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作文教學報告(集合8篇)

作文1.54W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作文教學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文教學報告(集合8篇)

作文教學報告1

“興趣作文教學法的研究”課題XX年2月被立項欽州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c類課題,在此之前兩個月我們成立課題組。當時存在著底子薄,基礎差,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的不利局面,課題組全體成員摸索前進,舉步維艱。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我課題組努力開展工作。具體體現在工作紮實有力,活動有條不紊。課題組建立了總的實施方案,有三年方案,也有分學期的教學計劃,做到了有計劃,有落實;大力開展學習活動,展開深度匯談,開闊了教師視野,加深了對興趣作文教學的認識;認真開展聽課評課活動,上好“興趣作文研究課”,課題組活動上升為學校行為。初步形成了一批教研成果,初步做到了人人有成果,並且以校報《鳳凰花》為依託,形成了作文陣地,影響日益擴大。

現將我們的詳細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立題背景及實現情況

1、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和重要內容之一。

通過實驗,我們為學生打開了與自然、社會、他人、自己溝通的大門,使學生能夠自如地富有興趣地個性化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初步實現了國中寫作教學的目標。`

2、素質教育召喚廣大語文教師加大力度進行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語文作為擔負母語教學任務的基礎學科,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而語文教學現狀,特別是作文教學常受指責,弊端很多:(1)放羊式作文教學。訓練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往往是找個題目學生練,一次評改就完事,而且評改週期長。想起來就練,作文以外的教學內容多了,就擠佔作文時間,認為作文可練可不練,練好練壞一個樣。(2)違背寫作規律和學習規律,僅僅操練章法、技巧等考試技巧,導致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套話空話連篇,不見個性,沒興趣作文。(3)學生缺乏寫作“激情”,對作文敷衍應付,或望而卻步,不願作文,不敢寫作。這是我們研究的時代依據、現實需要。

我們以語文教師素質提高作為突破口,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同時帶動其他語文教師學習,鼓勵大膽改革。廣大實驗教師認真分析了寫作教學現狀,進行了深刻反思,找出了以下存在問題並且研究了對策。問題:

(一)、語文學習不感興趣。據筆者抽查原所任班級七年級(10)班資料表明,85%的學生不喜歡聽語文課,95%的學生不願意寫作文。一位中等水平學生說:"語文課學與不學無所謂,老師講得生動點還聽聽。"學生不願聽語文課,有的是重理輕文思想的影響,有的是授課枯燥無味,由學語文不感興趣,導致學生害怕作文。為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文要麼抄襲、要麼濫竽充數;個別甚至不交。

(二)、缺乏觀察力。大藝術家羅丹說,生活中處處都有美,關鍵是我們要善於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語文的內涵包括社會生活的全部。面對絢麗多彩的沸騰生活。由於國中生不會做生活的有心人,熟視無睹、麻木不仁,身在寶山不識寶,不善於思考生活給我們留下的啟迪,因而寫作時自然難免"肚中"無物。

(三)、思想不成熟。國中學生由於閱歷尚淺,所以面對紛繁的社會現象,分不清主次、常感無從下筆。即使搜腸刮肚偶爾想到一些寫作題材,也常因思路不清晰,不能圍繞中心選材,不知詳略得當有序地表達觀點。寫出的文章不是言之無物,就是東拉西扯地堆砌材料。如要求寫《校園新貌》,同學們只會樓房、道路、學習成績等方面的材料,不會深入一層,揭示由於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好。新世紀的教育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寫作能力將成為一個人的社會責任與謀生手段的重要標誌。

(四)、立意淺顯,思辯性差。在作文中,學生總是把先前儲備好的思想內容作為思想基礎的核心,缺少對現有生活、社會的觀察與分析,對各種社會現象不能進行獨立而深刻的思考,思想的觸角僅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不能探入複雜的深層,情感的基調只有歡樂輕鬆而缺乏凝重深沉。呈現在眼前的是假大空的思想和克隆化的主題,文章缺少個性,人云亦云,思想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五)、思想模式化,簡單化。思想上的膚淺弱化導致了思想的簡單化、模式化。在學生眼裡,狼永遠是凶殘的,狐狸永遠是狡猾的;議論文舉例除了抗日就是解放,除了革命領袖就是仁人志士,例子永遠是雷鋒、居里夫人、李白、杜甫等等。思維形成了某種慣性,而不是用大腦去思考、去挖掘問題的本質,沒有個人的見解和主張。

(六)、選題陳舊、缺少時代感。僵死的應試教育使學生深陷題海的十面埋伏,無暇顧及課外書乃至報紙雜誌,即使必要的新聞也難得一見。這樣狹窄的視野,空空的大腦,導致作文底氣不足,腹內草莽,選材時反來複去總是“老三篇”

(七)、語言平淡,缺少文采。由於平時閱讀量少,語言包括詞句積累貧乏,造成作文語言平淡無味,句式單一呆板,缺少文采。

(八)、為師造文。很多學生認為作文是寫給老師看的,什麼樣的文章能得高分,就寫什麼樣的文章,形成了千人一面、萬人同言的現象,殊不知文章是內心情感的抒發,是對真善美的揭示,錯誤的作文觀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阻礙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

(九)、教學無章可循。寫作教學缺少系統性和連貫性,教師只看大學聯考,考什麼練什麼,講評也是就題論題,出現了七、八、九年級同寫一題的現象,這樣導致了作文中的錯誤重複出現,嚴重挫傷學生寫作熱情。

措施:

(一)、張揚個性寫作,切合興趣。

作文教學的目的就在於解放人的精神和心靈,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出來,給學生放飛心靈的廣闊空間。因此要鼓勵學生敢於“出軌”,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思想去體會人生,“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得之情”。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寫生活日記,擯棄條條框框,寫個性作文。

(二)、開放寫作空間,開發興趣。

1、作文不僅侷限於兩節課,讓學生充分醞釀,盡情抒寫。

2、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少一點限制,多一點寬容,提倡“自由作文”。

3、改進講評形式,把評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傾聽自己的心跳,相信寫作水平的提高,關鍵是個人文學素養的提高。

(三)、豐富寫作底蘊,培植興趣。

1、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從狹隘的書本中走出來,融入到社會生活中,豐富人生閱歷。

2、增強學生的思想底蘊,讀書不僅限於文學,天文地理都可以,以此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3、豐富語言。巴金曾說:“寫作不是靠技巧,而是靠背誦的二百多部作品。”因此,要求學生要大量誦讀經典作品;另外,文章寫的有文采,還可以加強成語造句訓練和句式運用訓練。

(四)、轉變教師角色,匡扶興趣。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而不是講授,要合作而不是耳提面命,對寫作大膽放手,鼓勵學生自由創作,可採用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告別僅將作文當作“作業”的歷史,真正將作文當作無限豐富的活動。這是擺在每個教師腳下一條別無選擇的寬闊而又漫長的路。

寫作空間的開放、寫作底蘊的豐富、教師角色的轉變體現在和閱讀課、活動課有機結合,把寫作視野投放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社會中,讓學生感受自然,關注社會、人生,讓學生獲得真真切切的生活體驗;同時我們將閱讀當作學生積累生活、豐富閱歷、獲得知識、提高思想、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的平臺,讓學生通過閱讀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為寫作打下良好基礎,讀促進寫,寫促進讀,形成良性迴圈;而活動課則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獲得了全面發展。這條人文化的寫作路子極大解放了寫作生產力,拓寬了作文教學空間。

二、研究過程及實驗情況

本課題以“國中興趣作文教學法的研究”為核心,著重研究國中作文的教與學;研究培養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在新理論指導下探索寫作新路子。目的在於通過研究與實驗,在教師與學生的思想意識上取得重大突破,改變思維的懶惰局面,充分培養教與學對寫作的興趣。

課題伊始,我們確定瞭如下目標:

a)第一階段:XX年3月——XX年2月為準備工作、理論學習的實施階段。由於我校起步晚,因此邊準備邊研究。主要做好了七件事。

(1)篩選培訓實驗教師,落實實驗班級。共設立了十個實驗班,每個年級設三個實驗班,並配置了對比班。

(2)制定總方案及各年級學期實驗計劃。計劃與方案納入學校計劃,科研處進行管理。

(3)建立實驗班與對比班檔案,注意積累資料、統計資料、列好表格。所有情況均有教科所具體管理,相關檔案存於專門的課題檔案中。這裡列出XX年到XX年對比成績,可以看出抓興趣作文教學和不抓是不一樣的。

XX——XX年實驗班、對比班成績統計表

實驗班 對比班 學期末平均分 學年末平均分

語文成績 作文成績 語文成績 作文成績

七(8)七(1) 84/81 43/39 89/82 45/40

七(9)七(2) 93/91 44/42 95/90 46/43

七(10)七(3) 94/92 45/43 95/92 46/42

八(5)八(1) 85/81 42/37 89/82 44/38

八(6)八(2) 89/86 43/41 92/87 45/41

八(7)八(9) 94/92 44/41 96/92 46/42

八(8)八(10) 93/90 42/40 95/89 44/40

九(1)九(7) 95/94 45/43 96/92 46/42

九(2)九(8) 91/88 45/41 94/89 46/40

九(3)九(9) 82/75 41/38 90/81 44/38

這份粗略的表格統計顯示的總成績,語文基礎知識分值相差無幾,主要是作文分值差距較大,所以可以看出興趣作文舉足輕重的作用。

(4)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寫作水平,寫作心理等現狀。通過不斷的現狀分析,我們明確了當前所存在的問題,不斷修正我們的寫作計劃,採取針對性措施,在動態中實現寫作教學的發展。

附錄:“國中興趣作文教學法的研究”課題研究與實驗調查表

1.在國中10個科目中,你最喜歡的科目是( )

a.政治 b.語文 c.數學 d.英語 e.物理 f.化學 g.地理

h.歷史 i.生物 j.體育 k.美術 l.音樂 m.電腦

2.在語文課教學中,你不喜歡的是( )

a.課文教學課 b.作文教學課

3.寫作是件( )

a.苦事 b.輕鬆的事 c.不苦也不輕鬆的事

4.你在寫作文時是( )完成的

a.認真 b.任務式 c.馬虎 d.出於老師的壓力

5.你寫作文是( )

a.打草稿 b.列提綱後完成 c.不打草稿

6.你寫作文( )嗎

a.修改 b.不修改 c.偶爾修改一下

7.你完成作文後( )

a.看一二遍 b.從不看

8.老師不佈置作文,你會另進行寫作練習嗎( )

a.會 b.不會 c.偶爾寫過

9.你有看課外書的習慣嗎( )

a.有 b.沒有 c.很少看

10.你喜歡哪類課外書( )

a.作文類 b.小說類 c.其他科目類(除了語文)

11.你寫作文的內容是( )

a.真情實感 b.仿照別人的習作 c.隨想隨寫

12.你的作文按時完成嗎( )

a.按時 b.很少按時 c.不按時

13.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 )

a.有 b.沒有

取新知的學習能力、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建立語文與社會生活的聯絡,加強語文的活動性。

我們的活動課饒有特色。三尺講臺讓學生,為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是旁觀者、參與者、指導者,師生角色易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思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極大提高,恢復了語文課生動活潑的本來面目,它激活了語文教學。

這種課型要求教師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相信學生,還給學生自由;細心指導有關活動,對教師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目標由教師控制,而內容、程式、方法等放手讓學生去搞,教師指點一下即可。目前,採用比較多的方式是自由討論式(一個說完,另一個說)和比賽形式。主持人由學生推選,導演負責組織,師生共同參與。每週可用一至二課時搞專題活動。在具體組織中,要注意與講讀課、閱讀課、寫作課的銜接,它是其中一部分,又是具有獨立性的對這些課型起補充促進作用的課型。要加強計劃性,避免放羊式。內容要豐富,形式要多樣。這種課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貫穿寫作這條主線,培養了寫作興趣。

2、編寫“興趣作文教學法”課題研究的作文計劃,初步形成體系。

作文教學的無序狀態,我們組織編寫了一個依據大綱、跟教材同步、操作性強的教學計劃,力爭實現作文教學的序列化和規範化。七年級以記敘文為主,八年級以說明文為主,九年級議論文及多種表達方式結合運用訓練。切實考慮小作文訓練,實施分解式片斷訓練,將大小作文結合起來。各年級都有一個通盤打算,書面複述、隨筆、日記、摘抄、續寫、改寫、仿寫、擴寫、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寫作形式都可以訓練。

注重寫作訓練的序列化固然重要,但是這隻解決了形式問題。要知道形式與內容是統一的。因此在制訂作文教學計劃時充分考慮瞭解決作文源泉問題,指導學生多觀察多體驗多積累,向自然、社會要素材,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周圍事物,從社會生活中捕捉靈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感知生活,積累生活,提高觀察思考、聯想想象的能力;廣泛閱讀,積累豐富的材料,通過閱讀豐富學生的人生閱歷,引發學生對人生、社會、自然的理性思考;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表達熱情,通過對學生聯想與想象能力、理性思辯能力等方面能力的訓練,點燃學生的表達激情,啟用學生心智。在具體操作上,我們規定:每週寫讀書筆記XX字-3000字,每天記觀察日記,情境作文(實地情境與材料情境)訓練要佔相當比例;每週寫週記1500-2500字(包括大作文);每學期參與各種語文活動不少於5次。教師要注重檢查指導,多表揚多激勵,多讓學生進行交流。

在這個作文計劃中,對指導學生如何審題、構思、結構文章特別關注,激發學生寫作激情。教師從提綱到寫作一股腦塞給學生不妥當,注意研究如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提高其構思能力。

作文教學只侷限於課堂,只傳授給學生形式、技巧、方法,教師提出要求——學生動筆成文——教師精改細批的傳統模式,顯然有失偏頗。為作文而作文,忽視了內容,忽視了學生個性,遠離了豐富多彩的生活。藝術源於生活。生活之中處處是語文。我們注重閱讀,讓學生從文字中瞭解社會,放眼自然;我們設計了活動課,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積累,貼近自然,瞭解社會,體驗生活,激發情感;我們的說話課更是讓學生自覺地去閱讀,去寫作,學會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理想、願望等個性化內容。

3、聽課、評課活動,推廣有價值的課型。目前比較確定的課型就是寫作活動課。現在已經列為學校教科研成果之一。

4、搞好專題研究,完成相關研究論文。按照課題組要求,我們組織教師完成相關論文,學校教科所定期檢查,每學期要求老師寫實驗總結,並且存檔。

c)第三階段:XX年2月——XX年9月為課題總結鑑定階段。

(1)完成研究實驗報告。

(2)彙編成果集。(研究論文集、課堂演示、學生作文集、報刊等體系)

