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祝福讀後感10篇

讀後感5.75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祝福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祝福讀後感10篇

祝福讀後感1

魯迅先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被人們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今天,我有幸讀到了他的小說——《祝福》……

《祝福》是魯迅先生的小說代表作之一,寫的是小說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慘命運,祥林嫂是一個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她的丈夫死後,狠心的婆婆要將她出賣,她逃走後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不久後她又被婆婆家搶走,賣到賀家與賀老六成親,她經過一系列的反抗之後,最後只得順從,好在丈夫賀老六是一個純樸忠厚的農民,之後又有了兒子阿毛,祥林嫂終於可以過上安穩的好日子了。可惜好景不長,命運捉弄人,賀老六因傷寒病復發而死,不久,兒子阿毛又被狼給吃掉了,因此她被大伯給趕了出來,成了無家可歸、孤苦伶仃的一個人,經過重重打擊的`祥林嫂失魂落魄,可是人們還說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後,依然擺脫不了人們的歧視。最後淪為乞丐的她,就在年終人們祝福新年的歡樂氣氛中,懷著無比複雜矛盾的心情凍餓致死。

祥林嫂的一生是坎坷悲慘的一生,她原本是勤勞、善良、純樸、頑強的,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佔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祥林嫂是我國封建社會千千萬萬個婦女悲劇命運的縮影,她的一生更是封建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箇中國母親悲慘一生的深刻寫照。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魯迅先生熱愛勞動人民、憂國憂民、以及對受壓迫婦女的深切同情。正因為如此,魯迅先生才寫下了這一篇小說,魯迅先生把一個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讀者面前,引起了我們的深思。

這篇小說讓我明白了生活在封建社會制度下的勞動婦女的生活是多麼的悲慘!正如小說中的祥林嫂,她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她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最終是離開了人間。同時,我也慶幸自已生活在現在這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啊!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努力,奮發向上,為祖國的大好江山舔磚加瓦!

祝福讀後感2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於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個是封建思想的影響,第二方面就是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冷酷與無情。這些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本原因。魯四老爺的凶殘以及冷酷無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重要原因。再有,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很重大原因。對於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時,她掙扎她抗爭。

喪夫後逃到魯鎮做工;被婆婆出賣強嫁到賀家;後夫死於傷寒,兒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趕出屋;重返魯鎮做工遭歧視,被看成是”傷風敗俗“的女人。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從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絕境。在走向絕境的過程中,魯四老爺自然要負主要責任:他吩咐四嬸不讓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毀。逼她再嫁,將她賣進深山裡的婆婆,趕她出門的大伯,用地獄之類的迷信來恐嚇她的柳媽,薦她又合夥搶她的衛老婆子,還有鄙視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魯鎮一些人,所有這些人對祥林嫂的死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打擊,將她逼上了絕路。

另外以柳媽為代表的大眾的愚昧無知,對祥林嫂的毀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柳媽一個和祥林嫂同樣受魯四老爺欺壓的下層人民,不但沒有覺悟、沒有反抗,反而又成為了統治者手中的幫凶,再去愚弄他人。再看看柳媽為祥林嫂所開的”良方“——捐門檻。不但沒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毀滅了她。以”我“為代表的新知識青年的無力援助,是導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所謂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貞節觀、婚戀觀像箍一樣禁錮著婦女的命運。封建社會女子,夫在隨夫,夫亡隨子,可憐的祥林嫂最後竟然落的沒有了立錐之地。可以說是這個社會制度把她推向生命的絕路。

使祥林嫂走上絕路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那個社會制度。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應是封建制度的悲劇、社會的悲劇。魯迅通過祥林嫂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對封建社會發出了血淚的控訴。

祝福讀後感3

《祝福》寫了“我”回家過年時,聽說了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是外鄉人,初來魯鎮時活潑開朗、勤勞樸實,深受大家喜愛。但她喪夫後被逼再婚,而後來的丈夫和孩子卻都因意外喪生,她淪為了乞丐。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後,自閉起來,最終不得不自了終生,期盼著下地獄與家人重逢。整個故事充滿了悲情色彩,讀後心情十分沉重。

