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仁者無敵作文範文(精選17篇)

作文2.54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仁者無敵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仁者無敵作文範文(精選17篇)

仁者無敵作文 篇1

人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所以有感覺去關注生活,發現美好。

現代漢語詞典中,寬容的`意思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而仁愛的意思是:能同情,愛好和幫助別人。仁愛在寬容的基礎上進行了昇華,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境界。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儒家思想提倡仁愛之道,以孔孟為代表。更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更加輝煌。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受人推崇。三國時期,劉備仁愛百姓,忠於國家,故天下百姓民心所向,天下三分佔其一假如劉備毫無仁愛之心,一個沒落的王族,又會有什麼氣候?

浩然正氣,仁者無敵。而不仁不義之人,又有多少人能夠流芳百世,受人尊敬。古有十大奸臣,又有誰不是聰明絕頂之人,位極人臣,權傾朝野。奸臣嚴嵩,誤國殃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海瑞不忍黎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以死進諫,痛斥嚴嵩十大罪狀,那真是一針見血!海瑞憂國憂民,胸懷天下,心繫江山,一身浩然之氣,受後世萬人敬仰,雖逝世百年,其精神依舊不滅。奸臣一死,舉國沸騰,生前臭名昭著死後遺臭萬年。一忠一奸,一褒一貶,孰好孰壞,一清二楚。

法西斯國家掀起二戰狂潮,戰火紛飛,燃燒整個世界,當世界人民聯手高舉“仁義之師”,正邪相遇,一場大戰終不能避免,邪不勝正。各國從捱打到防守,直至主動進攻,每一個階段都是奇蹟,仁義之師終取得勝利。

故有我心之音:仁者無敵!

仁者無敵作文 篇2

“仁者無敵”是由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人更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而仁所包含的方面更是無比廣泛,部分狹義和廣義。

仁是什麼?仁是與人為善,助人為樂;人是不計恩怨,寬容諒解;仁是永葆良知。心懷悲憫。

中華上下五千年,心懷仁義的歷史人物數不勝數。曹操在軍營中能收攏人心的祕訣,便是寬容待人,不計恩怨。在發現自己的部下與自己的敵人袁紹有書信往來時:一般的人一定會以叛徒的名義,殘忍的殺害那些部下,而曹操不但沒有那麼做,反而選擇以德服人,不計前嫌的將所有書信燒燬,真是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正是曹操的這一良好品性,為他營造了良好的`人際。

而歷史上也有不仁不義的武將,例如項羽。他在攻下一座城池以後,不但沒有善待當地的百姓。反而進行屠城。不禁令人唏噓,心寒,也難怪有了後來的烏江自刎,任何實行暴政的君主都沒有好果子吃。所以仁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人際交往上,戰爭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後者不毀人以自益,忍者部位人以要名。當初趙國的將軍林坡與一名大臣藺相如發生了矛盾。只因廉頗心胸比藺相如狹隘,總覺得藺相如只會說說話,討皇帝歡喜,職位理不應比他高,因此處處與他作對。而藺相如心胸寬廣,選擇迴避,藉口生病,不參政,好在最後廉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負荊請罪。而藺相如也寬容待人。原諒了廉頗,倘若廉頗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令上如不能心懷仁義之心,那麼趙國的未來就不知道會是怎麼樣的了。

誠者有信,仁者無敵,無論在什麼場合裡。以仁侍人一定會散發你人性的光輝,仁就像是精神的一種境界,但絕不是做不到的一一隻要你能夠將心比心,守住內心的寧和,一定能達到仁的境界。

仁者無敵作文 篇3

我不奢望支援美國打擊伊拉克的人在看到此文後能改變對伊拉克的態度,但我希望他們能從別的地方領悟到“仁”之真義,領悟出“仁者無敵”這四個字的深刻內涵。當然,也希望伊拉克戰爭能儘快終止,巴以雙方能恢復和談。