(3)提請專家鑑定。

(4)擴大鞏固成果。課題結題不是結束而是起點,我們會更加努力的投入教研教改中,更上一層樓。

三、實驗效果喜人

1.教學觀念、教學思想的變化,課堂教學方式的變化作文課教與學的興趣盎然。

傳統的教學觀念以灌輸為主,師生關係以單向的師生關係為主。通過討論,我們認為這種灌輸觀念導致了師生關係的單一,課型的單調,進而造成了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因此我們通過深入細緻的理論學習,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改革我們的課堂。我們得出了符合國家基礎教育改革要求和新課標精神的較為科學的思想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指導最終促進學生的學習。以一切為了學生為前提,教師的發展、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效果的檢測等各個環節都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學識水平、心智狀況等方面的具體情況,採取針對性強的教學對策,教學效果得到了保障。以生為本應該體現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既考慮學生的現在,更著眼於學生的未來,充分體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新型的學生觀成為各項改革的核心。教與學自然輕鬆,相映成趣。

2.師生角色的變化。學生做了主人,興趣自然培養。

過去的教師既是導演也是演員,越俎代庖,包辦一切,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學生聽得懨懨欲睡,而現在學生成了教學主體和學習主體,最大的變化體現在過去由教師一人獨佔的神聖講臺出現了學生的影子,講臺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學生走上講臺,成為導演和演員,雖是一個形式的變化,但這體現了教學觀念的變化,引發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我們的活動課從課型上體現了這一變革。這一變革,針對過去枯燥的作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了,自然興趣就來了。

3.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心理及精神狀態發生了顯著變化

實施三年來,學生學習內驅力顯著增強,興趣提高了。學生普遍喜歡上閱讀課和活動課。XX年對學生的調查與XX年對學生調查比較,學生反映:喜歡語文的閱讀課、活動課、寫作課,這在以往是從未有過的現象。學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他們自信了、活潑了,友愛了,堅強了。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所做的教學改革不但對學生的現在負責,而且對學生的未來負責,對國家、民族負責。我們的語文教改,極大豐富了教育的人文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獲得了多方面的發展。

學習的積極、主動帶來了成績的提高。多年來,我校會考語文在欽州市一直不怎麼樣。而搞實驗的班級在學習成績上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4,教師的業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由於我們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引導教師加強理論學習,進行深入探討,大膽進行實驗,所以廣大教師在學習與實踐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成為學校的業務骨幹。我們會繼續探索,把改革引向深入。

四、保證措施得力

a) 措施保證:

1、課題組負責選擇制定課題,實驗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

2、課題組定時不定時進行研究交流與評估;

3、課題組負責實驗資料和資料,進行彙總、分析、總結;

4、組織實驗教師負責摸底,指定實施計劃(階段——學期計劃和總結計劃),具體實施階段總結的整理,資料的積累,反饋,經驗的總結等。

b) 思想保證:學校領導、實驗教師提高認識,加強管理,確保了實驗的順利進行。

經費保證:學校支援實驗的各項活動,學校負責印刷報紙資料費,參加有關會議和外出學習的差旅費等。

c) 組織保證:建立健全了研究與實驗組織,為實驗奠定了良好基礎。

課題顧問:韋福發(校長) 莫連春(學校科研處主任)

課題組長:吳鵬飛(德育處主任、欽州市a類培訓物件)

組員:羅 青 鄧戈亮 蘇政昌 黎起展 李樑才 吳長基 羅玉萍 裴 娟 溫巨東、黎東桂。實驗教師都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工作兢兢業業,紮實細緻,卓有成效。

作文教學報告2

一、課題的提出

作文教學一直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難題,長期以來困擾著國小語文教師,並制約了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影響了國小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縱觀國小作文教學的現狀,出現了一些總是不得不令人憂慮的現象,諸如“假”,說假話,寫假事;“大”小孩子說大人話,毫無童心童趣;“空”內容空洞,不實在,不具體;“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寫別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沒有個性和特點,幾乎是從一個模式裡走出來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與學生生活、學習嚴重脫離,學生無內容可寫,形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逐漸失去對作文的興趣。“豐富的作文內容”成了制約作文教學改革的瓶頸。應當從什麼地方切入,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幫助學生擺脫困境,愛上作文呢?基於課程理念的更新,我們想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來看待作文教學。根據國小生喜歡活動,喜歡玩的天性,我們想到了活動,提出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突破口,嘗試改進國小作文教學。

二、研究的目標

1、通過研究和實踐,開拓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教學內容的整合,探索活動與作文訓練的有機結合,構建活動作文指導的多元模式。

2、通過研究和實踐,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願意用自己的筆抒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實驗措施和步驟

(一)樹立正確的作文教學觀

素質觀:作文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習作興趣。

練習觀:國小生作文的性質是練習。

生活觀: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為生活服務。

民主觀:自由表達思想,平等參與訓練,減少束縛,寬鬆習作氛圍。

發展觀:以學生為主體自主訓練,主動發展。

(二)分階段開展課題研究

第一階段 學習有關作文教學文章,學習課題研究的目標,創造機會外出學習,並召開心得彙報會,提高全體教師的思想認識和理論修養。

第二階段 全面參與實踐活動作文的探索,定期上教學研討課,探索實踐活動作文內容的選擇、教學流程的設計和實施。組織實踐活動作文教學體會交流活動。收集實踐活動作文指導優秀案例。

第三階段 重點研究探討實踐活動作文的優化指導策略。在大家嘗試的基礎上,每個教研組圍繞課題,集中集體智慧,設計活動作文方案,組織課題研討周活動,讓設計的活動的內容不斷拓展,方案不斷更新,習作指導效率不斷提高。

第四階段 課題總結,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收集有關研究資料,彙編實驗教師的論文、案例集,學生實踐活動作文習作選。

四、課題實施取得的成效

實踐活動中作文的實踐和研究進行近一年來,在反覆的學習、實踐、研究、探索、總結中,在實踐活動作文內容的拓展,指導方法的創新,課堂模式的構建等領域,獲得了不少的經驗和體會,老師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整合教學的無窮魅力。

(一) 拓寬了實踐活動中作文的內容空間

設計出符合實踐活動作文特點的,既讓學生喜歡又能給學生真切體驗的活動方案,是做好綜合實踐活動作文指導的前提。一年來,隨著實踐活動作文研究的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也開展起來,積累了很多的實踐活動作文方案。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1、競賽活動類

學生爭強好勝,喜歡鬥志鬥勇,在競賽活動中,不僅有學生的團隊合作,還有勝利後的興奮,失敗後的沮喪,體驗是豐富的,情感是真切的。這種競賽有班隊活動中開展的,如:一次辯論會、課本劇表演、爭創校園迪尼斯記錄……有體育小型競賽活動,如:一場足球賽、扳手腕、拔河、踢毽子、爬竿、百米決賽……

2、趣味遊戲類

遊戲是國小生的最喜歡的活動之一,生動有趣的遊戲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玩的積極性,進而調動學生極大的說的積極性和寫的積極性。在遊戲過程中,學生是快樂的,自由的,體驗是真切的,語言是流暢的。遊戲往往簡單易玩、參與面廣,它是活動作文指導課的載體,如:吹氣球、逗笑、畫鼻子、傳話、組詞成句、當模特……

3、生活體驗類

寄宿制學校學生很多的時間生活在學校,我就在他們的小記者中開展活動,他們有每天必須的內務整理,折被、洗衣等,教室、寢室就是一個小集體,小家庭、小社會,利用特有的優勢,我們開展了家庭生活體驗活動:例如:當小小設計師,飼養小動物,包餃子……利用節假日,結合少先隊活動,開展“小鬼當家”一日體驗活動、“我能行”體驗活動……

4、情感體驗類

在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的整合研究過程中,我還設計出一系列以情感體驗為主要目標的活動,體驗“累”,體驗“難”,體驗“小心”……如:保護雞蛋寶寶、走“七橋”……

5、學科聯絡類

大語文的教學觀倡導學科間的融合,習作也不例外,勞動、美術課上的有趣又有審美意味的製作,溶製作和玩耍於一體,集智慧和創新於一身,正是習作的好材料。如:有趣的降落傘、樹葉貼畫、做張賀歲卡送給你……

(二)總結了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整合的基本操作要領

1、 人人蔘與活動

教師要設計學生樂於參加的各類活動。把所有學生引入活動,讓所有學生投身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觀察,汲取寫作的素材和靈感,獲得真切的體驗,接受活動的饋贈。

2、 人人獲得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作文以情感體驗為中介,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愉悅,享受到快慰和滿足,獲得充分的情感渲洩。同時也經歷緊張、沮喪,嘗試失敗和苦惱,磨練學生的意志和毅力。使諸多情感體驗成為學生樂於活動樂於習作的內驅力。

3、人人表達自己

作文以發展運用語言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描述活動的語言訓練,使語言和形象結合起來,把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豐富學生的語言聯絡起來,與發展學生語言表現能力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觀察,學習表達自己獨特的內心體驗。抒發情感體驗的作文真正是學生心底流淌的旋律。

3、 人人獲得讚賞

同學們的一篇篇習作,因為有了具體的活動內容為基本素材,有了真切的體驗為情感基調,所以學生的習作或多或少有生花妙筆,有各圈可點之處,或者是語言逗人,或者是描寫生動傳神,都能得到教師和同伴的肯定和讚賞,在這個互相讚賞的活動中,讓學生獲得自我滿足和陶醉。

(三)豐富了教師習作指導的內涵

多年來的習作指導,教師們比較關注作文的技巧、章法的研究,也比較重視從教師的角度去指導遣詞造句。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作文研究中的指導,不僅僅有從學生實際出發的語言表達的指導,更有對學生的情感、興趣、態度作文素養的指導和薰陶。活動作文習作指導的立足點是:以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興趣;強化學生的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促進學生的個性表達。

(四)建立了“動態生成”的綜合實踐活動作文指導課堂新模式

由於我們開始就站得高,用新課程的理念作先導,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用變化、動態的、生成的觀點來看待作文教學。所以我們的課堂,不再是純作文技術操練,不再簡單地傳授作文知識。也不再是機械的“活動——指導——作文——講評”這樣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呈現出多種多樣的作文指導新形式。

1、 欣賞交流式

這種綜合實踐活動跨越時間比較長,活動體驗有長時間的經歷,很複雜,不是幾分鐘就能完成。所以這樣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在完成活動體驗後,課外完成習作,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交流,交流活動過程,交流活動趣聞,交流活動體驗,在點評學生的習作中,指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例:

我在班裡開展了“照顧蛋寶寶”的活動。要求學生每人照顧一個生雞蛋,這雞蛋必須每天24小時不離身,看誰能照顧好它,使蛋寶寶完好無損。學生想了很多辦法去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有的給它穿上厚實的餐巾紙外套,有的讓它住在一小盒子裡……結果有的在睡覺時壓碎了,有的和同伴玩時疏忽擠碎了……有的歡喜`有的傷心`有的後悔……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的習作,教師在點評學生的習作中指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欣賞學生的習作中肯定學生的成果,讓學生獲得喜悅.有的是活動失敗後的.喜悅,因為他遞交了一篇好作文。

2、 活動指導交融式

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作文指導課,不再是單一的先讓學生盡情活動,然後教師提出習作要求,讓學生寫下活動情景。這樣的課,學生往往是開心盡興地玩耍,勉強無奈地撅著嘴巴作文。迫於老師的壓力才提筆習作。實驗開始階段,我也曾為此困惑。隨著實驗的深入,研究的加深,我們逐漸地找到了活動和習作的結合點,課堂的習作指導開始自然、自在地融入到活動之中。教師必須隨著活動的進展,隨機地進行生成性的習作指導。活動是為習作服務的,它是讓學生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是讓學生練習有意的觀察,是讓學生嘗試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的。這樣教師就能快速敏銳地捕捉到活動過程中習作指導的生髮點,或者提問,或者抓住猛敲,成為在學生活動中的習作指導點。

記得一堂活動習作指導課《跟著沈晨走進昆蟲世界》。沈晨是班裡的一位昆蟲愛好者,筆下畫的昆蟲惟妙惟肖.愛捉昆蟲,收集昆蟲標本,是人人皆知的昆蟲迷。教師利用學生身邊的典型人物,上了一堂成功的活動作文課。

其中課堂上有兩個活動板塊:第一個板塊是,請沈晨上來擺個螳螂的姿勢。他擺得酷似螳螂。同學們都笑起來。老師漫不經心地說,擺得像極了,誰來說說他怎麼做的?學生立刻注意力集中到沈晨的手的動作,腳的姿勢,面部的神情。

第二板塊是:展示完沈晨製作的昆蟲標本,讓同學開眼界後,又介紹了沈晨曦畫的一副昆蟲畫,上面畫了很多的小昆蟲。教師提問:你覺得他畫得怎樣?學生用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作答。教師追問:哪一隻特栩栩如生?為什麼?學生立即注意起某隻昆蟲的眼睛、觸角和薄如蟬羽的翅膀來。

3、 任務驅動式

任務驅動式的活動作文就是讓學生在完成某一任務的動力驅動下完成的習作指導訓練形式。這種習作指導形式,學生的體驗並非是在作文,而是為完成某種任務,作文已經演化為一種實際需要,所以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學生的寫作過程是認真的,富有使命感的。所以這種習作指導,教師是以某種特定的身份出現,用需要的方式提出作文要求的。

例如:結合學校春季為每位學生訂做校服之際設計的習作指導《設計校服》就是這種課型。課堂上通過和學生交談,讓學生說說每天穿的校服的優點和缺點,說說自己平時生活中穿校服的體驗,然後教師以受後勤部陳主任委託的身份,向學生徵求改進新校服的設計意圖,目的想讓即將訂做的新校服能更受同學們的喜歡。在這樣的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密切關係的任務驅動下,學生躍躍欲試,勁頭很足。紛紛用文字,用繪畫,文字繪畫並用等豐富的形式,向陳老師提起建議。很好地完成了習作任務。

4、 系列習作式

習作作為一種練習表達的形式,它可以不拘一格,我們不再只把完成一篇完整的記敘文當作一種作文訓練,一個片斷也是,低年級的寫一兩句話也是。活動系列式,以活動為載體,更側重應用文的訓練。

例如:在開展秋遊生態公園之前。讓學生先擬定一份喜訊,告訴同學們這個好訊息。再讓學生寫一個通知,告訴大家有關的時間,地點,內容,當時正值第一次寒潮來臨,所以還要提醒大家的注意點。參觀活動結束後,完成一篇參觀記。

(五)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

活動作文課成了學生的期待。學生對活動有一種期待,也是對作文有一種期待。活動作文的實踐研究,為我校的作文教學引入了一泓活水,豐富的活動情景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給作文教學課堂帶來了無窮的生機和活力。

(六)學生作文充滿了鮮活的靈性

綜合實踐活動中作文不僅讓學生有“米”可以“炊”,而且能把“米”巧“炊”。因為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是鮮活的,是獨具個性的,是極富變化的,寫作是傾注真情的,所以學生的作文更是充滿靈性的,這是讓所有參與實驗的老師最感欣喜的。教師在活動設計、活動程序、指導習作、習作評改等諸多過程中著力點都圍繞這次活動作文的切入點,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習作評改中,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凡是能表達學生獨特體驗的段落、句子、詞語都是肯定的文章的亮點,教師加以大大誇獎和渲染。因為這正是文章具有“靈”之氣的妙點。因此,學生在這兒獲得了成功,他會在下一次的習作中關注自己獨特體驗的表達,這就是我們同一次活動,而習作結果卻是那樣的各具特點,百花齊放。這一切可從我們選編的學生活動作文習作選中可窺一斑。

(七)教師的業務能力得到提高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教學整合的研究》課題的提出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教師傳統的作文教學觀念,課題的研究開展,以及我為此撰寫的論文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從而帶動了教學的全面改觀和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老師們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的作文教學觀。老師們更關注學生作為發展的主體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關注學生作文興趣、意識和潛能的喚醒,關注學生終身需要的作文能力的獲得。改變了作文教學日趨僵化的局面,使我們的作文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使老師們嚐到了作文教學改革的甜頭,嚐到了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教學整合的無窮魅力。

五、分析和討論

目前教材上安排的作文教學沿襲了傳統作文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師命題,講解文體和寫作要求,分析寫作技巧。)當學生欣喜於活動作文帶來的愉悅後,在我們完成教材上的奉命而作時,怨聲不絕於耳,都說這個不好寫,沒意思。如何能結合綜合實踐活動中作文更好地完成教材上習作訓練任務?

