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沂蒙》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沂蒙》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沂蒙》觀後感

《沂蒙》觀後感1

我至死都不能忘記沂蒙山,是沂蒙山的小米養育了人民的子弟兵,是沂蒙山的小推車推出了革命的勝利。

影片主要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線的感人事蹟;影片描繪的“月芬與公雞拜堂”,終身未見丈夫一面的真實故事,其實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作為一個90後的現代人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已經遙遠,雖然對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聞。但那種精神卻深印在我的心裡當看完這部影片後給我的第一感觸是她們六姐妹去參加擔架隊的時候,月芬喊出的那句“俺們沂蒙山的男人都在前線呢!”還有黑燕為“偷糧”燒草棚,蘭花哭找有情人,沂蒙女子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等等一幕幕的場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那一刻,我內心的震撼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這些場面在我心裡久久迴盪。

一、要學習沂蒙老區人民對共產主義堅定的信仰。沂蒙山人的信仰是“跟著共產黨,過上人民翻身做主的好日子”。為了過上“人不能欺負人,也不能被人欺負”的“咱窮人的好日子”,沂蒙山(煙莊)的老少婦幼可以在2天內不眠不休準備5千斤糧食(全部磨成煎餅)、5千斤草料、趕製出2百雙布鞋。他們把糧食甚至自己的口糧全都給解放軍吃;丈夫犧牲了又把兒子送上前線;男人們都上戰場了

女人們就上陣支前,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浮橋,讓戰士們踩著木板及時奔赴戰場。從她們身上我看到了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可以說,正是在這樣的人民和這種信仰的支援下,我黨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使當代中國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二、要學習沂蒙山婦女勇敢、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我在為每天焦急的等待丈夫回家的月芬感到無限的痛苦和悲傷的同時,也不禁為沂蒙山婦女的堅毅和勇敢喝彩。就是她們在揹負著巨大的悲傷和痛苦的情況下,既要照顧全家人的生活,還要替男人們上戰場支前照顧傷病員,甚至用身體架“火線橋”。這樣的負荷是許多男人都難以承受的,但是我們勇敢的中國婦女卻做到了。這種偉大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魂,是年輕一輩必須有責任繼承和發揚的。

三、要學習沂蒙山人團結協作、舍小家為國家的可貴精神。當部隊要求支援時,沂蒙山人不管時間有多緊,不管任務有多重,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借來的都會保證部隊的供給,超額完成任務。80多歲的老奶奶兩夜不合眼攤煎餅,眼睛都薰得睜不開了還在堅持;為了搓做鞋用的線繩,幾乎把腿肚都磨壞了的小鶴;還有為了偷糧食給部隊連自家的草棚子都點著的黑燕。大家緊緊團結在一起不分你我,才使得緊迫的任務一次次圓滿完成,部隊也因此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勝仗。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養育了一群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兒子上戰場為親人

的安危揪著心還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為支援前線而籌集糧草哪怕自己餓著肚子穿著破舊的鞋。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還有無數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國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那麼的來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當然現在雖然戰鬥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始終不能忘記那些為我國人民付出了辛勤勞動的革命者也是我明白當年毛澤東同志為什麼會先佔農村,後取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作為革命道路確立下來。更使我明白農村農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雖然農民在前線沒有多的貢獻但他們卻在後方為前線的戰士做了很大幫助。

沂蒙六姐妹的故事雖然以“滿門忠烈”的殘酷事實為結尾,美好的期盼化為了泡影,但全村人為“滿門忠烈”的長跪卻是無比悲壯和悽美的。

《沂蒙》觀後感2

“人人都說沂蒙山好,山好水好人更好……”這句歌詞,正是對沂蒙人們的真實寫照。他們在革命戰爭年代無以倫比的貢獻,早已載入新中國的史冊。陳毅將軍曾說過“我就是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們用小車推小米養活了十萬大軍。”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視劇《沂蒙》,講的正是我的家鄉沂蒙,劇中所表現出的沂蒙人們無私無畏的精神,感動了無數觀眾。

