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集部 > 集部精選

《西廂記》讀後感合集6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西廂記》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西廂記》讀後感合集6篇

《西廂記》讀後感1

《董解元西廂記》寫了“百媚鶯鶯”和“風流張生”一見鍾情,苦戀而不可得,一波三折之後終於得到了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大團圓結局的故事。

《董解元西廂記》的故事非常模式化,才子佳人為一見鍾情,不顧一切山盟海誓,然而遭遇種種挫折,經受百般相思折磨終成眷屬。這種故事模式在唐傳奇中出現過,如《李娃傳》、《霍小玉傳》。在其他的戲曲裡也出現過,如《牡丹亭》,《桃花人面》。這種模式化的故事並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才子佳人一出場,觀眾就能猜到故事的發展和結局。但從古至今,這樣的故事還是在一遍遍地被讀,這樣的戲曲還是在一遍遍地上演,臺下觀眾依然是聽得津津有味,在“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幻境裡神遊。原因就在於這種故事雖然模式化,但其中的唱詞和情感卻具有打動人的力量。在《董解元西廂記》中,我認為最能打動人心的是張生和鶯鶯深入骨髓的相思。

《西廂記》讀後感2

看過《西廂記》,很想去永濟市旅遊,去看一看,回憶普救古寺裡那一段屬於《西廂記》的記憶與往事。追尋古人的足跡。一座梨花深院,一幕驚豔、借廂、鬧齋、請寓、賴婚、聽琴、逾垣、拷紅的戲劇場面。一處被張生跳過牆的地方,一棵被張踩踏過的杏樹,對映著的是前世情緣中的一份無奈。

時代變遷,古往今來人都一樣,誰也征服不了世界,在困難面前,愛情也是那麼脆弱。我恨故事主人公的不執著、恨他對愛情不夠真誠,恨他在功名利祿前的浮華與虛榮。十多年的青梅竹馬就此告別。既然雙方都有付出,為何不終生廝守?難道被她爸爸媽媽看不起了從而便杳無音信嗎?可為何結婚之後再苦苦尋找,可始終也沒能找到……

小女子認為,與男人同患難終不可靠,青梅竹馬的愛情也逃不過現實的生活。何況人心難測,與故事主人公一樣,結了婚再找原點的那個人,只可惜那人已不在燈火闌珊處。

《西廂記》讀後感3

提到王實甫的《西廂記》最先想到的人物必是崔鶯鶯,最能見出作者深厚藝術功力的,也要算是崔鶯鶯。別林斯基說過:“真正藝術的作品永遠以其真實、自然、正確和切實去感染讀者,以致讀完之後,其中所描繪的人物好像活人一樣,使你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他們。”

在《西廂記》中,崔鶯鶯是和紅娘互相映照的極其成功的藝術形象。如果說,紅娘的性格有點像出谷長風,那麼,崔鶯鶯則屬於幽林曲澗式的人物,細膩雋永,柔美恬靜。崔鶯鶯是元代人民群眾民主思想在劇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她一經誕生就又成為封建社會中爭取自由幸福的無數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時她還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可以說,崔鶯鶯這一藝術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體。

關於《西廂記》主題思想的看法,學術界基本上眾口一詞認為《西廂記》是反封建。這種矛盾、含混的說法顯示了人們在《西廂記》的主題思想上所處的困境,也透露了人們需要對《西廂記》的主題思想重新認識。崔鶯鶯和張珙二人從相愛到結成婚姻經歷了一個在“禮”的約束中掙扎、衝破“禮”的約束而結合,到最終結成婚姻,也就是迴歸“禮”的過程。

應該要在這樣的文字與已經當中感受美,慢慢享受這種美……

《西廂記》讀後感4

“好句有情憐夜月,落花無語怨東風”。這是《西廂記》裡的一句名詩。

《西廂記》,元代王實甫作。這部作品實際上來源於唐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唐元稹作)。傳奇者,浪漫愛情故事。

元朝是中國劇本創作的一個高峰時期。除了王實甫外,傑出的劇作家還有關漢卿,其代表作《竇娥冤》經久不衰。《西廂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劇之一(其餘為《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劇中張生與崔鶯鶯的生死戀情歷來為人們傳頌。

《鶯鶯傳》本是以悲劇收尾,但在王實甫手下,張生(字君瑞)和崔鶯鶯卻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張生出身於上層階級,父親是禮部尚書,但因病早逝,從此,家道沒落。於是,前往投靠其父親曾援助的同窗杜確,因為他鎮守邊疆,掌控十萬大軍。張生想從那裡謀個一官半職。崔鶯鶯出身其實更優越。父親是相國,但也在她幼時早逝。一家人只好舉家遷移至浦東(今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張生愛遊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東普救寺遊玩。

《西廂記》讀後感5

說到王實甫的《西廂記》,第一個想到的是崔鶯鶯,最能看出作者藝術功力深厚的也是崔鶯鶯。別林斯基說:“真正的藝術作品總是以其真實性、自然性、正確性、實用性感染讀者,讓讀者讀完之後,其中所描繪的人物就像是活生生的人,讓你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

在《西廂記》中,崔鶯鶯是一個極其成功的藝術形象,用紅娘反映出來。如果說紅娘的性格有點像顧長風,那麼崔鶯鶯屬於幽林的`性格,細膩而有意味,溫柔而安靜。崔鶯鶯是元雜劇作家心中反映人民民主思想的產物。她一出生,就成為封建社會無數爭取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時,她也給人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可以說,崔鶯鶯的藝術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學術界基本認同《西廂記》是反封建的。這種矛盾而曖昧的說法,展示了《西廂記》主題中人們的困境,也揭示了人們需要重新理解《西廂記》的主題。從戀愛到結婚,崔鶯鶯和張勳經歷了一個在“禮儀”的束縛中掙扎,突破“禮儀”的束縛,最終結婚,即迴歸“禮儀”的過程。

你應該已經感受到了這句話中的美,並且慢慢地享受這種美.

《西廂記》讀後感6

因為飽讀詩書,我們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廂記》一般的美文,因為功名難就,賢人們躊躇滿志,才有了今日我們所見的這許多的史詩。就如書中的儒生一樣,雖是飽讀了詩書,卻不圖功名利祿,只想逍遙樂世,奈何放浪間,遇見美人,為得人心,寄情西廂,以讀書為名,最終終為美人遠赴求名,只為這狀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國之婿之稱,好為寫族譜的時候不至太寒磣。古人有古人的無奈,豈是此刻的我們能輕易瞭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暢的文筆,書中出現的更重要的一點莫過於衝破思想與時代的束縛所表現出的勇敢。相國之女鶯鶯雖對書生有傾慕之心,但傳統的禮教卻讓她望而卻步,即便是再有了口頭的婚約之後,依舊礙於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歸屬,又見書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經過了漫長而糾結的內心掙扎後,鶯鶯最終衝出禮教、父母之命的束縛,投得心上人的懷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結尾是大團圓的結局,為這對在夾縫中生長起來的感情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時代就那樣毫無情面的橫亙在那裡,要麼隨波逐流,被時代左右,要麼打破它,然後得到自我想要的。西廂房門,月滿西樓,料得腸斷處,唯有相思淚。