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模板7篇

日子在彈指一揮間就毫無聲息的流逝,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我們要好好計劃今後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了。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期教學計劃音樂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模板7篇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 篇1

一、 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的音樂課教學工作。六個班中五班和六班學生的音樂基礎較好,其他幾班較差。在教學過程中對於五班和六班的學生在完成課時內容的同時,多拓展課外知識,其餘幾班則重點抓基礎知識。

二、 教材分析(基本內容、重難點、教學目標)

人音出版社第13冊七年級音樂教材共七個單元(《七子之歌》、《天山之春》、《歐洲風情》、《行進中的歌》、《金色樂章》、《熒屏樂聲》、《嶺南民歌》),每個單元一首學唱歌曲,其他均為欣賞內容。 教學重難點:

教唱課中學生對歌曲的音準和節奏的把握。培養學生在欣賞課中對樂曲的領悟能力。

教學目標:

1.教唱課中,學生儘量把握樂曲的音準和節奏。

2.在教唱課中逐步教會學生如何識簡譜。

3.能夠有感情的演唱每個單元的學唱歌曲。

4.在欣賞課中引導學生領會樂曲所表達的意境和抒發的感情。

5.在欣賞課中多聆聽一些世界名曲,瞭解不同風格樂曲的特點,增加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

三、 教學措施及具體工作計劃

1.在教唱課中多滲透一些樂理知識,讓學生從不識譜到能識譜。

2.歌唱當中的音準把握,把不容易唱的句子單獨拿出來唱,把難唱的音叫準,再連貫的唱整首歌曲。

3.在欣賞課上課之前,複習前一課學唱的歌曲。

4.在欣賞課中多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讓更多的學生能說出對樂曲的感受。

5.每週一歌,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每節課下課前5分鐘,給學生播放一首與流行音樂,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 篇2

一、班級情況分析(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分析)

本冊教學主要以學生為主體,突出體驗、重視實驗、鼓勵創造,讓孩子們從小體驗音樂活動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把音樂課變成學生們樂於投入的生動活潑的活動。

1.1、採用系列單元主題的結構形式,將人文性與音樂性有機融合。

2.2、突出體驗、重視實踐、鼓勵創造、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

3.3、貼近學生生活,精選教學內容,體現開放性。

4.4、力求教科書語言的可讀性、交流性和多樣化。

5.5、重視綜合性學習和貫穿始終的評價形式。

二、實驗或教研主題(各單元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第一單元:好朋友

“好朋友”這一單元設計了學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大白象》、《一對好朋友》,欣賞《口哨與小狗》、《大象》、《西倫達》等音樂活動,這樣的人文活動組合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初步感受交朋友的奇妙。

第二單元:生日快樂

本單元安排了學唱歌曲《生日》、《生日快樂》、《幸福拍手歌》,欣賞《生日》。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接觸不同歌曲,並通過美的音樂豐富學生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朋友生日的關愛。

第三單元:時鐘滴答

本單元選擇了若干與時鐘有關的歌曲,器樂曲等音樂作品,意在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產生珍惜時間、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情感,發展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第四單元:運動場

用音樂的形式來講述運動,這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音樂學習方式之一。本單元通過學唱歌曲《鑽山洞》、《五星紅旗》,欣賞童聲齊唱《大家來做廣播操》等,使學生體驗音樂的神奇,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

第五單元:隊旗飄飄

本單元將歡樂的歌,輕快的舞交織在一起,意在充分滿足孩子們的表現慾望,讓他們從音樂活動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與幸福,提高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體會快樂的隊活動。

第六單元:包子、剪子、錘

本單元選用了兒童中間比較流行的一些歌謠作為教學內容,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們在說唱中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認識神奇的世界,初步感悟音樂與社會生活的聯絡,通過這些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覺得音樂無處不在。

第七單元:郊遊

本單元要把孩子們的目光引向郊外的世界,讓他們懷著對未知世界好奇心,領略、感悟作品,讓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發揮。

第八單元:雪孩子

本單元中《冬媽媽和麥苗苗》、《小雪花》都是三拍子的歌曲,因此對三拍子旋律的感受和體驗成為本單元的教學活動重點,教師可以通過欣賞活動幫助學生認識民族樂器,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1、讓學生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學生。

