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合集)

作文1.93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合集)

家鄉的風俗作文1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的腳步離我們近了。又是一個春光明媚的一天。

備年貨

超市裡人聲鼎沸,裡面的音響又在大聲播報:“豆角二塊六毛錢一斤,西紅柿三塊錢一……”隨即又響起了喜氣洋洋的歌聲:“好運來,祝你好運來……”人們在各個貨架上挑選著自己心儀的物品,一瞬間貨架前竟擠滿了人。

有人在挑選著蔬菜,有人在挑著魚肉,有人在挑著新衣服……可能是因為過年的緣故,人們都有秩序地排好隊,等待著付款。出了超市門,每個人都憧憬著新年除夕夜的到來……

大掃除

過新年,當然要有一番新氣象,新面貌。正是為了辭舊迎新,所以才會打掃自己的家。掃地、拖地、擦窗、洗被子、洗碗筷……每一個縫隙都不放過。雖然很辛苦,累得直不起腰,但是辛勤換來了一番乾淨、整潔。地板可以照清你的臉,窗戶閃閃發光,乾淨的衣物在窗外翩翩起舞。然後是自己的'衛生,每個人都要洗澡,換上新衣新襪。整天大家都忙得團團轉。

除夕夜

除夕的光景總是短暫而美好的。飯菜一個個送上餐桌,濃郁的香味頓時敞開來,使人垂涎三尺。當全部菜餚上桌時,就好比一桌“滿漢全席”。

大人們站起來祝酒,小孩子們就抓緊時間,爭先恐後地夾起好吃的往嘴裡送。燙燙的飯菜總是會使我們張開嘴哈氣。大人們坐下來時,除夕的團圓飯才剛開始:有人一聲不吭地享受著美食,有人和老者們談笑風生,顧不上吃飯,還有人吃一口,然後沒等嚥下去就開始說話了。

飯後,大人們笑著離開,小孩們口袋裡塞得鼓鼓囊囊的,裝的全是零食。除夕夜裡,老人們守歲,小孩子們總是沉沉地睡去,做著香甜的夢……。

春節已經過去了,但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它像一本書,記載著我的成長,它又像一盞燈,照亮了新的開始。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我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熱鬧的中秋節。中秋節在我得家鄉那可是有許多的習俗呢!

八月十五,在這一天我們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餅、賞月……記得那次中秋節讓我至今難忘。早上奶奶拿著面、葡萄乾、豆沙做起了月餅。先把餡做好,再把面和好,先把面放到模具裡,加上一點餡再加一點面,最後再按一下一個圓圓的月餅就做好了。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做了起來,可由於是第一次做把順序弄反了先放的餡然後才放的`面。月餅做出來以後我和奶奶都哈哈大笑,奶奶一邊笑一邊教我怎麼做月餅。照著奶奶的樣子我和奶奶把所有的月餅都做好了,放進烤箱裡烤一下月餅就做好了。聞起來香香的我似乎忘了這是剛嘮出來的就用手去拿月餅,可月餅沒吃著還把自己給燙了一下,這可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呀!我等月餅涼了一會再吃,真是太好吃了!我沒忍住多吃了幾個,這時奶奶走了過來對我說:“不能再吃了,一會兒要吃飯了而且月餅是要到晚上才能吃呢!”我可憐兮兮地對奶奶說:“就在吃最後一個,就一個。”奶奶看著我無奈的說:“唉,真是拿你沒辦法。”我橫盼豎盼終於盼到了晚上。

晚上,我們一家人坐在院子裡看著又圓又亮的月亮,吃著月餅。我看了看月亮又看了看手裡的月餅,突然跳起來站到大家面前說到:“我終於知道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了,因為月餅和月亮一樣代表團團圓圓!大家都互相望了望,不約而同地笑著說到:對!對!

中秋節就是要吃月餅,就是要賞月就是要一家人團團圓圓!