——題記

最近,班裡同學無聊,便開始在課餘時玩起兒時常玩的“石頭剪子布”猜拳遊戲,只是在規則上做了一些改變:每回合輸者將被贏著罰打一次手心。於是,每輪贏得人都會用力去打當局的輸者,常打的“被害者”殺豬般狂叫。當然,我也參加了這種遊戲,手心經常被打的生疼。

一次,我和一個同學玩猜拳遊戲,連續五輪不勝,手心被打得火燒一樣疼。後來,我終於得到了一次復仇的機會——贏了一輪,我“磨刀霍霍”,準備奮力還擊。忽然,一個念頭閃過我的腦海,於是,這次我有意打的很輕,試圖不讓對方感到疼痛。正如我所期望的那樣,當我再次落敗時,我並未吃到那位同學的“必殺技”。

從此,在和別人玩猜拳時,贏了,我總打的很輕,從不使人致痛。即使他以前曾將我打的嗷嗷叫,因為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出手輕了,對方不覺得痛苦,則心存感激,於是下一次贏了便打得輕些;如果你出手重了,對方心存怨恨,於是,下次贏了就會把上次的打加倍奉還給你。你再把敵意翻倍返回去,雙方的衝突就這樣升級了。我打輕點的'初衷是為了讓別人不痛苦,更是為了讓自己以後不痛苦。武力上的征服是絕對不如人格上的征服的,因為真正能征服人的是品格和感情。

救人就是救己。

電影《英雄》裡有這樣一句話:“劍道的最高境界,在於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那便是不戰,便是和平。”

當時,在我連輸5次之後可以還手的情況下,從我腦海中現出的一個字便是“仁”。

仁者無敵。

仁者無敵作文 篇4

仁者無敵這句話本來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的,梁惠王問孟子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孟子勸他施行仁政,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合乎大家的意願,後來就流傳下來,發展成了一個成語。仁者顧名思義就是施行仁義的君主王,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是無敵於天下的。對於小人物來說,就是仁義的人沒有敵人

在我們的生活圈子裡,君王大夫是不存在的,我們畢竟是小人物,接觸不到那些責任重大,能力強大的人,可是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仁心。

就拿農村的老年人的養老保險來說吧。

近幾年來,每每到了臘月份,鎮上的農上銀行裡,遇到趕集的日子,那排隊的前來辦理業務的都是些老年人,他們手裡拿著自己的儲蓄卡,卡里還有自己的身份證和密碼,他們來到櫃檯前,將自己的儲蓄卡和密碼一起交給業務員,於是,三百,二百,千兒八百的錢就夾在了他們的儲蓄卡里,他們也就心滿意足的離開了銀行,利用這錢去趕集去了。我就遇到過幾次這樣的情景,次數多了,我已經養成了習慣,到了臘月趕集的日子,我是不去農商銀行辦業務的.,我要把機會讓給那些個老人們,他們寧願不相信自己的兒女也相信業務員,把密碼交給了業務員,有時候還交給身邊前來辦業務的年輕人。讓年輕人幫他輸入密碼,自己親自拿錢出來。

見此情景,我曾經和同事說過,同事們也都有同樣的經歷。

老人們真是感激現在的社會,領導人真是好,給他們錢花,比兒女都強,有的人家,兒女也拿不出這麼倆錢給老人花呢!我的父親和公公婆婆也是很感激社會的,我有時和父親談起來,父親總是很自豪的說,現在的社會真是好,沒有閒人,莊裡的人農忙的時候忙莊稼,農閒的時候就打工,能幹活兒的都能夠找到事兒幹,掙來工資養家;不能幹的老人,國家還給錢花,在莊裡過了65的老人,每人每月給60月錢,現在也多了,隨著年齡長,現在都發到一百多了。我的婆婆也是很自豪,我們給她的錢她不捨得花,都是變著法子再返給她的孫子輩,國家給的錢呢?她卻是月月支出,在她的心裡,這個錢就是白撿來的,從來就沒有那個社會國家還給老百姓錢花,趕緊將她花了就了了心事。

