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典故

馬革裹屍典故

典故4.23K

馬革裹屍的意思是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你們知道馬革裹屍的典故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馬革裹屍典故,供大家閱讀!

馬革裹屍典故

馬革裹屍解析

【注音】mǎ gé guǒ shī

【釋義】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作戰英勇

【相近詞】赴湯蹈火、決一死戰

【相反詞】臨陣脫逃

馬革裹屍典故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 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麼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麼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於功,我怎麼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回來埋葬,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徵,前往北方迎戰。

馬革裹屍造句

一、你當山中高士,我自馬革裹屍,如果下一世真生在太平盛世,我來杭州,跟你看盡錦繡山河。君子在野

二、父親曾說過“誓死效死疆場,馬革裹屍,絕不輾轉床褥作亡國奴”,他做到了,我們只有堅持戰鬥到底,才能告慰父親在天之靈。

三、在這個以儒修行的世界,文弱書生以才氣馳騁天下;沙場浴血,馬革裹屍。

四、我關木縱橫沙場半生,未嘗一敗!不料竟落到如此田地!也罷,大丈夫生當馬革裹屍還,得償所願,死得其所啊!

五、那個什麼馬革裹屍,高中課文裡有講到的,我語文不行啊,上課就老打瞌睡。

六、所以成了很多男生的女神,反正那件事確實是個誤會,這些男生為了自己的女神,自然是馬革裹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七、如果說,戰時為國捐軀、馬革裹屍是軍人的終極榮譽;那麼,平時憂軍備戰、盡瘁事國就是軍人的核心價值。

八、金鱗本非池中物,馬革裹屍恩情負。

九、李大哥,大丈夫應當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就算戰死殺場、馬革裹屍也不枉男兒七尺之軀,大明如今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李大哥,難道不想不想報效國家?

十、曾在賓客與部下之間留下“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於邊野,馬革裹屍還”等豪言壯語,千古傳誦。

十一、正是!如今北方戰事在即,眼看李唐江山就要風雨飄搖,俺爹說了,大丈夫生於世,就該馳騁沙場,馬革裹屍,報效朝廷,豈能混跡於市井中一輩子?

十二、倪兄聽我一言,再過些時日在下便要隨軍北伐,如若成功便是對大清江山的迎頭重擊,如果失敗在下也只能馬革裹屍。

十三、即使腹背受敵也要血戰到底,即使馬革裹屍也要不屈不撓,即使兵挫地削也要重整旗鼓,征戰天下。

十四、浴血苦戰異域,何懼馬革裹屍,搏殺殲敵四千五,正氣千秋壯國魂,英雄終還鄉。

十五、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但是誰不期望能夠回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妻兒呢,每當這時艾倫就覺得陣陣心痛。

十六、不言棄教會我們即使腹背受敵也要血戰到底,即使馬革裹屍也要不屈不撓,即使兵挫地削也要重整旗鼓,征戰天下。

十七、一旦修煉了就是楚家的戰士,要守護家園,要與敵人鬥武,稍有不慎就會馬革裹屍,修煉的道路上有時候不是殺人就是被殺,現在你還要修煉嗎?

十八、這一騎橫衝直撞,街上行人、攤位紛紛避讓,避讓不及的就被騎上的一根鞭子抽飛,也不落的馬革裹屍的下場。

十九、在茫茫林海里,戴將軍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國殺疆,力保中華,馬革裹屍還。

二十、與“馬革裹屍”的同僚相比,他能安安穩穩地死在自家炕頭兒上,自然屬於“善終”了。

標籤:馬革裹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