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國小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讀後感1.2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老師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國小老師讀書心得體會1

老師們!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國小老師讀書心得體會2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藝術,我認為教育更是一個慢藝術。師者何以為師?我想大概就是示以美好,授以希望吧。

剛接觸一年級孩子時,不太瞭解他們的年齡特徵,教學有些吃力,直到朋友給我推薦了這本劉儒德編寫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後,我發現,平時的任何事情都存在心理效應,這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切心理活動,把不同的事情現象用不同的心理效應進行總結歸納,給我們一個方向,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做,真是得益匪淺。教師需要掌握各種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瞭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需求,教案在精心設計,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得到學生的共鳴。

書中主要歸納了64條心理效應和規則,而且每篇小文前添加了一個小故事,使得一些原本容易忽略的事情變成一個個心理學的規律展現在我們面前,讓人眼前一亮,更加讓讀者容易瞭解。本來以為心理學是一本很難理解的學科,可是放了一個個小故事就讓人輕鬆易懂,讓人知道很多事情多存在的心理效應,這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是很有幫助和啟發的。在教授教學任務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會進行頻繁的交流,相互感染,造成心理和情緒上的共鳴,從而形成集體心理氣氛。體育教學就是在這樣一種心理氣氛中形成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是“貼標籤效應”,教師中有一些禁語,比如“笨蛋”“豬頭”“怎麼這麼笨”之類,其實這就是“貼標籤效應”。時間長了,這位學生就真的成了教師所說的“笨蛋”了。因為這樣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學生的上進心,傷害了學生的自尊。所以,教師必須在語言上進行控制。比如某大年紀的學生欺負低年級的學生,在被你發現時,不同的語言會起到不同的效果。“你是怎麼搞的,你比他大你就欺負他丫,看我跟你父母反應好好教育教育你”另一則是“我知道你不是一個愛欺負弱小的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負小朋友對吧”兩種說法,結果會截然不同。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教師應該嚴格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從學生的心理出發,讓孩子們心理上健康的成長。

作為在一線教師,只有在心理上了解學生後,才能發現他們身上的巨大潛能,不斷鼓勵,讓他們的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讀了這本書後,讓我深深感覺到,教師不僅要在業務上進行提高,更要在心理上對學生進行關心,只當一個教書匠是不行的,要讓學生快樂的學生。教師多看看心理學的書籍是非常有幫助的,瞭解更多的學生心理活動,才能更有效的幫助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國小老師讀書心得體會3

暑假中再次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我認為在每一頁中除了寫著“愛心、良知、思考、責任”以外,還充滿著智慧的火花。在對學生的調查中,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的標準也是除了“學識淵博、正直善良、很熱愛學生”以外,還有“很有智慧”這一條。所以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做個充滿智慧的老師。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師,尊敬李老師,因為李老師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個個棘手的教育難題。例如在“萬同偷隨身聽”事件中,李老師開始是非常嚴肅的告訴萬同,遊賢的家長報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經來到了學校,當萬同承認是“我與遊賢開玩笑”後,李老師馬上順著他的話說是有誤會,於是下面就用更緩和的語氣來處理完了“失竊案”。再看看關於程樺的教育。當程樺驕傲自滿的時候,李老師沒有簡單的'用一句“勝不驕,敗不餒”來說教,而是用充滿智慧的頭腦給程樺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奮鬥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樺交流的過程中,李老師既列舉了許多傑出人物的事蹟,又從理論上給他解釋了“成熟”的含義,使程樺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飛後,變得更加矯健,最終取得了成功。從以上事蹟中我們可以看出,李老師無論是在對後進生的轉化還是在對優等生的培養中,除了他對學生有一顆負責任的愛心,還有他的智慧在裡面。

當前眾所周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而正確方式方法的選擇就要靠我們的智慧,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瞭解他們的所需所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育,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學生的各個方面,就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縝密的思考能力,還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我們才能知學生所想,解學生所為,才能與學生進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讓犯錯誤的學生能比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點……

但是有許多時候,苦於找不到好的方法。從李老師的教育手記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學生得學會尊重學生、表揚學生。做老師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出現的問題。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裡需要滋養的禾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涓涓春雨,要比電閃雷鳴傾盆暴雨更能滲入土壤。還有要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多一點人情味,大人有時也會犯錯,何況是還是孩子的學生呢。因此利用集體的力量,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許多時候比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強很多。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的體會到教師之愛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啟用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就要不斷的學習,把學習滲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讓教育智慧流淌於我們教育生活的一點一滴,每時每刻。

國小老師讀書心得體會4

今年初,我參加了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新教師繼續教育的啟動大會。在寒假期間,我仔細研讀了《課堂教學素養五項修煉》的第一章“有效教學設計的修煉”。

下面就我的一些體會和老師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在讀書中我體會到一個有效的教學設計要有一個巧妙的切入設計,這樣可以讓教學有靈氣。切入,是邁進門檻,是升堂入室的開始。所以,課堂教學可以沒有引入,但不能沒有切入。一個巧妙的切入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可以開啟學生的學習的思路,可以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可以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的平臺。

