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優選]家鄉的風俗作文

作文5.39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選]家鄉的風俗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裡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裡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裡,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弔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裡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訊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裡跪著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著,叫著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著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為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著鑼,一個人挎著鼓,圍著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著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說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眾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為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裡就會把棺材抬上山入土為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著花圈,後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著。棺材抬上了山,那裡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裡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著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說是為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才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說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我的家鄉在杭州,杭州人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都會和自己的家人聚到一起,包湯圓、吃湯圓,寓意來年“團團圓圓”,永不分離。

元宵節這天清早,我們全家一起出動,準備製作湯圓的材料。有人和麵,有人準備餡心。和麵的講究可多著呢!媽媽手把手地指導我:“快把水加入糯米粉裡,水一定要適當,不多不少,然後反覆揉搓”我連忙按照指示,拿出糯米粉和水,用手不斷揉麵,加水。在“錘鍊”之下,糯米粉漸漸和水融合在一起,摸上去恰似橡皮泥,韌性十足。我家的湯圓有很多種餡心,香甜的芝麻餡兒、鮮美的肉球餡兒、鹹鹹的蛋黃餡兒,這些都是我的愛。而我最喜歡,每年製作個數最多的還是芝麻餡兒,即使還沒包進湯圓中熟,單單是芝麻那香甜的味道早已在空氣中瀰漫開來,聞一聞,足以讓我嚥下兩三口唾沫了。

糯米麵團和好了,餡心也已備齊,終於到了我最期待的環節包湯圓!我小心翼翼地扯下一塊糯米麵團,用擀麵杖將麵糰均勻地擀薄,攤在手心上,再用勺子取出一大塊芝麻餡兒,穩穩地放在麵皮正中間。接著,最關鍵的步驟來了,將麵皮完美合攏。要知道,一個湯圓的成敗就取決於這一步,如果合攏時沒合牢,有了裂縫,那麼湯圓可就露餡兒了。合攏麵糰更要注意力氣的把握,一旦用力過猛,湯圓裡的餡兒就會被“擠”出來,這個湯圓就徹底報廢,沒有絲毫挽回的餘地。我慢慢地將攤在手心的麵皮轉移到兩手中間,再用手指輕輕捏起麵皮兩端,用一股韌勁把兩端牢牢地黏合在一起,然後是另一邊的`兩端。所有邊緣都黏合後,湯圓基本上就包好了。接著,我把湯圓放置手掌中心,兩手均勻用力,輕輕揉搓,揉至球形就可以了!一個個“小圓胖子”整齊地、舒服地躺在竹篩裡,看著可愛的他們真叫我喜歡。

包完湯圓,便開始煮湯圓。我把湯圓一個個放入鍋中,湯圓在水裡一會兒漂浮,一會兒下沉,彷彿頑皮的孩童在水中玩耍,不亦樂乎。我的心情也跟著上上下下的,生怕有個調皮的“小鬼”把自己“玩”壞了!

很快湯圓就煮熟了,我把湯圓盛入碗中分給大家,所有人圍坐在桌子旁,吃著晶瑩剔透的湯圓,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此刻,湯圓真是連線親人心靈的橋樑,讓我們享受了無可替代的快樂!

家鄉的風俗作文3

全國各地的新年習俗都不一樣,我的家鄉——海南,過春節可有一番韻味啦!

海南人過年最為講究的就是節日的氣氛,稱之為“年味”。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除了美味的海鮮,還準備了必備的年貨——檳榔。

年三十那天,從早上開始,家家都忙碌起來。大人們在廚房裡穿梭,殺雞,殺鴨,燉湯……到處酒肉飄香,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門上貼了一門神,屋裡到處是紅通通、大大的倒貼“福”字。這天,兒女都會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鞭炮放過後,年夜飯就熱熱鬧鬧的開始了。海南人過年少不了吃雞和魚,代表“吉祥”與“年年有餘”;茄子,其海南話與“強”諧音,有著一年勝過一年的含義;還有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人們圍在桌旁,不時舉杯歡呼。大人們品嚐美酒,孩子們就喝椰奶,那一股濃濃的椰香,讓人回味無窮。海南氣候宜人,春節可以穿著短袖吃年夜飯。海南人過年不吃餃子,就把事先準備好的年糕拿出來,全家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除夕夜,不少人“守歲”,直至凌晨12點,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為“迎春接福”。

