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這篇課文的重點在於對文章的解讀,感知語言文字和滲透寫法,我在教學中有以下感悟。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在本課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雲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開頭用古詩文《望廬山瀑布》匯入課題,在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廬山雲霧優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廬山雲霧的美,然後在感悟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特點時,在教學中,通過默讀、自由讀、指讀、齊讀、誦讀等方式讓學生感悟文章的語言之美,讓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讀得津津有味,從中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使用PPT時,我將我在課堂上所提問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展示了出來,放大了PPT作為一個教學輔助工具的作用,將教師的主導性有所忽略,雖然問題是我提出來的,但不應該在PPT上將所有的問題和答案都展示出來,應該展示出教師的要求和文字段落,通過教師的語言提問引導學生去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

在眾多的講課模式中,要選擇相對靈活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在對問題的提出時,要有指向明確的目標,不要詢問學生無用的問題,通過有效的問題,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把握。

在此次教學中,在重文字的同時,讓學生學會理解、積累、運用字詞句,通過對感情的把握,讓學生昇華感情、陶冶情操。同時也要超越文字,要讓學生在不同的方面、不同層次得到發展,有所收穫。最後語文就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們在把握文字的同時也應給孩子培養多種審美能力,我更應該不斷督促自身,在日後的教學中多思考、勤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2

在教學《廬山的雲霧》這篇課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探究

上新課前,請學生談談廬山有那些著名的景點。學生暢所欲言。有學生說到:宋朝著名大詩人蘇軾在遊過廬山之後寫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因勢利導,那麼廬山的雲霧到底奇妙在哪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廬山的雲霧。

二、創設情境,激勵興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運用情境引入,啟發式談話引入等,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用外部刺激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運用錄象和多媒體課件,創設廬山雲霧瞬息萬變、多姿多彩、奧妙無窮的情境,並配上優美的音樂,展示給學生欣賞。一上課就把學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全體學生對這半是仙境,半是人間的美景,產生了無限的好奇,濃厚的興趣。

三、在新課學習中,注重學科的交叉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我在教學“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並用筆在紙上把雲霧的姿態畫出來。學生邊讀邊畫。學生畫好後,請學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畫,並說清分別畫的是什麼地方的雲霧,為什麼這樣畫,學生說完後,我在加以引導,作者具體描寫了四種姿態的雲霧,其實雲霧不止這四種,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請你展開想像。做一個小小的美術家,在自己的紙上畫一畫,學生畫,畫完後,師生共同交流。

為了展現雲霧的姿態,光憑藉老師的講解和多媒體課件,難以使雲霧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學中藉助學生在美術課中學到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的生活實踐,鼓…勵他們進行想像繪畫。通過繪製出來的直觀畫面在讓他們理解“籠罩”、“纏繞”、“瀰漫”“遮擋”等詞語的意思,讓他們領會作者使用“戴、系”等動詞的準確與貼切。

四、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啟發學生想像感悟廬山雲霧瞬息萬變的美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我在教學“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時,引導學生從“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等語句及文中的省略號,感悟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一方面體會廬山雲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像的豐富:將變幻莫測的雲霧想像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動的描繪出廬山雲霧的動態美,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我從結尾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說說雲霧在瞬間還會有什麼變成什麼。學生通過朗讀、想像,踴躍發言,雲霧變成了:一之威武的獅子,一群可愛的'白兔,一隻美如鳳凰的孔雀,一隻凶猛的老虎……同學們的發言很精彩,這些奇異的景緻,我們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情呢?學生們齊答“驚歎”!下面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這一自然段。

在本段的教學中,我通過學生朗讀,啟發學生充分體會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之後,讓學生的心靈插上翅膀,想像雲霧在瞬間還會變成什麼?最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像和感受談談如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提高了他們的想像力和朗讀水平,使學生更深切的體會廬山雲霧變化的快而美。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3

《廬山的雲霧》是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本文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在教學中有以下感悟:

一、抓住想象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本課中有二處想象的訓練點:一、想象廬山雲霧瞬息萬變的情景。二、看圖想象廬山雲霧有哪些動人的姿態。為了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不僅刺激著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二、、朗讀感悟,體會文章語言的美。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僅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為了讓學生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範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從中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品讀詞句,理解感悟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裡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影象。然後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圖文結合,並展開想象,拉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學生就從中感受到了廬山的美。教學第三段時我,先示範把第三段讀一遍,故意把“剛剛、轉眼間、明明、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這幾個詞給漏讀了,然後讓學生說老師讀得怎樣,學生就說老師把這些詞漏讀了,教師順勢說,這幾個字老師剛才不讀,課文不是也很通順嗎?讓學生討論這幾個詞能不能不要,學生體悟出不能不要,因為它寫出了廬山雲霧變化的快。然後又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會廬山雲霧變化快,即: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剛剛()(學生快速接著說)轉眼間又()(學生又繼續快速接著說)明明( )(學生繼續快速接著說)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 )(學生接著快速接著說)如此反覆幾次,除了書上雲霧變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還可以發揮想象讓學生說雲霧變成其它的樣子。這樣教學既把廬山雲霧變化快的特點突出來,又訓練學生用這些詞進行說話,學生的思維在快速轉動,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效果很好。學完這兩段後,我讓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準備以導遊員的`身份向遊客們介紹廬山的雲霧。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並積累了語言,將書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為積累奠定基礎。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時,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時機不太準、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時,只侷限於某部分事物的範圍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抓住文字的空白處,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資源發揮想象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4

這幾天,心裡一直想著週一被聽到的那節語文課,每每想到,總是覺得無名的失落中還夾雜著些許的幸運。失落的原因在於自己沒有享受那節課的教學,孩子沒有享受到學習的快樂。而些許的幸運是,得到了老師的幫助,讓我真正懂得了,課堂上的老師和學生都要懂得“享受”。享受該是一種讓人很嚮往的心境吧!

《廬山的雲霧》,聽過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如此美的文章,我在備課的時候,產生了矛盾的'想法。一則,如果盡情的讓孩子去看圖去欣賞去達到那種美的意境,

那課堂上的氣氛一定很好!而如果一味的去欣賞去感受那種美,是否學不到語文知識?想來想去,還是將兩者結合,於是乎,也做了課件,圖文並茂,這樣,孩子該算是能體會到美的同時,也能學到本課要達到的語文目標吧!並且在備課的時候加上了些煽情的語言在裡面,這些都是為了讓孩子體會到美!可是,在上課的時候,自己根本沒有進入到那種美的意境中去,一味追求的是孩子的語文知識培養,把本來很美的文章上的一點不美了,連自己都感受不到美,享受不到美,又怎麼去要求學生達到那美的意境呢?

課後,反思著的同時聽取了市教研室汪老師對自己提出的意見。她首先讓自己說說,如果再上這樣一節同樣的課,現在又會怎麼去上?當時說了許多,也的的確確感受到了許多的不盡人意。自己的一番話說完,汪老師開始了她的點評: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要突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首先就要感悟課文,淡化知識教學,要讓孩子真正體會到美。在讓孩子體會美的課文內容時,可以通過老師的情感去感染他,也可以通過老師的語言和圖片去繪聲繪色的描述,這樣孩子同樣可以感受到美。當然,汪老師說的還不僅僅是這些,但是,從她的點評中,我切身體會到,感受美,是這課的關鍵所在。從各方面去感悟課文內容,想盡方法去讓孩子體會到美。曾經自己好像寫過關於教師帶著怎麼樣的情緒上課會影響到孩子情緒的反思,今天同樣要進行反思,如果當時自己帶著一種美的心境去上課,也許課堂上的孩子會享受到美;如果當時自己享受著教學的快樂,也許孩子也會享受著學習的快樂;如果的如果……那一節課,已經結束了,可反思沒有結束,恰恰是另一個階段反思的開始,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去享受著課堂上的學習,包括課堂外的學習?!教師享受教學的同時孩子享受學習,那真的是令人期待的一種課堂氛圍,努力著!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5