家鄉的風俗作文3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不猜你也知道,這是一首寫端午節的童謠。

端午節,你們做什麼呢?那年端午節,我跟外婆學包粽子,外婆把洗乾淨的粽葉平鋪在桌子上,還有一大盆醃過的肉和剝好的栗子,一旁的椅子上放著用醬油和鹽調好味的糯米。

我一看食材便起了勁,迫不及待地催外婆包粽子。我學著外婆拿起一張粽葉,捲成一個圓錐,哈哈,這真像我們吃的甜筒。緊接著,我舀進了幾勺糯米,放進一大塊肉,幾顆栗子,再加兩勺糯米,再跟著外婆笨笨拙拙地把多餘的部分給裹了起來。正當我準備扎繩子時,手沒抓好,粽葉豁開一個大口子,米和栗子便逃回了剛才的盆子裡。外婆見我這狼狽樣,慌忙來補救我那不成形的粽子……

終於,在外婆的努力補救下,一個不正常,但還算可以的畸形粽子就登場了。我學會了包粽子的步驟,便熟練地包了一個、兩個、三個、四個……

粽子包好了,接下來的步驟便是煮了。粽子剛下鍋便有一股淡淡的調味香,過一會兒,一陣濃郁的糯米香飄了出來……

時間從棕香間流逝,不一會兒,粽子便出鍋了。我挑了一個畸形的粽子,這可是我包的'。我小心翼翼地撕開粽葉,一個金黃飽滿的粽子便出現在我眼前,我輕輕地咬下一口,感覺這粽子比平日裡都要好吃。

我一邊品著粽子,一邊與外婆聊著端午節的習俗,我們的歡聲笑語伴著棕香迴盪在屋子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春節,伴著冬天的腳步悄悄來臨,和我們歡聚在一起。你看,家家都貼上了紅紅的對聯,戶戶都掛上了喜慶的紅燈籠,店鋪裡也擺滿了紅紅的鞭炮、紅紅的紅包……中國紅,在這一天可謂是歡迎的`顏色了,整個世界都喜氣洋洋,紅紅火火。

作為中國的傳統佳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這段日子,人們就像蜜蜂一樣,忙碌起來了:晒臘肉、醃鹹魚、晒臘腸……還要為孩子們準備新衣服,壓歲錢,希望他們來年學習更上一層樓,天天開心。雖然有些累,但每個人都開心地笑著,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裡忘外,做著團圓飯。而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則是點鞭炮,放煙花。聽著一聲聲煙花劃過天空的聲響,打破了平常一樣夜晚的寂靜,無數的煙花在空中綻放,幻化成了各式各樣的花樣,描繪著除夕之夜的美好畫面。夜晚的天空頓時在黑色的幕布上繡上了幾朵美麗的金絲花兒。

“吃飯咯!”“我要吃魚丸”,“我要吃雞腿,還有臘腸”……除夕的桌面上擺上了滿滿一桌好吃的食物:年年有餘、節節高升、團團圓圓……每一份食物都被賦予了美好的祝福。

孩子們吃著,笑著,嘴裡還嚷著:“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在大人們寵溺的笑容裡,歡天喜地的接過紅包,悄悄心裡盤算著又該買點什麼?又該挑些什麼?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煙花盛放、鞭炮響亮,在一家家其樂融融的歡聲笑語中,過年的氣味已瀰漫空中,沁入心田。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的老家在湖源那當然我的家鄉就在湖源!

湖源其實我認為沒有什麼風俗,唯一風俗可能就是這個吧,你猜猜是什麼?

我們家每一年過年,過年前一天,元宵,清明等節日會祭祖。那如何祭祖?我們會在吃飯前記祭祖,桌上會買買許多零食水果,晚上要吃的飯,一根菸,一瓶酒,許多椅子與一隻碗。而且有一個人會拿三隻香,等開始祭祖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去一摸椅子,你知道為什麼不能去摸嗎?因為我們記住就是為了想念已去世的人們,或者是你去世的親人,這些椅子上面雖然沒有人,但是我們就像椅子上有人一樣,不能去摸,不能去碰。你知道為什麼不能摸,不能碰嗎?你想想你吃飯會有人來無緣無故碰你嗎?有人會來摸你嗎?並沒有,那這椅子上面就是有人的,有人就不能去摸它們?而且在祭祖前要洗好手,必須是要乾淨的手,這一點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而且在祭祖的時候,我的叔叔與爸爸,會給他們倒酒,他們每人一隻碗陸續的倒過來,最後再把酒倒到一一隻碗裡去外地一灑,幹什麼?那香最後怎麼處理呢?我們會把它插在家門口的泥土前,就是祭拜土地公公。

記住記好我們小孩可能過去拿零食,可能會把飯菜搬到另一個桌上去吃,因為祭祖的桌子是不一樣的,記住的桌子是方方正正的,而我們的桌子是圓圓的。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我的家鄉有著奇特的風俗。