那些不能到鎮上趕集的老人呢,你也不用擔心,村裡都有信貸員,這些信貸員都十多年來和次那裡人有業務往來的人,是聯絡村民和銀行的紐帶,他們將銀行裡的錢發放給村裡的人,村裡的讓就把自己的錢交給他們保管,當年這些老年人能幹的時候,他們都是把自己剩餘的錢儲存到信貸員那裡,現在,他們老了,需要用錢的時候,國家給他們發放的錢也就自然而然的到信貸員受理支取了。因為都是些老熟人,所以,拿著儲蓄卡到信貸員那裡支取養老保險的老人是不需要身份證明的。這些老年人拿著自己的錢,平日裡是花不著的,因為他們的生活大都又兒女照顧,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老年人再把這個錢給前來百年的晚輩作為壓歲錢發放給自己的孩子們。

這僅僅是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險一件事。當然要說的事情還很多,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這樣的領導還會有人不擁護嗎?這就是仁者無敵了!

仁者無敵作文 篇5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良的品行,如同水一樣,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多做些解釋了。“仁”指對任何人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古代早有人意識了這點,從前“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說明如此。

“上善若水,仁者無敵”總的來說是無論遇到任何事都心如止水,以“仁”心去面對,相信一定能夠與人相處和諧。

老子認為上善若水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謙虛的美德。

下面是關於“上善若水”的故事。

文帝,景帝在位其間,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奉行以安民為本的方針,創造了安定的局面,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減輕刑罰。文帝在位時廢除了連坐法和殘損肢體的肉刑。景帝又減輕了笞刑。經文帝、景帝將近40年餘的整臺,統治者“躬修儉節,思安百姓”。形成一個“史安其宮,民樂其業”的社會環境,史稱“文景之治”。這個故事就說明了以善去幫助那些百姓,使他們為這個君主,這個國家而保護這片土地,這就是“善”的力量。

“劉邦善於收攬民心,注意擇善而從,又以進能攻,退可守的關中為根據地,逐漸由弱變強。項羽雖然在兵力上佔,但驕傲自大,聽不進意見,最後在垓下陷入漢軍重圍。在劉邦的謀臣張良故意安排的“四面楚歌”聲中,楚軍大亂,項羽僅率領八百騎兵突圍,至烏江自刎。”這說明了“仁者無敵”的原因。

“仁”是實施者的心態,對百姓的善待,原意說:“統治者實施‘仁’的教練,百姓會把農作物暫時放下,扛起鑰頭把敵人打跑”。它說的統治者應該以“仁”來做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卻能穿透世上最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能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的逢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無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汙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

所以我們要有水一樣的心境去面對任何一件突如其來的事情,要學會去寬容別人,以德報怨,以德報恩。這樣才會與人相處和諧。

仁者無敵作文 篇6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輕輕地讀出這句話,然後慢慢地咀嚼,心裡竟有一股說不出的味道。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麼?如此難得的品性,誰人又能擁有?

眼前不由得閃過一個畫面:古色古香的房間內,一男子坐在椅子上,身著青布長衫,手拿一本書正靜靜讀著。旁邊的茶几上,一杯香茗正靜靜地冒著熱氣。旁邊的香爐上,青煙徐徐上升,有著說不出的柔和與靜謐。男子目光溫和,給人以溫潤如玉之感,嘴角含笑,好似畫裡的人。

這,便是聖人了吧。

這樣的一個男子,想必定是脫俗之人。

世上看透紅塵的人很多,可是能真正脫離紅塵的,又有幾個?

我擁有同情、關愛、但我沒有像聖人那麼多的'悲憫和博愛;我擁有知識、智慧,但我沒有像聖人那麼淵博的學識和高深的智慧;我能看透紅塵,但我走不出它,我只能身陷其中,任由自己被現實的鐵鏈束縛。

我是凡人,世上有很多東西我都得不到,所以,我學會了敬仰,敬仰那些擁有我想得到卻不曾得到的東西的人,敬仰聖人。

聖人,上善之人,究竟是怎樣的經歷,才讓他置身紅塵之外,又對天下萬物胸懷愛憐之心:是怎樣的磨難,才能讓他把一切都看得風淡雲輕?又是怎樣的力量,讓他在經歷了這麼多後,沒有像普通人一樣倒下,而是站了起來,並儲存好了一顆至善之心?