這幾天,心裡一直在想那節語文課,總是覺得無名的失落中還夾雜著些許的幸運。失落的原因在於自己沒有享受那節課的教學,孩子沒有享受到學習的快樂。而些許的幸運是,得到了老師的幫助,讓我真正懂得了,課堂上的老師和學生都要懂得“享受”。享受該是一種讓人很嚮往的心境吧!《廬山的雲霧》,聽過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如此美的文章,我在備課的時候,產生了矛盾的想法。一則,如果盡情的讓孩子去看圖去欣賞去達到那種美的意境,那課堂上的氣氛一定很好!而如果一味的去欣賞去感受那種美,是否學不到語文知識?想來想去,還是將兩者結合,於是乎,也做了課件,圖文並茂,這樣,孩子該算是能體會到美的同時,也能學到本課要達到的語文目標吧!並且在備課的時候加上了些煽情的語言在裡面,這些都是為了讓孩子體會到美!可是,在上課的時候,自己根本沒有進入到那種美的意境中去,一味追求的是孩子的語文知識培養,把本來很美的文章上的一點不美了,連自己都感受不到美,享受不到美,又怎麼去要求學生達到那美的意境呢?課後,反思著的同時聽取了市教研室汪老師對自己提出的意見。

她首先讓自己說說,如果再上這樣一節同樣的'課,現在又會怎麼去上?當時說了許多,也的的確確感受到了許多的不盡人意。自己的一番話說完,汪老師開始了她的點評: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要突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首先就要感悟課文,淡化知識教學,要讓孩子真正體會到美。在讓孩子體會美的課文內容時,可以通過老師的情感去感染他,也可以通過老師的語言和圖片去繪聲繪色的描述,這樣孩子同樣可以感受到美。當然,汪老師說的還不僅僅是這些,但是,從她的點評中,我切身體會到,感受美,是這課的關鍵所在。

從各方面去感悟課文內容,想盡方法去讓孩子體會到美。曾經自己好像寫過關於教師帶著怎麼樣的情緒上課會影響到孩子情緒的反思,今天同樣要進行反思,如果當時自己帶著一種美的心境去上課,也許課堂上的孩子會享受到美;如果當時自己享受著教學的快樂,也許孩子也會享受著學習的快樂;如果的如果……那一節課,已經結束了,可反思沒有結束,恰恰是另一個階段反思的開始,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去享受著課堂上的學習,包括課堂外的學習?!教師享受教學的同時孩子享受學習,那真的是令人期待的一種課堂氛圍,努力著!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6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

在本課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雲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男女生分讀、小組接力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深入體會廬山雲霧的形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地寫出雲霧的特點的。使學生明白這段採用先總後分的方法,運用了許多恰當的比喻,生動形象的描述出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結合學生的回答,我用簡筆畫在黑板上表現出不同方位的雲霧的形態,加深大家對廬山雲霧特點的感悟。

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從“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等等語句加以文中的省略號,感悟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一方面體會廬山雲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豐富並引發學生的想象,用上文中的句式“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也來想象一下雲霧還會有哪些變化,學生由於學過《雲房子》,並有了一定的閱讀量,進行過同類的想象,因此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表現相當活躍,他們的想象也非常豐富,回答常常能令人耳目一新,有的說雲霧像一隻可愛的小白兔;也有的說像一條龍,像一隻凶猛的老虎等等。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7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廬山的雲霧的神奇絕妙,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寫了廬山雲霧的秀麗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流露了作者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感。

在教學中,我首先運用課件出示廬山影片及畫面匯入,帶學生一起去領略趣味無窮的廬山雲霧,去揭開廬山雲霧神祕的面紗、

那麼今天老師就帶大一起走進這不是仙境卻勝似仙經的人間奇景----廬山,一起去領略趣味無窮的廬山雲霧,去揭開廬山雲霧神祕的面紗。學習第一自然段,其中學習雲霧的神祕時,讓學生抓住“騰雲駕霧、飄飄欲仙”兩個詞語,請三位同學到廬山來遊覽呢?引導學生通過動作、表情、語氣來體會雲霧的神奇。

