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精選25篇)

讀後感2.8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讀後感(精選2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後感(精選25篇)

《邊城》讀後感 篇1

課堂上讀了幾遍節選,頗為不過癮,便於暑假買此書重讀。

開篇,便被書中主要的故事發生地點的景色陶醉:“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裡江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或靜靜地小溪或深致一篙不能露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計數。”山間小溪,清純可人,好一幅自然畫卷。如此美麗的景色當然培育著同樣自然無雕飾的翠翠:“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為人天真活潑。”好山水養好人。在繁華嘈雜的都市中,此般人物,恐怕難覓其影吧!可惜,這樣清純動人的姑娘有著不該有的命運。

山間的偏僻與隔絕,至使她對一切外來事物充滿著極大的好奇,當她聽見未曾聽爺爺說過的事物時:“翠翠必爭著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又必跟著走,直到很遠,且獨自學習羊叫,採野花敷在頭上,肚子裝扮新娘。”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灣泊小小蓬船。”又有軍旅人士多駐紮於此,又使其城中人誠實勇敢,愛利仗義,不拘救人救物。書中男主人公亦有相同的性格。

每逢端午,就不同與往日,擂鼓打鑼,龍船競渡,岸上吶喊助威……翠翠也會與爺爺進城,看龍頭上好生俊朗的二巷。恰巧,兩兄弟同時愛上自然純樸的翠翠。

此後,便有二老月明之夜的歌詞,又軟又纏綿,把靈魂輕輕浮起,使翠翠舒適而睡。

一切都好似圓滿,媒人來往於兩家。而正當時大老溺水。家中逼迫二老洗禮碾坊的姑娘。翠翠又有什麼呢?

白髮蒼蒼的爺爺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但二老杳無音訊,卻在雷雨交加的夜裡沒放下又走了。

繁瑣禮俗致使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爺爺的心願沒了就走了。不知翠翠獨守船至何時。

沈從文的家人大多是軍籍,躲在年年不變的'無聊的工作崗位,所以就不再接觸文學。故寫了此篇。

該文有許過美麗的自然風光描寫,就如展現在眼前,身臨其境。對於小說,環境描寫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者僅幾句,便可勾勒出。可見其文學功底的深厚。還有許多具有特色的語言描寫,致使人物更加生動,性格更為鮮明。塑造許多令人難忘的角色,鮮活的走向腦海,記憶猶新。

《邊城》讀後感 篇2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裡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著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著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著渡船,守著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邊城》讀後感 篇3

蜿蜒曲折的河水,清澈明淨,秀麗的群山環抱著一個淳樸的山村——茶峒。在這個茶峒後面,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

潺潺的溪水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人家。家裡有一位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老人和他乖巧伶俐的孫女以及一隻小黃狗相依為命。

這一個家原本也是一個美滿溫馨的家庭,可是在父母相繼不得志而前後離世的情況下,女孩翠翠很小就跟著爺爺靠擺渡為生。即使如此,她並沒有抱怨自己的出身卑微,相反,她對爺爺體貼入微,愉快地承擔著家裡的生活重擔,還常常幫爺爺划船渡人。

日子一天天過去,她也到了情竇初開的年紀,終於有一天在黯黯的江畔上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儺送。就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了圈圈漣漪,她平靜的生活從此被打破了。然而,造化弄人,天保和儺送兩兄弟都愛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勾心鬥角,更沒有反目成仇,而是彼此鼓勵,彼此謙讓。現在的人如果碰到這樣的事又會做出什麼衝動的事來。是嫉恨?是威脅?還是會爭搶?他們會像天保和儺送倆兄弟一樣嗎?很難想象,如果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一切的'人,還配得到愛情嗎?這些人若和天保和儺送倆兄弟相比,應該自慚形穢吧?

剛剛體會到甜蜜愛情的翠翠,卻又一次被命運捉弄。哥哥天保為成全弟弟儺送而出船送貨,不料在途中不幸身亡。儺送傷心欲絕,也離開了家鄉。只剩下翠翠獨自在江畔等待。他還會回來嗎?翠翠一直等待著,等待著不知何時才會回來的儺送。矢志不渝地一直等待著。

厄運再次向翠翠襲來,一個雷電交集的夜晚。

夜間下起了大雨,夾以嚇人的雷聲,電光從屋脊上掠過,帶來了訇的一個炸雷。爺爺在睡夢中,帶著憂鬱和期待撒手西去,爺爺走了,永遠地走了。和那倒塌的白塔一起走了。碧溪上的渡船上一個清寂的身影,卻依然在守望者,守望者。

因為愛,爺爺操勞了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仍充滿牽掛;因為愛,翠翠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份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一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翠翠從此守著渡船,守著她心中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人……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繁華,卻看不到穿繁華後的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生命如同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邊城》讀後感 篇4

沈從文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作者,他的身上永遠儲存著最純粹的那種鄉土氣息和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展現出來的文化底蘊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都讓人為之動容。《邊城》是他的一篇關於翠翠和儺送愛情故事的短文,也是一部沈從文對邊城純樸美好生活描寫的合集。而在文集裡《邊城》這篇短文的描寫則更加細緻。是沈從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能夠較為完整的體現出邊城生活的全貌。

翠翠是渡河人的女兒,她的父母並沒有帶給她多少的愛,但是因為有一個善良的爺爺和這片好山好水的陪伴,她也活得順遂自在、無憂無慮,是個天真美好的小女孩。但是儺送和他的哥哥天賜的出現打破了她的平靜生活。兩個非常優秀的適婚男孩子都對翠翠傾心,但是兜兜轉轉、誤會的出現、還有浮樸的邊城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使本該美好的生變得不那麼順其自然了。

天賜因為翠翠喜歡的是儺送而選擇出行遊歷卻不慎離開了這個可愛的邊城小鎮。這就是悲劇的開始了,儺送因為天賜的意外去世而對翠翠和她那個一心想要外孫女兒後半生在自己離開後有所依靠的爺爺產生了間隙。因為對翠翠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改變,這個改變讓本來能夠找到如意郎君的翠翠的.後半生可能沒有了一個好的依靠。這時爺爺著急了,他由開始的主導地位變得劣勢了,他擔憂著翠翠的後半生,然而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在一個風雨夜裡,翠翠的爺爺去世了。翠翠變得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儺送也沒有回來。

“到終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這是《邊城》這篇文章最讓人無奈和感到絕望的,也是這個美好邊城生活的一種悲劇,因為來自這兒的純樸人們的感情太過真摯導致了最後儺送的矛盾。