各方面都如此出色的聖人,真可謂是神袛一般的存在。

吾願將吾心,獻與吾之神。

吾願與所有人一起,向您屈下高傲的雙膝。

我相信,您面前不會有敵人,沒有人願意做您的敵人,也沒有人有能力做您的敵人。

至善之人,必定也是至仁之人。

仁者無敵。

仁者無敵作文 篇7

水,那樣輕靈,那樣柔美。永動的水充滿著無窮的智慧,就像生活中的智者。

山,那樣厚重,那樣沉著,沉穩的山體現著一種敦厚,就像生活中的仁者。

無論是仁者還是智者,他們都有各自的優點,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智者,如水一般靈動的智者,他在生活中總是能夠明辨是非,靈活地看待一切問題,古時候的塞翁,一個地地道道的智者,他用他那獨特的眼光,巧妙地看待了失馬這一事件,於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便傳為千古美談。毛澤東主席,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在解放戰爭時期,正是他那靈活多變的戰略安排,徹底打垮了蔣家王朝,“不計一城一地得失,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多麼睿智的決定呀!生活中需要這樣的智者。

仁者,如山般敦厚的仁者,他用他那顆充滿仁愛的心,感化了千千萬萬的人們,孔子正是這樣一個仁者,他周遊列國,門徒三千,他用他那以仁為本的思想,教育、感化著每一個凡人。這種“仁”的思想影響了他的弟子,更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文化!除了孔子,還有許許多多的仁者,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著身邊的人。生活中同樣需要這樣的仁者。

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智者和仁者有時也會犯錯誤,古語有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仁者,則常常因為太過沉穩敦厚而使一些壞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

因此,我們需要一些既是智者又是仁者的'人,姑且稱之為“能人”。在為人處事方面。“能人們”會運用自己的智慧,加上仁愛的本性,靈活地對待一切事物,避免不應有的錯誤,同時,也會用他們智慧的雙眼,看穿惡人的本性,讓其接受應有的懲罰。

雖然這樣的能人十分罕見,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國家能既抓智育,又抓德育,終有一天,兼有水的靈動與山的敦厚的能人們將領導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仁者無敵作文 篇8

二人成仁,仁者愛人,既愛自己,也愛別人。

愛自己,人性的本能,螻蟻尚且偷生。何況萬物靈長人。

愛別人,就像老鼠愛大米,生存的本能。

所以,愛自己與愛別人之間沒有絲毫的矛盾,兩者同為“仁”的兩個方面,兩個互相映襯的表現。

古時,周王曾這樣問孔子:一個國家要繁榮安定,需要哪些東西維持?孔子答道:需要三樣東西――君王要有百姓的擁戴;官府倉庫要有足夠的糧食;軍隊要有充足的軍備。周王又問道:倘若要在三者中除去一項,應為什麼?

軍備!

兩項呢?

軍備和糧食!

孔子的回答揭示了一個國家繁榮安定的首要條件:愛人!君王要愛戴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來以仁愛之心澤被蒼生的君王,哪一個不是成就了千古英名?

更何況這樣愛別人,卻是最好的愛護了自己。周王這樣問孔子,本意無非是想知道怎樣鞏固自己的統治,這是出自於愛自己的本能。而後他能按照孔子的做法――愛人,則振家興國。

所以愛別人是為了更好地愛自己,這就是“仁”的歸宿。

又有一次,孔子的學生救了一個溺水的人,官府要獎孔子的學生,他卻拒絕了。最初大家紛紛讚揚他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可後來孔子卻責備他:倘若人人都像你這樣,做了好事,別人要封賞你,你卻不接受,沒有報酬而又極其危險的'事情,那以後還有誰敢去做?你這是開了一個消極的先河!

