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演講稿

【精華】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3篇

演講稿2.97W

演講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講者的思路、提示演講的內容、限定演講的速度的作用。在現在社會,我們使用上演講稿的情況與日俱增,為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3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

記者到底是怎樣一種職業?如你問我為什麼想做一名記者,接下來我講給你聽。

鄒XX是正陽縣慎水鄉賈餘村人,一名國小五年級的學生。20xx年10月,他71歲的父親突發疾病撒手人寰,留給他的只有兩間漏雨的瓦房和一個患有重度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媽媽”。年僅13歲的鄒XX不得不一人撐起這個家庭,洗衣、做飯、幹農活、照顧媽媽。我們採訪時,XX剛好放學,13歲的他身高1.4米,體重只有25公斤,看上去要比同齡的孩子瘦得多。看著他在破亂不堪的.小屋中熟練地淘米做飯,那種窮困到無奈的情景讓同樣出身農村的我也感到心酸。下午,我們去小XX就讀的學校採訪,小XX正在講臺上朗讀他寫的作文。他說,爸爸在時,我不需要照顧家;爸不在了,我與媽媽相依為命,我洗衣、做飯、幹農活,我是我們家最厲害的人!我要好好學習,等我長大了帶媽媽去世界旅遊,讓媽媽成為幸福的人!

小XX的事蹟在我臺播出後,社會反響很大,各級黨委、政府、社會愛心人士紛紛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得知這個訊息的那一刻,是我從業以來最開心最難忘的一刻,我第一次覺得記者職業是如此偉大而有意義。而這個與我無親無故的小男孩兒也從此烙在了我的心坎上,成為我時常想起的人。

除了這位樂天知命、好學苦讀、立志讓媽媽幸福的小XX,我常常想起的還有15年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義務為學生教授音樂課的朱玉梅老師;父親不幸殘疾、在母親的辛苦供養下考上大學、毅然棄筆從戎報效祖國的大學生軍人王漢禹;18年來不離不棄悉心照料癱瘓在床的丈夫、用瘦弱的身體撐起苦難的家、用無悔的堅持詮釋夫妻真愛的農村婦女鄧小想。

一張張可親可敬的面孔,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時刻都在提醒著我、鞭策著我,有一個聲音在呼喚:我不能停下,我們要去傳遞更多的愛心,傳播更多的正能量,要真真切切地傾聽群眾呼聲,要紮紮實實寫好每一篇稿子,要本本分分做好每一篇報道。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2

“好新聞,現場是關鍵。”在過去9年的記者生涯裡,每一個新聞採訪都讓我對這句話理解得更為深刻。

在今年xx遭遇的“7·11”特大暴雨洪災中,“到一線!到現場!”已成為我和同事們的共識。透過大家的深入一線,在傳遞及時、準確資訊的過程中,媒體公信力再一次得到彰顯。同時,投入災區報道的同仁們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媒體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讓人們感受到,災情面前,記者同樣是戰士。我們以筆和鏡頭,捕捉著一個個奮勇抗險的故事、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瞬間,傳送回抗洪一線的實時動態,記錄下守護家園的愛與情懷,呈現出大家共同面對災難的抗爭、不屈與偉大。

作為一名黨報記者,會場是我們的.現場,基層是我們的現場,抗洪搶險一線也是我們的現場。不僅是因為在現場能夠親眼觀,親耳聽,親身感,捕獲的新聞具有較強新聞價值和魅力,更重要的,這是履行好職責的必要條。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3

我叫餘xx,是xx市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的一名記者。

今天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經歷。那是我從事記者行業8年來,最難割捨一段情結,也是我對愛崗敬業這一價值觀的全新認識。

那是在20xx年的夏天,我們頻率進行“走轉改”,我領到的任務是“走訪留守兒童”,要求與被訪的留守兒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時以上。

說實話,這樣的採訪,以前我做得並不多。有時為了趕稿子,一天要跑多個現場。不過,既然是“走基層”,那就得踏踏實實,“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帶回來”。

我去的那戶人家,在肥西縣高店鄉邵廟村。家裡有兩個孩子,是姐弟倆,姐姐上七年級,名叫靜靜,弟弟叫稱稱,當時才4歲。

這戶人家日子的艱難,超出我的想象。爺爺、父親因病先後去世,少了“頂樑柱”的家,也幾乎坍了一半。母親無奈外出打工,家裡只有年邁的奶奶帶著兩個孩子。

我去的時候,給姐弟倆帶了些文具學習用品,還有幾樣點心,雖說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讓兩個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小男孩稱稱的天真頑皮,和姐姐靜靜的沉默少語,讓我的採訪很難進行,只能聽著奶奶時不時的念叼,從中拼湊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靜靜很快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支言片語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識和想法。令我吃驚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已對自已的未來有了一個執著的想法,她說,唸完國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會像媽媽一樣,外出打工。因為,她要給弟弟掙學費。說到以後可能上不了學,她流下眼淚。

聽著這個懂事的姐姐這個“人生計劃”,我先是震驚,繼而沉默了。我無法開導她。面對家庭的困境,這個女孩或許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第二天,我就要和這個剛認識的小朋友說再見了。我在她的枕頭下留下我的電話,還有200元錢。我真的希望能幫她一把。後來,她真的打來電話告訴我說:“餘姐姐,等弟弟上學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採訪應當說是成功的,稿件《暑假裡的留守兒童》也順利完成了。

可是,從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害怕再去接觸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因為採訪免不了要問一些問題,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願說出來的。

我一直在問自已,面對這樣的一個群體,我的採訪,是一次次觸及他們的傷處,還是揭示了他們真實的'困境,讓社會更瞭解他們,去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敬業,並不只是願意為工作花費時間和精力。敬業,應當是對崗位的正確理解,發揮崗位應有的作用。我憐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許沒有錯,但用這種情緒把自已包裹起來,而放棄了記者應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是失職。

記者,應當用心去聽,用心去記,用心去寫,用心,去鼓與呼。

在之後的幾年裡,我又陸陸續續走過xx很多鄉村,去和留守兒童接觸、交流。我始終做一名觀察者,一名記錄者,記下他們的憂愁與歡樂,記下他們的夢想與憧憬,當然,其間也有孤獨、無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號,貴州畢節發生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的悲劇。痛定思痛,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注,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記者,應當站出來,為留守兒童大聲疾呼。

我再一次走進留守兒童的家。這一次走訪,我不再僅僅是探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把話筒遞向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鄉鎮的負責人。我想知道,為這些孩子,他們應該做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打算做些什麼。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xx的快速發展,鄉鎮經濟的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鄉鎮工業園、農業示範園、種植養殖場,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同時,全市鄉鎮實現了留守兒童活動室全覆蓋,在這裡,留守兒童又有了一個大家園。

在這篇《xx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的連續報道中,我在結尾處這樣寫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不可忽視也不能迴避的。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家庭、學校、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條件,共同撐起一把‘心靈保護傘’”。

各位評委老師,我和留守兒童的故事,就講到這裡。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希望能為這些孩子撐起“心靈保護傘”的人越來越多。說這句話,是我的職責所繫。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