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計劃吧。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計劃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打部分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愛國精神,但對社會、國際時事沒有關注的意識,除了看電視外,很少有機會了解國家大事與國外文化,還沒確立開放的國際意識。也有部分學生的道德處於他律狀態,逐步向自律發展。個別學生處於青春期,出現自我中心、故意搗亂、是非不分、盲目追星、叛逆等現象。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領兒童走進多樣化的世界,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

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學期教學目標

1、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網際網路。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並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開啟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五、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絡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資訊、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於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資訊,與時俱進;對於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範例只是一種提示,它並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範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六、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絡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備註

1《可愛的地球》1課時2月7日上課

2《可愛的地球》2課時

3《從世界看中國》2課時

4《從世界看中國》1課時

《我們互通有無》1課時

5《我們互通有無》1課時

《網路連線你我他》1課時

6《網路連線你我他》2課時

7《地球在“發低燒”》2課時

8《天有不測風雲》2課時

9《許多物種消失了》2課時清明節放假

10《許多物種消失了》1課時

《可怕的物種入侵》1課時

11《可怕的物種入侵》1課時

《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1課時

12《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1課時

《戰爭何時了》1課時期會考試

13《戰爭何時了》1課時國際勞動節

放假

14《科學技術的喜與憂》2課時,

15《科學技術的喜與憂》1課時

《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16《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我的這6年》1課時

17《我的這6年》1課時

《去中學看看》1課時

18《我們的畢業典禮》2課時

19-20複習迎考7月1日放暑假品德,國小,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教材分析:

本單元《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由三個主題構成。

1、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是誰

2、阿姨叔叔辛苦了

3、說聲“謝謝”

單元教學目標:

1、知道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初步感受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

2、觀察生活中不同行業的勞動者,體會他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他們的尊重和感謝之情,懂得要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3、學習運用觀察,訪問等方法進行社會調查,並能把所觀察,訪問到的情況和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在同學中進行交流。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對生活中勞動者的觀察,認識各業勞動者的勞動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以及人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依存關係。激發他們尊重並感謝勞動者的情感。

2、本單元從服務行業的人們的社會工作,生活狀況切入,便於調動學生的直觀感受和體驗,體會從事服務行業勞動者的苦與樂。同時,也為今後進一步認識其他行業的勞動者奠定基礎。

課時安排:

六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更好的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現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1人。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四、教學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學中主要採用講授法、討論法、實際操作法、演示法、練習法、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學方式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五、優生的培養及學困生轉化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會有收穫!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徵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 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後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髮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髮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2、優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週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愛的陽光下》由三個主題構成。

1、家人的愛

2、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3、來自社會的愛

單元教學目標:

1、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幫助學生體會和理解父母長輩在培育自己時的良苦用心及其辛勞。使學生在感受家人的愛同時,學會體諒家人,並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2、體會學校對少年兒童的愛,認識自己在老師的培育和愛護下成長的.。能夠表達對教師的尊重和感謝之情。

3、瞭解社會對兒童的關心和照顧,以及在保護兒童權益方面所採取的措施和有關法律法規。

教學建議:

1、本單元以愛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一些具體的生活情景,感受和體驗家人對自己的的成長所付出的辛苦及蘊含著深深的愛;感受和體驗學校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對自己成長所奉獻的愛;感受和體驗社會對少年兒童成長給予的關愛和保護。

2、讓兒童在感受愛的同時,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和對生活的道德敏感性,學會關注和體諒別人。

3、讓學生能夠理解父母,並用自己的方式恰當地向父母表達感受和想法。

課時安排:

六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共五個單元:包括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共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2、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

3、通過教材,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展示完整的社會生活,瞭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單元周次課題課時

第一單元有困難我不怕第一週1、這點困難算什麼2

第二週2、成功一定有方法2

第三週3、每天都有好心情2

第二單元我們的快樂大本營第四周4、成長的故事2

第五週5、“我”和“我們”2

第六週6、我們要做最棒的2

第三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第七週7、各種各樣的商店2

第八週8、購物有學問2

第九周9、我是理財小能手2

第四單元公共生活講道德第十週10、無聲的朋友2

第十一週11、大家生活在一起2

第十二週12、不怕一萬,就怕萬一2

第十三週13、我們是鄰居2

第十四周14、文明從我做起2

第五單元大自然發怒的時候第十五週15、天有不測風雲2

第十六週16、在這危急時刻2

第十七週17、災害無情人有情2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援,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培優補差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潛教案,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2、加強交流,瞭解潛能生(吳威、漆希、吳江等)、優異生(謝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儘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堅持輔潛工作,兩週一次。