《龍朱》這篇短文被編輯到《邊城》裡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選擇,因為《龍朱》也很能體現出沈從文的寫作特點和存在於他腦海裡的觀念。龍朱這個很完美的男子也會世間周圍人的愛戴和敬畏下不敢親近喜歡上一個美麗的女孩子,併為之喜為之愁。這些少數民族的形象在沈從文的筆下是那麼的美麗,是上帝的寵兒,他們美得讓人尊敬愛重。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讓人喜愛讓人嚮往,可是現在的邊城卻因為人們的慾望變得不那麼純粹,這樣的差距也讓人感到失望。

《邊城》讀後感 篇5

書中對湘西鳳凰淳樸自然的風土人情的講述,對善良純潔而又心思細膩的翠翠的刻畫,對厚道老實的老船伕的描寫,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文字是鮮活靈動的,處處都顯露出湘楚色彩,滲透著人情與關愛。每每讀來就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淡淡的憂傷,像是觸及到內心的某個地方,使我為書中悽美的故事而感慨,為翠翠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而嘆息。古老的小鎮,渺茫的遠山,清澈的河水,錯落的吊角樓,翠翠就這樣守著她的渡船,伴著她的黃狗,在夕陽的餘輝中,在白塔的掩映下,痴痴地守侯著自己的夢,痴痴地等待著愛人的歸來,!

如果說《邊城》是一首充滿人性的詩,那麼翠翠就是這首詩的靈魂。她雖然從小失去了父母的關愛,但那些與自然為伍的船伕和淳樸的父老鄉親給予了她無限的關懷,青山秀水滋養了她純潔的心靈。讓她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出落成溫柔嫻靜的'少女。翠翠的形象傾注了作者的理想和詩情,蘊含了湘西女子詩意的美。她的音容笑貌,她的言行舉止,她的歡喜憂愁,都摻雜著作者的審美觀點和湘西人特有的情調,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輝,表達了作者詩性的夢。翠翠的愛情幾起幾落,似乎在那若有若無的歌聲中,在那喜憂焦急的等待中,在那亦真亦幻的氛圍中,理想和現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作品中飽含著的人性氣息則又體現出了一種詩意的美,那種美清新自然,讓人心曠神怡!

小說的詩意美還體現在對湘西旖旎風光的臨摹中,小說的開頭便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桃花源”般的美好意境,幾支木樁支起的樓閣,深褐色的雕花窗戶邊爬滿了油油的青苔,在波光的倒影中見證著歲月的痕跡。靜靜的河水,日復一日地流淌著,幽幽的遠山,渺渺的暮靄,青青的石板路,伴隨著苗家女孩甜美的歌聲在古鎮中漸漸盪漾開來!正是因為這樣恬靜秀美的環境才養育出了湘西茶峒那些純潔善良,質樸厚道的人,也正是因為這群閃爍著人性光芒的人物才賦予了湘西更深刻、更厚重的文化內涵!

作者用水一般溫柔的語言,用平靜的語調,勾勒出了一幅日常生活中最為平凡的景象,文中並沒有過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情感,有的只是一種平和與淡然。作者帶給我們一座他自己心中的邊城,一座沉默的邊城。也許,茶峒的純淨與自然是先生心中所追尋的“桃花源”,也許,翠翠的等待也是先生夢想的寄託。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彷彿一切都還停留在昨天,依舊是那隻古老的渡船卻不見了老船伕的身影,只留下孤獨的翠翠繼續地等待著,守望著她的夢!

《邊城》讀後感 篇6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評價,《邊城》都堪稱沈從文的小說代表之作。

《邊城》所寫的故事雖簡單,但卻極美。在湘西邊境榮峒附近住有這樣一戶人家:爺爺,少女翠翠和一隻善解人意的狗。翠翠從小就和擺渡的爺爺相依為命。長大後有一年的端午節,翠翠上街看湘西人比賽划龍舟,遇見了當地管碼頭船總的次子儺送,在少女純潔的心靈裡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然而後來託人說媒的是船總的大兒子天寶,兄弟倆同時愛上了翠翠。按照當地的習俗,兄弟倆人要在溪邊的山上唱山歌,讓翠翠從中選擇。但天寶自知不是弟弟儺送的對手,於是在失望之餘坐船遠行,不料葬身於漩流之中。儺送因父親一時不願把間接弄死長子的姑娘娶進家中為媳也負氣出走。這一連串的事件讓爺爺很驚訝,他在為翠翠的命運擔憂,他不希望翠翠有和她母親一樣的悲慘遭遇,但最終在一個雷電交加之夜死去。只剩下翠翠和黃狗孤獨的`守著渡船,她還在等待著自己心中所思的人回來。然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也許明天回來!”整部小說就在這哀傷的氣氛中結束。

讀完《邊城》之後,讓人覺得它更像一首動人的愛情詩。語言具有一種自然,清新的風格。其次最重要的也是最令人吃驚的是作者沈從文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十分透徹,以至於讓有的女性讀者感嘆說,沈從文是個男的,怎麼能夠把女孩子的心裡琢磨的那麼透呢?小說中有幾處都寫到了少女翠翠在初涉愛情時的猶豫,害羞而又心動的細微心裡。如文章中提到的第一個到她家來提親的天寶。“翠翠明白了人來做媒的是大佬,不曾把頭抬起,心咚咚的跳著,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望著他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的流去,自己儼然了許多。”這裡惟妙惟肖地刻畫了翠翠的驚慌和失望,掩飾的心裡過程,讓人難以忘懷。

在沈從文的筆下,這是一個和諧統一的世界。無論是翠翠,爺爺,天寶,儺送······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顯現的是一個與都市生活完全象對立的性格:自然,淳樸,強勁而又熱情。作者筆下描繪的湘西風情滲透了強烈的鄉土愛情。文章裡不僅有動人的愛情故事,還有絢麗的湘西民族風情與迷人的景色。在這裡,過端午節賽龍舟中富有激情的場面;男青年求婚時要向姑娘唱山歌的習俗,尤其描繪了這個深受古文化的影響的地方,把節日娛樂與當地古老的思想結合為一體的傳統,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現代小說的表現內容。

可以說,沒有沈從文,就沒有那使人能融入其中的《邊城》。沒有《邊城》,也就沒有我們此時與翠翠的同思念,等待······

《邊城》讀後感 篇7

對湘西的鳳凰古城一直以來嚮往著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終於心想事成,去了鳳凰古城。由於跟團遊,沒能去成沈從文大師所描述的邊城,有點遺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閱讀了沈從文的《邊城》,看完後腦子裡一直盤旋著茶峒、翠翠、爺爺,心裡一直在問“茶峒”,“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網上看到有人寫遊記就說邊城就是鳳凰古城,於是,等我看完小說和查閱地圖才弄明白,沈從文先生是鳳凰人,所以很多人以為邊城就是鳳凰古城,其實不然,沈從文所寫的“邊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在鳳凰縣的北部有一個花垣縣,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現在的重慶)、貴州的交界處,“邊城”就在此。也就是說,“邊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縣的茶峒鎮,20xx年這個鎮已經改為“邊城鎮”。

