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凡事有度作文5篇

作文6.8K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凡事有度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凡事有度作文5篇

凡事有度作文1

老鷹在空中飛翔,如果飛入大氣層,則會被強大的電流所吸引,發生高空漂浮現象。如果飛的太低,則不能看見遠處的東西,而且不能捕到充足的食物。所以,凡事皆有度,老鷹只有掌握好度才不會被電流所吸引,而且看得遠,捕獲的食物才更豐富。

凡事皆有度,需要我們限制自己的慾望。秦人的哀嘆告誡我們: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皆有一統天下之心。在此慾望的支援下,秦國脫穎而出,統一海內。誰知秦王的慾望不斷膨脹,即使天下唯我獨尊也不能令他滿足。焚書坑儒,死虐生靈,終至天下怨聲載道,人們不堪其苦,憤然起義,遂滅秦國。此其受慾望所支配,不能自拔之果也。在秦始皇的墓碑上,寫滿了豐功偉績,但也鐫刻著後人對他的種種罵名。

凡事皆有度,需要我們看清事實與虛幻。賽馬提斯寫了一本著名的小說《堂吉訶德》在這本經典小說中,主人公堂吉訶德因陷入他所熱愛的騎士小說,把現實和虛擬都混淆了。他忍不住去行俠仗義,找出了一副盔甲,牽出了一匹瘦馬,帶上了他的僕人就開始上路了。他在一路上將風車看成怪物,將羊群看成正要決鬥的士兵,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決鬥,失敗了卻還是堅信自己。當他被宮廷裡的人嘲笑,取樂,當成玩具任人玩弄後,被過去的種種事攪成了遍體鱗傷時,他終於醒悟了,承認他自己不是騎士堂吉訶德,而是善人吉哈洛。

凡是皆有度,需要我們懂得付出。很多人都認為,對於父母的索取,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你們又何曾知道,父母也是來之不易的,他們無論颳風下雨,無論炎熱酷暑,都是在默默無聞的付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用汗水,用青春,用那個撐起整個家的肩膀換來的。我們在學習上有不如意的事,還要回到家撒撒嬌,發發脾氣,甚至要沉默幾天才說話。可是父母在工作上的苦、累又向誰訴說呢?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也要有所行動,有所表現。無止盡的索取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也要懂得感恩。

試想,如果秦始皇能夠限制自己的慾望,在他在位期間能夠做到“有度”,那麼秦王朝又是怎樣一番的景象?試想,如果堂吉訶德一錯再錯下去,他的靈魂在地下會安息嗎?試想,如果我們永無止盡的向父母索取,卻不懂得付出,那麼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呢?只會傷人傷己罷了。

從現在開始,抑制自己的慾望,看清事實與虛擬,懂得付出,這樣我們人生之花才能開得更美麗。我們也唯有把握好度,才能把每件事做得更好、更漂亮!

凡事有度作文2

《農夫與蛇》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過度善良的農夫用他的身體溫暖了凍僵的蛇,蛇卻反咬了農夫一口。農夫的悲劇發人深省,引入深思。不是所有的善都是可施的,行善要有度。同樣,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

無論是自然界的風起雲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是世界的和平發展——無一不需要度。雨水潤澤萬物,降多了會澇,少了則旱,不多不少適度的雨水才宜於作物的生長。人與人之間亦如此:勇敢過度就成了魯莽,機敏過度就成了圓滑,善良過度就成了懦弱。世界的和平發展也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和適度的合作與競爭。總而言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如果超出了這個度,事物的性質就過渡到了反面。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握好事情的度。

把握事情的度,看似困難,實則很容易。例如,在購物時,只需量入為出,根據自己的收入狀況適度消費。把握事情的度要靠自己,而有時也只取決於你自己。“紂王之禍,起於象筷。”商紂王不聽從箕子的勸諫,一意孤行使用象牙筷子。果如箕子所言,紂王用象牙筷之後,又用玉器來配,追求荒淫享樂的生活,不思朝政,使朝風日下,商朝最終毀於其手。隋煬帝不考慮實際情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開鑿京杭大運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爆發了農民大起義。這兩位君主的慘敗.是因為他們都沒有把握好事情的度。

列寧曾經說過: “只要多走一步,即使是很小的一步,真理也會變成謬誤。”誠然,偉大變為可笑也僅需一步。毋庸置疑,度的把握決定著事情的成敗。所謂聖人,僅比常人多行一步。而比常人多行兩步,就成了瘋子。由此看來,把握好度是至關重要的。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現實生活中,簡單的道理卻往往被人忽視。人們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瘋狂地掠奪地球的資源,不顧及子孫後代,只管自己活在幸福的當下。殊不知,這早已超出了地球所能承受的度。過猶不及,往往事與願違。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災害給我們帶來的損失,遠比人們追求的那點兒蠅頭小利多得多。這正是人們過度開發造成的嚴重後果。

子思在《中庸》中寫道: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也就是說,如果能按事物應有的原則去做,而且做到不偏不倚,事物就會更加健康地發展。凡事都有度,不按度辦事必將一無所得。把握好事情的度,你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凡事有度作文3

孔子曾曰:“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在這個充滿不定性的環境中,我們常常會因為過度追求某一事物,不知不覺地走上極端。這就好比邯鄲學步,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迷失自己。因此,我們有時就需要在靈活變通中尋求出路。須知:凡事有度,勿走極端!