七年級,剛起床,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隨之響起,這便是“開門紅”,寓意著這一年的生活紅紅火火,滿地堆滿了紅色的炮紙,大家也不掃去,免把幸福掃出門外。接下來,就是海南過年必要的拜公,把雞、肉、魚和米飯捏得圓圓的像一個雪球擺在桌子上。然後在公前拜三拜,心中還要許願,希望天公保佑人壽年豐,四季平安。

八年級,拜年的人可多了,親戚朋友都來了,帶著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晚輩向長輩拜年時,就把一小瓣檳榔配上一個“小三角”放在掌心,然後雙手捧著,邊說著新年祝福邊恭敬遞上,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九年級,海南叫“炒考”,在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乾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餘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怎麼樣?海南過年有趣吧?歡迎大家去海南體驗不一樣的春節習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我們國家的節日有很多,比如:六一兒童節、五一勞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的就要屬正月十五元宵節了。

我的家鄉每到元宵節這一天,就要吃元宵。先準備好材料:糯米粉、餡料(藍莓醬,草莓醬等等)。先加入水和糯米粉揉成麵糰,然後稍微醒一醒,醒完後,就要製作元宵了,把大面團分成好幾個小麵糰,把小麵糰壓扁,再在裡面加入餡料,我包了好幾個湯圓,但是都失敗了,不是餡太少,就是餡太多,要不然就是沒有包好,都露出來餡了。後來,我向媽媽請教了一下,媽媽邊做邊向我說,聽了媽媽說的話後,我成功包出了湯圓,後來,我包的越來越多,越來越熟練了。包完後就要下鍋煮了,先把水燒開,然後把湯圓下里面。煮到你覺得軟軟糯糯的就行了。在等待的時間裡,我對鍋中的一切只能是猜測:湯圓必定大了兩三倍了吧,湯也有了湯圓的味道了吧。想著想著,鍋開了,上面飄著湯圓的香味,忍不住讓人多吃幾口。把湯圓盛在碗裡,我看著這些湯圓,情不自禁地用湯匙盛了一個湯圓,剛想往嘴裡送,媽媽說道:"一會兒再吃,剛做好的太熱了。"雖然聽了媽媽的`話,但是湯圓好像在讓我把它吃掉,我不禁張開了嘴,把湯圓放進了嘴裡,"啊,好燙啊!"我不禁又大叫了一聲,我趕忙把湯圓吐了出來,過了好一會兒,湯圓有些涼了,我才把湯圓送進嘴裡,軟軟糯糯的太好吃了,裡面的餡也好吃,不一會兒,我就吃了兩碗,聽媽媽說,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晚上,我們在賞花燈,上面的圖案各式各樣,還有猜燈謎,我抽選了一張字謎,上面寫著"一頭牛被吞了牛尾巴",我一想,答道:"告!是告!"媽媽說我答對了,我特別高興,於是又猜了下一個"順著念,採花蜜;倒著念,比蜜甜”,我一想,肯定是蜜蜂,於是答道:"是蜜蜂。"我又答對了,一輪下來,屬我答對的多。

元宵節可以賞花燈,吃湯圓,還有多種活動,我最喜歡的就是元宵節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有一幅畫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畫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這是什麼畫呢?

沒錯,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冬至“數九”圖。“數九”,相傳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中國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後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罰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懼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漫長。當時中國人民為捱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出現的心理危機。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著一旁的各色小攤,我們在一家售賣著九九消寒圖的店鋪前停下了腳步。這九九消寒圖有兩種:一種是雙鉤描紅書法,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字樣;還有一種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個花瓣的梅花。最終,我們選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們把那幅九九消寒圖掛在了牆上,並且拿出一杆毛筆,蘸著曙紅的顏料輕輕畫在了一個花瓣上。畫完後,我問爸爸:“數九這個習俗有什麼寓意嗎,為什麼要這樣呢?”

爸爸笑著回答說:“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到來。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很有趣的節日,而且特別有紀念意義在。只是小時候我們都是自己畫的九九消寒圖,有意思多了,不像現在,都是買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著嘆氣。

突然,我想到家裡有毛筆,有墨汁,有顏料,不正好可以自己製作嗎?我們立刻開始行動起來。

因為之前學過國畫,所以畫起梅花來十分順手,先蘸上濃墨,調和適量的淡水,在試筆紙上劃了兩下,見到色彩適宜,才放心地畫起來。線條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濃墨重彩,當最後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後,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筆一劃地寫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字樣,他把宣紙覆在列印好的`樣子上,用墨筆勾出他們的輪廓,讓我感覺就像印刷的一樣。