綜合實踐活動作文對教師的勞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有時也真有無“米”可下的感覺,更要教師有一雙慧眼,有一個創新的腦袋,才能真正拓展活動作文的空間,開創為學生喜歡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如何提高教師自身素養,以適應活動作文對教師的要求?

最初,我們制訂實驗方案時,曾經想形成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教學整合的序列。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形成各個年段活動作文訓練系列,成為我們雙語學校的校本習作訓練教材?如何讓大批量的孩子走進社會 走進活動現場 感受活動的樂趣 從而愛上寫作呢?

以上問題有待我們在今後的作文教學實踐中繼續研究。

作文教學報告3

我校作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選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構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實驗課題。我作為校課題組成員,把“建構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文教學模式”這一子課題作為研究內容。經過實踐探索,總結出新型的作文教學模式 ,現將實施效果情況彙報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與課程特點分析

我選擇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旨在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探索教與學的規律,構建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文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發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能力。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五步式的傳統作文教學模式,面臨嚴重挑戰。教師滔滔不絕地指導,密密麻麻地批改,津津有味地講評,似乎是任勞任怨,盡職盡責。然而事與願違,辛勤的勞動沒有換來豐收的喜悅,有的甚至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結果,學生看見作文就發愁、焦急惶恐。作文時,離開自身實際,東拼西湊,以至不認為作文是交流思想的,而是應付老師的。在國小六年中,作文知識(審題、立意選材、開頭、結尾)的灌輸很多,寫作練習的次數也很頻繁,範文的閱讀更是不計其數。至國小畢業時,真正能寫好作文的沒有幾人。問題癥結在於,被動的學習壓抑了學生的創造力,沒有讓作文成為學生可隨心所欲交流思想的工具,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雖偶有形式上的變化,終究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讓學生養成依賴心理,缺乏獨創精神。教師主觀設計,脫離學生的評講,壓抑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當前學校出現的一種新八股式的教學結構,導致能展示學生心靈與創造力的園地失去生機。實行教學改革,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經濟的升溫,要求教育的改革走在時代的前列。現代作文教學,要求保護、開發學生的想象資源,努力創設意境。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思維領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要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建構的主體。把現代教育手段引進課堂,用較小的時間、精力獲得更多的教學效果。

我們應該看到被傳統教育公認的三大基石:閱讀、寫作、計算,也在發生異變:從文字閱讀走向超文字閱讀。寫作的方式開始以手寫走向鍵盤輸入、滑鼠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文字的數字化使計算機從語言上升為文化。對於培養21世紀人才的教師來說,攻佔教育的制高點,必須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改進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文教學中不僅融入知識傳授、技能指導,還有智力的開發、個性的發展。正如哈爾拉莫說的“教學的基礎應當是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包括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的認識活動,理解和掌握知識,鍛煉出實際技能和技巧,以及形成世界觀並發展創造力和才能力。”根據時代的要求,及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課題組提出“建構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文教學模式。”按照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作文教學,解決了傳統作文教學中的不足,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操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如何建立一套嶄新的作文教學模式,是我們進行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實驗目標

課題目標:教師利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形成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蓋在善於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這句話在承認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同時,強調了教學活動不應由教師包攬一切,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體現,就無從談起培養創造性人才。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把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由被動變為主動,幫助學生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用多媒體組合教學,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點,激發學習興趣,有利於智力因素與非智力的強化與發展;有利於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擴大教學規模:人機互動的互動化,資訊傳輸網路化等;有利於強化學生的科技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樣的課堂教學,突出重點,化難為易,啟發學生思維、想象、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體現學生認知主體地位。

實驗學科目標:利用媒體引導學生觀察、聯想,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由不願寫到願意寫。提高學生作文知識與寫作修改能力,由能邊聽邊想,抓住要點到能說一段話,到能按一定順序觀察事物,抓住重點,表達感情,能寫條理清楚、內容簡單的記敘文,到嘗試電腦寫作和調閱資訊的能力。

三、實驗設計

實驗物件:五年級四班全體學生(男生33人

女生33人)

實驗時間:19xx年9月~20xx年7月

19xx年9月-20xx年2月探索作文教學模式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2月作文教學模式形成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7月作文教學模式實施階段

實驗環境:

1.借用多媒體展示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絡,使聲音與畫面並存,生動直觀地將教學資訊再現於學生的感官,通過視聽器官的協作運用,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2.電腦網路下的互動式教學。網路將大量超時空的感性材料提供給學生,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使學生的各種感官得到綜合運用。網路的互動功能,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

四、教學資源的內容.特點

教學資源有三種:文字資源、電子資訊資源、潛在資源

文字資源指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料。電子資訊資源指學校購買的電腦軟體、vcd光碟、錄影帶及網路資訊。潛在資源指挖掘學生的內在因素。

根據教學資源的來源,實驗研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課本是學生練習寫作的`最好範例。學生通過學習書中的語言,把這些好詞、好句、好段儲存在大腦中,充實寫作素材的“倉庫 "。同時吸取其中的長處,融進自己的習作中去,達到從學習到內化的過程。如:學習《鳥的天堂》一文,學生被書中優美的語言所吸引並自覺地在自己的習作中抓住事物的靜態和動態來描寫,使文章生動得多。

2、在說話、寫作訓練課上,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創作的慾望。讓學生敢說、敢想、敢評,培養獨特的個性。如:教學寫作《我愛家鄉的**》。CAI課件"安慶攬勝",收錄了大量的山水風光、文壇藝苑、名優特產等內容。此課件分五個部分介紹家鄉:①宜城山水好風光②文壇藝苑數風流③閃爍歷史的明星④宣告遠播名特產⑤古城新貌交響曲

3、在平時活動中,開展說寫競賽,向電臺、報紙投稿,挖掘學生潛力,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調動學生習作的內驅力。利用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和習作興趣。

五、模式特徵分析

1、教學模式

“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文教學模式”是以多媒體為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維入手,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結合實際教學總結出“5+1”作文教學模式。

設計模式如下:

(1)激發興趣: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來源於自身的求知慾望,通過情境創設,讓教學資訊再現於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2)激發想象:想象是創造的源泉,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拓寬學生的視野。

(3)激發探索:教師利用媒體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感性材料,提出觀察要求。或讓學生根據要求探索符合中心的材料,這是在激發學生想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有序認知事物。

(4)激發嘗試:學生在主動觀察、探索的基礎上,用通順連貫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學生思維深化的過程,學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由說到寫,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5)激發思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啟發學生分析、綜合、概括,促進思維縱深發展,再造想象,引導學生辨別優劣。

(6)協作學習:師生共同

討論、評議,注重成果共享,相互促進,體現課堂民主,開拓思維空間。它貫穿於“五激發”始終。

2、教學設計:

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教學模式提出來以後,課題組決定在五年級進行教學試驗。如何在教學中體現這種教學模式的思想和要求,課堂教學設計是關鍵性的工作。從以下兩個方面介紹。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寫作《我敬佩的一個人》為例加以介紹。

(1)分析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語文第九冊第6單元寫作練習。根據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a.通過典型事例的描寫,恰當表現人物的特點。b.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突出人物特點。c.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寫人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寫人的方法,教學難點是表現人物的特點。

(2)確定設計思想:

①引導學生熱愛具有崇高品質的人。

②訓練學生觀察、聯想、思維表達能力。

③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功能。利用錄影、創設作文情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電腦,進行個別作文指導及典型作文的評議修改。

④注意寫作方法的總結和學生應用的指導。

教師首先通過例文提煉出寫人的方法,接著通過觀察反映學生身邊生活的錄影,然後總結強化,促進學生對這一方法的掌握和應用。

⑤利用協作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通過學生討論、評議啟發學生想象,開拓思維空間,由同學想到家庭想到社會,從而掌握寫人的方法。

(3)設計流程:

上例是憑藉電教媒體,輔助作文教學,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它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從觀察→片斷→練習→文章寫作→評議。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知識,思維得到昇華。

利用電腦網路教學寫作《我愛家鄉的××》:

(1)分析教學目標:這是第十一冊第3單元的訓練內容。教學目標如下:

①能按一定順序觀察,抓住重點寫具體。②表達真情實感。③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④藉助電腦,提高作文能力。

教學重點:是藉助描寫物件表達真實情感及修改文章的方法。

教學難點:是運用電腦觀察寫作、評改文章。

(2)確定教學思想:①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②指導學生觀察、聯想、思維。③借用網路的互動功能,提供寫作素材,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進行作文的評議修改,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首先,讓學生瀏覽家鄉的山水風景、文化特產等,從而瞭解家鄉,接著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說給同學們聽,在說的基礎上借用電腦寫作。然後憑藉互動功能評議修改自己或同學的文章,提高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3)流程如下:

實施網路教學,人機互動,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更為自然,更能激發學生的主觀思維。網路的使用,增大了教學容量,鍛鍊了學生調閱資訊的能力。同時,它也促進學生探索求知領域的興趣,有助於學生求新求變。

六、效果測量及分析

1.評價體系的建立。

根據教學模式的要求,建立了三個指標:作文興趣、作文知識、作文能力。

對於“作文興趣”指學生的主觀情感是否願意投入到作文中去,是主動、積極思考,還是被動應付,包括“情感投入”、“作文態度”。

對於“作文知識”指學生的觀察方式方法,審題確定中心,思維方法、遣詞造句、謀篇方法。

對於“作文能力”指命題理解能力、觀察事物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寫作能力。

每個單項指標,都分優、良、中、差四個評價等級,90~100分為優,75~89分為良,60~74分為中,59分以下為差。參照各個單項指標所佔的權重,得出四個等級的得分範圍。關於等級的劃分見表1。

通過上述工作,建立起國小五年級學生的作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表1

國小五年級學生作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表1說明:

①“作文興趣”中的“情感投入”指學生對作文“很感興趣想寫”、“感興趣,願意寫”、“一般、無所謂”、“不感興趣、不願寫”。“作文態度”指“很認真”、“認真”、“有時不認真”、“馬虎”。它通過“調查問卷方式及平時學生在校表現進行評分。

②“作文知識、作文能力”根據學生平時作文課的表現及作文卷面進行評分。

2.教學效果的分析

採用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學生進行作文能力的評價。這裡應用評價指標體系對一個班的學生實驗前後進行作文能力評價,得到表2結果。

表2

“5+1”作文教學模式,它充分運用了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資訊科技,通過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實現教學優化,具有教學資訊多媒體化,教學資訊組織的超文字方式,人機互動的互動化,資訊傳輸的網路化等優勢。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利用情境、協作等學習環境元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使學生由原來的單純聽講,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主動參與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教,學生學”的被動局面,學生的心態由“要我寫”而變為“我要寫”。實施這種模式進行作文教學,學生的習作興趣、作文能力、探索精神都有明顯提高。

當然,實施“5+1”作文教學模式,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能力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模式組合教學,更有助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創造意識的發展。不可單一片面地採用某一選項,為教學而教學。只有當學生視作文為樂時,作文教學才會步入良性迴圈。

八、附件:課例錄影、精彩片斷、調查問卷、設計方案。

作文教學報告4

(一)課題的提出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每當學生升入七年級後,老師和家長都會發現這樣一種奇怪現象:有些同學進入國中後,簡直判若兩人。在國小他們作文寫得很好,記事清楚、完整,層次還分明,經常獲得老師的讚譽;可到了國中,他們卻感覺無從下筆,寫作絲毫沒有進步,有的甚至還退步。經過仔細分析研究,我們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小作文教學不銜接,導致學生寫作學習困難、教師教學艱澀,致使整個作文教學陷入困境,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困擾中國小語文教師的一個棘手問題。

怎樣指導學生的作文由國小順利過渡到國中呢?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明確教學目的是關鍵,是起點;要實現教學目的,就要激發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及語文成績至關重要。

(二)實驗的理論依據

1、早在1998年中共中央就提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而語文學科以它獨有的方式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學作為語文學科的重要實踐基地,其地位更是舉足輕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作文先做人”,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開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作文教學質量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2、根據系統論觀點,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學是一個整體,國小、國中階段是作文教學的基礎階段,將國小高年級及國中作文教學結合,始終堅持從作文教學的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有序性出發,及時靈活地調節各教學要素、各教學環節組合的方式,從整體優化的角度協調處理好兩者的銜接,使作文教學過程處於良好、有效、有體系的執行狀態,最終實現中國小作文教學協調的、連續的發展

3、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主張:“給學生足夠的表現自我的空間,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應該都可以掌握學習內容”。“不同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4、教學最優化理論: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的核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選擇一種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案並加以實施。教學中的分層評價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實踐性原則

我們知道,作文與生活緊相連,作文是生活的真實反映。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為學生搭建一個實踐活動的“平臺”,在課內外和校內外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作文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延伸作文的空間。通過多種形式的作文活動,引導學生從熱愛作文活動中“暗渡陳倉”,從而巧妙地讓學生熱愛作文,逐步提高個性化作文能力。

(2)開放性原則。在教學觀念上,要緊密聯絡生活,在教學內容上以現行教材為載體,但又不侷限於現行教材,課內與課外自然銜接;在教學模式上,不固守一種單一的模式,力求用多樣化的作文教學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教學方法上,堅持啟發式和討論式,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發現新途徑。

(3)分類指導與全體參與原則:考慮各層次學生的實際需要,分類指導學生,儘可能地引導每一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都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完成中國小作文銜接過渡。

(4)求實性原則。我們倡導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通過實驗,探索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普遍規律,追求最佳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效果。

(5)開放性原則。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廣泛吸收已有的實驗研究成果,廣泛團結有志於教學實驗與改革的同仁,求同存異,共同切磋探討。使課題研究呈現生動活潑,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