教授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先自讀課文,再用筆在紙上把雲霧的各種姿態畫出來,並上黑板畫,然後根據畫面介紹一下它的特點。最後總結出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通過由話到畫,再由畫到話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知力。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小組合作自學的方式,這樣能夠更好的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依照第二段的學習方法,找找課文裡面那些詞語體現了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的特點?並且用詞語完成填空。鍛鍊學生的`發現能力,培養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

最後再出示廬山雲霧的各種美麗圖片,讓學生主動去發現、感悟廬山雲霧的美,品味美妙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對廬山的雲霧的眷戀,引出最後一個自然段,體會“流連忘返”的感情色彩。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8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像本單元的前兩篇課文一樣。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奇絕妙,運用聯想、比較和比喻等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雲霧秀麗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全文的字裡行間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濃而不俗,含而不露。

昨天,上了第一課時,上下來,感覺很失敗。在引入部分,我請學生來介紹自己去過的名山大川。由於是三年級的學生,所以不會很系統條理的闡述。我就讓他們講講留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孩子講到了廬山:廬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我達到最高峰的時候,除了空氣格外新鮮,更覺得周圍的雲都被我踩在了腳下,自己好像置身於雲海中。所以我覺得廬山很漂亮。我就接著她的話引出了課文:自古以來,就有泰山雄、華山險、廬山秀、黃山奇的'說法。作者也和我們小涵一樣,喜歡廬山,這不你看,他還將自己遊覽廬山時的所見所想寫了成一篇優美的文章,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第三課:廬山的雲霧。接下來,就是學習生字詞,通讀課文。以上環節都完成了,教學任務中還有一項是完成第一小節的講解。因為幾個問題出示順序的顛倒,使我整個第一節的教學很失敗。我是這麼來問的:作者為什麼喜歡廬山?你從哪裡看出來的?除了雲霧以外,還有什麼景色呢?作者為什麼特別喜歡廬山的雲霧呢?它和其他雲霧有什麼不同呢?這樣的順序,當然學習效果會不盡人意,學生的思維被打亂了,一會兒上面,一會兒下面,講句開玩笑的話,就像在廬山的雲裡霧裡繞啊繞的,找不到出口的方向了。無奈,下課鈴聲響了,只能帶著遺憾結束了這節課。

今天,我決定彌補昨天的遺憾,亡羊補牢一次。我隔夜將第一課時的問題重新整理了一下,就當複習匯入了:廬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歡其中的什麼?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學生一下子就將“神祕”這個詞找了出來。“變幻無常的雲霧是怎麼來展現它的神祕的呢?重點抓住“隨手摸到”、“騰雲駕霧”、“飄飄欲仙”,體會雲霧的多與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廬山頂上,身邊、腳下全是雲霧,置身雲海的感覺。因為在講解詞語的過程中,我插進了一句話:《西遊記》當中誰會騰雲駕霧呢?雖然有很多神仙,但是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孫悟空!”那麼騰雲駕霧是什麼意思呢?“腳踩在雲上飛來飛去”。“如果你們也像孫悟空一樣腳踩浮雲,飛行在雲端,會有什麼感覺呢?”“我感覺自己就像傳說中的仙人一樣,漂浮在天空中,真是自由自在啊!”我心裡頓時為這樣一個回答鼓掌叫好了。

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下面上下來基本上能很順了。二、三兩小節按照總分的寫法描寫了廬山雲霧的兩個特點:千姿百態、瞬息萬變。通過“絨帽”、“玉帶”、“大海”、“天幕”體現了雲霧靜態時作者的想像,裡面我還帶到了“明喻”、“暗喻”的寫作手法,不知道是不是有必要。而第三小節的“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通過“隨風飄蕩”、“四蹄生風”、“漂浮”來體現雲霧的動態的美。特別最後一個省略號,學生講了很多自己的想像,有幾個還真不錯:一會兒變成連綿起伏的長城,一會兒又變成飄落在大地上的京杭大運河,一會兒是星羅棋佈的島嶼,一會兒是威武凶猛的巨龍,一會兒是惹人憐愛的小白兔……

