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愛的教育讀後感【必備】

讀後感8.36K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的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的教育讀後感【必備】

愛的教育讀後感1

一杯茶,一本書,在幽靜的心靈氧吧裡坐著,這是一種多麼美妙的享受。工作後,每天忙於教學,忙於批改作業,看書,成了一種奢望。現在,學校為我們提供了那麼多好書,提供了那麼好的讀書平臺。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讀書的重要性。最近,我看了一本《愛的教育》。這是令我終身受益的書,我是用心在讀、在享受這本書中的精華。

愛的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是義大利著名的小說家、旅行家亞米契斯,這本書的寫作形式與眾不同,是以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為主要題材,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患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處,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著讀著,猶如在愛的海洋中遨遊,感覺特別溫馨。

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述其中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書中的主人公安利柯結束三年級升入四年時,新換了一位老師,這位老師看似相當的嚴肅,所以學生們對他都有些敬而遠之。但在一節上發生的事,讓所有的孩子對他開始喜歡起來。在那節課上,這位老師讓孩子們默寫,這時,有一名學生趁著先生沒看見,便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來,恰好老師一回頭,看見了,這名學生趕緊坐下來,低著頭等著挨訓。當時我覺得如果換作是我,我一定會對這樣貪玩的學生大發雷霆,可這位先生卻只是淡淡地對他說:“下次不要再做這種事了。”就轉身走開了。當全班學生默寫完,他深情地對學生講述了自己的心聲,他說:我們從此要同處一年,讓我們好好地過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要有規矩。我沒有一個親人,你們就是我的親人,去年以前,我還有母親,可母親死了以後,我只有一個人了。現在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就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喜歡我。我一個都不願意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我們全班成為一家,成為我的榮耀。我現在並不要讓你們用口來答應我,但我卻已經知道你們在心裡已經答應了我,我感謝你們。話間剛落,下課鈴聲響了,所有學生都一改往日的吵鬧,都靜靜地離開了教室,而那名玩洋娃娃的學生聽了他這番話以後,()也走到先生身邊,哆哆嗦嗦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當讀過了這一個小故事後,我當時沒有繼續再往下讀。因為這個故事看似很平常,但卻能真實地反映出了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其實這樣的事在我們的課堂上也層出不窮,但很多時候我自己卻很少能像這位老師一樣冷靜地處理,而往往都是對學生加以嚴厲地斥責。雖然淘氣的學生表面上是老實了,但過不了多久,他們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不會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所以學生當然不會領我們的情。

記得在自己的課堂上就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由於學生在課上不聽講,與周圍的同學交頭接耳,所以我就大發雷霆,對其大訓一番,而學生過了一兩天之後,還依然犯錯。現在一想起來,自己做得真的不夠合格,遇到問題從不能冷靜地面對,總是急燥地處理,所以學生們也總是面聽計從,但在心裡卻還是沒有真正認識到錯誤。相比之下,故事中的這位老師才是真正地與學生進行著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地溝通,所以在與這些老師相處的日子中,這些孩子們是那樣的活潑,熱情,善良,正直……而在他們的影響下,學生每天也是那樣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我想這也對他們今後的人生努力的方向起了很大的決定作用。

所以,讀了《愛的教育》後,我也重新審視了自己平時對學生的教育方法,說實話,雖是同樣的為學生好,同樣的去用心愛他們,但當自己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時,才會發覺自己對學生愛的方式真的是缺少方法,缺少溝通,最多的卻是主觀,武斷。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一種關心,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教師更應該一視同仁地把這樣的愛獻給學生的'。對於不同性格的孩子,作為教師不可避免的會可能有私人的情感選擇傾向,但站在教師的立場上,我們就必須用教師的職業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在孩子有困難時,在孩子做錯事時,在孩子得到進步時,作為教師都能一視同仁的對待,教師的愛就是滲透在平時的點滴之中,貫穿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

今後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我也會盡力地像書中那一位位教師學習,將學生看作是成長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與他們一起品味學習的快樂,享受成長的快樂。

愛的教育讀後感2

這幾天,我看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裡的故事很感人,篇篇催人淚下。最讓我感動的是《告別》。這是作者在國小升級後和同學、老師告別時憂傷的感受。作者在校園裡有過挫折,有過歡樂,也有過苦惱;

作者回想起和同學老師相處的一年,非常傷感;

他真誠地祝福她的同學和老師。

還有《雪球事件》和《訪問傷員》,我也很喜歡。說的是作者的朋友卡羅菲和別人打雪仗時,一個雪球砸傷了一位老人的眼睛,老人趴在地上非常痛苦地呻吟、叫喊。卡羅菲有害怕,不敢承認。但最後在卡隆的勸說下,卡羅菲還是撲到老人的懷裡,用斷斷續續的話語給老人賠禮道歉,還把最珍貴的郵冊送給了老人。讀了這兩篇文章後,我已經喜歡上卡羅菲那誠實勇敢、心地善良、大方的好性格。我更欣賞卡隆不僅自己光明磊落,而且幫助同學勇敢承認錯誤,做同學的堅強後盾。還有這位受傷的老人,雖然自己眼睛受到傷害,但在卡羅菲承認了錯誤後,非但沒有責備他,而且還安慰他。

讀完了這本《愛的教育》,我深受感動,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什麼才是人間真正的愛和人間真正的友情、真情

我現在總是感到媽媽對我的愛少了,我對媽媽的愛戴也少了。但自從讀了《愛的教育》後,我發現媽媽原來在暗暗的疼愛我。讀了《愛的教育》中的《千里尋母》,我深有感觸。它寫的是一位母親為了全家的幸福,為了讓她的兒子能上學,這位母親去了離家很遠的芝加哥當保姆。她兒子喬治由於想讓母親回到身邊,便開始尋找母親。歷經千辛萬苦,總算找到了母親。但由於幹活太累,被送進醫院。好心的女主人一直陪在喬治母親的身邊,直至喬治來到母親的身邊。當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後,萬分激動,垂危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動力。

讀到這兒我非常感動。這位母親為了家人的幸福,到別的地方當保姆;

為了多拿報酬生了重病也不說一聲,直到暈過去。而我母親呢?也為了工作而擔憂,所以不愛別人打擾她的工作。可我卻一直煩她,因此剛想出的辦法被我一攪和就忘了,因此工作、稿子常常比別人晚那麼一、兩拍才交,也常常被老闆批評。我真是太對不起媽媽了。

“xx,該吃飯了”聽到這熟悉的聲音,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淚便流了下來。

通過讀《愛的教育》我總算讀懂了媽媽對我的那份暗暗的愛……

讀了《愛的教育》之後,讓我感觸很深,正如前言說的,這本書包含了世界所有高尚的愛:親情、友情——————這裡有生動有趣、耐人尋味的每月故事,有稀奇古怪、情節豐富的日記,還有主人公父母親的諄諄教導,這一切的一切正在無形中給我以深深地教育。其中,我最喜歡每月故事中的《尋母記》和主人公恩里科的父親。

講述了一個小男孩隻身一人去尋找遠在天邊的母親,在路上遇到了種種艱難困苦,而不動搖尋母決心,終於找到了自已親愛的母親的故事。我看後,心情即高興又慚愧。我高興“好人總有好報”,慚愧自已對母親的種種態度和行為——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裡,不愁吃,不愁穿,爸爸、媽媽又非常的疼愛我。在我第一次接觸學習,第一次開始步入知識的殿堂的時候,我退卻了,我害怕了,有可能是那時候年少,不懂事,習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對於學習,我根本沒有興趣。但是每位家長都一樣,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我的父母當然也不例外。

其實,書中主人公恩里科的父親和我的父母親都一樣,都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從小就開始教孩子怎樣做人,看了這本書,讓我讀懂了父母的心,也讓我更懂事了。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是一個小書迷,我忠心地希望世界上會有越來越多的好書出版,希望每一本好書都伴隨著每一個少年快樂成長!