(四)研究目標及方法

目前,中國小語文作文教學銜接出現了嚴重脫節的現象,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為此,探討出中國小語文作文教學銜接的途徑和方法,使中國小作文教學銜接時少走彎路,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具體目標如下:

1、探討中國小作文教學要求、內容、方法和手段的差異。

2、探討出中國小作文教學的空白處,尋求突破口。

3、探討中國小作文教學的時間安排、學習方法、習慣對語文能力的影響。

4、探討中國小作文教學脫節的主要心理因素,找出與學生心理對話的途徑,在教法與學法的結合上尋求接軌點。

5、探討中國小作文教學銜接的途徑、方法和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研究方法

1.調查法調查中國小作文教學方式、內容,作文模式及現狀。

2.實驗法主要是對制定的方案開展實驗。

3.統計法主要是統計學生的作文成績和課題研究資料。把大量的、零散的樣本資料,經過統計處理,分析變化規律。

4.追蹤法主要是記錄實驗班中每一個學生的階段作文測驗成績,歸納正確的實驗結論。

(五)實施步驟

瞭解中國小作文教學的現狀,探索中國小作文教學中知識與技能的銜接。

第一階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實驗準備階段

確定實驗物件,組成課題組;查詢相關資料,學習心理學、寫作學、系統論等相關理論;搞好學情調查,主要了解國中及國小高年級段作文教學現狀;編擬實驗方案。

(1)教師理論準備:學習新課標理論,把中國小作文教學目的、要求、內容進行比較,明確中國小兩個階段的差異與聯絡,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分析學情,採取時適時教學方法。

(2)做好轉變學生學習觀念的銜接:要向學生講明國小字、詞等基礎知識多,閱讀理解少,時間充足,重機械記憶,形象思維。國中由於課目增多,相應地學習語文的時間少,重理解記憶,抽象思維;老師講得少,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多,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應大大加強。

(3)做好學情抽樣調查,瞭解國中及國小高年級段作文教學現狀,編寫調查報告,並以此為依據,編擬好實驗方案。

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實驗初級階段

形成研究網路,初步形成教研常態模式;組織學習,開展活動;寫好實驗教案,搞好實驗研究;收集試驗優秀作文等。

(1)加大語文知識的積累量,做好記憶、思維的銜接。七年級學生面對增多的課程和加難的課文,難免有諸多不適應,國小是記憶詩歌的黃金時期。老師要把住記憶特點--機械記憶,讓學生大量背誦古典詩歌、名言警句。二是根據思維特點,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適當重視形象思維。如充分利用電教裝置的視聽效果進行直觀教學,使抽象語言形象化。用遊戲、表演、比賽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語文豐富多彩的廣闊天地。

(2)貫徹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做好作文習慣、作文方法的銜接。適當引導學生研究“單元學習要求”及“預習提示”,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講授新課,重點不在於分析解答,而在於引導發現作文的方法,逐漸改變依賴老師的習慣,養成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好習慣。

(3)展開讀寫雙翼,做好由套路作文向開放式讀寫的大語文銜接。讀寫被稱為語文的兩翼,是語文的兩支柱,但是在國小大多數學生寫的都是“套路文”。老師一讓寫好人好事,不是誰給誰補課,就是下雨了誰的傘自己捨不得用,留給別人。這種作文內容陳舊化、形式模式化,反映了部分國小語文教師教思想的封閉和僵化,學生思維靈性被扼殺。必須從這種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從閱讀或學到方法或理解內涵,再延伸到寫作,或談感受,或學技巧,把兩者結合得比國小時再緊密些,樹立讀是為了寫好,寫能更好地促進讀。

有人說:“日記很小,只容得下我一個人,日記很大,又可包羅永珍。”由於日記特殊的魅力,決定了日記提高一個人的語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領的特殊作用。記日記是國小時形成的良好習慣,中學需要鞏固好發揚好,使它成為積累素材、提高寫作能力的助推器。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實驗中期階段

分析處理實驗資料,搞好階段性總結,針對存在問題,調整實驗方案,繼續進行實驗;收集整理好試驗教案,實驗總結,實驗報告,實驗文章,實驗作文,競賽成果等。

(1)開展實驗彙報課,課題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上階段成果。

(2)繼續抓好學生作文積累工作,完善“讀書報告會”、“觀察描寫作文訓練”模式,並在其它實驗班推廣。

(3)開展學生作文競賽,評選優秀作文,並彙編成冊。

第四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實驗驗收結題階段

舉辦優秀課堂教學展示活動,撰寫試驗總結;準備好結題所需各種材料,迎接結題驗收。

(1)舉辦實驗優秀課堂展示活動,評選出兩節優質公開課示範推廣。

(2)收集彙總實驗材料,並進行篩選整合,彙編成冊。

(3)進行實驗總結,撰寫結題報告。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與分析:

1、通過調查分析總結,發現中國小作文教學存在著以下現狀:

(1)作文的重要性沒有得到體現,師生普遍不夠重視。

調查結果顯示,88.3%的教師認為作文很重要,認為作文不重要的為0;42.3%的老師認為學生寫作文的態度是被動的,純粹為了完成作業。57.2%的學生討厭作文,61.3%的學生不願意寫作文。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普遍都認為,作文不像數理化、外語一樣,短時間內難以見成效,即使再努力,作文也就70-80分,要想得高分,難上加難。其次是考試分值的安排,作文從屬於語文學科,在語文的120分中,作文佔據了50分,可謂是是重中之重。其他學科與語文地位相當,作文當然沒法比較。第三,作文教學從屬於語文教學,語文所涉及的內容眾多,作文教學是其中一部分,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講解課文,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精力過多地光顧作文,每週一節作文課就算是很奢侈的,學校也未另行安排作文課。這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作文教學被輕視,作文的重要性只停留在表面上,沒有真正得到大家的認可,致使作文教學成低效教學。

(2)中國小作文教學方法不同,造成中國小作文教學脫節。

中國小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各自根據教材編排的內容教學,沒有機會或者根本不會去想了解中國小作文銜接教學中應具有的共性,各行其事,不照顧全域性,不統籌兼顧,因而教學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教學方法。從調查結果來看,77.3%的國小生認為教師指導作文方法是反覆講解,輔以範例,一篇文章反覆寫。67.5%的國小生認為老師重點講的是語言表達,很少涉及表達技巧;41.9%的中學生認為中學教師指導作文是講解再寫作再講解再寫,51.7%的同學認為老師重點講表達技巧。調查中我們發現國小高年級作文訓練大多按照命題——審題——立意——選材——起草——謄寫——批改——講評程式進行,教師一般結合範文或範例向學生傳授寫作知識,學生按照老師的指導,模仿範例,基本上能寫出一篇語句通順、條理清晰的文章。這種教學方法把學生置於完全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只是一味的模仿,很少會變通,有的學生甚至乾脆背篇範文,交差了事。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對學生觀察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訓練,學生依賴性強,導致學生進入七年級後,因教師不能再提供範文而不知如何下筆,學生作文水平何談提高。

(3)中國小作文教學側重點不同,評判標準不同,造成中國小作文教學難以銜接。

新課標對國小高年級作文教學的要求是: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新課標更多關注學生的記敘能力,對錶達方式沒有具體要求。新課標對中學作文教學的要求是: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根據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根據這個要求,中國小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指導時側重點也有所不同。調查結果表明,國小教師在進行作文指導中,有56.2%注重的是語言表達,40.1%注重結構佈局;而中學教師在進行作文指導中,有40.3%的教師注重語言表達,35.5%的教師注重的是表達技巧。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國小教師主要指導學生在自己掌握的語言、文字、詞彙、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敘寫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的人、事、景、物,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條理清晰地、具體、形象、生動地表述出來,有一個明確的中心,這樣的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就能得高分。而中學階段,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時,不但語言表達比國小要求更高,更重要的是行文技巧和表達技巧的訓練,這對以前沒有經過這方面專門訓練的國小生來說,是很難達到的。因為國小作文的認知水平只停留在“寫實”這一感性認識上,知道什麼就寫什麼,中學則強調的是“寫意”,它涉及了表達方式、表達技巧之類的抽象思維內容,這無疑是一個質的飛躍。因而國小生升入國中,再按國小作文的模式行文,其作品就會被國中教師以“平淡、乏味、毫無文采可言”而判為劣作,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剛進入國中就對作文感到茫然而無所適從,造成作文不但沒進步,反而還不如國小水平的現象。

(4)閱讀積累的缺失,造成學生寫作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吸收,習作是表達,材料的積累是寫好文章的關鍵。從調查資料來看,只有23.7%的學生經常閱讀課外書,有57.1%的學生偶爾讀讀,而19.2%的學生根本不讀;有15.6%的學生堅持寫日記或讀書筆記,66.3%的學生偶爾寫寫,18.1%的學生根本不寫。從這些資料來看,很多學生對課外閱讀不夠重視,比較隨意,只憑自己的興趣,沒有當做一項學習內容來對待。究其原因,是學生對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刻,教師引導不到位。閱讀的缺失,造成寫作材料缺乏,從國小到國中反反覆覆就是那麼幾件事,事例陳舊,老套,要寫新穎獨特的內容,學生就無話可說了,自然就不願寫作了。

2、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1)改變教學理念,提升對國中及國小高年級段作文重要性的認識。

根據新課標的“大語文觀”,作文教學也要樹立“大語文觀”,要深刻領會新課標對中國小作文的總體要求和階段目標,認識到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校、老師、學生、家長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視,給作文教學以應有的地位。認清中國小作文教學的目的,要培養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恰當地表達思想情感,不能就作文而作文。學校要保證作文教學時間,為作文教學的提高創造條件。

(2)加強教師作文教學,探索作文教學的新途徑。

教師作文指導水平的高低,是搞好作文教學的關鍵。要提高教師的`作文專業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建立長效的培訓機制,加強教師的專業理論的培訓,實踐經驗的操作,可以舉辦不同形式、不同型別的培訓班或研討活動,也可以利用網路這一先進裝置,進行網上通識培訓,將好的經驗有針對性地推廣,以此來打造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同時,教學研究人員要深入學校,和一線教師一起,根據各學段的不同要求,編寫出專門的作文教材,明確作文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用以指導實踐。

(3)改變作文指導方式,注意寫作知識和寫作技巧的傳授。

當前作文教學指導,主要是以教師點撥為主,總體上是按照“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的模式進行,教師指導時往往以範文為摹本,引導學生如何模仿,更有甚者乾脆讓學生硬背範文,應付考試。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發揮出來,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難以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因此我們要建立一種新的作文教學機制,這個機制應是以學生為本,教師要根據學生生活的特點,選取切合學生生活的話題,這樣學生才能調動自己的生活儲備,才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國小高年級教師在進行作文指當時,應將眼光放遠一些,適當對學生進行一些表達方式的引導,讓學生提前站上高一級臺階,為中學打好基礎。中學教師在學生剛入國中時切不可過快地提高要求,應給學生一段磨合的時間,承續國小的教學重點,逐步轉移到中學軌道上來。然後才正式介入寫作知識與寫作技巧的指導,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如何審題,如何構思,如何選材,如何立意,如何表達,循序漸進,日趨提高。切不可操之過急,急於求成。

(4)重視閱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

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這是許多作文成功的經驗。現行的學生課本中大量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美文,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除了讓學生學習文章內容之外,更應當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即要讓學生在理解作者“寫了什麼”的同時,更要知道是“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這樣學生在獲得閱讀體驗的同時,又獲得了寫作知識。當然,光有課本內容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告訴學生眼光可以放高一些,可以看看名著,還可以閱讀一些精美雜誌,諸如《讀者》,《少年文藝》《意林》之類,讓學生從中選取一些文質兼美的美文來閱讀,只要學生看得懂,就一定會有收穫。另外,一味地看書,不做筆記,效果特差,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摘抄,抄優美語句,抄哲理名言,抄自己最喜歡的語句,還可以讓學生寫寫讀書筆記,將自己閱讀所得及時記錄下來,這些都可以成為今後作文的良好素材。有了這些素材,學生寫作猶“如魚得水”,還愁寫不出好文章?

教師的業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由於我們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引導教師加強理論學習,進行深入探討,大膽進行實驗,所以廣大教師在學習與實踐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成為學校的業務骨幹。

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心理及精神狀態發生了顯著變化

實施三年來,學生學習內驅力顯著增強,興趣提高了。學生作文速度、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從學生和家長的反映看,效果喜人,這在以往是從未有過的現象。

學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他們自信了、活潑了,友愛了,堅強了。學生再也不會“談寫色變”了,寫作積極性的大增,帶來了成績的提高。

(七)研究結果評估

通過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1、通過對中國小作文教學內容、要求、方法、手段的差異的探討,提高了教師作文教學的針對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有效地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

2、作文現狀的分析對國小作文教學有借鑑、警示、指導作用,薄弱環節可以及早加強;對中學作文教學有前瞻性,避免中學的重複教學,從而全面夯實學生的作文基礎,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八)實驗反思

1、雖然對課題實驗研究的正確理念已進行多次學習,但將正確理念轉變為教學的行為,仍存在著差距。

2、課堂教學是課題實驗應該關注的重點。觀念的轉變,師生關係的正確定位,有待進一步解決。目前的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現狀仍然在一定程度的存在著。

3、課題實驗的諸多問題還有待解決。如超前性與統一性;實驗性與常規性;指導性與研究性;機械性與靈活性;研究性與發展性;模式化與個性化;試驗研究與理論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綱要》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中學語文》中的《國中作文分層次能力訓練的實驗研究》20xx.4.3

《語文新課程標準》

魏書生《語文教學探案》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載入中,請稍候......

