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關於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四篇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長,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計劃了。好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四篇

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 篇1

一、教學要求

本學期繼續使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一物理》教科書,這套教科書是在我區原《高中物理學習講義》的基礎上根據高中物理新大綱修改而成的。《高中物理學習講義》在我區連續試用了11年,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形成了我區高中物理教學的基本特色。

經過修改後的這套教科書,保持了原《高中物理學習講義》的基本特點,並且根據教育部最新頒佈的《高中物理教學大綱》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的精神,對教科書的內容、教學要求以及課後的習題等都進行了調整和修改,注意加強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絡,有助於高一學生的學習。

根據新的《高中物理教學大綱》的精神,在使用該教材進行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學習新的《高中物理教學大綱》,深刻領會大綱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基本出發點,樹立對每一個學生負責的思想,根據各校、各班的具體情況,制定恰當的教學計劃和和教學目標要求,滿腔熱情地使每一個學生在高中階段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和進步,是每一個教師的基本職責,是師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學的基本前提。

2.認真鑽研教材內容,深刻體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注意研究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方法以及興趣愛好等因素。要依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研究和科學選擇教學方法。特別注意在高一學習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切忌要求過高、死記硬揹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方面。要逐步地糾正學生在國中物理學習中的不良學習習慣和思維方法。

3.對高一學生來講,物理課程無論從知識內容還是從研究方法方面相對於國中的學習要求都有明顯的提高,因而在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要經過一個從國中階段到高中階段轉變的適應過程,作為教師要耐心地幫助學生完成這個適應過程。

首先要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加強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與實驗的基本素養。其次要注意聯絡實際,以學生熟悉的實際的問題或情景為背景,為學生搭建物理思維的`平臺。第三,要注意知識與能力的階段性,不要急於求成,對課堂例題和習題要精心選擇,不要求全、求難、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時要強調掌握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強調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這是能力培養的基礎。

4.加強教科研工作,提高課堂效率。要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形成科學世界觀。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二、本學期教學進度安排

本學期共20周,實際安排授課時間17周,按每週3課時(未計入可安排的選修課一課時)計算,共51課時。期中練習安排在第11周,期末練習安排在第21周。

 三、幾點說明:

1.建議期中練習前教學進度控制到第四章結束。

2.在教學中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首先是會考要求與大學聯考要求的關係,高一學生的文理傾向並不形成,因此不要過早的向大學聯考要求靠攏;第二是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關係,特別注意九、十兩個月起始階段的教學要求一定要適當,這套教科書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希望在教學中認真體會,並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安排教學;第三是知識的形成過程與講練習題的關係,切忌以講練習題替代學生的認識過程。

3.對於學生實驗,教材中將遊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作用放在了實驗的起始位置,請任課教師有計劃地安排實驗內容與進度,注意從一般的實驗知識和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以形成良好的實驗素質和實驗習慣。

 四、主要教研活動

本年級教研活動的重點是對新大綱的學習和落實,特別是最近幾年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和剛開始在高中任教的教師更要加強研究。全體的教材教法分析與介紹,一般每月一次,對新高一教師則準備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專項活動內容,包括集體備課、經驗介紹、研究課等。

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 篇2

【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義。

2.知道速度是向量,知道速度的單位、符號和讀法。瞭解生活實際中的某些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資料。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義式,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4.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及意義,知道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的區別和聯絡。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能力目標】

1.運用平均速度的定義,把變速直線運動等效成勻速直線運動處理,從而滲透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養遷移類推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解決一些問題,而向複雜問題過渡,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

2.通過師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教學方法】

1.通過例題和例項引導學生分析如何辨別快慢。

2.通過討論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教學重點】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區別。

【教學難點】

1.怎樣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2.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絡及在運動中瞬時速度是怎樣確定的。

採用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來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來研究複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來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通過舉例,讓學生自己歸納比較快慢的兩種形式。

2.通過例項的計算,得出規律性的結論,即單位時間內的位移大小。

3.教師講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意義。

【教學過程】

初始位置/m

經過時間/s

末了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500

問題1:比較A和B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問題2:比較B和D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結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有兩種方法:

1)一種是在位移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快,時間長的物體運動慢;

2)另一種是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體運動得快,位移小的物體運動得慢。

問題3:比較B和C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一、速度

1.定義: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式:。

3.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1)。

常用單位: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

說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向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如果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裡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還是否是恆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問題:百米運動員,10s時間裡跑完100m,那麼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運動員是否是在每秒內都跑10m呢?