最後總結了全文:正因為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所以令到那裡遊覽觀光的人們流連忘返,讚不絕口。

在孩子們情緒高漲的積極發言中,一節課不知不覺地就結束了。但是課後想到,我還漏掉了一個環節,就是讓孩子們來自己來總結全文,複述課文的內容,指導背誦,只能下節課講了。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9

《標準》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在課文第二自然段教學中,我讓他們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如何使自己所畫的雲霧更美”,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後,不僅鍛鍊了動口能力,也鍛鍊了動手能力。

新課程中指出,“要加強學科的綜合性,要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為了展現雲霧的姿態,光憑老師的講解和觀察書中的圖片,難以使雲霧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教學中我藉助學生在美術課中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讓學生用筆來“說話”。一下子,同學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都在認真地讀著每句話、每個詞語。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籠罩”、“纏繞”、“瀰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總之,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0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在教學中有以下感悟:

一、朗讀感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在本課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雲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開頭通過播放課文朗讀的視訊檔案,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直觀形象的感受廬山雲霧的美,然後在感悟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特點時,通過默讀、自由讀、指讀、齊讀、誦讀等方式感悟文章的語言之美。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讀得津津有味,從中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小組合作,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文章第二自然段時,主要是我通過一步一步地層層設疑,讓學生理解感悟廬山雲霧在四處不同位置的姿態和總分結構的寫作方法。到了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通過出示學習提示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小組交流問題之後再展示彙報。學生在第二自然段學習的基礎上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任務。

三、抓住想象點,培養想象力。

抓住第三自然段最後的省略號,啟發學生想象廬山雲霧瞬息萬變的特點。為了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不僅刺激了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最大的失誤之處在於教學環節安排不夠緊湊,教學時間安排沒有把握準確以致於最後教學任務不能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造成課堂教學的一大敗筆。其次在組織學生自主合作、互助學習時,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夠高昂,小組交流不夠充分和激烈,這些問題都值得在今後的教學環節中繼續深入研究、實踐和探討,找到更好的方法和實施策略,培養學生自主、互助學習的能力,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1

本課意境十分美好,在段落構成和語句表達上比較獨到,非常值得學生模仿寫作。

於是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請學生自讀課文,概括的說說自己對廬山雲霧的感受,然後以學生為中心,隨著學生的興趣朗讀課文精彩句子,以句子為發射點,擴散到全文。在本課教學時,我加強了讀中感悟方法的指導,也就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的`指導。從哪些詞中感受到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劃出來,細細品,有什麼發現? 學生在這樣的指導下,能對課文內容有清晰的瞭解,在讀時就有地放矢了。

遺憾:積累時候,我沒有注意指導孩子積累本課中變化較多,出現較多的比喻句。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2

教學完《廬山的雲霧》一課,有很多感悟,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抓住想象的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樂於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學生的學習也總是伴隨著想象。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在學習本課時,利用雲霧的特點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先展示課文中描寫雲霧的動人畫面,接著誘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有的同學說雲霧像一匹奔騰的野馬,有的又說雲霧像一瀉千里的瀑布,還有的說像一尊女神。課件畫面的展示,學生想象力的開發,不僅刺激著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二、朗讀感悟,體會文章語言的美。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遊覽途中,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為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讓學生感悟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雲霧,再配上優美抒情的樂曲。在感性的畫面、音樂聲的刺激下,學生彷彿身臨其境。這樣,學生對廬山雲霧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發,喜愛之情全部融入朗讀之中。另外,我還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有男女生賽讀,個人讀,小組讀,範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並茂。

三、品讀詞句,理解感悟。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課文的圖片,讓學生對廬山的雲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這樣,學生就從中感受到了廬山的美。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太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抓住文字的空白處,充分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切實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師: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正是有了千姿百態的雲霧。它都有哪些姿態呢?請學生自讀第二小節,用筆在紙上把雲霧的姿態畫出來。