作文教學報告5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然而,在長期的調研和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作文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是擺在國中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儘管每週都有作文練習,每篇作文教師都是按照“命題—指導—批改—講評”的模式辛苦地進行教學,但是作文教學的收效卻微乎其微:學生的作文內容仍然單薄,缺乏真情實感,文中充斥著“假話、大話、空話”;學生對習作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把作文當作一種任務,甚至是一種負擔,一提到作文,學生就感到頭疼;老師們在進行作文教學時,也感到束手無策,指導乏術。久而久之,惡性迴圈,作文教學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習作空間封閉;教學模式單一;訓練方向的偏差;學生學習的被動;閱讀範圍狹窄;寫作束縛太多;命題隨心所欲;評價千篇一律;文風華而不實等等。正確認識這些原因,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作文教學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有效地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積累素材,並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方法指導,就能有效地改變國中作文教學的低效現狀,幫助學生樹立作文信心,提高作文興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變革了傳統的寫作手法,倡導“以人為本”,提倡用“開放式”的表現手法來進行寫作“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這裡提倡的“以人為本”的作文寫作手法,實際上就是要求淡化“文體意識”,強調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在於讓他們鼓勵學生採用自主表現手法,從而寫出“個性化”的文章。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還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採用多種評價方式”。作文評價的這四個標準,突出了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它要求我們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應從學生作文的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幾方面入手,避免評價過程的繁瑣化,提倡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三者的統一。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讓我縣廣大國中語文教師明確新課程理念下,國中作文教學的方向和目標,明確“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是作文教學的核心。

2、通過調研勘察,找出目前我們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偏差,引導師生查漏補缺,糾偏補弊。

3、通過課例及全縣大型研討活動,引進先進的作文教學理念和新穎科學的作文教學方法,使廣大師生學有目標,趕有方向,用名家理論引領教學,用課改新法指導實踐。

4、通過課堂教學方式研究和案例綜述,探索提高學生寫作情趣的途徑,引領師生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信心,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5、通過作文實戰演練,探索作文教學的先進的教法和學法,從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入手,摒棄作文教學模式化現象,把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起來,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新課程背景下國中作文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文獻綜述。重點學習《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國中作文教學的指導性概述。

2、目前睢寧縣國中作文教學現狀及其對策。從近兩年來的考場作文和日常習作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入手,認真查擺,及時糾偏。

3、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的方法。新課程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原則應是我們研究的出發點和根本點,改變以往的以教材為本的教學方式,注重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說真話,抒真情,充分展示他們的個性。

4、有效作文教學的課例研討。以“一”舉而反“三”,觸“一類”而“旁通”,通過課例的引領,帶動全縣作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

5、作文教學的教法和學法指導。講究教法,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引入學法,可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法與學法的研討,對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6、有效作文的實戰訓練。通過新課改理念的學習和教法學法的探討,指導師生進行有效的實戰演練是落實課題研究成果的有效方式。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對作文教學行動的研究和考察,瞭解作文教學現狀,歸納總結出作文教學的規律,從而更有效地實現課題研究的目標。

2、觀察法。在調研過程中通過對師生教學方式的觀察,分析形成作文低效的原因,從而更有效的對症下藥,進行整改。

3、調查法。深入教學一線進行調查,有助於掌握一手材料,更有效地進行研究指導。

4、對比法。通過對比,新課程理念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差別就一目瞭然。

5、問卷法。對師生進行問卷調查,是一種更科學,更深入的調查方式。

6、經驗總結法。及時總結課題研究的經驗教訓,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使總結出的經驗條理化、系統化。

7、訓練指導法。通過對課堂教學和實戰演練的指導,提綱挈領,綱舉目張。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一)研究週期:本課題研究週期為一年。

(二)研究程序:

1、準備階段:(2015年8月——2015年9月):對該課題方案進行設計,初步確認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預期目標,深入縣城幾所初級中學調研,並請有關語文教育同仁和教研組長、骨幹教師進行研討交流,聽取意見,形成方案,報市教科所審批。

2、實施階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

(1)理論學習:通過語文教研組長會議傳達新課程標準關於作文教學的理念,並通過組長回到各初級中學召開的語文教研組活動,把這些理論貫徹落實下去,敦促語文教師撰寫讀書筆記和作文新理念方面的論文,並把這些理論應用於作文教學實踐。

(2)行動研究:對全縣國中學校作文教學狀況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包括:對教師作文教學方式和學生習作方式的調查;對教師作文教學重難點把握情況和學生作文興趣方面的調查;對作文批改狀況和評價方式的調查等。通過行動研究,形成一定的材料,再通過全縣大型的語文教學研討活動把國中作文教學現狀通告語文教師,指出其中應該改進和完善的環節,並作進一步的研究要求。

(3)觀察究因:通過對師生教學方式和學習狀態的觀察分析,找出作文低效的根源,幫助師生查漏補缺,進行有效整改。

(4)問卷調查:深入教學一線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把形成作文現狀的幾個關鍵環節設計成問題,進行問卷調查,並對調查結果分析歸因。

(5)總結經驗:通過行動研究、觀察究因、問卷調查和對比研究形成一定的材料,把這些材料分類總結,整理成文,通過公開講座和研討會貫徹落實到教師學生中去。

(6)實戰訓練:通過大型的縣級作文教學研討課,把新課程理念貫穿於作文教學實踐中,引領教師轉變觀念,更新教法,注重學法,更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3、結題階段(2015年12月2016年1月)

整理課題的相關資料,撰寫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教學理念創新,引領作文改革。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全縣廣大的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觀念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很多教師能主動運用新課程標準的觀點和理論來指導教學,他們充分認識到“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共有112位教師撰寫了作文改革方面的論文,其中很多教師的作文理念走在了新課改的前列。

圍繞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們進行了一次專門的研討,很多教師參與活動並撰寫論文,從中可以看出很多語文教師的作文觀念的改變與創新。撮其精要,摘錄如下:

1、學校的課程設定形式要創新——比如,作文教學由專門的教師擔當,作文批改可以由作文教師按照一定的程式組織學生自批,並將教師批改和學生自批結合起來,充分排程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自覺性。

2、真正解決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關係——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策略是提高作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我的嘗試:1、系統培養學生閱讀和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充實作文的“米倉”。

2、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表達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從我寫起,從點滴的思想感受和生活細節寫起。

3、強化隨堂寫作的幾種重要的意識:

快速構思的意識——10分鐘之內成思路

創新立意的意識——立意務必準高新

創新選材的意識——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匠心佈局的意識——形式新穎奪眼球

典型文體的意識——拿手文體得高分

精心包裝的意識——好題好體顯新意

精彩開頭的意識——好的開頭不超過3行

通過幾次作文教學研討,全縣語文教師幾乎都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和創新,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落實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現狀反思深刻,查漏補缺到位。

在這次課題研究過程中,通過對全縣作文教學行動的研究和考察,發動廣大教師針對教學現狀進行反思,找出當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後針對問題糾偏補漏,有的放矢。這期間,我們進行了一次網上實時教學研討活動,並留下了網路作業,要求參與教師撰寫個人體會,很多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實際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我在課題部落格中也撰寫了一篇筆記(見課題部落格中《國中作文低效現狀剖析》),擺出了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國中作文教學普遍存在著“低效”現象。學生的日常習作和考場作文中“假話”、“空話”、“大話”、“套話”滿天飛。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1、生活空間限制;2、教學模式單一;3、訓練方向的偏差;4、學生學習的被動;5、閱讀範圍狹窄;6、寫作束縛太多;7、命題隨心所欲;8、評價千篇一律;9、文風華而不實。

找出存在的問題之後就是反思和整改,為此,我們專門召開了一次教學研討會,主題是“新課程背景下國中作文有效教學反思”。研討案例我也發在了課題部落格中(見《新課程背景下國中作文有效教學反思》教研案例)。在這篇案例分析中通過對十篇代表性的反思材料進行分析,可以從中看出一線語文教師在課題的引領下進行的一系列頗有成效的嘗試。主要成就概述如下:

1、真情作文:語文教育是塑造人的藝術,作文其實就是做人,寫作教學滲透人生觀、審美觀的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引導學生說真話、作真文更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教育學生留心身邊的人和事,注意周圍的情與理,日積月累,筆耕不輟,學生定會寫出感情真摯,文質兼美的作文。

2、注重獨特: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確實需要引領學生以“感情真摯”和“獨特感受”為突 破口,指導學生寫作。如果各位語文教師都能注意到這點,相信作文教學的低效狀況定會得到改變。

3、以讀導寫:新課程標準強調: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佔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察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蒐集生活中的材料。閱讀當然是這些方法當中的最快捷的方式。

4、身教勝於言教:確實,作文教學的低效與教師關係很大,教師學是否高、藝是否精、業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責任心是否強?往往就決定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方向和程度。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全面。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更要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赤誠的愛。一會培養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

5、釋放、激勵和喚醒:釋放心靈,激勵和喚醒是對學生作文的深層次思考,教師在教學中如果真的能從以上五個方面去引領,就一定會有所收穫,教師的極大熱情必然會引起學生的熱情回報,形成教與學的共鳴。

6、快樂作文:寫作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寫作的快樂應該是心靈的快樂。對學生而言,就是要培養寫作的興趣。快樂命題,快樂構思,快樂表達,自然就能快樂的寫作。真誠的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快樂的執筆,並把這份快樂傳達給讀者。

7、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作文教學的主體,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是通過學生的歷練和內化完成的,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8、堅持下水引路,引導學生產生寫作興趣: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師善讀善寫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則為學生引路,可以事半而功倍。”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視教師寫“下水文”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中的作用。他認為學生不會寫作,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教師不會寫作,學生從來都沒有聽過教師談論寫作的切身體會。教師的下水作文確實是身教勝於言教。

9、“我以我手寫我心”:《莊子·漁父》中說:“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意思是有真實的感情才能感動人,讓我們語文教師不解努力,鼓勵學生放開手寫自己的喜、怒、哀、樂、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寫我心”吧!

10、解決“三大難”----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去改進教學,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針對性。作文訓練是一個長期的綜合能力的培訓過程,必須有計劃、有目標、系統的進行,深入到學生中去查漏補缺,有序整改,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名家引領實踐,作文教學改觀。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為了讓廣大語文教師學有方向,趕有目標,我憑藉語文教研員的特殊身份為一線語文教師開設了專門的語文研究平臺,公佈了電子郵箱,網內手機號碼,設立了語文教學研究QQ群號,並通過調研和研討會等形式,為大家介紹了很多先進的作文教學範例,在課題部落格中我專門輯錄了國中作文教學特色設計方案六輯,介紹了“想象作文構思訓練”“促真情,寫實感”“合理運用描寫”“將創新思維融入作文教學”“從模仿到創新”“把作文融入人生的過程”等具有創新特色的作文案例模式。在這些案例的引領下,一線教師進行了有效的嘗試,湧現出了很多作文有效教學的典型。其中通過教師的引領而形成的學生有效作文成品不勝列舉,在課題部落格中,我擇優選錄了我縣新世紀中學的六篇學生作文案例。(見課題部落格“國中作文有效教學研究案例之一至之六)從中可以看出,通過課題研究,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習作風格都發生了根本轉變。

針對不少教師教學評語枯燥、乏味、單一、模式化等弊病,我專門組織教師學習了著名語文教學專家餘映潮先生的作文講評風格,並擇優選擇了餘映潮老師的作文評語50例發在課題部落格中,(見課題部落格《餘映潮作文評語50例》)不僅讓一線教師從餘先生的細膩、豐富而深邃的作文講評中受到教益,而且也能從具體而直觀的作文評語中學到評語的基本技巧和評價方法。其中的第十則《良師》的“簡評”是研討時作為範例和教師一塊解讀的。

【例】《良師》的“簡評”:

“此文的美點不少。

你看,標題多美。三個小標題,形成一個反覆式排比句,帶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醒目地標示出文章的層次。

你看,文面多美。三個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數,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塊,給人一種勻稱之感、清爽之感。你看,情感多美。三個段落,每段都是先詠物,再抒懷,“我把……視為良師”反覆出現,既顯現結構,又點題扣題。

更重要的是,你看,角度多美。在考場上,在大家都以“人”為良師的時候,作者卻別出心裁地以“物”為良師。這樣的新意,怎能不會迅速躍入評卷老師的眼簾?”

這則明白如話的點評讓教師悟到了很多道理,原來評語也可以這樣去寫,我們平時費時而又費工的評語模式真是讓老師們傷透腦筋,如果我們不進行作文教學改革,我們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事倍功半啊。

此後,教師們的作文點評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評語風格更加接近學生的作文實際了,評語中的“套話、大話、空話”少了,關注的視角也起了變化,很多教師的評語更具有人文性。

(四)問卷調查歸因,糾偏補弊及時。

在研討活動結束後,我在全縣的調研中,有意識地選聽了很多語文教師的作文指導課和講評課,發現大部分教師能改掉以往的作文指導模式化的弊病,能主動地把一些新理念,新觀點,新做法應用於作文教學實踐中。這一點很值得欣慰。在學生的作文中,我也看到了課題研究引發的變化,學生的作文內容豐富了,作文態度端正了,錯字病句減少了,教師的評語也更加實用了。

(五)課堂改革實踐,實現有效作文

(六)經驗總結落實,考場作文見效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從一開始,我就注意到九年級學生的作文現狀,由於九年級年級接近會考,很多同學更加關注考場作文,似乎有些“急功近利”傾向,基於此,我專門寫了《九年級作文有效教學著力點》一文,針對九年級現狀,提出了“把握評價標準,有的放矢指導”“搞點考試研究,瞭解本質要求”“明確美文要求,改寫升格並舉”幾個九年級作文的注意點,並特別強調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研究課標,瞭解作文的本質要求;研究考試說明,把握考場作文的具體要求;研究考題,摸索考場作文的具體規律。”

在具體指導時,我又根據會考作文的具體情況寫了一篇《考場作文訓練綜述》(見課題部落格),根據徐州市近年的會考作文情況,總結出了幾條適宜於學生提綱挈領把握的作文規律:

一、認真審讀題目,準確理解題意

1、注意題目型別。2、注意題目含義。3、注意題目題眼。4、注意文體形式。

二、主旨健康向上,力求新穎、深刻

1、立意要健康。2、立意要新穎。3、立意要深刻。

三、精心篩選素材,精當組織材料

1、材料要緊扣主題。2、材料要真是可信。3、材料要力求新穎。

4、材料要藝術加工。5、材料要使用得當。

四、佈局要合理,結構要巧妙

考場作文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式:1、首尾照應式。2、先抑後揚式。3、多向輻射式。4、對比襯托式。5、虛實結合式。

五、開篇漂亮似鳳頭,結束有力如豹尾

開頭技巧:1、直奔主題,開門見山。2、設定懸念。3、引用材料。4、描寫環境。

結尾技巧:1、順其自然。2、呼應篇首。3、揭示主旨。

六、精心錘鍊語言,力求妙筆生花

1、變空泛為具體。2、變冗繁為精美。3、變平庸為神奇。

七、創造新意,張揚個性

1、砸破選材的框子,尋覓選材的個性。2、鬆開立意的繩索,張揚立意的個性。

3、拓寬構思的路子,探求構思的個性。4、開啟語言的匣子,發展語言的個性:求“新”;求“樸”;求“意”。

在去年的會考大學聯考結束之後,考場作文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為了更好地引導教師重視作文指導,客觀地評價考場作文的得失,我專門蒐集整理了《09大學聯考作文漫談》系列文章(見課題部落格《09大學聯考作文漫談之一至之九》),意在引導教師對考場作文的審題和辨析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以期更好的指導學生備考。

針對學生生活範圍狹窄,作文題材不夠豐富的狀況,我又專門蒐集整理了一些作文題材,供一線教師教學時借鑑。在課題部落格中,我轉發了22篇美文,(見部落格中《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勵志故事之一至之五》等)其中很多都是學生作文可以選用的題材,還專門發了兩篇作文題材方面的文章,(見課題部落格中《寫作素材》和《時事寫作素材集錦》兩篇文章)以期引領教師關注學生作文題材缺乏的問題。雖然都是一些故事,但是故事當中透露出的對人生和社會的關注會給廣大師生以有益的啟示。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的考場作文有很大的改觀,在調研測試和幾次大型的考試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考場作文水平有顯著的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閱卷老師也一致認為,考場作文的臨場指導成效是顯而易見的。