我們總共畫了三幅九九消寒圖,家裡三個人一人一幅,在這樣寒冷的日子,每人每天一筆,或欣賞,或調侃,既其樂融融,又書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家鄉的風俗作文6

中國有著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每一種節日,在各地都有著不同的習俗,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節日,還是寧波的元宵節。

媽媽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寧波人,從骨子裡喜歡吃各式糯米做的點心。而元宵節的湯圓,更是不容錯過的。與現代化生產的速食湯圓不同的是,在寧波,傳統的湯圓連糯米粉都是自己做的。

提前一天,將上好的`糯米清洗乾淨,並浸泡好。到了元宵那天,家家就都開工了。磨米,拌餡兒,忙得不亦樂乎。磨米時,一手推動水磨上的把手,另一隻手往水磨里加米,磨出來的米漿沿著水槽,流入放好的桶中。接下來用乾淨的紗布把米漿包起來,讓米漿中的水流乾,便形成了一個個糯米塊,再將這些糯米塊反覆揉搓,就變成了柔軟的糯米坯子。

圓子的餡兒也非同一般。將幹芝麻炒熟後搗碎,加入綿白糖和小塊的豬板油攪拌,不一會兒,便散發出陣陣香味兒,就算是吃飽的人,聞到這香味,恐怕也按捺不住,想再嚐個鮮兒吧!拌著拌著,這芝麻餡兒就變得油亮油亮的了,順滑無比,煞是好看!

開始包湯圓了!這時,灶邊總是有小孩子候著,等著吃湯圓。他們一個個張大了嘴,伸長了脖子,想第一個吃到湯圓。但大人們可被這幫“小饞貓”給惹急了——這樣圍著還怎麼幹活兒啊!

“都出去,誰先出去,吃的湯圓就多!”

聽了大人的這句話,孩子們就爭先恐後地跑了出去,大人們也就能安心地包湯圓了。

大人們包湯圓的手法嫻熟,雙手就像蝴蝶一樣上下舞動,不一會兒,就包好了。這包好的湯圓一個個圓滾滾的,挺著小肚腩,站在那兒,好不可愛!

把它們放入煮沸的水中,看著白白胖胖的它們一個個在鍋中上下浮動,頗為有趣。等熟了,將湯圓盛入碗中,輕輕咬上一口,那餡兒便會流出來,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催促著你趕緊吃了它——這種催促又有誰會不聽呢?吹一吹,放入口中,能感到芝麻白糖豬油餡遍佈口腔的感覺;咬一咬,能吃到滑嫩清香的糯米皮兒,這種口感,不禁讓人想多吃幾個。小孩子們可忍不住,不聽父母的勸告,吃了一個又一個,直到摸著成了一隻小皮球的肚子,癱在椅子上才肯罷嘴,可眼睛還依舊盯著那碗中“白胖小子”呢!看著一臉滿足的孩子,父母也奈何不了他啊!

這就是我的家鄉——寧波的元宵節。與家人團聚,吃著湯圓,便是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候。

家鄉的風俗作文7

魯迅曾在《祝福》裡寫道:“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打我有記憶起,春節是在臘八這天開始的。

在這一天,家家都煮臘八粥,那種甜甜膩膩的香味便飄在大街小巷中,滲雜著些許年味,一碗碗的臘八粥被端上來,異香讓人喘不過氣來。據說,發明臘八粥的人還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呢!每到臘八,我總能吃到碗甜甜的臘八粥,一口吃下,蓮子、飯豆、花生仁在舌尖盤繞,撲鼻的香氣直向鼻子裡鑽,白霧迷住了眼,甜甜的'臘八粥順著喉嚨流過了肚子,霎時,渾身上下都暖和起來了呢!

過了臘八,年貨便齊刷刷地給擺上了。上至高階商場中的喇叭,下至走街竄巷的手藝人,都吆喝了起來。春聯、年畫、窗花、糖、瓜子、花生應有盡有。每天睡醒,我都能看到媽媽拎著大包小包的年貨回來,這也成為我們家一道春節的風俗之一,——囤貨。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天家家祭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上報人間事宜,人們為了讓灶神為自家說好話,所以在這一天祭灶神。每次,我們家都要給灶王供上關東糖,聽爺爺說,這樣才可以讓灶王說家裡的風俗。祭灶神在我們家都成為了一種精神。除了祭神,還要大掃除一次,因為過了小年,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緊迫熱鬧,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就為了突顯出新年永珍更新的新氣象。貼窗花、貼春聯的習俗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我都要為我家的每一扇窗戶精心刻窗花,左鄰右舍的鄰居都羨慕不已。