《邊城》從“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故事展開了。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女孩和一個老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來有點迷糊,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著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沈從文先生優美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幕幕景象展現在面前,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把《邊城》通篇讀下來,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這次旅行,沒能去成,據說團隊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堅定我以後儘可能自由行的決心。

讀《邊城》後為了搞清楚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仔細查閱地圖,把湘西地圖印在腦海裡了(我是地圖盲)。邊城是花垣縣的邊城鎮,鳳凰古城是沈從文先生故居。這次去鳳凰古城特意去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我在沱江邊上來回行走,看著兩岸的.景色,想象著湘西邊城那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在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溪邊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船上的老船伕啞啞的歌聲與細細的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裡,如詩如畫般的畫面絮繞在腦海中……。

《邊城》讀後感 篇8

邊城的風景異常美麗: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邊城的人們異常美麗:天保、儺送的英俊;翠翠的美麗天真。邊城的情誼異常美麗:老船伕對翠翠的愛、天保、儺送兄弟二人間的兄弟情、順順與老船伕的友誼等等。這樣純潔美麗的小鎮能不讓人流連忘返嗎?

在邊城的眾多美景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茶峒人深厚而自然純潔的感情。

雖然老船伕一家家庭不幸,翠翠的母親沒有等到父親,只能自殺而死,留下翠翠給老船伕照顧,但在這個家庭中沒有一絲的憂傷與痛苦,有的只是快樂與幸福——爺倆爭著幫人渡船,還有一條黃狗陪伴、爺爺給翠翠講故事唱歌、翠翠幫爺爺做飯泡茶等。雖然在愛情方面有一系列波折,但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之間互相的關愛,無私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替他著想。老船伕的'很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不接受別人的施捨,雖然他渡了五十年的船,家庭也並不富足,但他沒有接受渡船人的施捨,當有些人堅持扔下錢就走,他便會拿著這些錢泡茶買菸葉,方便路人。這種人們之間的純潔情誼,恐怕也只在茶峒的純淨的陽光下才有的吧。

天保、儺送都是當地著名的“帥小夥”,而且還是兄弟。他們之間的相互照顧自然不用說了。最令人感動的是兄弟二人在碾坊相互吐露心聲——兄弟二人恰巧同時愛上了翠翠。二老放棄了另一家的嫁妝而選擇了翠翠。大老選擇了車路,知道自己不會在馬路上勝過二老便把機會讓給了他,二老也不願讓哥哥吃虧,就定出了一人唱一天的規則。後大老死去,二老也因對不住離開了茶峒。這種沒有任何金錢和利益的兄弟情,只有當地純潔的人民才會孕育出來

再說小說中的一些配角。老船伕死後,城裡眾多的好友都來幫助翠翠:幫她做了一個新的竹筏、幫她料理日常生活、順順也提出了要接翠翠到他家生活。每個人付出的不一定要多,但這涓涓細流匯聚成了一片令人歡快的小河。在小說結尾處出現了感人的一幕——翠翠的爺爺死了,但他爺爺的好友楊馬兵來照顧翠翠,彷彿翠翠剛剛離開了祖父去又來了一位同樣親切的伯父。伯父給她講故事,跟她一起渡船,和他一起快樂。在現在的社會中,你會發現這樣的“伯父”嗎?

雖然小說的以翠翠再次步入她母親愛情道路的悲劇結局,但這種愛情卻是當今所少有的。現今社會中,大街上的情人都只會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吵吵鬧鬧,而翠翠與二老之間的感情正像歌聲那樣優雅,如天籟般純真地降臨在他們二人身上,沒有所謂的高攀或其他利益,一切都溶於自然。相比之下,我們這些“愛情”又怎麼能稱之為愛情?只能對那份純真與美好無限憧憬了。

默契真誠的兄弟情、純真幸福的愛情、體貼快樂的家庭、相互關懷的社會等這天籟般的情誼不正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嗎?

《邊城》讀後感 篇9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汙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

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願為了心愛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徵,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徵,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裡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嚮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後,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並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託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麼“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麼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邊城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彷彿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嘆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邊城》讀後感 篇10

我認為有一句話是說的極好的,“名著是什麼?名著是大家都覺得應該讀卻沒有讀的書。”為什麼不讀呢?我想大抵是現在的人太浮躁了,沉不下心1去仔細讀一本名著,所以他們會錯過書中太多的桃花源。

我初讀《邊城》也是這番感受,只覺得故事太過恬淡如水,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震撼人心的設定,只有一座偏遠小城裡的一個小女孩、一位老人、一隻黃狗和一方黎明百姓。

可當上過今天的兩節語文課後,我對這本書好像有了新的理解,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我驚歎於從文先生在刻畫翠翠愛情的細緻入微,那是藏在字裡行間中,藏在一位豆蔻年華的少女心間暗生的情愫,我感慨於這小小邊城中百姓安居樂業,環境山清水秀,是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桃花源。

正如從文先生所說“我要創作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裡沒有官場裡的爾虞我詐,沒有京城裡的紙醉金迷,沒有都市裡的汙濁世風。這裡的人即使八十歲了也會義無反顧地去救人,這裡的百姓與官兵其樂融融,這裡的愛情沒有摻雜任何名與利的成分,一切恰如這邊城山水,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我想從文先生也一定是親身經歷過這些的。倘若不曾經歷過,他又如何把這翠翠的愛情描繪的真實動人?倘若不曾經歷過,他又怎會想到人與人相處會如此和諧,如此毫無防備?只是這一切都被藏在他過去所生活的湘西小鎮,存在於記憶中,存在於虛無間。當他抬頭看見這京城擁擠喧鬧,人群熙攘,又會做何感想?這些感受大概在提筆落筆間匯聚在《邊城》一書中,又做為養料哺育這淳樸民風永葆青春,令這邊城小鎮與世隔絕。

若我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地看完《邊城》,也就不會有這麼多感受。況且我讀完的只是《邊城》的節選,我所瞭解的只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名著之所以叫名著,是因為它能跨越國界與膚色,超越時間與空間給人力量,讓人醒悟。正如英國劇作家約翰遜評價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世紀。”名著也不止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世紀。我想《邊城》是一定擔的起名著二字的。

我們常在名著導讀裡,從別人的口述中,從電視劇裡瞭解名著,事實上還是得我們自己來。只有當我自己認真地讀完一本名著,那時候我們說《紅樓夢》才不只賈史王薛,看岳陽樓不只“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遊鳳凰不只歌舞昇平,燈紅酒綠。