答:否。

說明:對於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當我們只需要粗略瞭解運動員在100m內的總體快慢,而不關心其在各時刻運動快慢時,就可以把它等效於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此時的速度就稱為平均速度。所以在變速運動中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義: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說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這實際上是把變速直線運動粗略地看成是勻速運動來處理。

B.這是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研究複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問題8:百米賽跑運動員的這個=10m/s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說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後50米內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對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位移內)而言的,對同一運動物體,在不同的過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的總體快慢,這就是“平均速度”與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根本區別。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運動速度的平均值,必須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解。

2.瞬時速度

(1)定義: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時刻(或此位置)的瞬時速度。

(2)意義:反映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它能精確地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

(3)對瞬時速度的理解:瞬時速度是在運動時間

時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時的極限就是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

(4)瞬時速度的方向:瞬時速度是向量,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若是曲線運動,瞬時速度的方向是軌跡上物體所在點的切線方向(與軌跡在該點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時速率

1)定義: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2)瞬時速率的測量:技術上通常用速度計來測量瞬時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是瞬時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實我們國中所學的速度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給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義:路程與發生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

2)速率是標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一個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某時刻速度是10m/s,那麼這個物體( )

A.在這一時刻之前0.1s內位移一定是1m

B.在這一時刻之後1s內位移一定是10m

C.在這一時刻起10s內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從這一時刻起開始勻速運動,那麼它繼續通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一定是100s

【解析】某時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該時刻的瞬時速度,不能說物體從此時起以後運動的快慢情況,以後做直線運動或勻變速直線運動,或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均可能。所以選項A、B均錯。如果從某時刻(速度為10m/s)起質點做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從這一時刻起以後的10s內位移可能為50m,所以選項C正確,如果從這一時刻起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那麼經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t=100s。正確選項是C、D。

【例2】一物體沿直線運動,先以3m/s的速度運動60m,又以2m/s的速度繼續向前運動60m,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公式,s為總位移,t為總時間,等於前一段位移與後一段位移所用時間之和。

全過程的位移s=120m

物體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後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整個過程的用的總時間為t=t1+t2=50s

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

m/s=2.4m/s

*注意:全過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過程的總位移與通過全路程所用的總時間的比值得出。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

=2.5m/s,這樣得出的結果是錯誤的。可見,平均速度概念與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鞏固練習】

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勻速運動、變速運動的概念;

2、知道什麼是位移---時間圖象,能及如何用圖象表示位移和時間的關係;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象的意義;

4、知道公式和圖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間關係的物理工具,它們各有所長,可以相互補充。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用多種手段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用描點法描繪位移---時間圖象,並能從圖中獲取反映出來的物理資訊。

教學難點:

如何分析物理圖象而從中獲取物理資訊。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機械運動的概念,並且知道物理學中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我們引進了質點和位移,一個物體運動時不但其位置在不斷改變,其位移在隨時間不斷地改變,那麼一個物體運動時位移和時間有什麼關係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位移和時間的關係

二、新課教學

1、勻速直線運動

學生:閱讀教材弄清楚什麼是勻速直線運動。

用投影片出示圖表並要求學生回答,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每相等時間內位移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的運動情況,它的運動有何特點:

學生分析後回答: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每2.5s內的位移為50m,每5s內的位移為100m,每10s內的位移為200m??任意相等和時間內位移都相等。

師:對,這種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位移都相等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板書:勻速直線運動

提問:如果有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每5s內的位移都是100m,那麼這輛汽車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嗎?

學生如果回答是,則舉一反例讓學生分析。學生如果回答不一定,則由一學生舉例說明,並在黑板上作圖說明。

小結:一物體如果作勻速直線運動,則其在任何相等的時間裡位移都相等。

2、位移---時間圖象

師:請同學們以上面圖表所給出的資料,以橫軸為時間(t)軸,縱軸為位移(s)軸,用描點法作圖,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圖象,s與t存在一個什麼函式關係?

教師邊看邊指導,並且改變一組資料(速度不同的物體的一組位移、時間值)讓學生在

同一座標上作圖,然後把同學所畫的圖象在投影儀上打出分析。

學生:可以看出幾個點幾乎都在過原點的一條直線上。

教師:同學們與我們在國中學過的一次函式y=kx對照,s與t有什麼函式關係。 學生:s與t成正比。 教師:對,這就是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物理量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圖象表示,利用圖象可以比較方便地處理實驗(或觀測)結果,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以後我們還會遇到更多的用圖象來處理物理量之間的變化規律的問題,所以,現在我們就要重檢視象的學習。

教師:再請同學們分析一下,這兩條圖線有什麼不同,這兩物體的運動情況有什麼不同? 小結: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線是一條直線,其傾斜程度反映物體運動的快慢,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教師:從圖象上我們可以得到哪些資訊呢?

學生分析後小結:可以知道任意時刻物體的位移和任意位移對應的時刻,可以知道哪段時間裡的位移和一段位移所用的時間。

3、鞏固性訓練(出示投影片)

(1)請同學們看圖,說出各種圖象表示的運動過程和物理意義。並模擬其運動的實際過程。

(2)請兩們同學上臺模擬以下兩圖中所表示的物體運動過程,下面的同學注意觀察並指出其錯誤。

師生共評:在甲圖中,0時刻即開始計時,已經有了位移s1;AB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s與t成正比,t1時刻,位移為s2;BC段表示s沒有變化,即物體處於靜止狀態。CD段,物體勻速運動,位移越來越小,說明CD段物體的運動方向與AB段的運動方向相反,最後回到起始點,位移為0。

所以物理圖象主要觀測方法是:看橫、縱軸表示的物理量;其次看圖象,從橫縱軸上直接可獲取的資訊,聯絡實際,搞清物理情景。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位移—時間圖線和物體運動軌跡是否相同。

4、變速直線運動

提問:汽車剎車時、飛機起飛時,其運動特點是什麼? 學生:汽車運動越來越慢,飛機運動越來越快。 教師:對,這就是變速直線運動

板書: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裡位移不相等,就叫變速直線運動。

提問:那變速直線運動的圖象還是直線嗎?