生:(邊讀課文邊畫。由於學生的繪畫水平的不同,所展現的雲霧也有所不同。)

師:(教師巡視,同時請三位同學上黑板畫出雲霧的一種姿態。)

(黑板上的學生和下面的同學都在繪畫。)

師:你們都畫了什麼呀?(教師指著黑板上同學所畫的內容)

生1:我畫的是半山腰上的雲霧。這些雲霧就好像一條條的玉帶,系在了山腰間。

生2:我畫的是山頂上的雲霧。這些山頂上的雲霧好像一頂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頂白色的小絨帽,所以我把雲霧畫成了帽子的形狀。

生3:我畫的也是山頂上的雲霧。

師:同學們,他們畫的好嗎?

生1:他們畫得都很好,看著他們的畫,我彷彿就看到了廬山的雲霧。

(三位同學都露出了笑臉。)

生2:老師,我覺得半山腰的雲霧還要再畫上面一些,那樣就更準確了。

(老師點頭同意,並請那位同學上來修改。)

生3:老師,書中還寫了兩種雲霧的姿態,他們沒有畫出來。

師:你讀書真仔細,老師就請你來畫。

生:上黑板快速的繪畫。(這位同學的繪畫水平較好。)

師:請你向大家作一個介紹。

(生讀課文)

師:我們看了四種雲霧的姿態,其實它的姿態不至四種,作者只選了四種典型姿態向大家作了介紹,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

生:(學生積極舉手)

師:選了四名同學上黑板畫,其他同學在下面畫。

生:動手畫。

師生共同點評所畫的內容,想象合理就行。

《綱要》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在這部分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使他們懂得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如何使自己所畫的雲霧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後,學生不僅鍛鍊了動口能力,也鍛鍊了動手能力。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籠罩”、“纏繞”、“瀰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3

《廬山的雲霧》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向學生介紹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如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雲霧“瞬息萬變”的這一特點呢?教學中,我抓住“瞬息萬變”一詞展開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請看下面的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你們是怎樣理解“瞬息萬變”這個詞的?

生:是說變化非常多、非常快。

師:是的,“瞬息”是說變化快,“萬變”是說變化多。那課文寫了哪些變化呢?

生:一縷輕煙變成了九天銀河,一匹白馬變成了一座冰山。

師:是的,文章提到了4種變化。下面我們一起來讀這一自然段,老師讀前半句,你們接著讀後半句,要讀出變化之快。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

生: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

師:“轉眼間”,多快啊,這幾個字要讀得快一些。再來試試。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

生(快速地接):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

師:很好,這樣讀能讓我們體會到廬山雲霧變化之快。下面男生讀前半句,女生讀後半句。

(學生對讀,氣氛很熱烈)

師:同學們用朗讀的形式表現了雲霧的“瞬息萬變”。這一自然段最後有一個省略號,你們知道省去的是什麼嗎?

(生紛紛舉手)

師:這樣,我們來試著加上。我說前半句,你們說後半句。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一隻正在奔跑的老虎——

生:轉眼間就變成了一隻四處張望的小老鼠。

(生笑)

師: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一輛威風凜凜的大坦克——

生:轉眼間就變成了一架小巧的玩具飛機。

師:明明是一頂巨大的絨帽——

生: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就變成了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對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有不一樣的瞭解了吧?我們再來讀這一自然段,一起走近瞬息萬變的廬山雲霧吧。

(生又一次投入地齊讀課文)

對於詞語教學,一方面,我們意識到詞語對學生思維與語言發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們在面對實際的`詞語教學時,常常無法將詞語真正融入學生心靈。我們經常看到脫離語言環境、就詞解詞的課堂教學場景。在這種情形下,教師雖然下了很大工夫,可是學生還是似懂非懂,甚至越聽越糊塗。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說過:“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也就是說,詞語只有與學生的精神世界建立廣泛而緊密的聯絡,才能在學生的心中擁有鮮活的生命。