《邊城》讀後感 篇11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新建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最初接觸《邊城》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那是高中課本里的選段。一開始就被作者那高超的寫景技巧所吸引了。“空氣裡有泥土的氣味,有甲蟲的氣味”“甲蟲的氣味”這麼微妙的的東西都能進入作者的視野,可見作者的確是寫景的聖手。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邊城》。

《邊城》一般的語言講述了川湘交界處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裡的故事。小說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節,而是作者用吊腳樓、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這裡沒有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沒有封建禮教、政治壓迫,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這裡的人們也都保留著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純潔無暇,纖塵不染。一套固有的習慣支配著人們行事,完全做到了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裡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間和諧一致親密無間,處於一體化狀態。人們都如同老船伕那樣“他從不思索他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活下去。代替了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感到生活的力量”

整個茶峒地區的社會環境如平靜清澈的一池秋水,無波無瀾、無溝無陵、無雜質無異味,儼然一個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世界。如今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翠翠的17歲的女孩子與團總順順的兒子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讀完小說,給人感性層面的的感覺就是小說至始至終都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給人一種憂傷的唯美。作者用平淡的筆觸講述著故事,沒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就如同一個老嫗絮絮的講述著一個美麗的童話。這個童話裡沒有大快樂,沒有大悲傷,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頑強的追求,沒有執著的堅持,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平淡而閒適的生活,一切都顯得平和沖淡。甚至讀完小說都對翠翠的行為感到驚訝:戀人的生離只是在心中漾起幾縷漣漪,親屬的死別不過是哭泣一陣。這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但在小說整體風格的陪襯下卻顯得十分協調。我想這大概是由於沈從文先生不願破壞邊城在世人心中寧靜和諧的美好印象而有意為之吧!試想,寧靜的邊城突然來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搶地,多殺風景。這樣,翠翠本該有的更加激烈的情緒被“和諧”掉,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不得不佩服沈從文先生的高超的藝術處理手段。

這就是初讀《邊城》時的一些想法。如今再讀,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了。

《邊城》讀後感 篇12

幾千年來,自《桃花源記》後,遷客騷人從未停止對那個阡陌縱橫、雞犬相聞的桃源的追求,李白也曾說“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源東。”而我,有幸找到了真正屬於我自己的“世外桃源”——從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中,多麼慶幸啊!

沈先生的本意並不在於要引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只是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碧溪岨的一個小城鎮為背景,將當中幾個凡夫俗子,一個純真姑娘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恰如其分的說明,表明“一種健康、優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每次讀沈先生的文章,總是有種溫和的觸感和一種“家鄉的味道”。 “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情早已深入骨髓。他的字裡行間無不充斥著絲絲鄉愁。戀一溪清泉,愛一艘渡船,看一座白塔……隨手一揮即成景,卻無處不撩撥著人的心絃;一點點的回憶,一幕幕的畫面,構成了《邊城》引人入勝的意境;一位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即便是一個破碎的家庭也難捨這戀戀親情;而這交織的情,懵懂的心,單純的她不知是否能等回想等的人;茶峒的吊腳樓,大老和二老,痴情的歌,無情的結局,不知使多少人黯然淚下。

一方水土一方人,鳳凰的'從文,鳳凰的人。如果不是懷著對生養他的家鄉的厚厚之情,拳拳之心,怎能寫出如此打動人的文字呢?沈從文已經不是在寫作,只是在寫實,因為在他的心中那就是最美的田園,心靈的歸宿,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地方。也許只要你是愛家的、戀家的人,都會在書中找到一個似曾相識的自己,和一段不可能忘卻的記憶。

《邊城》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我心底最後的寧靜。無論我身處何地,都帶著這份清純的回憶。它改變了我,改變了我對人生的考量,一路行來,當緩緩行進,心存一份清純;它教我做人,洗去浮躁,靜靜觀視,心有一處平靜。它改變了我對未來的臆想,去學習尋找,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去學會選擇,在你我需要選擇的時候。沈先生給我們留下的不只是白紙黑墨,而是永遠都無法品完的一種思想。

鳳凰之水,不及九寨;鳳凰之城,不及烏鎮。 然而鳳凰之美,不侷限 於風光,更在於沈從文先生賦予它的一個無比淳樸的,自由的,溢滿了生命力的靈魂。正是這一種靈魂吸引著無數人去探尋。清清平平,也許這就是“桃源”的最好解釋,簡單地說——悟懂了桃源的含義也就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寫到這,我不覺已與沈先生一起,一同看著那撐船的祖父和伶俐的小黃狗,依靠在那平靜的茶侗之鄉水邊的吊腳樓上陪翠翠等她要等的人……

《邊城》讀後感 篇13

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

——題記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著沉痛隱憂。他是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裡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個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架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是那樣盈滿了對那個人的痴情。我不禁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含情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心裡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邊城》讀後感 篇14

通過閱讀沈從文的小說我認識了一個女孩並且被她的堅強折服,為她那沒有預期的等待感到遺憾。

翠翠——一個湘西小鎮上與祖父相依為命的女孩。祖孫倆過著清貧孤獨的生活,但卻那樣自然、和諧。他們單純、善良、敦厚。可就在寧靜的生活中,一段朦朧的愛情降臨到這個無知無慾的花季少女身上,也正因為這段無結局的愛情讓這個少女心中湧出“薄薄的淒涼。”

美麗總是令人擔憂的,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翠翠與大老、二老尚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以及爺爺的離世,把這個少女幸福的夢幻擊碎,將一個少女原本擁有的平凡幸福埋藏,在她的頭頂上蒙上沉沉的陰霾,但翠翠卻沒有放棄人生,在無奈之中她沒有退縮,在悲傷的同時,她仍有期盼。翠翠的命運像河邊的白塔,但在危急邊緣她依舊堅持,等待著“幸福”再次降臨。

命運彷彿同翠翠開了個玩笑,給了她燦爛陽光,卻又給了她更沉重的傷害,將她推向黑暗的深淵。

翠翠面對挫折,沒有聽天由命,憑藉著她的單純,善良,執著,依舊憧憬明天,期待明天,坎河的人生將一個靦腆的女孩變得堅強。

如果我是她,當面對命運如此的蹉跎可能會喪失毅志;如果我是她,可能會被這挫折壓垮;如果我是她,也許會讓這挫折震住婷滯不前。

人生亦是如此,昨天已經過去,我們不能回頭;明天還未到來,我們無法等待,只有抓住今天的分分秒秒去奮鬥,當遇到困難與挫折時,鼓起勇氣,能往直前,任何事情都會被征服。

生活有如潮水,時起時落。潮漲時,要謙虛、穩重,以免潮水衝過導致“擱淺”;潮落時,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只要心中存有一片希望,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永不放棄對生活的憧憬,懷惴著那個“夢”,去找尋真實的未來。一步一個