孔子的話是何等的精闢入理,孔子的那個學生見義勇為,就該獎賞,他也應該領賞,這樣愛自己,為自己著想,卻也是為別人著想,當以後有人遇到危險困難的時候,就有人幫助他了。這是另一種層面的愛別人,就好比,你如今栽了一棵小樹,後人乘涼。

所以愛自己也可以更好地愛別人,這就是“仁”的起點。

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提出仁者愛人,並且給人們好好地上了兩堂課。如今,我們成長的必修課上,也應該有“仁者愛人”的教程。

讓我們溫故:仁者愛人;

讓我們知新:愛自己,也要愛別人。

仁者無敵作文 篇9

二人成仁,仁者愛人,既愛自己,也愛別人。

愛自己,人性的本能,螻蟻尚且偷生。何況萬物靈長——人。

愛別人,就像老鼠愛大米,生存的.本能。

所以,愛自己與愛別人之間沒有絲毫的矛盾,兩者同為“仁”的兩個方面,兩個互相映襯的表現。

古時,周王曾這樣問孔子:一個國家要繁榮安定,需要哪些東西維持?孔子答道:需要三樣東西――君王要有百姓的擁戴;官府倉庫要有足夠的糧食;軍隊要有充足的軍備。周王又問道:倘若要在三者中除去一項,應為什麼?

軍備!

兩項呢?

軍備和糧食!

仁者無敵作文 篇10

這個學期,王老師向我們推薦了義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

我懷著興奮的心情翻開它,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它。《愛的教育》以一個國小生日記的形式,記述了安利柯身邊的所見所聞,他們雖然都是一個個看似平凡、貌似渺小的.人,但卻都有一顆高尚、美好的愛心,使人感受到人類是多麼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啊!

最令我感動的是《我的朋友可萊蒂》,主要講述了可萊蒂的母親生病了,父親外出打工,他又要照顧生病的媽媽,又得看店,還要搞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十分困苦。但可萊蒂非常樂觀,不屈服,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他幫爸爸鋸柴,讓爸爸高興;幫媽媽煮咖啡、買藥,不讓她傷心;還幫大人看店、做生意,就像一個小大人。他喜歡用一舉兩得的學習方法:一邊卸木柴一邊溫習功課,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如果我們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也會像可萊蒂一樣嗎?我覺得自己做不到,不會像他那樣如此堅強、更不會懂得感恩父母!如今,我們生活的條件優越了,但我們大部分同學卻變得如此脆弱,一有困難就退縮,不善於體諒父母,父母一不答應我們的要求,我們就不哭大鬧,我們不正應該學他這樣堅強、樂觀、有孝心嗎?這不就是我們需要具備的良好品格嗎?

愛是人間最偉大的感情,也是最讓人感動的。父愛、母愛等等不都是一種關心、一種理解和幫助嗎?讓我們行動起來關心、理解、幫助每一個人,讓愛充滿人間!

仁者無敵作文 篇11

一週之前買了于丹的《論語心得》,初讀後沒什麼感覺,可是越是興到味深處,那股屬於于丹的味道就深厚。這就是大家呵!

于丹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傳達這樣一個資訊:論語,就是一位仁者的叮嚀!

孔子行世一生,用於丹的話說,就是:他不會教你太多,有時候記住一兩字就夠用一輩子了。孔子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

孔子註定是屬於那個過去的時代,現在不會再有,未來也不會再有。

孔子說的道理,不是索然無味的教訓,不是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更不是像辭海那般嚴肅的解釋,他所說就是一些生活平常小事中的'常理,是一種對生活藝術的詮釋!他只是把他快樂生活的祕訣告訴了我們了而已,所以,於我看來《論語》就是孔子交給我們的一把鑰匙!它能使我們在這個時代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智言的暢通,親情的無阻

孔子在《論語》裡說;志於道,據於德,遊於藝(述而第七—六)說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人生應有一個目標,這樣才合乎常理。這還不夠。還應為人處世以德,應遵循仁愛的方向。但僅僅有了這些就夠了嗎?不,不夠,所以他又教導我們要涵泳於六藝之中,這就是人生了。

其實這就是他對生活的詮釋。

又比如,在《論語》子罕第九—十六中,他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其實就是對生活常理時間流逝的感慨而已,孔子只是把這些常理用平易近人的話記錄下來,看我們在兩千五百年後仍然受益而已。

如此看來,《論語》並不是多麼高深,也不是多麼膚淺,它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仁者的叮嚀,僅此而已。我們可以用一刻鐘讀懂它,也可能一輩子都讀不懂!