在春節走親戚的話,就是要拿著大饃,它形似倒扣的鐵鍋,色白而已。底盤若海碗粗。兩個大饃,論重量,差不多有一斤了。另外,拿大饃的習慣,不知從哪個年月起,演變成了凡是親戚家有長輩,不管是叫姨叫姑叫舅還是叫啥,過年走親戚,都必須拿大饃,而且必須成雙。

從我媽媽那個年代到現在,在我看來,大饃是一種禮節,是一種威儀——不僅僅是恭敬,絕對是百姓人家的一種威儀。

姥姥隨我家生活,再加上我爸媽眾多的侄甥,所以,打我記事起,我家收的大饃在親戚中就最多。大饃中隱藏了好多祕密,這祕密是姥姥發現的。每在親戚走了之後,姥姥看著裝滿幾個大瓦盆的大饃,總是一副很滿足的模樣。不過,姥姥會將大饃分開存放,她指著一對大饃說,這是誰誰家拿的,他家最窮,外層是白麵,裡面一準兒是紅薯塊兒,為了夠重量,還故意不蒸熟,要先吃,免得發酸;又指著另一家的大饃說,這一家窮得不很,外面是白麵,裡面是高粱面或者玉米麵;最後,老人家會指著僅有的幾個大饃,說:“這是城裡親戚拿的.,都是純好面的,留到最後吃......”

在平常的時候,我的家鄉經常會在一個指定地方請專業的人來表演唱戲,或者是有人在結婚,寶寶滿月的時候也會請歌舞臺來為我們表演。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奇特而又神祕。

家鄉的風俗作文7

香噴噴的粽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好了,賽龍舟的船也準備好了,端午節也就隨著風而來了。

彩繪的龍舟,整齊的著裝,如潮的人群,那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榮幸地來到新會司前大範親眼目睹一次久違的賽龍舟。

比賽在人們的'翹首以待中最終開始了。青年橈手們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束一塊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龍舟便如一支離弦的箭,在塘江上來去如飛。一時間,吶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處,在江面上迴盪,震耳欲聾。

端午節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我們新會司前的粽子是所有粽子之中體積最大、用料最豐富、做法最講究的。鹹粽內餡有鹹肉、蛋黃、燒雞、燒鴨、叉燒、栗子、香菇等;甜餡有蓮蓉、綠豆沙、紅豆沙、慄蓉、棗泥等;更有廣東鹼水棕、竹葉粽等。

然而這一天還得戴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並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一樣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藥製成香袋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

我十分喜歡端午節,因為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

家鄉的風俗作文8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離家三裡遠,別是一鄉風”,在我們遼闊富饒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過年家家戶戶吃年糕。

聽奶奶說,年糕最早是為年夜祭神的,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了春節食品。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令人回味無窮的口味,成了家家必備的新年食品。

隨著新年的腳步一天天接近,我這個饞孩子也一天更比一天期盼再次品嚐到奶奶做的年糕,因為那是家的味道,更是愛的味道。

年三十一大早,我看見奶奶正忙著買蜜棗、桂花,準備蒸年糕呢!我長這麼大,每年都能吃到奶奶從鄉下寄來的美味年糕,但從沒看到奶奶是如何蒸年糕的。今年正好回老家,我可要親自“實踐”一下。

只見奶奶把糯米粉倒進竹匾裡,在裡面加上了蜜棗、桂花,再用勺子麻利地來回拌勻。奶奶告訴我:“這樣蒸出來的年糕既有蜜棗的甜味,又有桂花的香味,讓人回味無窮。”我心想:怪不得奶奶每年寄好多年糕來,但我總覺得吃不夠。我挽起袖子,學奶奶的.樣子來回攪拌,好像已經聞到了年糕的陣陣香味。

接著,奶奶在鍋中燒開了一鍋水,又在蒸籠四壁用紗布輕輕抹上清油,放入已拌勻的糯米粉,把糯米粉拍結實後,放在鍋上蒸。過了一會兒,糯米粉上冒出幾個泡泡,泡泡破了,蒸氣便冒了出來。奶奶低頭仔細尋找泡泡出氣處,還不停在上面撒糯米粉。奶奶一邊加糯米粉一邊告訴我:“這加糯米粉很有講究,加得不好,年糕有的生有的熟,不好吃。”

很快,一股香氣撲鼻而來,一籠又香又糯的年糕就這樣蒸好了。奶奶樂呵呵地把一碗冒著熱氣的年糕遞給我,嘴裡還說:“吃了年糕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啊!”是啊,這一塊塊年糕不僅帶給我們新年的喜慶,更是寄託了奶奶對全家未來生活的祝福!

