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數學教學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教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教學心得

數學教學心得1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而服務於生活。學習數學要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如脫離生活而只知盲目計算,就會變成紙上談兵,變成書呆子,鬧出大笑話。國小一年級學生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如何使他們更快適應學校新的學習生活,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求知慾和學習的熱情,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這是我們一年級數學老師在教學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那麼,怎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呢?下面我就談談這一學年來的做法。

一、故事引入

童話故事是低年級兒童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演繹“主題圖”情境,會引發學生驚奇、新鮮、親近的兒童情趣,有利於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所以平時上新課,我常常根據教材的內容,編上一段故事,從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來匯入新課。例如,我在教學《分一分》時,根據教材插圖編了一段這樣的小故事:森林裡的小熊開了一家百貨商店,商店裡的貨物可多了,放在一起像一座小山。小動物們聽說小熊開了百貨商店,紛紛跑來買東西,可是找了好長時間才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小朋友們,你們能給小熊出個主意嗎?讓小動物們來買東西的時候能很快找到自己要買的東西。孩子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辦法,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擺放。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感覺上數學課就像在玩遊戲。

二、動手操作

我國思維科學的開拓者錢學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維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然後到抽象思維的”。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上課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加法時,充分利用學具小棒,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以7+8為例:讓學生一邊擺7個小棒,另一邊擺8個小棒。學生通過操作得出了兩種方法:(1)把7分為5和2,2與8合起來是10,加上5是15。(2)把8分為3和5,7與3合起來是10,加上5是15。通過以上的思考與操作,學生不僅在大腦中形成一種認識,從一個數裡拿出一部分與另一個數湊成十,再加上餘下來的一部分,就得出了結果。而且知道這種拿法不是唯一的。這樣做,使學生理解了“湊十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三、遊戲教學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遊戲活動型別到學習活動型別期的轉化過程中。這個時期的孩子,適當運用遊戲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符合國小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年齡特點,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中學生容易產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小貓釣魚”時,讓學生扮演形態各異的小貓去釣魚,有的釣到1條,有的釣到3條,有的釣到4條,有的沒釣到小魚??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理解了0、1、2、3?各個數字的意義,而且學會了比較多少。這樣的遊戲看似平凡,但它的效果非常好,不僅鞏固了知識點,而且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藉助多媒體講授新課,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恰當地選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情境,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有助於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並能積極思考,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第一冊《愉快的週末》時,我先給學生展示了一個“套圈活動”的動畫,和學生共同探討其中的數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然後,藉助電腦給學生創設了4種情境:歌舞活動、繪畫活動、“過獨木橋”活動和“接力賽”活動的動畫場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你們小組感興趣的兩個活動,模仿“套圈活動”的學習方法,展開小組學習,這樣不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某個知識的難點,使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學生樂意去思考,去研究。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也從這裡得到了鍛鍊和提高。

五、走進生活

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於現實,存在於現實,並且應用於現實”。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習,鼓勵學生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並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能讓數學更多地聯絡實際,貼近生活,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

如在教《統計》時,我就從元旦班級聯歡會時要給小朋友們買水果要統計本班學生喜歡吃的水果入手。學生們都非常樂意告訴教師自己喜歡吃的是什麼水果,可當很多人都說了自己喜歡的水果時,教師根本記不清楚誰想要吃什麼,就出現了問題。同學們為了解決問題紛紛出謀劃策,最終通過教師引導想到“統計”的辦法。在這堂課上,小朋友們為了解決好這一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問題顯得異常活躍。課後我又趁熱打鐵要求學生去調查本班同學的生日。孩子們都非常樂意接受這樣的任務,忙得不亦樂乎。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現實生活中去。

一年級,是遊戲到學習的過渡,是學校學習的新起點,一年級的學生有著太多自己的特點,我們只有把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實際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學得更輕鬆更開心更紮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為學習打好基礎。

數學教學心得2

教後記《認識千米》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絡,形成科學的認知觀。

千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和毫米的基礎上學習的,但“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它不像以前學習的那些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這與他們平時的生活狀態有關,很少有所接觸。那麼如何把千米的認識真正建立在學生的經歷和體驗基礎上呢?因此老師要創設讓學生體驗的過程,引導體驗生成。在課上我結合學案中設計的“用手比劃比劃”、“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自己走一走”、“自己找一找”等練習和“在體育課上進行100米跑比賽活動時,跑到第10個100米時是多少米?是幾個千米”的問題情境。很好的讓他們聯絡生活實際,發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從而牢固地建立了1千米的概念。而本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並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因此,如果沒有設計這份學案,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