課堂提問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主要形式,是教學目標達成的主要途徑,是重難點的突破口,是學生髮展的關鍵,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我們的課堂提問也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及學生的知識起點。我們的課堂提問要求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我們的課堂提問只有考慮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使課堂教學更為有效。設計問題的時候,應設計出一些簡單易答的問題來扶一下學困生讓他們也能在課堂上有發揮的機會,提高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也要有一兩個綜合性較強的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儘量不要讓那些在課堂上“吃不飽”的孩子“捱餓”。

還有就是目前,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具體表現為兩種典型形式:第一類是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第二類是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所以,在平時學習中,營造“問”的氛圍,使學生敢問;在新課引入中,創設“問”的情境,使學生想問;在新知探究中,提供“問”的機會,使學生善問;在精心組織中,體驗“問”的快樂,使學生疑問;在知識運用中,精心設計,使學生會問。從小要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這對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是在此過程中,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巧妙引導,問題意識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紮根,課堂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走的路還很長,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好好揣摩,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做到勤勤懇懇,不怕失敗,相信有一天我們會在教育著片沃土上成就一片自己的天空。

國小老師讀書心得體會5

“沒有任何快艇像一本書,把我們帶到遙遠的地方,也沒有任何駿馬,能像一頁歡躍的詩篇。最貧窮的人也可如此跨越旅行,而不必被迫為通行納稅;這運載人類靈魂的馬車……”作家埃米莉·迪金森曾用這樣的語句來形容過“書”。培養書香氣,營造書香情要從家庭出發。當“書香家庭”成為社會共識,閱讀成為一種社會性普遍行為時,我們的孩子才能浸潤在知識的海洋裡。作為母親,我也不例外,和眾多家長朋友一樣也希望我的孩子能愛上閱讀,從閱讀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讓讀書成為一生的習慣,我們當家長的,參與其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也經歷著親子共讀的快樂。下面將自己的點滴積累如下:

一、要挑選合適的讀本,即適合孩子年齡的書籍。

例如,在我兒子剛上幼兒園時,我給他買的是一些色彩鮮豔、不易撕破的圖畫書,我每天都會和他一起去翻看,並給他講圖中的內容。目的是啟發他看書的興趣。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我給買一些適合他的刊物,如《幼兒畫報》《嘟嘟熊畫報》《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還買了一些走迷宮的幼兒圖畫書,每天吃過晚飯我都會指著字給孩子讀故事,還經常和他一起走迷宮,這鍛鍊了他的靈活思維和反應能力。上一年級後,老師推薦了閱讀書目,我就照著書單買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書籍,主要選擇彩繪本和注音版,便於孩子將來能自己看書。

二、經常帶孩子逛書店。

我們一般週末會帶孩子逛新華書店,遇到孩子感興趣的書就引導他看,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並以此為出發點,和孩子共同閱讀,慢慢地孩子的知識面會變得開闊起來,思路會變得活躍起來,當碰到問題,會提出許多的“為什麼”,而為了解決這許多的為什麼,他就願意去看更多的書,就近一步激發了他看書的興趣。

三、親子共讀,營造閱讀氛圍。

通過共讀,父母與孩子一起在書中感受故事的精彩和詞語的優美,一起回味歷史的厚重沉澱,體驗自然的`美妙天成,探索科學的新奇和不可預知,讓孩子感覺讀書的樂趣。同時為父母創造與孩子溝通互動的機會,分享讀書的感動和樂趣,為孩子的心帶去更多的關愛慰藉。孩子上一年級後,隨著認字的增多,我們的閱讀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從幼兒園時期我給他指著字一字一句地念書,到孩子念故事書給家長聽,再到寒假期間孩子自己看書,孩子的閱讀經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不管怎麼變,唯一不變的是孩子的身邊總有我們的陪伴,我們也會拿一本書在旁邊陪孩子一起讀書,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孩子的成長也是我們家長的再學習,再成長。要想真正讓孩子成材,首先家長得先充實自己。從有了孩子,我仔細研讀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卡爾。威特的教育》《來吧,孩子》(池莉著)《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著)《窗邊的小豆豆》等。雖然一個孩子一個樣,不能生搬硬套,但從中我學到了不少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技巧,並且,從書中我悟到,“即使是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四、固定讀書時間。

特別是孩子上了國小後,我就晚上八點至八點半這個時間段作為親子閱讀的固定時間,在這個時段裡,孩子已完成當日的作業、預習完功課,家長做完了家裡的雜務,和孩子一起漫步在書中,享受讀書的快樂。久而久之,孩子也就養成了每天閱讀的好習慣。

紀伯倫在他的《致孩子》中這樣寫到:“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的夢中不能想見的。你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困為生命是不能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你們是弓,孩子是弦上發出的箭矢,你無法預定他的軌跡!”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攀登這人類進步的階梯,成為知識的富翁,精神的巨人!一起快樂讀書吧,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小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