學生分析:變速運動中,位移s與時間t不成正比,肯定不是直線,應是曲線。

歸納總結:只要是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一定為直線,這是判定是否是勻速

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依據。

為大家推薦的高一上冊物理時間位移教學計劃的內容,還滿意嗎?相信大家都會仔細閱讀,加油哦!

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 篇4

一、設計思想

由於物理知識的抽象性、複雜性,物理觀念、方法、知識結構及物理應用和物理技能的個體性、不可言傳性,及其運用的無意識性,使得在常規教學中物理學習與其它學科學習相比顯得更為困難。內隱學習理論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內隱學習的概念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r於1961年所撰寫的論文《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中首次提出來的,Reber指出:人們能夠按照兩種本質不同的模式來學習複雜的任務,一種是人們所熟悉的外顯學習(explicit learning),即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利用心理資源,採取一定的決策來解決問題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

另一種是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就是個體自動的、無意識獲得刺激環境中複雜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並沒有覺察到或者陳述出所學知識內在的規則,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內隱學習是一種無意識地,自動化地獲得客體間結構關係的過程。因此,教學的過程不光從“教”的角度出發,更應從“學”的角度、從學習的過程出發,考慮設計教學的過程。通過和國中的知識比較,區分並加深對速度的理解,按照位移──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速度和速率的順序遞進教學,向量型和比較教學是這節課的主線。

二、教材分析

“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它與上面兩節內容一樣,屬於運動描述的基礎知識。這節的第一個小節繼續強調某個物理量與它的變化量的關係。

教材中沒有在一般性的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的概念上面下功夫,而是比較簡潔地深入到瞬時速度的概念。在定義瞬時速度時用到了極限的思想,但沒有提出“極限”這個術語。教材中“說一說”和“做一做”兩個欄目都是擴充套件性學習內容,前者偏重於動手操作,後者偏重於思考。這些內容不要求所有學生都學,更多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考,或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材中STS 借協和客機停飛一事,引導學生討論“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這樣的問題。教學中只要學生參與就可以了,不要企圖得出什麼結論性的意見。

“問題與練習”中的第 3 題要計算速度,這本是十分容易的事,但要獲得計算所需的資料,學生應能讀懂列車時刻表。對於概念性知識的學習,應加強由感性到抽象過程的教學,先內隱學習,然後強化練習,加深外顯理解和鞏固,為形成新的內隱知識打好基礎。

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賴於感性經驗,概念的同化主要依賴於知識經驗。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感性材料和知識經驗對概念的掌握和習得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因素都是內隱的。在概念教學的開始,要注意材料的直觀性、現實性、活躍性,首先讓學生在任務情境的操作和接觸中開展內隱學習,而將外顯訓練置於其後,這樣才能為後期知識規則的外顯學習打好基礎。

要使用有效的內隱指導語,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正遷移,同時要避免負遷移的產生,有效地利用內隱知識與正遷移提高物理概念教學質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內隱思維品質,可以提高後面對知識自動化的速度和運用的效率。

三、學情分析

物體的運動是在時間和空間內發生的一個連續的過程,對運動的描述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這就需要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時空觀,即建立正確的時間、時刻,位移、位置的概念。

同時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速度的概念,在生活中對於速度也有較多的感性知識,在高中重新學習應該困難不大。但學生在國中學習中,速度是一個標量,是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來表示速度,而高中確實將速度變為向量,而且採用比值法給速度下了一個規範的定義,達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了一個統一的標準,改變學生了已有的認識,拓展了概念的內涵,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

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是學生剛開始接觸,學生容易把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混淆。這屆學生基礎較差,所以對瞬時速度的理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以內隱學習理論為基礎,體現了新課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層層深入,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要的課堂形式,在實現知識構建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l.瞭解如何描述運動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義、公式、符號、單位。

3.能區別質點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區別。

5.會計算質點的平均速度,認識各種儀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向量,平均速度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描述方法的探索,體會如何描述一個有特點的物理量,體會科學的方法。

2.同時通過實際體驗感知速度的意義和應用。

3.會通過儀表讀數,判斷不同速度或變速度。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介紹或學習各種交通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學的價值和應用。

2.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堅定學習思考探索的信念。

五、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及其突破方法

教學重點: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三個概念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突破方法:通過類比,比較,讓學生積極思考,分組討論,總結歸納,加深理解。

2.教學難點及其突破方法

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突破方法:從平均速度引入,通過極限思維的方法過渡到瞬時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