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8篇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8篇

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

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我先認真學習了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受益匪淺,提出自己的學習心得。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儘管主要任務是要頑強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但是課改是一項綜合性改革。因此,在語文學科實施新課標,進行課改中,不論是思想觀念上,還是具體操作層面上都發生巨大轉變。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增強教師的服務意識。新課標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變“一言堂”為群言堂,不少時候會把教師請下講臺,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與此同時,還要接受學生對教師服務質量的評判。這種角色意識和授課方式的轉變是實施新課標的基礎。

二、圍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堅持實踐性教學原則,著重培養學生8種習慣:(1)默讀和“速讀”習慣;(2)圈點批註和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3),置疑和發問習慣;(4)使用工具書和看書下注釋的習慣;(5)按照先指明X頁X段X行再回答問題的習慣;(6)分析字結構記憶生字的習慣;(7)寫完作文先讀一遍和修改文章的習慣;(8)集體討論的習慣。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閱讀、探索、思考、質疑等過程。

三、走出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堅持多元化教學形式。“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將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外出參觀、考察、實地測量、現場製作、模擬面試、辯論會、排練節目、座談會、賽詩會和“上網”蒐集有關資料等都將成為語文教學的形式。

四、教師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談創作過程和站在讀者角度談學習過程和學習體會,給學生以示範。新課標 要求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將使教師再不能以學生大腦為容器——————一味地灌輸知識,一味地把學生的認識和體驗歸攏到教學參考書的答案上,甚至強迫學生背答案;而應該以教師自己學習的過程為示範,使學生通過一次次模仿形成學習能力。

五、突出教與學的互動,教學由實施預案向增加準備如何回答學生現場提出的問題轉變。課上學生會主動提出的問題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這種

現場發散式提出的問題是教師始料不及的,這就需要師生間互相尊重、欣賞,相互交流、溝通、理解和補充。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

六、講讀和閱讀教學以課文為單位和與 “教學單元”為單位相結合”設計、施教。目前七年級上冊(原七年級第一冊)課本有30篇課文和6個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單元,儘管有15篇略讀課文,但還要加上自讀篇目。如果再沿襲原有教學方法是完不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新教材中每個單元的課文間有較明顯的內在聯絡,可按照教學單元組織學生進行 “求同與求異”的合作、探究式學習。

七、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強調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和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學生將圍繞自己對課文中最感興趣的部分和知識深入探討、思考和學習。因此,教師分析課文要突破由“從頭到尾撫摩一遍”的教學習慣。要注重學科間的聯絡和知識結構的綜合性,通過指導學生首先尋找、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其寫作手法,並強調學生個體的需求和體驗指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的語文水

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2

我省明年即將全面推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本學期教研組多次組織學習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引發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思考。

由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進行學習而導致課堂教學進度放慢,但是,我認為表面上看上去進度慢了,教學任務似乎沒有很好地按時完成,但從學生的學習的實際效果來看,這種“慢”還是有效果的。除了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知和領悟得到了落實之外,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了很好的愛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和增強。以前那種老師只顧講解,不管學生有沒有自己的體會和感悟,有沒有學習的興趣和進取心,教學進度雖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學的實際效果是可以想見的。

從現在實施課改的課堂教學實際來看,由過去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的時間和進度確實不像由老師“滿堂灌”那麼好控制,因為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動態多變的。但畢竟課堂教學是應該有一個時間觀念和安排的。過去那種完全由老師牽著學生走的教學方式在許多教師的頭腦裡還是比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當學生放開了思維,而又沒有很好地控制好時間,教學進度較為緩慢的時候,這種“積習”就不免抬起頭來。老師並不是不能“講”,關鍵是要講得精彩,講得恰是時候。那種以犧牲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代價的“講”是不合乎新課改精神的。

現在有很多教師還是經常採取老師先設計好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分小組去討論這種方法。雖然這樣可以使得學生直奔教材的重難點而去,既解決了主要問題,又節省了許多時間。我認為老用這種方法用新課標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們常說:能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如果長期都是老師先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去展開討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一種惰性和依賴性,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就得不到培養。老師在備課時可以從課文字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但不要急於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被剝奪了。老師所設計的問題的提出要等到學生充分感知教材並有了心得體會之後才提出來,而且最好是等學生自己先提出問題,如果有必要的話再進行討論以解決問題,然後老師再根據學生提問情況把學生沒有提到的問題而教師認為是比較重要的再向學生提出。如果學生已經提到的問題就沒有必要再重複了。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決老師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