愛,一個多麼熟悉的字眼,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裡,才會享受愛。而我讀了《愛的教育》後,我才真正領悟了愛的境界!

這本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介紹了義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之間的愛對祖國之間的愛,使人讀之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我覺得安利柯是個孝順的孩子,也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潑、好動,我發現,在他生活的周遭有許多關懷他的好朋友,時常鼓勵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順利成長,它裡面有悲傷的、高興的、催人淚下的、發人生省的。但是讓我最難忘的還是那篇《災難》主要說:上學的路上,一位一年級的國小生在過馬路的途中摔倒了,這時,一輛車駛過來正好被佩羅蒂看到,他跑過去救起了國小生,然而,他的雙腿被車壓傷。他為了救人不惜自己受傷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的敬佩嗎?

是愛,使我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是愛,給予我們內心的溫暖,人與人之間的愛是偉大的,愛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多感受一份愛,就多一份溫暖,多奉獻一份愛,就多一份快樂。在今後的日子裡,讓我們共同沐浴在愛的海洋!

愛的教育讀後感3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裡,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學習範本。

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愛是整篇小說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裡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這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從而使他們心存著一份愛。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享受著許多別人的疼愛、關心與幫助。我很希望我們享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也會付出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愛,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問候,一個擁抱,大到愛心捐獻,希望工程,社會保障……這其中都包含了愛。但人們常常忽視了愛的存在,就如父母的愛,人們似乎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並不需太多的.付出與回報,甚至還無形中拒絕著父母的愛。

整部小說,沒有豪言壯語,只是用樸素平淡的語言,塑造出了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賣菜婦女、賣柴人、鐵匠的兒子、老石匠的兒子、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父親的老師、帶病上課的教師……等等。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命運和情感故事,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陣陣感情的漣漪。如安利柯的好朋友卡羅內,他不僅品學兼優,而且樂於助人。當一個同學丟失了買筆記本的錢,站在大街上哭時,他就把自己的錢給了他。還有那個年僅11歲的愛國少年,為了祖國的尊嚴而拒絕施捨(儘管他十分急需那些錢);還有為救最低班的國小生而被車壓碎了腳骨頭的洛貝諦……這些平凡而樸素的小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生活充滿愛,為他人奉獻愛。正因為他們的愛,“我”的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好。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會受到人類全部美好品德的潛移默化的薰陶和影響!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援,是父母陪在身邊,晚上還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恩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恩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愛,其實很簡單。愛像是一米陽光,親暱溫柔地撫過你的身體;愛像是一杯清水,時時滋潤你的心窩;愛像是一條沒有盡頭的田間小路,盛開野花,需要隨時發現,隨時採摘。愛,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誰在愛,誰就在活著。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麼,我認為這就是對於國家的崇高的愛。當讀到恩利柯描繪的一幅幅義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那他就並不真正明白愛。

中國的大文豪孔子曾說過:“仁者愛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須具有一顆美好的愛心。朋友們,讓我們學學卡羅內、洛貝諦他們吧,多獻出一點愛,用愛的鑰匙,去開啟人們的心扉,那麼陽光將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愛就像花蜜,蜜蜂不能缺少它,正如我們不能缺少愛一樣。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世界就將因為愛而變得更美好!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愛的教育》雖然講的是情感教育,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閱讀時好似把我帶入了廣闊的社會中去,它真是讓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讓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愛的教育讀後感4

《愛的教育》是一本日記體小說,記載了恩里科十個月的國小生活,包括他的所見所聞和老師講述的一些故事。小說以愛為主線,字裡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雖然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愛,如父母之愛、同學之愛、老師之愛以及社會之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卻令人潸然淚下,引人深思。這些愛都教育著恩里科怎樣去愛,怎樣接受愛。

科裡恩在成長和學習中獲得了正直、勇敢、堅強、勤奮的優秀品質。他在《感謝》中寫到:“我第一個要感謝的,是我的好老師……”。小說中“教師”是非常重要的“愛的人物形象”,給予了科裡恩許多幫助和教導。透過科裡恩的描述,我看到了許多溫暖學生的師愛,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定是充滿感情的,師生之間理應真心相教、誠心相愛、彼此寬恕、彼此珍惜。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段時間看了影片《老師好》,片中苗老師在離開前給學生們留下了一段話:“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夾雜著一次次傷感的別離,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四年前遇到那群撕心裂肺地喊著要找媽媽的孩子們。當初班裡有個小女孩,在中班上學期時,她父母為了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外出做生意,把女孩留在家裡讓爺爺奶奶和叔叔帶著。爸爸媽媽離開後,小女孩每天早上入園的時候頭髮都是一團糟。孩子一到班裡我便會和她擁抱一下,然後再幫她梳頭髮,在學習生活中也多關注、鼓勵她一些。我知道即使我給予她再多的愛都遠遠比不上父母給她的愛,但至少能夠讓她在幼兒園感受到關懷和溫暖。雖然三年來,孩子們總會給我找一些麻煩,甚至有時讓我“捶胸頓足”,可是我依然愛他們,想念他們。在去年為期半年的培訓過程中,好多孩子用爸爸媽媽的手機給我發微信、打電話,問我:“楊老師,你什麼時候回來,我想你了”!當聽到孩子們的心聲時,我的心徹底融化了,淚水瞬間奔湧而出。我知道愛是相互的,我愛孩子們,孩子們也同樣愛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是“愛滿天下”。學前教育階段,由於孩子們年齡較小,而且大多數孩子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來到一個相對獨立的集體,此時的他們更需要的是愛的教育。我想幼兒教師應當尊重每一位幼兒的差異,對待每個幼兒時要一視同仁,用“愛”去教導每一個孩子,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具有溫馨感、個體化、舒適性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每每看到一些年齡稍大的老師,其教育熱情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或是逐漸消退,從而導致孩子們減少了對老師的喜愛時我都會很痛心。也許用我的一己之力並不能改變這些現狀,但是我想用我的教育實踐來引導我的孩子們,帶他們走進愛的教育,在愛的海洋中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我有了以下幾點關於愛的.教育的粗略的思考,並將踐行到我今後的教育工作之中。

一、相信孩子,構建孩子的自信心

作為幼兒教師,除了要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們的一日生活,保護孩子們的健康和安全,而在一日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孩子的才能,肯定他們的努力。不管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每個班都有許多聽話乖巧的孩子,也會有一些調皮搗蛋、讓老師“頭疼”的孩子。但是我們必須相信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有他的閃光點,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千萬不要對其進行諷刺的批評,而應當理性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應當俯下身,和孩子平等的談話,尊重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和勇於承擔錯誤的心態,鼓足他們前進的勇氣。

二、做一名傾聽者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種表達方式,一百種表情。若想要真正融入孩子們的世界,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那就得蹲下來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無論什麼時候,當孩子講話時都不要試圖打斷他們,更不能對他們置之不理或者直接忽視他們的存在,而是需要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才能夠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幫助。

三、用真心做教育

我想無數幼兒教師都曾為一句“老師,我喜歡你”所感動,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那麼的純潔和乾淨,我們也必須用真心來回應孩子們的熱情,用真心來愛他們,用真心去教育他們。我會一直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一名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教學中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做孩子們心目中愛的榜樣,充分保護和尊重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支援他們的探索活動,和他們合作遊戲,幫助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態度、習慣和品質,讓孩子們一直被愛與學會愛。

