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山居筆記》讀後感

讀後感1.48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山居筆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居筆記》讀後感

《山居筆記》讀後感1

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麼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葉信志看完了餘秋雨先生的作品,使我由衷感到配服,原本我看整本書有四、五百頁之長,雖看得頭昏腦脹,心想還不如回到狗窩去跟周公下棋,但覺得此書愈讀愈有趣,也發覺到這本書有許多新奇字句,新奇字眼,和新奇的內容,讓我徜徉於書海之中,去細心品味其中的自然奧妙,自己覺得要與周公下棋之前,先充實自己的文品,增強自己的氣質,才有資格與周公下棋對奕!整本書中大部份都提到中國歷史上小人們所操演的政治迫害,現今的社會也有所謂的政治迫害,至於何謂政治迫害?我認為這是因人而異,而不敢發表自己的高見。

文中也有提到作者的故鄉,也有作者遊山西省而觸發性的xx。但我對書中的《蘇東坡圍城》與《十萬進士》較感興趣,瞭解到從前文人的風格與朝中的小人們如何迫害一位舉世聞名詩詞人,以及知道科舉制度中的弊病和一堆求功名的士人種。種的醜態。在《蘇東坡圍城》一文中,可知道蘇東坡被貶官之前及之後的心境,xx風格的不同處,從蘇東坡身上反射出歷史中其它文人貶官的心境,這些文人大都能夠逆來順受,我認為人剛開始的心是隨還境來變動,也就是“心隨境轉”,但操守廉潔,事情能夠看得開的文人往往能從“心隨境轉”進化“境隨心轉”,就算環境怎樣地不如意,但人的感受是取決於“心”,也就是改變環境的主宰是自己的.心,而在《十萬進士》的一文中,主要知道科舉制度晚期下的各種缺失,也可以知道清朝用八股文來限制讀書人的思想,從內容摘錄下,知道清廷想改革整個科舉考試,雖是有心仍不足,正如作者所說沒有基礎的制度是很難改革。書中還有許多好xx,但我認為這兩篇xx就足夠了,但為什麼小人總是能夠得逞,擾亂天下呢?而那些聖人君子為什麼容易受小人擺佈?怪不得有一句話說:“好人不嘗命,禍害遺千年。”其實是小人們實在很會動腦筋,使出各種奸計來對付對他們不利之士,甚至誅滅他們,而孫子兵法說:“兵不厭詐”。這點倒我有一點認同,因為政治猶如戰場一樣,不懂得保護自己人是很難在政治戰場上存活下來,而好人大都順其自然,自然容易成為被抨擊的物件,但對小人如此做法仍不為所動,如作者所講的一樣,對小人的話置之不理就好,至於如何改變這類情況?我也不知道,因為全世界都應該有這類困擾,應該改變不了,因為世界都有小人。

還有要改革一個制度通常失敗呢?像清代的科舉制度,以及現今所謂的〝教改〞,同樣都受到西方的衝擊,也同樣都受到不同階層人士批評。依我的認知,要改革一項制度,除了全盤規劃,另一個方式,就是〝破壞〞原有的制度,然後在〝建立〞起符合現代社會的新制度,就如一幢廢棄空屋,欲改建成高樓,勢必要先拆除,才有可能建造成高樓,而為什麼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要選擇革命,不選擇維新,不用我多說,也應該非常清楚。

《山居筆記》讀後感2

與這本書的首次“見面”,是一次在書店的邂逅。

它首先吸引我的當然是它的第一章——一個王朝的背影。它並沒有在開頭就大肆記敘清王朝曾經是多麼的輝煌,而是抱著一份謙虛的心態以一個遊者的身份,在遊歷清王朝所創造的壯觀遺址來走近它,窺探它曾經耀眼的輝煌。這個王朝是個多難的王朝,不過幸得有幾位不錯的君主:康熙、雍正、乾隆。我最為欣賞的是康熙,欣賞他在表態是否繼續修復長城時的那份覺悟: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但我也終究為清王朝敗在一個女人的手裡而嘆惋……

