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計劃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9篇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著,在喜悅中收穫著,來為今後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想學習擬定計劃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思品工作計劃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9篇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 篇1

1、常規教研:

每一次的教研活動做到定人、定時間、定內容。

2、教研展示:

堅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精神,重點開展義務教育新課程教學過程方法探索、新教材教法研究、教師專業培訓、教學評價研究、教學調研指導等教研工作,強調“教研”、“科研”、“培訓”三位一體,促進學科教學發展。

1)圍繞教育主題,開展教學研究,立足課堂,實踐反思,探索合課程教學若干模式,真正實現“以科研指導教學,促進新課程教學實效”的`目的。

2)加強理論學習,促進專業成長。

知識結構的建構依賴於不斷地學習、汲取,要主動了解國內外前瞻性的教育教學改革資訊,在實踐中探索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學規律,做到在理論學習中增長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能力,在交流反思中促進發展。本學期重點通過繼續學習《如何提高思品課堂實效性》相關理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相關教學案例和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教育理念和積累教學實踐經驗。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 篇2

一 、學生情況分析

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六年級的兒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少年期。這個期間人的發展是極其複雜、充滿矛盾的。在個性方面出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成人感”的發展,表現在:期望自己能和成人一樣獨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瞭解和參與成人的生活世界;對於成年人的刻意模仿。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對於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儘管對於他的理解還是很不夠的,但少年兒童們卻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從那裡找到自己的朋友。

為了使我們的新一代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們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使少年兒童成長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國小六年級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徵向少年的品質特徵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積極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著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展,為順利完成中國小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 你我同行

第二單元 人類的家園

第三單元 同在一片藍天下

第四單元 再見,我的國小生活

(二)、教材重點與難點:

主要通過真實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在認識戰爭和衝突帶給人類苦難的基礎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共創和平的心願和所做出的努力,瞭解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保衛祖國和維護和平的作為,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 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通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瞭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佈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主要省級行政區,能熟練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為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知道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網際網路是當代人們進行資訊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網際網路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境聯絡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2.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自然災害,知道保護環境可以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特別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瞭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爭給人類,特別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知道戰爭的殘酷、戰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知道全世界人民為了世界和平,制止戰爭,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

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並以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瞭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知道聯合國為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積極效果,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通過對6年國小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助獲得的,為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日後的學習生活提供借鑑。

2.“百聞不如一見”,為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定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內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特別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助他們在離開國小大門後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三、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那麼對綜合課這個性質老師已不再陌生。特別是到了五、六年級地理、歷史、科學等各科內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課不再是純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而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將品德、行為規則、法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等教育的有機融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於以上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延續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設計思路,課程的設定圍繞學生的社會生活展開,並注意到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及認知領域,將觸角深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國小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可以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髮展,較上冊而言,在內容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為他們又將面臨著升入國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向國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引領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儘量多地呈現直觀性的材料。

5、在本冊教學中進行課題《品德與社會綜合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落實。

6、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7、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 篇3

桂樹開花,十里飄香。在這濃濃的香氣中新學期又開始了,我們的工作也將有條不紊的開展。為了在本學期的教學中將全校的思想品德課和品德與生活課及品德與社會課開展的更好,更能顯示我校思品教育教學工作者的能力,更能配合學校的德育工作,也更能為其他學科服務。現將我校這學期思品教研組的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 指導思想

本學期本教研組嚴格根據國家教育部頒發的《課程標準》和《九年義務教育湖北省六年制國小教科書》為依據,以教育的“三個面向”為指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並以我校的教育教學現狀為根本出發點,全面細緻的將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教育的改革問題,國內外大事融入思品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在全體教師中滲透改革、創新的思想,優化課堂的結構,順利的完成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

二、基本的情況

我校是鄂西北農村山區的一所優秀完全國小,幾年來,我校在上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援下,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進步很快,先後被評為“農村師範國小”我校的教師,他們的素質過硬、工作紮實、教育學生耐心,這些教師在許多教研活動中也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大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都比較新,業務能力都很高,課改作風都比較紮實。但由於地處山區,資訊閉塞,學生的自學能力力較差,自主探究的習慣未能養成。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足夠的上進心和進取心,不夠主動學習,相信經過這學期師生的共同努力,一定會幫全體的'學生並取得進步。

