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賽龍舟作文合集15篇

作文9.07K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賽龍舟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賽龍舟作文合集15篇

賽龍舟作文1

今天早晨我一吃完飯就拉著爸爸的手急急地往外趕,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們這要舉行龍舟大賽,來參加比賽的有全國各地的選手,還有臺灣同胞呢。

比賽還沒開始,河岸兩邊早已人山人海,圍的水瀉不通,人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喜氣洋洋好像過年一樣。突然,一聲搶響,一顆紅色的預備彈射上了天空,選手們都卯足勁準備著,緊接著又一顆綠色的訊號彈飛上了天空,龍舟賽開始了,頓時,鼓聲大作,選手們奮力向前劃,一艘艘龍舟象一支支離弦的箭一樣飛向終點,兩岸的.吶喊聲、歡呼聲不絕於耳,船尾濺起一串串雪白的浪花。

龍舟賽是我們國家傳統民間活動,在福建尤為盛行,我們這兒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它既是一項活動,也是一種民族文化。

賽龍舟作文2

端午節已經到了,我們除了要吃粽子,煮雞蛋,喝黃灑來紀念詩人屈原,紀念他的還有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精彩激烈的龍舟賽。

你看,好多條龍舟在冉冉升起的太陽的光輝下開始比賽了。隊員們都憋紅了臉,咬緊了牙,使出了全身力氣拼命地劃。連天空中的白雲也彷彿在給他們喊著口號;“加油!加油”!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道道的波紋,彷彿一條條真龍載著各自的'主人乘風破浪、你追我趕、毫不相讓、力爭奪冠。看著這激烈的場面,讓我深深的感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人本領再大,也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大家齊心協力,向一個目標奮進,才能夠成功。

賽龍舟作文3

每年端午節這天,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活動,特別是賽龍舟,我很喜歡。

今天下午,媽媽帶著我去美麗的塘河邊看賽龍舟。一到塘河邊,這裡早已人山人海。我看到平靜的`水面上都是五彩繽紛的龍船,有紅的、有藍的、有黃的,還有很多很多……

比賽開始了,水面上彩旗飄揚,鼓聲震天。每一隻龍船都彷彿箭一樣衝了出去。划船的隊員個個使勁地划著,他們的動作都是一致的。打鼓的隊員都還喊著:“加油!加油!”兩岸的觀眾喊聲叫聲為他們加油助威。

我看到紅隊領先一步,後面的黃隊緊追著不放。他們兩隊各不相讓,終於,黃隊超過了紅隊,遙遙領先了其他隊,得了第一名。

我看了這次的賽龍舟,我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賽龍舟作文4

今天,我在棗林湖看龍舟比賽。

龍舟上有12人,一個人在船頭敲鼓,10個人在中間划龍舟,一個人在船尾拿大櫓板控制方向。

比賽好長時間才開始,因為一號船被風吹來吹去,只好用櫓板努力向前劃。

比賽開始了,一位爺爺按響喇叭。船頭的人敲鼓,中間的.10個人聽到鼓聲,就團結一致向前划行。有的龍舟上的人劃得亂,有的劃得很整齊,有的龍舟跑偏了。

雖然沒有看到決賽,但是我還是很開心。

賽龍舟作文5

五月裡的一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螞蟻王國舉行了一次龍舟比賽。

小螞蟻們分成了三組。第一組的龍舟是用半塊西瓜皮做的,小螞蟻隊員們齊心協力往前劃,但是剛劃出不久,西瓜皮就開始在水裡打轉,不向前進了。

第二組的'龍舟是用一大片樹葉做的。葉子很輕,小螞蟻們團結合作,劃得就彷彿離弦的箭一樣快,不一會兒就到了終點。

第三組用了一個飲料瓶當做龍舟。但是飲料瓶總在水裡打滾兒,上面的小螞蟻紛紛掉進了水裡,成了“落湯螞蟻”。等他們爬上來,已經被遠遠地落在了後面。

比賽結束了,第二組取得了勝利,他們高興地又唱又跳。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了:要齊心協力、團結合作才能爭第一。

賽龍舟作文6

我們家鄉每年五月初五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習俗。

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很期盼,我們盼了好久,終於盼來了賽龍舟的那一天。水面上有兩條龍,分別是紅鬍子的'龍和綠鬍子的龍,兩條龍上有年輕力壯的青壯年組成的隊員。比賽開始了,兩條龍互相追趕,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青龍的隊員們齊心協力、動作整齊,好像信心十足。青龍遙遙領先,紅龍遠遠落後,紅龍的隊員們立刻團結一致,奮力追上了青龍。兩條龍不相上下,最終,兩條龍一同衝過龍門!觀眾們很過癮,興高采烈地歡呼著,在叫著:“好!好!”久久不願散開。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習俗——賽龍舟。我們歡迎你來我們家鄉做客。

賽龍舟作文7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爸爸一起去看龍舟。我們找了好多地方,都沒找到,當時的我有點失望。後來我們終於看見兩條龍舟在比賽。一條是青龍,另一條是紅龍。剛開始是青龍在前面,紅龍也不甘罷休落後青龍,就劃得像閃電一樣快。岸上整齊的`拍手聲使選手更有信心了。在驚心動魄的拍手聲下,兩條龍舟同時到達終點。