4、採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5、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6、採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30,男生19,女生11,部分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愛國精神,但對社會、國際時事沒有關注的意識,除了看電視外,很少有機會了解國家大事與國外文化,還沒確立開放的國際意識。大部分學生的道德處於他律狀態,逐步向自律發展。個別學生處於青春期,出現自我中心、故意搗亂、是非不分、叛逆等現象。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領兒童走進多樣化的世界,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

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學期教學目標

1、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網際網路。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並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開啟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五、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絡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資訊、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於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資訊,與時俱進;對於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範例只是一種提示,它並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範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六、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絡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備註

1

2.23——2.28

始業教育(1課時)

1、可愛的地球(1課時)

2

3.1——3.7

1、可愛的地球(1課時)

2、從世界看中國(1課時)

3

3.8——3.14

2、從世界看中國(1課時)

3、我們互通有無(1課時)

4

3.15——3.21

3、我們互通有無(1課時)

4、網路連線你我他(1課時)

5

3.22——3.28

4、網路連線你我他(1課時)

5、地球在“發低燒”(1課時)

6

3.29——4.4

5、地球在“發低燒”(1課時)

6、天有不測風雲(1課時)

7

4.5——4.11

6、天有不測風雲(1課時)

7、許多物種消失了(1課時)

8

4.12——4.18

7、許多物種消失了(1課時)

9

4.19——4.25

8、可怕的物種入侵(2課時)

10

4.26——5.2

9、自然資源取之不盡(2課時)

11

5.3——5.9

10、戰爭何時了(2課時)

12

5.10——5.16

11、科學技術的喜與憂(1課時)

13

5.17——5.23

11、科學技術的喜與憂(1課時)

12、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14

5.24——5.30

12、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13、我的這6年(1課時)

15

5.31——6.6

13、我的這6年(1課時)

14、去中學看看(1課時)

16

6.7——6.13

14、去中學看看(1課時)

15、我們的畢業典禮(1課時)

17

6.14——6.20

15、我們的畢業典禮(1課時)

18

6.21——6.27

複習迎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情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別能力,孩子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樂於學習。但學生的自制力差,對課文中的一些要求雖然能夠理解也能跟著做,但永續性不夠,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單元是:《誠信是金》第二單元是:《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是:《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是:《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是:《祖國真大》

教學目標:

1、知道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愛惜自己的榮譽。

2、讓學生懂得守時、說到就要做到,都是守信的表現。

3、懂得社會需要誠信,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執行的基本保障。

4、感受弱勢人群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他們產生尊敬之情。

5、知道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瞭解常設的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

6、引導學生用具體的行動來關心幫助弱勢群體

7、探究家鄉水資源的一些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8、關注家鄉的空氣質量,探究空氣汙染的原因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9、關注家鄉的動植物,初步瞭解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由此給自己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10、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蹟,知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11、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引導學生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以及自己家鄉的主要交通方式。

13、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

14、學習在地圖上查詢我國的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15、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初步瞭解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及其相應的位置。

16、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狀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17、讓學生了解臺灣,知道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神聖不可浸犯。

18、知道盼望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體驗誠信的可貴。

2、引導學生關注家裡的長輩,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愛。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

4、瞭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

5、瞭解中國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及其概況。

四、具體措施:

1、創設情景教學,給予學生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從而讓學生以積極、歡快的情趣去學習。

2、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並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

3、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等良好品質。

4、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5、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1

