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小橋流水人家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橋流水人家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橋流水人家教學反思

小橋流水人家教學反思1

每個語文老師特別是高段語文老師都知道,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有兩種型別:一是精讀課文,二是略讀課文。而到了五年級,幾乎每個單元精讀課文的篇數與略讀課文篇數是同等的由此可見,略讀課文在語文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過去我把較多時間花在精讀課文的鑽研上,略讀課文只是隨便講講就算了。略讀課文是否以學生能否回答閱讀提示的問題為標準呢略讀課文該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教師在教學略讀課文時是否要挖掘點東西培養學生的能力呢這些問題不斷地縈繞在我的腦中,對於如何上略讀課文我一直都感到十分困惑。

我以《小橋流水人家》為例,談談我這個學期在略讀課文教學上的一些體會。

《小橋流水人家》是第九冊第二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以思念家鄉為情感,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過出來的本課為略讀課文,語言優美,字裡行間直接或間接流露著作者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學生學習了前面的三篇課文對這篇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一目瞭然的,對作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物表達思鄉的情感,學生也較容易把握。這節課,我不是把重點放在讀,而是放在了習作指導上。

課上我首先以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匯入新課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讓學生結合閱讀提示,自讀自悟。檢查朗讀後,我只丟擲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麼樣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再次回到文中邊讀邊畫。在交流中,我給學生總結出三組句子。第一組是作者直接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第二,第三組是作者通過回憶一件件有趣的小事和描寫家鄉美好的景色來表達愛的情感。學生讀這三組句子,體會到原來表達同一種情感可以用直接抒情,也可以通過描寫人,事,景的間接抒情。接著,進行情感延伸,讓學生也來說說家鄉的趣事,家鄉的美景。學生個個都熱情洋溢,滔滔不絕。最後,進行習作指導,讓學生也來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學生下筆如有神,情感表達淋漓盡致。在這節課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訓練,他們收穫的.不僅是課文的內容,還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我體會到,要想上好略讀課文首先要縱觀全域性的大語文觀念,要面向全冊書,整組課文,瞭解全冊教材和本單元教學的訓練點,學生要掌握怎樣的閱讀技能。略讀課文的教學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教師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運用適當教法,把語文學習和學生生活體會滲透起來。著重指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於略讀課文中,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圍繞課文重難點,逐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善於挖掘略讀課文的訓練點,上出略讀課文的價值,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我想這樣略讀課文教學才會迴歸他的本真,煥發出他的生命本色。

小橋流水人家教學反思2

《小橋流水人家》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使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想象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同時對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有所領悟;二是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作者語言的清新、流暢,積累語言。所以它側重於讓學生自讀自悟,因而老師要大膽放手,給出足夠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從容地讀上幾遍課文,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

所以課前,我先讓同學們交流了一些關於寫景的詩句,又讓同學們一起背誦了馬志遠的《天淨沙》:“枯藤老樹混呀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並瞭解了文題的出處。

教學時我根據教材特點,對作者的描寫充盈著讚美與愛戀,使整個課堂洋溢著濃濃的“愛鄉”的氣息,讓學生也產生了閱讀的`強烈慾望,入情入境地去閱讀課文,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在全班交流環節,我營造寬鬆愉悅的交流氛圍,從三個方面“小橋流水人家”,讓學生任選一最喜歡的方面去暢談感受,激勵學生樂於暢談自己的讀書所得,捕捉“鮮活資訊”,或點撥指導、或引發討論、或歸納學法。這樣學生積極發揮,表達自己的感情,體會其含義,達到自學的教學目的。

小橋流水人家教學反思3

“月是故鄉明”是五上第二單元的主題。本組教材圍繞著濃濃的思鄉情展開,從《古詩詞三首》到《梅花魂》、《桂花雨》,孩子們已經深深的感受到漂泊在外的遊子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小橋流水人家》作為第四篇課文,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採取了一種既活潑又有效的形式──讓學生當老師。

在孩子們預習讀書的基礎上,我對他們說道:“平時都是老師引領大家去理解課文,今天換一種方式,讓一位同學來當老師,如何?”話音剛落,教室裡頓時熱鬧起來。當小老師領讀之類曾經有過,但是正兒八經地當起老師來還是有點挑戰性。

高敏舉手了,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拿著書走上講臺。她學著我平時的架勢,先帶領大家理解課題“小橋流水人家”的意思,並補充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接著,從課文中尋找故鄉最美在什麼地方,領著大家美美地讀了起來:婀娜的舞姿是那麼美,那麼自然。有兩三枝特別長的,垂在水面上,畫著粼粼的波紋。