《沂蒙》與以往戰爭題材不同,沒有龐大的演員陣容,也沒有華麗的戰爭場面,整個故事圍繞一個普通的沂蒙家庭展開。劇中的主角是娘仨,於寶珍、心愛、心甜,——三名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她們從足不出戶的農婦一步步踏上革命的道路,她們發自內心的那份革命熱忱,來自於對親人和祖國的愛,還有對日寇的切齒痛恨。她們雖然沒有前往前線英勇殺敵,但對軍隊的貢獻卻不亞於任何一位戰士。她們籌軍糧、做軍鞋、養傷員,成為整個大軍的生命支柱。

劇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幕是心甜乳汁餵養傷員的情景。心甜去給山洞的傷員送湯,不小心被昏迷的傷員把湯打翻了。而此時搜山的鬼子已經來到了山洞外面,如果出去就會暴露山洞,傷員必死無疑,如果沒有東西吃,傷員也會面臨生命危險,情急之下,心甜解開了上衣,用自己的乳汁來餵養了傷員。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無數沂蒙紅嫂的真實再現啊!

於寶珍更是一位讓人敬佩的母親。有一次,她接到上級的命令,要在一天之內做出五千張煎餅,她和幾個婦女一起熬了一個通宵,於寶珍滿眼的血絲,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這時卻傳來一個不幸的訊息,她的兒子繼成在戰鬥中犧牲了,面對這個災難性的打擊,悲痛不已的於寶珍鼓勵家人堅強地活下去,並立刻接下了五千件軍裝的又一項艱鉅任務。

還有不幸被丈夫遺棄的心愛,主動撫養了丈夫和另一個女人所生的孩子寧兒,後來又撫養了許部長的兒子沂生。沂生當時病情嚴重,許部長夫婦狠心讓醫院放棄了對孩子的治療,含淚離去。可心愛不放棄沂生,日夜守候在他的身邊,精心照料他,把藥含在嘴裡,嘴對嘴地餵給沂生,終於救活了他。面對鬼子對八路軍後代瘋狂的搜尋殘殺,為了救沂生,心愛把自己一把屎一把尿當作親生女兒養大的寧兒交給了鬼子,將沂生留下。這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啊!那份無私奉獻的精神,怎能不令人敬佩萬分!

作為一個沂蒙人,我是含淚看完這部電視劇的,雖然劇中的人物本身都有明顯的缺點,但是他們崇高無私的精神卻令人敬佩,他們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的'平凡小人物,正是他們的平凡,更彰顯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偉大精神。

現在,還有許多像他們一樣擁有無私奉獻精神的人。默默無聞的老師,用自己一生的心血教育了一批批的學生,讓他們成為了國家的棟樑之材;起早貪黑的清潔工,用自己的雙手清潔美化著我們的家園。還有醫生、工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劇中的那個年代,人們生活十分艱苦,沒有鉛筆,沒有黑板,他們只能用簡單的木板教孩子們寫字,看到這裡,我不禁聯想到我們寬敞又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桌椅,多彩的粉筆。這些,都是用無數先烈們的鮮血換來的,多麼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

他們學的第一個字就是“人”,老師說:“人要學會做人,也要學會幫助人,而且人長大以後也要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生在新時代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現在,還有許多像他們一樣擁有無私奉獻精神的人。默默無聞的老師,用自己一生的心血教育了一批批的學生,讓他們成為了國家的棟樑之材;起早貪黑的清潔工,用自己的雙手清潔美化著我們的家園。還有醫生、工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劇中的那個年代,人們生活十分艱苦,沒有鉛筆,沒有黑板,他們只能用簡單的木板教孩子們寫字,看到這裡,我不禁聯想到我們寬敞又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桌椅,多彩的粉筆。這些,都是用無數先烈們的鮮血換來的,多麼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

他們學的第一個字就是“人”,老師說:“人要學會做人,也要學會幫助人,而且人長大以後也要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生在新時代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來回報父母老師,報效祖國,服務於全人類。

《沂蒙》觀後感3

20xx年12月1日,我剛從家裡回來,趕上了晚上的班級電影,風塵僕僕的與大家一起觀看了愛國主義影片《沂蒙六姐妹》。

說實話,在觀看《沂蒙六姐妹》之前,並沒有瞭解太多,只知道是一部以戰爭為背景題材的愛國主義主旋律影片,腦海中自然而然的想到什麼英雄主義氣概、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基本上是帶著任務去,想看完也就算了。