腳印走下去,終究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生如就如同一面鏡子,你對它付出一份,它將給予你十倍的收穫。像翠翠一樣樂觀,積極地對待人生,人生是很短暫的,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翠翠正因為受到痛苦的磨礪才變得堅毅,而如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有她的經歷,所以很難走進她的世界,體會她的感受。正因為如此安逸的生活,讓我們習慣於依賴,也正因如此,我們失去鍛鍊的機會,成為“永遠長不大小孩”。可溫室裡的花朵,儘管豔麗,卻嬌嫩柔弱,一旦失去良好的環境,便會凋零;野外的青松,雖受日晒雨淋,卻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應該學習翠翠,獨立自主地生活,儘量避開父母的呵護,雖做不成頂天立地的大樹,也絕不做經不起風霜的幼苗。

翠翠,堅強的化身,她擁有不屈的靈魂,在為她嘆息的同時不免對她肅然起敬,因為她的執著、善良、樂觀、堅強。

誰能先找到“自我”,誰的心田就能先播下希望,誰的人生就會被希望的光芒點亮。

《邊城》讀後感 篇15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公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而“茶峒”在苗語中為:“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是腳踏了三省(市)的邊界小城,是小說中的——邊城。

沈從文先生是湖南省鳳凰縣人,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神祕湘西的薰陶下,沈從文先生的筆多了一些真誠,多了一些人情味,多了一些對家鄉的眷戀。我想,一個人最初生活的地方,是他最早且最優秀的啟蒙老師。

《邊城》中描寫了一條河,一條令人陶醉的河——酉水。在我的旅遊經驗中,想必那裡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的。而沈從文先生說過:“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來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氣,我的性格彷彿一道小小河流。我創作,誰告我的創作?就只是各種地方各樣的流水,它告我思索,告我如何去……”我想“水”在書中的呈現是:孕育了生命、培養了感情。而讓我真正感動的,是在這水上,有一隻方頭渡船,船上有管船人和渡船人的人情百態,也有管船人作為祖父和孫女翠翠的如流水般細長的感情。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家人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沒錯,這家人就是祖父和翠翠。他們相依為命的感情,讓我幾次不自覺地眼眶發熱,鼻頭髮酸。

在我看來,翠翠的母親死了,丟下了翠翠,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翠翠的父親是個軍人,他有軍人的責任卻無視了身為父親的擔當。撫養翠翠的.重任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他當起了“父親”、“母親”和“祖父”。

翠翠讓祖父少喝酒,讓祖父早回家。祖父已經老了,心中還有唯一的牽掛——翠翠。爺孫倆的日子是清平而快樂的,“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祖父努力讓翠翠看到他的肌肉,還說:“翠翠,你不信,你咬。”我想,這位祖父想讓自己的孫女相信自己還有爺爺,有依靠。說實話,讀到這段時,快淚崩了!因為這些,我又覺得,其實翠翠挺幸福的!

我小時候也在湖南生活過一段時間,所以在《邊城》的人物描寫中,祖父和翠翠的人物形象總讓我覺得好像在生活中遇見過。仔細想想,也許是在趕集時,擦肩而過的神情。也許是在自己小時玩伴中,也有翠翠那樣的女孩兒。於是,我總結出了一句話:“描寫一個人,如果能讓人似曾相識且產生共鳴,那必定是一次成功的描寫。”

黃永玉先生用筆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用筆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寫出了人性的純粹,也寫出了湘西的魅力。也許我體會得不夠,但《邊城》這本小說是真的感觸到了我,尤其是祖父和翠翠的感情。真的謝謝沈從文先生!讀您的《邊城》,這座“邊城”就住進了我心裡!

《邊城》讀後感 篇16

假如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者餬口仍將在平庸中繼承。那方才萌發的戀愛的動機,或者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獨一的親人——祖父。或者他就是為這裡的渡船而存在吧,以是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以了他們倆溝通的運氣。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滅亡,也總會有繼承。一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呈現。正如擔任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如故在做著擺渡人的工作。

沒有大張旗鼓的古蹟,沒有浩瀚光鮮的人物,乃至單純的戀愛壹貝僨方才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庸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舒適的餬口畫面。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委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餬口的真諦。這就是我所讀到的《邊城》。

在這內裡還潛匿著一段戀愛的悲劇故事,就是翠翠的怙恃。固然沒有正面報告,但仍能給人震撼。故事的`末了是悲劇性的,只剩下這個孑立的小女孩,守著孤傲的渡船。然而悲劇更能傳染人的心靈。由於悲劇意識是任何一個成熟的民族,任何一種成熟的文化中所必需具有的。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情形,在這一篇中依我看是情形形貌最為樂成,並且它為情節的成長,人物的刻畫起了重要浸染。

《邊城》讀後感 篇17

《邊城》這本書是由“市集”、“靜”、“槐化鎮”,等七個故事組成的,這些故事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醇醇的美酒,給我帶來了美好的享受。這本書的作家是湖南鳳凰縣人,20世紀優秀的中國文學家之一,1902年出生,1988年離開人世,他就是——沈從文大作家。

巴金偉人對沈從文大作家說過一段話:“從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喜歡錶現自己,可是我和他接觸較多了,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發光的東西。不僅有很高的才華,他還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巴金說的這段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讓我能夠更加了解沈從文大作家的性格特點,讓我更加敬佩沈從文大作家了。

《邊城》是沈從文久負盛名的代表作,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城淳樸的世道民風和天然的生活狀態。書中每個章節都似一幅或濃或淡的水墨畫,以古樸清新的語言,表現出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形式”。

《邊城》這本書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市集”一文,這篇文章的第一段話是作者對環境的描寫,描寫得非常細緻,讓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廉纖的毛毛細雨”、“一個小小的鄉場”、“如煙如霧織成的簾幕”。這些東西都是非常平凡的.,但是在沈從文大作家的筆下卻被描寫的非常生動,讓我看得手不釋卷、廢寢忘食,裡面的精彩內容更是讓我看得書不釋手、目不轉睛、全神貫注,就好比墜入了書海,怎麼叫也叫不醒,喊也喊不醒,就猶如來到了一個自己的繽紛世界裡,無法自拔了,也沒有人能把我從書海中救出來。

我只要看了沈從文大作家寫得故事就會看得非常入迷,看完之後在我的腦海之中就會有一幅幅精彩動人的畫面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來,讓我感覺看沈從文大作家的書就好像在看會動的動畫片一般。

沈從文非常喜歡以描述景物、描寫環境為開頭來寫,或者以講述現在情況來作為開頭。而這一點正是我們大家寫作的不足之點,所以,我們大家要學習沈從文大作家的寫作手法,來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沈從文大作家寫的文章開頭也好,正文也好,結尾也好,就好比是鳳頭、豬身、豹尾,讓人看得愛不釋手。