作者的意圖,便是要通過祥林嫂的一生來批判禁錮人的封建思想。縱觀祥林嫂的悲慘一生,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封建思想毒之深。最初,祥林嫂在第一次喪夫後,受封建思想中婦女要“守節”,不能再嫁的影響下,不肯再婚,甚至尋死;後來,被逼再嫁後,在別人的眼裡她已“失節”,於是人們便不停嘲笑她,歧視她,給她帶上罪名,使她每日生活在痛苦中;然而,她儘管嘗試挽回名譽,卻寄希望於神靈,向廟裡捐門檻以求擺脫“罪名”,但這終究是無用的;最後,走投無路的祥林嫂只好自殺,以求在地獄中與家人能重逢。仔細想來,這導致其悲慘遭遇的竟幾乎全部源於封建思想,封建思想只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它讓人不能呼吸,不給人活路。人們認識到了這思想的罪惡後,便會摒棄它,從而動搖封建統治根基,推動社會進步。

值得學習的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普通民眾毫無覺悟,在千百年延續下的封建思想中混沌地活著。在這種條件下,怎樣才能使人們覺醒呢?事實證明,直接攻擊舊思想,宣傳新思想,不但不會被接受,還會被當作反動思想而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於是,魯迅便富於戰略性地用敘事的方式,婉轉地讓讀者自己覺醒。人們一開始讀來,不會存有戒備心理,只是當作一個微不足道的故事來看,或許它平常的就發生在自己身邊。但隨著閱讀深入,他卻不知不覺地發現,主人公的命運多舛,似乎並不是偶然。再一琢磨,便不難察覺這些悲劇都是由封建思想導致的。即便思考到這也就足夠了,在這類文章的影響下,久而久之,他便對封建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厭惡,便會毫不猶豫地推翻它。

由此可見,鬥爭不能只靠衝動和熱血,更多的是需要智慧。今天,我們在讚歎魯迅的文筆和構思時,更應該感謝他,是他為黑暗的中國帶來第一縷曙光。

祝福讀後感4

《祝福》是一篇讓我感受頗多的文章。文中祥林嫂一生命運坎坷,深受封建禮教、迷信思想的毒害和無人性的摧殘,四十上下就頭髮全白,臉無血色,像一具直立的屍體,最終走向生命的毀滅。

就這樣一個平凡、樸實的底層勞動婦女,只想平平安安過一輩子,能生存就行,可是她的願望卻得不到滿足。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什麼?我想,封建禮教的毒害雖是一個重要原因,人性的冷漠也不容忽視。這不僅在當時封建社會是這樣,如今所處社會也存在這種問題。

一位老人見義勇為抓小偷,周圍路人卻在旁圍觀,無人出手相助;公交車上上來了一位頭髮近乎全白的老者,老人年紀較大腿腳不靈活,行動有點緩慢,公交車司機竟不耐煩地催促老人快點,而車上乘客也都沒起身讓座;一個學習、生活上遇到挫折,一時想不開想自殺的學生站在高樓頂上,樓下的人不但沒勸阻他,讓他想開點,反而幸災樂禍地喊道:“跳呀!快跳,你怎麼不跳呢?”……生活中這些情況時有發生,難道我們不該自我反省嗎?反省以前當我們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是否也充當了一個只想看看熱鬧、不為別人設生出地看想的.旁觀者的角色。

好在還有那麼一群人,他們默默地幫助別人,無私奉獻,20__年感動中國人物謝延信就是其中一員。謝延信為遵守當年與重病的妻子“你死後,我一定好好照顧岳父、岳母”的諾言,在妻子離開後,細心照顧岳父岳母,將他們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幾十年如一日,沒有一絲怨言,他就這樣一直贍養著兩老,撫養著女兒。從二十多歲到五十多歲,其中三十年的風風雨雨,只有謝延信能體會到。謝延信猶如一頭廋弱的老馬,一步一步登上善良的頂峰,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在這樣一個提倡和諧社會的圈子裡,人人都要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因為人的本性生來皆是善的,只不過是不小心走錯了方向。我們不乞求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事,只本能以一顆善心待人,讓困境中的人們看到一縷陽光,感受一絲溫暖,找回一點希望。善良的人性像是一朵嬌嫩欲滴的玫瑰,只要我們能細心呵護,精心照料,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殘敗的玫瑰會重新露出它的芬芳!而“祥林嫂”也會永遠成為過去,和諧的社會將不會再有如此的悲劇上演!