《新課程標準》也強調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從本節課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90%以上的學生藉助學案都能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長,知道1千米=1000米,並在實踐和體驗中感悟1千米的實際長度和解決實現實生活中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在課堂上,通過自己對知識的梳理,自主積累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課上,唯一的遺憾就是學生在質疑自己的困惑時,老師的預設考慮不足,沒能很好的藉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來設計教學課件,從而讓學生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和體驗思路不清晰。同時在習題的設計時也沒考慮到學情,設計出遞進式、層次分明的練習來讓基礎較弱的學生掌握和鞏固。

數學教學心得3

這學期開學時,我接手了高二(6)班這個體育班,體育生給人的感覺是四肢發達,還有就是性格豪爽。教書五年來,我帶過美術班、文科班,今年有機會帶體育班和理科班,也算是大滿貫吧。

一轉眼,今周已是第17周了,還有4、5周這學期就結束了,我覺得和6班的同學感情還是一般,或許是不當班主任,平時上完課如果沒有學生問問題就走,和學生交流的機會不多,所以,學生都會親切叫數學老師,但師生間感覺還是隔膜很大。

這段時間天氣轉冷,學生的上課時間調整了,課間時間比以前有所延長。所以,我會提前一點到教室,和學生聊聊天,看看他們做的練習。

早上我是三、四兩節連堂,距第三節上課前20分鐘,我來到教室,一部分學生趴在課桌上休息,還有一部分學生在教室後面踢毽子,我以前也喜歡踢,儘管技術一般,但每次都踢得很開心,學生見我進了教室,主動叫了我,正中下懷,我也就加入到他們中去,好久沒踢了,踢得不好,學生可是不這樣想,他們見數學老師跟他們一起踢,有些踢得不好的'球他們都連聲叫好。呵呵,我們的學生還是很可愛的。許久沒運動,不一會就累了,只好在邊上找張凳子坐著休息,旁邊有幾位學生在聊天,又是機會可以檢查他們的練習冊《精講精練》,見到幾位學生都沒怎麼做,善意地批評了一下,他們連聲檢討,表態課後一定認真完成。

二十五分鐘的休息時間過後,開始上課了,學生的狀態出奇地好,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積極配合我,有好幾位平時一聲不出的學生都張口了,這節課的效率很高,超額完成我既定的教學任務。

課後,我反思了一下,其實我們的學生要求並不高,只要我們能夠稍為多一點關注一下他們,他們就會認可我們。所以。親其師,信其道,好其學。

數學教學心得4

作為一名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一開始我的心中是忐忑的。上課前備的再熟的課,當真正當著學生們的面講出來的時候,總會出現語無倫次,上句不接下句,中間停頓等現象。那時,我會發現有的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或忍不住偷偷笑。我當時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我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在笑什麼。大概這一切都源於我是一名新老師。經過一個多月的磨合,通過不斷主動去了解學生們的情況,慢慢的我和他們之間開始互相瞭解。我發現剛開始教學時學生出現的不買帳現象主要源於學生對年輕教師的不瞭解,當你放下老師的架子,和他們在課下進行平等的溝通,在學習上總是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時,他們會非常願意接受你的教導,並且在課堂上越來越願意聽你的課,因為他們那是會將一名授課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整個教學過程聯絡在一起。由此我感受到愛自己的學生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美德,在日常的職業活動中,我們應該時時將自己對學生們的愛放在第一位,並把它在恰當的時候體現出來,這樣學生才會從心底裡尊重教自己的老師,才會將老師當成學習上的知心朋友,師生之間才能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許多事情迎刃而解。我只能不斷在平時的工作中多給自己充電,利用下班時間主動給自己"補課",具體體會有以下幾點:

1、認真備課。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一開始每備一篇新課時,我最苦惱的就是如何尋找備課的思路。在一節課中可講的知識點很多,而且似乎都很重要,但都講的話一方面課時不允許,另一方面突顯不出課文的重點。面對這麼多的知識點,我應該如何取捨,而且應該如何安排組織才可以使整個課文得以連貫、流暢、圓滿呢?於是,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上,認真鑽研教材和教法,找出重點、難點,並把各個知識點列出來按重要程度排列,進而組織安排上課的思路。

2、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輔導。

針對不同的後進生的具體情況,我制定了相應的計劃和目標,利用下午上課前的時間,對這部分同學有計劃地進行課後輔導。我對他們經常進行鼓勵,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諮詢;有時在課堂上提問他們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多聽不同老師的課。

身教勝於言教,教師們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值得我認真用心學習和領會。每位老師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學風格,聽他們的課,我次次都有不同的領悟,都能收穫到很多東西。目前我已經聽過二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數學課,我希望在以後的時間裡能聽一聽一、三年級的數學課。在以後的時間裡不但要聽數學課,語文課、英語課我也會去聽,因為對於講課來說所有的學科都是相通的。