《邊城》讀後感 篇18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裡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裡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裡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菸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裡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裡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裡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裡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裡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也許 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有著如此悽美的愛情。愛情,同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空氣裡,也使那條小溪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著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自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門也容入了社會。

《邊城》讀後感 篇19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靜靜地立著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大黃狗。太陽緩緩升起,溪邊的小船開渡,夕陽歸沉,小船收渡。《邊城》就是這樣一幅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畫,意味深長,永不褪色,夾雜著濃郁的鄉野氣息。

坐享船中,品讀《邊城》中的愛恨交織。《邊城》裡邊描繪的是一個沐浴著溼潤與和諧的水鄉小城,一代代質樸純善的人民在此誕生。一座如水的城,孕育了一位如水般的姑娘——翠翠。她帶著一份恬靜與淡然,攜一片浪漫與美好,在那個平靜卻又讓人心裡不禁泛起陣陣愛的漣漪的碼頭。譜寫了一段愛的篇章。

翠翠,一個聰明、美麗、乖巧的山裡姑娘;儺送,一個純真、善良、勇敢的鄉下小夥。兩顆年輕的心自然地靠攏。他們按照自己的標準同時選擇了對方。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的權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林孕育下的幾手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風俗,有的只是東方的傳統美德。愛意涓涓,他們在每個飄滿思念的碼頭,擺渡他們的人生,那樣平凡,卻又那樣絢爛、美妙。這,就足以吸引人。

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美麗也是令人憂愁的。《邊城》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的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美,不會總是完美,邊城純淨的生活中還是存在著一絲絲一片片悲涼與悽美,還有無奈。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父母親相聚不得而先後離世的狀況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獨與悲涼不時湧上心頭。最後作為“水鴨子”的大哥天保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儺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的夜晚悄然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塊塊巨石壓在翠翠的心頭。但正是天保對攤送的忍痛割愛的成全,攤送對翠翠無限的愛,老船伕對女兒、孫女的摯愛。與當時社會上的你爭我鬥、弱肉強食形成鮮明對照,呼喚起那失去已久的善良人性,讓人們自覺去維護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邊城》體現出來的人性美與藝術美珠玉生輝,高度一致,它譜寫了一段至純至美的理想的生命旋律,這既是一曲湘西生活的牧歌,也是一顆晶瑩圓潤的藝術明珠。有時,我很不解,為什麼作家們都喜歡以悲劇收尾?為什麼不可以團團圓圓皆大歡喜?張愛玲曾著《半和緣》,親手將團圓的大結局改為了一個聲淚俱下的悲劇,或許這才是對那個時代的折射吧!施耐庵寫的《水滸傳》中眾山好漢痛擊當朝奸臣的片段。我看得熱血沸騰,拍手叫好,可是當宋江接受招安,為朝廷賣命卻悉遭小人陷害,好漢皆慘死。我恨過宋江,但這不過是施耐庵的安排罷了。閱過《邊城》,一切盡在不言中。

《邊城》,不僅屬於沈從文,更屬於我們,屬於這個時代。

《邊城》讀後感 篇20

初讀《邊城》,有種道不盡的感概,書中為節選部分,看完全文更是感概萬分。在文章一開頭,便將讀者帶入一個“世外桃源”。那裡,是與世無爭的地方;那裡,有最淳樸的人們;那裡,有最古老的風俗;那裡,曾發生過一段悽美的故事

文章以端午節為線索貫穿全文,秋天過後等待的又是下一個秋天,翠翠等待的卻始終唯一,自從與‘他’在河邊邂逅,就已註定了他的命運,儘管初次見面,但倆人卻無拘束的動了嘴皮子。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於是,似乎有什麼東西在翠翠心中滋長了……

然而,生命不只是邂逅一人,雖情為二老所繫,卻終究遇見了大老,就這樣,二老與大老同時愛上了一個女人。但他們並沒有不戀手足之情而奪愛。儘管愛情面前人是自私的,但他們寧可選擇一種和平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意。倆人相約為翠翠唱歌,二老的歌聲美妙的似世間絕唱,自二老開口唱歌的那一刻起,大老就已遇見自己的命運,於是他決定退出離去,卻怎料意外身亡。

這本是一個沒有時間流逝的小城,十七年來,在這與世隔絕的小山村裡,翠翠和他的.爺爺為人渡船過日子,一切事情不過是過眼雲煙,消縱即逝,生活在風輕雲淡之中,若不是那年進城,遇見了城裡的男子,翠翠會不會有個美好的結局。只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畫悲扇?’悲劇的開始往往是毫無徵兆的,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祕的笑著,等待花開結果的那一天,就如同那年翠翠與二老的短暫邂逅,當時如此清純的翠翠,在最後獨自等候著他,寧可捨棄一生去等那個‘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的他,給人以遐想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的悲傷。

如果沒有遇見,生活依舊平淡繼續,然而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為力。若人生只如初見,多好,沒有相遇,相知,相愛,就不會有相離,與煎熬的等待,他仍是他的城裡男,她仍做她的擺渡女,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她的等待,是否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一片光明,這是值得深思的,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去,等到最後,竟忘了承諾。等待是一種痛苦,我若是沈從文,我定不會讓你這麼難受,我會還你一個青澀的愛情。翠翠,你是否會感覺到徐志摩也同樣與你是天涯淪落人?

最後的最後,在碧溪邊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在執著的守望著……

《邊城》讀後感 篇21

《邊城》這本書讀過好多遍了,第一本《邊城》是生日的時候同學送的,封面還有祝語,第一次看完用鉛筆在書上留了很多記號,寫了很多深刻的句子,直到畢業我才拿出來看第二次,發現了那些畫過的痕跡。後來斷斷續續看過幾次,在深圳的時候還買了一本新的,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再也找不到了,前段時間又買了一本,原本也沒有打算再看,連塑料膜都沒有撕開就帶回家去了,那天在家準備收好,順手拿起來,也就開了個頭,既然已經開始看了,總要看完的。

《邊城》並不長,很薄一本,字數不多,但是故事卻回味無窮。我最早看的時候覺得湘西的`茶洞真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景那麼美人又是那麼樸實,在那裡生活似乎很愜意,不需要想很多,大家都那麼和睦那麼坦誠。大概我以前是不懂爺爺的那份心思的,只是覺得爺爺想太多,又不夠坦誠,只會旁敲側擊試探翠翠和二老,很像不招人待見的老頭。現在似乎能明白一點了,他是怕了,他害怕翠翠會像她母親那樣,再丟一個曾孫給他,他老了,已經沒有辦法承受住這樣的打擊,也不可能再撫養一個小翠翠了,他不得不害怕啊。他有足夠的愛,可是他已經沒有足夠的歲月了,他硬朗了一輩子,終究還是贏不了天,他不得不變成這樣的小老頭,他需要變成這樣。我不止理解,甚至開始同情他了,老天沒能讓他看到翠翠的好結局,我也覺得挺難過。