現在“語文新課標”十分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在凡是進行語文課改的課堂教學學生熱烈討論的場面比比皆是。課堂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和合作研究的習慣。在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之後,課堂上每每閃現出富有精彩見地的思想火花。我以為,課堂上主要時間應該要留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當學生有問題而自己不能解決的時候,再讓學生討論解決,老師也應是參與討論與解決問題成員之一。只有在學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後再進行的討論才是有效果的。而且,進行討論老師還要注意對時間和內容進行合理恰當的安排和調控。因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程標準》)再者,毫無邊際的課堂討論是沒有休止,也是很難有結果的。當然,通過大家的討論,能得出一個相對較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麼問題都要有個結果,存疑也可以,過程有時比結果更重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對以前那種課堂教學只唯老師(《教參》)的理解為上,不考慮學生自己的領會如何的做法的反動。尊重學生自己獨特體驗,讓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肯定和強化學生有時並不那麼正確的“獨特體驗”和看法,而是要讓學生對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並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見解的習慣。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學生,我們不能苛求他們的見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確。更何況對於中國語言的理解見仁見智的情況是經常有的,就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賈寶玉”。新課標就提到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所以,當學生的見解未必盡然甚至謬誤的時候,我們還是首先要保護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權利和積極性,同時,引導學生或老師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臨下)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說明他們見解不夠合理的理由。這樣做,是允許的也是必須的。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該讓學生多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多接觸語文材料”就是要學生自己去多讀書,多背書。讀多了背多了語感就有了,書面語言的譴詞造句,謀篇佈局的規律也就逐漸熟悉和掌握了。寫出的文字就能像韓愈說的那樣“文從字順各識職”了。現在許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在內,他們一談起自己具有紮實的文字功底,無不回想起當年孩提時代讀書背書的經歷來。總之,要使得學生像會說那樣會寫,就要讓他們多讀書,多背書,多寫作。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和正道。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方式之一。”按照新課標精神,既要符合新課標課標精神,又要切實可行。下面我談談幾種具體的做法。

一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目的是為了全面考查學生的能力。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在閱讀和方面的能力。閱讀和寫作採取開卷的做法,試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遷移。口試主要考查學生的朗讀、背誦和口語表達、交際能力。

二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讓學生對自己的語文能力情況(包括課內外聽說讀寫等方面)作一個基本評價,等第分“A、B、C、D”四級。互評是讓學生做“考官”,通過公佈條件、自報申請、考查通過等程式確定“考官”人選和資格。然後授予他們以職權,對學生的背誦、朗讀及口語表達等進行“考試”。內容採取臨時抽籤辦法確定。

三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我們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語文過程的評價。對於學生的平時的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等語文實踐活動情況,要記載下來,作為同學的學習情況的記錄。這些記錄在期末評價當中要在學生的成績報告單上由具體描述。

四結合:描述和成績相結合。以前學生學習的結果只是單一的考試成績,現在,我們要把學生平時的學習語文的情感、態度和過程等情況作出描述,同考試成績一道,記入學生的學習情況檔案。

五結合:學校與家長相結合。家長對孩子在家的學習和表現應該是有所瞭解的。讓家長參與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也是一個促進。

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3

又一輪新的國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廣大教師見面了,通過幾天的認真研讀,我深有感觸。作為一名一線的國中語文教師,最大的體會就是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了。新的國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那麼,我們的國中語文在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語文教學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師生雙邊活動轉變

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改革,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要堅持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處理好講授與練習、學習與運用、點撥與討論的辯證關係;要堅持學以致用,實現知識向能力的不斷遷移。

二、語文教學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

學法指導不應該只看作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應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經過思考、生疑、答疑、創造等學習過程,才能使他們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學習動力。教師應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學情,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適時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學習,加強能力遷移。

三、結合中學生自身實際要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如: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背誦優秀詩文80篇。現在的學生學習基礎普遍比較差,在語文教學中要切實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四、語文教學中必須儘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多讀好書。要努力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啟用他們創新的慾望,讓學生主動去求知。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所以作為語文老師,要學會的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積極地去發現問題並及時給予他們學習方法上的點撥,做一個優秀的引路人。

相信,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校的語文教學能再上一個新臺階!