2、以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發展為核心。

3、讓學生真正成為音樂學習的主體。

4、體現人文學科的共性與音樂教育個性的統一。

5、體現教育創新的時代要求。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 篇3

新學期已經開始,為了更好的深化素質教育特作工作計劃如下:

一 教學目標:

1、 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2、 突出藝術學科特點,寓思想品德教育於音樂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3、 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愛好與愛好,把握必要的音樂知識與欣賞方法,開闊視野,啟迪聰明,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二 學生情況分析:

由於本校學生從小就沒有條件很好地接觸音樂與學習樂理知識,許多學生均不會識譜,對音樂的感覺相對城裡的學生較弱。需要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習態度,音樂知識,技能基礎,音樂能力水平,做到上課之前認真備課,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積極運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做到寓教於樂。認真學習音樂課程標準,切實掌握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掌握音樂工作重心及部署,制定音樂教學計劃,要研究音樂教材分析每個單元的重難點,為安排教學進度打下基礎。

三 教學要求:

音樂欣賞教學應以聆聽音樂為主,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比較與評價,使他們在欣賞音樂的實踐活動中熟悉、理解、鑑賞音樂。

1、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

2、 利用各種現代化的、直觀性的音樂教具與學具,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聽覺審美感受。

3、 課堂欣賞教學與課外欣賞活動(音樂會、音樂欣賞講座、教師推薦的音樂作品錄音等)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欣賞教學對課外欣賞活動的指導作用。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 篇4

本學期按照藝術課程標準,增加了藝術基本技能的`練習活動,注重對藝術的感性體驗和積累,採用學科知識技能學習為隱線,配合人文主題的內容安排學習。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知、欣賞、表現、創造、反思、評價、交流、合作、知識、技能等藝術能力。

一、音樂領域有:

1.歌曲的學習:培養準確歌唱的能力;體驗音級之間的關係;

2.節奏的練習:感知節奏、認識節奏符號;進行簡單的多聲部節奏練習;利用打擊樂器的節奏即興創編等;

3.音樂中的速度變化;

4.體驗二拍子、三拍子的比較學習;

5.打擊樂器的練習;

6.歌曲與器樂作品的欣賞——包括藏族風格、蒙族風格、創作作品和外國的歌曲與器樂曲。

二、舞蹈領域有:

1.結合歌曲學習的歌舞表演;

2.兒童舞的欣賞;

3.瞭解舞蹈中的手的造型;

4.學跳集體舞;

5.學習簡單、基本的藏族舞和蒙族舞等。

三、戲劇領域有:

1.根據歌曲內容進行創編情節的戲劇性表演;

2.根據欣賞作品進行的即興創編戲劇表演等。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所佔課時

3/1-3/2

教學準備

1

3/5-3/9

拉拉鉤、快樂的集體活動

2

3/12-3/16

大家來活動、春天在哪裡

2

3/19-3/23

小雨沙沙、春天真美好

2

3/26-3/30

媽媽的歌、小烏鴉愛媽媽

2

4/2-4/6

送給媽媽的禮物、國旗真美麗

2

4/9-4/13

我是中國娃、漂亮的小手絹

2

4/16-4/20

有趣的瓜果、我們的雙手會表演

2

4/23-4/27

火車嗚嗚響、火車帶我去遠方

2

4/30-5/4

勞動節放假

十一

5/7-5/11

我的火車真漂亮、“六一”國際兒童節

2

十二

5/14-5/18

節日的祝賀、熊貓咪咪、

2

十三

5/21-5/25

獅子大王、兩隻小象

2

十四

5/28-6/1

小貝殼、美麗的風帆

2

十五

6/4-6/8

神奇的海底世界、民族百花園

2

十六

6/11-6/15

雪山小英雄、草原小牧民

2

十七

6/18-6/22

複習、考試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 篇5

一、音樂教學目標與任務:

除了歌曲的學習以外,結合音樂作品的欣賞,瞭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識(如旋律進行的方式、特點和一般的表現意義),以進一步加強情感體驗的能力,加深對音樂形象的感受,進入比較深入的欣賞,並要注意避免學生厭煩枯燥的樂理知識的學習。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十個單元,教材內容的安排上強調了音樂與大自然、音樂與生活、音樂與人、音樂與動物的聯絡等等,內容豐富多彩,既有民族的、又有外國的,把音樂置身於大文化背景中,以文化主題組織教材。每一單元內容的安排上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或聯絡性,各單元之間又注意內容的銜接性或層遞性。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逐步獲得學習音樂必須掌握的淺顯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本冊教材中,增加了許多學生唱的歌曲以及欣賞內容,更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學生創作、表演、動手等活動,音樂論壇,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造了一個豐富的資源環境。在“識譜”要求上,開始要求結合鍵盤位置認識音階中的七個音,並試著填唱名、學唱字母譜和編創簡單旋律;在打擊樂的使用上,加大了為歌曲伴奏的力度;在掌握節奏和培養節奏感方面,以趣味化的謎語、遊戲和活動等形式出現,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通俗,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三、教學分析:

1、唱歌是學習一些適合學生演唱的中外優秀歌曲。注重學生用力度、速度的變化手段表現歌曲情感,能夠獨立、自信地唱歌。

2、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欣賞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中外優秀音樂作品對於開闊學生視野,提高文化素養,豐富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3、識譜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必要環節。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知識融入音樂實踐中去學習。避免單純而枯燥的講授,要從感性入手,深入淺出,逐步提高。

4、綜合訓練為本課本的重要特色之一,旨在通過某一種形式(如歌唱發聲、節奏、律動、樂器演奏、音高聽辨、節奏與旋律的排列和音樂創作等)的練習、達到多種技能訓練或知識運用的要求,依照各課教學目的、既抓住訓練重點,又要有所兼顧,充分發揮每一條練習中所包含的訓練作用。

四、具體措施:

1、認真備課,做好前備、復備工作,為能使學生上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備課時注意與新課標結合,並注意備學生。

2、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要注意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法,使學生能夠充分發展。

3、設計好每堂課的匯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並注意在課堂上採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5、積極和其他學科溝通,積極研究學科整合。響應新課標要求。

6、多看多聽其他學校的課程,在本校多實施,使學生開闊眼界。教師從中總結經驗。

五、教學進度表

第一週:1、複習上學期所學內容。2、歌曲《採菱》。

第二週:1、聽賞《採茶舞曲》。2、歌曲《柳樹姑娘》,附點四分音符、聽辨活動。

第三週:1、歌曲《柳樹姑娘》二聲部合唱。2、聽賞《洪湖水浪打浪》。

第四周:1、聽賞《漁光曲》。2、聆聽《國歌》四種形式。

第五週:國慶節放假。

第六週:1、唱《國歌》,聽《歌唱祖國》。2、歌曲《愉快的夢》。

第七週:1、歌曲《愉快的夢》。2、聽賞《月亮光光》、《小夜曲》。

第八週:1、聽賞《夢幻曲》。2、歌曲《哦!十分鐘》,2/4拍號。

第九周:1、歌曲《大家來唱》3/4拍號,為圖配節奏。2、聽賞《乒乓變奏曲》。

第十週:1、聽賞《陀螺》、《旋轉木馬》。2、歌曲《只要媽媽露笑臉》。

第十一週:1、歌曲《只要媽媽露笑臉》。2、聽、唱《搖籃曲》(舒伯特),講4/4拍號。

第十二週:1、聽兩首《搖籃曲》。2、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音名、變音記號。

第十三週:1、歌曲《少先隊進行曲》,附點八分音符。2、歌曲《少先隊進行曲》。

第十四周:1、聽賞《牧羊姑娘》、《小機靈的歌》。2、聽賞《回聲》,音樂知識:力度記號。

第十五週:1、歌曲《友誼的回聲》。2、歌曲《友誼的歌聲》。

第十六週:1、歌曲《山谷靜悄悄》。2、聽賞《羊腸小道》。

第十七週:1、編創小品“到山谷去旅遊”。2、歌曲《盪鞦韆》。

第十八週:1、聽賞《山童》、《真善美的小世界》。2、歌曲《小孩世界》。

第十九周:音樂會 音樂複習

第二十週:音樂期末測試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 篇6

一、指導思想:

1、從音樂科的特點出發,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為提高民族素質奠定基礎,寓思想政治教育於學科教學中。

2、正確處理知識的邏輯順序,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選擇教學內容,努力處理好內容的濃度和廣度。

3、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兩者之間的協調關係,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8課,後面還有選唱選聽的歌曲共四首。每一課都有一個主題,每課都包含“演唱”、“聽賞”“活動”等內容。