重慶市謝家灣國小校長劉希婭曾在講座中提到她學校裡的孩子們從來不會叫她劉校長或劉老師,而是親切地叫她“希婭”。當時我就很詫異,而直到讀完《愛的教育》這本書以後,我才真正明白孩子們一聲“希婭”的背後一定是劉希婭校長平時經常走到孩子們中間,放下作為校長和老師的形象,像朋友一樣和他們親密接觸,以及希婭校長所付出的無私的愛,才會讓孩子們如此喜歡她。夏丐尊先生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真的需要愛,愛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想愛將會是貫穿於我今後教育生涯的一條主線。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尊重和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用愛的微笑面對孩子,用愛的語言鼓勵孩子,用愛的行動感染孩子,用愛的管教約束孩子,用愛的胸懷包容孩子。用心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愛每一個平凡的孩子。我想,這是作為一名好老師的職責所在,也是我作為幼兒教師的初心和使命。

愛的教育讀後感5

年前,帶著娃去書店買了這本《愛的教育》,看娃讀得津津有味,寫出閱讀記錄卡。開學時老師還為此專門打電話說,讓娃第一個進行談天說地三分鐘演講,講的就是這本書。說實在的,這本書我只聽說過,沒系統的讀過,只在春節和娃讀了一小部分。平時事多,我也只能抽空,有空就讀一點,有空就讀一點。

書的作者埃·德亞米契斯和譯者王幹卿在看資料卡時已和娃一起讀過了。我先瀏覽了目錄,書是從十月份開始,一直寫到了七月份,起初有些疑惑,當讀到開學的第一天時,我恍然大悟。本文的主人公是恩利科,一個剛上國小四年級的義大利小男孩子,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在開頭中,寫到“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三個月的鄉下假期夢幻般地過去了。今天早晨,當我母親送我到巴列迪學校去註冊上四年級的。”想一想,這裡不正是孩子們剛開學時的生動寫照嗎?

名著就是名著,讀來給人的感覺是震憾的。這本書越讀越喜歡,儘管都是些尋常的小事,但卻通過凡人小事給人以深刻啟示。書裡包唸了同學之間的友愛,姐弟之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父母對子女的愛,對國家的熱愛,愛貫穿全書的始終。我把自己讀的一點體會簡單總結如下:

第一、老師對學生的愛。

恩利科二年級的女老師,除了帶病上課,數年如一日,每逢星期四都帶領學生去參觀博物館。每天晚上有一大堆作業等著她去批改,每天晚上都得工作到深更半夜。另外,下午上完課,她還得馬不停蹄地去給一個女店主上算術課,當家教老師。

可以說老師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人了,也只有老師會對你傾囊相授。孩子們的學習老師要操心,孩子的作業要負責,孩子們在學校有矛盾了,老師要解決。儘管老師勞累不堪,但對孩子們卻總是循循善誘,關懷備至。當有的孩子寫字的姿勢毛病,老師就會傷心難過;當孩子們個個品學兼優時,老師也總是那樣的喜氣洋洋,像溫柔慈愛的母樣那樣對待孩子。

我也提一下我家娃的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愛孩子的老師。孩子有一次,在班上上課突然嘔吐了,吐的本子上、書上都是髒的,一股刺鼻的難聞味道。當時正在上課的陳老師,不顧髒,把孩子的身上、書上本子都擦了,清理的乾乾淨淨。這樣的老師,難道不值得學生、家長愛戴嗎?所以,我們要永遠懷著肅然起敬的心情稱呼“老師”這個字眼。因為老師是一個人能夠獲得的最崇高最親切的稱呼了。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愛。

在這本書中,恩利科所寫的是記憶,每一月的後面,都有父親或是母親寫給孩子的孩子的信。當恩利科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時,媽媽教育他要學習。工人們勞累了一天,每天晚上照樣到夜校去學習。那些普通人家的婦女和姑娘辛勞了一週後,她們星期天也要到學校去。即使聾啞和雙目失明的孩子也不誤學習,甚至監獄的犯人也讀書認字。是啊,想一想,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而學習從來都是苦差事,不吃苦你要青春幹什麼?只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當恩利科對自己的母親言行失禮時,他的父親又耐心地教導他。人世間最神聖的愛莫過於母愛,不管誰踐踏了這種愛,他必然落個可悲的下場,這樣的父愛沉沉啊。我們都愛孩子,可是我們會愛孩子嗎?是一味的寵愛,溺愛,還是有規則的指點教育,通過一件件的小事來引導孩子,恩利科父母給我們作了最好的榜樣。

第三、同學之間的友愛。

文中通過主人公的筆觸描寫了很多學生,比如克萊帝,恩利科的好朋友,懂事好學,由於母親病重,父親又有事在身,所以克萊帝不得不在學習之餘照看母親和自己家裡的小店。比如卡隆,體魄強健,富有正義感和俠義精神,維護了班裡的正氣。

當我讀到同學們湊錢時,文中對湊錢的細節進行了詳細的敘述,既表現出了湊錢的不易,又寫出大家積極踴躍的態度。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總是覺得這世界缺少愛,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只是我們缺少發現愛的的眼晴,愛是無處不在的。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們都是非常具有同情心的,看到令人傷心的人和事,都要力爭伸出援助之手,這是出自於內心的一種善良品質。那種關心是急切的,也是真誠的。女孩們傾盡全力、不求回報的幫助不僅感動掃煙囪的小女孩,也感動了我。

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你的心靈是快樂的,奉獻一片愛心,收穫無限快樂,你的人生從此就會變得五彩繽紛,世界也會因你的存在而動人。

第四、對國家的熱愛。

文中運用了大量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和外貌描寫,在每月故事中,如帕多瓦的'愛國少年,這位義大利的少年,因為那些人辱罵自己的國家,而把別人施捨給他的錢扔了回去;像倫巴第的小少年那樣為自己的祖國獻身;還有那個少年鼓手為了報信,原本可以保住自己的雙腿,而失去自己了一條腿。

祖國是一個神聖的稱呼,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所以當聽到某個外國人罵自己的祖國時,我們一定會熱血沸騰,滿腔怒火。當我們的國家需要我時,我們也一定會像華羅庚那樣,不顧自己在美國的優越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的懷抱!當我們的國家有災難時,我們會像那些英勇無畏的消防官兵,解放軍戰士一樣,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來悍衛它的尊嚴!

看完書,我一直在想,什麼是愛,什麼是教育?愛的教育裡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講述的只是一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過著與我們一樣普普通通的生活。讀來,就是這麼真實可信,把我們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的洗禮。也難怪《愛的教育》被公認為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愛的教育讀後感6

假期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是義大利作家艾得蒙多·德·亞米契斯於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說,是一部流傳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安利柯的眼光,以日記體的方式來寫的,從四年級開學的第一天開始記起,一隻寫到第二年的七月份全學年結束為止,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愛有多深呀!在學校老師的關懷和鼓勵之下,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氛圍裡,朋友間的關愛都無不流溢於紙上!雖然每篇的篇幅不長,但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使我感受很深,它裡面的內容寫得十分真實,整本書都是圍繞“愛”這個字來描述。