八、課題研究的反思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認識到了作文教學的改革是一個長效工程,需要廣大語文教學持之以恆的探索、實踐,儘管我們在這次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面對廣大的不斷變化的學生群體,作文有效教學的探索和嘗試一刻都不能放鬆。以後我們再做此類的課題研究時,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

1.理論學習適當拓展,廣泛發動教師讀書交流。

2.調查研究範圍應適量擴大,儘量多關注農村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學狀況。

3.問卷調查不侷限於時間地點,可以根據調研情況隨時進行。

4.作文課題研究還有必要深入下去,關注面更廣一些。

【附】與課題關聯緊密的八篇文章

案例分析:

《新課程背景下國中作文有效教學反思》

《話題作文之擬題(作文教學案例)》

《半命題作文的補題(作文教學案例分析)》

《國中學生作文情況調查問卷分析》

讀書筆記:

《九年級作文有效教學著力點》

《國中作文低效現狀剖析》

《會考前作文訓練注意點》

《考場作文訓練綜述》

作文教學報告6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教育的理解認識不斷加深。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以人為本、尊重人性、張揚個性,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追求。“作文是最具個性的學習和創作活動,是寫作主體個人進行的一種精神產品的獨特製作”。習作過程是學生主體思維、主體創作的過程,是學生啟動積累、獨立思考、組合加工的過程。作為發展中的兒童,他們有著獨特的生活經驗、獨一無二的個性和深不可測的創造潛能。個體差異決定了每一個精神產品的各不相同。要使習作體現學生的個性,就應該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尊重主體的志趣、思想、情感、個性的基礎上,因勢利導,激發習作興趣,啟用內部需要,開發創造潛能,培養良好學習品質,不斷提高作文質量。

由此可見,尊重作文的本質意義和學生的習作需要,採取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和語文素養,是作文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而當前作文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恰恰是過分強調共性,忽視個性,形成了國小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言不由衷的“成人化”、無話可說、無情可抒、害怕作文、討厭作文之頑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幾十年沿襲下來的“封閉式”作文教學所致。一是作文脫離生活。學生關在屋子裡,閉目塞聽、閉門造車,作文成了無源之水。二是教師包辦。從作文命題、立意、選材到評改,教師一手包攬,學生只能按教師設計“按圖索驥”,習作的自主權被完全剝奪。三是讀寫脫節。閱讀不能很好地為寫作服務,割斷了語言積累、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密切聯絡。凡此種種,使原本是學生表達和交流的需要,能夠給學生帶來精神愉悅的習作,陷入了“學生怕寫、教師怕教”的尷尬境地。

近幾年來,我校在語文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地探索。通過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量讀寫、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等,加大學生閱讀量,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了作文教學質量。為了更好地改革作文教學,特申報此課題。力求通過先進理論的指導,構建習作與閱讀和生活密切聯絡、習作與做人相互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互動,觀察、想象、表達同步訓練為主線的習作教學新框架,以習作教學的高質量帶動語文教學改革的整體推進。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

(一)學生作文個性化。學生作文個性化是融於創新教育的個性發展。它包含兩大要素:對世界的獨到的認識和風格鮮明的語言表達,兩者相輔相成,正所謂“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

(二)作文教學個性化。作文教學個性化就是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必須依據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需要等進行施教。教師的“主導”地位直接決定或至少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張揚。在實施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論、教育觀念的轉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研究現狀

對作文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應用研究,中學開展得比較多,但多以理論研究為主。針對國小語文學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下的作文個性化研究,目前還很少。同時,對於在大班額情境下的教育教學應用研究基本屬於空白。

四、課題的研究假設和研究目標

(一)研究假設:

近幾年來,我校在語文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地探索和實踐。通過改革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大量讀寫結合訓練;開展閱讀經典,課外背誦和各種語文實踐活動等,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的作文質量有所提高。為了更好地改革作文教學,申報了河南省教研室的課題“作文教學個性化與學生作文個性化”研究 ,力求通過先進理論的指導,構建習作與閱讀和生活密切聯絡、習作與做人相互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互動,觀察、想象、表達同步訓練為主線的習作教學新框架,以習作教學的高質量帶動語文教學改革的整體推進

(二)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引發我們對習作教學的深層思考和教育觀念的全面提升,初步形成作文個性化教學的新體系。

2.以學生的個性化習作和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為切入點,探究作文教學的規律。在關注學生作文個性化的同時,注意與之相關的諸如閱讀教學、口語交際、課外閱讀等語文學習活動,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3.探討習作個性化與學生生活個性化的內在聯絡,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學會觀察、想象和表達,使學生的生活與習作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4.探索以師生自主合作為主要形式的習作指導、評改新模式。使學生自能作文、自能評改,真正成為習作的主人。

五、研究內容

(一)分析國小生作文非個性化的成因,然後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地展開實驗和研究。

(二)把課外閱讀和生活積累作為作文指導的重要內容。嘗試利用海量的網路資源作為學生習作的材料來源。

(三)作文教學中要強調真實、具體,把說真話、說實話、說自己的話,作為衡量作文好壞的一個重要條件。

(四)打破作文教學的常規,在作文教學的目標,作文的命題、體裁、立意、指導、內容、時間、程式、批改等方面,實行全方位的開放。

六、理論依據

(一)多元智慧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認為,傳統的智力觀過於狹隘,把智力主要侷限於語言和數理能力,忽略了對人類和個體的生存及發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能力。多元智慧理論啟示我們,每個兒童的智力特長是不一樣的,因而不能以固定統一的標準來評價、要求不同的學生。同樣,學生對於語言文字的感受和表達能力也各不相同,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學生,要正視學生在習作方面的差異,鼓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生命教育理論

教育的本質是基於生命、為了生命、發展生命。生命教育不僅是人們所理解的重視生命、維護生命、關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念,還是一種尊重生命尊嚴、弘揚生命價值、促進生命發展的教育主張。課題組老師一致認為,個性化作文教學的要義,就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個體生命的和諧發展、自主發展、健康發展和創造性的發展,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的價值,使他們的心靈更加充盈,生命更加飽滿。

(三)活動建構理論

活動建構是學生髮展的基本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活動”在學生知識掌握與一般發展中的作用,把“活動”看作是學生建構知識和能力發展的基礎。個性化作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引導學生在自主的活動和寫作中提高認識、豐富情感、建構知識、昇華思想。

(四)學生主體理論

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強調教學是服務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使教學的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更好地起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實效性的作用。但在課堂教學的環境下,學生不可能自己確立主體地位,必須藉助教師的外因作用。要使學生從學習中的“客體”變為“主體”,教師的“導”也應從主導教學轉變為引導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即作用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上。但這種轉變,並非教師放棄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更不是要求教師將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交由學生自己支配。教師在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導”,應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按照學習目標,自己完成學習任務;指導學生運用相關的學習資源,進行體驗、感知等實踐活動。

七、實施策略

(一)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對學生來講,作文不應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個性的自由渲洩,情感的自由表達。當學生愛上了作文,欲作不快、欲罷不能的時候,作文教學的一切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教師的一切工作應在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學生習作自信心上下功夫。我們採取的主要措施是降低難度、放緩坡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1.提前起步,有序訓練。根據課標要求和兒童身心特點,整體規劃國小階段習作訓練序列。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指導學生寫話,從一句話到幾句話,從教寫到仿寫,不在長短,重在參與,在寫話中體會到樂趣和成就感。二年級重點進行看圖作文訓練,由單幅到多幅,指導學生觀察、想象、表達,提高思維和有序表達能力。三、四年級重點進行遊戲作文和想象作文訓練,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遊戲、校內校外活動,使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五、六年級重點進行素描作文、寫實作文訓練,培養學生觀察事物、感悟生活、認識社會的能力。

2.由聽到寫,由說到寫。把聽、說、讀、寫緊密結合起來。從三年級開始進行聽記訓練,積累優美詞句和精彩語段;每天一次見聞、故事交流,中午輪流演講,每週一進行國旗下的講話,訓練學生遣詞造句、運用語言的能力,給每個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和展示的舞臺;上好口語交際課,加大口語交際訓練的力度,

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多維互動;學生把自己說的話記錄下來,感到非常容易,“寫作難”的狀況得以轉變。

3.在遊戲中感悟,在故事中習作。國小生天生愛玩。學生在遊戲時,全身心投入,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感受。玩後讓學生談一談,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表。聽故事也是學生的最愛,開展經常性的講故事比賽,教師學生輪流登場,聽後讓學生試著寫下來,講給別人聽,學生興趣很高。這種訓練,寓寫於“樂”,效果良好。

(二)整合教學資源,滿足學生習作需求

學生寫好作文,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語言的積累,二是生活的感悟。教師的.習作教學,自然也應從此入手,指導學生從閱讀中學習語言,從活動中尋找靈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把生活、閱讀與習作密切結合起來,構建立體的語文教育網路,為學生習作開發豐富的資源素材。

1.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建立班級書架,開設每週兩節的大閱讀課。指導學生寫好日記和讀書筆記,開展古詩文背誦,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薰陶感染學生。結合閱讀教學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把課標規定的每個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層層落實,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2.作文訓練與各科教學相結合。

學科融合是基礎教學課程改革所積極倡導的。各科教學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和習作訓練元素。把這些資源開發利用起來,為學生的個性化習作提供材料。如在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寫數學日記,辦數學手抄報。品生、品社課指導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科學課指導學生撰寫實驗報告、觀察日記,把課堂上的實驗過程、情緒變化、感受體會等,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來,就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

3.作文訓練與課外、校外、社會生活相結合

我校以素質教育為核心,致力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開展豐富多采的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活動,豐富了生活積累,增加了生活體驗,開闊了視野、啟迪了智慧,也為習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三)優化教學途徑,開拓學生作文視野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個性更復雜,更豐富多采。由每個豐富多采的個性綻放出來的精神火花,必然是絢麗多姿、光彩奪目。一篇具有個性的作文,主要在於獨特的感受、豐富的想象、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語言,融入了學生特有的靈氣、童真,洋溢著強烈的文化色彩和個性氣息。實現這個目標,必須給學生以自由,在習作教學中實行全方位的開放。

1.開放作文內容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他們對於生活的觀察也有自己的視角,不愁沒東西寫。但太多的限制使得豐富的生活進不了作文。蒼白成了學生作文的流行色,更可怕的是導致語言的乾癟、思維的萎縮。所以,“個性化作文”最重要的給學生以自由,減少束縛、放飛心靈,開放習作的內容和立意,讓學生寫“放膽文”,把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盡情寫入文章,“我手寫我心”,真正使習作成為學生反映真實生活,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需要。

2.開放作文過程

教師命題、指導,學生作文,這種傳統的習作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主體性得不到發揮。開放的作文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己的寫作活動作為教學的主線。實施先作後導,放手讓學生嘗試作文。教師按照作文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指導,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以具體、有效的輔導和幫助,或者引導學生互相幫助,這樣更有針對性,有利於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寫作主體地位得以確立。

3.開放作文時空

學生擁有很大的寫作潛能,需要一個自由寫作空間。每週一次的訓練無法達到課標對習作的要求。我們提倡隨機作文,化整為零,從課內向課外拓展,開放習作空間。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學習日記;結合閱讀寫摘記、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結合影視觀看寫內容提要、情節記錄和感想體會;假期組織學生自己編書等。讓學生時時感到作文就在身邊,滲透隨時運用習作表達的意識,強化作文的實用意識。

4.開放作文評改

完善評價機制是實現作文個性化作文的重要保證。我們廢除單一的評價標準,進行多元評價。改以往的教師單一評價為合作評價,即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學生互評、自批互批,家長評、面批、重批相結合,充分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

(四)搭建展示舞臺,樹立學生作文信心

為學生搭建展示舞臺,給予成功激勵,使學生在成功體驗中感受習作的樂趣,增強習作信心。學校舉辦經常性的演講比賽、手抄報評選;開展假期“自編書”、優秀讀書筆記展評活動;組建學校“芳草地”文學社,鼓勵學生向“紅領巾”廣播站投稿;參加各級舉辦的優秀作文評選,向兒童報刊雜誌社投稿;班級編訂優秀作文選,鼓勵學生編印自己的優秀習作集;每班教室內建立“習作園地”,學生自由貼上;在學校網站上展示學生優秀習作、精彩演講稿等。通過各種形式的展評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不斷摘取成功的果實,獲得成功的體驗。

八、擬創新點

(一)改變教與學的方式

(二)構建語文課堂文化

(三)探索適合學生的評價

(四)建立作文教學資源庫

舉例:核心知識序列

低年級:想象性寫話和童話體寫話(句子訓練)

中年級:觀察習作(素描) ,靜物、小動物、景物、建築物;人物動作、對話、外貌以及事情 發生變化(構段訓練)

高年級:實用型習作,記敘文、說明文、 應用文及讀書筆記(謀篇訓練)

應用舉例:

一年級 寫家規

浴室牆上(菸斗、×)(孩子的名字)家已經禁菸!

自己臥室的門上:進屋之前先敲門!

母親梳妝檯鏡子上:請在8:00前出門,不要忘了手機!