2、10—————2、14

誠實,不需要理由

2

2、15—————2、21

拍手拉鉤不要變

3

2、22—————2、28

誠信就在身邊

4

3、1——————3、7

同在藍天下

5

3、8——————3、14

生活因愛更美麗

6

3、15—————3、21

我們的愛心行動

7

3、22—————3、28

流過家鄉的小河

8

3、29——————4、4

我們時刻在呼吸

9

4、5——————4、11

大自然中的朋友

10

4、12—————4、18

呵護綠色家圓

11

4、19—————4、25

馬路修道家門口

12

4、26——————5、2

交通海陸空

13

5、3———————5、9

平安走天下

14

5、10—————5、16

在世界的東方

15

5、17—————5、23

我們的大中國

16

5、24—————5、30

壯麗的河山

17

5、31——————6、6

麥忙假

18

6、7——————6、13

海峽兩岸盼統一

19

6、14—————6、20

複習

20

6、21—————6、27

期終考試

21

6、28——————7、4

寫好工作總結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同學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同學通過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時豐富和發展自身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生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同學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體會家庭親情,感受家長對自身的疼愛和他們的養育之恩,熱愛家庭、尊重家長長輩,以恰當的方式孝敬長輩。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身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身手。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交通平安知識,通過對水、電、火的平安使用問題,培養他們的平安意識。

三、具體措施:

1、全面掌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同學已有的經驗,結合同學實際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起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同學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

4、空虛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同學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實際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佈置: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數

在愛的陽光下 10課時

第一、二週 家人的愛

第三、四周 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第四、五週 來自社會的愛

我們共歡樂 8課時

第七週 不一樣的你我他

第八週 換個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樂

生活不能沒有他們 6課時

第十一週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

第十二週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週 說聲“謝謝”

尋路和行路 8課時

第十四周 學看平面圖

第十五週 校外探路

第十六週 出行的學問

第十七週 馬路不是遊戲場

第十八週 複習、考核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

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課時安排

一週兩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教材分析:

本單元《我們共歡樂》由四個主題構成:

1、不一樣的你我他

2、換個角度想一想

3、分享的快樂

單元教學目標:

1、能夠從自己的相貌、性格、愛好等方面自己的質點,比較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並能意識到每個人互不相同,各有質點。

2、知道正是由於每個人各具質點,才使班級生活更另豐富多彩。能夠意識到自己在班級中的作用,併為此感到自豪和驕傲。

3、嘗試從不現的角度觀察、、分析同學間的各種現象,懂得在與同學交往中的作用,懂得在與同學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處。

4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分享快樂。能夠清楚地自己的的感受,體察他人的情感,傾聽他人的意見,接納和欣賞他人,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

教學建議:

1、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白點來看,三年級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也正處於從自我中心轉向開始瞭解他人的.發展階段。隨著生活範圍的擴大,他們對自己參與的生活感到好奇,敢於冒險,也易於自我解釋,並充滿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雖然願意與周圍的人的真誠交流,喜歡新朋友,並開始意識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動,但卻因不會溝通易和他人發生衝突。因此,我們要抓住教育時機,幫助兒童逐步學會了解自己和他人。

2、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人們交流互動,空間不斷擴大的全球化時代,因此,學會與他人相處就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必備。

3、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學習合作與分享,培養合作精神。

課時安排:

六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一山一水一聖人;有三節教材:、站在泰山頂峰、來到黃河岸邊、循跡孔子故里;第二單元,心中有祖國:有三節教材:好大一個家、同是炎黃子孫、為了祖國的振興;第三單元,不同的環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鄉、黃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字,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三、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能夠進行簡單的調查、探究活動,學習收集資料,不斷提高地圖學習的能力,發展空間思維能力,在討論中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二、樂於瞭解和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形成各民族間相互瞭解、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情感和態度,深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初步學會閱讀簡單的史料,初步具有對所掌握的史料進行簡單的探究、概括和歸納的能力,初步學會評價歷史人物。

五、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一個面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滿腹的話兒說不出”。

六、教學進度

周次起止日期教學內容

1 2、16——2、20一、一山一水一聖人1站在泰山頂峰(1)登臨泰山

2 2、23——2、27 1站在泰山頂峰(2)源遠流長的泰山文化(3)名山

3 3、2——3、6 2、來到黃河岸邊(1)我看到了母親河(2)母親河哺育了我

4 3、9——3、13 (3)為了母親的微笑(4)主題會

5 3、16——3、20 3尋跡孔子故里(1)至聖先師

6 3、23——3、27 (2)孔子的影響(3)主題活動

7 3、30——4、3二、心中有祖國1、好大一個家(1)祖國有多大(2)我們都是一家人

8 4、6——4、10 2、同是炎黃子孫(1)海外華人心繫祖國

9 4、13——4、17 (2)兩岸人民血濃於水3、為了祖國的振興(1)輝煌成就

10 4、20——4、24 (2)祖國不會忘記他們(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1 4、27——5、1機動時間