祝福讀後感5

讀過《燭光祝福》這本書後,我被文中一個又一個的真情故事所感動,故事所體現的友愛、公平、民主,所體現的軍民之間的關愛,晚輩對長輩的感恩之情,都讓我對父母、對老師、對朋友有了新的認識。

在地震中還堅持留在手術檯前的曾令春“我們都在,不要擔心”,這輕輕的一句話,帶給病人的不僅僅是健康,還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連續工作16天的電力工人曹響林,因勞累過度,倒在110千伏21米高的鐵塔之上,為了他熱愛的事業,為了保一方電路通暢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還有為保衛祖國邊防,三年沒有和母親見面的馬文,他們隔河相見的場面,讓我哭了一回又一回。

在看完為媽媽洗一次腳的文章後,我也為媽媽洗了一次腳,雖然沒有人給我分配這項工作,但我知道媽媽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每次我學習有了進步,都能看到媽媽幸福的微笑,而每次的頭疼腦熱,感冒發燒,都給媽媽增添一絲皺紋。

我愛媽媽,但我從沒想過能為媽媽做些什麼,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也給了我許多啟迪:原來,能為媽媽做的事太多太多,一個問候、一句關心的話;倒一杯水,盛一碗飯,都能表達我對媽媽的愛,對媽媽的情!

我們的中國是強大的,我們的民族是團結的,我們的`社會是和諧的。8.0級大地震讓我們中國人更加堅強,讓世界為我們的精神震驚!雖然我們是孩子,但我們一樣有力量!馬健同學就用自己的雙手,扒出了自己的同學向孝廉。帶傷卻堅持留在校園營救自己同學的佘友富,還有我們敬愛的劉寧老師,為了59名學生,不顧自己女兒的呼救。雖然他失去了一個孩子,卻得到了59名孩子的尊敬和愛戴!還有很多很多,每一篇短文都是對我心靈的洗禮,每一個小故事都讓我感動,讓我知道和諧的重要和來之不易。

《燭光祝福》讓我感受到關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只要大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無論多大的困難我們都能戰勝!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合在一起,就會變成無窮的力量!我要和同學們一起行動起來,關愛他人,關愛校園裡的一草一木,共同構建一個和諧校園。我們更要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受災地區的小朋友,給他們再多一份關心,再多一份溫暖,願災區的同學們早日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我更體會到幫助別人,奉獻愛心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快樂,而且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快樂的做事,快樂的生活,我相信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祝福讀後感6

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說。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這個人物活生生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選事,還是從寫作方法上來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衛,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後,我對他的看法改觀,覺得他是一個憑著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敘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夫失兒——文祕頻道——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沒有絲毫的拘束。魯迅沒有在文中對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卻能在敘述中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我想這種文章寫作方法是我們最難學習但是又是最需要學習的。

我覺得文章最精彩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麼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並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剋星,在祭祀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文祕頻道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說她死的不是時候。我看完這篇文章時,覺得很壓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會推翻才能鬆一口氣似的,我想,這就是魯迅的精神力量吧。魯迅用筆和黑暗作鬥爭,用文章來解放人們的思想,魯迅堪稱中國精神領域界的教父。魯迅在文章中設計了一個麻木的祥林嫂,當她在面對別人的嬉笑時,眼睛呆呆地望著前方。我想,這也表達了魯迅那當他面對愚弱的國人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吧。

祝福讀後感7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祝福》,創作背景為辛亥革命前後的一個貧窮落後的中國農村。主要描寫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慘的一生,通過祥林嫂的不幸故事,寫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以及封建禮教、迷信思想對普通百姓的迫害。

《祝福》在結構上採用倒敘的寫作方法,更加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讀完第一遍的感受關鍵詞是“愚昧”和“憤怒”,再看第二遍後,整體感觸更多的是“心痛”和“沉重”。

一、命運的抗爭

整個故事中,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抓——改嫁——失去丈夫和兒子——再打工——絮絮叨叨被人唾棄。在封建制度編織的嚴密羅網中,祥林嫂努力掙扎著,甚至用生命抗爭著(改嫁當天,在拜堂時,祥林嫂奮力掙脫一頭撞在香案角上以求一死),但當這些閃爍的反抗火花一次次被澆滅,幾經挫折後,她終是活成了一個木刻似的活物。最後在痛苦的掙扎中,懷著對是否有魂靈的疑問和對地獄的恐懼走向死亡,走完了她無奈悲涼的一生。

二、麻木的看客

祥林嫂痛失丈夫和孩子後,再到魯四爺家打工,迎接她的是周圍一群看熱鬧的人。那些人沒有聽到她的話,還特意尋來假裝聽她那段悲慘的故事。沒有關心、沒有理解,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成了大家逗樂的素材,不過是他們趣味生活的調味品。祥林嫂一次一次揭開傷疤,向人們訴說痛苦,希望得到人們的同情,然而回應她的除了鄙夷的目光,就是辛辣的嘲諷,冷漠讓她掉入萬丈深淵無力掙脫,在孤獨中走向絕望。

