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石拱橋作文5篇

作文2.71K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石拱橋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石拱橋作文5篇

石拱橋作文1

頤和園中的石拱橋各式各樣,園內的橋結構細緻,講究與周圍環境的搭配和人文上的巨集偉。

十七孔橋是一座著名的聯拱石橋,幾乎所有遊人都是為了此橋而去的。十七孔橋十分雄偉,橋面長139。2米,橋面寬6。4米,橋堍寬14米,由十七個拱組成,拱高約8米,拱長約7米。它除了在外觀整體呈現出巨集偉外,在一些構件上也別出心裁。大家都聽說過“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但是人們可能不知十七孔橋上的石獅比盧溝橋上的還要多幾十個,多達544個。石獅不僅數量多,製作得也是巧奪天工。十七孔橋的雄獅和幼獅一起嬉戲玩花球,而雌獅有的將小獅子壓在腳底,有的把幼獅護在前腿中間,姿態各異,栩栩如生。而遊人在上橋和下橋時,可以看到在橋堍邊雕有兩隻望天吼,很是威風。十七孔橋從結構到部件都展示出了它作為一個皇家園林中著名的橋的巨集偉。

十七孔橋展現了人文價值,而與它旁邊的自然環境也是交相輝映。十七孔橋橋身呈灰白色,卻因為與周圍綠樹碧水(冬天湖水結冰)巧妙地融合,顯得並不單調也不突兀。走上去,低下頭,湖水盡收眼底,抬頭遠望,則是佛香閣及周圍宮殿群,景色宜人,因此,這座橋上游人如織,它的藝術價值與人文價值到現在依然很高。

再往南如意門走,會看到繡漪橋。昆明湖景區西堤完全模仿蘇堤建了一模一樣的六座橋,而最南端的則是繡漪橋。繡漪橋是單拱石橋,全橋只有一個大拱,拱較陡,拱高10米,拱長14。6米。拱修築的如此之高,是為了船能駛過,同時與倒影組成一個完整的圓,也非常美觀。從遠看這座橋並不顯眼,而它實際橋長卻有32。2米,橋寬5。8米,橋堍長18。5。30個石柱上雕刻著特別的花紋圖案——祥雲仙鶴紋。它的'花紋不同於十七孔橋石獅的雄偉,祥雲仙鶴紋側重寓意——長壽和吉祥。仙鶴被祥雲環繞,凹凸的設計給人以立體感。這座橋與環境的搭配也是很有意思的。繡漪橋橋身呈白色,春天來可以看到它和周圍的青翠色的柳樹相互映襯,有一番江南的味道;冬天來時,橋身的白與蘆葦的金組成一幅清雅和明亮的畫面,讓人駐足停留。

十七孔橋和繡漪橋是頤和園裡這兩類橋的代表。頤和園裡的石拱橋在整體與區域性都下了很大功夫,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巧妙地融合,它們是古代智慧的結晶,表現了古人對自然和人文之美的追求。

石拱橋作文2

石拱橋算是中國的一種特色,大多建在園林中,是風景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作用有三點,一是組織旅遊線路,二是點綴水景,三是分隔水面,每座橋都各自發揮其優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今日我們去北大里進行了“橋尋”活動,主要活動地點是未名湖周圍。未名湖共有五座橋,我們從東門進入,沿著順時針方向行進第一個到達的是二分橋。二分橋橋長4。5米,橋柱高1。2米,拱長150釐米,體型並不算大,但卻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是連線兩岸,組織旅遊路線,讓人們方便遊覽;二是分隔水面,將未名湖分隔成一個大湖和一個小湖,增加水景層次,讓未名湖看起來更優雅。“二分”之名也來源於此。

過了二分橋,再往西走,就會看到另一座小橋,名為“奈何橋”橋長4。02米,拱長1。16米,柱高75釐米,同樣起連線和分隔水面的作用,不過和二分橋不同的是,奈何橋的一邊是一條小河。

奈何橋不遠處是回頭橋,名為“回頭橋”是因為它連線河岸與湖心島,前往島上的人們必須原路返回,來去都要經過此橋,於是就命名為“回頭橋”。回頭橋屬於“束腰”式橋,中間寬,兩邊窄。與前兩座橋不同的是,回頭橋沒有橋拱,也沒有橋柱。橋墩間距70釐米,橋墩上還刻著精美的`花紋,看起來活潑又不失典雅。湖心島上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橋,名為“踏步橋”,僅是一塊天然石頭,連線湖岸和石舫,方便人們行走。