一章過後我的情思不由地被它牽動,便決定與這本書做“朋友”。

以前讀過一二本錢老先生的書,覺得他對人對事的分析一針見血,總能以最簡潔到位的語言直達中心。但《山居筆記》卻更多地體現對人與人性的多層次剖析,漸漸為讀者撥開迷霧,看清本質。就像《桃花源記》裡的一句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感謝這個朋友讓我看到了歷黑暗的角落,在《蘇東坡的突圍》一章中作者為了展現中國世俗社會機制中的奇特,即“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哄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它、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它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斥他、糟踐他、毀壞他”,他一共列舉了五個對蘇東坡進行毀謗的人和事。有兩個是朝中位居高位之人,比如李定,一個不孝之人卻也毀謗蘇軾不學無術、文辭不好。也有在地方任職一個芝麻綠豆小官的李宜之,他非要汙衊蘇軾在遊覽安徽一座園林時作了一首詩,詩詞的`內容是叫人不必熱衷做官,他以這首詩缺乏上進心會影響取士的理由給皇上寫信檢舉揭發蘇軾,理由之荒唐真叫人貽笑大方。

也許像他這樣的小人物,若不是趕上朝野一股反蘇熱潮並插上一手,他也不會被後人所知道。還有一個詆譭蘇軾的大人物,他就是沈括,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嫉妒蘇軾徒以文筆博得聖上及百姓的讚譽,便常在聖上面前說蘇軾的壞話。由此可見,一個人在一方面的偉大並不妨礙他在另一方面的齷蹉。作者選取的幾個例子看似雜亂卻隱含深意:朝中的大臣詆譭蘇軾就罷了,連芝麻綠豆大的官也敢插上一手,甚至連成就顯赫的“偉人”也不例外,足見中國世俗社會機制的黑暗與悲哀。在這種機制下連蘇軾這等偉人都無法逃脫被陷害的厄運,那麼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文人因此而遭受非人的對待。

反思現在,這種機制似乎依然存在,有多少人因為得到輝煌的成就而遭遇多方的關注,進而受到多方的質疑,最終逃脫不了厄運。像海明威和川端康成,取得諾貝爾獎後不久都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環視四周,也許我們自己也曾經聽說或經歷過失勢如山倒,一個人失敗後總會有不少身邊的人對他施加不聞不問的冷暴力甚至對其落井下石。這種機制其實不是中國的專利,也許只是在中國的表現得比較突出。我不敢說這種機制——於人的劣根性,但我們應該冷靜地反思,至少我們自己不能成為那種卑鄙的小人,妨礙世界創造偉大。

謝謝《山居筆記》這位朋友,它讓我看到了更深層的問題,我也會以史為鑑,不枉我與它的一場相識。

《山居筆記》讀後感3

以前愛讀餘秋雨的書,尤其是《文化苦旅》,讀的時候覺得美得無可言說,至今這本書仍然是我最愛讀的書目之一。餘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讓人感覺深邃,他常常把歷史與文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讀他的xx,除了是文學的享受之外,更是對史學的補充與思考。

暑假期間,閒來無事到書店逛,看到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很是喜歡這個名字,覺得頗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風,隨手翻了幾頁,便買回家中。這一讀不要緊,我又深深陷在餘秋雨的文字裡,徜徉在文學與歷史所交替相容的世界裡,隨著他的文字,遊走在各地,遊走在各朝各代,遊走在各個名人名士身邊。

跟隨餘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淒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那個朝代對於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裡一絲我們不願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幹,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的土地上紮根發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著這個人群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生變化之後,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著這裡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裡的富貴大氣所震撼。想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範尚存,山西晉商的經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蘇、浙、廣的商人已經遍佈全國,支撐著經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餘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餘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裡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少小離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越是難以實現,越成為心底裡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餘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並不想它曾經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節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為眾多書生的枷鎖。而餘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又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大學聯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嘆,也只能心裡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範的框架裡生活。我註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山居筆記》讀後感4