三、底層百姓的'精神牢籠

祥林嫂再到魯四爺家打工後,人們對祥林嫂的“身份”極其鄙視,祥林嫂終日在鄙夷和嫌棄的夾縫中謀生存,日子透不過氣來,於是她聽從柳媽的建議,努力湊足一年的工錢去捐了門檻,希望以此洗清自己的罪名,改變周圍人們對她的歧視,事實證明她並沒有那麼幸運,封建迷信思想不過是底層百姓自我麻痺的精神牢籠。

祥林嫂身處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層層包裹的毒繭之中,一寸一寸束縛著她,一點一滴侵蝕著她,使得她本已經微弱的力量磨損殆盡,等待她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無盡的痛苦和折磨,造成這一切的就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禮教,這是祥林嫂的命運,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

在飄著雪花的大年夜,祥林嫂帶著恐懼離開了這個世界,人們說祥林嫂死的不是時候,這與壓迫者寫滿祝福的年夜氣氛形成對比,文章控訴了封建禮教對人性(尤其是女性)的壓制和迫害,表達了對封建制度的批判,意在喚醒麻木不仁的勞苦大眾。

祝福讀後感8

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魯迅而已。

他看透了那個黑暗時代的悲哀,於是他寫下了《祝福》——一部叫人難以呼吸而領會的悲劇。

文章中的每個人都是悲哀的,而祥林嫂僅是那最不幸的一個。從祥林死去的那一刻,她就註定了結局的悲劇性。在那個女性只能依附於夫權而生活的時代,她失去了可以依附的丈夫便失去了人生自由和尊嚴。成了累贅的她自然是要被賣掉,她開始盡力守著這夫權,卻再三因夫權所傷。哪怕逃至魯家做幫傭,她也沒逃過被婆婆搶回改嫁的命數。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生活的主要悲劇,就是停止鬥爭。”而魯迅更加狠心,給了她從未停止鬥爭卻只有更加絕望的結局。她逃了,她也撞了,撞得頭破血流,始終沒能撞破被族權束縛的枷鎖。

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也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是他將受到更大的苦。”祥林嫂僅僅是為了逃避被改嫁的命運,就換來了再度喪夫喪子的苦。此時的她因封建政權受盡冷嘲,可魯先生叫她死後也盡受神權壓迫。她吃盡兩年苦頭求來門檻,也求不來對福禮的觸碰。她再也抗爭不動了,只能在一片唾罵中死去了。

祥林嫂的悲劇更是當時所有女性受四權壓迫的悲劇。無論柳媽還是魯四嬸,誰都只能以夫家的姓氏相稱,作為夫權的依附品,誰都無法擺脫悲哀的'命運。只是她們——津津有味戲弄著祥林嫂悲劇的她們,有著更可悲的人性。

“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這些同樣深受壓迫的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改換鄙薄的神氣,尋來要她反覆撕開自己痛苦的傷疤。托馬斯·霍布斯說:“幽默來源於人們突然察覺到自身優越感。”怯懦的她們忘記了抗爭,選擇將他人的痛苦審美化。借祥林嫂更為悲慘的故事,使自身的痛苦暫時排遣、遺忘,這種扭曲的崇高感卻滿足了她們的自我崇高性。而本身更為優越的男性們只“沒趣的走了開去”;唯一有內疚感的“我”也是懦弱的離開了。這時,祥林嫂一個人的命運悲劇,映射出封建女性的集體悲劇,更全面托出了一味漠視亦或只擇逃避的社會性悲劇。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這籠罩在華林的悲涼之霧,魯先生領會了,所以他吶喊,他批判。他深知如死水般的中國社會不該如此悲哀,他深知只有“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才能欣欣向榮。”

祝福讀後感9

我不知為何要寫下這篇讀後感;我彷彿感覺魯迅的那個年代已與我們漸行漸遠;我想,是為了掩飾或說成彌補語文課上答不出“《祝福》之感”的問題的尷尬罷?抑或我是為了尋求內心的安慰——現在的我們,對於那個充滿悲劇性的年代的人們已漠不關心了,國民的生死存亡愈加與我們不相干了,掩藏在內心深處的“吶喊”與“彷徨”已被周圍浮躁、冷漠、自私的空氣淹沒了……