出了湖心島,再繼續向前走,就能看到未名湖最後一座橋,湖東橋。湖東橋全長12。87米,拱長170釐米,柱高120釐米,雖然較大,但沒有實際意義,主要作用是點綴湖景,並使未名湖東南西北各有一座橋,看起來更加勻稱。湖東橋的橋柱上還刻有美麗的祥雲圖案,雖說無實際作用,但作為裝飾還是非常好看的。湖東橋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糊塗橋”。是根據其作用起的,並不是貶義,反而讓其更加生動幽默。

這就是未名湖周圍的橋,有的美麗,有的優雅,有的簡樸,各有特色,也能讓人們在緊張的生活之餘,放鬆一下心情,感受一下寧靜吧。

石拱橋作文3

未名湖是北大的標籤,是燕園裡的一道風景,它有著明清皇家園林的傳承,又有著北大百年積澱的不朽。湖光塔影,石舫橫臥,荷香柳蔭,小橋流水,美不勝收。尤其是未名湖上的五座石橋,它們的存在是這美景中不可或缺的點綴和精彩。小橋的設計建造者因地制宜,別具匠心,將五座不同的石橋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燕園的風景之中,渾然天成。

從博雅塔沿未名北路前行,到未名湖東北角,我與湖東橋不期而遇。這是一座單拱石橋,兩側橋欄各有八個雕飾欄柱,古樸典雅。小橋長13。5米,寬3米,橋面坡度不大,約15度左右,平緩的坡面沒有臺階,緩步上行至橋中央向西南環顧,大部分未名湖湖景盡收眼底。這座橋過河通路的功用不大,沒有它旁邊也有道路通行,但是如果真沒有了湖東橋,卻會讓人感覺少了些許景緻和情趣。

過湖東橋向西沿未名湖北岸前行到了紅四樓,樓前有一座四孔洞石板平橋向南跨過湖面與湖心島相連,這座橋原是圓明園的遺蹟,橋欄已不幸遺失,遠看就像五個長方體石柱架著的一條石板路,亦橋亦是路,簡簡單單。這條長8.15米,寬3.55米,距冰面1.2米石平橋是出入湖心島唯一的道路,人們也叫它回頭橋。

步入湖心島,在島東南岸石舫邊我們終於找到了不起眼的踏步橋,這座橋如果不留意你一定會錯過它,忽略它。因為它不過就是石舫與岸邊搭著的一塊長不足1米,寬0。8米天然石頭而已。

環島一週,從回頭橋回到紅四樓前,沿湖岸向西南前行,路過一段枯枝茂密的灌木叢,前方有一座單孔洞兩側帶石板橋欄的石板平橋展現眼前。這座橋很小,長5米,寬2。5米,橋下是長方形孔洞。這座叫奈何橋,整座橋質樸雅觀,小巧別緻。

穿過奈何橋向東而行,行進至未名湖的'南岸,就漫步到了二分橋。二分校是一座單拱石橋,兩側有四欄柱的橋欄,橋面幾乎沒有坡度,如果不見橋下拱洞,你會認為是一座帶橋欄的白石平橋。橋長7。95米,寬2。95米,是座頗具古風的小石拱橋。此橋與北面的湖心島正好相對,湖水由橋下小小的拱洞穿過,進入南面的口袋狀的小湖。

二分校和湖東橋雖都是單拱石橋,但卻有所不同。從功用來講,湖東橋拱洞較大是純粹的景觀橋,而二分校卻是跨水交通的景觀橋,拱洞不大就像一條絲帶系在大湖小湖之間。

未名湖上的石橋雖沒有漢白玉的欄杆,大理石的橋體,精繁雕砌的裝飾,卻各個獨特,樸實無華,毫不突兀,蘊含著著北大燕園淡泊名利,內斂超然的氣質。

石拱橋作文4

在我的家鄉,有一座石拱橋。據我所知,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了!儘管歲月無情地摧殘,石縫間長滿野草,石塊有斑駁的痕跡,凹凸不平,但它依然雄偉地橫跨在河面上。

這座石拱橋長20米,寬4米。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橋洞的兩旁各有兩個呈半圓形的小拱。在我的家鄉,經常河水暴漲,特別是夏天雨水多的時候,這個設計與趙州橋一樣,創造不僅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過水量。