緊接著,我們便熱熱鬧鬧地迎來了除夕。大年夜裡,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這頓飯我們家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快樂的氣氛。一般來說,年夜飯的餐桌上少不了魚這個食物。因為“魚”和“餘”諧音,喻意“吉祥有餘”或“年年有餘”。按我們家的老規矩,無論是誰,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與大家夥兒團聚。我們家的所有人都要等到12:00以後才睡,小孩子們睡前總要給大人們拜年,是為“辭歲”。而大人們總要摸出點什麼作為獎勵,美其名曰“壓歲”,這便是壓歲錢的由來。

七年級在鞭炮聲中大笑著走來了,這一天,我們家的所有人都穿新衣新鞋,走街竄巷到親戚家去拜年。還在年味中沒回過神來,轉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了,這一天,我們要觀彩燈,吃湯圓,鬧到深夜才睡。

於是,春節就這樣過完了,學生們該去上學,大人們也該去上班了。春節就這樣轟轟烈烈的走來,又轟轟烈烈的離去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8

爸爸媽媽是湖北天門人,而我卻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擔心我水土不服,並不經常回老家,上學後又由於學業繁重,回老家的機會就更少了。不管爸媽工作多麼繁忙,一年一度的春節我們卻是雷打不動地回外公外婆家過年。

在外婆家過年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團圓了。老家的除夕甚是隆重,一大早外公外婆就到集貿市場選購食材,有魚、豬肉、牛肉、各類蔬菜、水果……採購回來後外婆和舅媽就到廚房開始準備團圓飯了,外公負責打掃房間,我負責寫對聯,舅舅和爸爸媽媽負責掛燈籠、張貼對聯。等一切準備就緒,廚房裡已經飄來濃濃的飯菜香,這時候表姐和表弟會被安排去叫大姥爺(外公的哥哥)一家來團圓。

開飯前,外公總會放一架超大的鞭炮,聽說鞭炮響的時間越久,代表你來年的`日子過得越紅火。

這麼多人,一桌是坐不下的,外婆一般準備兩桌菜,大人一桌,小朋友一桌,家裡的女性大多和小朋友坐一桌,一來可以照顧小朋友,二來方便隨時添菜、添飯。團圓飯一般準備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天門特有的粉蒸肉、蒸排骨、蒸魚、蒸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整條紅燒魚每年都不會缺席,但是每次紅燒魚上桌後媽媽都不忘提醒我不能吃,而要留到第二天吃,寓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菜肯定是一道甜湯,寓意甜甜蜜蜜。

席間,外婆會準備一些酥餅,酥餅內芯包有紅糖,表面會撒上一層芝麻,一口咬下去,一層一層的,很酥脆香甜,味道有點類似千層酥。做酥餅是一門技術活,要有一位麵點師傅提前準備好酥餅皮、酥、糖材料,一切準備就緒後,師傅負責擀皮,其餘人員分別負責擀酥、包糖、壓平、烘烤,一般五六個人流水線作業,大半天時間就能準備一大筐酥餅。由於外公熟通酥餅的做法,從臘月中旬起,會被親戚朋友輪流約到家裡幫忙做酥餅,很少呆在家。

當然,還有我最愛吃的餈粑。老家臘月裡,家家戶戶都會打餈粑,純手工的,煎熟後,沾一點紅糖,輕輕咬一口,軟糯不粘牙,糯米的香味在口腔裡打轉,嚥下去,回味會送到你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久久不會散去。

吃完團圓飯,我們會祭祖,按照舊日的說法,成年男性和兒童要去祖先的墳前點一盞長明燈,告慰祖先,我們一切安好。

爸爸媽媽小時候對過年有一種偏執的期盼,與其說是對年的期盼,不如說是對新衣和各種糖果的期盼。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回老家過年已不再關心能吃什麼,更多的是對團圓的期盼,是對親情的守護。

家鄉的風俗作文9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著不同的民風民俗。我的家鄉位於湖南省婁底市,那是一座繁華的都市,卻不乏家鄉風俗特色吧!