當讀到“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不會忘記。”時,她從“那段”和“那些”出發,和大家一起感受那一段美好的時光,那一些美好的風景。在叫王鴻昱發言時,有人在低下偷偷說道:“她老是叫女同學!”哈哈,果真如此!想想也對,畢竟高敏是“女老師”嗎。

這樣的方式也是一種嘗試。對於五年級孩子來說,他們對於這樣的方式感覺很新鮮,很有趣。當“老師”的,充分把自己自學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下面的孩子則及時補充,發現,教師也可以暫時充當學生角色,參與學習過程,這樣的.多維互動還是比較有效的。這既是對學生預習情況和自學能力的檢測,又利用角色轉變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有時也需要這樣的一些調整,可以適時演一演,動一動,議一議。畢竟一個學期這麼多的語文課,如果千篇一律,容易造成孩子們視覺上的疲勞。

小橋流水人家教學反思4

本文是略讀課文,作者用清新優美語言的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寫出了小橋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綿綿不絕的眷戀和思念。

凡寫得美又容易理解的文章,我通常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多讀少講,意在通過學生的讀去領會,去感悟,甚至去背誦,從而積累美文,為寫作打基礎。反思本課教學優點是:

1.揭題激趣

揭示課題時我和同學們一起朗誦了馬志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並瞭解了文題的出處。再讓學生想象“小橋流水人家”是怎樣的情景?然後進入課文的學習。這樣,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2.重讀感悟

略讀課文重點在讓學生自讀自悟。為了讓學生走進文字,與作者產生共鳴。我大膽放手,確實給出足夠的時間,通過多種形式(自由朗讀、指名朗讀、反覆地朗讀、細讀有關的句子等)讓學生能真正從容地讀上幾遍課文,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中的優美景色和小橋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領會每句話所表達的情感。

3.深化課文,拓寬思維

“根據文中的描寫畫一畫自己最喜歡的景緻。(交流、彙報)”這部分,學生的發揮是我意想不到的,原來這環節的設計只是想看看學生的`動手能力,想不到學生非常喜歡這環節,不但發揮想象力把畫畫得好,而且(交流、彙報時)鍛鍊了學生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動手探究能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樂於接受,效果很好。

缺點是:

1.小練筆這一部分的寫作鍛鍊,並非我想象中好。『附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請同學們在自己的習作運用此課的表達方法,寫寫你家或學校附近的景物。(景物不少於三個)』

其原因是:

1).因為我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還不瞭解。

2).沒有指導學生進行寫作。(學生描寫景物欠具體、條理)

2.補救措施:再用一課時指導小練筆。

小橋流水人家教學反思5

《小橋流水人家》,讀著題目自然想到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在上課初始,我也順勢讓學生朗讀了解了這首詞。本文的題目簡單明瞭,寫出了文中所有的景緻——小溪潺潺、楊柳依依和村莊人家恬靜、閒適的生活狀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猶如世外桃源一般。文章語言語言清新明快,色調豐富,特別能感受到語言美。

課堂上,學生們沉浸在作者優美的語言中,體會那份美。

正說到故鄉老房子時,一隻手舉了起來:“老師,我覺得作者很奇怪,既然我的老家只是幾間矮小的平房,為什麼父親的書房卻是個漂亮的大房子?”

其他學生一愣,也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聽著挺有道理,那可能是作者的紕漏嗎?稍一思考,我提醒:“戴昊傑說的有些道理,但是是否正確呢?同學們,再細細地讀一讀,想想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書房。”

教室裡充溢著輕微的讀書聲,看得出來,大家都在認真思考。但又好像說服不了自己,躊躇著不舉手。

“思考完就說說你的想法吧。”我有些急了。

終於,幾個學生似下定決心,舉起了手。

“我覺得作者這麼寫沒問題,書房應該不是很高階,但卻是我兒時的回憶,我喜歡在那裡玩,當然覺得它漂亮。”

“我也那麼覺得,作者沒有寫怎麼漂亮,就是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有兩面大窗,說漂亮是因為我喜歡那裡。”這位同學說完還自個兒嘀咕“不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麼。”說得大家鬨堂大笑。我也不禁莞爾,糾正啟發:“你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了,說得有道理,用我們單元提示中的詩句說就是——”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看戴昊傑似乎也贊同了這種說法,我再次加深印象“童年是美好的,作者謝冰瑩小時候在老家度過,有過太多甜蜜的回憶,即使只是矮小的'平房、有兩扇大窗的書房,在長大後回憶,也覺得是漂亮的。就如文章所說,那些美好的印象——”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課堂上的意外生成很多,關鍵在於教師是否把握住,若只是一味批判,往往漏掉了許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