12 5、4——5、8三、不同的環境多彩的生活:1林海雪原北國風光

13 5、11——5、15資源寶庫2、江南水鄉水上人家魚米之鄉

14 5、18——5、22 3、黃土高坡走進窯洞學唱黃土高坡

15 5、25——5、29開發熱土4、雪域高原領略雪域風情

16 6、1——6、5雪域變通途走進布達拉宮

17 6、8——6、12期末複習

18 6、15——6、19期末複習

19 6、22——6、26期末質量測試

20 6、29——7、3期末工作總結,安排放假事宜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教材分析:

本單元《尋路和行路》由四個主題構成。

1、學看平面圖

2、校外探路

3、出行的學問

4、馬路不是遊戲場

教學目標:

1、瞭解平面圖在現實生活中的用途。會讀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其周邊的簡單平面圖和路線圖。

2、瞭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線,能利用交通圖選擇比較簡單的出行路線。初步知道出行時怎樣選擇合適的路線和交通方式。

3、瞭解乘車和尋路的一些基本常識和禮節。

4、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一些有關的交通規則和交通安全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教學建議:

1、本單元從強調地圖學習的實際應用價值出發,將地圖知識的學習和利用地圖技能的.培養,與提高學生這方面的實際生活能力緊密相連,力求使課程中的知識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

2、讓學生讀簡單的路線圖和平面圖,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畫出簡單的路線圖和平面圖。

課時安排:

八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

“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後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瞭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麼,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三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話說社群;第二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第三單元;

東西南北中;第四單元;人類共同的家園。

三、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五、教學進度

第一、二週 1.社群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週 2.可愛的社群人

第四周 3.豐富多彩的社群活動

第五週 4.走進社群

第二單元 生我養我的地方

第六週 1.我的家鄉在哪裡

第七週 2.我來做個小導遊

第八週 3、家鄉特產知多少

第九周 4、了不起,家鄉人

第三單元 東西南北中

第十週 1、我國的行政區

第十一週 2、長江長城,黃山黃河

第十二週 3、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第四單元 人類共同的家園

第十三週 1、我們的地球

第十四周 2、世界真奇妙

第十五週 3、我們這樣生活

第十六週 複習總結

第十七、八週 複習考試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學情分析:

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在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品社成績普遍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在過去的教學中只知道在課堂中學品社,沒有讓學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感受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這是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克服。

二、教材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將品德、行為規則、法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等教育的有機融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於以上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延續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設計思路,課程的設定圍繞學生的社會生活展開,並注意到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及認知領域,將觸角深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國小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可以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髮展,較上冊而言,在內容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為他們又將面臨著升入國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向國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三、教材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珍愛寶貴的生命》,第二單元《我們的權利和義務》,第三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第四單元《探討人類文明的足跡》。

四、教材重點與難點:

1、主要通過真實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在認識戰爭和衝突帶給人類苦難的基礎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共創和平的心願和所做出的努力,瞭解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保衛祖國和維護和平的作為,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2、瞭解科技發展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積極影響作用。瞭解一些常見的科技災難,懂得科學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給人類及其自然環境帶來極大的災難。放眼世界,瞭解世界環境面臨的難題,培養生態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3、認識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學習在自然災害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瞭解曾經發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

4、知道自己是未來的建設者,瞭解作為一個未來主人翁所應具備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以及合作競爭能力。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奮發向上的報國志向。嚴格要求自己,發揮特長,為四個現代化的建設努力學習。展望未來社會,樹立信心,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的未來。懂得只有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未來才會變得美好。

五、措施:

(一)、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美國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這裡的“真實問題背景”大部分是指實際生活或者模擬的實際生活。國小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滿好奇。教師就要緊緊抓住這種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例項,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二)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品社課不應侷限於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教學把社會生活化,把社會知識實際化,不僅使學生體會到社會與生活緊密聯絡,還使學生應用社會中學到得知識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問題,進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