以後的工作道路還很漫長,我會在工作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與先進教師儘快縮小差距,在工作中重塑自我,在工作中尋找快樂。

數學教學心得5

老師教得簡單,學生學得輕鬆,一直是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目標。可是,怎樣才能做到教得簡單,學得輕鬆呢?這個暑假,我拜讀了戴曙光老師的《簡單教數學》一書,收穫不小。書中“畫數學讓學習更簡單”、“學生會了該怎麼教”、“匯入快而有趣”等都給我極深的印象。

雖然我也提倡學生的作業儘量在課堂內完成,留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孩子寫作業,有些學生較快地完成了作業,我就以較快的速度批改,做完一個批改一個。但是,在大部分課堂上,我只能改完一部分學生的作業,還有一部分做得比較慢的孩子沒做完或來不及批改。並且,做得快的孩子作業改完後,這部分孩子就沒事做了,而作業沒改的孩子卻排成了長隊在等待我批改,也很少有時間去關注少數差生的作業過程。戴老師的“課後改與即時改”就談到了一個好方法,先改完第一個學生的作業,後面的學生作業就有兩個人批改,當老師和第一個做完作業的學生各自批改完後面兩份作業時,就有四個人加入到批改作業的行列了……這樣,只要全班學生都能按時完成,就完全有可能在下課前批改完全班學生的作業。

是呀,作為一個數學老師,就要用數學的.辦法提高效率。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要批改完幾十份學生作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像戴老師那樣能發揮學生的作用,問題不就解決了嗎?當然,對學生批改作業的培訓也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數學教學心得6

幾年數學教育工作者對開放式數學教學作了積極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還沒有提高到開放性教學應有的高度來認識,使得數學教學的開放性程度仍然不能滿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探討如何切實提高數學教學的開放性程度,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我就此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提高認識,充分認清開放式數學教學的內涵及意義

所謂“開放”,包括數學教學內容、學生數學活動和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相互作用等幾個方面的開放。結合現代認知心理學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開放式數學教學的目標應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數學教學,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進而獲得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選擇、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教學並得到發展,能力較強者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有進一步的發展機會;能力較低者也能參與數學活動,完成幾項特殊的任務。

二、強化交流和合作,倡導開放的教學活動方式

相對而言,傳統課堂教學較為重視師生之間的聯絡、溝通,而忽略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絡,忽視發揮學生群體在教學中的作用,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利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開放的活動方式,提供了寬鬆和民主的環境,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智力、情感和社會技能的發展及創造能力的發展,為此,我們以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為核心,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促進各個層次學生的共同發展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

1、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形式

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的空間形式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T型、馬蹄型、蜂窩型等。這些形式都以打亂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為基本模式,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而構成,小組一般由5人或7人組成,也有4人、6人小組等等。小組的這種排列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間相互交往的機會,有利於小組內成員的交流和合作學習。

2、小組學習任務的佈置

小組內的交流與合作學習主要以協同活動為中介實現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活動中,應把需要討論、互相啟發、反覆推敲的問題佈置給學習小組,讓小組圍繞問題進行交流和合作學習。教師不僅要指導組內交往,而且要引導組際交流,不僅要交流學習結果,更要重視交流學習方法。

3、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互幫互學的合作意識,使每個人都能為集體目標的實現盡心盡力。不斷向學生傳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們學會既善於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的意見,敢於說出不同的看法,又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相互啟迪,並能夠綜合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數學教學心得7

這學期我接受了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工作,開始以為一年級的數學教學方面比起語文應該簡單些,其實並不是我想的樣子。在實際教學中,我碰到了很多的困難,於是不斷地摸索、請教,漸漸地適應了一年級的數學教學。

最初開啟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不能很好的執行,達到預計的目標。從開始的茫然無措,到現在慢慢的適應,做了好多地調整。

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如: 在認識數時,讓他們尋找身邊藏著的數;在分一分時,讓他們自己去超市看一看,觀察超市物品的擺放;在認識物體時,讓他們去尋找生活中的不同形狀的物體??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一課時,讓學生把他看成一條張大嘴巴的小魚,嘴巴張得大大的,喜歡吃大的東西,尾巴尖尖的對著小小的數。學生的興趣大大激發了,教學效果也很不錯。

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提出問題,很多時候學生都是迷茫無知的樣子,他們還不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如:教學“分一分”,當做到樹葉分類一題時,我提問:你可以按照什麼來分呢?很多小孩子都露出了迷茫的眼神,我就猜到對於“形狀”,“顏色”這類詞,一年級的學生可能還沒怎麼接觸過,因而也就沒法直接的講述出來。所以,當有學生這樣回答“葉子的樣子不一樣”時我乘此機會,大大地表揚了他,“真不錯,你真厲害,這麼快就找到了”“我們可以按照葉子的形狀長得不一樣來分一分??你們看葉子除了長得不一樣,還有沒有其他的不一樣的地方了?”聽到我的鼓勵,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找到了按照葉子顏色來分類。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絡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儘量把抽象地數學結合到現實生活中,如放到天平上比輕重的時候,我把天平比成翹翹板,學生馬上就聯想到,重得東西沉到下面,輕得東西翹到上面。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數學教學心得8