提到祭祖,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在我的家鄉可謂是家喻戶曉。在恍惚中,彷彿又回到了上次寒假回老家的情景……

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清早我被鬧鐘鬧醒,望著窗外還沒亮的天空,腦殼還有些許發矇,我揉了揉雙眼,伸了個懶腰,扭頭看了下放在床頭的鬧鐘,才5:30。睡眼朦朧的'我真想再眯會,於是我徑直躺下去,但瞬間,被一個強有力的手臂拉了起來,媽媽興奮地對我說:“瑤瑤,快起來,今天可不能睡懶覺。”

鏡頭一轉,我們一起來到客廳,滿臉微笑的外婆手裡拿著一沓紅包,看到紅包,瞌睡蟲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我蹦跳著來到外婆面前給外婆拜年,並說了幾句親年祝福語。外婆笑咪咪地望著我,將手裡的紅包一個個遞給我們,拿到紅包後的我們個個樂得手舞足蹈。

簡單地吃過早餐,我們大家就動身來到了目的地—一座大山上。

外婆從她的紅袋子裡小心翼翼地拿了拿出一碗扣肉,一碗魚和一隻雞,輕輕地放在墓前,接著拿出一包香,拆開包裝紙,慢慢地抽出3根,交給外公點燃,外婆手裡拿著香,緩緩地跪在地上,嘴裡輕輕地嘀咕著,接著她朝墓前一下接一下地叩著頭,神情嚴肅。大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跪在地上,皺著眉叩頭,而我們幾個小孩子卻跟玩似的,裝模作樣地動了動嘴。

外公從另一個紅袋子裡拿出一沓厚厚的黃色紙錢,讓我們一張張撕開,完成後我們整齊地跪在地上,開始燒紙錢。聽大人說,這是為了讓我們的祖先在另一個世界可以不愁錢花。我們不停地燒,火越變越大,我看呆了……一陣突如其來的熱氣撲向臉上,我連忙往後挪挪身體,用手捂著臉蛋。

接著,外公像變魔術一樣拿出一大串鞭炮,下一秒,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徹山間。睜開眼,卻是另一番景象,到處都是白霧,白茫茫一片,看不清一個人影,我大聲說話卻被這鞭炮聲覆蓋的嚴嚴實實,過了好久,白煙逐漸消散在空中,鞭炮聲仍在山間迴盪。

春節祭拜,是我們對老祖先的孝敬與懷念。它告訴我們要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傳統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三月九年級雨蓬鬆,西沙香客總奔東。

靖江有個孤山節,燒香直燒到山中。

——《登孤山記》

我家在靖江。在靖間一直流傳著“三月三,上孤山。”這麼一句話。

三月九年級早上一到孤山,那裡已經是人山人海了,我一下子就看到了一個牌坊,寫著“大孤山”的字樣。旁邊還拉著許多橫幅,寫著“同合村祝大孤山廟會圓滿成功”等等之類的。聽爸爸說,孤山廟會在凌晨12點就有人來燒頭香了。現在都8點了,人肯定多了。往山上看去,香火連綿不絕,人群向著山上的寺廟湧動。

媽媽說:“這孤山在7000-250萬年前還只是一座江上孤島呢!如同一匹白馬在江上翻滾。後來逐漸向靖江北岸靠攏。1800-900年前,先後有人在山上建廟,每年的三月九年級便有了孤山廟會。”哇!孤山廟會真是大有來頭呀!

孤山腳下,許多小攤子擺在路邊,一個挨著一個,有幾個小孩子拿著吹泡泡的東西在晃動,彷彿一顆顆透明的寶石飄在空中。美食的香味在空氣中瀰漫,這裡的東西十分便宜,賣什麼的都有。有賣衣服的,賣玩具的,賣日用品的,賣鍋碗瓢盆的等等。

每個攤前都聚著一大片的'人,擠得滿滿的。我東看看,西瞧瞧,看到了一個小吃攤,拉著媽媽朝那邊走去,許多好吃的看花了我的眼。我看了看,買了一個糖葫蘆和一個煎餅邊走邊吃。耳邊不時有大喇叭在喊叫著,來逛廟會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都笑盈盈的。

在山腳下逛了一圈,我覺得還不過癮,就喊著爸媽上山看一看。孤山有三面十分陡峭,我們從比較緩的那一面上,兩旁都是仿古的建築,看上去十分古典。隨著緩坡逐漸向上,山上也有許多攤位,靠著建築排開。這裡的人也就更多了,我們一路爬山一路看,還有不少人在表演,有扮財神,有扮壽星,排成一隊從人群中走過,人們都停下了腳步觀望。

我們慢慢爬上了山頂,四周都是廟宇,黃色的牆,深灰色的琉璃瓦,紅色的柱。牌匾上寫著靈山境界,還有一個寫著天王殿。來山上燒香的人從山下向上走,人流不斷,擠得水洩不通。