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4

近日,我對《語文課程標準》進行了學習。通過學習,我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在學習中我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觀點,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學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學設想寫出做為下步語文教學繼續努力的方向。

一、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著上述課程理念,我在教學中努力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每一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我都會以這樣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後鞏固、課外拓展。課前預習具體讓學生做到:

1、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字詞藉助手中的工具書或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決。

2、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3、熟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想一想自己讀懂了什麼,思考自己那些地方還沒有讀懂。

課內探究過程中做到具體解決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學生問題解決的前提下,再解決老師提出的學生尚未想到的問題。此環節的實施,關鍵要做到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合作探究學習為輔,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從而做到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課後鞏固就是要求學生做到對當天學到的內容進行及時鞏固複習,在教學中我採用課堂隨堂檢測卡的形式。課外拓展就即咱們平常所說的以一篇帶多篇,通過學習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發學生去閱讀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過學習一篇文章推薦、激發學生閱讀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擴充套件學生的閱讀,以名言警句、優秀詩文、中外經典等引領學生的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階段目標中指出第三學段的學生在閱讀中要做到“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路等資訊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充套件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對於我們有59人的這個大班怎樣完成課程目標中的這些要求呢?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名言警句背誦、古詩文誦讀、中外經典品讀三管齊下的辦法。具體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誦

名言警句用簡短的話語向我們昭示了許多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為它比較短,容易背誦,而且蘊含的道理讓人一讀就懂,所以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鑑於此,我在班裡組織了進行名言警句積累的活動,上課鈴一響,同學們便依次站起來背名人名言,全部背過後,再進行新課的學習,此活動從我接這個班開始已經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2、古詩文誦讀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結合文教局對我們五年級古詩文誦讀篇目的要求,怎樣讓學生的古詩文誦讀做到紮實有效,為此我想盡了辦法,因為我班人數比較多,如果在課堂上依次檢查學生們的積累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後,我採取了運用古詩文積累過關卡的形式。即在課堂上隨機抽取人員背誦,發放過關卡,有他們再去檢查他們組其他成員的背誦,並且負責發放過關卡。過關卡積累到30張就可以評選為古詩文積累國小士,積累到40張可以評選為古詩文積累小院士,積累到50張就可以評選為古詩文積累小博士,積累到70張則被評選為古詩文積累博士後。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積極性,我還採取了與學生共同背誦的形式,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目前,此種活動的方法還在積極探索之中。

3、中外經典品讀

對於擴充套件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我則主要利用學校圖書室的資源,分期分主題向我校的圖書室借閱圖書,並且保證每本書抽出兩課時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內閱讀,其餘部分在課外進行閱讀,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加強綜合性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為此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有意識地佈置一些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開展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為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平常的教學中,我經常和同學們一起開展課題研究作業,如:挖掘傳統節日課題研究;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課題研究;單元整體推進課題研究、主題學習實驗、經典誦讀實驗等,在研究過程中,我通過調查、分析,明瞭了實行這些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組撰寫了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並且根據各個課題的特點,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動。例如,在挖掘傳統節日方面,我根據各個節日的特點,每次活動的開展,主要分以下幾步進行:

(1)查閱有關節日的資料;

(2)圍繞節日的特點開展一次活動,寫出活動日記;

(3)看有關和活動節日的文章,根據年級特點摘抄或寫讀後感;

(4)蒐集與該節日有關的名言或俗語等;

(5)寫出節日活動感悟。並且,每次活動之前,我都以他們居住的遠近劃分成各個組,選出組長,組長帶領組員寫出詳實的活動計劃,活動結束之後,寫出詳實的活動總結。

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進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們對這些節日的由來、意義有了充分的認識與瞭解,並且我們以挖掘傳統節日為契機,對平常的節假日進行了拓展探究。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內功,學生的綜合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

2、佈置主題教育作業,讓學生在感悟中學會做人。

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確實是,有時一味的說教,講大道理,不如讓學生親自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感悟,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法。為此在平常的作業中我經常佈置一些體驗性的綜合性作業,例如:今天我當家,我被冤枉了,考試時我的鋼筆沒色了,通過這些作業的完成,學生體驗到了父母的艱辛,體驗到了應該學會包容……並且做到了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一舉兩得。