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的數學科目的教學,在教學工作和實踐中,我不斷的進行反思,數學備課該如何備學生?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備學生的基礎知識。

就是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架構要進行摸底,包括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能對哪些知識點存在疑惑。如果對學生的基礎知識一無所知或所知不詳,就難免出現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了。

二、備學生的心理狀況。

備課就是要備學生的心理:包括他們對數學科目的熱愛程度、會不會感到厭煩枯燥、有沒有懼怕心理數學等等。抓住學生的心理,讓其在課堂上不會感到厭煩反而能夠積極思考,這是每個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產生一種情緒——強烈的學習願望,有了這種學習的願望,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自覺思考和學習的行為,那麼這種強烈的學習願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教師和同學的鼓勵當中來的'。就是要善於並經常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探索,讓同學們之間互相鼓勵。讓學生在自發的主動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考慮到九年級是一個面臨升學考試的一個特殊階段,在各門功課的壓力下,九年級的學生內心都希望自己的成功(哪怕只是做對了一道題目)可以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同和讚許,一旦他們的成功得到認同後,他們掌握一門科目的信心得以不斷的鞏固,進而更有願望去學習,去增長知識,體會成功的快樂。

三、備學生的學習方法。

這就要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把自己設想成學生,想自己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時候會怎樣考慮解題的方法和思路,又會進入怎樣的思維的死衚衕,原因是什麼?經過這些思考,就基本上可以考慮到學生會犯哪些錯誤,而這些錯誤是如何產生的,應該如何來解決學生的這個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我們總是講很多遍給學生聽,但學生卻不甚明白的情況了。

作為教師,我們的教育不單單是教給學生一些必須掌握的基本的知識,更重要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良好思維方式的有效形成。其實備學生還應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理解能力、學生整體的學習習慣等等。總之:教師的備課應包括備教材和備學生兩個方面,兩者都不可偏廢,只有兩者都做好了功課,那教學就是一件比較輕鬆而有趣的事情。

祝文華

20xx年6月25日

數學教學心得9

1、老師要學會愛學生。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學生喜歡哪一位老師,就樂於接受他的教育,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因此,要讓學生學好自己的學科,就要學會愛護學生。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就像乾涸的花朵需要陽光的親吻和雨露的滋潤一樣迫切。老師要善於愛學生。其一,對學生的愛要恰當適度。過分放縱的愛就是溺愛,只愛學優生就成了偏愛。老師應把自己的愛,無私的均勻的播撒給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享受愛的權力。

噓寒問暖的關切詢問,肯定的.眼神,讚許的微笑,真誠地表揚鼓勵,誠懇地指出學生的缺點過失,熱忱的幫助克服改正等等,都會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愛我”。當學生有了這種愛的體驗時,會對老師充滿感激和愛。並且不知不覺的把對老師的感激和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時,老師的愛便會收到“潤物細無聲”的驚人教育效果。其二,老師要認識到並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愛”。對“遲開的花朵”要給予更多的愛:耐心澆灌,細心呵護,精心照顧,要相信“花開總有時”。只要老師不吝惜自己的愛,“綻放的花朵”會開的更鮮豔,“遲開的花朵”也會破苞怒放。

2、培養學生樂學精神,幫助其樹立自信。

國小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接受新知的能力較弱。教學內容要由淺到深,從易到難,層層遞進。老師要利用一切方式方法,儘量使抽象複雜的數學知識直觀化,簡便化的展示給學生,以便於學生接受。教學中,要從簡單形象的知識問題入手,讓所有學生都能學會學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樂於學習數學的態度。另外,老師要有一雙慧眼,時時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並及時表揚。如:書寫大方,剛勁有力,認真聽講,思維敏捷等,幫助學生髮現自身的優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3、尊重學生的性格,更新觀念,改變教法,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

好動,貪玩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他們探索世界,學習知識的動力。老師要善於利用這個自然條件,摒棄“不準說,坐端正,聽我講”的陳舊教育思想,改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加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指導學生之間交流、討論,鼓舞學生大膽發言……。教學中,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有益的活動,進行生動的遊戲,運用直觀的實物,實現多媒體教學,光碟播放教學……總之,凡是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方法都可一試。