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是《賣炭者與紳士》還有《義俠的行為》這兩個故事。

《賣炭者與紳士》寫了一個父親對他兒子諾琵斯的愛,諾琵斯罵培諦的父親是個“叫花子”,諾琵斯的父親知道後,非要諾琵斯向培諦和他父親道歉,雖然培諦的父親一再拒絕,可諾琵斯的父親還是堅持要讓諾琵斯道歉,從這裡可以知道,諾琵斯的父親是一個多麼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愛來薰陶他的兒子,讓他的兒子也變成一個關心別人,不取笑他人的人。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受頗深: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到的影響是深遠的,家長的行為是最能夠作為榜樣,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的,這要求家長要從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鐵先要本身硬。只有一個能夠剋制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嚴格要求他人。書中孩子的父親就是這麼做的,他用他的博愛、無私、熱情贏得了孩子敬佩。這一點對我一樣也很有幫助,它指導了我怎樣和我的學生進行互動。

記得有一次,為了鼓勵學生好好書寫,我就對孩子們說:本週只要同學們認真寫字,等到週五的時候老師就發糖果給大家吃,孩子們聽到我這樣說很是高興,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天,很多同學都認真書寫,期待週五那天我發給他們的糖果,可是由於各種原因,週五的時候我竟然忘記了去準備糖果,於是孩子們滿懷期待的眼神裡瞬間就充滿了失望,我看到孩子們這樣失望的表情,我的內心瞬間就覺得很慚愧,覺得答應了它們就該做到。於是在第二個周的週一我準備好了事先說好的糖果,先向孩子們道了歉,然後把準備好的糖果發到了孩子們手裡,孩子們很高興的原諒了我。愛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虛偽的。但只要我們專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位教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的工作與生活中,愛在點滴的地方。

《義俠的行為》寫的是一個墨盒砸到老師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後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沒想到扔到了剛從門外進來的老師,好朋友卡隆要幫他頂罪,但老師知道不是卡隆,讓肇事者站起來。卡隆向老師講述了事情的起因後,老師不僅沒給克洛西處罰,而是把那些調皮的`孩子批評了一頓。文章表現了卡隆關心他人的高尚精神,以及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優良品質,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為人處事方式。同樣,我也和書中的老師一樣,在平時工作中用愛和包容來感染和引導每一個學生。

我們班有4個單親孩子,其中有一個孩子是父親去世,母親另嫁,由於她特殊的家庭環境,所以別的孩子就經常欺負她,我看到這裡,就在班上跟孩子們講了很多道理,慢慢的孩子們也不欺負她了,甚至於經常去關心愛護她,她也由原來的孤僻,不合群慢慢的變得和孩子們在一塊玩耍的開朗孩子了。

還有一個是母親改嫁,父親外出打工,平時是爺爺奶奶帶著她,有一天我到教室去上課,她就在哭,我就問周圍的孩子原因,其他孩子都說不知什麼原因,於是我走過去撫摸著她的頭,問她為什麼哭,她淚眼婆娑的跟我說:老師,我奶奶對我太嚴格了,不僅要求我做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求我做很多老師沒要求我做的作業,我的手都寫疼了。看著孩子委屈的表情,我內心也充滿了心疼與不捨,於是我跟她說:孩子,奶奶這樣要求你,是為了你的將來考慮,她希望你將來長大有出息,所以奶奶才會那麼嚴格的要求你,奶奶帶著你不容易,你要理解你的奶奶,好嗎?經過我的開導,她才慢慢的抬起頭來看著我點了點頭。後來的日子裡,孩子再也沒有埋怨過奶奶,還變成了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還有一個孩子從小就有身體缺陷,加上母親改嫁,父親有精神疾病,全靠七十多歲的爺爺來撫養,所以這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就越發變得自閉了。平時她從來不跟任何人說話,及時我交了她一年了,說的話也沒超過二十句,我覺得很心痛,於是我就鼓勵我們班的孩子一有機會就帶著她說話,帶著她玩,有困難的時候就儘量去幫助她,在大家的影響下,她也不是那麼自閉了,還會主動去找其他孩子交流了。

我覺得一個好的老師不能僅僅上課,或者做思想教育,還要真正懂得學生們的心理,要了解他們在想什麼,理解他們的喜好和行為。我們是孩子人生旅途的啟蒙人,我們教育中的一點一滴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只有不斷地與孩子溝通和反思,審視自己的行為,才有可能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確立新的目標,使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讀了《愛的教育》後,只有教師把學生既當成自己的親人去愛,又當成自己的朋友去交流,這樣孩子們才能在愛的感染下健康茁壯的成長。

愛的教育讀後感7

讀《愛的教育》,有淚有笑,但一直在心底湧動著的是融融的愛意,暖暖的感動!書中幾乎涉及到了人世間所有高尚的愛,博大的愛。

有父母與子女之愛,姐弟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還有對弱者之愛,對不幸者之愛,對勞動之愛,對學習之愛,對環境之愛,對大自然之愛;及至對人民的愛,對軍隊的愛,對祖國的愛... ...

所有愛的內容都不空洞,都是生動豐富的,都是融入了生活的,是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這樣的愛的教育,才能夠真正地被學生所接受。

新學期,這本書一定要成為我們孩子們首選的愛的教育的引領者!我甚至有些心急,如果孩子們能夠一下子就讀完全書,該多好啊!或者,在上學期,這本書的內容就已經深入孩子的心中,學生的精神面貌是不是會有很大變化了呢?

這是一本學校生活的書,書中的某些閃光的人物,一定會成為許多學生心中的偶像,他們應該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下學期,期待我的班級能夠出現一個“卡羅內”似的學生,這對一個班集體,對一個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期待著愛的教育,會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在《愛的教育》中每個月安利柯都會收到父親或母親的留言。在留言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一段話:老師的名字,永遠要用最虔敬的態度來稱呼,除了自己父親的名字以外,老師的名字是世界上最珍貴,最值得懷慕的名字。也正是這些信促使安利柯不斷反思自己的言行,也使我們這些讀者反省自己言行舉止。

在《愛的教育》中真正吸引我走進去的還是一封安利柯的父親寫給兒子的信,父親在信中,很嚴肅的告訴兒子,為什麼要尊敬母親,怎樣尊敬母親。讀到這封樸素的信,我想讀給我的學生聽多麼適合。因為他們和安利柯差不多同齡,但是他們有時候對待父母的態度比安利柯的情況要嚴重的多,有的甚至小小年紀與父母吵架,有的言談之中不滿意,甚至看不起自己的母親,有的甚至母親接自己,在深秋的寒風中凍得發抖,兒子卻對母親說出“凍死你才好呢!

後來我把書放在教室裡,給學生們當課外閱讀,認為這本書是教育孩子有愛心,學會愛父母,愛別人的繼續讀下去我才發現,這樣的認為太膚淺了,因為我從安利柯父母的做法中感受到了,孩子存在一切問題的根源,是因為有時候我們做大人的還不知道,是誰首先缺少了真正的愛心,而需要接受《愛的教育》。有的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就口無遮攔地對老師說孩子的一些缺點,甚至當著小朋友,或客人的面張口就說孩子的短處,當時真的感覺到孩子有時是多麼弱小,多麼無助,有些做法對他們來說多麼不公平或者當父母在質問孩子的時候,“我說了多少遍為什麼你忘帶?我怎麼對你說的,你為什麼寫不好?我不是讓你好好檢查為什麼還出錯?為什麼不好好寫?我囑咐你多少遍了,為什麼記不住?你為什麼不動腦筋?”用孩子自己在日記中的話說“嘮叨地我的頭都快炸了”我們大人有沒有冷靜的問一下自己“為什麼,孩子會有這些問題?”根源在哪兒?二年級的孩子存在缺點,學習中做事中遇到困難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大人給了這幼小的心靈多少力量的源泉,多少耐心的幫助,孩子不如別人,是他自己不想嗎?他做不到除了人之間的正常差異,有沒有大人的根源呢?對孩子的愛,什麼是真正的愛,怎樣愛,什麼時候孩子最需要你的真正的愛有許多困惑在《愛的.教育》中能找到現成的答案,從中深刻的思考也可以使我們得到更多的啟示。

這本書時刻在提醒我們:在人類的生活中“崇高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同樣感恩是人與人之間聯絡的橋樑,懂得感恩的人才擁有最崇高的心靈。

亞米契斯將“愛的教育”巧妙地融入到這本書中所講述的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中,讓他們在感恩中成長,讓他們在“愛”的旋律裡,得到高尚的教育。正是因為教育孩子學會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祖國,樂於助人,尊師愛友,體貼父母,才會讓孩子懂得感恩,感恩社會,感恩一切對他們付出的人。

“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老師,朋友的愛是孩子學習乃至做人的根本,此外,書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

愛子之情,同學之誼,師生之恩,愛國之感,無不動人心魄,感人至深,尤其是“每月例話”,成為教育孩子感恩和進取的佳作。

愛的教育,在於愛,而其根本就是感恩,讓孩子們在感恩中成長,舞動青春,舞動奇蹟!