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

賽龍舟作文8

賽龍舟就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就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賽龍舟就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多就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就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就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就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就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

賽龍舟作文9

端午節到了,我們除了要吃粽子,煮雞蛋,喝黃灑來紀念詩人屈原,紀念他的還有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精彩激烈的龍舟賽。

你看,好多條龍舟在冉冉升起的'太陽的光輝下開始比賽了。隊員們都憋紅了臉,咬緊了牙,使出了全身力氣拼命地劃。連天空中的白雲也好像在給他們喊著口號;“加油!加油”!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道道的波紋,好像一條條真龍載著各自的主人乘風破浪、你追我趕、毫不相讓、力爭奪冠。看著這激烈的場面,讓我深深的感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人本領再大,也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大家齊心協力,向一個目標奮進,才能夠成功。

賽龍舟作文10

今天輪滑課上,我們玩了一個“賽龍舟”遊戲。

老師把我們分成兩組。每組中,後面的同學雙手扶在前面同學的腰上。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組成一艘長長的“龍舟”。

兩位老師站在兩隊的.前面,當領頭人。我們組的老師問:“我怎麼這麼累呀?”我們回答:“因為我們沒有滑。”老師就說:“以後你們別叫我老師,叫我老牛吧!”

我們開始滑了,可是動作不整齊。老師就教我們先右後左,很快我們動作就整齊了。

最後我們還是敗給了高段的那組。可是這個遊戲太有趣啦!

賽龍舟作文11

“五月初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今天我就帶你們一起去看賽龍舟吧!

今天早上七點,江河邊早已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

比賽即將開始,幾條龍舟在河面上一字排開,只聽“砰的”一聲,一條條龍舟都爭先恐後的飛出去。像脫韁之馬,離弦之箭,破浪疾駛。兩岸觀眾的歡呼聲、喝彩聲,都在為他們心目中的冠軍隊加油。

百槳翻飛,激起了一團團雪白的浪花。快到終點了,每一條龍舟上的選手都已筋疲力盡。可他們仍然用力的划動著水槳,一起一落,龍舟一點一點的'逼近。

最後2號龍舟奪得了冠軍!比賽結束了,但“你追我趕、力爭上游、公平競爭、積極向上”的龍舟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賽龍舟作文12

端午節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

賽龍舟也是紀念活動之一。龍舟形狀像條龍。船頭坐著一個擊鼓指揮,船兩邊各做一排人,手拿划槳,船尾站著一個人,手也拿著划槳,他們喊著口號全力划著,哪條船先到指定的終點就是勝方。

這種賽龍舟活動,體現了人們團結一致的.團體精神。也表示了對屈原的紀念。

賽龍舟作文13

每年端午節這一天,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活動,特別是賽龍舟,我很喜歡。

今天下午,媽媽帶著我去美麗的塘河邊看賽龍舟。一到塘河邊,這裡早已人山人海。我看見平靜的水面上都是五彩繽紛的龍船,有紅的、有藍的、有黃的,還有很多很多……

比賽已經開始了,水面上彩旗飄揚,鼓聲震天。每一隻龍船都像箭一樣衝了出去。划船的隊員個個使勁地划著,他們的動作都是一致的。打鼓的隊員都還喊著:“加油!加油!”兩岸的.觀眾喊聲叫聲為他們加油助威。

我看見紅隊領先一步,後面的黃隊緊追著不放。他們兩隊各不相讓,終於,黃隊超過了紅隊,遙遙領先了其他隊,得了第一名。

我看了這次的賽龍舟,我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賽龍舟作文14

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嗎?就是因為當年屈原投江的時候,人們划著船去打撈屈原的遺體。現在,划龍舟成為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方式。

那次觀看賽龍舟的場景,至今我還歷歷在目。

“加油,加油!”一聲聲鼓舞的聲音在大河上此起彼伏,隊員們齊心協力,拿著槳奮力向前划著。還有一位隊員敲著鼓為隊員打氣、加油,指揮著他們,希望能夠得冠軍。劃出的.水波快速向後退,龍舟像箭一樣在大河上飛快地向前行駛。快到終點了,隊員們使出全身的力氣向終點劃去,“噢,勝利了!”隊員們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悅。

看,這就就是賽龍舟,優秀的中華兒女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的傳統文化。

賽龍舟作文15

中國的傳統文化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有過年的倒福、中秋節、還有端午節。

傳說楚國的皇上是一個昏君,只顧吃喝玩樂,屈原卻說無效就投江自盡了,他投江時候還抱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因為這樣他一下江就沉下去,在也上不來了。

屈原投江以後兩岸的老百姓划龍舟去救屈原,人們把江都找遍了,但是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在這個緊張危險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百姓站出來,他說我們就不了屈原不要緊張,我們可以丟魚和蝦愛吃的東西比如:粽子、雄黃酒、蛋等東西去江裡......

從此,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端午節,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時間慢慢長久了,傳統文化也慢慢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