低年級數學教學是學生學習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步入數學王國的重要教學階段。如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取得輝煌的教育成果,還需要老師們博採眾長,集思廣益,不斷探索,不斷實踐,積累經驗,尋求新的方法和途徑。

數學教學心得10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不處不在。要掌握技術,先要學好數學,想攀登科學的高峰,更要學好數學。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搞好研究與教學是增強學生數學觀念,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長期以來,一些本來生動活潑的數學知識,由於被淹沒在大量的“加、減、乘、除和乘方、開方運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簡”、“解方程的技能訓練”以及“大量的人為編造的以致脫離實際的所謂應用題”和“各種各樣的解題技巧、解題模式的訓練”中,而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學生也許學到了不少具體的數學知識,但卻很少甚至根本沒有領悟到其內在的本質,只有知識的“軀體”,缺乏知識的“靈魂”……

要搞好國中數學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認真研究國中教學的各種規律,並加以有機綜合,形成適應自身教學的有效方法。如何讓數學課上得更理性,更科學有效?我認為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備課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領顯在課堂上。”我們要在行動的“實”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開創行動紮實、研究深入的課程教學改革下局面。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行“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不禁讓我重新對這一理念加以剖析。19世紀恩格斯說:“數學是關於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學科。”而作為數學學科三大部分(數與代數、幾何和統計)之一的數與代數部分,它是中國小數學課程中的經典內容,它在義務教育的階段的數學課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在新的課程標準下,這一學習領域的目標、內容、結構以及教學活動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

可見,理解數感、符號感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建立數感和符號感是非常重要的,是進入數學學習的基礎。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要學習整數、小數、分數、有理數、實數等數的概念,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過數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將這些數的概念與它們所表示的實際意義建立起聯絡,例如,一百萬有多大,一把黃豆大約有多少粒等等。在課程標準中,重視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淡化過分“形式化”和記憶的要求,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自主活動,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數學素養,還有助於他們利用數學頭腦來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

數學與現實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應作為學校數學教育的中心”。因此,有價值的數學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去觀察、認識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獲得或提高適應生活的能力。過去教師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筆算的正確率和熟練度,學生缺乏估算意識與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較筆算用得更為廣泛。我們常常需要估計上學、上班所用的時間,估計完成某一任務(燒飯、買菜、做作業等)所需的'時間,估計寫一篇文章所需的紙量,放置冰箱所需地方的大小,估計一次旅遊所需的費用等等。因此,加強估算,培養學生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新課程標準也反覆強調要加強估算,淡化筆算。

(二)“數與代數”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數學情感的數學。

在提倡“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今天,將這一理念落實到中學階段,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掌握如何,更要關注到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想方法、習慣、情感和態度對於學生今後去創造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數與代數”作為基礎部分,它的主要內容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係和運動、變化規律中的數學模型,它可以幫助人們從數量關係的角度更準確、清晰的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界和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能有效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數學情感的,就是有價值的數學。

從古時用結繩記數、刻痕記數開始,到算盤的使用,到計算器的使用,到現代大型計算機的問世,直至今天微機的廣泛使用。無不說明了創新的價值。所以,只有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能不斷創造出更加精彩的世界。因此,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數學就是有價值的數學。這主要體現在解題策略多樣化上。對一個問題能從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對一個事物能做多方面的解釋,對一個物件能用多種方式去表達,對一個問題能想出多種不同的解法,那麼就不但可以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還會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數學教學心得11

一.教師應轉換角色,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教師應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的教材中,許多小標題都是以疑問的方式出現的,如:“數怎麼不夠用了?”“能追上小明嗎?”“媽媽為你辦教育儲蓄”等等,非常有趣,富有挑戰性,很適合學生的胃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意圖,特別是在創設情景時不能隨隨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這樣容易流於形式。教師在情景創設時,目的性要強,要選取有特色,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的素材來創設情景,這樣才能達到創設情景的目的。

例如:我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時,是這樣設定教學情景的,將“有理數的乘方”的“讀一讀”中一個有趣的故事“棋盤上的學問”安排在新課前,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國王的國庫裡有這麼多米嗎?”,問題一提出,教室裡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三三兩兩在討論,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還有的睜著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著教師的答案,這時教師抓住時機進行引導,等我們學了這一節的內容後,大家自然就明白“國王的國庫裡到底有沒有這麼多米了”,這樣從教學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慾。

三.教師應提供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探索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學生教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因此,課堂上,教師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自主探究與合作的習慣,在課堂上還要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思考、合作與交流,讓學生有表現自已才幹的機會。

例如:在教“字母表示什麼?”這個問題時,我先佈置學生每個小組在課前準備好一盒火柴,上課時教師用小黑板展示圖,然後學生小組合作,用火柴棍仿照教師的圖形進行拼圖,並回答問題:

1 、搭 1個正方形需要 4根火柴棒,搭 2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 3個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2 、搭 1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3 、搭 10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4 、搭 x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根據你的計算方法,搭 2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這樣,通過學生大膽的嘗試,歸納得出多種不同的方法表示搭 x個正方形的代數式,效果很好,出乎教師的預料,從這一點說明,學生的潛力是可以挖掘的,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教師願不願去開發。

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同時,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數學教學心得12

本學期在課堂教學中,也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學生精力不集中、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不願多做思考、提問時只有少數同學舉手或是得到一問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對這個現實,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愉快的學習氣氛,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挖掘他們潛在的能力,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我有以下的幾點認識:

1、學生思維與表達有差異。

應該允許思維慢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允許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的學生有重複和改過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允許學生有失誤和糾正的機會。使學生處在民主、平等、寬容的教學環境中,確保他們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主動探究的心態,常常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他們創新的慾望。勇於創新,善於創新。

2、要尊重學生的意願,挖掘學生潛力。

把學生從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體系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在課堂上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中的認知結合起來,不妨講講一些課外知識,比如歷史、時事、自然、科學等等方面的知識,與學生共同討論分享,增長學生的知識。

3、教學過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動向自主性探索實踐轉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教學應當走過這樣的過程,學什麼?為什麼學?怎麼學?用在哪?學生要學習新事物,除了自身對新事物的興趣外,體會到學習的必要性,學習的價值。

如教學《探索規律》這一課時,傳統的教法是直接給出規律,然後應用這些規律來進行相應的練習,而新的教學方法卻安排了比較充實的實踐、探究和交流的活動。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日曆的'套色方框中的9個數之和與該方框正中間的數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對其他這樣的方框成立嗎?這樣可以激發學習動機。

問題提出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在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後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得到了日曆中的規律,同時體會了分析問題的一種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會了學習的功效,整個過程讓學生動口,又動手,適時地進行動手操作活動,而教師只從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而學生學習主人的姿態、使其主動參與操作、討論、彙報交流、提問、質疑、爭論的全過程,提高其分析問題,辨別問題,創新發展的能力。

數學教學心得13

今天聽了兩節數學課《6.2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第二課時,我在承德四中教的是冀教版的數學,感覺到了它與人教版的不同之處,版面設計充分的展示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主要目標是會用代入法解複雜的二元一次方程組。

首先老師先用3x+10y=14則3x=_x=_,4x+2y=5則2y=_y=_3x+2y=5則x=_y=_。作為引入,然後三分鐘自學例2,然後小組交流,再找一位同學在前黑板將例2演示在黑板上,此時老師在每個小組間逐個教學,分別解決不同的問題,然後黑板上的演示完後,進行講解。接下來,找了8位同學在側黑板和後黑板解練習題1題,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教師則負責指導,直到8位同學快寫完,教師則又找8位同學負責批改,最後進行簡單的提點,和對錯誤地方的強調。最後談談與例3的區別,最後留個習題第二題加以鞏固例3!

這節課看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師生之間的配合,老師指導的有條有理,都讓我感覺到了,教師的神聖。後來下午6.7節課,學年進行了評課探討。首先講課要創設情景,複習知識,目標導學。然後讓同學們先獨學,也就是先讀題、審題,然後學習,教師要在此時做恰當的提示,然後讓同學們分組互助幫學,在他們的討論中,教師要參與到他們當中,對每一個小組都要照顧到。然後最後要有總結,整節課的目標。在多人展示時,可以在下面標上自己的'名字,進行小組評論,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信心,還可以增加小組榮譽感。在改正同學所做的題時,要用彩色粉筆標出,更有利於孩子們加深對題的理解。

在此次會議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採用方法有,用分數刺激,對應訓練,小結歸學。在我們集體備課時,要考慮,:重難點,訓練目標,及練習題的講解。在目標的制定上,要易讀易懂,易操作,還要有目標意識。在高效互學中,要先行獨學,然後互助幫學(教師要參與到每一組中獲取資訊)在先行獨學時要讓學生明白每一步是怎麼來的?更以小組評價機制及達標側學激發學習興趣,助學。最重要的強調避免師問群答,做到有效問答,還要有時間觀念,在課程的編排上,充分利用時間。今天隨著導師一起聽課,開會,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相信這個頂崗會帶給我意想不到的收穫與歡樂!

數學教學心得14

長期以來,做作業已經成為學生一個基本的學習任務。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依然存在著題海戰術的落後思想,總是通過大量習題作為學好數學提升質量的基礎。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僅靠題海戰術是根本行不通。如何保證數學家庭作業的有效性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直沒有得有效解決的現實問題。學生課業負擔較重業已成為有識之士詬病教育的熱門話題。那麼到底如何提升國小數學家庭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呢?