晚上的才藝表演是必看的,人群裡三層外三層圍得緊緊的。

廟會從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流傳了,這些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孤山廟會在我眼裡,不僅是一個景觀,也不僅僅是一個民俗文化,還是一份份美好的回憶。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端午節,很多地方都要舉行龍舟比賽,我的家鄉——重慶,也要舉行龍舟比賽。龍舟是這裡的傳統節目,也是一個觀賞性極強的競技活動。

端午節那天,我們一家6點出發,早早抵達合川濱江路看比賽。江邊人山人海,早已沒了位置。還好媽媽眼尖,看到了一空隙處,才讓我得以隔著護欄,近距離看龍舟。

岸邊並排停靠著四隻龍舟,分別是合川隊的紅龍舟,萬州隊的黑龍舟,沙坪壩隊的白龍舟,以及江北隊的綠龍舟。每一隻龍舟都躍躍欲試,像一條條即將要飛馳的巨龍。

比賽即將開始,四隻龍舟已在起點線準備就緒。每個龍舟上的船員早已身子前傾,抬頭盯著對方,做好預備姿勢,隨時等著發令槍的一聲槍響,立刻出發。現場的氣氛有一些緊張。

“砰”,發令槍響了,只見所有龍舟那船首擊鼓的人都用盡全力,揮舞雙手,用力將把鼓聲敲到最大,敲到最快,讓鼓槌如同暴雨般敲打在鼓面上,發出一陣陣急促、響亮的響聲。那鼓聲聽得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而船上,每個船員都和著擊鼓聲,喊著“12,12,12……”的口號,每個人都快速地身體前傾,手往前打直,拿著槳,朝水裡奮力一劃,再前傾、打直、划槳……所有人的動作完全一致,像機器人一樣,不出一點差錯,每一隻龍舟都飛快地向終點疾馳而去。四隻龍舟一會兒排成人字形,一會兒排出“V”字形,你追我趕、奮力向前。

最後50米,擊鼓手擊得更快了,船員們劃得也更快了,每一隻龍舟都像快艇一樣,用時速100的速度衝向終點,龍舟讓江面弄得水花四濺,恐怕攪得水底的小魚也不安寧了。

最後10米!岸上歡呼聲越來越高,我手上也緊緊捏了把汗,瞪大眼睛,捨不得眨一下。“嗶——”裁判一聲長哨,比賽結束,合川隊獲得第一!

岸上的人們不停地歡呼尖叫,我也在這片歡聲笑語中忍不住感慨:端午節,曾經只是一個紀念屈原的祭祀活動,大家划龍舟、丟粽子,都是表達屈原的懷念;而今天,這些傳統的習俗已經煥發了新的生機,它變成了一個舉國同慶的`歷史文化遺產,也變成了所有人拼搏頑強、決不認輸的競技專案。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未來,它也許還會被賦予其他新的意義,但它傳承的歷史,煥發的生機,都將繼續感動更多的人。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春節作為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雖然,在這一天中國人都是過年,但因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這過年的過法也各有不同。

在文昌,年味會早早就瀰漫開來了。每一年的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人們就已經開始家庭大掃除,家裡的男女老少齊動手,把屋子的上上下下全都打掃乾淨,還把各種器具、被褥窗簾都重新清洗一遍。而城裡的街道也早就被喜慶的大紅燈籠和漂亮的霓虹燈點綴得異常溫馨。

文昌的家家戶戶都有在臘月製做年糕的習慣。每每還未到大年,勤勞的文昌人已製作好了糖貢(最重要的年糕),這象徵著美好的日子會年年高的意思。這種可以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可是地道的文昌人拜年互贈的佳品。

接著就到了大年三十,這天每戶人家會十分忙碌。大家早早地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將柚子、桔子、糖和餅乾用托盤裝好擺上案子,用文昌的老話講這叫“擺年”。之後一家人就又開始殺雞做菜為祭祖和團圓飯做準備。文昌人家的春節肯定是少不了美味的文昌雞,哪怕是平日裡再拮据的人家,在這一天案桌上都會有文昌雞的身影。聰明的`文昌人很會物盡其用,他們發現煮文昌雞的雞湯也是有很大作用的,用其煮制的文昌雞飯和製作的醬料食用起來,又是另一番令人讚不絕口的美味。除夕吃完團圓飯後,人們便開始忙活著貼對聯、貼幅字,放一串鞭炮,這個過程謂之“送窮”。而其實前面說到用柚子、桔子“擺年”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因為海南話中的“柚”和“桔”與“又吉”諧音,表示新年又獲大吉大利。還有文昌人祭祖的時候,在桌上除了陳列文昌雞等食物外,還會擺上三盅茶五盅酒,俗稱“三茶五酒”。這裡面也包含著“三茶”敬“天、地、人”,“五酒”求“福、祿、壽、財、丁”五福之意。