三、任務與目標

1 、端正思想,加強認識,樹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靈活運用多種教法進行創新教學過程,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質量。

2、加大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力度,特別中一二年級要加強新課標的落實力度,切實轉變教學觀念,中高年級要嚴格按照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的佈置逐步推進新課程改革。

2、各位教師以《課程標準》為憑藉,以現行的教材為依據,完成各年級的教學任務及教學內容。

3、加強教科研活動的開展力度,認真組織幾次以低年級落實新課標為目的的聽評課活動。

4、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和現實生活來教育規範 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

5、加大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力度,以課本為內容,在全校開展動手剪、積累收集的活動,認真落實每一節課。

6、聯絡周圍典型事例, 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7、積極響應學校教導處開展的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組的工作。

8、加強教師的業務素質及能力的提高培訓。

四 、方法措施

1、加強常規教學的管理,實現常規教學規範化。

2、大力開展教科研活動,以活動促進教師科研水平的提高,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科研意識,培養教師的科研能力

3、組織教師多看、多聽、多學。充分發揮學校的網路裝置。看就是觀看新課程理念下國小學科的相關錄影,聽就是多外出聽專家講課,多學就是學習外地先進教學方法,並能把學到的方法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去。

4、激發教師和學生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學習積極性。

5、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一致。

6、不定時的對學生進行各種不良習氣的調查。

7、開展一些活動,小檢測,對他們進行督促。

8、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組織他們到社會中,生活中體會

9、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一致。

五、活動安排

月份 內容

九月份

1、制定計劃審查計劃

2、常規月查常規月查

十月份

開“慶國慶”的活

十一月份

常規月查

十二月份

常規月查

元月份

常規月查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 篇4

1、備課:

力求改變教師的備課方式,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和教學效益。

每個年級可針對年級特點結合學校德育工作選定幾篇重點課文開展集體備課。備課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青年教師還應重視教學過程的反思,能及時地寫出教學中有質量的反思,向成為反思型的教師方向邁進。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落實新課標的主渠道。教師要立足課堂,圍繞課題深入研究,主動探索不同課型的不同教學模式,讓教學獲得更好的'實效。

在備課方面,倡導“高效、共享、反思”的聯合備課方式,特別要注重教後反思,及時捕捉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習慣。要求每位老師按學校要求上交每月教學反思(重點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反思,歸納至少一種教學模式),並在組內交流以、學習。

2、上課:

(1)提出專課專用的要求,並以組內互查,教學處抽查的形式進行檢查反饋。

(2)要求教師改變傳統單一和機械的接受性學習方式,運用多媒體和網路等先進手段進行教學, 加強教研組內的課堂教學研究,進行行動研究,有一套說課、備課、研究實錄、課件及案例資料,並積極參加各類教學展示。

3、評價: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資訊,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也是學生自我提高的一個過程,保證目標的實現。鼓勵教師在評價時從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從多方面進行評價,比較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利於學生髮展。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國小品德與生活(社會)郭永福名師工作室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為指導,以“新羅區中國小名師工作室管理條例”為要求,;以“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課題實驗探究為工作重點,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努力開展研討活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的示範、輻射、引領和帶動等作用,努力探索我區名師工作室管理新模式。促進我區國小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研究不斷深化,《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二、工作思路

1.聘請區教研室品生(社)教研員黃日生老師作為工作室的指導老師,負責工作室工作的'指導者、督促者、管理者。

2.認真篩選在教科研方面能挑大樑的能在帶動和影響我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學科骨幹教師進入工作室,認真制定好學期本學科工作室工作計劃,學期末上報工作小結;

3.挑選本學科優秀青年教師作為培養物件,並制定好培養方案。

4.定期召開工作室成員工作例會,開展讀書交流研討活動,促進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更新。

5.積極協助區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開展相關學科的教育教學和教科研活動。

6.積極參與學校教學質量管理,承擔開展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任務,促進他們成為學校課程改革的領頭人。

7.建立“新羅區國小品社郭永福名師工作室的部落格”,使之成為工作動態釋出、成果輻射推廣和資源生成整合的中心,通過互動交流,實現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

