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浩然簡介

浩然

浩然簡介

浩然,一位以《豔陽天》、《蒼生》等中國農村題材小說享譽文壇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引起國際文學界的廣泛注意。首先是日本,其後,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相繼翻譯和介紹了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美國一些大學甚至把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列為中國現代文學課的教材。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中國農村的生活,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從1956年開始發表小說到今天,他已發表了數百萬字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這些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又被改編為電影、戲曲、連環畫等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生活的根,創作的根

1932年3月,浩然出生在北方農村的一個破產農民的家庭,由於幼年時代就喪失了父母,他只得投靠到河北薊縣的舅父家裡,此時,浩然剛剛10歲,頂門立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他當過兒童團長和治安員,抬擔架,遞情報,運軍糧,經受了嚴峻的考驗,16歲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這段生活,使浩然獲得了日後作為一名作家的寶貴的根——生活的根,創作的根。浩然一生所譜寫的泥土之歌的基調,就緣於此時。

然而,使浩然從一個拿鋤頭的農民變成一個拿筆桿的作家,最根本的還是源於建國初期的生活實踐。浩然前後作過五年多的區縣幹部,為他日後進行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奠定了雄厚的基礎。1954年,浩然擔任了《河北日報》社記者,走遍了燕趙大地的廣大農村,當地對農村生活不但有了“點”的實踐和體驗,而且有了“面”的認識和把握後,他就基本完成了進入文壇的生活準備。

母親是他第一位文學教師

浩然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成就,還得益於長期的農村工作實踐所接受的民間藝術的薰陶和滋養。浩然的母親是他的第一個文學教師。這位佃農的女兒知道很多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這些故事引起了幼年浩然對文藝的極大興趣,浩然家與一些窮苦的評劇藝人為鄰,他經常和他們的孩子們一起去一家名為“燕春樓”的戲園子看戲。這些戲曲表演把幼小的浩然帶入了一個嶄新的藝術世界。後來,他對古典小說著了迷,憑著半年私塾和三年國小的文化基礎,他反覆閱讀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在那文化落後的小村莊裡,他盡力搜尋著珍貴的文學藝術種子,連大嫂們夾絲線和鞋樣兒的書本子,他也要借去津津有味地細讀一番。在中國傳統文藝的薰陶下,浩然產生了對藝術的強烈要求。在他正式發表小說之前,他已經寫了幾百首歌謠,一百多個故事和幾十出小戲。

1956年11月,以處女作小說《喜鵲登枝》的發表為標誌,浩然跨入文學之門。從此就象地泉找到噴水口,一發而不可收。在短短的四、五年時間裡,他連續發表了100多篇短篇小說,並在此基礎上,寫出了標誌他文學創作進入成熟階段的第一部長篇鉅製《豔陽天》,為中國文壇帶來一股清新的泥土芳香,引起了葉聖陶等文學前輩的親切關注,文學界也她評如雲。  

生活和寫作上的拼命三郎

浩然從中國農民身上繼承了刻苦勤勉的精神,並把這種精神帶到創作生活中來了。為了及時寫出新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他幾乎成了“拼命三郎”。中午不休息,節假日不回家,晚上12點之前不睡覺,幾十年如一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伏案寫作。有時為了保持和農村的聯絡,他常常在星期六中午把糧準備好,下班鈴一響,就騎上上自行車趕到郊區他所熟悉的村子裡,住上兩夜一天,星期一一大早再趕回機關上班。他的小說集《新春曲》中的大部分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其素材就是這樣得來的。寫《金光大道》時,他住在大興縣農村,為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竟不顧天氣嚴寒,鑽進低矮的電井房,伏在一塊板子上寫了整整一個冬天。粉碎“四人幫”後,他更加勤奮,也更加自覺地深入農村生活。有一年他生活在密雲農村,並積極參加縣群英會的籌備工作,只用一年時間就寫出了長篇小說《山水情》。

1980年前後,浩然把家從北京城裡搬到了京郊通縣。他經常在農民朋友新蓋起的紅磚房裡和他們一起回顧著莊稼人的生活道路,也經常在自己組織的農民業餘創作小組裡和那些拿起筆桿的農民們一起展望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未來。浩然,這位來自農民又始終離不開農民的土生土長的作家,他的根在農村的沃土中扎得越深,他越能瞭解農民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愛好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很長的時間裡,他幾乎每天都能接到一批農民讀者的來信。蕭長春、馬老四、彎彎繞等藝術典型在農村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最有趣的是,不止一個讀者給浩然寄來了路費,激請他和蕭長春一起到他們村裡去作客。對一個作家來說,難道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嗎?

標籤: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