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介紹長城的作文三篇

作文9.35K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介紹長城的作文三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介紹長城的作文三篇

介紹長城的作文三篇1

八達嶺長城,全長一萬二千多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偉大建築之一。歷史久遠,公認為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觀”之一。長城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那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體現了我們祖先的創造精神。八達嶺是萬里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居庸關與山海關、嘉峪關,同是長城全線的重要城牆關隘,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北京去遊長城,人們最喜愛到八達嶺。目前可乘旅遊列車或汽車前往,向西北行約70公里,就可到達居庸關。關城屹立在南口北面,兩旁高山夾著一條長達15公里的溪谷,名叫關溝。在重疊的山崗上,樹木蔥鬱,花草競秀,恰似碧波翠浪,景色優美。早在八百多年前,這裡已被稱作“居庸疊翠”,列為燕京八景之一了。

到了居庸關,你會被一座奇特的建築物所吸引,那就是“雲臺”。這座全部用白色石頭修建而成的建築物,據說從前在這上面是一座精緻的寺廟,“雲臺”是這座寺廟的底座。如今寺廟已經只剩下幾個柱礎了。“雲臺”下面是一個可以通行車馬的大圈門,與一般門洞不同的是洞壁上刻得有四大天王和其他上千的栩栩如生的佛像,圈門上刻有各式各樣的動物和花草。據考古學家說,象這樣完整和精緻的元代石雕還是少見的。而更為少見的是圈洞內壁上刻有多種文字的陀羅尼經咒頌文。因此,這一座“雲臺”無論在建築、雕刻藝術史上或者在語言文字的研究上,都有它重要的價值。說到這兒,該說說登上八達嶺的長城高處的風景了,這時你極目遠望,山巒起伏,所謂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也恰象一條游龍,什麼地方險峻,它就往什麼地方爬行。千百年來,一任風吹雨打,屹立在冰天雪地之中,這也正是中華民族堅韌性格的化身。

在長城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長城的`結構。它總是外側高險,有的地方下臨絕壁,在當時的軍事條件下,要想循著險峻的山勢攀登到城下,再無依無傍地進行仰攻而想破城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城的內側有石梯門洞,上下十分方便,城牆上外有城垛,內有宇牆。同時,在一定的距離處,或者是在險要的地方,設有“牆臺”和“敵樓”。“牆臺”是防守士兵休息的地方,“敵樓”可以瞭望和射擊,也可以施放狼煙或烽火以報警,這些,現在還都有遺蹟可尋。

介紹長城的作文三篇2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用城牆連線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長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xx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介紹長城的作文三篇3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禦體系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時,“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新書·過秦》)漢武帝時,“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漢書·匈奴傳》)

“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的趙武靈王正是以“變俗胡服,習騎射”而著稱於世的政治家(《史記·匈奴列傳》)。事實上,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對於北方的遊牧部落,“大興師徵之,則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惟有築長城以防之。”“然則長城之築,所以省戍役,防寇鈔,休兵而息民者也。”(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第三章)

而且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表現在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