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圓的周長》聽課心得

一、釋放自由,體驗學習經歷。

《圓的周長》聽課心得

本節課的課前談話時進行情境故事,接著讓複習正方形的周長知識,再引導學生動手摸一摸、找一找身邊圓形物體的周長後揭示圓的周長概念,引導學生髮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在這基礎上提出: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什麼關係呢?(教師沒有發出指令性的任務,而是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各種圓的周長。通過計算髮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在讓學生總結出測量圓的周長方法時,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繩測法、滾動法、軟皮測法、歸分法和化曲為直等。交流之後,使學生髮現這些方法並不能適用任何圓的周長測量,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明白只有通過實踐操作,親身體驗,才能找出更簡便的方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自由的,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體驗學習過程,而教師只起到了組織、引導的作用。

二、動手操作,注重學習方法。

“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會。”這節課上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和充足的時間進行操作。在揭示“圓的周長”概念時,讓學生先拿著課前準備好的圓形紙片同桌互相指一指“什麼是圓的周長”,然後指名讓學生到前面指著黑板上的圓說一說,最後又通過課件動態演示圓的周長,從而讓學生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在讓學生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時更是捨得花時間,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方法去測量、計算。為了讓學生的操作過程科學、合理,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先讓學生交流操作中的注意點。如:繞圓法要注意捏緊線,滾動法要注意用直徑的一端對準0刻度,滾動時不能滑行。好方法成就好效果。學生掌握了正確方法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出正確結論:一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在學生操作結束後,教師又追問:螢幕上的幾個商都有一定的誤差,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讓學生反思剛才的操作過程,找出誤差的原因,感受結論的合理性。

三、帶著問題,利於主動探索。

怎樣測量圓的周長,有幾種方法?上課老師打破了教材有什麼教什麼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了一份創造的信心。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用“繞”、“滾”、“截”等多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並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這一過程改變了過去那種先告訴學生怎樣做,然後讓學生按要求做的被動測量方法,而是採用先給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在操作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覺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當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時,老師又引出了甩小球遊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才的這些方法測量嗎?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使學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圓,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不但麻煩,不精確,有的根本無法測量。就在學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由聯想到猜想,並再次觀察甩小球遊戲,最終使學生悟出: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為什麼圓的周長僅與其半徑或直徑有關。這個問題教材未呈現有關內容,許多教師教學時都不做解釋,學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老師則深挖教材內涵,採用“誘生深入,步步緊逼”的方法,通過聯想、猜想、觀察甩小球遊戲等邏輯嚴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這種過程突出學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識、如何生成“結論”,突出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訓練與培養,突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獲得,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本節課的開始老師在創設情境時,讓學生比較圓的周長與正方形周長的大小,發現圓的周長現在不會求,無法解決問題,再匯入新課。在學習完圓的周長公式後,她馬上讓學生回過頭解決“龜兔賽跑”中圓周長的計算,使學生髮現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重要性,並學會解決生活問題。又比如:學生在測量圓的周長時,發現一些方法(滾動法、繩測法等)時,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所有圓的周長都可以這樣測量呢?教師出示甩小球遊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才的這些方法測量嗎?從而引導學生必須找到一種簡便、適合的方法,於是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當學生理解了圓的周長公式後,教師又馬上回過頭讓學生用所學的簡便方法解決“小球”轉動所形成的圓的周長,這樣凸顯知識應用的重要性。

總的說來,這節課生動、紮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