大老和二老,不止順順偏心二老,連作者也這樣偏心他的,大老實在,二老更多帶著浪漫情懷,他有很多的閃光點,就像電視劇裡的男主角,相貌堂堂且身手不凡,又那樣有情趣,寧願要“渡船”也不要“磨坊”,確實是正宗的男主角了。

為什麼那樣好的人又都鍾情於翠翠呢?除了美,總有別的其他原因吧,是啊,這樣的翠翠又有誰會不喜歡呢?那樣美那樣天真那樣可愛又那樣質樸,就像一朵長在深山裡一塵不染的潔白的花,誰能不愛?作者自然是愛的,大老二老自然是愛的,你也愛,我也會愛,這就是作者呈現給我們的。有人甚至會懷疑,是否當真會存在翠翠這樣的人,可是要是沒有,作者怎就想象得出來這麼美好的一個形象呢?我不知道翠翠的結局當是如何,或者作者也不知道,但是我們都希望二老在“明天”就出現在翠翠的門前,為她唱那未完的歌。

《邊城》讀後感 篇22

翠翠隻身在這個渡船上有多少年的呢?我是不知道了,我已經很老了,不過幾年我也是要隨爺爺去了吧。而翠翠等的那個要渡船的人還是沒來。

那是我第一次聽翠翠罵人,我以為是來調戲少女的混混便大聲叫喚,讓那男生嚇跑,沒想到他卻把我嚇了,翠翠後來說這人不值得我叫。那是他們的初見,我只是條狗,又怎樣動人的感情呢?

我跟著爺爺和翠翠轉過了許多地方,似乎爺孫倆在此處人緣很不錯,人見著爺爺就“老伯伯”地喊,很是親近,還有人為了給錢和爺爺吵起來了,端午節爺爺和翠翠不會包粽子,只見鄉親們將門掛上的粽子送給他們。過年時最好的一塊肉白送,爺爺剛打的酒在路上逢人就請,喝完也無妨,大笑兩聲,揮著揮手道別。我也會想,在這人們生活都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艱辛的年代,為什麼他們會願意將自己的東西贈予毫不相干的外人。我不懂,我只是一條狗,也沒有人想讓我懂。

跟著爺爺跑了一天的我準備睡了,卻又聽見山那頭有人唱歌,哦,這是那兩兄弟在為爭娶翠翠而行動呢。我睡不懂他們為何大半夜也要要如此,但翠翠和他們的心肯定都是甜的吧。

翠翠一定是很羨慕那些在1五六歲就已經成婚的姑娘吧,她望向那紅嫁衣的女孩時,眼裡的渴望、嚮往連我都能感受到。我那時在想,娶了翠翠的人一定會很幸福,這或許是有點私心了,那就是罷。

那年發生了許多事,我記得,天保死了,爺爺去世了,儺送也離開了這個地方,我並不知道天寶這個水鴨子落入水中為何能淹死,爺爺一直說這是他的錯,明明儺送拒絕了那鄉紳家的.親事又為何那鄉紳家的說親的人非要告訴爺爺儺送已經同意了,我也不知道二老喜歡翠翠為何父母堅決反對,不知道儺送走前為何不與翠翠到個別。我只是一條狗,我能感到爺爺的悲痛,也能感到翠翠的期待,她那不經意露出的女兒家的心思。但那七百吊錢所造的新輾坊或許更重要吧。

爺爺死後,好像翠翠把她的淚都在爺爺下葬那天哭完了,儺送帶走了她那十幾歲少女心中的情愫,她收起了她的情緒,從此,這個小村上,只有那個年輕的女子撐渡船。

我知道,她還在等那一不歸人,她會在看到那年出嫁的少女現在帶著孩子上船時恍惚幾秒,她會在和對岸有人神似儺送時愣神。

我已經很老了,我知道我時間不多了,可我想啊,在我去陪爺爺前看到翠翠等到他啊,好去給爺爺報喜啊。我走了翠翠會哭嗎?不要哭啊,哭了,醜了,他回來認不出你了怎麼辦啊!

《邊城》讀後感 篇23

《邊城》一部情感之作,是從作者腦海中摘錄的幼時最記憶深刻的一些事件,經過想象揣摩才成就了這部作品。沈從文,相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他的《雲南的歌會》對人物的描寫或許正是從湘西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瞭解的。這部小說主題為邊城,之所以為邊城,作者說過:雖然離開了那條河流,我所寫的故事,卻的確是水邊的故事,這就是邊城。

《邊城》裡最難寫的,也就是寫得最成功的翠翠,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與爺爺相依為命,辛苦並開心的接受家中的擔子,划船渡人……15歲的翠翠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的害羞又矢志不渝,與爺爺的矛盾,自己的出走,爺爺的去世,大佬的去世,二老的躲避讓這弱小的女子不堪重負。守候,等待,夢中才有甘甜。從翠翠身上,可見苗族青春少女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出色的心理描寫是《邊城》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成就,能夠把一個年少女孩的心理琢磨的那麼透。

當賽船時,翠翠聽到閒人話語,說:“二老歡喜一個撐渡船的,看二老今天那股勁,就可以猜想的出,這勁兒是岸上一個黃花姑娘給他的`。”聽到這個,翠翠心中不免有點亂,快樂,煩惱,害羞……一起湧上心頭,淋漓盡致的刻畫了一個青春少女躁動不安的心理。

接著,在後面的章節中,在水中式岸上討生活的強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生意謀生的吊腳樓女,終生漂泊的行腳人,老妻老夫的命運……紛紛來到沈從文的筆上。《邊城》裡沒有喧譁的辭藻,也沒有強烈的色彩,但這親切,自然,內心的語言更能深入人心……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以及澄澈純淨。隨著一段段優美的介紹讓我大概瞭解了其內容,也淡淡的明白了小說所傳達的思想。

只一眼,我便被女主角翠翠的雙眸所深深吸引,我的心就像掉進了深深的湖水,在她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優美、健康、自然’的田園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爺爺樸實的背影下,我彷彿看到了勤勞耕作的辛勞愛惜翠翠還有為她以後的日子操勞。在攤送矯健的身姿下,我彷彿看到了對翠翠深深的感情內斂的性格。在天佑開朗的笑聲裡,我彷彿看到了濃重的兄弟之情為他奮不顧身的痴心。