除夕過完後就到了年七年級,在這天早晨,晚輩們須早早起床洗漱,然後穿上新衣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在按序給晚輩發“壓歲錢”,希望子孫們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接著,長輩就把事先煮好染紅的雞蛋順著晚輩的頭部向下推滾到腳部,嘴裡還念著“從頭紅到腳”的吉利話,之後晚輩會誠心接過,再把那紅雞蛋“脫殼”吃完。

看了我這介紹,是不是覺得有趣又心動呢?那就等來年春節快來體驗體驗吧,保準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在我的家鄉靖江,上了學的孩子、上了班的大人、在家修養的老年人,提到粽子,誰不是嘴裡立刻產生一種香甜軟糯的感覺。

粽子很好吃,超市也常年有賣,但唯有在每年的端午節期間,奶奶包的粽子才是我心中最好吃的粽子。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據說這一天古代偉大詩人屈原跳入了汨羅江,以身殉國,人們在江上未打撈到屈原的屍體,為了不讓魚蝦傷害他,大家紛紛包粽子投江餵魚蝦。兩千多年來,每年的這一天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現在,人們已經不投粽子到汨羅江了,但包粽子卻成了每年端午節不可缺少的習俗。

每逢端午節,挨家挨戶都會包粽子,這時候的粽子最好吃也是因為它是由新鮮的粽葉包起來的。這個季節,河邊兩旁都會長著新鮮的蘆葦,蘆葦葉子又長又寬,這時候的蘆葦葉又稱“粽葉”,大家都會在河邊採摘蘆葦葉回家包粽子。

這一天,奶奶也帶我到河邊採摘粽葉,摘到的粽葉帶回家後用刷子清洗乾淨,再準備一盆糯米,一袋甜棗,一捆線,就這樣包粽子的材料就準備好了。只見奶奶將新鮮的粽葉挽成一個三角形,來上兩勺米,兩個大棗,再將粽葉合上,用線綁牢,一個甜粽子就包好了,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粽子被包好了扔進籮筐,不一會兒的功夫,粽子就包好了。緊接著奶奶將這些粽子扔進大鐵鍋裡,加上水,就開始煮粽子了。每次煮粽子的時候,我都會在廚房進進出出,時不時得去問下奶奶:“粽子什麼時候能熟啊?我什麼時候才能吃上粽子呀?”要知道我的碗筷早已在桌上擺了好久。“等你爸爸媽媽都回來了才能吃粽子。”奶奶嚴厲的`說道。連生火都沒幫上忙的我,聽了奶奶的話,只能繼續看著冒熱氣的鐵鍋。

被鍋蓋蓋得嚴嚴實實的鐵鍋,鍋裡的粽子被煮成什麼樣子了呢?我只能在旁邊猜想:粽子裡的米已經變大幾倍了吧,乾癟的紅棗是不是也鼓起來了,現在粽葉裡面是不是包裹著一個白胖子?為了證實我的猜想,我又忍不住哀求奶奶,可不可以先讓我看看粽子。奶奶開啟鍋蓋,我看到一個個粽子都變成了胖子,有的連粽葉都撐破了,白花花的糯米漏了出來,好誘人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嚐它門了,我跟奶奶撒嬌道:“好奶奶,就先讓我吃一個粽子好不好?”看著我的樣子,奶奶忍不住地笑了起來,為我從鍋裡撈出一個粽子,扒開粽葉,一股香甜的味道撲鼻而來。

晚飯桌上,還未動筷,我的肚子已鼓得如同一面小鼓,我幸福的斜靠在媽媽肩上。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二十四節氣中,一些特別重要的節氣,總是有勞動人民的民俗過法,而且在我們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地方的方式方法還不一樣呢。比如冬至,北人方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在我們江南地區則又是吃餛飩,而今天我要說的是我們溧陽這一帶立夏時節要吃的美食——烏米飯。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杜甫在《贈李白》一詩中這樣寫道。青精飯就是我們溧陽這一帶,在立夏時節要吃的烏米飯。每年這個時候,烏飯葉就已經開始慢慢上市了,這個時候可是新鮮的時令貨哦。像我這樣的吃貨,總是會走在小區路上,突然聞到某家人家廚房間飄來的香氣中一眼就認出它。“阿婆阿婆,有烏飯賣咯。”我飛跑著回家,告訴了外婆,外婆一臉驚奇地問:“你怎麼知道的?”我說:“我在路上就聞到人家家裡飄出來的香味嘍。”外婆頓時哈哈大笑的說:“你真是個小吃貨。”