一、當前數學家庭作業設計存在問題分析

(一)作業質量缺乏有效性

國小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階段,特別對於數學學科而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是學習的關鍵。但是各科老師佈置作業沒有經過統籌,家庭作業是量大質劣,收效甚微。學生是窮於應付,很多國小生的課餘時間都花費在完成作業上,從而導致學生聞作業而色變,毫無興趣可言,這樣的作業設計耗時低效。

(二)作業形式缺少多樣性

很多老師在作業設計和佈置方面非常隨意,通常只會在已有練習冊中選取一定量的題目進行訓練,忽略了各種題型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作用,作業的式非常單一。學校、家庭對於學生文化成績的好壞更是極度重視,而利用家庭作業進行課後強化正是教師慣用手段之一,這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初衷相去甚遠。很多教師為了達到強化訓練的目的,針對某一型別的題目往往會設計很多的練習題,機械性地重複強化,學生的思維逐漸變得僵化遲鈍。

(三)作業設計缺少層次性

個體的差異是國小階段學生之間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非常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這一因素。但是目前很多老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忽視學生知識習得的差異性,設計的作業層次性不高。對於基礎較好學生來說,題目設計的較容易起不到激發興趣的作用,而同樣的題目對於基礎較差學生來說又太難,同樣無頁法起到好的學習效果,長此以往自然會讓所有人都失去對數學學科的興趣。

(四)作業設計缺乏生活性

生活是問題的來源,只有將數學知識用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才能突出數學學科的有效性。不過在實際作業設計過程中,很多教師佈置的家庭作業都是死板的練習題,而學生很少有時間去生活中發現問題。另外教師佈置的練習題很多都脫離實際,甚至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問題,自然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提高數學家庭作業有效性建議

(一)作業形式多樣化、趣味化

對於數學學科來說,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因此在進行作業設計時,首先要避免千遍一律的設計模式,儘可能為學生設計出多樣化和趣味化的練習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的設計形式包含很多,可以設計出不同的主題,比如說知識典故、數學門診等等。在知識典故中,可以要求學生在做題之前首先就所要了解的知識進行典故閱讀,以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這一數學知識的由來。例如在學習《圓》這一部分知識時,首先可以讓學生了解祖沖之這一個人,然後再瞭解祖沖之發現圓周率的過程,從而對圓這一部分知識有所瞭解。而在數學門診這一部分時,則可以講數學問題融入到趣味化的情境中,特別是要注意一些常見問題可能存在的陷阱,繼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作業設計注重層次性、可行性

數學家庭作業的設計不僅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同樣是也是衡量數學學習效果的重要標準,因此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設計的可行性以及層次性。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考慮到問題設定具有一定的遞進關係,在研究較深問題之前必須要進行合理的引導,設定一些鋪墊性問題,從而對學生思維加以引導點撥。另外一方面還要根據不同學生設計出不一樣的`問題,將學生劃分為幾個不同層次,佈置不同梯度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吃得飽,力求保證所有學生學習興趣都能夠得到有效激發。

(三)作業設計注重開放性

固定模式化的習題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固化,在進行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出現思維定式,因此在設計作業過程中應當要設計些開放性的習題,讓學生在猜想、質疑、釋疑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掌握,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基於此,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所選擇的內容應當具有開放性,同時又要與課本內容相聯絡,並且與生活內容相接軌。其次在進行作業設計過程中還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設計。最後在作業量方面也要合理控制,根據不同的需要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時間段來完成,可以是一兩天,也可以是一兩個星期甚至一兩個月。

(四)作業設計注重生活性

數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進行作業設計過程中應當選擇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用生活中的例子來作為作業設計的基本材料,這樣做不僅激發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保證所設計作業與生活的關聯性,並能夠更好的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讓他們明白學以致用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對於國小生來說適量的家庭作業是鞏固知識的必然要求,而有效的作家庭作業設計則是最重要的問題。合理有效的作業設計能夠讓學生從數學中發現生活的趣味,從生活中體會數學的魅力,進而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實現校內外、課本與實際之間的聯絡,進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能力。

數學教學心得15

非常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分享和交流一年級數學教學的心得體會,也希望通過交流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與啟發,能對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我在從事一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一、 培養好學生學習數學的好習慣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他終身受益。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特別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生性好動,喜歡亂跑亂叫,,即使在課堂上隨意性也非常大,想說就說,想下座位就下座位,這是兒童本性,教師不要太著急。我們要從課堂常規要求入手,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養成課堂會傾聽的好習慣

課堂上注意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既要認真傾聽老師的引導講解,更要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一般來說,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解時表現還好,但在傾聽同學發言時,很難做到專心專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加強訓練:如比比誰坐得好、聽得認真,比比誰能複述剛才同學的答案,比比誰還有更好的回答等等。這樣經常堅持訓練,學生就會逐漸養成會傾聽的良好學習習慣。