愛的教育讀後感8

曾有人說:“今天的師德水準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這句話詮釋了“教師”這一職業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更讓人感受到裡面沉甸甸的份量——這裡麵包含多少愛與責任的擔當:有對社會與國家負責輸送合格公民的大擔當,也有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的點滴之愛。

《愛與責任的擔當》裡面的主人公——青島市即墨區通濟街道城西國小一年級三班班主任崔金華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負責任、有擔當與大愛的好老師——一個學生遲到,哪個班級沒有發生過?哪個老師沒有經歷過?可有幾個人能像崔老師一樣細心,馬上電話聯絡父母;聯絡不上,即刻向學校彙報,並隨即趕往孩子家裡,翻牆而入,直到將孩子一家搶救出來。而這一個過程中,哪怕某一個環節沒有銜接上,墨妍一家三口的性命十有八九難保。而墨妍一家全部生還的美好結局,是班主任崔老師用責任和愛心詮釋著“人民教師”這一崇高職業才能設定的。愛與責任是教師之本,沒有它們,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崔老師具有的細心和大愛、高度的職業敏感和責任心,是我們每個三鑫人更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

我們學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學校。與公立學校不一樣,孩子們全天候生活在學校,吃喝拉撒學習均由學校老師負責。與公立學校的老師相比,我們更多了份父母的責任與擔當——不僅要教授知識,更要從心理、身體多個維度全方位給予孩子關注與愛,若差之毫釐,務必謬之千里。尤其我們一年級的老師,更需要有一雙“透視眼”、一個“小心眼”、一張“靈巧嘴”,從點滴細節關愛學生,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

一雙“透視眼”

一年級的孩子大多表述能力弱,當自己身體不舒服或者心裡有不良情緒時很

難準確清晰地表述清楚,因此一年級的老師們大多有雙“透視眼”。

例如:每進入任何一個學生活動場所,均要先點名,發現學生未到堂活動,要能馬上發現,採取正確措施落實未到學生去向;

再比如:要能根據孩子當時的肢體語言來判斷孩子們的具體訴求,以便及時給予孩子們支援:或送醫務室,或幫助孩子解決情緒困惑……

之所以能形成這雙“眼睛”的特殊功能,正因為我們的老師基於對寄宿在校的孩子深沉的關愛呵護。現15班有個特殊孩子,因有輕微的自閉症,常常無法自控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老師們都得時刻要關注這個孩子,發現孩子表情稍有異動立即做出相應的反應,避免孩子情緒失控時造成對其他人的意外傷害;同時還要調整其他學生的情緒,讓他們面對這種情況不慌亂,不傳播不良資訊。就是在這樣一群有愛、有擔當的老師無私的關愛下,孩子目前仍在學校就讀。家長對三鑫的教育是感恩不盡的。

一個“小心眼”

一年級是孩子入學伊始,也是脫離家庭建立“社會化行為準則”的關鍵期。

老師們在這個關鍵期一定要“心眼”小一點,從點滴細節入手,指導好孩子們明確每個規範的行為的準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心眼”也要多一點,靈活採用各種正面管教的方法,適當的時候引導家長們配合支援,家校共建,使教育效益最大化,更使孩子的人格得以健全培養。

一張“靈巧嘴”

大家都知道閱讀習慣的養成對孩子個人、家庭、民族與社會的發展的重要性。而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識字不多,對閱讀的興趣不一。一年級老師應該基於孩子成長需求、社會發展需要,想方設法培養孩子們濃厚的閱讀興趣,為孩子建立廣闊的閱讀背景,其中最簡單便捷的途徑便是“為孩子們讀書講故事”,因此需要我們的老師有一張“靈巧嘴”,為孩子們娓娓動聽地朗讀或講述,吸引他們進入其情境,產生美好的遐想。

從軍訓的第一天開始,一年級老師就全員堅持每天中午提前10分鐘到教室,為孩子們進行整本書的午讀;傍晚,又踏著西下的夕陽的餘暉,老師們又為孩子們開啟了二十分鐘晚讀的`旋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要知道,沒有一分錢報酬為孩子讀一天書不難,讀一週書也不難,但堅持一個學期天天如此無私付出,還真不簡單。但本著這份為孩子未來發展奠基的愛與擔當,老師們默默地、無私地、不懈地堅持著。相信多年以後,每個孩子回憶起自己啟蒙階段老師為自己讀書的場面,一定會覺得這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聲音、最溫馨的畫面哦!而這一本本好書中的人物形象,也將緊緊扣住孩子們的心絃,合上書本時,他們的性格已受正面的影響。這又是多麼的功德無量的一件事呵!

老師們是這樣,員工也是這樣。就說我們國小部樓的鄧紅星師傅吧,僅只是個內保,卻堅持在每個課間站到一樓,發現有小朋友追跑打鬧,立即制止,十多年如一日……瘦小的身材裡蘊含著無限的力量……

當然更多的老師與員工是默默無聞的,他們不是英雄模範,他們的名字也並不為人熟知,他們只是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老師的愛與責任。

是的,在教學生涯中,我們辛苦,我們清貧,有過急躁,有過彷徨,但是選擇了這份職業,我們就要努力愛上這份職業,視這份職業為成長自己的平臺,感恩每個家長的信任,將孩子們送到我們手中;感恩每個與我們相遇的孩子,願意用生命中的時光陪伴我們成長……有著這樣的心態,才會更願意在浮華喧囂裡,給自己一處淨土。

我們願零落成泥,只為香如故。在教育的路途上,我們要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用無微不至的愛、無處不在的責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愛的教育讀後感9

這不是一關於本專業的書,但我還是把這本書的讀書心得交了上來。除了我沒借到本專業的課外書的這個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我本人任性地認為我們不應該因為要交作業而讀書,讀書也不應該被限制在一個方向範圍內,因為讀書本來就是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所以,我就冒著被批的危險,交上這篇不及格的作業吧。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部流偉世界各地的名著,它是以日記方式來來敘述的,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長,但毫無意外地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日記的內容主要是以一個名叫安利科的小孩的生活為背景來展開的,從一個小孩的眼睛裡看世界,從小孩的日記中折射愛的涵義。日記裡包含著安利科自己記載的所見所想,還包括其父母寫給他的信,還有教師每月例話。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家庭、學校、父母、兄弟姐妹、師生之間關係的看法。我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雖然沒有感動到流眼淚,但不得不讓我承認這是一本能給心靈引進和煦春風的書。打動我的,其頂著的世界名著的頭銜,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簡單而坦率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暖暖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愛國之情……這部字字洋溢著愛的小說,積蓄著一種深厚的、濃郁的情感力量,使每一個用心去品讀的人不得不為之動容。它闡述了一個道理: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思想情感不同,但是每一個不同的你都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這本書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其中有幾篇是我特喜歡的。大概如下:

一《每月例話——<少年愛國者>》

十一歲的少年是義大利人,因為家庭貧窮被賣到戲班,遭受到非人的待遇,後出逃,被領事館的人員送到郵輪上遣回家。在船上他碰到了三個外國遊客,他們可憐他的悲慘遭遇,於是就施捨了些錢給他。這筆錢對於處於困境中少年無疑是救命的稻草,他的苦鬱的臉上終於露出歡喜的笑容。當他躺在二等艙的床上聽到三個外國遊客用惡毒的.語言在侮辱自己的祖國時,他氣憤得將手中的硬幣擲到三個遊客身上:“我不拿侮辱我祖國的人的錢!”

