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政治教學反思工作總結(5篇)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那麼總結要注意有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政治教學反思工作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政治教學反思工作總結(5篇)

政治教學反思工作總結1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景,反饋出這樣這樣幾點資訊:一是由於剛剛開始哲學的學習,一部分同學不能很好的把握哲學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學習進取性不高;二是答題是出現的問題,哲學題主要是對哲學原理的考查,可是很多同學遇到任何一個題目都不加分析地答出所有的哲學原理,答題變成了原理的簡單堆砌;還有一些學生審題不準確,往往答非所問;三是原理、方法論對應不起來條理不清,思路混亂;四是把所學唯物論和認識論混為一談。反映到一點就是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所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景和本學期的教學要求,對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得出如下幾點反思:

一、夯實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高中政治的考試更注重於對本事的考查,但本事的發展依靠於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那麼,要鞏固紮實的基礎知識,就需要異常注重構建知識體系和網路,從巨集觀上駕馭知識,否則,知識點就會零亂不堪。

課堂教學首先應從微觀知識、重點知識著手,在此基礎上,更要注重巨集觀知識體系網路的構建,要求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樣運用起來就能夠得心應手。

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善於把課本的知識變“薄”,也要善於把課本的知識變“厚”,來構建知識體系。把課本的知識變“薄”,關鍵是把握主幹基礎知識,重視對基礎知識的整理和重組,即打破教材原有知識編排體系,將知識要點化,將相關知識串聯起來,構建自我的學科知識體系。

二、關注時政熱點、拓寬學生知識面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僅有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很好地去解釋和分析問題,才會產生更強的求知慾望,才會表現出學習的進取性。高中政治試題不迴避社會熱點,往往是迎著熱點考,幾乎每一道題都是以熱點為載體設題,要求學生運用重要知識來分析重大社會熱點問題。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國際國內的重大時事,用所學的知識對其進行分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三、認真審題,把握規範化答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學生所學的知識必須要經過書面化的答題表現出來,所以對學生審題以及答題規範化的培養至關重要。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訓練:

第一、要認真審題,要確保答題的大方向不能錯,審題時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資訊,挖掘一切隱含條件,排除干擾資訊和迷惑條件,並完成以下思維要點:

(1)辨明試題的指向,明確試題的設問點,問什麼,答什麼,避免答非所問。

(2)分析命題者的意圖,明確試題所要考查的知識範圍。

(3)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越是似曾相識的題目,越要細心,不能簡單地用已做過的類似題目的思維去解答。

第二、在保證答題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題的準確性、科學性、完整性和簡潔性。具體方法技巧如下:

(1)找出設問的限定詞,縮小包圍圈,提高答題的準確性。例如,題目涉及哲學知識時,首先要確定題目考查的是哪個知識板塊,然後再研究屬於該知識板塊內的哪一方面的資料,哪個知識點。若考查的是唯物論的資料,則應研究物質與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意識的能動作用等知識點;同理,若考查的是辯證法的資料,則應研究其為矛盾、發展、聯絡知識等。

(2)要用政治專業術語答題,提高用詞的科學性、規範性,儘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答題語言不能過於隨意,想當然。由於經濟問題、政治問題規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樣性和特殊性,所以,對這些現象進行概括分析時,常用“一般情景下”“多數是”和“絕大多數”等詞語來描述,而不能一言概之。

(3)梳理答題要點,提高敘述的簡潔性。這樣既能夠證明對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並且顯得有條理,也有利於閱卷者儘快發現答案的採分點。異常需要注意的是:對正確性沒有把握的資料儘量不要寫,以免影響原本正確的那部分資料的得分。

當然,有些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異常是學生剛剛開始哲學常識的學習,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可是儘早地找出問題的所在,有的放矢,在教學中不斷地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對於增強教學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政治教學反思工作總結2

本文主要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合作學習教學進行反思,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必須務實

任何新的教學方式要真正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和接受,必須與日常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用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後,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增強了,學習成績能逐步提高,並且日子過得更快樂了。我對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很感興趣,也樂於嘗試,但效果總是不理想,究其原因,在於理論脫離實際,即在嘗試新的教學方式的時候,往往把學生真正要學習的知識內容給忽略了,只搞一些花架子,使得學生在熱熱鬧鬧的一堂課下來後,感到腦子一片空白,沒有收穫。由此不難看出,無論進行何種教學方式的嘗試,都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學生感到學得輕鬆、收穫豐富。