8.申報一到兩個區級以上重點研究課題並開始研究工作

9.組織工作室全體成員去農村送教,推進我區教育公平與教育均衡的發展。

10.加強學習,積極參加各級舉辦的業務培訓和教學研討活動,積極鑽研業務知識,準備參加各級學科教師教學技能比賽或綜合型教師教學技能比賽

11.每個成員本學期至少開設一節示範課,舉辦一場次專題講座,參與聽或評課不少於10節

12.積極參加新羅區“名師堂資源庫”工作建設,努力完成各種作業。

13.加強管理,紮實工作,做好學期末各成員經驗總結及考核工作。

三、學期工作安排

1.選定工作室成員,召開工作室成員會議,學習名師工作室“管理條例”,討論新學期主要工作,形成工作室學期工作計劃。(3月份)

2、組織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申報課題,制定課題研究方案,開展課題培訓及開題活動。(3月份)

3、召開工作室成員工作例會,開展讀書交流研討活動,促進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每月一次)

4、挑選本學科優秀青年教師作為培養物件,並制定好培養方案,開展培養工作。(4月份)

5、建立“新羅區國小品社郭永福名師工作室的部落格”,充實部落格內容,使之成為工作動態釋出、成果輻射推廣和資源生成整合的中心。(4月份)

6、組織名師工作室成員送教下鄉,完成活動的聽課個案記錄,做好教學反思課堂評議。(5月份)

7、徵集工作室成員優秀論文、案例和課件。(6月份)

8、組織名師工作室成員和區品德與生活(社會)專職、骨幹教師命題學習等活動(6月份)

9、收集名師工作室成員作業。(5、6月份)

10、爭取組織名師工作室部分成員參加省、市有關培訓活動。

11、做好學期工作總結及下學期工作計劃。

12、爭取與外縣市品社學科工作室聯誼,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宗旨,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結合我校具體情況,突出教學質量這一工作中心,切實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遵循市教研室20xx年秋季品德學科教學意見和學校教學教研工作計劃精神,進一步更新教育思想,強化新的課程標準意識,努力探索課堂教學高效益的途徑與方法,牢固樹立質量意識,提高品德學科教學的實效性,促進教師學科專業水平和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優質、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學教研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主要工作目標與措施

1、加強教師學科理論學習

本學期採取集中與分年級組的形式組織老師們認真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進一步強化課改意識,把新課程理念的研究融入教學過程的始終,努力使每位教師在自己的學科專業發展上都有所提升。

2、紮實開展課堂教學研究

品德學科教師要牢記學科理念,熟知教材體系,樹立“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宗旨,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讓教學面向學生生活、實現活動式的教學,探究式的學習,成為品德課堂教學的一種常態。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素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

一是以課堂為陣地,認真紮實開展教學研究。關注兒童成長和兒童的現實生活,充分開發和利用生活化課堂教學資源,找準課堂與生活的銜接點,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努力為學生架起課堂與生活的橋樑,提高品德學科教學的實效性。

二是根據本組任課教師多、兼職教師多,轉學科教師多的特點,繼續開展同年級同題研究課活動。

三是以話題研究為依託,以提高常態課教學實效為重點,在調查研究品德課現狀的基礎上,組織老師們進行討論,擬定新的研究話題。10月下旬我們將承辦由市教研室品德學科組織的“話題式研究現場觀摩活動”(一節課、一個小冊子、一個專題發言)。

四是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示範帶頭作用,並利用其優勢資源,開展多形式的.組內小型培訓活動,認真做好傳幫帶工作,提高學科教學的整體水平,認真落實好學校的新一輪“三課”活動,並協助學校努力承辦好各級研訓活動。積極參加送教下鄉活動

五是積極組織開展好集體備課組活動。以年級為單位,以教材教法學法為主要內容,圍繞本學期的校本研究話題,認真研究課堂教學,提高集體備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組織一至三年級的老師要重新熟悉教材、多鑽研教材,瞭解其特點等(因今秋一至三年級均為鄂教版教材)。

六是認真進行教學反思。要求每位品德學科老師對自己每上的一節品德課都要進行認真地反思,每人每月寫一篇學科教學日記或反思。

三、活動安排

1、學習市教研室學科教學意見、學校教學教研計劃。(9月)

2、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討論,擬定新的研究話題。(9月)

3、參加市級品德學科培訓。(10月)