當我們已“行到水窮處,”就應當“坐看雲起時。”試問,倘若明知前方是萬丈深淵,那麼,義無反顧地往前衝,還有什麼意義呢?大將軍韓信,如果當年在受人欺負時,一味地堅守“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拒受胯下之辱,也許會被那些氣急敗壞的紈絝子弟群起而攻之。不走極端,為他提供了更寬廣的人生;放下執拗,實際上也是放過自己。

我們不能否認執著對於人生的推動作用,但過度的執著,往往容易成極端,這顯然是不利於社會發展的。古往今來,人們一直試圖尋找為人處世的最佳方式。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使得這些傳統文化觀念之間,似乎總存在著矛盾,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正確認識這些傳統文化觀念,兼收幷蓄,適度取捨,既要有“威武不能屈”的氣節,也要有“能屈能伸”的靈活變通;既要有“君子坦蕩”的光明磊落,也要有“見人只說三分話”的防範意識;既要有“秉性難改”的初心,也要有“隨遇而安”的豁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全面發展,避免走向極端。

在當今這樣一個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文化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衝擊,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走進了我們的生活,黯淡了文化的光芒。我們強迫著自己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我們一味地追求高科技現代化。殊不知,這其實也是一種過度,一種極端。有多少人在畢業後便很少提起筆寫字了?有多少人在閒暇時能夠捧起一本紙質書籍呢?又有多少人,能夠在沒有手的情況下,安安穩穩地度過一天呢?由此觀之,我們對科技的依賴,已然是過了度的。科技著實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然而,如若我們不能合理適度地利用好它,也許,它會以一種不易蔡覺的方式,悄悄毀掉我們傳統文化,抹去我們的根…

我們既不能以傳統文化的消亡為代價,來推進科技的發展,也不能無視時代的進步,一味守舊。我們當在這兩種極端中尋找平衡點,以現代科技維護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點綴現代科技,這才是一種文明的最佳狀態!

我們是文化的守望者,也是時代的弄潮兒,我們承載著五千年的歷史,也肩負著開創未來的使命。我們當謹記“凡事有度,勿走極端”這一道理,以平和的態度對待每一件事物,洗去蒙敞我們雙眼的狂熱與偏執,共同建設一個和諧,理智,健康發展的社會!

凡事有度作文4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孔子《中庸》——題記

千年前,孔子提出‘中庸’一說,為今後千餘年的人們留下無盡的知識財富。中庸,也就是如今常提的做事的‘度’,不宜過剛,不宜過軟。過剛易折,過軟易欺。如何控制這其中的平衡,便是一生都要研究的。

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國家統領,他們都要控制一個度。

單論百姓,生活中處處有需要用度的地方。買,過於壓價,使人心中滋生對此人的不屑;不屑壓價,叫人誤認成可以隨意變價。賣,過於高價,無人願買;過於低價,叫人不經疑惑這是真貨嗎?學習,過於認真,反而適得其反,成為‘書呆子’;不願認真,從何而來令人羨慕的好成績?玩樂,過於放縱,處處是害,指不定走上犯罪之路;過於拘束,無人願陪你玩,又何來玩樂一說?只還僅僅只是做事上的,就連性格之中,也有度,甚至這度也能決定你一生的走向。過於活潑,可能招惹處處是非;過於文靜,可能錯過將自己閃光點站崗的可能;過於無防備,可能無意之中,落入他人陷阱,說出團隊機密;過於疑神疑鬼,不信任他人,可能使人不敢與之接觸,認為此人心機太重,不宜為友。如此泛泛一談,大致也就明瞭了,先前所提的‘不宜過剛,不宜過軟’也就印證了這段話,但又如何應用自己的理解解決這些既矛盾又不矛盾的問題呢?我認為做好的代表就是那些手握重權的國家權力掌握者了。

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國向來不會隨意聲稱那一方對,哪一方錯,也不會公開聲稱自己支援哪一方,反對哪一方。如中國的外交部發言,一旦哪一國發生戰亂,無不是老生常談般的語言:“我方希望各國尊重該國人民的意願,通過和平協商解決爭端……”說白了挺簡單的:你們自個兒慢慢鬥,我承認最後的勝者便可。這種方法在各國外交發言上屢見不鮮,雖說不討任何一方的喜歡,但也不得罪任何一方,以求達到‘八面玲瓏’的狀態。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度。

度,在兩個極端之中選出一個位置,取兩方之精華,合成最後的‘度’。度,不偏激,用溫和的方式,撫平傷口;度,不溫和,用偏激的方式,解決爭端;度,被崇尚,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完成任務;度,被唾棄,被指責無激情,無亮點,無主見。

千年後的我們,在對度的應用和理解上,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和運用,但它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凡事有度作文5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範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百度,水的凝點是攝氏零度。從攝氏零度到攝氏一百度是水的溫度範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水蒸氣,要麼變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可能有所作為嗎?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原了。做人做事,為人處事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佈,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

例如說話的分寸。話不可不說,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拉格底說:“人有雙耳雙眼一口那麼就應該多聽多看慎言,言多必失。”開玩笑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潤滑劑,但是忌過度,一過度必傷感情。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庸俗或是尖刻。

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適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才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為醜。

⑤例如對善的理解。對人懷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舉,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處才是善。嬌慣子女不是真愛,救濟貧困的人當然值得讚揚,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強,助人脫貧。行善有範圍,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像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毒蛇講憐憫。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度”是大學問。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賢人哲人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對“度”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講“度”,例如量變到一定程度下才會發生質變。儒學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張順其自然,適應自然;佛學談心理平衡;達爾文談“適者生存”。可見,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認為讀書生智慧。不錯,人的智慧在讀書中會得到啟迪,經常讀書會使人更睿智,這是不爭的事實。讀書也有“度”。書不可不讀,書又不可濫讀。書,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如果死讀書,讀死書,那麼,“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們的身邊處處是“度”。藝術講究度,科學講究度,生活講究度,經商講究度,人生講究度。人的一生豈能不研究、遵循“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