二、合作學習的實現方式應當多樣化

進行任何新的教學方式或學生方式的實踐,目的在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和諧地發展,合作學習也不例外。應如何具體操作呢?我覺得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地採取各種體現合作學習方式特徵的方式。因此,本人通過對鐵中文科學生情況的分析,瞭解到他們在學習上主要表現為習慣性地各自為政、同學之間在學習上缺乏溝通與借鑑、看問題不夠全面、學習效率不高等特點。在這樣的班級如何進行合作學習呢?經過與學生的多次溝通與交流,共同決定讓10個同學組成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其實這就是學校提倡組建的學習小組,圍繞一個感興趣的話題收集相關材料,然後運用所學的哲學常識的道理對其進行多角度的分析,並用文字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活動,學生確實有了不少收穫:學生更愛學習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學生之間的關係更融洽了、更樂於助人了。

三、應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要通過合作遊戲、要在日常的'生活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但如何針對具體的學生進行合作意識的培養,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漫長的摸索過程。比如合作遊戲的設計怎樣才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如何在生活與教學中抓住各個細節和機會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的培養等,都需要進一步探索。

四、用程式公平來保證小組成員機會均等

小組分組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小組各成員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對待,是否實現了機會均等,如何避免小團體主義的產生。這需要公平的程式設計,以保證小組構成的科學性、靈活性和小組成員的流動性。保證公平、機會均等的程式設計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五、需要反思的其他問題

(一)有效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課程資源

合作學習的課程資源應多從學生生活中找,使學生有話可說。國內外大事、要事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而我在這方面還做的不夠,需要繼續研究。

(二)將合作學習的話題引向深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合作學習中,有些話題本身是不錯的,關鍵是如何將其引向深入,層層遞進,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這方面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促進學生有效互動

在合作學習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必不可少,關鍵是如何保證互動的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偏離主題的互動。

政治教學反思工作總結3

一輪高三教學又結束了,在本輪高三複習中,我認真研讀考綱和考試說明,精心設計複習方案,努力抓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為了總結教學中的不足,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現對今年的高三政治課教學進行反思。

一、高三複習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防止單打獨鬥

教學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涉及到學生這個主體怎樣學、老師這個主導怎樣教、教材如何運用,尤其各類複習題如何篩選,複習的後期學生積極性如何調動,這些問題是高三老師面對又必須解決的,因此在課堂上要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形成教與學的矛盾運動過程。”因此在政治課教學設計中,我會想到首先應擺正教與學的位置,設計應以“學”為出發點,以學生為行為主體,學生思維活動為主線,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同備課組老師要不斷交流,相互學習,尤其在複習題的選用上要發揮群體優勢。

二、抓好書本(基礎),構建知識網路

對課本內容要多看,看的遍數多,反覆記憶多對課本內容就越熟,考起來速度才會快,準確性才會高。題目再難,也是與書本內容聯絡的,“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書本的原理、觀點熟,用起來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反覆多遍——這是最一般的學習規律,也是做題能多得分的最基本要領。

複習可分為每一輪幾步走,多輪進行的方法:

第一輪複習,第一步從巨集觀上熟悉相關內容的整體結構,相互聯絡——一定要對相關內容(可以是一整本書的內容,也可以是一本書中某部分的內容,如唯物論或辯證法部分的主要原理觀點)進行歸類整理,儘可能先脫離書本將其用網路框架等形式將結構圖整理出——政治要背,在這裡主要就是指背聯絡、背系統;同時要特別注意對目錄的章節編排很熟悉。第二輪,基礎知識帶熱點複習。然後第三輪熱點帶基礎知識複習。

三、週考是一種有效的複習方法

學生在複習過程中看書不能光看不整理;光看不背,光整理不背;光看不作練習。 每週利用一節晚自習的時間進行小測驗,測一些非常主幹的.知識,這對教師在教學中查缺補漏很有幫助,這一項工作要一直堅持到大學聯考前的自由複習。