中年級作文:訪談媽媽

出生時間/屬相/出生地/名字的由來/國小用過幾個書包/多少錢一個/什麼時候有手錶/玩什麼遊戲/聽什麼故事/看什麼電視節目/做什麼家務活/外婆外公怎麼教育你

媽媽的童年、 給媽媽的信、我和媽媽比童年

高年級運用合作學習策略教作文知識

總結《讀後感的寫法》

每個學習小組發4張紙片,四張紙片上的文字剛好連成一片讀後感。每位學生讀自己紙片上的文字,讀完後按順序排成一篇讀後感的文章。然後小組討論:讀後感該怎麼寫?即第一步寫什麼?第二步寫什麼?……

九、研究方法文獻法

調查問卷法、個案研究法、實驗對比法、案例研討法、行動研究法

十、研究步驟

整個課題分為確定實驗課題、調研、實驗研究三個階段。調研階段主要調查分析學生作文中非個性化的種種表現,以及影響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的諸多因素,特別關注教師的教學方面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

實驗研究階段主要探索作文教學如何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實驗和研究:1.作文教學過程中師生相互影響。2.作文教學個性化與學生寫作個性化差異研究。3.作文教學個性化與學生寫作慾望及社會生活聯絡。

十一、人員保障

十二、參考書目

1.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學(國小卷 )》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馮世明《國小生自主作文教學指導方法》 語文出版社出版

3.王學東《讓作文教學更有效》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4.管建剛《我的作文訓練系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5.周存輝《國小生活作文教學探微》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文教學報告7

一、課題的提出:

作文教學評價一直是耗時費力但成效不大的難題。我們常見的情形是這樣的:有的教師,盡職盡責,辛辛苦苦給學生們的作文左批右改,寫上大段的評語,再給上分數或等級,學生或心存感動,認真拜讀,或只關注成績,之後,無論是評語、分數、等級,都漸拋腦後,教師的辛勞付之東流。有的教師因時間、精力等原因,對學生的習作只草草圈劃一、二,給個成績應付過去。學生的作文評價,多多少少成了語文教師不得已而為之,學生又從中獲益甚少的一樁苦差事。其實,作文教學評價,不單純是為了學生某次或某個階段的習作給出一個終結性的結論,而是通過評價,激發學生再次習作的慾望,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習作水平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它始終是整個作文教學的一箇中間環節或下一次習作的新起點。在作文評價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作用,“通過調動學生對評價過程的全面參與,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反思、加強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調整與自我教育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成為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和技能不斷增強的過程。”①

為了解決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學評價方式,讓充滿活力的作文教學評價方式來促進作文教學的實效高效,從而達到用有效的作文教學評價來拓寬作文教學的發展空間,從而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寫作動機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及思維品質,成為一個個有個性的主體,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想象能力、個性表達及創新精神,使作文充滿生命的活力。因此,我們提出了《在作文教學中實施有效評價》的課題。這個課題旨在以探索構建多元有效的作文教學評價體系,來引導學生在寫作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並能在積極主動的自我評價與合作評價的過程中提升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以有效的作文教學評價促使作文教學具有實效性。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傳統的作文教學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追求的是“常模”,即個體成績在群體中的位置,以“指標+權重”的定量評價方式來衡量學生的習作情況,考查的是知識與技能,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及學習情感態度與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這種評價的結果,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一部分成為成功者,另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成為失敗者。從某種程度上講,傳統教育是失敗者的教育,傳統的作文教學評價往往成了淘汰學生的篩子,製造失敗者的滑鐵盧。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認為國小作文教學評價首先應是對國小作文教學活動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有“現代教育評價之父”之稱的泰勒認為:“評價過程本質上是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但教育目標本質上是指人的行為變化,因此,評價是一個確定行為發生實際變化的過程。”此後,這種觀點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認可。其次是為國小作文教學活動提供有效資訊的過程。國小的作文評價活動必然是一個提供有效資訊的過程,然後根據有關的資訊及時進行反饋。以斯塔菲爾比姆為首的美國全國評價研究委員會認為:評價是一種確定、獲取及提供敘述性和判斷性資訊的過程。這些資訊涉及研究物件的目標、設計、實施及結果的價值與優缺點,以便指導如何解決,如何符合績效的要求,並增加對研究物件的瞭解,最後是一種共同建構的過程。所謂共同建構就是通過對各類與評價有利害關係的人的需求、關注點和問題的應答,並通過對話和協商,逐步達成共識的過程。

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②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就是要力圖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體的評價手段,使評價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授人魚,供一餐之用;授人漁,則享用不盡。”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的作文課堂教學,就是要通過有效的多元評價方式來提升教師作文教學的有效性,並觸發學生的寫作情緒,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在多元的作文評改中使學生的習作更加完善,更加有自信,有助於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有助於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學生個性的飛揚。

三、課題實驗的假設:

“科學的評價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有利於矯正學生原有的不良行為。”③在作文教學中實施有效評價,可以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促進作文教學的發展,為形成學生之間能相互取長補短,激勵、欣賞的習作氛圍,達到以評促寫,以改促文的實驗目的。

在大作文教學中構建並執行“互動”模式,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等的多向評價關係,甚至可以使校內與校外的有效資源的`合理利用,構建多元有效的評價體系,以達到在學生自主,自能習作評改的過程中,張揚個性,提升能力。有效的作文教學評價方式拓寬了作文教學的發展空間,使學生的寫作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課堂、學校、家庭、社會相溝通,多元而有效評價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想象能力、個性表達及創新精神,學生的作文才能百花爭豔,竟放異彩。

四、課題實驗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自主性主要是指主題支配自己權利的意識及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從自主習作到自主評價,是學生自主性的充分體現,教師要有機地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完成、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使其在不斷的構建習作,自我評價,修改完善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激勵自己,以達到學生自主、自能作文的目的。

2.共享性原則:學生在課堂上的共享是建立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的,而實現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必須要有積極的相互支援、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同時,從教學空間的發展看,作文教學的空間是在課堂、校內、校外或家庭等場所進行的。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還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有效資源(家長、社會人士),在合作共享的環境中,學生開放視野,拓展思維,激發創造力。

3.創造性原則:創造性是主體發展的最高表現。對於國小生而言,它意味著獨立思考、求新求異、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等。國小生作文的個性,影響著學生髮展的個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該最大限度地鼓勵學生在習作中體現不同風格,不同見解,不同體驗及不同思考。這樣,學生的作文創造能力才會在自由的表達中得到增強,才能使作文成為一種充滿快樂、充滿挑戰的過程,從而使作文獲得更多的審美元素,使作文的創作者和欣賞者都獲得愉悅。

五、實驗的實施設計:

針對當今作文教學的現狀及困惑,為了加強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確定了《在作文教學中實施有效評價》這一研究專題,共同制定研究方案,來嘗試解決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我們提出在作文教學中構建並執行“互動”模式,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評價關係,並試圖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優勢資源,構建多元有效的評價體系,以達到學生自主,自能習作、評改的目的。

1、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具有極強的導向性,是激勵和促進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手段。運用教師評價,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評價用語凸顯激勵性:

形成性評價總體上要著眼於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信心,對於學生的長處和優點,尤其是進步,都要給以充分的肯定。歷來作文滿分不多,這未必合理,因為不能只強調分數的客觀性和公正性,而忽略了它的導向性和激勵性。好和差是比較而言的。這個比較不僅是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更重要的是個體自身發展中的縱向比較。“在新的教育觀念的驅動下,我們的評價用語不斷向人性化、平等化、科學化發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性被激發出來,”④學生的習作就會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2)評價導向體現針對性:

以往籠統、抽象的評價學生的作文,一方面學生造成一知半解、模糊、似是而非的認識;另一方面因為評價內容含混,操作性不強,往往對學生的具體幫助不大。所以,我們提出“教師的評價必須具體和有針對性,教師評價學生要適當、合理、明確,而不要過於籠統、抽象和含混不清。”⑤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幾種評價範例:針對作文內容的評價,針對作文習慣的評價,針對作文方法的評價,針對情感態度的評價以及針對合作評改的評價等。

(3)評價標準富有彈性:

同樣完成一篇作文,基礎較好的學生持應付態度,另一個基礎較差的學生認真努力,哪怕前者的質量高於後者,評價結果也可以後者好於前者。前者不妨有較多批評,後者不妨多一些表揚,後者的分數也可以高於前者。對習慣性失誤,應及時做出否定的強化評價,評語措辭應警醒一些,評分也可以低一些,以達到引起注意、迅速糾正的目的。

(4)評價方式呈現多元化:

對學生的作文評價由原來單一的分數變成星級、圈點,讀後感,表格、圖文、標誌等多種方式,由原來教師的“一言堂”變成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師評、家長評價、網路互動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呈現在作文教學中,還可以嘗試將分數與評語相分離的評價方式,從而使作文教學的空間得以拓延,使學生在多元的評價方式中享受到習作成功的樂趣,並提升作文的能力。

2、學生評價

(1)自我評價: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修改作文的權利首先應屬於本人。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法、推敲法,邊讀邊思,進行增、刪、換、改,並在文後寫下“我最欣賞自己_____,改進之處_____。”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商量和欣賞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和孩子們共同修改文章。在這個共同的修改過程中授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導學生學會修改、學會評價,能用自己的見解和獨特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習作。

(2)合作評價

學生有了自評自改的基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互評互改。孩子往往對自己的小夥伴比自己的要求還嚴格,評改習作是非常認真的,視角也是非常獨特的。我們嘗試要求學生在評改時寫下修改意見,在虛心地汲取被評改作文的優點的同時,又認真負責地指出不足之處,大到全篇佈局、思想認識的問題,小到一個詞、一個標點符號。學生既是“作者”,又是“讀者”,角色不斷轉換,使他們在合作的氛圍中互相溝通,互相啟發,學會欣賞,學會評改。

同時,教師作為合作評價的參與者,始終貫穿於學生作文的全過程。通過教師與學生間的合作評改,使學生能發現優點,學會賞識,指出不足,真正學會有針對性的、創造性的、有個性的評改,從而彰顯自己的個性。

所以在國小作文教學中,實行“多元互動”的評改模式勢在必行。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自評自改,提倡互批互改,眾人評改等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大作文”環境,使全體學生在開放的作文過程中,學會關注並欣賞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從而使學生的寫作視野更有廣度更有深度。

3、家長評價

家長評價也是我們嘗試的評價方式。我們試圖在作文教學中引進家長這一寶貴的資源,調動家長評價自己孩子作文的興趣,引導家長能夠逐步地關注並開始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孩子的作文。這樣,就有助於學生樹立寫作的信心,為我們的評改作文提供新的發展空間。試想,學生的每一篇習作上都有個人、夥伴、老師、家長等多人的評語,那將是一筆多麼珍貴的精神財富呀!

4、社會評價:

無可否認,傳統的課堂作文教學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如教學的現場感、真實性等;但也有其不足,如往往受到人數、時間、空間、資料等條件的限制,隨著網路技術的普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網路技術開始逐步滲透於教學之中,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特別是教學評價等的實質性轉變。資訊科技和網路的迅速發展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嶄新平臺。因此,我們提出在作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有效資源(家長、社會人士),在有可能的條件下還可以適當利用網路環境進行網路的作文發表及作文評改,使師生學會聆聽和接納不同的聲音,在異中求同,在同中求異,這樣就會更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然後形成學習、交流、爭鳴的氛圍。實現作文教學的多維化、多元化、立體化,在合作共享的環境中,學生開放視野,拓展思維,激發創造力。

六、實驗的方法:

行動研究法

七、實驗的階段:

1.實驗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相關人員商議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方案。

查閱相關資料,書籍,上網學習。

2.實驗實施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按實驗方案分層次實施,選擇相應實驗班級和教師,從日常教學中去研究和實驗。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表達,積極評價。

我們準備進行:專家指導教師培訓研討沙龍集體備課案例分析現場課展示等

3.實驗總結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整理、統計所有實驗資料,寫好實驗報告,請專家評估,實驗成果、彙編研究成果。

九.成果展示形式:

第一階段:

1.課題組及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方案(結集)

2.課題組理論參考文獻集

第二階段:

3.優秀案例及教學反思集

4.課題階段性總結和中期彙報

5.課題組優秀教學論文彙編

6.學生優秀作文集

7.音像資料(課堂實錄、課題培訓及教學研討活動的照片及優秀課件等)

第三階段:

8.課題組工作彙報(大事記)

9.課題實驗調查分析表(附課題組成員、家長、學生調查表原始材料)

10.課題組成員的獲獎證書(結集)

11.課題組課題結題報告

十、預期結果:

以有效的評價促進作文教學效率的提高,使作文教學張顯生命的活力。但是,須注意的是,有一定的模式但絕對不模式化,並且建構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模式,以便能夠在作文教學中推廣應用,使我們的作文教學真正做到有效,高效。

十一、課題組組成:

特邀專家組:寧學慧王呈祥李崧譚瑩

課題組負責人:田徵龍莉

課題組組長:鞏明霞何莉

課題組副組長:胡佳昕孫曉芳

組員:李晴楊培劉詠梅安源張冬梅王海燕趙春燕劉絢史江萍姜文姐張珊珊樊銘璐馬巖紀新喚

作文教學報告8

20xx年9月嘗試進行“作文與整合”實驗,20xx年9月開展“國小學科作文研究”實驗,20xx年9月開展“寫中學”優化教與學方式實驗。從一個結合到所有學科的整合,從語文老師到各科老師的參與,從國小實驗到中學大學的延伸,從作文教改到學習方式的優化,學科作文教學在課程整合、打通文理、學習方式的轉變等方面進行了科學探索,成為新的作文教學體系,填補國內中國小作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空白,在全國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傳統作文教學重視純技術性、操作性的訓練,作文教學以文字為中心,只強調內容具體,主題突出,卻忽視學生的感受體會,忽視學生學習生活,讓學生戴著腳鐐跳舞。據作文網調查:害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的原因:55.736%人認為是因為不知道應該寫什麼,9.938%的人認為是寫作文沒有方法。這一問題的現實表現:作文內容虛假空洞,假話套話空話連篇,模式化文章大行其道。

學生的生活包括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其中學生90%的時間在學習,只有10%的時間和社會接觸。而在和社會的接觸中,因為缺乏必要的指導及相關的認知心理準備,往往對事物知覺缺乏目的,沒有系統,把握不了重點,深入不到細節,感知的時間不能持久,而感知的資訊進入大腦後,又缺乏或者不能作必要的分析、處理、建構、疊印,導致感知的資訊模糊、消失、錯誤,結果感而不知、感而少知、感而錯知,形成不了知識經驗或者作文的材料。因此關注90%的學習生活不僅必要,而且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這是研究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在學習中作文,學生有話說,作文有內容。

一直以來,作文都圍繞考試進行,考什麼訓練什麼,以至於迷失了作文訓練的意義,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練,至於為什麼寫,寫作的價值何在,卻一直茫然而困惑。為了考試有個好分數,按照考試要求,模式化操練,生搬硬套,虛情假意,背範文,套格式,練技巧,結果,一遇到實際的寫作需求,卻不會動筆,寫不出文章。實際上,作文是學生思想認識和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作文訓練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認識事物、表達事物的過程。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取決於各科學習的積累,學生對社會的觀察、理解、思考,大多來自學科學習所得,學科內容也是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的間接反映,是某一社會側面的抽象和濃縮,學習的過程正是間接認識社會生活的過程,因此寫學習生活,提升學習效率,不僅必要,而且理應如此。

這是研究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在作文中學習,學生願意說,作文有意義。

二、解決問題的過程及方法:

20xx年10月,深圳市福田區裡舉辦大型的科技節活動,活動內容很多,其中有一項是科技小論文比賽。要求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小問題、小困惑入手,查詢資料,尋求解決方法,制定出解決方案,動手實驗,並寫下解決問題的過程。為了完成任務,我開始查詢資料,瞭解科技小論文的寫法,發現相關的指導用書。為此,我採用了最簡單的辦法:直接參考學生的自然課本,模仿課本上的“課文”,指導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結果發現:自然課本里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和範例。教材建議學生觀察動物、觀察植物,完成各種小製作、小實驗,還設計了多樣的探究活動。

由此,我開始思考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與作文教學的關係。當初參加“作文三級訓練”、“多媒體組合作文訓練”,為了寫好遊戲作文,曾經親自帶學生在操場上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並讓老師拍攝整個過程,然後讓學生看錄影,指導學生寫文章。為了讓學生寫好植物,我曾經帶學生到植物園,指導學生觀察,要求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引導學生收集、分析材料,完成作文。其實這些活動,在學科教學中都有,為什麼不可以整合學科教師的智慧,充分挖掘學習生活資源?於是,我邀請學科教師,開始走作文和學科整合之路。