“瞬息萬變”這個詞非常容易理解,學生也能大致說出它的意思,但僅僅停留在這種淺層次的理解還不夠,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建構起對詞語感性而深刻的認識。在這則片段中,我以師生對讀的形式,讓學生在練習朗讀中形象地感受到雲霧的變化之快,又結合對省略號的想象拓展,感受雲霧的變化之多,把學生思維的練習、語言的實踐與詞語的理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由抽象到具體,由理性到感性,讓學生一步步領悟“瞬息萬變”的內涵,進而鮮明而深刻地感悟出廬山雲霧的特點。這樣的詞語教學,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讓課堂學習充滿情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朗讀、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廬山的雲霧》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文章層次分明,景物特點鮮明,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為豐富孩子們語言積累與情景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在教學本課時,我緊緊圍繞“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感悟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文中的`比喻句可謂精彩紛呈,有些跟孩子們生活很貼近,如“白色絨帽”,我便引導孩子們聯絡生活實際談對這處比喻的感受。有的孩子說“漂亮”,的確,青色的山配著白色的帽子,想來就很美,看著也養眼;有的說很“溫暖”,在這樣的寒冬季節,戴著厚厚的絨帽,一定覺得很溫暖;還有的說很“神奇”“不可思議”,可不是嗎?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文中有處“……”,我引導孩子們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用“雲霧一會兒變成……一會兒變成……”或“剛剛還是……剎那間變成……”這樣的句子說一說。孩子們的思維很開闊,他們聯絡二年級學習的課文《雲房子》,植物、房子、騎車、小鳥等都出現了,想象非常豐富。這樣也為孩子寫話作了鋪墊,提供了參照的格式,降低了寫話的難度。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5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

首先,課前我讓學生背誦他們熟悉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以這首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讓學生漸漸走進廬山,這時再引出課文,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進而指導“廬”和“瀑”的書寫,因為這兩個字都是四會字,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寫錯,故在上課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後,從“在廬山,最有名的還不是瀑布,而是它的雲霧”匯入課文,在自讀之後進行段落單獨初讀,接著就是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過程。首先就是“幽谷、遊覽、似乎”,在這三個詞語中分別指出注意要點,“幽谷”的含義和“遊覽”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讀音和近義詞,接著是“飄飄欲仙”和“騰雲駕霧”這兩個四字詞語的意思,特別抓住動詞來體會,並讓學生自述了成為仙人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在學生對這些詞語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第一小節,體會廬山的風景秀麗。

接著進入第二小節,第二小節著重寫了“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到底有著怎樣的形態呢?引入課文,自讀後讓學生找出這一小節的動詞,從動詞身上找尋突破口:“籠罩、纏繞、遮擋、系、戴”,動詞最關鍵的就是理解和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從字面出發,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有的在聯絡實際,從生活中,用身邊的“無字詞典”來理解和運用,效果不錯,最後兩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比如“系紅領巾”、“戴眼鏡”,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特別要說明的是,為了讓“教考合一”,根據當前的形勢,我又讓學生實踐了“瀰漫”的“漫”字的“一字多義”,學生在運用中也能得心應手。後來讓學生帶著這些對詞語的理解,回味課文,朗讀起來明顯會好得多。

再後來就是第三小節,第三小節主要描寫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其中較難理解的就是幾個四字詞語,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字,活用“引申”的辦法讓學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後,迴歸課文的最後一小節“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結束全文第一教時的教學。

課後,我向王校長請教的時候,王校長指出:從總體上說,這節課完成了既定的課時目標,課堂反響也較融洽,但依舊是在操作和引導上的功夫還欠火候,有兩個問題,提出了之後學生並未能領會,導致有些冷場。可能是由於我在備課的時候並沒有充分的預見到這點,沒能很好地從“兒童立場”出發,換位思考,還有就是朗讀的少了些,這篇寫景的課文更應該多讀,多讓學生在朗誦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後也會注意到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加認真地研究業務,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這裡再次感謝王校長的教誨和師傅劉亦老師對我的付出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