四、學生解題能力訓練應及早抓起。

現在的大學聯考,更體現生活化,貼近時事,但無論試題怎麼變,都是萬變不離其中,都是用回課本的知識來回答。所以要求學生對課本的基礎知識必須非常地熟悉更加體現邏輯思維的應變,這就要求學生要掌握答題方法,訓練、提高答題能力。在第一輪複習中就要重視學生解題能力訓練,在模考前要抽出一段時間專門訓練解題的方法,包括單項選擇,多項選擇,簡答題,辨析題和論述題。

政治教學反思工作總結4

我校進行了新課程的改革,新的課程、新的理念,不僅為我們的政治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給我們老師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經過半學期的具體實踐。我粗淺的談談對新課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新課程改革下的政治要堅持理論聯絡實際,走進生活走進社會

長期以來我們政治課被學生認為是說大話說空話的課,原因就在於我們的課程內容離現實社會離現實生活太遙遠了,讓廣大的學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樣遙不可及,而《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構建以生活為基礎的課程模組",如我們的政治課現在分為"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於哲學"等模組。使得我們的課程具有濃郁的時代生活氣息。雖然新課程具有這麼豐富的生活社會底蘊。但我們教師也不能僅僅從教材的方面去貼近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為新的教材最終也會變成舊的教材。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政治教師在授課時,應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將教材知識和學生周圍的生活,當時當地的風土人情等緊密聯絡起來。讓教材的知識很好的融入到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當中去。從而走進生活走進社會。

二、新課程改革下的政治應一如既往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

每一門的學科教學時都應該要注意學科性,沒有學科性的話就體現不出其科學性,就不能體現自己的學科特色,而我們的政治課是一門以德育為主,兼有智育性質的學科,它除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外,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新的課改下我們的政治教學還應該重點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教育這一塊,應該要充分利用教學的素材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突出政治課的特色,發揮政治課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觀教育。

三、新課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師應激起學生學習政治課的濃厚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導師。學生往往對我們政治課教學的無味與空洞的說教感到極其的厭煩,因此導致了長期以來學生對政治的學習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我們新課改就是避免政治和生活和社會相脫節,實踐也證明,根據新課程的特點,恰如其分的設定各種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慾,還能提高新課程的落實效果。同時在半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應該要走出以下幾個我們很容易走進的教學誤區。

①課堂氣氛是否越活躍越好

很多人認為新課程教學的課堂氣氛一定要活躍,這一觀點使得我們教師千方百計地調節課堂氣氛,如在課堂中引入各種活動,使那些比較單調的認知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變厭學為樂學。但並不是所有的活動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為在調動課堂氣氛的同時,我們往往很容易離主題卻越來越偏,比如一堂課,一開始情景模擬,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活躍,但活動的主題卻越來越偏,以至於在知識的生成層面上效果不大。那麼這時候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課堂氣氛就很難相統一。這時候有可能會導致一個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們應該要讓知識和氣氛協調好,不能一味的強調課堂氣氛。

②教師是否講得越少越好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那麼是否應該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而我們教師的職責只是維持紀律,或者根據教材重難點丟擲幾個問題或幾個觀點,然後讓學生自學、自練、背誦、記憶,我們教師講得越少越好,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其主人翁地位。但如果這樣忽視了教師的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可能會處於一種無序狀態。使學生沒辦法很好的吃透教材,理解其中的中難點,所以實際上我們教師不應該提倡這樣的少講,我們應該要儘量的精講有啟發性的講。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學生的自主學習。

以上是對新課程教學的幾點看法。具體的如何在教學中貫徹新課改理念,讓我們的教學真正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真正走進學生心靈,還需要我們廣大的教師付出更多的勞動。

政治教學反思工作總結5

大多數人都認為,高中政治的學法就是以背為主,其實這是對政治課的極大不公,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際性都很強的學科,脫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說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我認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只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身本領。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顯明白的道理,學生不能真正體會。教師能夠用恰當的“效果”激起學生思想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問”,發生新奇感和探求感,使思想向新的廣度和深度開展。當然,教師的“效果”要提得準確,有必須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味。

同時,要想改變對政治課的以”背”為主的誤區,作為政治教師還必須在政治教學必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教師教學要有活力,僅有有了活力的'教師,才能有生活的課堂。教師必須有親和力。教學不拘泥教材。更應當高於教材。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本事,採取多種的教學方法。教學要敢於創新,敢於嘗試,不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