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在如此困窘的情況下,能如此凜然地喝出這樣的一句話,令我不地不欽佩。這筆錢對他來說無疑是珍貴的,但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他不惜將自己推回食不果腹的舊地,這個故事讓我有了個想法:愛國是不與年齡、知識背景、社會地位相掛鉤的。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愛國主義是暗藏在我們的血液之中的,或許我們從不在口中吐出半顆浮華的誓言,但當侮辱或是傷害真正刺傷國體尊嚴時,再粗糙的面板也會不自覺地迸裂出反抗的暗湧。我們可能早已對愛國行為下了一個規範的定義:拋頭顱灑熱血。認為當今和平時代,那種捐軀赴國難的義行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個遠古的符號,我們沒有那麼偉大愛國,但真正踐行起來時,我們才發覺:其實愛國可能就是在自己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時還可以發出那正義的一喝。

二《義俠的行為二十六日》

本章節講的是克洛西被同學忽蘭諦取笑,奮起反抗而誤將墨水潑到先生胸前,先生責問並調查此事件的事情。開始,先生責問是誰幹的時候,卡隆為幫助克洛西而替他認罪時,先生明察秋毫,靜靜地說:“不是你。”然後又說:“決不加罰,投擲者起立!”當他知道克洛西是為了反抗別人的欺辱而做出這樣的舉動時,他對著忽蘭諦等說“你們欺侮了無罪的人了!你們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弱者了!你們做了最無謂、最可恥的事了!卑怯的東西!”然後走到卡隆的旁邊,將手擺在他的腮下,托起他偏下的頭來,注視了他的眼說:“你的精神是高尚的!”但聽了卡隆請求先生原諒忽蘭諦等人時,他又指著忽蘭諦等說:“我饒恕你們。”

我覺得這一篇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特別是先生的一言一行。

我想為師者首先要記著羅曼·羅蘭“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這一句話,只有教育者本著一顆健康正直包容的心才能擁有散播愛的能力。記得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誠然,正因為心懷關愛,先生才會嚴正辦事,決意查出真相;正是因為心懷關愛,先生才會嚴責醜惡,張揚善良與正義。他讓孩子們懂得了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對待這兩者又應持什麼態度。

此外,我還覺得為師還需要諳熟教育愛的藝術,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愛心,更重要的是愛的合理方式。教育愛沒有邏輯的條塊,不能像硬體那樣起運、加工、生產……教育愛適宜的方式是浸潤,潛移默化。因此,教育愛需要身體力行、春風化雨。正如某位名人所說的那樣:是一顆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愛的教育讀後感10

這是一部以教育為目的的兒童文學作品。它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歌頌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的高尚情懷;它鼓勵人們消除階級觀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實現各階級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愛的教育》都一直是整個義大利的青少年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的教育》這本義大利文的著作它原來的標題是“Cuore”,如果直譯的話,應該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誠的心和平等的概念”來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是該書的教育主旨,也是這本書最侷限、甚至可以說最“失敗”的一個地方。作為一個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作者對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裡,人與人最大的交流障礙在於他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而這一點不是簡單的對“心”的召喚能解決的,但是,他卻沒有勇氣把自己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想法講出來,而只能採取逃避和迂迴的辦法來號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個有“心”的孩子。這一點,作者自己也早就認識到了,所以,在《愛的教育》獲得成功之後,他在一些媒體上對自己的所謂“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評。

該小說是充滿著童年情趣的,用通俗簡短的語言講述著一個個的小故事。如《高尚的行為》中的卡羅內同情弱小的克羅西,主動承擔責任,他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正如日記中所寫:“今天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真正瞭解卡羅內的為人”《全班第一名》的德羅西是全班同學學習的榜樣,我有點嫉妒他,但他不僅成績好,而且很熱情有紳士風度,我更加佩服他了。這些故事寫出了同學之間的純潔的愛,是充滿著童年的樂趣的,一件小事在孩子的眼中可能會被無限擴大化,孩子的矛盾複雜心態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我的母親》《熱愛祖國》等寫出了父親深沉的愛。老師“每月的故事”更是一個個有意味的故事。《帕多瓦的愛國青年》《倫巴第的小哨兵》《佛羅倫薩小抄寫員》《撒丁島的小鼓手》《爸爸的護士》等等,這些故事是老師先讓孩子抄寫然後在課堂朗讀的,在孩子當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國小生是一個樂於接受新事物和觀念的階段,在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中,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了什麼是堅持,什麼是勇氣,什麼是孝心,什麼是愛國等。

在《我們的老師》中,作者通過描寫老師的表情和語言,勾勒出一個慈祥、親切而又不失威嚴的好老師,當他看到同學扮鬼臉時,他並沒有責怪,而是說了一句“以後不要這樣了!”最後那個學生請求老師的原諒,這一個小小的故事體現了老師用真心感化學生,而不是簡單的批評。最感人的老師是思里科父親的老師,一個八十四的老人,他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他每年留出每個學生的作業儲存起來,作為他永久的回憶,他是令我們肅然起敬的。當然,小說還寫了《學校裡的女教師》,她們溫和、樂於助人、為人善良《病中的老師》生活拮据,重病中卻想著孩子們,如小說中:“我在發高燒。我病得快死了,記住,要用心學算術,多做練習,開始做不出,休息一下繼續做,還不行?再休息一下,再從頭開始。要慢慢來、向前走,不要著急,頭腦發熱。……”寫出了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形象,正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真實寫照。

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無私的。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一切。有句話說得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接受了父母的教育,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要言傳身教,還要把握著孩子發展的方向。在《愛的教育》中,無論是來自底層的父母,還是有錢有勢的紳士,他們大都是以正面的積極的姿態出現的,沒有當今社會上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而是嚴格要求孩子們,引導他們與人為善,和睦相處。小說中引人注口的是老師給我們的“每月故事”,許多故事是講述愛國小英雄的事蹟的,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愛國意識。像《帕多瓦的愛國少年》開始所說“不,我絕不是‘懦弱的士兵’!但如果老師每天都能給我們講一個像今天早晨講過的故事,可能我會情願上學呢!”老師的故事顯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倫巴第的小哨兵》為祖國捐軀而令人敬佩,《撒丁島的小鼓手》為執行任務而丟了一條腿,激起了孩子們無限的愛國熱情。

該小說不僅寫出了人間的多種真愛,也用許多故事告訴了讀者一些道理。正如許多小標題一樣,告訴讀者不要有虛榮心和嫉妒心,要懷有感思之心,做任何事情要有勇氣,有膽量,有毅力。《愛的教育》在寫父子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時,逐漸上升為對社會、祖國的愛。

