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勳伯格·阿諾爾德個人資料

勳伯格·阿諾爾德

勳伯格·阿諾爾德個人資料

姓名:勳伯格·阿諾爾德(schoenberg,arnold)

性別:男

國籍:奧地利

生日:1871年

勳伯格·阿諾爾德,奧地利作曲家,20世紀音樂巨人之一.主要依靠自學成才,一度隨亞歷山大·馮·策林斯基學習對位.1899年作《淨化之夜》,1900年著手創作《古列之歌》,但直到1911年才完成.1911年至二十年代,執教於柏林和維也納.1933年因納粹譴責其音樂"頹廢"(他是猶太人)而前往美國,定居加利福尼亞.1907年前後,他自己承認的"內在衝動"下,從充分掌握晚期浪漫主義風格的早期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轉入一個試驗階段;創作如《鋼琴曲三首》 (1909)、為斯蒂芬·格奧爾格的《空中花園錄》中十五首詩譜寫的歌曲 (1907-1909)、《管絃樂曲五首》 (1909)、獨角音樂話劇《期待》 (1909)、配樂戲劇《幸運之手》 (1913)以及用阿爾貝爾·吉羅的《月光下的彼埃羅》中詩歌為朗誦唱與樂器譜寫的歌曲二十一首 (1912).這些引起極大爭議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向著一個技術目的前進,這種技術到1921年左右初具規模,即"十二音作曲法"的原則(參見twelve-note system),主要是回到復調音樂,作曲家認為十二音作曲法是提高,是走向"更高更好的秩序".這種秩序的作用特別明顯地表現在1921-1933年間寫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裡,包括鋼琴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小曲五首》,《組曲》,七件樂器和低男中音的《小夜曲》,管樂五重奏,第三絃樂四重奏和《樂隊變奏曲》.

在美國寫的許多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回到比較傳統的曲式和調性原則(實際上,他一直認為"無調性"一語用詞不當).《g大調絃樂組曲》(1935)是自從第二四重奏(1907)以來的第一部有調號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第二部是《管樂隊主題與變奏曲》 (1943),翌年改編成樂隊曲.最後階段最突出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是小提琴協奏曲 (1936),第四絃樂四重奏 (1936),將拜倫的詩譜寫成鋼琴、絃樂和朗誦的《拿破崙頌》 (1943),鋼琴協奏曲 (1943),絃樂三重奏 (1946),以及朗誦、男聲合唱和樂隊的《華沙倖存者》 (1947).歌劇《摩西與亞倫》尚未完成便去世.

勳伯格的最傑出的學生為阿爾本、貝爾格、安東·馮·韋伯恩和貢·韋勒斯.他的《和聲學》(1911;亞當斯的英譯本,1948)是當代最重要的和聲論著之一;他的《和聲的結構功能》漢譯本(茅於潤譯)1981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另撰有論文集《風格與思想》(1949)和《作曲基本原理》(1948;吳佩華的漢譯本1984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他還擅長繪畫,1907-1910年間作大量畫幅,其中有不少為自畫像.1951年7月13日死於洛杉磯.

主要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淨化之夜》、《古列之歌》等

標籤:諾爾德 勳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