在本冊中,歌曲內容健康生動活潑,體現了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指導學生有表情自信地演唱基礎上進行有關愛國主義的教育以及體驗各種生活的樂趣,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音樂知識有:節奏的把握、人聲的分類、各音符的掌握、四分休止符的學習和音樂家聶耳的故事等等。活動和音樂童話劇是教材的特色之一,通過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更好的掌握音樂基礎知識,並達到多種技能的綜合運用;通過表演童話音樂劇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得到樂趣和教益,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音樂。整冊教材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的興趣為動力,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玩。

三、學生分析:

1學生人數多,不太易於管理,要有適當的方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國小生好動,還有一部分學生頑皮,但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基礎。

3現在的國小生智力水平相對高,動手能力也較強。

4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應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

5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6雖然已經是國小階段的第三年了,但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上課習慣還是非常重要(正確的演唱姿勢、上音樂課的習慣、遊戲的規則等等)。

四、教學目標:

1、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樂於參與音樂活動。

2、通過欣賞優秀的兒童歌曲,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和鑑賞能力。

3、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學習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4、培養學生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識讀樂譜,在活動中運用樂譜。

5、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及藝術想像和創造力。

6、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友愛精神。

五、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

1、唱歌:

(1)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發聲、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讓學生學習正確的唱歌姿勢、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和氣息方法。

(2)教學中抓住重難點,演唱時要注意音準、節奏和正確的情緒。

2、演奏:

能初步學習豎笛的基本演奏方法。

3、聽賞:

(1)瞭解人聲分類和演唱形式,根據歌曲介紹中外音樂家。

(2)進一步加強情感體驗的能力,加深對音樂形象的感受。

4、識譜:

掌握各種基本音符、休止符及簡單節奏,並能在活動中靈活運用。

六、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週聆聽《我們多麼幸福》

第二週表演《搖啊搖》《小酒窩》

第三週聆聽《草原放牧》《草原巡邏兵》

第四周表演《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

第五週聆聽《同伴進行曲》,《我和你》

第六週表演《哦蘇珊娜》《原諒我》

第七週聆聽《牧民新歌》《老水牛角彎彎》

第八週表演《放牛山歌》《媽媽》

第九周聆聽《媽媽寶貝》《母親教我的歌》

第十週表演《媽媽的心》《唱給媽媽的搖籃曲》

第十一週聆聽《櫻花》《雪花飛舞》

第十二週表演《四季童趣》《捉迷藏》

第十三週聆聽《靈隱鐘聲》

第十四周表演《維也納的音樂鍾》

第十五週聆聽《美麗的黃昏》

第十六週聆聽《鐘聲叮叮噹》《瀏陽河》

第十七週聆聽《豐收》《桔梗謠》

第十八週表演《如今家鄉山連山》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 篇7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的音樂課教學工作,七年級的學生音樂素養較低 ,之前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音樂知識,特別是農村的學生,為了在教學中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使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好,本學期制定計劃如下:

一、 教學目的

1、 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社會教育和活潑樂觀情緒、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使學生成為四有新人,並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2、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使學生身得到健康發展。

3、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使學生具有認識簡單樂譜的能力。

4、瞭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5、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歌譜的能力和綜合、歸納的能力。

6、初步接觸外國的優秀音樂作品,擴大視野,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二、教學要求

(一)、唱歌部分:

1、緊摳教材、大綱,教唱書本上的歌曲

2、遵循每節課前先教10分鐘樂理知識,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聽錄音範唱,再由教師教譜,教1-2遍詞,然後學生聽音提高自學,直到正確為止。

4、每學一支歌曲,下一節課應該進行檢查,讓個別學生起來演唱,若有不正確的地方師及時進行教正。

5、有學習有記載,有學習有測試。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音樂課的意義。

(二)、發聲訓練部分:

在氣息的控制下,逐步擴充套件高音;運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現;唱保持音時,聲音要飽滿;學習二聲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協調。

(三)、欣賞部分:

結合音樂作品的欣賞,瞭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識(如旋律進行的方式、特點和一般的表現意義),以進一步加強情感體驗的能力。

三、具體措施

1、認真備課,做好前備、復備工作,為能使學生上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備課時注意與新課標結合,並注意備學生。

2、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要注意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法,使學生能夠充分發展。

3、設計好每堂課的匯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並注意在課堂上採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5、積極和其他學科溝通,積極研究學科整合。響應新課標要求。

6、多看多聽其他學校的課程,在本校多實施,使學生開闊眼界。教師從中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