最後,就以于丹的話作為結束吧!“我看《論語》的溫度,不燙手,亦不冰冷,略高於體溫,千古恆常。”

仁者無敵作文 篇12

同樣是人,同樣是猿類進化而來的人,但對於某一事物的看法,理解都是不同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因如此,才構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人,也形成各民族各種文化,構成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同樣身處亂世中,儒家提出“仁,禮”,“無為而治”;法家提出“嚴刑峻法”,這樣不同的思想,構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使當時的文化達到極度繁榮。正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學派對於政治,教育等問題的看法自然各不相同。當然,並非只有哪些偉人才會形成這樣局面,偉人也是從平凡人中走出來的,只是他們的眼界較寬,視野較遠,思考也較為深奧。在生活中,無法是多細微的問題,多渺小的事物都會形成不同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每個人身上都可以體現。

有人說過:“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的'看法是不同,在我國的神話故事有玉皇大帝,女媧娘娘;在希臘神話故事中有宙斯,那維斯;西方也有耶穌。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不同的國家的神話人物與本國人們都是相似的,可以看出當人,們在創造神話人物是依照自己的形象塑造的。

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在看待某一事物時是帶有主觀色彩的,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結果。在通過孩子的奇特幻想與好奇心時,不同父母會有不同的做法。有些父母會認為孩子在胡說八道,胡思亂想,無情扼殺她們的好奇心。在美國一個小鎮有一位母親在廚房裡幹活,聽到孩子在後院蹦跳玩耍,便問:“親愛的,你在幹什麼?”孩子回道:“我要跳上月球。”那母親沒有像別的父母一樣向孩子潑冷水。她笑道:“要記得回家喲。”30年後,這個小孩子長大了,成為了世界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他就是——阿姆斯特朗。這種不同的做法,使得孩子有了不同的成就,可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過也會有誤導人們的,不然社會上怎會出現犯罪分子,所以仁者見仁,要見到真正的“仁”,智者見智,要見到真正的“智”。

仁者無敵作文 篇13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最早是孔子說的,《論語》中記載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仁者壽,智者樂。”溯其本意即為:仁者追求山一般的崇高、寧靜、祥和;而智者追求水一般的快樂、靈動、悠然……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都會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性格不同的人衡量幸福的標準也不同,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終日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倒是好生自在,寧靜祥和,與世無爭,所以平靜的生活是一種幸福;俞伯牙與種子期的故事我們都有所耳聞,而在《呂氏春秋》中記載的‘伯牙摔親謝知音’的情感誠然令人感動,由此可見,天長地久的友誼也是一種幸福。不同的人追求的'幸福不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它們都無貴賤之分。

“幸福就是開心”這種思維模式逐漸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其實也不盡然,追求幸福好比攀登高峰:若只為觀賞風景,儘可乘索道上山,一睹風光;也可一步步登上山頂,看到美景的同時,還會有一種征服大自然的成就感,而在攀登的過程中,愈是舉步維艱,到達山頂後的成就感變愈是強烈。同樣的道理,若想收穫幸福就應有所付出收穫幸福的同時一定是開心的,但開心的是未必能表露出幸福。

麻煩的是:有的人曲解了幸福的含義,而在這些人之中,有的以為腰纏萬貫的財富就是幸福,所以他們想著法掙錢而忽略了‘錢是掙不夠的’這一客觀事實,所以慾望從未被滿足,以至於年耄垂死時還對他的財產念念不忘,諸如此類的還有許多,無論是高官還是厚祿都不能稱得上幸福。前不久‘走基層’活動中記者瞭解到大多數人覺得當下的生活稱得上是幸福,而且他們依據就是當今國泰民安,生活穩定。百姓們認為‘家庭和睦’,而這與《大道之行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