可是當我真正坐下來,看了幾分鐘感覺就不一樣了。影片的切入點找得很巧,以為孟良崮戰爭支前、完成補給任務為主線,以一對從未謀面的新人結婚為輔線,矛盾找得看似小卻很巧,整片的鋪墊就此展開。從影視工作者的角度看,此片頗費心思,影片刻畫之細膩,鏡頭運用之嫻熟,堪稱唯美,特別是對六姐妹的刻畫細如髮絲,把六姐妹的情感性格完全地展現出來,六姐妹的心理世界就如同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在你面前徐徐展開,令你在震撼之餘發出無限感慨。

那瘦小的身軀是多麼的堅強,那看似柔弱的肩膀卻撐起一座通往勝利的橋樑。就如一位網友說的,無論怎樣絕望的境況在她們的'內心深處永遠都有希望,那是一種震撼欣慰的力量,所以她們可以很堅強。我想這部影片之所以能讓你掉淚,能讓觀眾黯然神傷,就是主人公內心深處的這種力量讓觀眾產生共鳴,讓你為她們的快樂而感到欣慰,也為她們的悲痛而心如刀絞。

她們用身體架起了通往勝利的橋樑,那些看似柔弱的本應被呵護的臂膀,支撐著舢板為她們的至親指引戰場的方向,或許這一去便永別陰陽,或許這一扇薄板就了斷今生最後的因緣,而那急行的腳步是在肩頭上落下今生唯一的印記。沒有人阻止這樣的急行,也沒有人在決絕前退縮,她們就用這種如此令人痛心的方式送走了摯愛。

看到這裡我的眼睛溼潤了,我想你也和我們大家一樣,感到原來堅強會如此殘忍,需要付出這樣大的代價。

看到最後,我再也無法控制我的淚水,只能讓它盡情地在我臉頰上流淌。

她們期盼親人歸來,卻等來了噩耗。可面對噩耗,她們仍就選擇了擔當與堅強,因為那個時候她們是一個家庭脊樑,她們用瘦弱的身軀撐起一個小家,同時也用青春和幸福去奠基一個民族興盛的希望。她們的笑是那麼的美麗,而她們的淚依舊凝結了我們今日幸福的寶藏。

當我走出電影院,我的內心許久不能平靜,我們的先輩為我們付出得太多,他們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好好去理解、去感悟。

在緬懷先人的同時,我們也要審視一下自己,作為當今社會擔當重任的“80後”,我們做得怎麼樣?我這裡想說,起碼有一點我們做得不夠好,那就是宗旨意識的淡薄。最明顯的例子,多數人都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當一種職業。這決不能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應當是一項“事業”,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本分”,是一種“態度”,是帶領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的偉大工程。如果你不能把他作為畢生的追求,你又怎麼能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你又怎麼能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

附:《沂蒙六姐妹》觀後感

今天學校讓我們觀看電影《沂蒙六姐妹》,在觀看的時候淚水止不住的流,我們沂蒙山的人真是好樣的,同時覺得沂蒙山人在戰爭年代的那種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去深思,特別是女主人公月芬一輩子沒見過戰死在戰場的丈夫,自己也勇敢的投身戰鬥,還有那未成年的小鶴和黑燕也投入到用肩膀為子弟兵架起人橋的沂蒙姐妹,真的好感人啊!正如陳毅將軍所言:我至死都不能忘記沂蒙山,是沂蒙山的小米養育了人民的子弟兵,是沂蒙山的小推車推出了革命的勝利。

誰說女子不如男,誰說女人頭髮長見識短,你們看看《沂蒙六姐妹》她們顯現出女性愛黨愛軍愛民,不畏艱辛、艱苦奮鬥的精神,舍小家顧大家、為黨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不震撼我們的心靈嗎?最後聽著那淒涼的沂蒙山小調,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回到現實,我想我們作為老區的後代,我們要發揚她們的光榮傳統和偉大的沂蒙精神,和她們相比我們就不會抱怨社會抱怨命運不公了,只有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