在橋的正中央,有一個似羅盤大的紅色五角星。裡面裝制有三把長刀。只有那尖利明亮的刀尖露出來,如今刀尖早鏽燦掉,留下石縫空槽。為什麼要在橋上安那鋒利的刀呢?相傳以前,每當烏雲密佈,打雷下雨的時候,有一條惡龍就像神一樣突然出現在河面上。那條惡龍大得驚人,身體將整個河道差不多佔滿了。然後它將它那龐大的身體擺動,將河水擺到了兩岸的莊稼地裡,把莊稼給淹沒了。然後將身體繼續咆哮著河水,威脅橋體安全。當雨停的時候,惡龍就無影無蹤地消失了。於是村裡的人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制止惡龍,他們就在橋上正中央安裝了那五角星,在裡面安裝了三把長刀,當那條惡龍再次出現時,刀就會自動把惡龍給刺傷,遠離而去。從那以後,惡龍就再也不敢出現了。

我想古人是信這一套的,才會有尖刀出現。現在放眼石拱橋,橋面是用石板鋪成的,中間寬平,兩邊有點陡,銜接著地面,十分堅固。多年來,風吹雨淋,人踩牛踏,始終光滑,但磨不平那硬幣大的凹凼。兩旁有石欄,石欄有1米高,是長方形的形態。石欄上有各式各樣的.小拱圖樣,半圓形、圓形、不規則的等;石欄兩端比石欄還要高出一點。上面刻著讚美橋的詩句,年代遠久,早已看不見了。在橋頭有一塊功德碑,鐫刻著建造時間和工匠的名字,也早已石屑脫落,不見字跡,相傳這座石拱橋是村裡的一位婦人主持修建的呢。

家鄉的石拱橋,雖然沒有趙州橋那樣雄偉,盧溝橋那樣優美,但是在我們的心中,它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默默地、無私地為人們提供方便,守護著我們的村莊。

石拱橋作文5

我家鄉門前不遠的地方,有一條河。河的上下游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綿延數十公里,在平靜的河面上有一座石拱橋,人們都稱它為“生命橋”。

我的記憶中,這是一座極為普通的橋,它長約二十多米,寬約兩米。橋的兩端是用鵝卵石堆砌整齊的碼頭,河中矗立著由花崗石條堆起的兩個粗壯的橋墩,橋拱著三個好似古門的橋洞,真像一個拱著脊背的老人,奔騰的河水穿過橋洞傾瀉而下,像是千軍萬馬在急行軍。橋面上鋪著青石板,兩側是由木樁和鐵絲編織而成的橋欄,橋欄猶如兩隊士兵時刻保衛著人們的安全。

橋何時建造已無人知曉,雖然年深月久,橋上斑痕累累,但他那筆直的橋墩和半圓形的拱門,平直整齊的橋面做工非常得細緻,仍然清晰可見,真叫人歎為觀止!凡到這裡的初過橋者都會情不自禁地立足觀賞,發出一陣陣感嘆之聲。聽長輩們說,從前沒有這座橋時,每年夏天洪水暴發時,都會吞沒幾個無辜的生命。自從有了這座石拱橋,家鄉的土特產都是通過這座橋運過去的。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經這裡運進來的。所以人們稱它為“生命橋”。

清晨,當晨霧還籠罩著河西的時候,就有三三兩兩趕集的人不斷地通過;接著一個個農民來往穿梭去勞作;一隊隊國小生跑跑跳跳地去上學:一群群牛羊穿過橋去放牧……黃昏之時,夕陽西下,一道殘陽倒映在碧波粼粼的河中,令我不由得吟起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河面上閃著一道道耀眼的金光,美不勝收!那些趕集人 、放學的學生、辛勤勞作的`農民都陸陸續續地通過石拱橋,日落而歸。

去年假期,我再次回到故鄉。不過這次我是坐車直接過河的,原來,在石拱橋不遠的地方已經建起了一座鋼筋水泥橋,各種車輛頻頻往來穿梭於水泥橋上。我透過車窗隱隱約約地看見那座古老的石拱橋,它還是靜靜地躺在那裡,仍然有不少人往來穿梭在橋面上。我不由得感慨萬千。

石拱橋!你是那樣樸實無華,你沒有我所見的鐵路橋、公路橋那樣氣派、壯觀,也沒有火車、汽車為你吶喊助威,你總是默默無聞的讓人們踏著你的脊樑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給人們帶來方便、帶來歡樂,長年無怨無悔地為人類奉獻著自己的一切。

我讚美你,石拱橋。我要學習你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