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影的告別讀後感

讀後感9.85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影的告別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影的告別讀後感

影的告別讀後感1

魯迅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從小到大聽的最多的作家,最最熟悉的作家就是他了。佩服他在那樣的一個殘破的中國要掙脫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的時代,是為數不多的清醒者,滿懷激情,用筆桿子去喚醒愚昧的國民,你也曾經彷徨,曾經吶喊,曾經傷逝,為的是激勵一代代的有志青年,為的是追尋那一片光明。

人們把《野草》給予了很高的藝術地位。在五四落潮後反思思想上對人生,對人的存在價值,以及社會的現狀讓他有了一定程度的質疑,他感到煩悶和痛苦。在這樣的條件下創作的《野草》,便賦予了自己的那種微妙的感覺、心理、情感,是對絕望的反抗的一種藝術的再現。

魯迅的作品,初次的品讀,我的第一感覺是晦澀的,很難捉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但他的作品就像烈酒,初入可能是順著喉嚨流下去就象是一團火一路燒下去的感覺,但細細的品味有一股濃濃的香醇味,回味在身體裡的一種舒適感。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於《影得告別》的賞析,純屬我個人的看法。正如魯迅曾經說過的:“真的勇士敢於面隊慘淡的人生,敢於面對淋淋的鮮血。”“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裡,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裡,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裡,我不願去。”面對激情消退的青年,他呼籲,他吶喊。在面對明與暗之間,他選擇了堅持,選擇面對黑暗的現實。人的影子,在完全黑暗與完全光明的情況下,都要消滅,它只能存在於半明半暗之中。反抗黑暗,黑暗會吞併我;而光明真正到來之時,光明又會使我消失。這是怎樣的一種境地。但作者寧願被黑暗沉沒,也不願苟活於明暗之間。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影的告別讀後感2

開始讀《影的告別》我毫不猶豫地將其看成是絕戀詩,可是讀多幾遍,我又不以為然了。再次讀的時候,覺得魯迅大概說的是人的悲劇吧。人沒有辦法脫離社會尋找絕對的自由,不得不在“黑暗”和“光明”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人本來就是一個雙重體,在光明的白天,總是以一種“自我”的形態出現在社會,可是到了黑暗的夜裡,“本我”的慾望就是顯現出來,總“彷徨於明暗”之間,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影子想找到“那全屬於我自己的世界”,人又何嘗不是呢?最求個體的自由,從社會的各種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可是誰又能做到呢?《影子的告別》大概說的就是人對自由最求卻無法實現的彷徨吧。像顧城,海子,海明威,追求自由不得便是滅亡。

《影子的告別》還讓我讀出一種人生的無奈。在歷史的浩淼中,個人本身就無足掛齒,輕得就像影子,“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給你什麼呢?”歷史是要在人的推動,可是作為個人的人又能對歷史起到多大的作用,到頭來人生就是一場空,什麼痕跡也沒有留下。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魯迅想到表達的意思,可是我總是會想到自己,我不是偉人,只是一個平凡得再不能平凡的人,在庸碌的社會中生存著,最終像影子一樣,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更不會被世人和歷史記住,那究竟生存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影的告別讀後感3

開始讀《影的告別》我毫不猶豫地將其看成是絕戀詩,可是讀多幾遍,我又不以為然了。再次讀的時候,覺得魯迅大概說的是人的悲劇吧。人沒有辦法脫離社會尋找絕對的自由,不得不在“黑暗”和“光明”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人本來就是一個雙重體,在光明的白天,總是以一種“自我”的形態出現在社會,可是到了黑暗的夜裡,“本我”的慾望就是顯現出來,總“彷徨於明暗”之間,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影子想找到“那全屬於我自己的世界”,人又何嘗不是呢?最求個體的自由,從社

會的各種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可是誰又能做到呢?《影子的告別》大概說的就是人對自由最求卻無法實現的彷徨吧。像顧城,海子,海明威,追求自由不得便是滅亡。

《影子的告別》還讓我讀出一種人生的無奈。在歷史的浩淼中,個人本身就無足掛齒,輕得就像影子,“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給你什麼呢?”歷史是要在人的推動,可是作為個人的人又能對歷史起到多大的作用,到頭來人生就是一場空,什麼痕跡也沒有留下。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魯迅想到表達的意思,可是我總是會想到自己,我不是偉人,只是一個平凡得再不能平凡的人,在庸碌的社會中生存著,最終像影子一樣,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更不會被世人和歷史記住,那究竟生存到底是為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