家鄉的風俗作文9

照家鄉的規矩,從臘月七年級就開始新年的預熱了。臘八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大家都在這天熬臘八粥,裡面的食材豐富極了,讓人聞到就覺得心裡暖和。

在過年時,孩子們都喜歡先準備自我過年時的東西。第一種是大家都喜歡買的花炮或鞭炮等,尤其是男孩子,一買一大包。第二種便是又硬又甜的糖或又甜又紅的棗,只要大人一買到,小孩就一抓一大把。

最終到了小年二十三,在這一天,鞭炮聲接連不斷,年味濃濃。街上賣東西的也多了,尤其是糖和瓜子,孩子們也開心多了,到處是歡聲笑語。

雖然別的地方一般是除夕當天才貼春聯,但在我的家鄉,臘月二十八便開始了,人們喜氣洋洋地一邊貼著春聯,一邊哈哈大笑,顯示出了永珍更新的氣象。

期待已久的除夕之夜最終到來了。這天晚上,鞭炮聲比以前多了許多,每分每秒都在響,人們穿著新衣,做著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餚。外出打工的.人,除了萬不得已,必定會回家吃個團圓飯。這天晚上吃完飯,人們便忙了起來,燒香、磕頭、拜天、拜地,一刻也不停。一切活動結束後,除了很小的孩子,一家人都要守歲,聽說這麼做能夠延年益壽。

正月七年級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一樣,人們都要去拜年,互相表達新年的完美祝願。

正月初六,多數商店都已經開張。這天也是我最不願過的一天,因為家裡每一個幹活的人都要出去幹活。

元宵節是春節期間又一個重要的日子。這天晚上,人們去城裡看燈會,有“二龍戲珠”“龍鳳呈祥”……各形各色,各不相同。人們看完燈會便匆匆趕回來,因為大家都要點蠟燭、鬧花燈,整個村子火紅一片,真是一片燈的海洋

就這樣,過完元宵節,春節也就結束了。人們各忙各的,又開始了新的生活,孩子去上學,大人去上班,一切就又恢復了平靜。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每年春節,我們一家人都會回到媽媽的家鄉——客家古邑河源。在河源過年很熱鬧,除了團圓飯,最過癮的就是看“打火龍”了。

“打火龍”是客家鄉村的一個古老而又神祕的鄉俗活動。火龍是由木棍和稻草紮成的`,長達10幾米,龍身上插滿了香燭。

每年除夕,大家早早吃完團圓飯,“打火龍”活動就開始了。照例是一輪煙花炮竹,這時,龍身上的香燭已被點燃,八個經驗豐富的壯漢將火龍高高舉起,舞動著行走起來。圍觀人群激動起來了,發出雷霆般的歡呼聲。我和村裡孩子們在幾條火龍之間來回穿梭著,邊跑邊叫,嗓子都喊啞了。人越來越多,場面越來越熱鬧,火龍走到哪,人們也跟到哪。遠遠望去,火龍身上閃著的燈火綿延幾百米,場面十分壯觀。火龍上下舞動著、跳躍著、歡騰著,龍身越燒越旺,在夜色的映襯之下,顯得格外耀眼。在一條條火龍的舞動之下,客家鄉村的春節也漸入佳境了。

每次看“打火龍”,興奮和熱鬧過後,心裡總是暖暖的。媽媽說“打火龍”的習俗在她小時候就有了。傳說是神龍下凡趕走妖魔鬼怪,驅邪避災,來年就會風調雨順,老百姓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現在,我想起“打火龍”,在心裡默默地盼望著,盼望客家人的火龍能驅除瘟疫,驅走冠狀病毒,讓我們早點開學。

明年過年,我要回河源看一場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打火龍”。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我的家鄉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家鄉有好多好多的風俗,比如:社火、小曲、小吃……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家鄉的主要風俗——字畫和小曲。

