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格言 > 人生格言

佛經格言解釋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法句經-教學品》

佛經格言解釋

[今譯]如果能活一百歲,卻去學不好的東西,還不如活一天,卻勤奮追求真理。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嗚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諾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經》

[今譯]一個僧人夜晚誦讀迦葉佛遺教經,聲音悲切緊張,產生了後悔不想繼續修行之心,佛問他:你過去在家裡,曾作過什麼事?回答說:喜歡彈琴。佛問:琴絃如果太鬆了怎樣?回答說:發不出聲音。佛又問:弦太緊了怎樣?回答說:絃斷聲絕。佛再問:如果弦不鬆不緊正適中怎樣?回答說:各種聲音都諧調具備了。佛說:出家人學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調整適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過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進,身體就會疲倦。如果身體疲倦了,心意就會惱恨,惱恨如果產生了,自然會後悔而不願繼續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業必定會增加了。只有心身清淨安樂,道就不會失去了。

▲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知是人能善修慈。《優婆塞戒經-禪波羅密品》

[今譯]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絲一毫的善處,不追究他的惡處,這人就已學會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問候,探望,治療其病患,供給他所需之物,應當知道這個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金剛經》

[今譯]菩薩對於所作的福德,不應該貪戀執著,因為福德也是虛假不真實的,所以說菩薩不接受福德。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金剛經》

[今譯]如果菩薩心中執著於佛法而實行佈施,就像人進入到暗室之中,什麼也看不見。如果菩薩心中不執著於佛法而實行佈施,就像人有雙眼,在日光的照射下,能看見種種事物。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吉祥經》

[今譯]奉養父親母親,愛護妻子兒女,從事無害的事業,這樣才是最大的吉祥。

▲世間大地稱為重,悲母恩重過於彼;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

[今譯]世間大地被稱作是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還要重。世間須彌山被看作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須彌山還要高。

▲世間罵者,亦有二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嗔?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嗔?《優婆塞戒經-羼提波羅密》

[今譯]世間的罵,也有二種:一是罵的內容屬實,二是罵的內容虛假。如果說的是真的,真的還有什麼嗔恨呢?如果說的是假的,說假的人自得其罵,同我沒有一點關係,我又為什麼嗔恨?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有人聽說我保守正道,以大仁慈對人,故意罵佛,佛卻默然不答。等到罵完了,佛問:你送禮給人,別人不接受,禮物是不是還該你自己所有?那人說:當然是的。佛說:現在你罵我,我不接受,你自己把禍殃帶給了自身。這就像回聲跟著聲音,影子跟著形體,是永遠不可分離的。所以要謹慎,不要作惡。

▲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憫。《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

[今譯]仇人和親人同樣受苦之時,應先救仇人。別人來辱罵自己,自己心中反而要產生憐憫之情。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已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已。《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惡人害賢人,就像仰頭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還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風揚灑塵土,塵土灑不到別人身上,反過來汙染了自身。賢人終不可毀,禍患一定害了自已。

▲譽惡惡所譽,是二俱為惡。好以口快鬥,是後皆無安。《法句經-言語品》

[今譯]稱讚惡人和被惡人稱讚都是邪惡的。一個人喜歡在言辭上同別人爭鬥是難以獲得安寧的。

▲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好事,令他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梵網經》

[今譯]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毀謗侮辱,惡事向自己,好事給別人。如果自己讚揚自己的功德,隱瞞別人的好事,使別人受毀謗的,是菩薩的極重罪。

▲若菩薩,為貪利故,自嘆己德,毀砦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戒本經》

[今譯]如果菩薩為貪圖名利,自己讚歎自己的德行,毀謗他人,這就是第一重罪。

▲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讚歎,反生慚愧。《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

[今譯]如果聽到別人譏諷毀謗自己,心中要能忍受侮辱;如果聽到別人讚揚自己,反而要生慚愧之心。

▲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於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於自身,為僮僕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無垢性品》

[今譯]要把眾生,看作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愚夫。要把一切有情,都看得非常尊貴,把自己看成是僕人。要把眾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成是子女。出家菩薩要常常這樣觀想,有時即使被打罵,始終也不加報復。用各種巧妙的方法,來調伏自己的心。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惡人聽說有人行善,就故意來破壞擾亂。你應該謹慎,不要嗔恨責怪他,那麼,來破壞擾亂行惡行的人自己就會有惡報了。

▲恚能自制,如止奔車,是為善御,棄冥入明。《法句經-好喜品》

[今譯]有了嗔恚卻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時止住奔駛的快車,這就叫作善於駕御自己的心身,能夠捨棄黑暗入大光明。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祕事,不向餘說。《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

[今譯]要讚揚別人的善事,不要宣揚別人的過失。對別人慚愧羞恥之事,不要宣講。聽到別人的隱祕,也不要向其他人講說。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吉祥經》

[今譯]不要親近愚痴的人,應該與智者交往;尊敬道德高尚者,這樣才是最大的吉祥。

▲少恩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恆生善心。《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

[今譯]別人對有我有一點點恩德,就應想著怎樣大大地回報他。對怨恨自己的人,要總是懷著善心。

▲一切世間欲,非一人不厭,所有有危害,云何自喪己?一切諸眾流,悉皆歸於海,不以為滿足,所受不厭爾。《佛說生經》

[今譯]一切世間的慾望,沒有一個人不想滿足,這些有著非常大的危害,為什麼還要自找傷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歸大海。慾望不能滿足,貪愛沒有止境。

標籤:格言 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