第二天外婆起早趕到菜場買來了新鮮碧綠的烏飯葉,我和媽媽先把樹葉洗乾淨,一邊洗一邊有一陣陣清香撲進鼻子,是一種大自然的清香,聞了神清氣爽,耳聰目明,就打通任督二脈。然後外婆把洗淨的葉兒放入裝滿熱水的盆子裡,用手反覆按壓葉兒,時不時拿起些許放到手掌心搓一搓,終於將近半個小時的'揉壓,烏飯樹葉的大部分汁水都被擠了出來,咋一看不就是我寫毛筆字的墨汁嘛,再把樹葉過濾出來,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最終擠出了大半臉盆“墨汁”。等“墨汁”水稍微放涼些,再把洗淨涼乾的糯米倒入“墨汁”浸泡三個小時以上,再去看時,糯米已經變成“黑米”了。最後把“黑米”放入蒸鍋蒸熟,就是香飄萬家的烏飯嘍,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一顆顆米粒黑油油,亮閃閃,香噴噴,如果不是散發的香氣和熱氣,還以為盛了一碗黑寶石呢。再撒上一層白糖,一口下去,忍不住閉上眼睛大讚人間美味。

吃完烏飯外婆告訴我,立夏時節吃烏米飯是我們這裡代代相傳的民俗傳統。吃烏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讓我們在接下來的炎炎夏日安然度過。我不禁感嘆:原來烏米飯不僅僅好吃,到如今還承載了我們一方傳統文化的內涵!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一說起節日我就會想起春節。春節可不止一天,大約有二十天。不僅如此,它的風俗也很多。

過春節了,當然要貼春聯。除夕當日,我拿起春聯就往門外衝去。爸爸連忙拉住我,說道:“你一個人貼我不放心,我和你一起去貼。”為什麼爸爸會這樣說呢?原來春聯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應的位置不能貼錯。尤其是上聯和下聯,上聯應貼在門右邊,下聯應貼在門左邊,位置容易貼反。因為古人“以右為大”。

爸爸告訴我,春聯也稱桃符,人們貼桃符是為了驅災辟邪,後演化成了春聯。

貼完春聯,還未等我喘口氣,爸爸又拿來了一個四四方方的東西。是什麼?當然是一個“福”字了,“福”字會被貼在大門正中央,預示著今年“福氣滿滿”。

“福”字分為兩種:一種是正著貼的“福”,一種是倒著貼的“福”。

爸爸還告訴我:“正著貼的福字必須貼在大門上,而倒著貼的福字可以貼在垃圾桶、衣櫃等這種地方。“所以這兩種“福”字,不僅貼法不同,貼的位置也不同呢!”

我對貼“福”字這一習俗很好奇,於是查找了一下跟“福”字有關的'傳說,然後我知道了倒貼“福”的來歷。

相傳朱元璋有一回以“福”字為暗號殺人。於是家家戶戶都貼著“福”字。可是有一家人根本不識字竟把“福”字給貼反了!屋漏偏逢連夜雨,朱元璋出來巡察,碰巧又看到這一家貼的“福”字。大發雷霆,就命御林軍將這家滿門抄斬!馬皇后十分差良,於心不忍,於是她靈機一動,告訴朱元障,“福”貼倒了,即福到(倒),這是諧音也是福音呀!朱元璋頓時喜笑顏開,赦免了那家人。

這時該吃飯了。餃子首先被端上了餐桌,裡面包有各種餡料,有牛肉的,有白菜豬肉的,有玉米豬肉的。春節必吃餃子,餃子美味而且富意著吉祥。

隨後各種菜都被端上餐桌,紅燒魚、肉圓子、汽水肉……可“怪事”也出現了,只見一盤毫不起眼的白菜被端上了餐桌,可大家都“搶”著吃。“為什麼呢?”“這白菜是有寓意的,象徵著一清二白”爺爺告訴我。“原來是這樣呀!”我恍然大悟。

還有一整盤魚,這魚寓示著“年年有餘(魚)”。

家鄉的風俗可真多,說也說不完,我喜歡過春節,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