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語文常用的表現手法

語文2.36W

同學們常常出現對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時張冠李戴等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常用的表現手法,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常用的表現手法

一、常見八種修辭手法

01.擬人

含義:擬物為人,把事物人格化,將它寫成和人一樣有感情、有行為的修辭方法。

作用:增強語言的親切感、形象性,使讀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鮮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分析】:用擬人的方法寫出了春花豔麗、桃李爭春的熱鬧景象,使讀者感到親切、形象。

02.比喻

含義:用具體常見的事物、情境或道理來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使語言形象、生動,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狀比喻石拱橋的橋洞,形象生動地寫出石拱橋形式優美的特點,引起人們美的聯想。

03.排比

含義: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基本相同或相似、語氣基本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或短語遞相排列,用來表達相近或相關語意的修辭方法。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便於把複雜的內容表達得比較集中、透徹、感情強烈,使氣勢貫通、流暢,使形式整齊,音節響亮。

【例句】: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

【分析】:具體描繪了祥子在暴風雨中拉車的感受,渲染了在惡劣的環境下祥子的痛苦、無奈,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04.誇張

含義:運用豐富的想象,為了更突出、鮮明地勾畫某一事物而對其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傳神的擴大或縮小描述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或在增強讀者對作者主觀感情、態度和理解上起積極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寫出了黃河封凍之快,突出了北國的嚴寒。

05.對偶

含義: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內容關聯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辭方法。

作用:從形式上看句式整齊,增強語言的形式美;從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加強了語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來琅琅上口,意義嚴謹而又富有表現力。

【例句】:(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分析】:描寫了冬季北國氣候嚴寒,冰雪覆蓋的壯闊景色,讀起來音調鏗鏘,節奏明快,更增強了表現力。

06.設問

含義:先提出問題,然後緊接著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點,引起讀者注意,發人深思,有助於更好地抒情論理;同時可使行文有波瀾,達到生動、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分析】:這個設問突出強調了來的是出使宮市的太監,寫出他們驕橫的神態

07.反覆

含義:根據表達的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一種修辭方法。包括連續反覆和間隔反覆。

作用:可以強調突出某一事物,表達綿綿不斷的情思或加強語氣,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分析】:“盼望著”一個短語連續反覆,表現對春的喜愛,盼望春天早日到來的急切心情。

08.反問

含義: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它的特點是用肯定的語氣表達否定的內容;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可以使確定的意思得到增強,不容置疑,語感強,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

【分析】:在記敘了志願戰士的英雄

二、常見的`17種表現手法

01.烘托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例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用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淒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感情。

02.用典

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03.賦、比、興

“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

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

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一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製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

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於“興”,它引出了下面的敘述。

“興”和“比”常常聯絡起來在一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04.聯想和想象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

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聯想,由一事物聯絡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絡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05.渲染

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06.抑揚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欲揚先抑,欲抑先揚)之分。

欲抑先揚:“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欲揚先抑:《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想寫冬天時能在百草園捕鳥,突出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文章先寫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無味(先抑),從而使所要褒揚的百草園顯得更為有趣。

07.照應

指文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濛濛的江邊,這裡點明瞭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08.象徵

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運用象徵手法,使文章顯得形象深刻、含蓄雋永、意味深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例如《海燕》,敏感、矯健且飛翔於暴風雨來臨時的海面上的海燕,接著描繪它勇敢、英勇無畏的先驅形象,使之與革命風暴中迎擊戰鬥的革命先驅者“形似”,進而點化:這勇敢的海燕,這勝利的預言家,與俄國革命前夕那些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的戰鬥精神,以及樂觀向上的戰鬥豪情何其“神似”,這是作者所著意突出的主旨。

09.設定懸念

從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某一更能引人關注的片斷來落筆,以引起讀者的注意。

例如:《孔乙己》結尾,孔乙己的命運到底如何,也給讀者留下了懸念。懸念可設在開頭,能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設在中間,能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設在結尾,能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10.襯托

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分為正襯、反襯兩種。

例如:《綠》寫北京什剎海的綠楊太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綠壁”太濃;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從而襯托(反襯)出梅雨潭的綠濃淡相宜、明暗適度。

11.對比

事物或人物的行為、態度等相對比較,從而使作者的寫作目的更加明顯。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通過“我”的父母對於勒前後態度的對比,突出了人性的醜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通過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生活形成對比,突出舊式學校教育制度對孩子天性的束縛。

1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抒情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抒情,一種是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夢遊天姥呤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間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襯情、託物言志。

如: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和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都是在敘事的基礎上採用間接的抒情方式。

13.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

14.託物言志

託物言志是詩歌散文中經常運用的表現

手法,即作者藉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志向。

如:駱賓王的《獄中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就是通過刻畫餐風飲露的秋蟬的形象來表明自己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瞭解。

15.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絡,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6.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裡,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

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裡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17.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絡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因此,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周圍的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練習

對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江上的景色越發奇麗。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裡面,像蓮花,像海棠葉,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簫……說不定你忘記自己在灕江上了呢!

