富,能涉及的內容,範圍非常深廣。他說:“如果有人問我,在我的生活中什麼最重要,我將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對兒童的愛”。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礎,因為,在他看來只有愛兒童,才能信任和了解做兒童,才能把心靈獻給他們,才能把教育工作納入兒童茁壯成長的軌跡。他說:“如果跟孩子沒有友誼,跟孩子思想上沒有同一性,這種教育如在黑暗中徘徊。他又指出:智慧只能用智慧去培養,善良的心只能用善良去培養,對祖國的忠誠只能用積極為祖國服務的行為去培養。”

今年我任教的是苗班,看著孩子們一張張稚嫩而又可愛的笑臉,心中有喜也有憂。喜的是迎來了這32個小天使,憂的是如何幫助他們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由於孩子的年齡小又是剛離開爸爸、媽媽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在感情上較難適應。都說“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而且熱愛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孩子體會到老師的愛就更困難了。於是我們始終用“愛心、耐心、細心”真誠的對待每個幼兒。剛開始,孩子的情緒變化很大,哭的哭,鬧的鬧,我們每天早晨入園、傍晚離園時堅持以熱情的態度接待家長和孩子,面帶微笑用抱抱孩子的方法從家長手中接下孩子,讓孩子們和家長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感受老師對孩子的愛。陳鶴琴先生說:“一個滿面笑容的教師,大家都會喜歡。兒童是最有感情的,你態度和藹,開口常笑,使兒童感到溫暖,感到親切,他就會接近你。”孩子們是天真的,在我們的抱抱、摸摸、親親、輕撫、蹲下來同他們輕輕地交談、熱情地回答孩子的問題後,很多的孩子逐漸將依戀家人的感情轉移到對教師的依戀。在開學的這段時間裡,由於孩子們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對於午睡呈現出不同的態度。一部分孩子有午睡的習慣,而且知道午睡過後就是爸爸媽媽來接他們的了,於是只要老師說:“寶貝們,睡覺嘍!”他們就開開心心的睡了。可是還有一部分孩子沒有午睡習慣,於是兩個小時的午睡時間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漫長、難熬的過程。於是在開始的幾天裡午睡室裡難免會傳出嘰嘰喳喳說話的聲音。看到這一情況,我忙說:“呀!那個小朋友在說話,把小嘴巴關起來,好嗎?”孩子們聽了我的話後,沒什麼反應,仍然各說各的,而且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我一急聲音就響了起來:“安靜!”這下不僅說話的孩子沒有停下來,而且還把原來睡著的幾個孩子給吵醒了。這可怎麼辦呢?

於是我想了一個好辦法:和孩子說悄悄話。沒想到效果很好。我輕輕地走到一個小朋友跟前,撫摸了一下他的頭,貼在他的耳邊,說了聲悄悄話,他笑眯眯的閉上眼睛。我這一舉動一下子被孩子們吸引住了,接連幾個,他們馬上靜下來,好奇的問我:“老師,你對他說什麼?”我裝出一副神神祕祕的樣子說:“你們想知道我說了什麼嗎,那麼誰先閉上眼睛,不和小朋友說話我就告訴他。”孩子們聽了我的話後,趕忙把自己的小嘴巴和眼睛閉了起來。於是,我就一個一個的對每個小朋友都說了同樣的悄悄話——你是好孩子,老師喜歡你,請你快快閉上眼睛,好好睡一覺,祝你做個美夢!就這樣,孩子們都甜甜地睡了,睡夢中,他們的小臉上洋溢著笑容。原來,讓幼兒安靜的睡覺是那麼的簡單,一個愛撫的動作,一句親切的話語,就能使孩子感到你的愛,讓他們自覺的.遵守你的規則。

通過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抓住良機,尋找適宜的教學方法。而且現在的時代在變化,環境也在變,孩子更是在變,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只有讀懂孩子的心,瞭解孩子的需要,因勢利導,靈活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孩子們情緒的穩定,和老師也建立了感情,我們把重點工作放在孩子的一日生活方面,苗班的孩子年齡小,各方面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和照顧,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老師的幫助,瑣碎的工作也比其他班級來得多些。這就要求老師具備一種很強的責任感,也只有解決好這些難題,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為此我們在這方面還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手把手的教給孩子穿、脫衣服的方法,手把手的帶孩子入廁、洗手,鼓勵孩子自己動手進餐。在這些看似簡單的環節中也要使幼兒感受到老師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充分的關注。孩子不願意吃飯是一大問題,剛入園時孩子們一到吃飯就開始哭著找媽媽。在常規的培養上,老師仔細觀察,堅持統一的原則和一貫要求的原則,使孩子慢慢的形成一種較自覺的行為。

現在我們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從以前的教學型向教研型轉變,社會對我們的教師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需要搞課題研究、教師個人也要搞課題研究,如何實現成為一個教研型的教師?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堂。我們很忙,白天上班、晚上備課,還要照顧家裡的孩子,那麼我們教師的時間從那裡來,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為我們指明瞭方向,答案是: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而沒有學業落後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實踐證明,如果閱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視窗,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這樣,教師就有可能跟某些兒童進行個別談話,但這種談話不是長時間的講解,而是加以指點和提些建議,告訴他們怎樣獨立地掌握知識,預防不及格和學業落後。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6

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 “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寒假期間我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其次,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常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人——環境”系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7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推薦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的儲備,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

我們也能夠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能夠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是啊,作為老師,最期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用心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

在那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薦,他期望你去爭取自我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

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我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

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我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個性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我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我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給了我們推薦:“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貌。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那裡,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最後有一天發現自我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情緒。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這是給我們提出的第二十三條推薦。

早就從各種渠道聽說過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這本《給教師的推薦》,也曾對其中的資料有過涉獵,然而在自我真正擁有了這本早想擁有的“教育寶典”,懷著無比虔誠的情緒認真拜讀之時,心靈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條目中,蘇氏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教育教學中很是常見的一個現狀,他說: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下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學生的基礎不一,理解潛力有差異,因此我們就不能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不一樣的學生。“能夠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

作為教者,我們的工作物件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應對這樣的現狀,如果我們硬是要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不一樣的學生,用自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式來教育所有學生的話,那隻能出現一種結果:一部分學生的自信被摧毀,一部分學生的潛力被扼殺。

蘇氏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實類似的觀點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則,只是我們往往口頭上無比的尊崇,而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卻一再地踐踏罷了。

學生是人,不是工廠裡的產品。教者尊重學生不妨從尊重他們的現狀做起,為每一位學生確定適合他自我的“臨近發展區”,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信地發揮出他的力量和潛力,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唯如此,方能不誤人子弟,方不致成為教育的罪人。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8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的.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覺得最主要的是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給老師建議》讀書心得9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不錯,的確是這樣。本學期我主要閱讀的書籍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推薦》一書。

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推薦,每一條推薦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閱讀完《給教師的推薦》之後,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讀完此書發現,雖然此刻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此刻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應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推薦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個性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就應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資料,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