2、養成會自我檢查,用行動告訴老師的好習慣

由於數學學科的特點,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由於學生思維能力、書寫能力等存在的差距,大家完成練習的時間就不一致。這時先完成的學生就可能坐不住了,會隨意說話,會以許多方式去影響別的同學,容易造成課堂混亂,影響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引導學生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習慣,如看看自己的習題做完

整沒有、是否全對、再算一算、用坐端正的方式告訴老師已經完成等辦法加強訓練,讓學生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習慣,減少出錯的概率,也保持良好的教學秩序,提高學習效率。

3、培養學生說的習慣

在教學中加強說的訓練,培養會說的習慣,有利於學習資訊的反饋,同時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一年級學生,知識面狹窄、語言貧乏,尤其是數學語言的缺乏更是難以準確表達,這就需要老師加強數學語言的鍛鍊和引導。一年級的數學資訊多以直觀的圖形模式呈現出來,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善於引導學生根據圖中的資訊,用數學語言描述出來。我在教學看圖列式這類題型時,先引導學生說出圖例的意義,問題是什麼,然後在要求學生完整表述一遍,把直觀形象的圖形資訊,用數學語言加以正確表達,循序漸進地把意思表述清楚、說完整。說出圖意,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條件;能說出問題,就說明他就明白了要求什麼。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體會到兩個條件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為以後的解決複雜問題打下基礎。

二、保護兒童童真,對學生多表揚、少直接批評

一年級的小朋友天真可愛,對老師充滿崇拜,老師不經意的誇獎就會讓他興奮許久。這就要求我們摒棄成人對錶揚不在意的思維,站在兒童的視野,在課堂上不吝惜表揚。

1、注重表揚的技巧和時機。

同樣是針對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 ,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的注意和效仿,比直接的批評就管用的多。我以前上課時,發現同桌兩個同學都不認真聽課,點了其中一個同學的名字,但另一個卻依舊無動於衷。後來我嘗試換成另一種方式,發現有部分同學注意力不集中了,我就會說×××坐得很好,聽課特別認真,話音剛落,發現全班同學一下子都坐得端端正正,精神抖擻

地望著我,被表揚的同學更是特別專心,達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2、注重表揚方式,物質的獎勵比口頭的鼓勵更有魅力。

上課前,我經常會準備一些兒童喜歡的小獎品,如五角星、小紅花,一節課獎勵幾個表現突出或進步明顯的學生,調動大家積極性。課前,我會根據學習內容提出學習要求,同時告訴大家表現突出會有獎勵。怎樣,有了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激勵,學生的注意力就會相對集中,課堂紀律的可控性會大大提高,教師會感到稍微輕鬆些,教學效果也會比較讓人滿意。

3、注重對學生作業評價的多元化。

用直觀的.分數、等級、小紅旗等圖形、加上表揚和激勵的評語、以及不定時的全班展示,都能帶給學生驚喜,調動學習積極性,增進師生感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動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數學學科是是抽象的、單調的,要千方百計讓學生產生興趣,他們才會喜歡它。

1、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上老師,建立起師生間的親密關係。

課間與學生多交流,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玩幼稚的遊戲,成為學生的朋友……學生喜歡上你這位老師了,自然就會肯聽你的話,喜歡上你的課了。

2、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在不同的比賽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兒童的好勝心強,愛表現,不願掉隊。根據這些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課堂練習環節,多設定一些小組競賽的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潛能,減少學生的疲憊感,讓學生注意力保持相對集中,情緒保持相對飽滿,提高學習效率。

3、利用課堂遊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從教材編排體系看,遊戲活動內容也比較多。所以在課堂活動這一環節,教師要充分利用和發掘

遊戲內容,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我在很多時候,在課堂遊戲環節會挑選表現突出的學生與我一起示範遊戲(這也是對學習認真的同學的一種獎勵,同時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再讓分組合作遊戲,在遊戲中完成數學學習任務。並強調,任務完成得好的同學有機會再和老師一起遊戲(這也利用了孩子喜歡老師,希望得到老師注意的心理)。採取這些辦法,學生會比較願意學習,會較長時間保持注意力的相對集中,對學習保持較強的興趣,便於教師掌控課堂秩序,提高教學效率。

“教有法而無定法”,上面的表述只是我在從事一年級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一點經驗和點滴體會,很不成熟,只是希望引起大家對於低年級數學教學的一些思考。我相信,只要我們熱愛這項工作,熱愛天真的孩子,只要用心去努力,大家會感受到教學的快樂,得到應有和的收穫和意外的喜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