3、鼓勵學生熱心參加校園、社群活動。

在活動中,教會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審美,結合活動,學會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通過學習,我想到的還有很多,中華語文博大精深,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學習方法,把學生培養成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對於《語文課程標準》,我還需繼續學習,切實地做到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5

我有幸參加了高中新課程標準培訓,收穫很大。作為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師德的重要性,努力踐行“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教師的基本準則。著力追求教師的“第三境界”,讓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真正實現教師“幸福的境界”。

我深深地懂得,教師要注意角色的轉換。要從知識的“壟斷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想方設法從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研究者”和“開拓者”;同時,教師要由學習上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的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由“教書匠”轉變為“研究者”。

作為教師,要淡泊名利。從學習中瞭解到,上海一位退休教師,把自己的一處住房以250萬元拍賣所得款項全部捐獻給四川汶川賑災。這是多麼偉大的教師啊,她淡泊名利,視錢財如糞土。她真正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實在值得我們後學仿效。

當然,對那些教師中的敗類,我們要堅決剷除。我學習中,瞭解到,有些教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做事不擇手段,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為,如,一篇文章被抄襲25次,還有“公開課作秀”,考試作弊,拷貝論文等,這些行為,實質是師德的問題。為此,教師的確要加強教師的道德修養,確實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要時時處處警醒自己,一切名利都是“浮雲”。要著力提高教師的職業境界,加強自身修養,發揮教師的人格力量,對學生要真誠,要嚴格,要全面。要豐富教師的文化底蘊。作為教師,要不斷學習,尤其是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要拓寬學習的介面,從而更好地讓自己在教學中游刃有餘。教師也要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促進教師人格的昇華。

作為教師,要真正對得起教師這光榮的稱號,要在教育教學方面下大苦功,切實搞好教研活動。要向教研要質量。我們知道,教研對教師的成長有很大的作用。教師會在自己的教研中學到很多新的東西,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斷超越,而且,在不斷自我超越中,教師有很大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要注意幾點:要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有利於學生的能力的發展,有利於學生構建知識結構,有利於學生掌握重點,難點,有利於強化學生的直觀印象。總之,有利於學生的素質全面提高。

總而言之,通過學習,從思想上,從教育教學理論上,從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我都有了全新的認識。相信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會力求活學活用,爭取在教育教學中創造更好的成績,以無愧於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

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6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如(七~九年級)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背誦優秀詩文80篇。根據以上要求,考查學生掌握漢字的寫法、讀音,默寫要求背誦的優秀詩文仍是語文試卷的一個重要部分。為體現新標準的要求,命題時將更加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從廣告、招牌、標語、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通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新課程標準》閱讀訓練要求,概括地說,對閱讀材料要做到"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鑑賞評價等"。命題將重在三點:一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選擇閱讀材料時,堅持文質兼美的前提,注意體裁的多樣性,以適合學生的各種"胃口";每一組命題要由易到難,階梯式提升。二是根據新標準目標,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能力和創造潛能。命題的原則是力求開放性和彈性,注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勇於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對閱讀材料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三是語文閱讀命題除了取材於教材以外,也要選取一定量的課外讀物。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每學年練筆不少於1萬字。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積極開展創造性的工作,讓學生充滿熱情地開展練筆活動,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題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要淡化文體,讓學生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多角度地觀察生活,關注生活,表現生活,提倡有創意地表達。

當前,國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鋪開。有些教師覺得語文課越來越難教了,有些學生也覺得語文課越來越難學了。針對這些困惑,我想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首先,要學習和領會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的綱領性檔案,上新課程之前教師必須學透。很難想像,對新課程標準不熟悉的教師,能把國中語文新課程教好。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準時要在學透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新課程標準只是一個教學原則性、方向性、計劃性的指導檔案,教師既要嚴格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進行教學,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去實施教學。

其次,要認識到新課程標準不只是為教師制訂的,也是為學生的學習制訂的。

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語文水平。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在課堂上進行的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學語文,也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在課堂外學語文。

第三,要轉變觀念。

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準,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我個人認為:新課程標準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時,有些教師認為應該徹底否定原來的教學觀念,我不贊同這種看法。強調要轉變觀念,並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也有些教師認為新課改後不用抓基本的教學常規了,我認為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新課改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拋棄原來的教學常規,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組織教學。因此,我的體會是對傳統的教育必須是揚棄,而不是拋棄。既不能全部繼承,只改課程不改觀念;也不能全盤否定,樣樣翻新。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對教師教學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樣不能去掉。