其中的思想不謀而合,從中可以看出,幸福的含義就是人內心深處最真實樸素的渴望。

幸福其實很簡單,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肯為幸福付出,才能收穫幸福;而且要對自己的收穫予以肯定,世界上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悟幸福的內心;要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知足者方能常樂。

仁者無敵作文 篇14

今晚,偶然看到有關泰坦尼克號沉船那晚的一些報道,出於好奇,我點選看了,看完後有些許感觸,也許說感動更為合適。

泰坦尼克號沉船,事發突然,也就註定會有人不能坐上救生艇,畢竟救生艇數量有限,救援人員也沒那麼快趕過來。於是,當時大家(大部分人)就決定“先救弱者!”弱者主要是指婦女和孩子。被困在船上的人不少是傑出人士,包括世界富商,教育人員,資深報導人員……當他們決定先救弱者的時候,也許就放棄了活下去的機會。我心想:難道他們不怕死?繼續往下看的時候我發現了,他們是真的不畏懼死亡,也許會不捨得自己的妻子孩子,但他們愛她們勝過愛自己,所以把活著的機會留給了她們。他們有一顆‘愛人’的心。

亞斯特四世(當時世界第一首富)把懷著五個月身孕的妻子送上4號救生艇後,站在甲板上,帶著他的狗,點燃一根雪茄煙,對划向遠處的小艇最後呼喊:"我愛你們!"泰坦尼克號一副曾命令亞斯特四世上船,被他憤怒地拒絕:"我喜歡最根本的說法(保護弱者)!"然後,把唯一的位置讓給三等艙的`一個愛爾蘭婦女。

幾天後,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打撈船員發現了他的遺體時,他的頭顱已被煙囪打碎……

以他創造的財富,我覺得即使他上了船,大家也不會說什麼,但亞斯特四世拒絕了可以逃命的所有理由,為了讓更多的弱者可以安全離開,這真是一個偉大而慈悲的男人啊!

斯特勞斯是世界第二鉅富,美國梅西百貨公司創始人。他無論用什麼方法勸說,太太羅莎莉始終拒絕上救生艇。她說:"多少年來,你去哪我去哪,我會陪你去你要去的任何地方。"八號艇救生員對六十七歲的斯特勞斯先生提議:"我保證不會有人反對像您這樣的老先生上小艇。"最終斯特勞斯先生還是拒絕了上船。

那時一位母親把兩個孩子抱上救生艇後,由於超載,她不能上去了,這時一個已經在救生艇上的女士說:“去吧,孩子不能沒有母親!”一邊說一邊從救生艇上走下來。除了他們,還有許多把救生艇讓給別人的人。

看到這,我的眼睛有些溼潤,我被他們的舉止感動了,他們的心與勇氣是我不能比擬的,與其說他們在那場災難中死去了,我更相信他們只是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仁者無敵作文 篇15

爺爺退休了,經常幫家裡買水果。可是他買的水果一點兒都不好,總是被媽媽埋怨。爺爺一點兒也不介意,仍然樂此不疲地搶著買。

一天傍晚,爺爺叫我陪他去公園散步。回來的時候,天已經黑了。走著走著,爺爺忽然對我說:“想不想吃香蕉?買點兒香蕉回去吧。”

不等我回答,他就向街上一輛三輪車走過去。我一看,車上只剩下兩把香蕉了,而且皺巴巴的,皮都有點兒黑了。我趕緊說:“爺爺,這些香蕉不好。”爺爺卻好像沒聽見我的`話,把兩把香蕉都買了下來。我有點兒不高興,心想怪不得媽媽說他不會買東西。爺爺看出我不高興,笑著說:“我買這些香蕉,是在幫助別人。人家不容易呀,這麼晚了還不能回家。我把香蕉買了,他就能回家吃飯了。這些香蕉就算不好吃,這錢對我們來說也不算什麼,卻幫了別人一個大忙。”我聽後,理解了爺爺的苦心。回到家後,媽媽果然又埋怨起爺爺來。爺爺仍然樂呵呵地笑著。我剝了一個香蕉吃,感覺到好香好甜。