4、參加學校新一輪“三課活動。”(10月—11月)①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示範課。②組內研究達標課(同年級同題研究課活動)。

5、承辦市教研室品德學科組織的“話題式研究現場觀摩活動”(12月下旬)

6、收集整理教學案例,教學論文評選,(所有品德學科老師每人上交一篇教學論文或典型案例或教學日記)。(1月)

7、組內工作總結、編輯教研專輯。(1月)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 篇7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四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二、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絡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資訊、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於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資訊,與時懼進;對於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範例只是一種提示,它並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範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絡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 篇8

一、工作思路:

品德學科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引導教師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貫徹落實學科教學建議,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活動,切實抓好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學校德育課程實施中對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深入學習和貫徹《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以區教研室與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開展教學組工作,加強組風建設,不斷推進課程改革。積極開展思品教學研討活動,以進一步提高科組老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能力,對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

二、具體教學研究目標:

1、繼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課內外相結合、師生相協調的課堂教學優化模式,切實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

2、低年級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要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用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組成課程的基本框架,並據此確定課程的目標、內容標準和評價指標。三條軸線是: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自信、誠實、求上進”的思想情感。使他們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樂於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3、中年級組的《品德與社會》要根據國小中段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4、高年級組的《品德與社會》是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學會做人;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與文明行為的習慣;綜合性生活化。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標誌之一。它對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教學要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初步使學生在基本的思想觀點與道德觀念上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在瞭解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樹立崇高理想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責任感。

三、工作要點:

(一)認真鑽研教材,提高教學質量。

深入學習課改新理念,認真積極穩妥地進行新課程改革,及時發現和研究解決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探索與實施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為新課程的有效實施積累經驗。

1、繼續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改革理論,研究《品德與生活課課程標準》、《品德與社會課課程標準》和新編教材,確立新的教學觀念,以此為指導,改革品德課教學,尤其要加強新教材的集體備課力度,使教師儘快適應、把握新編教材的特點,搞好學科教學,充分發揮品德課的德育功能。

2、著重開展未成年人道德文明建設研究、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教育研究、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研究等,使課堂成為教師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平臺。

3、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課改研討和教學觀摩活動,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教研活動,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推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高教研活動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二)加強教學管理,促進教師發展

強化學科教研組建設,不斷健全教研組工作常規,努力做到教研活動制度化、專題化和系列化,促使教研組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國小思品科組工作計劃

1、加強教研組建設。針對德育課程變化大,學科教師兼職多的狀況,要重視學校思品教研組建設。要努力把思品科組建成課題研究組、課改實驗組和備課研討組,成為學習型、研究型的組織。

2、每位思品課任課教師要認真制定期初的教學進度計劃,合理落實全學期的課時安排。

3、加強教師教學“六認真”工作。倡導集體備課、合作備課。要讓備課的過程成為研究新教材,探討新方法,開展和收集教學資源,製作優質高效教輔材料。落實課堂延伸活動的執行過程。

4、繼續組織教師開展對課堂教學有關問題的討論,努力探索提高品德課教學實效、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探討活動課教學的原則和評價體系的建立等問題。帶動青年教師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活動。

5、學期初,科組組織教師通讀全冊教材,瞭解教材特點,瞭解學生情況;在教學中留意觀察和思考,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記錄;針對相關問題進行學習、梳理,教研組共同商討確定兩三個重點問題,作為本學期所重點研討的問題,即校本教研的主題。注重課後反思。做到一課一得。

6、關注品德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關注品德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相互滲透。

四、本期教研活動安排:

九月:

1、制定科組工作計劃。

2、品德組教師制定學科教學計劃以及確定教研主題。

十月:

1、國小思品課堂教學觀摩。

2、科組主題研討活動。(結合本學期提出的主題案例研究)

十一月:

1、青年教師不斷磨課,開展組內互相聽評課。

2、參加區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

十二月:

1、參加區內教研活動。

2、國小思品優秀教學論文評選活動。

元 月:

1、組織討論寫好教學反思和案例。

2、教研活動總結。

國小思品工作計劃 篇9

1、以《思品與生活的課程標準》、《思品與社會的課程標準》為指導,以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為課程的核心,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在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絡中建構課程的意義為基本教學理念,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2、依據學校工作佈置,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本學期《思品與社會》的工作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教學效率,特別強調《思品與社會》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