2.1作文與某個學科整合:主要從語文教師的角度思考改革作文教學,立足作文內容的資源開發,幫助學生解決無米之炊。這個階段的主要是作文與音樂課的整合,音樂課和作文課連堂教學。

在“作文與某個學科的整合”階段,改革的總體理念是:

第一,整合學科內容,確定共同目標。音樂老師和語文老師組成合作教學的團隊,共同設計教學。第一節課由音樂老師帶領學生欣賞音樂,再現音樂中的情景,要求學生用完整的話表達自己的`領悟、感受,用自己的行為表現音樂的內涵。在作文指導課上,既強調對學科特徵的繼承,又強調了學科中一些要素的交叉與融合。兩種課堂互相調節,相互適應,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第二,創設情景,訓練表達技能。在“音樂欣賞課”上,師生一起聆聽音樂,交流感受,再現情景,用肢體語言表現音樂內涵,相互間的溝通、碰撞,彼此間的會意、共享,音樂在流淌,情感在昇華,認識不斷深入,為習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第三,習作指導,老師讓學生回憶並描寫真實的情景和真實的故事、真實的體驗,確保音樂學習和表達能力的共同提高。

2.2作文與所有學科的整合:有了作文與音樂課整合的成功嘗試後,逐步開始作文與所有學科的整合,倡導學科教師配合作文教學,開創新的作文教學之路:梳理作文和學科的關係,找出作文和學科教學的結合點,確定作文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點,從自然、美術、體育、音樂、思品等教材中篩選出適合作文訓練的內容,確立了各年段的作文訓練系列,初步形成作文與學科整合的教學流程:

第一,語文教師與學科教師共同備課,明確共同的目標。

第二,要求學生在學科教學的情景中學會說出自己的體驗,強化表達能力的訓練。

第三,指導學生作文,讓學生回憶、描述課堂教學情景。

第四,出示作文導圖,指導學生確定思路,完成作文。

第五,弱化指導,強化評價,在寫中學會寫,在評價中教寫。

“作文與學科”整合結題後,我們意識到作文教學不僅是語文老師的責任,作文能力的培養需要所有學科老師的參與,為了常態開展這一作文教改實驗,20xx年9月提出“學科作文”,開始“國小學科作文教學研究”,倡導在學習中作文,在作文中學習,由語文老師主導的作文教學改革,逐步走向語文老師和學科老師共同參與的作文教學實驗,學科老師明確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想象力、思維力,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提供作文素材,個別學科老師走上作文教學舞臺,指導學生完成學科作文。

這個階段,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2.3明確學科作文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教學改革首先要解決改革者的思想認識,理順改革者相互間的關係。學科作文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作文教學理念,從大語文、大學科、大作文的角度探索學科和作文的關係,倡導所有學科教師密切配合,立足學科特點,發揮學科老師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為此,我們明確了學科作文教學中語文老師和非語文老師的責任,確定各自的任務及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語文老師和非語文老師相互配合,促進學科教學和作文教學共同提高,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2.4形成學科作文教學的基本課型。學科作文教學從提高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出發,從學習內容、學習情景、學習體驗入手,其基本課型包括:

2.4.1課堂實錄型:

其基本流程是:語文教師通過全面瀏覽各學科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活動性強、和實際生活聯絡密切、情景性比較突出的學習內容,和學科教師共同備課,從作文教學和學科學習的目標入手,溝通整合,確定共同的訓練點。第二步:語文教師深入學科課堂,瞭解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況,撲捉課堂生動有趣的畫面,分享學生學習的快樂。第三步:語文教師從課堂教學畫面入手,引導學生回顧課堂學習過程,分享課堂學習感受,交流課堂學習體驗和收穫,確立作文素材,進行作文訓練。如,數學老師教“時分秒”,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寫“小鬧鐘”。

2.4.2內容整合型:

其教學流程是:根據教材中作文訓練要求和學段作文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作文實際,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確定作文和學科整合的內容。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總結內容、描述學習情景,把學習和寫作融為一體。如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寫思品課上的活動、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

2.4.3學科主導型:

學科老師結合講課內容,指導學生觀察、體驗,寫出課堂實錄、科學觀察、音樂美術欣賞等類的文章,以此作為教學訓練的一種方式,評估學生學習的情況,瞭解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種課型完全由學科教師實施,需要學科教師在教學中自覺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指導學生完成作文,運用作文來促進學科學習。如科學老師教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花”,寫觀察日記;指導學生養蠶,寫養蠶日記。

20xx年11月課題順利結題,出版《學科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但在實驗中,我們發現:學科作文處於學科和作文的夾縫地帶,面臨著理應如此卻難以如此的尷尬。

20xx年1月,美國《科學》刊載有關寫作的實驗,科學家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寫文章這樣的提取練習是強大的學習方法。在學科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通過寫作,可以提升學習效率,形成綜合性思維,為此,我們提出“寫中學”,把寫作作為一種學科學習的方式,運用於學科教學中,立足學科老師的角度,思考作文教學的改革。目前實驗還在進一步探索中,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2.5確定學科寫作的指導策略:學科作文從學生生活入手,關注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情景、學習感受和學習收穫,指導學生在學科學習中作文,把遇到的問題寫成文章,把課堂筆記整理成文章,把師生互動寫成文章,把做作業的過程寫成文章,把學習中的困惑、疑慮、思考、體驗以及和學習相關的內容寫成文章,豐富作文素材,提高表達慾望,真正做到有話可寫,有話願寫,有話能寫。

2.6探索學科寫作的評價原則、方式標準及評分等級。學科作文評價應遵循鼓勵性原則、自主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個性化原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學科作文的評價方式包括:自評、他評、互評。學科作文的評價標準是:立足學科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依據表達的清楚、多樣性、教育性、可靠性,把文章分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並確定了每一個等級的對應標準。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優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學會準確條理表達。

三、成果的主要內容:

學科作文教學從學科整合入手,打破學科界限,打通文理,倡導在學習中作文,在作文中學習,讓作文有內容、有意義。學科作文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3.1首次提出“學科作文”,開創學科老師教作文的新局面

學科作文以訓練學生語言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為重點,以學科知識、學習情景、學習收穫為內容,挖掘學習生活中的素材,關注學生心靈成長曆程,讓學生自覺用文字自由表達他們在學習各學科知識過程中的見聞、心得。這一概念立足學生的綜合素養,著眼於學科老師共同的訓練目標,從學習生活入手,既考慮作文寫什麼,又明確了學生作文的本質,為課題的深入開展確立了基本方向。學科作文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學科老師可以藉助作文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用作文指導教學,自覺開展學科作文教學。

3.2梳理了作文和學習的關係、作文和學科的關係

作文是學習的一部分,包括作文知識、作文能力、事物認識。學習為作文提供豐富的素材,學習為作文提供能力準備,作文提高學生的元認知策略,作文提高學科學習效率。

作文和各學科關係密切。作文的過程是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過程,是形成一定價值觀的過程,學科學習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思維力、想象力,也提供豐富的情感體驗、生活情境、思想認識,在數學、科學、音樂、美術、體育、思品及綜合實踐的學習中,學生獲得和自我、他人、社會的互動,思維能力和表達力提高,作文成為可能,同時立足學科生活的寫作幫助學生更好掌握學科概念,提升學科認識,鞏固學科內容,提高學科學習效率。

3.3理出學科學習中的作文訓練點

從學科教材中找出比較適合開展作文訓練的內容,形成作文與學科整合訓練系列,既立足學科教材,又吻合作文基本能力要求。

3.4確立語文老師和學科老師的關係

語文老師是學科作文教學的主導者,要對學科作文教學進行整體有效把握,從提高學生作文興趣,形成學科作文理念、學會挖掘學科作文素材、掌握各類學科作文的寫作方法,全面有效訓練學生,確保學科作文教學落到實處。要關心學科學習,訓練積累素材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語文教師是學科作文教學的組織者,要了解學生的作文心態和作文能力,制定恰當的作文訓練計劃,選擇恰當的作文訓練策略,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科作文訓練活動。語文老師還是學科作文教學的指導者,指導學生選材、構思、修改。

非語文教師要參與學科作文教學,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包括:表演、遊戲、比賽、辯論,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把書本和生活進行無縫對接,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記錄生活感受。非語文老師是學科作文的參與者、配合者、能力訓練者。

3.5總結出學科寫作的基本策略

3.5.1把學習問題變成作文。圍繞著學什麼、怎麼學、為什麼學展開,根據所學內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圍繞著一個個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並認真記錄解決問題的過程及問題的答案。

3.5.2把課堂筆記變成作文:培養學生記筆記的習慣,訓練學生整理課堂筆記,運用KWL法,把課堂筆記變成作文:按照知道(know)、想知道(want to know)和學到的(learned)的正規化,整理課堂筆記,在什麼時間、地點、學了什麼內容,怎麼學的,老師說了什麼,同學怎麼做的,學會了什麼,還想了解什麼等,形成記敘學習內容、情景、收穫的敘事文章。這是基本的學科作文樣式,也是剛學寫學科作文的入門格式。

3.5.3把課堂情景變成作文:定格課堂的精彩瞬間,如討論、遊戲、活動、比賽、表演、辯論、演講、實驗、製作等,寫明起因、經過、結果,寫清自己感受、體驗、收穫,再現課堂生活,回味課堂,表達看法,總結收穫。

3.5.4把課後作業變成作文:學習了新的知識點,為了鞏固、遷移,老師都會佈置練習,學生根據練習過程中的思考、收穫、體驗寫成文章,複習學習內容,整理學習思路,提高學習效率。如科學觀察記錄,數學日記,各學科的知識性童話、知識性說明文等。

3.6學科作文教學的實施模式

學科作文教學在推進中首先要明確學科老師和語文老師的各自職責,教育管理者可以藉助學科作文診斷課堂,瞭解施教者的教學情況,包括目標設定、教學組織、方法運用、教材處理、重難點的講解等;可以藉助學科寫作規範管理,溝通學校和家庭、社會的聯絡,形成獨特的辦學特色。同時,要規範、科學的評價學生的學科寫作,在寫中學會寫,在評價中指導寫。

四、效果與反思:

在“作文與學科整合”階段,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90%以上的學生覺得通過學科學習再寫作文有東西寫,69%以上的學生認為寫得比平時的好,100%的學生寫作速度和作文字數有提高。在六年級作文片段測試中,我們設計了一個片段描述的練習,要求寫出課桌椅的三個特徵,從“臉”、“手腳”、“肚子”三方面進行描述,參與片段作文調查的總人數有249人,優秀人數是87人,兩個實驗班分別為22人、20人,優秀率為41.5%、43.8%,其他三個平行班優秀率分別為31.25%、25.49%、33.33%,實驗班高於平行班十二個百分點。學生作文的興趣有了提高,學生不再為寫什麼而苦惱。

在國小學科作文教學研究階段,課題組確定四年級一個實驗班,一個對照班,選用“學習習慣與應試技能自我測查表”進行實驗資料分析。測查學習習慣與方法、閱讀習慣與技能、對學習的態度、記筆記與寫作文五個方面情況。20xx年9月、20xx年10月,課題組委託深圳馨泉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心理測評部對實驗班、對照班進行前測和後測,結果顯示:

第一,實驗班和對照班起步基礎基本一樣,經過兩年的課題實驗,實驗班在學習態度低於對照班兩個百分點的情況下,對作文的興趣明顯高於對照班;學習習慣和應試技能高於對照班十個百分點;達到作文和學習的雙豐收。和課題提出的目標相一致。

第二,實驗班20xx年比20xx年的資料百分比整體提升了33%,其中在閱讀習慣與技能方面比20xx年提高了8%,在學習態度方面提高了11%,在記筆記和寫作文方面提高了14%。實驗班進步最大,對照班兩次資料沒有區別。

第三,實驗班學生作文能力得到了整體提升,作文能力最差的學生和作文能力好的學生差距拉近,學生的作文水平差距在縮小。

這一實驗結果和課題組在實驗課後的即時問卷基本一致。課題組於20xx年5月12日、27日,6月9日對三、四、六年級的思品作文課、體育作文課進行問卷調查,這些即時問卷物件涉及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和同一學科內容的不同年級,問卷結果基本相同:不管是思品作文的三年級還是四年級,或者上體育作文的五年級和上思品作文的三年級、四年級,或者三四六年級不同的年齡階段,問卷得到的資料大致相同,說明問卷的可信度比較高,得到的資料具有說服力,而且具有普遍性。其中四三班開始學科作文的教改實驗近一年,其他兩個班剛開始,但問卷資料也比較接近。可見問卷適合已經開展學科作文教學實驗的班級,也適合剛開始實驗的班級,問卷結果也具有趨同性,揭示出一些比較普遍的現象:(1)學生普遍喜歡這種作文指導形式,上課的內容具有吸引力,學科作文課讓學生有話可寫。學生不再害怕作文。(2)加深學習內容的記憶,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3)學科作文拓寬了學生的習作視野,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實驗班學生作文刊發、獲獎260多人次,出版《國小生學科作文》、電子作文集20多本,教師刊發研究論文30多篇,出版專著《學科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寫中學——讓學習更有效的學科寫作教學》。

國小學科作文教學實驗開展後,得到人教網、創新作文網、深圳習網、深圳大學文學院、深圳市讀書月組委會的大力支援。20xx年4-6月,課題組先後聯合創新作文網、深圳習網、深圳市讀書月組委會舉辦全國中國小學科作文大賽,吸引全國各地學生參賽,共收集近10萬篇參賽文章。人民教育出版社網以人教網研的形式推出“人教網學科作文網路實踐共同體”,專題介紹學科作文教學,吸引北京、江蘇、江西、重慶等地老師加盟,北京十一學校、杭州天長國小等名校加入課題實驗。深圳大學文學院設立“學科作文研究中心”。

課題研究產生廣泛影響:《深圳教育報》《特區教育》《特區報》《南方日報》、《當代教育家》、新浪網、人民網、網易等教育報刊及媒體相繼報道學科作文研究成果。20xx年12月課題榮獲廣東省中國小教育創新成果唯一一等獎,20xx年獲第八屆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xx年3月《國小語文教學》刊發文章《我的“學科作文”行動研究》,20xx年7-8期,《國小語文教師》以新作文教學體系為專題,系統介紹了學科作文的理念和探索,20xx年1月,《語文教學通訊》以封面人物的形式,刊發文章《從學科作文到“寫中學”》

朱永新、李希貴、潘新和、李白堅等教授都讚賞學科作文教學的理論創新與探索成果。吳立崗稱學科作文是“作文教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存在的問題及努力的方向:

1.整合課程的理念需進一步強化

教師們習慣從自身學科出發進行教學,教學的開放意識和開放態勢尚處於初級階段,對課程整合的構架及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缺乏清醒認識,習慣於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習慣耕耘教材,習慣於機械的訓練和死記硬背的高分策略。

2.學科間的溝通存在一定的困難

學科教師所應該承擔的教育、訓練任務落不到實處,尤其是國小階段,除了語、數、英的教學正常外,其他學科的教學流於形式,學科老師各自為政,影響學科作文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