近日,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有許多感觸:感於餘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於餘先生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於他的xx裡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牆牆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裡屹立過一座什麼樣的都城。現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裡儲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著幾千年來周圍發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隻看得太多而終於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麼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華夏大地在數千年間出現過多少星羅棋佈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於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佔據了重要地位。

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裡鄉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城市匯聚了一切,經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佔有慾。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隨著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路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後,卻同樣牽繫著無數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著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過集中、加溫、發酵,然後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域性、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著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鬥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

作為一個現代人,渴望生命散發出的蓬勃熱量。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每天都這麼走,走過邪惡,走向人性,走向人類的擁擠和大熱鬧。相信大家協起手來,洗去心靈的汙點,用一顆顆純潔的心,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讓城市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山居筆記》讀後感5

今天,看了《山居筆記》和《山居筆記(新版)》,其實,除了裡面的序,兩本書大致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餘秋雨的話來說:“權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著點兒根莖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於餘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於餘先生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於他的xx裡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牆牆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裡屹立過一座什麼樣的都城。現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裡儲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著幾千年來周圍發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隻看得太多而終於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麼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千年間出現過多少星羅棋佈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於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佔據了重要地位。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裡鄉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城市匯聚了一切,經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佔有慾。

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隨著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路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後,卻同樣牽繫著無數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著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過集中、加溫、發酵,然後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域性、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著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鬥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為一個現代人,渴望生命散發出的蓬勃熱量。

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每天都這麼走,走過邪惡,走向人性,走向人類的擁擠和大熱鬧。相信大家協起手來,洗去心靈的汙點,用一顆顆純潔的心,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讓城市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山居筆記》讀後感6

“文化”二字,總給我們一種神聖感與莊嚴感,但是《山居筆記》中的每一篇xx帶給我的不只是對過去文化的崇敬,更擁有的是一種歸屬感。

蘇東坡!一位心懷遠志的人,欲在官場建功,但是現實總是不盡如人意,不幸經歷烏臺詩案,他只得帶著他的幻想與不滿謫居黃州。在那兒,他有了新的飛躍,他不再只以無奈與悲憤為詞,而是將山與水融入他的傳世美文之中,成就了一代大文豪。在蘇東坡落難之時,小人落井下石,為何?只因為蘇東坡的名聲太過響亮,自身太過出色,那是小人對他的嫉妒。

一個個子虛烏有的罪名被編羅出來,一代受人敬仰的大師,不斷受到小人的摧殘。他的名聲給他帶去了“麻煩”,但也拉大了他在無數人心中的的形象,如此人物,他受獄卒尊敬,盡力照顧他的生活;友人不顧自身受牽連,上書皇帝希望能夠寬大;甚至連他政敵的弟弟也仗義執言。為何,不是因為他的行為,而是他給人的精神享受,是文化的力量。我們仰望他的成就,也敬重他的生活態度。貶入黃州之後,他的`態度遍已然不同,反省自己過去,不再追求功名於官場,不再鋒芒畢露,不再怨恨世界無情。他變得淡然了,心境也變得開闊了,這場災難,使得他有如鳳凰涅槃一般。他寄情于山水,用自己手中的筆桿給我們留下美好的精神財富。在我開來,與其說是烏臺詩案斷絕了他的政治之路,倒不如說為他開闢了一條文化之路,通向文學的頂峰,取得了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書中,給我感受的不再只是幾首詩詞,更是他的人生態度。不再受名利的束縛,只為獲得心靈的自由、精神的享受。他是歷史中的一位文人,是一群人的縮影,他們是長久的歷史中如他一樣的文人志士,只得長嘆。十萬進士,在中國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透過字裡行間,可以看到寒窗之中,燭光之下苦讀的少年人;揭榜之時,名落孫山黯然而歸的壯年人;還有那些身體老朽,卻幸運登榜的暮年人。科舉的確是個好篩子,但就如書中所說“顛簸得太狠太久,把一切上篩的種子全給顛蔫了,顫壞了。我們不在以單一的角度看待科舉,它選拔了人才,但也形成了各種不良態勢,青春年華便在這書中流逝。每一個朝代都是由這些文人學士所支撐起的,他們是組成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切莫小視這些人,歷史的長河便由他們組成;切莫批判僵化的科舉,也唯有科舉才能促進人們的思考,文化的發展。

