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中華經典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華經典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經典觀後感

中華經典觀後感1

今天下午我和愛人去了由世博會中國館改建而成的中華藝術宮參觀。由於前一階段本地媒體對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由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改建而成,位於浦西)的大量宣傳,也確實讓人對這兩個館很有期待,雖然兩館都從10月1日起正式開館,但主辦方很謹慎,國慶期間是作為試展,而且參觀劵都是網上預約或者是通過相關係統發放,國慶後會進入常態,即網上預約和到現場領取,均為免費。

到中華藝術宮的交通非常方便,地鐵八號線“中華藝術宮”站出站即到。我下午一點多到門口,排了幾分鐘隊後即進入展館。由於世博會期間對中國館已經比較熟悉,所以進館後感覺不陌生,按照志願者指點,我們先分別上了最高層(49米層)和次高層(41米層),這兩層共開設了8個展廳,展示主題為“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代美術的起源”,展出作品600餘件,展覽分“海上墨林”、“摩登上海”和“激情歲月”三大部分。前兩部分分別表現清末民初和民國時期海上繪畫發展的特徵;“激情歲月”展示1949年至20世紀末上海美術發展的新成就。

我在這幾個展廳看到了張大千、徐悲鴻、吳昌碩、顏文樑、劉海粟、林風眠、王個簃、靳尚誼、陳逸飛、張樂平、戴敦邦等我有所聞的大畫家的作品,我對畫基本是外行,所以只是看個大概,但是對這些名聞遐邇的大家的作品還是很景仰。據《東方早報》介紹,這些展品主要是向上海美術館、朵雲軒和上海畫院借的,今後會定期輪換部分作品。

而後我們到了33米層,這裡共3個展廳,主題為“來自世界的祝賀——國際美術珍品展”,展出來自大英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紐西蘭國家博物館、法國雨果博物館、美國惠特尼美術館等7個國家重要美術館的美術珍品100件,展期三個月。坦率地說,其中不乏珍品佳作,但我感覺時間不夠,只能走馬看花,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最後到了0米層(底層),這裡共設有16個展廳,目前展出的有“名家藝術陳列專館”,在這個館裡我看到了程十發、謝稚柳、關良、吳冠中等大家的作品;還有一個“名家藝術陳列聯合館”,其中包括華君武、朱屺瞻、俞雲階、沈柔堅、賀友直等人的作品;還有“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等。另外從下個月中旬起,0米層還將輪流舉辦一些不固定的展覽,如法國奧賽博物館珍品展、世紀之交的匈牙利藝術和上海美專一百年紀念展等。

另外要說一下的.是,世博會期間中國館熱門的“清明上河圖”多媒體版將在國慶節後在中華藝術宮展出。

以上這些展廳的面積加起來使得中華藝術宮的展出面積可達6·4萬平米,遠超過目前國內最大的中國美術館(2·8萬平米)和江蘇省美術館(2萬平米)。據報道,建設中的上海中華藝術宮已把盧浮宮作為自己借鑑的參照。

這次三個小時不到的參觀實在只能是粗粗地一瞥,好在這是一個常年性的展覽,所以留待下次再慢慢觀賞。總體感受是:有了這樣一些文化設施,上海的文化氣息會多一點,這也是一個聲稱要建國際大都市的城市應具備的文化要件。

作為個人,我比較樂見的是以後到上海來遊玩的親友會因此多了一個值得去看的地方。

中華經典觀後感2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這個被西方的風俗習慣及思潮日日侵擾的今天,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學習傳統的優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覺得稀奇了。這是為什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質和水平。

儒家學問裡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資訊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裡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著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中華經典觀後感3

中華文明燦如星河,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年文化傳承的歷史國家,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是人類的歸宿。中華人民完整的守護了一個超級文明大國。世界的希望在中國,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始終穩定的延續著這種經過驗證的超大文明模式,足以應用於全世界。

今天我觀看歷史紀錄片——《中華文明》,讓我感觸頗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這部紀錄片一共分為六集,按照時間縱向順序,起始於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以考古依據,遺址和文物為力佐證,真實清晰的展示中華民族文明演進的偉大曆程,講了5000年到8000年左右的文物考古記錄。考古的最大意義就在於補充這些史料還原真實的歷史。

在這部紀錄片裡,有幸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老師,來講解中華文明源頭這段歷史。在我們這個時代經常會提到文明,很多人不知道文明的含義,文明的含義其實就是人類的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階階段,它不是人類一出現就有的,而是農業和手工業發展之後,出現的社會分工和分化之後才出現了王權,階級和國家,這才叫文明。如果說文明用一個判斷的標準來說,文明形成的標誌就是國家的產生,國家產生後,才出現了文明社會。