當然,現在是和平的年代,若是人人身上飽含民族危險感,像魯迅那個年代的'熱血青年,以“救國救民,強國強民”為人生最高思想,是不現實的,為“杞人憂天”,留人以“虛假”的印象。而魯迅的文章往往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良知罷,使災難降臨時,中國人能夠團結起來,不重蹈曾經亡國作奴的覆轍呵。而魯迅先生的文章依然保留到現在,更是有十篇小說、雜文、散文編入中國小生教材裡面,彷彿意義也在此。

然而我要說的不只這些。

祥林嫂作為封建社會受壓迫、玩虐的典型,把她的堅毅頑強比於個人的悲慘命運,讓我感到無限的悲哀。我想:一個人的命運是靠自己爭取的還是由周圍的空氣所決定的呢?誠然,這散發著惡臭的空氣能麻痺人的心靈,回眸慨嘆,原來的自己被空氣包圍,而現在的自己不為人滿意,因為人變了,徹徹底底地變了,變得破爛不堪,乞食保命。可祥林嫂還是原來的祥林嫂,依然善良頑強,可她終究還是死了,孤獨慘痛地死去。她像一隻斷了腿的啄木鳥,形單影隻,活著只是為森林服務,死了掉在這林子枯死的樹葉堆積發酵了的沼澤地裡,不為人所知。可見,一個人的命運是與周圍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的,受封建思想的劇毒,再是怎樣的掙扎,義勇而頑強,終究逃不過孤獨死去的悲慘命運。

而魯迅先生善於寫這悲劇;課上老師說,做他的文章的題,用些悲劇性的詞句即能拿下大半分,稍加渲染可得滿分。我對此點個贊。試問:倘寫下喜劇性的人,結以美麗動人的尾,怎會喚起悲劇性的人,去拯救喜劇性的人、喜劇性的社會?

祥林嫂的悲劇迄今已絕跡了,我們難以從身邊尋出它的影子,是源於我們的思想解放了,祖國發展了,人民民主了。我們確保不再有封建頑疾,這是時代的進步;這進步的背後,隱含著曾經的烙印。

祝福讀後感10

午後,我坐在藤椅上,靜靜地閱讀手中的書,享受陽光帶來的溫暖。良久,我放下手中的書,眼角一顆淚珠悄然滑落,滑過書頁上的“祝福”,滑過那個飄零的時代......

《祝福》選自魯迅的《彷徨》,文中描述了一位普通勞動婦女深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縛,兩次出嫁,兩次守寡,最終在人們的冷漠中,慘死在雪地裡的歷程。她就是祥林嫂。

祥林嫂,自小便沒有姓氏,第一次出嫁時,被迫嫁給了一個比她小十歲的男人。丈夫死後,她想掙扎,她想逃脫,於是她勇敢地逃了出來。“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四老爺家的模樣。為了在這卑微的夾縫中生存,她辛勤勞動。“實在是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這是所有人對祥林嫂的評價。她的口角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命運卻是無情,她被夫家的兄弟強行賣到深山裡。或許祥林嫂有過一段幸福時光,然而當她第二個丈夫與唯一的兒子阿毛先後被傷害與餓狼奪走生命時,她的'生活失去希望。當她被趕出房子時,她在眾人輕蔑的眼光中回到魯鎮時,她的生活陷入了深淵。她將血汗錢去土地廟捐了一條門檻,卻仍舊不能洗去“罪孽”。這時的她骨瘦如柴,臉色蒼老慘白。最終在魯鎮“祝福”的鐘聲中慘死。

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淒涼命運的縮影。她們的生命在那個冷漠的年代如枯葉般凋零。封建禮教中的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如同四條壽命繩索,絞殺著她們的生命。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她們,社會地位低下,如同可憐的羊羔,任人宰割。

那是一個冷漠的世界,那是一個飄零的時代。吃人的封建制度與封建禮教不知殘害了多少勞動婦女。祥林嫂也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魯迅先生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對中國封建制度進行了深刻地揭露與抨擊。祥林嫂的遭遇令人扼腕,追本溯源在於中國的封建禮教,政權,神權,夫權,族權的壓迫。祥林嫂曾想掙扎過,最終卻失敗了。在人們的冷漠中,她慘死在雪地裡。舊世紀的中國凋零的不僅僅是廣大勞動婦女的生命,更是人性的凋零。

我從遐思中醒來,怔怔地看著手中的書,在朦朧的視野裡,我彷彿看到了祥林嫂在魯鎮祝福的鐘聲中,緩緩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