在這本書看到的不在是對一種形態的褒貶。而是對文化的崇敬,思索與歸屬。“文化”兩字似乎是如此簡單,但其中蘊藏的是滄桑與莊嚴。在書中看到的不只是文化給我們歷史事件的特殊詮釋,而是是我們感到了文化所包含的精神世界,每篇xx代表的不是一個人的思想,而是一群人對一個時代的態度。

五千多年的文化承載著無數人的思考,與對歷史的態度,書並未直接告訴我們,但可以看到對自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未來的展望。有許多事件註定無法經歷,也無從感受,但是通過書,可以瞭解歷史,感受文化。

《山居筆記》讀後感7

在看《山居筆記·流放者的土地》開頭時,我顯的比較迷惑:餘大文豪一篇xx的開頭居然是買瓜!有不解的,這和《流放者的土地》有什麼關係?然而,眼睛再向下看下去時,所有疑惑都煙消雲散了。

xx提到甘甜的北方瓜就是在這個古代被稱為“寧古塔”的地方,在數百年期間無數犯人的地獄。這樣的地方再怎麼好也不太可能孕育出甘甜的北方瓜來著,這是怎麼回事?

剛讀到“寧古塔”三個字的時候,說真的,我還在想那塔高不高。看下去才知道這是多麼荒唐的想法啊。“寧古塔”這三個字完全是按照滿族人的音韻來反應的,意為“六個”(“寧古”為“六”,“塔”為“個”)。說這裡是全國上下最不吉利的符咒是大有原因的,到了這,所有東西在一夜之間終結。什麼財富啊,功名啊,榮譽啊,學識啊,甚至牽連到一整個家族的命運都會因此而墜入漆黑的,永無盡頭的深淵裡,因此這“寧古塔”被稱為所有官員富翁的噩夢並不是毫無原因的。

好吧,所有人流放到這就算了,但這兒殺人的花樣還更多,這可不得了!文中提到了嘉慶皇帝在殺戮一個像他動刀的廚師時的情況,因為文中沒有描寫,特意上網查了一下(剮了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頭一天先剮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開刀,一共剮了3天)雖然沒有像餘大文豪那樣好幾天吃不下飯,但我當晚是把吃的東西差點都吐了出來!總的來說,“寧古塔”真的是驅逐了人道,公德,信義,寬容和和平。

《山居筆記·流放者的土地》寫過這樣一件事,大致如下:一場考試後,沒考上的秀才們紛紛抱怨,也沒什麼根據,就胡編亂造,說考官和考試的安徽青年方章鋮“聯宗”(遠親)。剛好這些道聽途說被一個官員聽到了給皇帝齊奏了上去,這回好玩了,全部考官和相關學生都照顧到了:該處死的處死,做奴隸的做奴隸,連其它親戚都不放過,可見中國古代判決處罰之重了。

可也許就是這些文人用自己的文化血液澆灌了這片土地,才使得這片“地獄般”的土地生長出甘甜的'北方瓜!也許這也就是文人們精神上的歸宿,只有拋掉一切身外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蛻變,更上一層樓!

xx最後提到的幾句話讓我有點不明白:

1、文明可能產生與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讚美苦難。我們不怕迫害,卻不肯定迫害。

2、這些高貴者卻是的愚蠢的,而聰明的卻是那些卑賤者。但是這種愚蠢和聰明的劃分白來就屬於“術”的範圍而無關乎“道”……

第一句話在思索一晚上後得出這樣的結論:

文明就是在野蠻中成長的,但當它成長到一定層度時,就不會支援野蠻。同理,我們大家都可以熬過逆境,並且提高自己的素質,但並不是人人都喜歡苦難,畢竟,如果苦難超越了你的承受範圍,那後果不容相信。我們不害怕天災人禍,但我們可以肯定天災人禍嗎?

至於第二句,抱歉一個七年級國中生的思想能力實在有限……請各位幫我解答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