作者以一個兒童的視角來敘述故事,通過對兒童視角的準確把握,對兒童世界、成人世界作了逼真展示和深刻剖機“童年永遠是一種心理距離,永遠是一種心理切入,永遠是一種心理覓尋”,在某種程度上,守望童年成為作家們的審關理想,而兒童視角的敘述則是表達他們這一審美理想的最好載體。在小說中讀者看到的是一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所做所想,除了這個孩子的天真的活力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讀者看不到作者的感情表達,他的感情傾向是隱藏在文宇背後的,這種表達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和說服力。這種在當代敘事學中稱為“內聚焦型”視角的採用,一改傳統敘事中無所不知的敘述者的位置,通過兒童的感官去看去聽。兒童視角的敘述是一種樂於為兒童接受的表達形式,這種兒童文學作品有利於激發兒童讀者的聯想,想象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從而激發了他們的閱讀熱情和審美能力。

愛的教育讀後感11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作品是沒有侷限的,作家卻有侷限的,作家的精神是沒有侷限的,作家的人卻是有侷限的,海明威留下思考的同時,他也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話: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條真正的魚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許多東西。正是所謂“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唯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顧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假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彷彿繪畫,寫實。這是最簡單的,也是天生就會的,然而我最近才突然回想起來。我忘記的太久了。人總是熟視無睹。

讀過的古今中外作品中,老是在想的就是這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即便是有一天,我把它的情節忘了,內容也忘了,形式也忘了,甚至把海明威也忘了;但我忘不了那老人與海,忘不了那一種抗爭的場景,忘不了那絕不屈服的人的尊嚴和勇氣。因為我時刻感覺到,生活就是那海,我要做的就是那老人,應該用海明威所賦予的那一種精神去生活。

桑提亞哥(Santiago)是個可憐的老頭——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Hemingway)以自己精煉的語言塑造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海明威並沒有給予老人成功,卻賦予老人在壓力下優雅而堅韌的形象。

老漁夫在海上一無所獲地漂流了84天后釣到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marlin),這是一條比他的漁船還長2英尺的魚,是在拖著漁船整整兩天兩夜之後才被刺死的。老人的命運似乎並不成功,他又遭遇了鯊魚,經過殊死的搏鬥,馬林魚只剩下一副骨架。

骨骼是精神的支柱,海明威看似沒有讓老人桑提亞哥成功,卻以光禿禿的骨骼奏出了老人生命的硬度。人很容易隨遇而安的,深陷在沙發裡的身子,是捨不得挪一挪的,沙發越軟,陷得越深,越是懶得動。可生活如海啊,是不容讓人懈怠的,平靜的水面下暗藏的是急流,平靜過去,又將是風景,而人往往也是在風浪的顛簸中才意識到危險感到恐懼,才想起自己的疏忽,才本能地需要抗拒。可是,想要征服海的人啊,你需要時刻警惕時刻謹慎,不要在危難的時候才顯示出你是個好漢,要時刻撐好船,看好方向。

生活就是海,你就要做那位老人。永不言敗,這就是《老人與海》告訴我們的`。

一個人把生命都壓了上去,與敵人做殊死的博鬥,能不算英勇嗎?我想鯊魚正是宇宙間一切破壞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義的使者。

在人的一生中隨時隨地都存在這股破壞力量,人生是不停地迴圈著的,喜劇的落幕,不就是悲劇的上演;悲劇的落幕,也就意味著喜劇的再度登場。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題嗎?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冷冷的海風裡夾雜著一股血腥,也許人真正害怕的可能是這些吧!

自信,這就是《老人與海》告訴我們的。

人活著,唯一能確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必然的東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著的,那麼支撐人生存勇氣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那麼多天的背運之後,桑提亞哥還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嗎?因此人活著就必須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正因為桑提亞哥有著絕對自信,他對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寬容和理解。在這裡,海明威展現了自信與寬容之間的聯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我和你奉陪到死”——這個硬漢面對挑戰如是說。暗喻他自身的英雄主義所在,還有他趨向堅韌的力量。故事的頭尾,都出現了名叫明諾林(Manolin)的男孩——他希望繼承老人的事業。何止捕魚的事業要被傳承,這副錚錚鐵骨又何嘗不為我們所崇敬、所供奉、所學習呢。在老人的故事裡為什麼有這個孩子的出現?年輕,象徵著力量和希望,即便是老人,他的內心同樣是年輕的。文中多次描寫到獅子,阿非利加海灘上,獅子在笑鬧嬉戲,它們浮現在老人的夢中,一直在老人的心中,同樣揭示了老人永遠不會老的意志。

海明威的這部小說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和普利策獎。這個骨頭裡留有幾百塊彈片的硬漢作家,恰當地寫出了生命的強度,告訴我們怎麼去面對生、老、病、死,告訴我們心該有多寬,如海一般。老人是孤獨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獨的,因為他的意志是那樣的堅強。

不妨將鯊魚看作打擊,吃掉你的成功和幸福。但正如那孩子說的:“它沒有打敗你,它沒有,一個真正的強者,只能被摧毀而不能被擊敗。

愛的教育讀後感12

泰戈爾曾說:“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在看《愛的教育》時,每每被書中的那些平凡事蹟感動著。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

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安利柯在一個學年裡的記事,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主要內容,其間穿插著老師每個月給學生講述的一則美好和真實的“每月故事”。一個國小生的世界活潑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通過一件件平凡、細微的事情,娓娓地記敘師生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誼,展示人性的善良與純潔、謳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整部作品並不刻意講究修辭和結構,語言也異常樸實,曉暢,但由於它飽含了作家對在社會中下層艱辛度日的大眾的深沉的關愛,對普通人純真心靈的熱忱讚頌,由於它洋溢著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溫馨的人性之美,使作品於細微處見真情,平凡中寓崇高;讀完全書,激盪於胸懷的感情波瀾久久難以平息。不妨說,作者用愛的鑰匙,打開了人們的心扉。

當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可以慢慢思考些什麼,這些思考使我們能夠深刻體會一下愛的教育。愛是人類的永恆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是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愛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愛。

教師作為師生關係的主導者,需要“有意”地發現、尋找、創設“有情”情境,運用超乎於父母兄弟的愛,富有更多理性的愛,去感染和培養學生的心靈,發展他們的道德情感,形成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溫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先生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願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雖然我無法做到這位先生的如此坦誠,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學生了。兩個學生同時犯了錯誤,有時,我會憑我直覺判斷,然後毫不留情的批評那個我心目中的差生。卻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學生在暗自垂淚,也許在他們的眼裡,我不再是個好老師。寬容和尊重學生,“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先生們給的我另一個啟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只要目的達到,又何必在意學生是否接受了懲罰。

常有家長拽著自己不聽話的孩子,慷慨的對老師對老師說:“他(她)要是不聽話,你就狠狠的打。”時代發展到21世紀,我只能把這話理解成為善意的謊言。教師不適合充當暴力實施者,面對一群素質參差不齊的學生,我們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場持久戰,師生之間的一次簇膝長談恐怕對於部分學生收效甚微,所以在師生之間建立一條“有情,有意,有恆”的道路,則更行之有效。書中給我的啟示是,做一個溫柔的嚴師,用充滿愛意的語言來嚴格要求我們的學生。受學生喜愛的教師,沒有一位不是以他們的頑強毅力和富有耐性的努力取得成功的。面對素質參差不齊的學生,沒有打持久戰的準備,沒有永不言敗的信心,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要想轉化好一個學生是不可能的。我們常常熱情地與學生長談一次,而更多的時間對他們不聞不問;我們總是希望學生成績優異,不斷進步,而對他們的心理,他們的痛癢一無所知。師生之間建立良好,和諧的新型關係,已成為時代的需要和教育發展的必然,以“有情、有意、有恆”的愛的教育是達成此目的的重要途徑。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同樣,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教師,更會把我們當作朋友,兄弟,父母。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無從談起,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總之,愛的教育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人,愛給人力量,給人溫馨,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裡溶解。這就是《愛的教育》給我的啟示。