——此句運用了多個比喻句,寫出灕江兩岸石乳的千姿百態,進而表現了灕江景色的奇麗。

B.我們總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總希望所有的機緣都能在同時出現,總希望整條路上都是和風麗日、鳥語花香。卻沒想到,追求完美的我們,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一種極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個"總希望"領起的排比句強調了"我們"對"完美"的希求,以及對完美難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與山綢繆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間,還是山誘俘了海水;只見海把山圍成了一角角的半島,山呢,把海圍成了一汪汪的海灣。

——運用擬人方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海、山渾然一體的優美意境。

D.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此句運用了借代的方法,句中用具體而又可感的"骨頭"代替實際存在卻不可觸控的抽象精神,給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答案]B

[分析]三個"總希望"領起的排比句強調了"我們"對"完美"的希求,但並沒有表達"對完美難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卻沒想到"後面表達的應是作者對"我們"希求完美的這種思想的否定。

第二種型別:主觀表達題

就是提供語境,運用修辭方法造句、仿句及變換句式等,或者在現代文大閱讀和詩歌鑑賞會考查。

⒈在仿寫變換句式會考查

與這類題結合起來的考查的最多修辭格是比喻、排比、對偶、擬人等。。對這一類題目首先要看清題目的要求,然後分析所給的語句,弄清其在內容、句式、用詞、色彩、語氣等方面的特點,進而展開必要的聯想想象,最後按要求表達出來。這一類是近幾年大學聯考考查的主要形式,估計在2007年的大學聯考中還會重現。

研習3 讀下列文字,在空缺處填上恰當的詞語和句子,使前後句子協調,構成排比。

什麼樣的年齡最理想?什麼樣的心靈最明亮?什麼樣的人生最美好?什麼樣的青春最輝煌?鮮花說,我開放的年齡千枝秀;_________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___________;太陽說,我燃燒的青春四海光芒。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說: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說: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題考查排比句的仿寫能力。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弄清題目的明示資訊與隱含資訊。題目要求前後句子協調,構成排比,這是明示資訊;再審讀所給句子,原文段的前四個問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時的陳述物件應該分別是“年齡”、“心靈”、“人生”、“青春”,而且在回答的例句中,“鮮花”對應“年齡”,“太陽”對應“青春”,所以一、三兩空所填的事物,應分別和“心靈”、“人生”對應。從句式上看,第二空所填,應與上面相應句式照應;第四空所填,應與其下面相應句子的句式一致。以上就是隱含資訊。仿寫時不能脫離這些資訊要求。

【答案】(l)月亮,我坦露的心靈萬里明。(2)海鷗,我搏浪的人生一路壯觀。

⒉在現代文大閱讀會考查修辭方法,多是考查其表達效果

做這類題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方法,在答題時必須點明其所用的修辭方法,然後回答它的表達作用。

⒊在詩歌鑑賞會考查

多是判斷所用的修辭方法和說明它的表達效果。

三、總結命題規律

⒈通過分析大學聯考試題,修辭方法的考查有以下特點:

⑴從命題角度看,本考點試題主要有客觀選擇和主觀表達兩種題型。客觀選擇題旨單一,眉目清晰,有利於減小審題難度;主觀表達更能考查考生的綜合運用修辭性語言的能力,更能區分出考生的語文靈性差異。

⑵從試題取材看,能夠作為修辭題材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寫、敘述或抒情方面的語段,比喻論證性的語段也可以作為修辭題材料,說明性的語段一般不進入修辭性試題。

⑶未來的修辭性試題有可能不囿於已經面世的題型,“連貫”性修辭題、“擴充套件”性試題、詞語選用型試題等也有可能在大學聯考試卷中佔有一席之地,考生只有全面掌握各種修辭知識,提高語言表達素養,才能取得滿意的成績。

⒉正確運用常見修辭方法的考題,大致可分兩類,其解法也不相同。

⑴判斷修辭方法運用的正誤:一是從辨格入手,然後根據該修辭格的規則,對各題支逐一進行審查,從中得出合乎題幹要求的答案;二是從修辭效果方面審查,表達效果好的就是正確的,效果不好的就是錯誤的。

⑵運用相應的修辭方法書寫句子:要明確題目要求,根據題目提供的條件,在充分考慮內容和形式相應稱的前提下,展開必要的想象,最後按要求表述出來。

特別強調的是,不論哪種題型,都應該認真讀題,明確題目中顯性和隱性要求。要像詩人詠詩一樣,進入角色,最大可能地啟用思維細胞,佔領思維空間,發掘思維潛力,找準做題角度。

四、修辭解題提醒

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必須做到三點:

⒈瞭解八種常見修辭方法的特點和形式。易混淆修辭格可用分組比較法,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⒉明確各種常見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平時練筆或作文時,能夠有意識地較熟練地運用常見的八種修辭方法表情達意。

⒊具體做題時,要認真審題,仔細捕捉有效資訊,深入分析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