聽爸爸媽媽說,通渭在一九九二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家鄉的人們家家都懸掛字畫,有“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之說,在每年的八月十六日都要舉辦書畫藝術節,其中的字畫展覽活動主要在我們的悅心書畫村,書畫村有四樓,一樓是大廳,二、三樓是畫家和書法家畫畫或寫字的地方,我也去過好幾次呢,看見悅心書畫村展覽了許多字畫,並且有許多書法家和畫家在那裡寫的寫、畫的畫。哦,他們字、畫非常好看,但是非常貴,有的一副字畫要一、兩萬或幾十萬呢。對了,還有買字畫的人,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非常多。

通渭還有一個著名的風俗,那就是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特別多,可以百聽不厭,有火焰駒、十里亭、佰牙付琴、華亭相會、張連賣布等等,最火焰駒好聽,我也喜歡。假如你也喜歡的.話,你可以買一個通渭小曲碟片,保證百聽不厭。我爺爺奶奶閒時總是不忘聽通渭小曲,真是兩個戲迷,我想,我長大後一定給他們買一套通渭小曲碟片,再買個放碟片的好電視,他們就可以天天看了。還有,隨著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現在,家鄉的大街小巷都有表演通渭小曲的人,尤其在我們的文化廣場,每天都在表演小曲,看的人非常多。

哦,家鄉還有許多好吃的,喬圈圈、油餅、漿水面、煮洋芋、長面等等都非常美味可口。

如果你來到了通渭,別忘了賞通渭書畫、聽通渭小曲、吃通渭美食哦,熱情好客的通渭人民歡迎你!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在不同的地區都有各自具有特色的風俗文化,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是安徽蕪湖,那兒雖然不是什麼名勝景地,沒有像大都市那樣的繁華,但是那裡卻是我最喜愛的故鄉。

自我打小有記憶起,每到臨近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時,在北京就常聽到父母經常說起賽龍舟的日子就快要到了。因為只有過年才回到安徽,所以我從未親眼見過賽龍舟。自此我對端午節賽龍舟這一風俗,感到十分好奇。在一次偶然機會下,臨近端午節時我回到了安徽,也終於可以親眼見見我期盼已久的賽龍舟了。

也是因為到了端午節,每家每戶都飄著粽子的香氣,為了這即將開始的賽龍舟又增添了幾分不同的氣息。“啪”一聲槍響,四周變得安靜起來,只聽隱隱約約的敲鼓聲從遠處襲來,緊跟著龍舟出現了。微波盪漾的湖面也因著他們的到來開始翻騰起來,一個個的龍舟如同出海蛟龍,長長的龍體塗滿了鱗甲形的花紋,那昂起籠統也威武無比。每條龍舟上都整齊地坐著兩排划槳手,船頭和船尾各站一個人。船頭的人負責打鼓為划槳手們鼓勁兒,船尾的人負責掌控方向。“咚,咚,咚咚咚”打鼓的人這樣有節奏地敲著,划槳的'人們整齊,急促的一起一落,激起一團團白色的浪花。龍舟也就在這樣的浪花中有節奏的起伏著。活脫脫像是龍騰大海,壯觀極了。

再一聲槍響,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條條龍舟競相越過終點,伯仲難分。分出名次後,頓時禮花綻放,人們也在歡呼雀躍中結束了這酣暢淋漓的比賽。但如今,那振奮人心的鼓聲依舊在我的耳邊迴盪,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親眼觀看賽龍舟。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你明白這是描繪的哪個傳統節日嗎?

對,就是咱們中國最隆重、最溫馨的節日——春節。在我的家鄉,過春節是十分讓人期待的,有幾件事必不可少。

年夜飯。年夜飯必須是重頭戲,這天一家老小會集聚一堂,主婦們一頭扎進廚房為一大家子做上一桌“滿漢全席”來感激長輩、犒勞老公、獎勵小孩。我們家裡的年夜飯是非十二個碗不可的.,少了我爸絕對會嘮叨我媽“寒磣”。

守歲。年夜飯過後我們能夠自由安排活動,喝茶、嗑瓜子、陪奶奶聊天、看春節聯歡晚會、看書、下棋……你樂意就行。可是最趣味的是守歲,比誰扛得住,守得越久的紅包就越大,我每年信誓旦旦,每每又最早昏昏入睡。