愛的教育讀後感13

暑假期間仔細的讀了義大利著名作家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的代表作《愛的教育》,。本書自1886年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在一百多年裡備受各界好評,先後有大量的外文譯本出現,並且曾多次被改編為動畫片、電影、連環畫,讀者遍佈全世界。

《愛的教育》是一部兒童小說,這本書是以日記方式來敘述的,日記的內容主要是以一個名叫安利柯的小孩的生活為背景來展開的,從一個小孩的眼睛裡看世界,運用通俗而清新的筆調,寫下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100則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書中每一故事都讓人動情,字裡行間洋溢著兒童的純真與情趣。他可以使孩子瞭解到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以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日記裡包含著安利科自己記載的所見所想,還包括其父母寫給他的信,還有教師每月例話。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家庭、學校、父母、兄弟姐妹、師生之間關係的看法。我是用一個假期讀完這本書的,雖然沒有感動到流眼淚,但不得不讓我承認這是一本能給心靈引進和煦春風的書。吸引我的,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愛國之情?

全書共100篇文章,由三個部分組成,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為中心,但內容各有側重,體裁也有所不同。  “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記”。以第一人稱講述他的校內外生活,其中有老師、家長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孩子們自己的故事,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孩童世界。他們有缺點有毛病,如不守紀律、愛虛榮、有嫉妒心,有的還欺負弱小同學,但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  “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以第二人稱寫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安利柯的父母,非常注意隨時糾正孩子的缺點,培養孩子的美德。  “老師講的九則故事”。大致可以分為愛國故事和美德故事兩類。它們以第三人稱出現,主人公大都是少年英雄。愛國故事包括《少年愛國者》、《少年偵探》、《少年鼓手》三篇,其餘幾篇則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六個感人的美德故事,為孩子們樹立了生活中的榜樣。

讀《愛的教育》能使人受到情感的薰陶和品德的啟示。在原書序言中,亞米契斯這樣寫道:“孩子們,我親愛的朋友,用你的愛心來閱讀這本書,從現在開始,你就會感受到無邊的愛的沐浴。”它用愛塑造人,把人性中的真、善、美送進讀者的心靈——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敬重和終身不忘、對周圍人的愛、對同學的關心、對殘疾人的幫助、對祖國的熱愛等。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這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就連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但為什麼仍有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呢?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也許會怨天尤人,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疼自己。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堅信有人愛我們。”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一定會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不是嗎?在《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實是這樣但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人。

這部字字洋溢著“愛”的小說,積蓄著一種深厚的、濃郁的情感力量,使每一個用心去品讀的人不得不為之動容。它闡述了一個道理: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字裡行間,都抒發了作者本人對愛的理解。這種情感是普通的,確實不平凡的。這也是為什麼《愛的教育》被評為愛的魔法書的原因。在感動,的同時,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愛的教育讀後感14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麼?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教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裡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裡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裡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裡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教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裡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一樣,可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以往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一樣。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期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主角,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往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四、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所以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當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並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當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必須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著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一樣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當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iq,忽視eq;;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夠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確定本事等等,讓學生歡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絡,適時的供給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此刻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著“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期望與夢想。

啟發:(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1、系統思考2、自我增進3、改善心智模式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學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以上就是我對這本書的一點體會。

愛的教育讀後感15

笛卡爾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還有一句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所以我認為,在一個人的成長中,離不開好書的閱讀,但在關鍵的時候,還需要有高人為我們指點迷津,這兩者好比鳥兒的兩隻翅膀。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了這兩隻翅膀,他就會在幸福的天空飛得更高、更遠。《愛的教育》裡面的主人公安利柯就是這樣一個幸運的小男孩。他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可以自由自在地讀自己喜歡的書,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通情達理的父親和善良的母親,最重要的是後來他遇到了睿智而偉大的舅父,他教會他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人生哲理。

安利柯是幸運的,我也是幸運的。我有幸通過上網讀到《愛的教育》這本書,更有幸在這本書的續集裡認識了舅父這位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從他的身上,我學到很多,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日行三善”的做法。

“日行三善”,最初是作為一種贈物,在父母雙亡後,由本村牧師唐。愛培里斯德送給舅父的。那天早上,牧師告訴舅父:每朝起來,請先自誓一日中須行三件好事,晚上睡時請自省今日預定要做的三件好事曾否實行。這樣行去,你的一生沒有一日浪費。剛開始得到這份“贈物”時,舅父很不以為然,認為還不如給他一、二枚銀幣的好。但第二日,當他獨自坐在海邊的岩石上時,竟情不自禁地把牧師的話回想起來,坐在那兒沉思了一會兒。結果就是從那時起,他決心依守牧師的教言,每日搜求足以使自己身心與知識完善的三件事。

五十多年來,他一直不忘唐。愛培里斯德的教訓,每日在努力著:

第一,增進自己的健康;

第二,把心弄好;

第三,修養思想。

這樣直到垂老的日子還照樣行著。那麼,這“日行三善”的經歷到底給舅父帶來了什麼呢?他是這樣說的:“我讀過很多哲學書,但我感受到,最好的哲學就是每日想努力把自己完善的時候在心裡所發見的東西。”他還說:“這最好的哲學這樣教示我:人要身體、感情、思想三者平均協調才好。如果其中有一者不完善,就不能成為幸福善良賢明的人。”正因為“日行三善”的“贈物”給他的一生帶來了莫大的安慰和幸福,所以舅父決定把這種做法傳給他的外甥安利柯,要他養成每日行三件好事的習慣。

為此,他專門給安利柯制定了一月份一個月的善行計劃。比如一月一日的三件事是:

一、自省自己身體的`缺點。

二、自省自己品性的缺點。

三、自省自己頭腦的缺點。

一月三十一日的善行計劃是: 今日是一月的末日了,自問自答地來考查一月間的成績吧。

一、為強健自己的身體起見,本月做了些什麼事?

二、為修養自己的精神起見,本月做了些什麼事?

三、為培養自己的知識起見,本月做了些什麼事?

縱觀舅父的“日行三善”,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多做實事,少說空話;多做有益於自己身體、思想、情感的好事,每天積累自己的健康、德行和知識,使自己生活得健康、充實和快樂。由此我想到了古人曾經說過的兩句話:“吾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又想到了陶行知的“每天四問”:

第一問: “自己的健康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

第二問:“自己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

第三問:“自己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

第四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

我還想到了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所有這些,都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目標且腳踏實地的人,認認真真地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完人生之路。

聯絡自己的實際,我發現,其實我已經在無意中踐行著舅父的“日行三善”。比如,我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我很高興,因為早上我堅持跑操了;今天我很高興,因為我上網觀看了魏書生關於“教育與人生”的講座視訊;今天我很高興,因為我幫婆婆幹活了……雖然我做的不夠完善,堅持得也不夠好,但通過自己斷斷續續、有意無意的親歷行為,我還是感受到了這種做法給我帶來的好處。它讓我的生活充實了,少了一些無聊空虛;它讓我更自信、快樂了,讓我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體會到了自己的進步以及幫助別人所帶來的快樂……所以我決心將“日行三善”進行到底,真正有意識地用它來指點人生,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讓我的生活更健康、更充實、更快樂,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

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踐行“日行三善”,讓我們的生活從此變得充實快樂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