仁者無敵作文 篇16

暮色已將房間包圍,我打開臺燈,輕輕翻閱著儒家經典之作《論語》。

我讀到了不棄自己理想,甘於貧困的仁者之風。孔子這樣評價他最欣賞的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住在陋巷之中的顏回,每天只靠著簡單的飲食來維持生活,一般人無法忍受如此清貧的生活,但顏回卻樂在其中,他每天認真地讀書,獨立地思考。

我讀到了不畏艱難困苦,傲立風霜的仁者之骨。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當到了天氣最寒冷的時候,很多植物早已凋零,唯有松柏依然挺立於風雪中,巋然不動。孔子通過鬆柏比喻那些即使經歷了各種挫折,仍不忘初心的仁者。

我讀到了不受外物所惑,心懷天下的仁者之情。“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對智者與仁者都持正面評價,通觀《論語》全書,孔子最嚮往的人格當為仁者之情。仁者性格沉靜,不為外物所惑,內心不會計較自己的個人得失。

我沉醉於《論語》描繪的仁者情懷,然而合上書後,我面對的仍然是這個喧囂的時代。不知何時,古代社會中的.那些正能量因子,漸漸消失。人們認為過去儒家經典中的很多思想已經不適合現今高速發展的資訊社會,於是慢慢地不再傾聽逝去的儒者之聲。

有些人開始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每一步人生的藍圖中只有自己如何做才能過得更好,這個規劃裡沒有他人與社會。有些人變成了“物質至上主義者”,由於無法忍受一時的貧困,他們走上了各式各樣的犯罪道路。聖賢所倡導的仁者情懷都去了哪裡?

沉下心來,去閱讀過去的那些經典吧,或許它們能夠讓我們重拾逝去的仁者情懷,給我們身處的時代帶來一些嚴肅與認真的反思。

仁者無敵作文 篇17

二人成仁,仁者愛人,既愛自己,也愛別人,只有兩者相互配合,才能構造‘仁’。

愛自己,人性的本能,螻蟻尚且偷生。何況萬物靈長——人。如果一個人連愛護自己都做不到的話,就根本不要說愛護別人。愛別人,生存的本能,既可以體現相互的友愛,也可以為自己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

所以,愛自己與愛別人之間不但沒有絲毫的矛盾,而且是密不可分的。兩者同為“仁”的兩個方面,兩個互相映襯的表現。

‘仁者愛人’是德政的基礎,,愛民,以民為本的君王才可成千秋大業

古時,周王曾這樣問孔子:一個國家要繁榮安定,需要哪些東西維持?孔子答道:需要三樣東西╠╠君王要有百姓的擁戴;官府倉庫要有足夠的糧食;軍隊要有充足的軍備。周王又問道:倘若要在三者中除去一項,應為什麼?軍備!兩項呢?軍備和糧食!

孔子的回答揭示了一個國家繁榮安定的首要條件:愛人!君王要愛戴百姓,百姓要擁戴君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來以仁愛之心澤被蒼生的君王,哪一個不是成就了千古英名?他們的.初衷是想鞏固自己的統治,留名青史,是出於愛自己的本能。而後他們做到了愛人、愛民,最後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明君。假如帝王能施“仁“政,那麼他就能得天下人的擁戴;而如果一個人能以“仁‘者之心愛人,那麼他必定會得到大家對他的深深的信賴與愛戴……“愛人者,人愛之。“仁“是一個人的本質,一個人賴以生存世上的為人行動準則;它不因為外界的環境變化而改變;更不因為他人的誘惑而失去自我……仁者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而“仁“者必愛人;“愛“人是仁者社會化的行動指南……當一個人生活在社會做到了這一切難道還有人能與之爭短長嗎由此便可知,其實愛別人,也是最好的愛護了自己。愛人則愛己;而愛己,也需先邁出愛人這一步。兩者是相互的。

所以愛自己也可以更好地愛別人,這就是“仁”的起點。而愛別人是為了更好地愛自己,這就是“仁”的歸宿。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提出仁者愛人;而如今的我們,更要延續這高尚、美好的品質。這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有這好處的。

讓我們溫故:仁者愛人;讓我們知新:愛自己,也要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