淳樸厚道的爺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在乎貧寒低賤,“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一帆風順,又因大方灑脫,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在浪裡行船摔打錘鍊,成為聰明英俊少年。在“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這是小說,這是沈從文的小說,大坻都是悲慘結尾的,不過其過程是美好的,故事情節交縱複雜,但是不難看出作者心裡暗暗的無奈和惋惜。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讀後感 篇24

《邊城》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故事。主人公翠翠與爺爺在山中渡船,而岸那邊船總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了翠翠,最後卻因誤會讓兩段愛情走向悲劇。

我喜歡《邊城》獨特的寫景手法,如叢林間傳來的悠揚笛聲,恬靜柔美。沈從文筆下的小山城美得像一幅中國畫。他不用過多的修辭,也不用華麗的詞藻,卻將景色描寫得令人心嚮往之。讀到對溪水清澈透明、草木生機勃勃的山城的描寫時,你只要閉上眼睛,就能夠置身於那山水之間,坐在老船伕的船,與船上的`翠翠開著玩笑、打著趣呢。國畫似的山與林將你包圍,讓你驚歎世間竟真的存在這般美好……

我喜歡沈從文筆下真實的人性,如一塊塊被磕掉了邊角的玉石,雖不完美,卻又透出獨特的美。有些故事雖然動聽,卻總愛把主角刻畫成完全正直、善良、誠實的完美人物,可我們都明白,沒有完美的人。沈從文筆下的人物不一樣,他們性格鮮明,淳樸善良,卻又不是完美的,也正是不完美的性格,造就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純真可愛的翠翠聽話又懂事,卻因太害羞,很久後才表露了心意,但為時已晚;正直善良的儺送也因固執不聽老船伕的解釋,而錯過了這段姻緣……這讓讀者多了幾分惋惜。

我喜歡《邊城》真摯細膩的情感,如溪水靜靜流淌過山間碎石,溫暖輕柔。在小船上,在河岸旁,聽到那充滿情意的歌聲時,翠翠內心波濤洶湧:矛盾,糾結,害羞混作一團,讓她不知所措。對愛情的迷茫與困惑悄然在這個女孩心裡生根發芽。沒有轟轟烈烈的故事,卻將讀者帶入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這便是沈從文獨一無二的情感表達。書中人物的情感,無論是眼淚與歡笑還是愛憎得失,都像是被揉進了他們的生活中,分外真實。他們的故事也讓無數讀者留下眼淚或皺起了眉頭。

如果你想進入湘西的山水之中,想進入沈從文筆下的這個夢幻城堡,那麼快去讀《邊城》吧。

《邊城》讀後感 篇25

這一週讀完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我突然有種想去湘西看看的衝動。去看一看鳳凰古城的綠瓦紅磚、柳樹黃狗和青苔白塔,去品一品那兒民風的樸實、純真和自然。

從前不知道什麼是田園牧歌式小說,現在還是不明朗,但我知道的是,它很美,很美。邊城之美不在壯闊,美在清秀;邊城之美不在雕琢,美在天然。依山的茶峒,傍水的碼頭,停泊的篷船,無盡的翠竹,靈動的河流,見底的碎石,輕柔的山風邊城美得樸實,美得驚心動魄!

這是一座令人神往的莊園,這兒的景無一不是美的代名詞;這是一群給人溫暖的村民,這兒的人們無一不體現了善與愛;這是一片使人歡樂的土地,這兒的每一寸無一不透露出它的可愛。在這與世隔絕的村子裡,翠翠和她的爺爺以為人渡船過日。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兒。自然孕育著她,吸進了這天地的靈氣,渲染了這世間的秀美。陽光的充足,故大地色的肌膚愈發淳樸;目之所及皆為青山綠水,故雙眸清明如水晶。未經胭脂之染,卻比淡妝濃抹要更勝一籌,山林是她真正自由的地方。爺爺是大自然的使者,自然造就了他一生的善意淳正之氣。一生守著渡船,每天不停擺渡,於他而言,這是他對邊城人的責任。即使如此,他從不多收客人的錢,兢兢業業,保證客人安全抵達。

儺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個生疏的名字。他俊美開朗,身強體壯,為人善良。在當婚論嫁的年紀,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每當爺爺提起儺送,翠翠總會抿著嘴,漲紅了臉,故作生氣。儺送對翠翠如此歡喜,山的那頭充溢著年輕男子的洪朗雄厚之音,為翠翠整夜地唱著愛的`美妙歌曲。

天空總是格外寂寥,夜晚總是格外漫長。如果沒有他的笑,她的鬧,那個五月端陽便只是一個普通暑天。斑斑駁駁的光影掠過波光粼粼的河面,翠翠在家邊,取那小小竹子做的雙管嗩吶,聽爺爺吹著曲子。有時,又同黃狗,躺在門前大岩石上蔭處看天上的雲。在這秀麗清美的山水畫卷裡,古城外面的世界都成它的陪襯,只此二人、一狗和一船卻似過了一生。但是,一夜之間,一切都改變了

悽美的苦難總是猝不及防。因為哥哥的意外去世,儺送沒能回來。從此之後,再沒人為翠翠唱著使靈魂托起的歌,也再沒人能讓翠翠漲紅了臉,她只剩下了爺爺。總有楊花落盡的季節,在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夜,爺爺躺在了窄小的床板上,摻著一屋子的雨溼氣,伴著轟轟然的雷響聲,告訴翠翠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要怕。白日漸長,雷雨消逝。不知何時,在翠翠身邊守著的腰背微駝白髮滿頭的祖父,永遠的睡著了翠翠痛哭了一夜,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再難尋回。

世事難料,人生總會有遺憾。邊城裡的一段感情真摯卻不平淡,最終還是未能盡善盡美,可是這世上又有多少人或事能不留遺憾呢?對於翠翠而言,她是不幸的,父母早逝只有祖父一個親人陪伴,卻又和白塔一起倒下;雖有真心相愛之人卻又遠走他鄉,再也杳無音訊。可她又是幸運的,在這樣的一處世外桃源裡,還有一群可愛淳樸的鄉親們,時時處處呵護她。白塔修好,渡船撐起,日子似乎有回到了從前。

盛夏的蟬鳴已過,仲春的一夜春風聲早已停卻。翠翠與二老的短暫之緣,在那層模糊的泛著白霧的紗網間,在那追不上趕不及的光陰裡,打著轉兒的溜走了。可是那相悅相惜的怦怦心跳聲,總會被秋令時節的涼意傳遞到肌膚的每一處角落,總會因暮冬之季的寒風伴著臘梅陣陣,傳誦到邊城的每戶人家裡。

不被世俗汙染的古樸邊城裡,碧溪岨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在執著的守望。千種翠意綿綿,萬里送情悠悠。於是,她要等,她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