穿新衣戴新帽。這一天必須是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必須嶄新而又幹淨。

拜年。如果說大人們平時十分忙碌,像鐘錶上的發條不停奔忙的話,這幾天的他們似乎都異常清閒,每一天悠哉悠哉,走街串巷、探親訪友,見面就說過年好,三句不離一齊喝兩杯。我最喜歡跟著跑了,因為我人小輩份也小,大人總免不了要給我發紅包,回家拆紅包數錢是最歡樂的事情。

在我的家鄉,春節的風俗還很多,樂趣無窮。你的春節一般怎樣過呢?我很好奇天南地北的春節玩法喲。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說起我的家鄉,我爸爸的祖籍是四川達州市,我媽媽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達州我從來沒有去過,也不知道什麼樣?我是重慶出生,重慶長大,重慶就是我的家鄉。

據外公告訴我,重慶及其周邊川渝地區,歷來就有中秋節“打餈粑”的習俗。過去物資不那麼豐富,中秋節有月餅吃,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特別是鄉村,都是靠自己動手,打餈粑過中秋節。

每個農家小院,基本上都有一兩個,青石做的'“兌窩”。四四方方,上面大,下面約小,中間有一個圓圓的深窩,再配上一個“兌窩棒”,平時可以用來舂米,中秋時節就用來打餈粑。中秋節這一天,子女們都回到老人身邊,把自己種的糯米蒸熟,趁熱放進兌窩裡,開始打餈粑。這可是個力氣活,一般都由幾個青壯年,輪流來完成。一個用勁地舂,一個不停地翻動。糯米舂爛以後,黏勁十足,舂下去容易,提起來卻十分吃力。一直要舂到看不見米粒,非常柔軟才行。幾個回合下來,沒有不脫外套,不頭上冒汗的。小孩子們在旁邊看熱鬧,偶爾也嬉笑著上來搗鼓幾下,不一會就會敗下陣來。

餈粑打好以後,合上事先炒熟磨好的黃豆粉,加上白砂糖,真是又香,又糯,又甜。也可以做成圓餅狀,象徵團團圓圓。一家人坐在桂花樹下,賞月,吃餈粑,也是其樂融融。

三年級的上學期,我們班到“樂耕農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有幸體驗了一把打餈粑的樂趣和辛苦。同學們排著隊,輪流著上,把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也打不了幾下。那是工作人員,事先基本上打好了的,我們就是去體驗一下罷了。

中秋節吃餈粑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只不過,現在不用自己動手去打了。超市裡隨時都有賣的。

老師的話:哈哈哈,那個時候麒恩好小,好可愛哦!被打餈粑的你萌到了,可愛可愛!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聽到《屈原投江》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而且覺得十分淒涼與惋惜吧。天下人為紀念屈原,就成立了端午節。

端午節,說到這個話題,有誰不是想到“粽子”呢!有誰不是嘴裡就立刻生出一種甜甜膩膩的感覺呢。讓糯米一股腦放些水在鍋裡糊糊塗塗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發瘋似的吸收著水。

提到習俗活動那是“賽龍舟”了,何為“賽龍舟”。讓我們再過一次端午節吧!

端午節這天,進行龍舟大賽,每艘龍舟,都做工精細,好看無比。大家在西湖舉辦龍舟大賽,這天,湖邊人山人海,大家都來觀賞端午節這天的賽龍舟。

“三!二!一!開始!”裁判大喊開始,大家都叫起來,咋咋呼呼,好不熱鬧。水手們快速劃了起來,他們都很快,好像在說,冠軍是他們的`。第一慢慢誕生了,但第二也窮追不捨,慢慢第三也趕上來了,大家也喊,有趣!加油!有的興奮的跳起來了,有的加油助威,有的緊握雙拳,擔心不已。比賽進入白熱化階段,大家按耐不住,都臉上皺緊眉頭,手在顫抖,第三被第二和第一甩的很遠,但在最後,前面的指揮和觀眾都為第三加油,第三發瘋似的向前衝,眾志成城,最後,趕上了,關鍵時刻,大家都屏住呼吸,霎時,好安靜,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到。突然傳來一陣震耳欲聾的掌聲和歡呼聲,“今年,獲勝者是三號選手們!”大家都驚訝極了,居然是他們贏了,真是讓人心服口服啊!真是隻有努力過才知道成不成功啊!

等等,我突然想起來,在鍋裡蒸煮的糯米好了,我和媽媽回到家中包粽子,把大蜜棗一個一個塞進去,一家人圍在桌旁,大口大口的吃著剛包好的粽子。粽香溢滿整個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