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小說

王度與志怪小說《古鏡記》

小說1.65W

王度,約生於公元585年,卒於公元625年左右。隋唐年間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祖籍太原祁縣(即今祁縣),屬太原王氏家族。因為他的祖父王一為安康獻公,受田於龍門,遂定居龍門。王度的父親王隆隋開皇初為國子博士,曾教授門生多人。王度的幾個兄弟之中,以文中子王通、東皋子王績最為出名。王度便出身於這樣的官宦書香之家。他在隋大業初仕為御史,大業七年(611年)五月罷歸河東,八年四月在臺,冬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在此期間,曾撰寫《春秋》,記北魏、北周歷史,並已草成,被陳叔達譽為“良史”,可惜未能最後成書傳世。又曾撰《隋書》,因逢喪亂,也沒有結果。這都是非常令人可惜的。大業九年秋出任芮城縣令,人稱芮城府君。其年冬,持節河北,運糧賑給陝東。王度一生主要從仕、治史,最後卻以小說名世。王度的傳世之作是志怪小說《古鏡記》。

王度與志怪小說《古鏡記》

《古鏡記》被認為是最早的唐人傳奇小說,故事以自敘的.形式出現,講述了主人公王度自天下奇士汾陰侯生處得到一面古鏡後,與兄弟王績攜古鏡出遊而降妖伏魔的故事。篇中以十幾則小故事相連綴,侈陳靈異,辭旨詼詭,內容除了以兄弟倆為串聯線索外,幾乎沒有任何聯絡,拆開來看與六朝志怪小說並無多少區別,只是篇幅較長,描寫上稍見細膩而已,但是由於他加強了細節描寫和人物對話,使得內容更加具有文采,初步有了整體感,這種簡單串連的結構,大大地拉長了小說的篇幅,這是魏晉六朝小說——無論是志人還是志怪——都沒有做到的。能夠將這些故事串聯起來,就是一個極大的進步,代表著小說從志怪演進為傳奇的一個發展階段。

故事內容說的是,隋朝汾陰人侯生,為天下奇士,王度常以師禮事之。侯生臨終時,贈給王度一面古鏡,告訴他此古鏡為靈物,為黃帝所鑄十五鏡中第八鏡,持之可避百邪。王度得此鏡後,於大業七年六月,歸長安,來到長樂坡,發現房東家一個漂亮的婢女為華山府君廟前長松下千年老狸所變,就用古鏡照而降之。八年四月一日,王度在臺直,遇日蝕甚,鏡亦暗,隨後日光漸明,鏡亦明朗如故,因知鏡還能顯現陰陽光景之變。其後又數述此鏡之神奇及其來歷,多次降妖驅怪,造福於民。王度之弟王績大業十年自六合丞棄官歸家,欲遍遊山水,曾借王度古鏡,又數降伏精怪。大業十三年 (617 年),王績還河東,七月十五日,聞匣中悲鳴,若龍咆虎吼,良久乃定。開匣視之,古鏡已不復存在,是如前夢中所告王績,舍人間而遠去。

《古鏡記》雖然是志怪小說,但並非完全憑空構想而成,而是根據當時的傳說加工而成。如篇中所述侯生以前,蘇綽從河南苗季子處得此鏡,劉餗的《隋唐嘉話》中便有記載。又說蘇僕射威有鏡,能應日蝕之變,且有聲如磬。蘇威敗,鏡不知所在。蘇威為蘇綽子,在《北史》、《隋書》中有傳。說明向來有此傳說,劉餗才予記載。此外,在《異聞錄》、《博異志》、《原化記》、《鬆窗錄》等書中,也都曾談到唐時寶鏡。《國史補》中也記載揚州舊貢寶鏡,往往有鳴聲。正因為王度所著《古鏡記》不是完全杜撰,而有很流行的傳說作依據,所以影響很大。加之王度很有文采,文筆洗練而優美,“侈陳靈異,辭旨詼詭,後人摹擬,汗流莫及。”不僅歷來被認為是古今記鏡異之小說中最好的,而且被視為唐人小說之開由,上承六朝志怪之餘風,下開唐代藻麗之新體,在我國小說史上居重要地位。因而凡是談中國文學史者,無一不談到王度的《古鏡記》。

王度之名,也正是因《古鏡記》而千古流傳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