第四,要轉變角色。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為服務者,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是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陪伴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主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學服務。這樣,教師要轉變為服務型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三備”:一備學生、二備教材、三備教法(包括教具)。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比較科學的教案,為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需,解學生所難。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以往的教學一般是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得學什麼,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要求。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根本無從談起。轉變角色,實際就是要教師營造民主的教育環境,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發展的夥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運用要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

上新教改課程時,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改革的精神,拋棄填鴨式的教學,不能搞滿堂灌。應試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課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我們應大力提倡啟發式的教學。中國古代的大聖人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也有力地說明啟發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因地制宜,不能與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脫節。要與學生的學法掛鉤,與學習內容掛鉤,與學習效果掛鉤。“方法”、“手段”和“技術”的運用都應從實際出發,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課改就是用多媒體上課,語文課就是讓學生按課文內容來表演,演課本劇、演小品,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高高興興,老師只是坐在旁邊做免費觀眾。

首先教師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在喚醒主體意識上,應該認識到學法指導不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課堂教學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資訊化的大語文教育觀;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

我認為,在進行語文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必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必把課文變成劇本來讓學生去表演。特別是像沒有先進教學裝置的農村學校,能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用好黑板和粉筆也是很不錯的。不能錯誤地認為多媒體教學就是啟發式教學,也不能錯誤地認為課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動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選用基於以下幾點來考慮:看看能不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否有利於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是否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7

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我對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認識,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社會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

在已往的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課堂就成為了一潭死水。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的大腦看成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想方設法點燃這把火,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真正體現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做好如下準備:

一、深鑽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豐富,它以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因此本次 課改不再將學生掌握系統知識放在首位,而是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學生感覺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這就是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欲。在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去獲取知識。

二、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資訊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

三、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養。

傳統的課程體系偏重於書本知識傳授,課程綜合化,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用他們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導他們,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於傳統應試教育的教育觀,也是一個挑戰。課改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

我深知,實施新課程標準任重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更新觀念,創新思想,總結經驗,開拓進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懈努力。

國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8

一、以“生”為主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提出的教學理念。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對這一理念最好的踐行就是從學生心理特點出發,樹立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發展教學觀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採取有效策略,創造一種興趣盎然、生動活潑、風采迷人的課堂教學氣氛,強化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趣味性,讓語文課堂教學"高潮迭起",使學生在精彩紛呈的課堂學習中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協調發展。而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能有一股新興的魅力牢牢吸引學生,只有學生“樂學“才能”“好好學”,才能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

一切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勢必與教師不厭其煩的細講精練、單一以課堂為主的資源、沒有多大激勵作用的單調評價是格格不入的。於是新課標下的'以學生為主,其實累的是我們一線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琢磨學生的心理特點,要選好教學內容,要設計好課堂環節,要定好教學手段,掌握好教學藝術,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想想覺得我們又在風口浪尖中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難啊!

二、以“學”為主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是老師的“教”學生“學”,為了讓學生的終身學習的,老師要把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機會提供給學生。課標中指出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時間能力……這些要求和理念,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學生的“學”才是第一位。

我想首先在課堂上多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讓老師閉嘴”“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的新課改精神便強有力的佔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對部分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學生自己主動探究才能真正讓她們掌握知識。其次要讓她們多讀多思多講。

其次在課外要引導學生如何自主預習,自主複習。於是一些省市的《導學案》的使用,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讓學生面向更廣闊的語文天地中自主學習。

古人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所以新課標倡導多讀書少做題,作業“變臉”尤其重要,只有從課業負擔解放出來後學生才有更多的時間與書本接觸,於是我們要善於利用課外閱讀促進學生語文積累,老師要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得閱讀興趣並給予正確積極的引導,學校和家長要給予全力支援,給學生創設廣闊的閱讀空間。比如定期地給他們推薦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然後讓大家暢談讀後的心得體會。還可以佈置她們去閱覽室或者圖書館等文化中心去翻閱好書。還可以藉助綜合實踐活動讓他們從網際網路、報刊等媒介上搜尋自己要的資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誘發他們向高層挑戰的求知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