這部紀錄片還講述了很多考古的證據,來證明中華上下五千年。第一個是大約一萬年前,這是我們迄今發現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栽培的水稻,在浙江省的浦江上山遺址,大約在一萬年前。在上山遺址還出土了很多勞作工具,有挖土用的,有砍樹用的石斧,有收割用的鐮刀,還有去稻殼的磨盤和磨棒,後來發展為碾盤,這是最早的去殼工具。

在浙江義烏橋頭遺址,是上山文化的晚期,大約距今9000年,陶器的製作相當精緻,而且造型也非常精美,而且在橋頭遺址還出土了很多的符號,說到水稻,在北方,考古學家挖到了八千年前的黍和粟,進入新世紀後發現了大約一萬年前的,所以中華文明農業的起源是南方栽培稻,北方栽培黍和粟。

當考古人員正在對河南省舞陽縣的賈湖遺址進行考古時,考古人員吃驚地發現賈湖遺址的年代竟然距今8000多年。而且考古學家在墓地挖掘的時候,在墓主人胳膊和腿骨兩邊發現有細長的管子,看上去像是獸骨做成的,上邊還有七個孔,像笛子,後來才知道這是骨笛,挖掘者都很疑惑,8000年前到底有沒有笛子。就找來了音樂學家,來測試音是否準確,測試後,表明音很準,可以演奏。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神奇。

在生活中,我也是個文物迷,大小文物我都特別喜歡。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館,況且博物館離我家很近,每個星期我都要去一次。我最喜歡的文物就是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司母戊大方鼎,它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它陳列在博物館的正中央。20xx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記得小時候我只要一去博物館,就一定要和司母戊大方鼎一起合影。儘管如此,銅鏡也深受我的好奇,銅鏡又不是像鏡子也一樣鋥亮,怎樣照出人臉呢?後來才知道銅鏡是古代人必不可缺的,它是靠反光來照到自己的臉,而且分為手持銅鏡和放置於金屬,木質支架上的。從此,我的疑惑就解開了!

看完中華文明這部歷史紀錄片,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偉大的歷史,瞭解了八千多年前的各種歷史遺址文物,瞭解到了中國的考古知識,學習了更多的中華文明。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中華經典觀後感4

很小的時候,爸爸便讓我誦讀中華經典,我背誦了《三字經》中許多句子,卻往往一知半解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才慢慢懂得了其中的意思,再就是閱讀唐詩、宋詞、背誦一些著名的詩篇。再大些,我的興趣集中到了閱讀歷史著作,從《史記》到《漢書》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歷史著作,凡是能找到的,我都願意去讀,我從這些經典中感受的便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愛國之情。

愛國之情人皆有之,因為國不僅是每個人的歸宿,更是我們的尊嚴,國家強盛,在外國人面前就能挺起腰桿,反之,就會覺得自慚形穢。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熱愛自己的祖國,誦讀經典,也進一步培養了我的愛國之情,才有了屈原九死猶未悔的執著,才有了岳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雄心壯志才有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鐵骨,才有了袁崇煥:南大撐一樁,其上有云凌雲之志。當年戚繼光與倭寇的浴血奮戰,是為了國家的安定,張浦與安南大軍奮戰,是為了國家的統一,他們就像一顆璀璨的明星,永遠留在了歷史的天空中,讓我們仰望,讓我們為之感動。閱讀經典,彷彿讓我一下子長大了許多,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反思了許多身邊的現象。現在有些中國人以擁有外國貨為榮,在娛樂節目中,是不是的冒出幾句可有可無的外語,廣告裡產品名稱明明是中文,卻要加上幾句英文顯示自己產品的不同,真不知道讓我們的先賢知道了,他們的做法會怎樣?

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誦讀經典的行列,好好地瞭解我們偉大的祖國,瞭解我們燦爛熟讀精思,感悟頗深,真乃受益匪淺。

所謂經典,是指傳統的,對後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經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在享用用傳統文化精華組合的精神盛宴。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是告訴我們,一個從小就要養成勤奮,樸實,愛勞動的好習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之所在,對他們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小至家庭,大至國家與民族的'優良傳統與良好習俗的形成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不貪意外之財,不謀意外之想”這是告訴我們,做人從要保持艱苦樸素、淡泊明利、廉潔處事,公正做人的崇高品質,“父母訓,要牢記”這是在向我們闡釋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同時更提醒我們從小養成做謙虛、誠實之人的習慣,經典精華,更給我們以深刻啟示。

“宜未雨而綢繆,無臨渴而掘井”提醒我們做事應有充分準備,亦不打無準備之仗,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國小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線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最強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經典誦讀,不僅有其獨特的精神魄力,更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知識拓展的廣闊空間。

從表層看,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作為教師,不僅拓展了課程思維領域,而且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底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而學生在從科學的記憶規律中體驗了傳統習俗中所倡導的“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了也會吟”的勤奮學習之妙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